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纠纷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湖南华银能源技术公司通过研发,已成功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CC核心技术,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该公司自主研发并建设的国内首套30万吨/年LCC煤净化示范装置于2012年4月18日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顺利投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为其投资褐煤提质及相关多联产项目或耦合技术项目而重点了解和密切关注LCC技术。
一、大唐华银LCC技术特点
独特的薄层干燥及高速热风通流技术,确保物料热解升温的均匀、平稳,产品品质均匀稳定,污染物得到有效转化和转移,清洁环保无污染。
干燥、热解两段处理过程完全独立,干燥气排放不含焦油组分,现场清洁环保;工艺参数和产品品质容易工业化控制,原煤中水分和挥发份的波动对目标产品稳定影响较小,因此,适应煤种能力强。同时,可以通过工艺参数的灵活调节获得不同的半焦、焦油产率和品质。
超低含氧量热解气体热载体控制,使干燥煤在热解过程中不会使原煤中的固定碳发生氧化反应,区别于其它工艺路线,完全不燃烧自己,使得半焦PMC产品的微观特性有其独特的特点(实验证明PMC与煅烧工艺对接后可作为低级化工产品(塑料)遮盖材料黑炭粉的原材料),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干燥、热解设备采用气载体内热式直立转底炉,内置犁式机械导流均布器,可以保证热气体和物料煤之间的热交换均匀,传热效率最大化。
采用独特的精制钝化技术,用强制引/送风气流、连续四通混合、产品重力流设计等技术对PMC产品进行水合和弱氧化,从而达到稳定(精制)产品的目的。
高收油率。LCC工艺采用气载体薄层干燥技术,更有利于煤种的挥发份的析出,再加上利用冷却、电捕两步法对焦油进行收集,达到了最佳收油率,特别是对含氢量高的煤种,如新疆哈密地区的长焰煤,LCC工艺的焦油产率可达12~18%。
易于规模化放大。LCC主设备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放大至100万吨/年、150万吨/年等不同规模的处理模式,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满足客户需要。
节水环保。项目的水消耗远低于煤化工项目和发电项目,过程没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干燥和热解过程产生的粉尘成型后作为副产品出售,无含油废水需要处理,小量冷却及水封废水循环利用,可实现零排放。
生产过程环保。闭式循环工艺,废水、粉尘和废渣得到有效处理,几乎没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干燥尾气脱硫后排空,硫减排达70%以上,满足排放标准;废水循环利用,实现近零排放。
产品洁净环保。主要产品PMC具有清洁燃烧优势,在空气中直接燃烧无烟、无味,其产品的硫排放比原煤减少83.1%,汞排放减少70.4%,氯排放减少80.18%。
生产清洁、热效率高。LCC技术工艺使用的先进工艺低热值气体燃烧循环使用技术,可降低能耗污染和经济运行成本,符合国家低能耗、清洁生产的要求。
二、项目经济性分析
从当前情况来看,利用LCC工艺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已具备条件,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下面就以新疆哈密地区煤种(含油率达18%)为例,2×100万吨/年生产规模进行简要的经济性评价。
1.投资情况
据初步估算,2×100万吨/年生产规模总投资约5亿元(初步测算项目建成投产后约有3000万元增值税可抵扣),其中建设投资约4000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32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约500万元(全额流动资金1600万元)。资本金按30%配比,资本金总额为15000万元,其他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解决。项目的经济计算期暂定为18年,其中包括3年建设期。在3年建设期内,建设投资每年按20%、40%、40%比例投入。项目投产后的生产负荷第一年按80%,其余各年均按100%计算。流动资金随生产负荷逐步投入使用。
2.产品产量情况
按年操作时间7200小时计算,本项目年生产PMC产品100万吨、PCT产品28.8万吨、半焦煤粉8万吨。
3.成本费用情况
经测算,本项目经营期年均总成本费用40983万元。其中原料煤按当地到厂市场价120元/吨(含税)测算,燃料煤按当地到厂市场价100元/吨(含税)测算,折旧费2421万元/年,无形资产按10年摊销,其它资产按5年摊销,生产经营期的长期、短期贷款利息和流动资金贷款利息按相关规定(其中商业银行长期贷款年利率取7.5%(当前实际贷款利率为6.5%),流动资金中70%申请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年利率取7%)计入每年的总成本费用,修理费按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建设期利息)的3.5%测算;其它费用按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建设期利息)的1%测算,管理费用按1500万元/年估算,销售费用按1000万元/年估算,产品增值税按17%计算,城乡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分别取增值税的5%和3%。
4.收入与利润情况
经测算,本项目年平均销售收入为70564万元(不含税),其中PMC销售价格按240元/吨(含税)测算,PCT销售价格按2000元/吨(含税)测算,半焦煤粉销售价格按120元/吨(含税)测算,本项目投产后年均利润总额29581万元,年平均净利润达22186万元,投资利润率达59.16%,项目投资效益较好。
5.与其他技术耦合多联产效益及社会效益较优
如果该技术与热、电、气及其他煤化工项目耦合实行多联产,则效益更加突出。同时,由于LCC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与环保的特性,工艺产品二氧化硫减排70%以上、氮氧化物减排30%以上、汞减排80%左右,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单就其工艺产品PMC具有脱硫和提高锅炉热效率来说,其经济效益相当显著,据估计,在燃煤电厂改用燃烧PMC产品替代目前普遍燃用的煤种,就能使锅炉热效率提高1%以上,一年只要在燃煤电厂实现3亿吨现有煤种改用PMC煤种替代,就能产生近30亿元的经济效益。
6.相同项目不同技术选择经济性比较分析
LCC技术非常适合于高挥发份、富油煤种,与同类或近似技术比较,如与成熟的生产兰炭的立直炉技术比较,同样在新疆哈密地区建设同等规模的项目(2×100万吨/年)进行经济性对比,尽管LCC技术投资额高于直立炉(成熟的60万吨单元组规模的直立炉投资1亿元左右,在本测算中200百万吨规模的直立炉技术项目投资按2.5亿元测算,2×100万吨/年规模的LCC技术项目投资按5亿元测算),但经济性也远优于直立炉。我们也不容忽视LCC技术的局限性,由于投资额较高,LCC技术在经济性方面对地域及煤种选择具有挑剔性。经分析,其他条件假定不变的情况下,当煤种含油率低于7.04%时,采用LCC技术的项目经济性较差,而采用直立炉技术的项目只有当煤种含油率低于6.25%时才会无经济性;当煤种含油率等于8.35%时,采用LCC技术与采用直立炉技术的经济性大致相当。总的说来,当煤种含油率高于8.35%时,即当LCC技术的收油率高于6.68%(直立炉技术的收油率高于4.18%),LCC技术的经济性优于直立炉技术;当煤种含油率低于8.35%时,即当LCC技术的收油率低于6.68%(直立炉技术的收油率低于4.18%),直立炉技术的经济性优于LCC技术,而且当交通较发达便于半焦外运时,直立炉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
总的来看,采用LCC技术对富油的煤种(如陕西榆林与新疆哈密地区煤种)或油页岩提质提油,项目经济性较好。从以上对在新疆哈密地区投资建设2×100万吨/年LCC技术项目的经济性指标来看,项目利润可观,社会贡献率也非常大(主要表现为每年上缴税费高),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所得税前内部收益率远高于基准收益率12%,项目的借款偿还期为5年(含建设期3年)。盈亏平衡分析表明项目基本处于稳定盈利状态。敏感性分析也表明本项目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项目在经济上完成可行。
三、LCC技术推广意义
LCC技术特别适合高挥发分和高出油率的煤种、油页岩和油砂,可有效的实现能源分级利用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随着LCC技术日趋成熟及设备国产化,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LCC技术项目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愈益明显。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92-01
1.前言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生产生活中对高效环保的标准日益增高。而在电力行业,新能源革命正在进行。传统能源依靠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有煤、石油、天然气[1]。
新能源l电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特性从技术研发、成熟运用、维护保养、经济价值等方面综合论述,与传统发电行业对比分析其经济性。
2.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
传统化石能源的超负荷开采与利用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以新能源发电技术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5年,世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除水电外)共增长3.56倍。若包含水电在内,新能源发电共贡献世界发电量的21%;除水电外的新能源贡献了全球发电量的3.8%。其中,2000-2015年风电和太阳能共增长了14倍,为新能源发电量中增长最快。
2015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排名第一的是德国,而美国在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
本领域中,我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电力拨款达3986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投资额比例占77.66%,规模上电力装机总量已经超欧洲先进国家。但与欧盟相比仍然低44.86%。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装机容量占35.84%,比欧洲国家低37.11%,发电量仅为27.5%,发展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电种类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欧盟国家利用的新能源种类较多,技术较发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发展均衡[3]。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极不平衡的为水电,其发展较快,占新能源总量的80.36%。下步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结构,在引进欧美技术同时加大对电力远距离输送、储蓄电技术、电力并网与调配技术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运用做足准备[4]。
3.新能源发电特性与并网技术分析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目前这两种新能源在实际中利用较多,所以应分析这两种新能源发电的动态输出特性并建立相应的输出特性模型,针对不同区域实例分析其全年的出力变化和光伏电站并网后对峰谷差的影响。
风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动能与势能的双重变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风速的变化具有随机性。风力发电机组能量来源于风的动能。不同地区的风速都存在易变性和不可控性,风力发电机组时刻都遭受到较大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会影响机组本身和对与之相连的电力系统。而太阳能随着地球运行与太阳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天气影响与各地日照长度的不同。由统计结果可知,光伏电站每天出力时间集中在6点到19点,冬季出力时间短,夏季出力时间长[5]。
目前风力发电具有独立运行的离网运行电和接入电力系统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离网型风力发电与并网型风力发电相比其风力发电规模较小,其通过电能存储装置或者与其他发电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没有电网的偏远地区供电。并网型风力发电是世界风力发电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发电容量较大,通常为几兆瓦到几百兆瓦,由于其与大电网相连,从而可以得到大电网的补偿和支撑,可以使风资源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在考虑环境效益等因素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在经济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太阳能发电可分为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光发电两大类。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部分、传输部分、储热部分构成。根据聚光式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主要由光伏电池模拟器、充电控制器、超级电容、蓄电池组、正弦波逆变器和系统监控部分组成。
4.提高光伏发电经济性的技术研究
首先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过高。设备价格是影响光伏发电经济性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提高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市场调查与企业经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实现市场准入机制,加大价格竞争杠杆。
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太阳能光伏设备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把太阳能光伏设备的成本降下来,这样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才有基础。另外,发展分布式太阳能系统也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竞争力的一个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使用应该让消费者具有选择权。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更广大的电力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替代能源,发展这一系统技术及相关网络技术,无疑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6]。
5.结论
对于风力发电,国家无需长期大量地对风力发电项目进行补贴,为了有效地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应该进一步加强风力发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设备成本是影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有效地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设备本才能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采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将使太阳能得到更为广泛地利用。
传统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将会带来资源枯竭与气候异常等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可持续的清洁代替方案,成为能源工业的使命。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具备可再生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但任何技术的发展成本与经济性最为关键,未来只有当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能与传统能源匹敌才能具备住够市场竞争力,这需要能源政策、技术进步的支持。所以经济可行的的能源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引发能源革命的。
参考文献
[1]李剑平.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及经济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5(21):9-9.
【关键词】在线学习;学习行为;知识网络;学习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25―06
在线学习是目前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远程教学形式,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各类学习支持系统的支持和辅助下,在线学习者能够灵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线学习活动过度依赖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再加上教师的关注不足、学习支持系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等,很多学习者还不能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在各类在线学习过程中依然大量存在观望者和逃避者,他们较少或者不参加在线学习(Kreijnsa等,2002;Taylor,2000;Gunawardena等,1997)。因此,在线学习中应当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研究,立足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参与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学习活动。目前在线学习行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点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王楠,2011;李松等,2010;张超 祝智庭,2009)。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严格在线学习管理以及开展网络课程评价等都会影响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魏顺平,2012)。
研究背景
在2010~2011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曾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院、化学学院以及资源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部分单元的在线学习。通过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特点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在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整体参与程度较低,学习活动很容易受到环境和其他事件的干扰,在缺乏实时监控的条件下学习者的在线活动并不能总是保证实现有效的在线学习;另一方面,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者对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能够自主选择和阅读,非常重视相应教学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框架(曹良亮,衷克定,2012)。因此,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和设计上,而不是单纯通过数量叠加来实现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故在对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在线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研究。
在对在线学习者基本行为活动研究的基础上,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又再次组织了一年级本科生的在线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中,教学内容选择“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个教学单元,其中单元内容的设计和组织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内部教材和大纲;学习平台为研究者自己设计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能够记录学习者对特定教学资源的浏览过程;在线学习的组织形式采取教师在课堂授课阶段并不讲授上述两部分内容,但是提供四个课时让学习者在机房通过在线学习系统进行自学,教师全程提供辅导。研究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行为入手,分析和研究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对知识建构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在线学习系统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开发和组织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在线学习的发生。
学习者对在线资源的
选择与学习路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何克抗,1997,P4)。借助在线学习系统中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应用,学习者能够灵活实现对学习资源的选择、阅读等一系列意义建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在各类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者获得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是由教师和在线系统直接提供的,另一方面也是学习者对各种资源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可以将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各种操作行为看作是意义建构活动所需信息加工材料的一种间接反映。我们将在线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对教学资源选择和加工的时间线索记录称为学习路径,希望通过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路径的分析和研究,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和教学资源。
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个单元的内容,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 应用知识建模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网络分析(杨开城,2006;2007),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应的知识网络图。② 应用知识网络图对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③ 依据知识网络图,选择和组织在线资源,设计和开发基于知识网络结构的在线学习系统,该系统中的知识网络节点是与教学单元分解后的知识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包含文字、图片、表格等。采用这种知识网络模型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在线资源,对在线学习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和记录。其中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一系列学习和操作活动可以简化为学习者对该部分教学资源所表示的知识点的一种选择和学习过程。④ 组织学习者应用该在线学习系统实现对规定教学内容的在线学习,并通过该在线学习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在线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生成过程
我们首先应用知识建模技术对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建模(杨开城,2006;2007),获得如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图。
图1“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知识网络模型图
图1描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知识点类型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选择和组织相应的在线资源设计和开发了在线学习系统,其核心是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对学习者的知识选择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在线学习者知识点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生成每位在线学习者的知识点选择序列。在线学习平台实时跟踪记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阅读轨迹,将学习者选择的教学资源转换为知识网络图中的知识节点,并以时间为线索将学习者学习过的知识点线性化表示,生成每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学习路径。
(2)依据在线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筛选出所有有效学习者(曹良亮,衷克定,2012),并对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进行聚合分析。在每位学习者学习路径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所有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进行聚合分析,生成所有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
(3)绘制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图。在对有效学习者学习路径聚合分析的基础上,生成和绘制相应的知识点路径图,从整体上分析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特点。
2. 单个学习者的学习路径生成
在线学习中基本的学习活动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系统的引导下和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和意义建构活动,按照其时间线索会形成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选择和学习轨迹。本研究案例中,在线学习平台能够跟踪和记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页面操作,自动识别和过滤一些因学习者的误操作等产生的无效数据,并按照时间线索对学习者的知识点选择过程进行线性化表示。图2为在线学习系统记录的某位学习者选择知识点的时间线索化数据:
图2在线学习者知识点学习的时间线索化数据
图2中的编号为在线学习系统内存储的知识网络的节点编号,括弧内的数字为学习者在该点的阅读时间。依据知识点选择的时间线索,可以绘制出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学习路径图,如图3所示。
图3的学习路径图以教学内容知识点为节点,表示学习者在该单元学习过程中对在线资源的选择和阅读过程。其中有向线上的数字表示知识点的出度。从图3可以发现学习者的一些个性化学习活动及其特点。结合教学中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喜欢一边浏览一边做笔记;有的学习者总是非常仔细地阅读每一个知识点细节;有的学习者喜欢先多次、快速地阅读相关知识点然后再有选择地精读等,这些在线学习活动特点都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路径的生成。考虑到知识点学习会受到具体教学情景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对在线学习中学习过程和路径的一般性特点的研究还应当建立在全体有效学习者的基础上,即只有对所有有效学习者知识学习路径的总体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具有广泛意义的在线学习中知识点的选择学习规律。
图3“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学习者学习路径图
有效学习者学习路径的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陈琦,刘儒德,1997,P101)。在线学习过程由于丰富的资源支持以及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更加利于学习者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实现意义建构活动。此外,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各种概念、原理、公式、实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从而形成一种对学习资源的建构需求。因此对所有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进行聚合分析,将会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及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和方式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表述有效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对知识点选择的总体趋势和一般性流程,也就是说有效学习者的总体知识学习路径,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了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习者对知识点的选择和学习的趋势特点,我们可以认为有效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路径能够反映在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意义建构活动的一般性特点。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下一个知识点的选择学习倾向,会受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学习资源的支持等内外两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跳转特点以及最终学习路径的一般化规律和知识点选择概率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有效学习者知识点选择路径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有效学习者在知识点选择路径方面的聚合程度非常高,将近90%以上的知识点在聚合程度上都达到、甚至超过75%(占有效学习者总数)以上。经过具体数据处理,提取出所有有效学习者知识点选择的相对趋势,数据显示有效学习者在知识点选择路径上聚合程度非常高,能够形成稳定和一致的知识点选择路径。这表明学习者针对特定教学内容进行在线学习活动时,对知识点的选择是有明确的、不受学习者个体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特点。我们在章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图基础上可以得出有效学习者知识学习路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图中节点是教学单元内容的知识点,节点之间的有向连接线表示节点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链接顺序,节点的顺序链接表明了有效学习者从当前知识点选择下一个入知识点进行意义建构。
图4、图5中,有向线段连接的两个节点,表示聚合程度较高的学习路径,也就是多数有效学习者会选择学习的下一个知识点;有向虚线表示较少部分学习者选择入节点为下一个阅读知识点;云图表示学习者进入该部分知识块的入节点,且在同一知识块内学习者知识点的选择较为随机,仅在知识块的入节点和出节点聚合程度较高。从内容和知识网络图上看,云图部分知识块是由并列关系的知识点组成,因此分析过程中我们将这些知识块当作一个知识点节点来看待。
在线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者知识学习路径图表明,学习者对知识点的选择并不是一种完全随机的选择行为,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习者的个性化知识点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选择具有自主性与个性化的特点;有效学习者学习路径的聚合状态表明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对知识点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材料的需求存在一般性特征。从知识点聚合形式上看,有效学习者知识点图与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网络结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也就是说,在自主学习情景下,一方面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特点,主动在系统支持下选择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框架结构和知识点意义关系会影响和制约学习者对知识点的选择倾向。即使学习者的自主性很强,学习者对下一个知识点的选择也不是随机的,而是按照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序列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对不熟悉的知识领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时,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意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线学习者意义建构活动对知识点的需求。
图4 “计算机基础知识”全部有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
图5 “计算机网络基础”全部有效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路径
有效学习者信息回溯行为及其特点
在以上学习路径聚合分析中使用的算法会删除一些学习者的个性化知识选择活动,也就是说这种基于大概率事件的聚合分析弱化了学习者的很多个性化知识点选择特点。因此在对有效学习者知识学习路径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数据支持才能比较全面地对在线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们通过对在线学习中有效学习者知识点回溯次数和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弥补在学习路径聚合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力求更加全面地掌握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的特点。通过对有效学习者知识点回溯次数和知识点阅读时间的统计和分析,得到表1、表2、表3、表4。
表1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回溯次数统计表
[序号\&知识点名称\&人均回溯次数(次)\&1\&计算机硬件系统概念\&3.9\&2\&“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概念图\&3.5\&3\&计算机的数制和编码\&3.1\&4\&“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学习指导\&3.1\&5\&计算机的发展历史\&2.4\&6\&计算机的概念\&2.3\&7\&计算机的分类\&2.3\&8\&计算机中容量单位\&2.3\&9\&计算机软件系统\&2.2\&10\&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2.2\&]
表2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回溯次数统计表
[序号\&知识点名称\&人均回溯次数(次)\&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概念\&5.9\&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5.1\&3\&“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概念图\&4.6\&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4.2\&5\&“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学习指导\&4.0\&6\&Internet基础知识\&4.0\&7\&计算机网络的功能\&3.6\&8\&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8\&9\&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7\&10\&网络传输介质\&2.7\&]
表3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阅读时间统计表
[序号\&知识点名称\&人均阅读时间(分钟)\&1\&进制转换\&6.8\&2\&计算机的分代\&4.8\&3\&计算机软件系统\&4.5\&4\&计算机硬件系统概念\&4.2\&5\&二进制的概念和应用\&4.1\&6\&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指导\&4.1\&7\&计算机的分类\&4.0\&8\&计算机的应用\&3.8\&9\&操作系统的概念\&3.7\&10\&“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概念图\&3.4\&]
表4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阅读时间统计表
[序号\&知识点名称\&人均阅读时间(分钟)\&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10.6\&2\&OSI结构模型\&5.2\&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4.7\&4\& “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概念图\&4.7\&5\&“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学习指导\&4.6\&6\&光缆\&4.5\&7\&IPV4地址划分\&3.1\&8\&双绞线\&2.6\&9\&路由器\&2.6\&10\&拓扑结构\&2.5\&]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教学重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三部分,难点主要是“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两个部分。由表1、表3可以看出,除学习指导和教学内容概念图之外,学习者的知识点回溯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这个知识块。其中学习者对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的概念以及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概念平均有2至4次的回溯。从学习者对知识点的阅读时间上看,这几个核心知识点的阅读和加工时间花费了较长时间。如表2、表4所示,“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知识点的回溯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互联以及Internet的IP地址等几个方面;阅读时间较长的几个知识点主要包括OSI模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分类、IP地址等几个部分。在这些知识点当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是本章节的基础和重点,且这几个知识点相关内容的篇幅较长;IP地址与计算机网络互联属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OSI模型部分属于教学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重点。总的来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综合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了大量回溯阅读,对难点而非重点的知识点只是在学习时间上用时较多,回溯次数却较少。
在线学习路径与学习行为分析
通过对学习者知识点选择路径的聚合分析以及学习者知识点回溯等学习行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特点。
首先,在线学习情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技术支持、丰富的在线资源,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发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风格等个性化因素会影响其对在线资源的选择和意义建构活动,形成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但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在教学内容相关理论框架基础上,依据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网络关系构成特点,主动选择意义建构需要的知识点序列进行学习。从在线学习者具体学习活动上看,学习者会先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网络关系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一个和当前知识点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点,而不是随机选择一个和当前学习的知识点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进行下一步学习。
其次,在线学习者会主动依据实际学习条件,合理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实现在线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章节的学习指导语、章节教学内容的概念图都做了较多的回溯浏览,在学习系统中偏爱使用结构化更好的树状菜单导航方式,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掌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框架和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者倾向于首先比较全面地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需要在学习中掌握的重点、难点,并在需要时对教学目标与概念图进行回溯,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在线系统已有的固定顺序去学习所有教学内容。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回溯以及阅读时间主要集中在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与基础类知识点上。通过观察学习者在该阶段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学习者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会在未经辅导教师强调和学习系统引导的情况下主动采取做笔记、做练习题、自主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内容扩展训练等各种学习策略。这表明在线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够主动采用灵活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意义建构,这一点对于在线学习非常重要。
最后,在较为复杂的知识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主动应用回溯等方式反复对综合性和概括性较强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阅读和学习,且在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也会回溯这些核心知识点。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回溯现象不仅反映了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的理解和意义建构,也表明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特点。学习者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对某一知识块的核心知识点从不同节点反复回溯表明,学习者对特定知识点的意义建构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特点,对于某些关键知识点从概念的记忆、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反复加工和意义构建。
因此,在进行在线学习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基于网络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开发。在线学习过程中,应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对资源的需求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和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内容信息推送,会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深层次理解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Taylor, J.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Lurkers, Shirkers and Worke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2 Coference on Research in Distance @ Adult Learning in Asia. Retrieved July 28, 2013 from ouhk.edu.hk/CRIDAL/cridala2002/speeches/taylor.pdf
[2 ]Kreijnsa, K., Kirschnerb,P. A., & Jochemsb, W .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 19(3):335-353.
[3] Gunawardena, C., Lowe, C., & Anderson, T.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 17 (4): 397-431.
[4] 曹良亮,衷克定. 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特点的初步探讨[J]. 中国远程教育,2012,(3):56-61.
[5]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 [J]. 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7] 李松,张进宝,徐.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72.
[8] 王楠.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2 ): 41-45.
[9] 魏顺平. 在线学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2,(04):81-90.
[10] 杨开城.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7,(8):2-5.
[11] 杨开城.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科疾病,临床中复发率较高,其起病缓慢,容易引发行为、情感活动、思维过程、知觉等方面的障碍[1],在过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往往值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没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予以关注,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功能评估的重要性[2],本文就主要对此予以简单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了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患者的年龄15~6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DSM-IV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且这些患者都能够在医生的建议下,坚持服用相关的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患者排除了患有精神发育迟滞、抑郁症、痴呆等精神科疾病、不能坚持治疗、不能参与相关康复训练的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年龄在15~60岁的健康志愿者180例,作为对照组,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认知功能评估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时,主要采用的是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对患者的延时记忆、注意力、言语功能、视觉广度、记忆力等进行评估,应用该测查系统,对于患者的认知功能能够进行较全面的测查,其中延时记忆的测验主要是通过图形回忆、故事回忆、词汇的回忆与再识来进行;注意因子的测验主要是通过编码测验与数字广度测验来完成;言语功能的测验主要是由语义流畅性及图画命名等来完成;视觉广度的测验主要是有线条定位及图形临摹来外城;即刻记忆主要是由故事复述与词汇学习来完成[3]。但是该测查系统具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对患者的抗干扰、注意抑制等功能进行较好的反应,这就需要对患者实施斯特鲁色词测验,在该测验中,患者要对卡片上所呈现的文字进行阅读,并要命名卡片中的字或者是圆点的颜色,主要任务由命名色彩字颜色、读彩色字、命名圆形颜色、读黑体字几部分,通过该测试,能够对患者注意力的集中能力、抑制习惯的反应模式影响能力、抗干扰能力、反应速度、色彩知觉、记忆、注意选择等方面的认知功能予以反映,其主要的测查指标是命名颜色及读取文字所需的时间、字意的干扰时间、颜色的干扰时间等。在认知功能测查的过程中,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者对被测者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并将测查结果予以记录。
1.3干预方法 从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的选取36例,对其实施干预研究,将这36例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作为药物组与联合组,对药物组的患者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而联合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4],在对所有患者实施干预之前,需要对药物组及联合组的患者实施认知功能基线测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为10~12w,联合组的患者在干预的过程中,首先要经过药物治疗,保证其渡过发病急性期之后,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判断可以对其实施训练,那么对其实施四周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训练的过程中,实施4~5次/w的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持续30~45min,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之后,统一对其干预治疗的效果进行测查,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若P
2 结果
2.1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特点 认知功能主要反映的是人脑对收集到的信息的整合、加工及处理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损伤,其在认知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执行功能、记忆能力、注意、感知觉等方面的障碍,本次研究中,主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斯特鲁色词测验以及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测验来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以此来判断其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患者实施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的评估,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量表分主要因子、延时记忆、注意、言语功能、视觉广度、即刻记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P
并且通过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测验发现,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总量表分、延时记忆及即刻记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斯特鲁色词测验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双色时间、双字时间、单色时间、单字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干预治疗之后,其在总量表分、延时记忆、言语功能、即刻记忆等方面较干预前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对药物组与联合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联合组患者的即刻记忆及延时记忆的上升幅度明显的高于药物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患者的双色时间及单字时间在干预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而联合组在干预治疗前后,其字意干扰时间、双色时间、双字时间、单色时间、单字时间等具有显著的差异,总体上来讲,联合组的干预效果要明显的优于药物组,并且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科疾病,其复发率较高,大多数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且一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在发病之前就已经存在,本次研究中,为了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对患者实施了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测验及斯特鲁色词测验,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全面的测查,并将测查结果与正常人的测查结果相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集中注意能力、抗干扰能力、言语功能、色彩知觉、视觉广度、延时记忆、反应速度、即刻记忆、注意等方面与正常人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其在颜色干扰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精神分裂患者在即刻记忆及延时记忆上都存在一定的损害,并且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会由于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5]。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一定的干预治疗,对于患者总量表分、延时记言语功能、即刻记忆等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干预治疗之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要明显的优于干预之前,对两种干预方式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干预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单纯的药物干预患者,由此可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能够有效的提升其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中会在色彩知觉、视觉广度、延时记忆、反应速度、即刻记忆等方面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表明,将视-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治疗中,对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6-7],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莉,曹丽,刘建新,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22-25.
[2]姜欢.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5):29-33.
[3]陈楠,邹义壮,谭淑平,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测评中的努力度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11):36-38.
[4]李欣馨,徐成敏,张天亮.抗精神病药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2(3):10-13.
[5]宋春联,王红伟,孙小华.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S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