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篇1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核心,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语文老师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 ;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等。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堂上尤为突出。这样一段时间之后,问题暴露出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课堂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真正该掌握的知识却被忽略了,教学成绩可想而知。

2 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广阔,"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每次考试中,阅读理解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还有名著方面相关的题型,这就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学的老师大伤脑筋。

3 面对新课改,作文水平该如何提高?

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怕作文,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总是一片哗然,叫苦连天,抓耳扰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总希望交作文的时间延长,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是胡编乱造,涂涂改改,空话套话一大篇,批改起来真让人头痛,不知该如何作评,其实教学中我们老师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写日记,训练写作能力,甚至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大多数学生收获都不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没有找出一条明路。

以上三点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真切感受,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而我们之前为了适应新课标,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殊不知,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们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感悟

⑴ 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分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

⑵ 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并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但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首先是办好校图书室,利用好电脑室,其次充分利用《选读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开发报刊的阅读量。

篇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三、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要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3

G633.3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与人文教学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中之重。本人在教学之余,认真学习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这本教师必读的书,本人也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课堂

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战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最终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改革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更新教育理念,要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用新的、有效的、适用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实施素质教育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三、深入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人性教学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语文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五、语言、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学语文意识和能力。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了解祖国文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

篇4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陶渊明也曾讲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义自现”、“会意”,其实讲的是在读书当中的顿然感悟。在阅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突然间会对书中的意旨或是一些话语有所作领悟,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就是感悟。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效地运用感悟教学法,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悟”是先通过感才能悟,“感”包括认知、感觉、知觉等等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感知水平已相当成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推广感悟教学法。实施感悟教学非常讲究策略.

一、生活的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世界繁华多变,无限的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懂得了世情、人情;人文、地理;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生活是个熔炼炉,能融万事万物。生活又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生活就如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既有鲜活的橙,亦有厚重的蓝;有流淌着生命的绿,亦蕴藏凝重的紫。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感知,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把心胸系于民生,世界风云、改革巨变等这些生活的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是感悟的基础。要想自己不处于尴尬的写作盲态和阅读的苍白境地,就要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洪流中。

二、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一门是语言,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悟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三、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我在教学九年语文上册《望江南》一词中,通过图片展示:在河边的一座望江楼上,一个衣着光亮女子独自一个倚在城楼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眼睛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失望。让学生想象,说说这个女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她在看什么,如果在等人又等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联想和谈论交流中感情词的意旨。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四、激发学生情感

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

五、修改、正确使用语言是感悟的升华

谈到修改和准确使用语言,古往今来很多佳话被人们传颂。从孔子“韦编三绝”读书境界到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精益求精;从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苦创作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功夫,无不被人津津乐道。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修改和使用语言呢?正如唐李沂道:“文章‘能改则瑕可瑜,瓦砾可为珠玉’。”文章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琢磨、润色提炼去疵病,方成佳作。一个人能对语言的使用进入到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对语言的“悟性”,是感悟的升华。可见修改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会修改别人和自己的文章,他才能正确使用语言和运用语言,追求到“悟”的升华。

篇5

感悟以读为前提,诵读吟咏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感悟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吟咏,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有激情有节奏有韵调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悟理。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涵咏品味,在读中感受春的“新”、“美”、“健”等特点,在读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诵读感悟”后,笔者结合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抒情”:(1)配乐诵读。播放配乐诵读范文,学生仔细倾听,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奏及重音,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对盼春的描写,节奏舒缓;“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一段是对迎春图的描写,节奏轻快。两个“多”字,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以传达出孩子们的无限喜悦之情。两个“有的”也需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希望。(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诵读时语气的变化,神情的变化以及体态的变化。(3)自由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欣喜之情。(4)指名诵读。指名学生对文章的精彩段落或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情景创设,激发感悟

情景创设是引发感悟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才会得以激发,心智得以激活,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情景,营造情境交融氛围,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理解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者从 “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真挚朴素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抒发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而展开,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2)文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四次写“我的”眼泪,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这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地问题设计,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自我思考与感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领会文本内涵,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升华情感,激发爱心。

篇6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通过分析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探讨阅读技巧,对当前阅读课教学反思以及合作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中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性两个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的获得至少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语言能力和阅读技巧。语言能力是指拥有一定词汇量、一定文化背景常识和一些基础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包括猜词能力、推理能力、寻找中心句的能力和合理用眼的技巧等。

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在与学生互动阅读的时候,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用权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 将“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同样也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思考、学习并发展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人人畅所欲言,不必遵循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对喜欢质疑的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品味到阅读的甘甜。

学生课堂“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但是,有时个别教师兴之所至,洋洒千言,学生壅塞难言,成为教师一言堂;有时,教师过于迷信权威,对标准答案奉之金科玉律,学生一答就错,更难形成表达的欲望。这样,离实现民主教学的新观念越走越远了。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上把“兴趣”解释为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动力。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们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引导人加快获取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才的前提,引导人全身心投入于自己喜好的专业活动。事实证明: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境界使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快、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大量功夫、花了不少力气,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更是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务必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就要有新意,教学手段要富有特色,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爱读、我会读,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

三、创造合理的阅读情境

创设情境能够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而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的情境必须是合理而有效的,它应该符合学情,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融入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联系生活:情境是什么?一种环境,一种融入情感的环境。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去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阅读学习似乎很圆满了,就这样总结结尾也无可厚非。这时,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了一幅照片,那个等待结束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初一孩子的眼眸闪亮了。照片上是学校的操场,熟悉的篮球场、塑胶跑道等景物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这是一张刚拍的照片,上面有时间的标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让他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学生们观察着、思索着、朗诵着,一堂课就这样有了一个精彩的尾声。

2.品味语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建立在对语言准确品味的基础上,而创设情境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创设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开发学生情感的源流,让学生在受到熏陶感染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阅读后谈对文中前后两个“啜泣”的不同理解。为了品出词语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析当时“我”的心情。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感悟出“啜泣”所包含的情感,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带着学生走入由“啜泣”这个词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深对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总之,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内心的体味,触发感悟和交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才能构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

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青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体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语”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但离开作品的整体,所悟的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越来越突现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引人入胜。但是,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语文课缺乏魅力造成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领悟真谛,从而使学生乐学。

二、教法灵活多样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教法单一,千课一法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交替使用,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想学”的效果。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

三、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过程,概括学法;举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点拨学法等。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感悟、想象、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学法的传授应因课文、因学生而异,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简单明了、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篇9

随着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普及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种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下,很多新颖的文学作品被纳入初中语文教材,并切实受到师生的青睐,成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欣赏、感悟、体会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但是,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部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忽略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小说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严重制约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深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要鲜活,师生的双向互动代替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人为本”成为语文教育观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需要得到改革。

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针对语文小说的教学,激发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兴趣是教师开展小说审美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是没有任何依据,学生对语文小说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动力才会被进一步激发。怀着阅读兴趣,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师开展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压力会随之减轻。在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程改革促使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学范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范进中举的过程”为线索,将小说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内容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范进中举的场景及中举前后亲人朋友对他态度转变的丑恶嘴脸,让学生带着兴趣感受作者赋予小说人物的那种讽刺意味,并进一步明确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

小说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要素,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有效提升小说的层次。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小说描写的语言,体会语言中的深意和语言之美。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分析小说中描写不同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部分;二是明确小说中运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三是联系小说内容,感悟语言。此外,小说背景、环境要素等内容都是学生体会小说语言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悟语言美的过程中,小说审美情趣也会得到培养。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美猴王》,小说针对美猴王的生活情境和它的灵性体现,有这样一段描写:“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是一段很有趣味的话,其中涉及了小说的写作手法、美猴王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内容,学生只有学会了欣赏语言美,才能进一步感悟蕴含这些语言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寓意。

3.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一部好的小说,作者需要在情节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就一部小说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环境的描写都离不开小说情节的描绘。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可以深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牵引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小说的美,强化读者的审美意识,从而走进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和他们一起感受跌宕起伏情节下的各种喜怒哀乐。例如罗贯中的《空城计》这篇小说,小说在情节安排中,有效遵循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发展线路:“诸葛亮和司马懿敌我力量悬殊”引发故事的开端,“诸葛亮看透司马懿性格的弱点,布置空城计”形成故事的,“司马懿兵退四十里”为故事写下了结尾。对这种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探索,例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这种情节设置背后的深刻内涵。在领会情节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小说中存在的内蕴美,从而塑造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小说审美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教师在小说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彰显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实践。因此,小说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小说审美情趣方面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39-42.

[2]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105.

篇10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应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创造性理解课程教材,整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课程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堂气氛沉寂,和学生生活背离,枯燥乏味等现象,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嫁接语文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语文课堂活力,让学生利用生活元素体验和感悟语文内容,从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提炼生活。

农村初中生具有独有的特点,不仅面临初中生叛逆问题,还面临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的问题,农村初中生肩负着家长辈的期望,也承担着农村社会责任。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困惑,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农村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感悟农村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手段,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整合语文教学生活资源,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有效意义

1.生活实例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手段

语文作为一门来自生活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实践手段,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势。如,很多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背景都是基于作者生活经历写作出来的,那么这些取自生活素材的作品,就应该以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真正体会作品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最大化地感受生活实例的教学真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

2.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就是将语文知识以生活实例形式展现出来,通过不断实践生活,将其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那么语文知识学习记忆就不再是难事,成为学生生活中自然的事情。语文教学中的场景描述语句,可以还原给生活,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3.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生活实例的引入教学,不仅是语文实践教学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记忆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语文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初中语文学习没有实际价值,语文教学仅仅是应试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发挥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掌握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有效策略

1.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生活情境中,以初中生生活经历为实例说明作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内涵,增加学生对语文作品的认知感悟,获得对语文作品的知识掌握,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感。如,笔者在讲述《背影》一文时,结合农村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的生活实例,阐述《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然语句简单易懂,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生活案例的引入,学生很可能难以真正体会父亲背影的含义。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回忆父母外出务工的送别场景,以真实的回忆场景联系《背影》一文,学生就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体会作品内涵。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也深刻认识了作品中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真实送别场景的父亲背影描绘,对比生活实例中的背影和作品中的背影,理解作品中作者的爱和情感。

2.整合语文教学生活资源

“生活就是教育”一句很好地诠释了生活中各类资源都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整合学生生活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吸引学生兴趣和热情,不再是沉寂的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教学资源内容,既能反映实际农村生活,又能折射出语文作品的内涵,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深入体会农村生活,在熟练掌握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农村生活资源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素材。如,笔者在讲述《春》一文时,引入大量的农村生活资源,一片叶、一棵树、一朵花等生活资源都可以反映春天的到来,让学生感受农村大自然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农村的春天,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中的春天,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春》,体会语文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景色描绘,焕发语文课堂《春》的活力,还原学生语文课堂生态环境,关注农村生活,理解作品语句,增强知识感悟。

3.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生活实例引入丰富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农村当地故事和生活资源,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的积淀,体验农村文化的深厚,增加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情,塑造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农村生活是我国长期以来历史最悠久的生活形态,流传着很多的英雄故事和传奇故事,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可以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如,笔者在讲述《真正的英雄》一文时,将农村当地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引入,也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和文章中的英雄描述进行对比,探讨英雄的定义界定,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笔者通过对农村当地英雄故事和传奇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生活实例效用,实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

4.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可以延伸课外实践,从语文课余学习和课外内容两方面探讨。(1)联系语文课余学习。生活就是教育,说明语文教学和生活实例是分不开的,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将学生语文学习延伸至实际生活,将语文知识懂和会、学和用相融合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展开和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空间。(2)补充语文课外内容。当前语文教学要求打破教材局限,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整合后融入教学内容,做到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将生活中丰富的信息整合后,作为语文学习素材延伸课外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语文课堂中,要善于捕捉生活元素,寻找语文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将农村生活元素整合应用,将语文课堂生活化,将生活语文化,联系农村实际生活案例,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利用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延伸语文实践,获得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入生活实例,应用生活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本文研究证明,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激活语文课堂学习活力,引领学生畅游语文海洋,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智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完善语文课堂生活实例教学模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而在现如今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系统,杂乱无章,(2)初中学生自身对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3)学生的作文存在严重的抄袭情况。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水平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中阶段而言。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不断革新作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所处困境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文作为衡量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作文教学与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不相符

由于作文教学自身特点和初中学生发展特点之间不符合,这种不符合,已经不再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当前发展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生活感悟正在不断地变化,而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没有任何改变,这便导致了学生自身特点和作文教学特点之间的差异,也直接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语文教学氛围不浓厚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较为枯燥乏味的,不浓厚的语文教学氛围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便缺乏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严重地打击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过分地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失去了创新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无法热爱语文学习,更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对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不利影响。

二、解决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措施

1.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来注入活力,初中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更好地创新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问题。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上,而是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学会词句的表达。然而,作文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不同的题材,学会从不同的作文内容中寻找切入点。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给出相应的提示,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况中写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无忧无虑地写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强化课外阅读

写作是需要素材的,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作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样的,阅读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悟,这样的感悟是能够运用在写作当中的。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角,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人捐出一本书供学生借阅。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然后在第二天让学生探讨分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全面提升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质量。

3.培养初中学生的智性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能够培养学生智性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同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明白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所在,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智性,而且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作文教学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1.应用微课强化教学内容理解

入选到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经典文学作品,由这些优秀文学篇章构成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丰富情感力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要想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微课教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方法,对于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帮助。微课应用过程中会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呈现原本枯燥抽象的语文学习内容抽象的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升华。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真实的感受黄河,因此无法形成直观的感知,对于教材当中描绘的壮丽黄河场景以及作者所表达对黄河的赞叹之情难以有效的认知和理解,更不能够形成深层次的感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微课教学引入其中,用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真实档案中黄河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化学生对于篇章情感的理解。

2.应用微课拓宽语文教学内涵

微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而要想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教师必须要优化微课应用的方法,选准微课教学的切入点,以及微课和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应用微课拓展语文教学内涵就是其中教师必须要把握的一种方法,强调的关键性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准则的同时,推动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学课堂,对教学内涵进行拓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应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当中来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微克的应用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文章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进而能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微课视频制作的过程当中将重难点融合其中,并为学生重难点的突破提供启发和指导的素材,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语文学习的难题,深层次的感悟语文内涵。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文章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用微可直观呈现的方式来将篇章当中描绘的场景美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启发学生分析和领悟场景,将这些形象的画面和篇章当中的语言文字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最终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并真正实现应用微客来拓宽语文教学内涵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