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篇1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篇2

一、对古典管理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梳理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这道出了古典管理时期研究管理的根本目的。泰勒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实验开始的,他通过金属切削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和搬运铁块实验等三个著名实验奠定了他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实践基础。泰勒的管理理论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进行了分离,改变了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工作流程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这就要求挑选最一流的工人以保证每个环节的高效率进而实现整体工作的高效益;对组织管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例外原则,这个原则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时期欧洲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在75岁时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的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使他被后人誉为“一般管理之父”。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等六种。管理活动负责制定企业的总经营计划,建立社会组织,协调和调和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等这些重要的职能,所以他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管理是通过他的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等著名十四条原则实现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有特别的技巧和能力。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重要的、对经济管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理论家,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制组织框架,这也是今天科层制的理论基础。按照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等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层制着眼于目的的合理性,体现了科学精神、法治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带来了效率。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解决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科层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二、对古典管理思想的评价

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百多年,而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古典管理思想,也经历了近五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古典管理学家们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终于在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为代表的一代管理学家们手中使得古典管理理论得以创立,为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思想之闸、智慧之源。故此,古典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大的地位。首先,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有组织就需要管理,无论是企业、政府、学校等都是需要管理的,管理的普遍性意义在于管理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对管理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次,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和管理职能,并极力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再次,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职能存在于社会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能发现这些原则。由于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实验的研究,使得管理的方法摆脱了传统的经验和凭感觉来运作的方法,不可不谓意义重大。再次,古典管理理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它确实对于提高产量和工作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管理方法对于今天的组织来说仍然是十分重大的。最后,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当代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的管理理论。//sixianghuibao/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对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古典管理理论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首先,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它对人性的研究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所有做的活动都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这违背了人的社会性。其次,古典管理理论仅仅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没有一定的抽象性,就事论事,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来认识,这往往导致认识的局限性。再次,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放在管理客观存在的内部,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关注较少。最后,笔者还认为,古典管理理论把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仅仅看作一台机器,而管理下的人仅仅是这台机器正常运转的一个部件。不管是泰勒给工人设置标准的做工动作,还是韦伯认可科层制的非人格化,都不是把管理中的人当做一个有感情的生命体。这种机械化的管理思想是违背人性的,这是不利于满足人更高层次上的需要,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

篇3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超级秘书网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4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Www.]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 ,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5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现代管理理论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2.3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篇6

(一)传统管理阶段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严厉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工人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达不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可以说这个阶段,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二)“经济人”假设与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客观上要求采取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以代替原先的经营管理。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理论。泰勒运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方法,对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进行测定,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除此之外,他还实施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标准的工作定额,制定两种不同的工资率。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人,则用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实施科学管理成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人事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说明书。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人看作是孤立的,忽视了企业中人员的交往、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

(三)“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运动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虽然在实行科学管理的初期,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工人长期从事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久便觉得工作单调乏味,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人们开始对泰勒的科学管理及其依赖的假设产生怀疑,也有人开始进行研究,人的工作效率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工人除了工资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什么需求?1924—1932年间,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些专家在美国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管理研究成果,使人事管理从科学管理转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是就人性的假设提出了与科学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梅奥认为,科学管理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们生产率的因素,除了金钱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例如他们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梅奥等人的研究导致了行为科学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管理思想开辟了新的领域,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管理理论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人际关系学说的延伸———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运用改进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在提高员工的产出和增加员工满意度上,它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方法建立在简单组织中人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然而“快乐的员工是一个好的员工”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

2•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具有不同需要和价值观的复杂的个体,对一个员工有激励作用的事物对另一个员工就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快乐”和“感觉好”对某一个员工的生产率来说可能没有影响。

3•这种方法也未能认识到对于工作结构和员工行为控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忽视了生产过程、标准和指导员工朝组织目标努力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4•这种方法没有看到人际关系只是保持高水平员工激励的许多必要条件之一。例如,生产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与评估系统、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丰富化等来加以实现。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对个体行为层次的研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通常是由其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行为科学对形成个体、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研究促进了员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应用。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观点使人们注意到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激励因素的问题,并在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研究未能对该理论提供验证性的支持。

(五)“复杂人”假设与权变理论“复杂人”假设,是由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由于人有着复杂的行为动机,人不仅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不同的动机,而且处于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也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同一类人。“复杂人”假设深入分析了个人需要在组织中变化的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动态观和辩证的观点,比前面几种人生假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复杂人”假设相应的是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有的企业采取较固定的组织形式效果好,有的则采取灵活、变化的形式效果好。另外,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同。若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应采取严格的领导方式,使企业走上有秩序的轨道;若企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亦有秩序,应更多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1954年,当代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人事管理开始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超级秘书网

篇7

如果以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开始,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各国管理学者的努力,管理理论和实践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特别在西方,20世纪初以来,管理学派林立,新理论不断涌现,对西方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任何管理实践都是根植于特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中,都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记,西方管理理论并不一定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所谓“橘生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而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中西方不同传统文化下形成的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因此在我国必然会出现引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客体文化背景间的匹配问题。

一、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管理实践中的局限

(一)理性的管理精神,缺乏人文关怀

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西方管理学家就强调管理活动中的制度、规范和条例,提倡管理的模型化、数量化,这样过分重视理性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造成了管理的机械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影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注重研究员工个体,忽略整体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个人英雄主义,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是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在理论界,虽然在泰罗之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但研究的范围极少涉及群体的意识与行为,而大多是孤立的单个人。

(三)刚性管理,忽视道德和素质的培养

西方管理学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硬性管理结构”上,突出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管理者与员工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价值和贡献。

当然,西方管理科学发展至今,管理学家也开始关注非理性因素及柔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价值,比如人本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等可以说是西方管理科学的重要发展,部分弥补了过分强调理性、科学的不足。同时,从这些研究中,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所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水教授认为这正是对东方文化的复兴和回归,正体现了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二、儒家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弥补

儒家文化蕴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正弥补了西方管理思想重科学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个体轻总体、重法理性轻情感性、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等局限性。

(一)“执其两端而用中”――中庸和谐

孔子“中庸”思想是通过“中”、“和”显示事物对立同一性以及质量互变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庸思维注重考察矛盾的两个方面,力求全面、均衡、灵活的统一,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实践中,企业是一个矛盾运动的有机体,并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矛盾运动过程的管理,怎样管理好一个企业就需要借鉴儒家的中庸智慧。

1、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者应该把管理看作是一种具有科学规律的活动,以科学的眼光去对待它,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改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管理者要通权达变,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抓住时机,防止过与不及,灵活应对个别情况和不同的管理对象。

2、理性与直觉的统一。数学模型和科学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由于方法和规律的局限性,管理者有时也需要依靠经验式的直觉来判断环境的变化,靠向内思维,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融会贯通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对“物”的管理与对“人”的管理的统一。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还是需要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感情动物。管理者必须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组织员工参与管理,提倡员工的自我控制,重视

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

(二)“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孔子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仁者,爱人也。”孟子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民本论,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处在管理系统中的员工,即所谓“民”,管理者则是所谓“君”。他们这种把人的因素看作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重视被管理者对管理工作支持和配合的“得人”、“得民心”的思想。

根据这种理念,管理者应该真正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当作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倾听他们的意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同时,管理者都要注重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以便做好表率和榜样。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企业通过管理帮助员工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再通过员工的自觉努力成就企业的辉煌。

(三)“道之以德”――管理之道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认为修身是管理活动的起点,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品行的培养。儒家主张“德政”,德主刑辅,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孔子强调主动引导式的感应性,而不是被动的、强制的外在管理。“德政”强调的是长远效果,但是短期见效慢,刚性不足,而“刑法”虽然短期见效快,但危害有余而柔性不足。只有把“德政”作为本质,辅之以“刑法”,相互作用,才能管理好企业。

儒家的这一思想要求管理者做好表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用高尚的道德去感化员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统一价值观念;对待员工,不能像对待“机器”,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既不能简单地以权势压人,也不能片面地以制度卡人。这样,员工就会以公司如家、克己敬业、积极主动工作来回报管理者的关爱,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企业的目标自然就会得以顺利实现。

(四)“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儒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包括对整体的注重。一方面,儒家主张“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人主义泛滥,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个人价值、尊严的极大张扬,并不能否定和排斥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而是意味着他人、集体和个人价值同时得到极大提高。此外,以个人为激励对象的管理,往往引起企业内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部门间、员工间的协作精神,进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而事实上,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群体中的一员,其工作热情和效率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个人竞争来刺激,另一方面要通过群体协作来提高。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在企业这个群体中,要求每个员工自觉地通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觉悟,在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以群体利益为参照系,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总结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国外经验必定会误入歧途;同样,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对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全盘否定也是不正确的。最恰当的方法是对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经过扬弃、择优淘劣,与我国古老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谋略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再造,寻求最适合自身条件的管理知识加以融合创新,才能够形成适应我国实际的管理思想,促进企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弗雷德里克・W・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于1911 年发表了管理学巨著《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在书中,泰勒紧紧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这本管理理论的著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20 世纪初的迅猛发展,泰勒由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一、科学管理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物本主义色彩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争取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诱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其所体现的人性假设上,物质刺激显得尤为重要。

在泰勒看来,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的结构上两个最重要因素,工人做工完全出自金钱的动机,或者是为了避免受惩罚。因而在泰勒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管理措施中,主要以金钱或处罚来调动和维持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基于这一认识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最好的工人拿最高的工资等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在以经济刺激为主要手段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对于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属性方面较少关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工人纯粹地被当作生产的工具,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靠的是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这种强调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物,效率至上的物本管理理念遭到人本主义者的强烈指责。他们认为这种管理方法只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工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缺乏人性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在"经济人"假设论上,泰勒制曾被认为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钱的手段。

二、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诚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秉承了"经济人"假设中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认识,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1、人的本性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确有把人当作是"经济人"的一面,并为工人设计了与生产率增加相适应的高报酬制。但是这种"经济人"假设也同时意味着工人从单纯出卖体力劳动转向需要提供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有机劳动,从机器的附属品、会说话的工具终于获得'人'的地位。在他看来,工人之所以采取消极怠工和"磨洋工"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是由旧式的计时工资制和计日工资制所造成的,而不是工人自私、贪婪的本性。而在对人性自觉的认识方面,泰勒也说:"按照'纪律'两字的公认意义来说,对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些人是那样的敏感、认真、心甘情愿做一切合理的事情,对他们只需要一点暗示,几句解释,至多无非是些情同手足的劝告,就完全足够了。"在泰勒眼中,"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造的。

2、经济利益并不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泰勒肯定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方式,甚至认为这种物质奖励要把握度。只有适度激励才能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并且这种适度激励最好结合对工人的亲切照顾和友好联系进行,只有出于真心真意关注下属的福利才能达到效果。他所强调的激励措施除了经济刺激外,还有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性的非经济利益的满足,认为生产效率除了受经济利益、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工人的'士气'有密切关系。这种'士气'需要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平等对待工人、与工人沟通、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来获得。泰勒不仅看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经济动机;同时也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可以说,在泰勒的理论体系中明显含有对心理、人性、社会等因素的关注与重视,他强调晋升的机会、优厚的报酬、更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刺激因素,而且强调这些刺激因素只有与对工人的真诚关心和友好接触相结合,才能有效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事实上已经跨越了纯粹的"经济人"假设,工人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二)强调对工人的人性化管理

1、对工人的关心与尊重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反复强调劳资双方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雇主和工人的紧密亲切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精髓。他坚信雇主和工人的真正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工人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泰勒对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要比制度重要的多,强调人性化管理环境的营造,呼吁工人与管理方面保持不断和密切的合作,甚至将劳资双方应该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视为科学管理实现的前提,强调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地工作,以激发最大的工作潜能,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科学管理体制下,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要认识到工人也是人,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认识到要密切关心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用平等的态度多找工人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谈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对工人的偏见也应予以考虑,给工人提供一个感情宣泄的机会和渠道;对于工人提出的有关改进方法和工具的任何建议都应表示尊重并进行细致研究,择优采纳,并对工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荣誉;对工人抵制管理的改革问题,管理者应该充分理解工人的观点,逐步消除工人的疑问,加深接触,扩大沟通,这些都是科学管理的重大特点。

2、对工人的科学任用与发展

在过去的管理中,由于工人和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任概念,在工人被分派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人是否用心干活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等诸多方面,决定标准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直觉和预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科学的用人之道。而泰勒则强调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是科学管理理论中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并把其同企业生存发展以及效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出管理者应该仔细研究每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按照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和体力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同时,泰勒还意识到系统培训工人按他们的最高速度工作的必要性,甚至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培训制度,主张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工人,挖掘工人的潜力,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同时保证培训的经常化和定期化,以使得工人能连续地按科学规律去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三、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学的源头,将科学引入了管理领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由于科技水平及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发展程度的制约,科学管理理论必然有其局限性,但毋庸质疑,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带有鲜明的"社会人"色彩,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对后来人本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9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也与之共同前行。迄今为止,人本管理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于20世纪初开始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思想和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理论学派为主。1911年美国人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尽管“科学管理”学派意识到了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待工作中的人,因而也没有出现泰勒所说的“完全的心理革命”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管理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来管理的,过分地强调物质刺激,忽视了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一种“物化”。“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和“实利人”,指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人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经济报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对人的看法及“经济人”假设称作X理论。X理论中将人看作是天生懒惰、愚蠢、胸无大志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这样的员工实施强制管束,以惩罚为主要手段。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就是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但是,该理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着客体至上的偏颇,本质上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等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仍把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这个阶段,管理理论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社会人”的基础上的,梅奥是“社会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人际关系理论”便是“社会人”假设的基本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物质刺激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力。他们把这种重视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而看轻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人称之为“社会人”。后来,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顺延着“社会人”,或对“经济人”的批驳展开的。

3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理论有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学派,分别是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与群体行为学派。此时许多新的管理技术的出现推进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精确化和科学化水平。在这一阶段,各个学派对人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也逐渐趋向完善。

由于行为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从而产生了“自我实现人”假设。以人的需求与动机研究为出发点,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归为5大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需求模型,即“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麦格雷戈基于马斯洛的理论,针对“X理论”的人性设定提出了“Y理论”:人性并非天生就厌恶工作;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主动承担责任,并能够以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因此管理就是要给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环境,以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来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使人们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人的假设也出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了弥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及“自我实现人”假设“过于简单化和过于一般化”的缺陷,在充分考虑到人性、工作性质、组织情境等管理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后,沙因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复杂人”假设。以“复杂人”假设为基础,莫尔斯、洛希于1970年提出了超Y理论。正是这种多角度的对人性的剖析和透视,丰富了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人性依据。

4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最终确立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进入80年代后,企业文化理论把企业文化引入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导向为根本的管理手段,突破了传统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消除了管理中主客体的对立矛盾,开启了西方人本管理的新境界,使管理思想的演进趋向于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一些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于80年代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在1981年,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认为各种文化赋予人以不同的特殊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可以积极地融为一体。Z理论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方式主要是长期雇佣制、员工参与管理、对员工的全面培训、对员工全面长期考察培训基础上的稳步提升、创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员工忠诚于企业等。到了90年代之后,西方的管理学者对人本管理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企业愿景与共享型价值观,并将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等问题融入管理理论中,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管理理论,使人本管理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本管理不能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探讨,而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人本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自主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人才管理、民主管理。在企业中利用情感管理融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利用自主管理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发挥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是使职工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结果;人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高全员素质;推行民主管理,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在实践中实行人本管理,把人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人本管理不是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把人本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所有的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首先对组织中的人作一个基本的倾向性假定,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手段,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主题开展管理活动。真正的人本管理必须符合复杂的人性,而不是脱离客观现实或人的本性,提取人性中的某一个侧面,片面地对人做一番假设,并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制定管理方式,人本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思想的是,人本管理不再对人做特别的假设,而是把人看做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抓住人的本能,以人为出发点,充分了解人性,并按人的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有序和谐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人本管理的这些特点并不是说排斥以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管理更符合人性。

篇10

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内容概述

(1)提高生产效率是重中之重。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期,工业社会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劳资关系对立,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工人偷懒,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泰罗的科学管理旨在谋求高工作效率,而这正是雇员和雇主达到共富的基础;把较高的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才能够扩大生产;而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有必要用科学的、标准化的方法管理。(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才是上策。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泰罗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用科学化的方法培训工人,使工人“更聪明地”工作。泰罗指出,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筛选、培训和晋升,把合适的工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长。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不但是对工人能力的肯定,而且是倡导雇主关心雇员的有效途径,更是改善雇主和雇员关系的良策。从这点上说,泰罗的思想是独创的、有预见性的,值得我们深思。(3)一切都要标准化。泰罗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要让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工时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合理的动作,去掉多余的动作,规定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出标准的劳动时间定额;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都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泰罗正是在走访各个车间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服读者,标准化的流程是可以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并且结果是足以让人震惊的。(4)激励性报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中实行激励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额的工人给予较高的计件工资;相应的,对于无法完成工作额的工人,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多劳多得,这样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至今为止仍广受欢迎。(5)来一场工人和雇主都参与的“精神革命”。雇主关心怎么样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工人关心怎么样拿更高的工资,但问题是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双方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那些带着羊羔皮手套在工厂中走过,从来不把手和衣服弄脏,以一种恩主的态度同工人讲话或者根本不讲话的雇主,决不能知道工人真实的思想或感情。”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泰罗并没有完全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对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影响。

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当代意义

泰罗倡导用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个人经验,冲破了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的束缚,这不仅是管理理论上的极大进步,也是实践领域的重要之举。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要面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需要来一场“精神革命”。科学管理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条件,精神革命是有效管理的必要心理。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他倡导的精神革命开启了改革雇主和雇员双方关系的新局面,这才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泰罗的管理理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篇。在雇主与雇员相互对抗的时代里,泰罗始终相信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双方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看清了矛盾的本质并试图将其转化;在“效率提高会导致减少就业”这样的观念盛行的时代,泰罗指出每一次效率的质的飞跃只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泰罗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抓住矛盾的本质并使之普遍化,管理的具体方法还只是一个载体。当代政府可以借鉴泰罗制科学化、标准化的理念,将其运用到行政管理的领域中,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科学管理理论之于政府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正处于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时期。毋庸讳言,借鉴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对提高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效率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常规思维决策,行政决策透明度不高,民主程序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的体现。将泰罗制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应用于当今政府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实现良性循环发展。(2)加强政府专业人员培训。泰罗认为,要科学地选择和培养工人,而不是让工人自己选择自己和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发展特长,应该让每个工人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岗位上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与上层管理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任务。现今我们一些地方的政府往往比较注重常规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非凡决策能力的人才。因此,政府必须遵循人岗匹配的原则,紧扣“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这一中心,实行在岗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岗位轮换制度提高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3)完善激励工资制度,尤其是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工资与责任、分工挂钩。在我国地方政府中,金钱并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从责任和分工层面刺激工作人员认真办事,强调职责明确,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责任所在,禁止权责不明,多头分管。(4)倾听精神诉求,注重情感要求。泰罗把人的作用放在首位,他认为科学管理应该是协调而不是矛盾。在科学管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雇主和雇员的合作。“用和平代替斗争,用全心全意兄弟般的合作代替争吵和冲突,用向同一方向的努力代替背道而驰,用相互信任代替相互猜疑,双方成为朋友而不是对头”,这正是科学管理的精华所在。在推行泰罗制的企业中,行政人事部门负责职业分析选择、培训和引导公司员工,定期接见员工,倾听员工的各种诉求,照顾有困难的员工。这个部门在改善劳资关系,赢得工人的尊重和信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日常工作中,行政人事部门一方面在考察考核和人才选拔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退休,困难群众送去关心慰问。“有困难找组织”,这是对政府行政人事部门职能最好的诠释,通过这条线将各部门人员串联起来,使地方政府这台机器有效地运转起来。

四、结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集古典管理思想之大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在继承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地探究管理学的基础问题和管理的实质,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任何思想或是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的局限性,泰罗制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人们常说泰罗研究的范围狭隘,假设的前提有诸多不合理因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承认泰罗制开创了管理理论的先河,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科学殿堂的时代的到来,因此他不仅是“科学管理之父”,更是管理科学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虽然泰罗的思想已提出近百年,他的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仍然对当今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里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吸收并借鉴包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内的西方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将会是我们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11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篇12

一、 法约尔管理思想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