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课堂教学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2.案例教学准备要充分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和细心。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种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把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讲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联系当地雨季,降温天气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视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便于快速进入下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跑题了要及时引回主题,同时要注意讨论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教师除了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做阶段性的总结外,还要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有效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1.围绕课程标准,选择典型案例。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课标,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案例涉及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案例的问题要充分预设。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紧扣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能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这是基础环节,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这个环节必须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发言,全班交流,可以由教师主导,通过小组代表发言,这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案例分析中,学生调用了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一:
德国是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德国河流众多,其中莱茵河纵贯南北。图11中的工业区是世界著名的鲁尔区,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群。
提出问题:钢铁工业曾经是鲁尔区最核心的工业部门。鲁尔区发展钢铁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能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哪些经验?
相关知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工业地域类型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
1.鲁尔区发展钢铁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鲁尔区综合整治有哪些经验?
结论:
1.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廉价的水运。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与教育;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案例二:
世界粮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4月,联合国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朝鲜粮食严重短缺。
材料二 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加工玉米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朝鲜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技术条件)是什么?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限制发展乙醇汽油的原因。
相关知识:农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农业对我国的意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 论:
1.农业的区位选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朝鲜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技术条件等方面发展农业的劣势是什么?
3.我国人口的国情分析。
结 论:1.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工业基础等)。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的“三导”角色
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三导”角色——“导航”、“导游”、“导演”。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的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当然,讨论中也要求学生能坚持正确的意见,勇于纠正错误的观点。
教师在积极扮演“三导”角色的时候,切记充当“三员”角色。一当“演说员”,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二当“评论员”,对学生的发言评头论足;三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
2.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对那些观点不成熟甚至很幼稚的同学发言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打击其积极性。
3.案例的萃取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材料的选取,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传统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例如在地理必修下册农业地域类型部分中就选取了一些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案例,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他们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的优势,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平时要注意搜集,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把一些媒体中出现的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为典型案例。但是选取一定要遵循“热”(热点)“精”(不贪大求全)“度”(深浅难易)三字原则。
(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只提高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例如,在讲气候与季风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三国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营火烧赤壁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案例材料,然后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4)模拟情景。在讲授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然后再把得到的结论运用与课本知识中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农业的区位时,可以假设给你十亩地,你如何利用好这十亩地?如何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值?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等等。
案例教学是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二、案例教学意义
1.能使学生对复杂的实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认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是前提。单纯的抽象讲授无益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际中的零碎材料来使学生了解实际,但是它们不生动、不系统,效果亦不佳。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从而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际的形象逼真的表象。
2.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M·瓦·根舍因指出,在《帝宾根决议》中写得很清楚:“精神世界的本源现象是可以个别由学生真正理解的事实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的”。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于学习、理解,通过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知识内化为教育信念和能力。
3.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技节部分。学生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实例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与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联系,有时一个案例对应着三四条教育观点。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案例中蕴藏的观点,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开去,创造性地评说案例所反映的现象,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阅读那些生动、还真的案例,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案例一般都按问题——后果——原因——可持续发展——参与意识的模式编写的。案例所蕴含的背景能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直观、形象、典型的案例,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进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变换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7
一、案例实录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乡土案例是学生所熟悉的,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师生共同建构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所特有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一直以来,笔者致力于探究如何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内容时,在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后,为引导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一】常州市(注:学生的家乡)主要农业生产部门有:粮油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种植业,江南水乡的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林牧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常州市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提问】要分析常州市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需要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利用学生对本乡本土的熟悉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得出需要搜集常州市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资料。由教师整合后投影展示: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下辖武进、金坛、溧阳3市(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西南边缘是本市主要的低山、丘陵分布区。常州由于所处纬度较低,离海洋近,再加上地势低平,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影响,低温少雨。常州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道纵横交错,湖塘星罗棋布,水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6%,呈现出“河多、圩多、水多、船多、桥多”的“水乡泽国”景象,许多地名以“圩”、“桥”、“塘”等命名。
【追问】根据资料分析常州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实际上,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同时,已潜移默化地运用了如何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等方法。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有用信息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真切的教学感悟――地理教学应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重“知识”轻“素质”,重“人才”轻“人本”,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做”科学的“过程与方法”而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差,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需要合理定位,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有效实施和达成。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是一种理念,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习惯只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利用乡土地理进行探究的教学机会。究其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也有认识上的不足等。课前的反思,促使笔者自觉实践,更好地关注、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体悟师生生命的成长、进步和发展过程。让笔者欣喜和欣慰的是:本课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思维活跃、乐于展示、发言积极。因此,我认为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是一种理念,目的在于变“静态封闭”为“动态开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目的在于从理念学习中、实践反思中生发新观念来影响和改进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也推进着新课程的改革。
三、实践中的灵感――地理教学应重视“乡土地理”
考虑到这两个学校文化之间的交接,我们设计了多样的教学环境,以满足现代教育。新的学校包含两种文化中最好的部分,为现有的框架开辟出新的轻便灵活的应用,并将它们与中央透明的新建筑相连接,同时通过一种醒目的方式,如在地板、天花板和墙壁处重复出现某种形状、颜色和表面元素,将其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要为未来教育发展和跨学科合作找到一个最佳的构架。这个建议体现出了对现有建筑物体量的足够尊重,但引入了一个新的、优雅的模式,为合并后的新学校和使用者创造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两个旧校舍都进行了翻新和改造,以容纳新的功能。为连接它们而建造的新建筑将包含一个新的礼堂、图书馆、问讯处,一个咖啡厅和学生食堂以及一个巨大的休闲回廊,可以用作集会空间或师生们悠闲放松的场所。新建设施经过精密的设计和精心建造,把特殊活动、表演与日常使用功能灵活结合起来,方便师生们使用。
作为一个特别加入到校舍建筑架构上的视觉效果,我们建造了一个新的悬浮展廊以展示美国反传统艺术藏品,并同时在食堂和礼堂的展示墙上展出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这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艺术品不仅使学校建筑架构更加完整,也为建筑增色不少。(译/张岩,校/吴春花)
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引发学生高效率学习的那些课堂教学行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在数学学科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概念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在数学概念教学中高效与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呢?本文对两者的导入环节做些比较研究。
案例选自江苏省一所重点示范高中的两位教师Z和W所教授的同一节椭圆概念教学课。在听课时先将教学过程进行录音,课后结合辅助记录把录音转为文字,主要是教师提问的问题(以下以Q作标记),部分记录了学生的回答。
Z老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Q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圆,它是如何定义的?
Q2:如果我们把圆的定义中,“到一个定点的距离”改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那么“定长”对应改为什么呢?
Q3: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这时Z老师引导学生在准备好的纸板上作图,见右图)
Q4: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见过椭圆?
Q5:我们如何定义椭圆呢?(学生思考片刻)我们画椭圆是在一块纸板上,这说明什么?这里的“常数”有条件限制吗?若常数等于|F1F2|,我们画出的是什么图形?若常数小于|F1F2|,我们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W老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先在PPT上显示一张“神舟七号”图片)
Q1:今天我们着手研究卫星运行的轨道――椭圆。
Q2:在高一我们已经学过圆的定义和方程及圆的轨迹,那么,从右图这张图片来看,椭圆是不是由圆压扁而得到的呢?它和圆有关系吗?(先引导学生画一个椭圆,然后找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再作一遍,再用“几何画板”演示)
Q3:这些椭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呢?从画法中能找出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画出一个椭圆吗?(生:F1、F2点固定,是定点。师:还有什么条件吗?生:MF1+MF2就是细绳的长度。师:很好!这里面有没有隐含着什么呢?生:……师:从图形来看, F1、F2、M三个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生:MF1+MF2大于F1F2的长度。师:请你们根据这些应满足的条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来。)
Q4:下面我们来看看, MF1+MF2小于、等于F1F2的长度时,M点的轨迹是什么情况。(学生思考,然后个别回答)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两位老师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情境引入―探究辨析―总结概括”三个基本环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差异:
一、 高效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Z从数学概念本身启发学生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设问“将‘到一个定点的距离’改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那么‘定长’对应改为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W仅从直观形象出发,设问“椭圆是不是由圆压扁得到的呢?它和圆有关系吗?”学生面对这样的提问感到茫然。其实,椭圆是可以看作把圆做压缩变换而得来的,这是很好的引入材料,但教师W没能好好利用。
二、 高效课堂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概念的生成基础在于感性的材料和经验,倘若感性的材料和经验太少,学生感知不充分,表象不丰富,就难以辨析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师Z引导学生尝试画出椭圆轨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就体现在两个图钉间的绳子长度不变上。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还会体会到:图钉之间的距离与绳子长度相等时,这时画出的图像是线段;而当绳子长度小于两个图钉的距离时是不能画出任何图像的。同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椭圆的实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适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动态地展现图形和图形的变化,使学生从变化的情境中感受不变的本质属性。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创设出一个“多元联系”的学习环境,能使得概念的动态生成过程和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揭示。
教师W在用PPT演示椭圆的画法后,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椭圆,而其他同学则只是在观看,缺少动手实践。另外,在概括椭圆的概念的时候,学生对“MF1+MF2大于F1F2的长度”这一结论缺乏感性的认识,应当安排学生探索条件“MF1+MF2大于F1F2的长度”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概括椭圆的概念。
三、 高效课堂更注重学生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案例1、“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首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架架满载着救灾物资的飞机飞往汶川。茫茫大地,救灾指挥部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讨论,然后教师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如何寻找自己的座位”。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示,“快速、准确地告知某一学生在本班教室中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寻找自己座位”的方法,就是利用“行”和“列”(或“排”和“座”)进行定位,即“两条垂直交叉的直线,决定一个点”。
解决“问题”。再回到“应该怎样向飞行员迅速、精确地报告某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问题上,学生会联想到在“空投地点”寻找某种“行”和“列”进行定位。但是在茫茫大地或一望无际的大海,并没有现成的“行”和“列”或者“垂直交叉的直线”,这又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让学生观察标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和地图,学生豁然开朗,并最终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在学习一些相对简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搜集整理获得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案例2、“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区域各种典型地理事物的特色。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区域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区域政府部门制作一份招商引资的宣传材料(视频、报刊、文章、广告词等)。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周围环境合理选择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地理离生活很近,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产中地理有实用价值。如果课时紧张,教师仅在课堂上进行简要指导和最后展示,其它活动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案例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之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导学案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完善知识体系,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一线教师为适应课标要求,逐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导学案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理论基础
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导学案必然是基础,而导学案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愿以及需求均应受到重视。每一个学习者均能实现自我挖掘潜力进而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获得成就感进而获取自信。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基础是主体现有的知识与认知经验。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认知学习理论,以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对学习者有意义,将学习者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1.导学案设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尽量做到一个课时一个导学案,方便控制学习量,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编制导学案时要紧扣教材,突出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可用趣味教学、启发诱导、疑问导学、分层教学等方式编制导学案。
以《澳大利亚》一节内容为例。明确导学目标――澳大利亚的位置、首都;掌握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利用图片与资料掌握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并分析特有性及其原因。
列出重难点: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特有性。
设计预习案:即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自由地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知识。
设计探究案:即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重难点设计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探究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探究澳大利亚城市和人口,探究澳大利亚的地形以及动物。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然后小组展示,进一步讨论交流,寻求知识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
设计训练案:设计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精选精练,当堂反馈,训练题设置梯度,即分为ABC三类,A类为基础题,B类为中等难度变式题,C类为高难度拓展题。
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师生共同对当堂所讲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反思易错点。
设计拓展延伸训练,即组织兴趣活动,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一、研究目的
研究表明提问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都是以提问为中心的。在新课情景导入环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探究互动环节,提问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面更有针对性;在巩固双基环节,提问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进度。更重要的是,规范的提问能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一线教师通过课堂实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进行整理、分类,找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频率和学生回答的类型、频度,通过对设问方式、所问问题等的纠正与改进,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很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通过录播室与录像机,将《高三一轮复习试卷讲评分析课》这一课堂的各种师生问答行为包括教师提问、学生个人回答或集体回答、提问语调等记录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记录。之后笔者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并结合课堂实录中地理教师提问的目的,对教师在课堂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将提问分为识记性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评价型提问、创造型提问六种有效提问类型,并且将重复性、口头禅式提问等归为无效提问类型。统计教师在堂课中就这七种提问类型中涉及的数量及学生回答情况,并针对本节课中设计不当的问题进行纠正与反馈,提出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可行性措施。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本次课例研究选择晋江某中学具有八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某一高三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在高一、高二地理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高三前阶段即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该教师希望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基础知识分析综合题,答好综合题。从已有的学生答题情况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不规范的毛病。为什么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却没办法准确运用?能否通过教师在课堂有效的提问引导对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纠正?这是本校高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本次研究着力探讨的问题。
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试卷讲评课在高三课型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过半,因而讲评课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三教学,更影响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选择授课内容为《高三第一次质检综合题小题评析》片段教学作为研究案例。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该片段教学用时18分钟,记录师生用语共计约5500字,其中教师用语约5200字,学生用语约300字。其中教师用语中有几个高频词不断出现,如“什么”出现135次、“怎么样”出现54、“对不对”出现65次、“是不是”出现44次。在课堂观摩时可以发现,这些词已经成为该老师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的存在,让本节课的语速整体偏快,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如果扣除因口头禅带来的重复用语,无效用语如“审什么”“先一定要做到的是什么?”这类用语部分共计2300字,本次讲评中有效词语锐减为约3000字,将这部分教师用语中的问题按认识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如下:
表1 师生有效提问的类型和数量
如上表所示,教师在整堂课中有效提问总数为35个,其中记忆性提问共占总提问的一半,使用“识记性提问”时,教师有适当提高要求、增加条件,提醒和帮助学生思考得更加完善和全面,如题中“指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教师适时提示学生分别从纬度、地势的高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这四个方面分别思考受其影响下太阳辐射可能呈现的变化规律,再提示学生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太阳辐射是否符合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学生回答积极性较高,教师基本能够了解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使用理解型提问和应用型提问时,没能够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当降低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则不能够准确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9个理解型问题中学生只回答了4个,其他问题变成授课教师自问自答,使有效的提问变成了无效的提问。
(三)结论
1.课堂口头禅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