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采购管理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正在实行改制,这些事业单位体制已经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为面向市场的企业性的经营组织。改制事业单位面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较,其生存与发展的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1)从外部环境看,改制单位所从事的服务性的工作,也已不再由国家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调控,改制事业单位,其工作的状况与效益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和市场竞争的冲击。(2)从单位内部的财务运行与管理的角度看,改制事业单位可能部分项目费用继续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但是现在全部靠国家已经不可能了。首先,从思想上,必须改变以前那种大事小事靠国家,有钱没钱靠拨款传统思想。其次,改制事业单位要形成不要惧怕市场,敢于面向市场,要从市场要效益的思想。(3)面向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参与市场竞争,改制事业单位要自主开展与本单位工作性质和职能相一致的业务活动,并在这种业务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用以改善单位职工福利待遇和促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运行与管理树立面向市场,建立开源节流、创造效益的理念。
改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自觉地把面向市场,开源节流、创造效益的观念贯穿于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从两个方面去做,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的能力。
第一,建立开源节流的理念。
对于任何一个改制事业单位来说,首先是开源问题:筹集足够的事业发展资金仍然是事业单位理财的头等大事。改制事业单位必须在现有的国家财力状况下,面对单位的运行与发展资金基本上不可能再依赖国家,等、靠、要基本上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开源方面,改制事业单位的现在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改变像过去那种只是被动地呆在财务岗位上,做一些资金收付的工作。财务管理更要建立面向市场开源的理念,要主动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广泛提供有偿服务,帮助单位从市场中广开财源,逐步壮大单位的经济实力。其次是节流问题:改制事业单位要敢于从市场中广开财源的同时,更要通过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做好节流的工作,现在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面向市场开源的理念,主动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如何从财务管理和业务工作发展角度,更好的做好单位的费用管控工作,加强单位的节流工作。
第二,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
在新的形势下,改制事业单位要借助自身具有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设法让这些优势转变成资本,转化为单位服务效益。善于围绕市场办事业,依托市场求发展,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更紧密的那些服务事业,以达到促进事业发展和追求资金使用综合效益的目的。在这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和逐步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事业单位服务领域和范围,瞄准市场调整资金配置,做好相关方面的财务工作。
二、依法理财的观念
党和政府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制才能很好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对事业单位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逐步培养和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的新观念。对于改制事业单位来说,依照市场经济法律进行依法理财必须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要依法处理单位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财务关系,包括与其他往来单位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财务关系。要切实解决好事业单位对外财务管理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依法、依规收费和公开、规范收费程序。所谓依法、依规收费,就是事业单位服务收费一定要有政策依据,同时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不能仅仅依据单位自己的意愿随意收费,也不能越过物价部门擅自收费。所谓公开、规范收费程序,就是要将服务收费项目向服务对象公开,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时候能够明明白白,心服口服。事业单位服务收费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何切实坚持依法理财,合理收费,关系到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第二方面,改制事业单位要依法处理本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在单位内部依法理财,同样是要体现公开、民主、规范的原则,做到公开理财、民主理财、规范理财。公开理财、民主理财,就是财务部门要增大单位内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注意听取单位内部干部和职工的意见,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规范理财就是严格按法定程序和单位内部制度办事,坚决杜绝资金使用和财务分配中的随意现象。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1)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2)政策机制变化带来的风险;(3)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风险。这些风险管理对改制事业单位是非常重要,因此,对这些风险管理管控的好坏就决定改制事业单位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捧着铁饭碗的事业单位缺少竞争意识,长期与市场脱节,导致对市场的敏锐性不强,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运行与发展竞争性不强。现在改制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受到市场的影响,一是来自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产生一定的风险。例如改制事业单位一旦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过大而不能收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时,单位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单位的事业发展也会出现严重问题。这样一类的事实和现象是屡见不鲜。
对于政策机制带来风险管理对改制企业尤为重要。政策机构导致风险就是指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根据客观实际不断调整政策方针,以保证宏观领域协调发展。这必然给微观领域中各行业带来利益变动,这种利益的不可测性就是风险。对于改制事业单位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政策风险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一、前言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采购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取得积极经营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采购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认真分析采购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国有企业中明确采购管理工作的概念和原则,并对采购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从国有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来看,国有企业要想取得生产经营的积极效果,就要根据企业采购管理的特点,制定具体的采购管理措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于企业来说,采购管理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采购流程得以优化,采购效率得以提高,采购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二、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概念分析
1.采购的概念
采购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 以保证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经营活动。个人或单位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自己的资源,从而满足自身需要或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采购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有机体为维持正常运转而寻求从体外摄入的过程。采购是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通过支付一定代价的方式向供应商换取商品劳务的经济行为,目的是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获。
2.采购过程
采购过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选择供应商,谈判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及付款等。
3.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或销售计划,在确保适当品质的条件下,从适当的供应商,以适当的价格,购入必需数量的物品或劳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特点分析
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和工作职责的划分,其采购管理与私营企业的采购管理存在一定区别,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统一性较强
在目前国有企的采购管理中,涉及的物资种类较多,采购金额也比较大,为了保证采购的有效性,通常国有企业的采购都是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的,其采购管理统一性较强,这是与私营企业采购管理的主要区别。
2.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周期较长
由于国有企业具备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其中审核的程序比较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周期较长,这是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的一个特点,也成为了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3.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审批程序较多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现实经营特点,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级较多,采购管理面临的审批程序较多,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国有企业采购管理缺乏及时性。
四、国有企业做好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
基于国有企业的自身特点,国有企业要想做好采购管理工作,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国有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采购方式,实现物资的分散采购
为了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效率,国有企业要改变过去统一采购的管理方式,应采取差异化的采购方式,对应急物资实现分散采购。
2.国有企业应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管理效率
考虑到国有企业采购周期较长的缺点,国有企业应努力压缩采购周期,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具体可以采取下放采购审批权限,提高采购审批速度的办法。
3.国有企业应简化采购管理审批程序,提高采购管理的实效性
从国有企业现有的采购管理审批程序来看,链条长、审批层级多,整体审批效率较低。基于这一分析,国有企业应积极简化采购管理的审批程序,全面提高采购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论
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采购管理已经成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国有企业应对采购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采取差异化的采购方式、缩短采购周期和简化采购管理的审批程序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采购管理效益,使采购管理成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满足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中应对采购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重点做好采购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采购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牛艳新:SG公司采购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刘本禧:加强采购管理 提高物资供应水平[J];城市燃气;2004年11期.
[3]林 艳:对企业采购管理方法的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一、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二、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三、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
四、供应商的管理
采购管理是交付计划下达、需求及采购单生成、询比价管理、筛选或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对采购过程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的科学管理。企业采购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设定采购目标、制订采购制度、明确相关岗位职权、选聘采购人员、设计采购作业流程与表单,以及拟订计划与预算等。
2、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采购物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品所需的原辅料、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等,在采购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验后才能投入生产中。
采购成本对于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仓储成本和加快营运资本周转起着重要作用。采购成本不仅包括采购费用,还包含仓储费用、流动资金占用费用等,采购成本过高将会很大程度降低生产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采购为企业保证供应、维持正常生产和降低缺货风险创造了条件。没有充足的物料,生产就无法进行。
3、常见的采购方式
(1)询价采购。询价报价采购,指通过买方向选定的若干供应商发出询价,由各个供应商提供各自的报价,买方选定某个供应商与其达成交易的采购模式。询价采购是企业采购最常见的获取报价的方式。
(2)招标采购。招标采购指买方在一定范围内招标公告,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购买并按规定提交投保书,买方对标书进行评估后确定供应商并与之达成交易的采购模式。企业采购重大的设备或工程项目时,政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进行采购时,经常采用招标采购方式。
二、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企业采购管理现状
我国的采购管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比较落后。在理论方面,采购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还没有得到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管理者往往缺乏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为企业的采购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方面,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中采购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缺乏采购战略管理,采购流程缺乏科学性。因此,国内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尚未建立规范高效的采购管理体系。传统的采购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瓶颈之一。
2、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采购模式主要分为招标采购、传统模式采购方式及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其中,传统的粗放式采购模式仍然是企业采用的主要采购模式。在这传统采购模式下,大部分企业的采购职能被忽视,采购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承担事务性的采购工作。企业采购已经暴露出了如下问题:
(1)采购战略不明确。针对不同性质的采购物料、不同需求的产品、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企业无法制订出满足整体战略需要的供应战略。企业采购人员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2)采购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很多国内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预算制度、明确的采购授权与审批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企业采购工作中常常出现采购成本和管理费用过高、需求规格不够明确、检验标准不清、供货渠道不稳定、交货周期长等问题。
(3)采购费用偏高。国内企业采购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采购费用普遍偏高。企业的采购信息分散、错误率高;采购的过程繁琐,采购效率不高;同时,不透明的采购流程造成的暗箱操作,从而导致企业利润流失。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国内企业的采购费用偏高。
(4)供应商管理的不足。国内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在供应商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很多企业没有全面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从而导致不能更加科学的选出合格的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限于催货和交付,很少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进度进行详细了解。
3、企业采购管理面对的挑战
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快速产生使得采购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价格变化幅度大、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发展变化快及产品研发时限短使得采购管理的反应时限短。因此企业采购管理面临以下挑战:
(1)技术发展迅速,停产断档现象越来越多,采购品更新换代快导致库存风险高、采购难度大和对供应质量掌控能力差。
(2)市场价格变动频率高、变动幅度大,导致采购周期不易控制。
(3)传统价格=成本+利润之公式已不再适用,导致采购成本不易估算和掌握。
面对以上挑战,企业应从以成本为目标到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转变、从被动接受采购指令到自行预测调整的转化、从单一的购买行为到策略性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变革。
三、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
1、规范采购流程
企业应分析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流程。一是科学制定采购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采购,减少盲目采购;二是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及责任,使整个采购过程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对采购需求审批、执行、检验、发放等环节的管理;四是制定供应商考核机制,定期分析和评价供应商;五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定期考核采购人员,提高采购效率、防止暗箱操作及腐败现象的发生。
2、加快采购信息化建设
ERP管理系统可以为采购提供良好的管理信息平台,使人力资源、财物、采购、生产、销售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确保信息流、实物流及财务流的一致性,使采购管理能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加高效,使采购过程更加合理化、程序化和透明化。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建立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双赢关系。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及合作关系。在实践中,采用优先付款、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供应商奖励措施等,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2)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价格、周期及服务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关键指标,比如交货准时率的提高、交货质量的改善,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前期的缩短等。把评价结果向供应商反馈,与供应商一起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协助供应商持续改进。
4、树立科学采购管理理念
采购部门不单单是执行采购的职能部门,更应是管理部门。为提升采购管理,企业必须提升采购部门的地位和执行能力,建立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采购管理团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处理好采购与设计、需求、生产、质量、销售、财务等部门的关系。
5、加强采购内控
1 引言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 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2 我国采购成本控制现状及弊端
2.1 片面地注重采购价格控制
传统的企业采购通常将重点放在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以及争取更大的价格折让等方面,既不重视合同中关于售后服务条款,也不重视与供应商战略关系的建立、培养和发展,以及自身采购流程的优化,对采购货物的质量、交货期等问题通常采取事后把关的方式加以控制。
2.2 采购成本管理的观念陈旧
产品生产耗用材料的多少,除生产过程能否节能减耗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方案。面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管理者往往将控制的责任归结于生产环节,而不是从产品的设计、替代材料等方面加以考虑1。
2.3 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宏观上看,我国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企业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行为准则。企业内部方面考察也缺少健全的采购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中,采购管理应是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来承担的专业工作。
2.4 采购信息不通畅
采购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告、电话查询、市场调研等途径来获得。而我国有很多企业对材料市场缺乏研究,未能把握市场动态,没有建立企业自己的价格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供应商和市场信息。
3 有效进行项目采购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2,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
3.2 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
3.3 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3。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3.4 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
3.5 全流程成本概念,控制总成本
在探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的问题时,应该确立采购全流程成本的概念,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是整个项目采购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总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单一的针对采购货物或服务的价格。获得了低价的采购物品固然是成本的降低,但获得优质的服务、及时快速的供货、可靠的货源保证等也无疑是获得了成本上的利益。单独降低某项成本而不顾及其他方面的反应,这种成本降低是不会体现在项目采购管理的利润之中的。
4项目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
4.1内部因案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晌
项目采购制度是项目采购的具体实现流程,一个高效、严谨的采购制度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采购员是采购活动的主要执行人。较高素质的采购人员具有很强的成本意识和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地杜绝腐败和失职行为。作为采购人员,其疏忽不仅会造成采购成本的增长,更可怕的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以及让企业面临未知的法律风险,同时使企业声誉受损。随着信息系统在项目运作中的作用日益深人,其大数据量存储,快捷的查询,科学的分析等特点,有利于采购员对购买对象的现实和历史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高决断的准确性。这些信息不但可以用于对供应商的筛选上,而且可以形成一个有力的评估体系,于采购的前后做出评估,亦有利于辅助下次采购做出正确决策。基于此,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采购系统,负责数据的收集、存储、析,规范流程,量化指标,便捷地将几种因素捏合再一起,减弱负面作用,加强正面作用。
4.2外部因素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的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项目采购成本。首先,供应商因素:一个好的供应商不但提供一个优惠的价格,更附加了快捷优质的服务。供应商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购的成本,作为控制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对项目成功和企业生存发展及日常的经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被重视。其次,宏观环境因素:它对相同类型的采购,包括采购项目本身有着基本相同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国际环境、政治法律因素、国家产业政策、周边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几个方面4,当采购遇到这些因素时必须慎重对待。再次,行业竞争因素:被采购对象市场短缺或供应量不足时,与其他同行采购方必然产生竞争关系,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的危险,甚至无法完成采购任务。
5总结
物资采购价格是物资采购行为的综合反映,又是通过物资供应管理产生效益的关键点。要降低采购成本就必须稳定采购渠道,选择好的采购方式,制定采购预算,加强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只有在确保所购物资的价格最合理、质量最好、服务最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总之,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涉及到的面较广,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在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从业人员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对企业采购成本的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吉党.浅谈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J].时代经贸,2007,(12):117-118.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2.053
1 引 言
早期的企业采购管理中,间接采购的定义通常是指通过中间商实施采购行为的方式。而近些年来,随着采购管理的发展,间接采购有了另外一种新的概念在慢慢兴起。在很多跨国企业中,间接采购指的是对企业间接物料的采购,所采购的商品和服务不直接进入最终产品来销售,不被最终顾客所消耗。这个概念之所以有所发展,是因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产品差异化不大所造成的直接采购所能节约的成本越来越少。因此,大多数企业认识到重视间接采购的必要性。特别是国有企业,随着采购职能的日益重要,国有企业对采购部门越来越重视,制定的采购制度越来越完善。但就我国现存的管理现状而言,间接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真正兴起。本文希望通过对企业间接物料采购管理(以下称为间接采购管理)的探讨,能够对国有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间接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直接物料的采购在早期的采购管理中就受到了重视,直接采购管理也变得日趋成熟。与直接采购相比,间接采购是一直被企业忽视的采购活动。而更多的跨国企业却发现间接采购在企业的运作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间接采购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2.1 降低采购成本
间接采购所采购的物料是用来支持企业日常运转的商品和服务,通常分为运营资源管理类(ORM――Operating Resource Management)和维护维修运营类(MRO――Maintenance,Repair and Operations)两大类。ORM 是指维持企业运作所需的办公用品、IT 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市场营销工具和服务、差旅的预定、项目的培训以及资本货物等;MRO 是指用来修理任何种类的机器或电气设备,处理工厂的设备失灵、损坏及执行日常活动,来保持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或避免麻烦产生的备品备件和设备、耗材等物资。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间接采购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这两种间接物料的采购都占用极大一部分的采购成本,如果建立专门的间接采购部门和配备专业的采购人员,可以为企业降低不少的采购成本。
2.2 降低总成本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在企业中,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是唯一两个产生收入的部门,而其他部门的运营都只产生运营成本。”每个企业的构成总成本的各项成本都错综复杂,只有从各个环节都注重成本的节约,才能使总成本有所下降。采购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IT系统和技术,优化供应链各方信息的分享,协调计划,在市场需要的恰当时间,通过及时准确地供给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等途径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比如,采购合适的供应链所需软件、系统及服务,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商旅供应商及业务模式等。
2.3 帮助企业增加产能
在制造型企业中,MRO的采购占了企业采购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有的甚至超过了直接物料的采购,而这些间接物料采购品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能大小。采购人员可以通过采购到新型的质优价廉的间接物料,把现有的生产线的产出率提高30%。或者,找到一个能够提供不同颜色和尺寸,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供应商,使得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生产线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满足客户需要。
2.4 帮助企业增加销售价格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生活的品质,这使得间接采购的高效性和专业性越来越重要。尤其对品牌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来说,在市场产品宣传和企业品牌宣传上都投入不菲,如果采购人员对这部分服务采购做得好,产品和品牌宣传好,可以直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同时,制造型企业如果能采购到新设备,生产出外观更好的产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也能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
3 国有企业间接采购管理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还采用十分传统的采购方式,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企业所在地附近的批发集散地或直接的生产厂家来购买,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企业周边的小贸易商或超市、商场等零售场所进行多点采购,这就导致了企业购平均采购成本过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国有企业间接采购现存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3.1 国有企业间接采购组织结构不完善
不像直接材料的采购,间接采购长期以来一直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或轻视,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间接采购部门,甚至没有间接采购岗位的设置,普遍的做法是把间接采购活动分布在其他各个部门,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可以说是对间接采购没有专门的管理。而大多数跨国企业都设有专门的间接采购部门,有专业的间接采购人员对间接物料进行采购,虽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麻烦,却降低了总的采购成本。
3.2 间接采购的成本难以控制
间接采购的对象一般都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且时间上没有规律可言,无法准确预测需求,因此成本很难控制。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企业性质,采购一般都依据上层领导的个人喜好,有些甚至没有权力制衡机制,这就导致了腐败问题的存在,在成本控制上加大了难度。有的国有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对于供应商的选择较多关注采购交易环节成本而忽略采购对象的总拥有成本,这也使得成本居高不下。
3.3 供应商众多,难以管理
一般国有企业的间接采购额可占采购总额的25%左右,但供应商的数量却是采购总额的2~3倍,在所有供应商中占比可达80%。虽然间接采购所占的采购总额比较小,但间接物料对企业运作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仍然要管理好这些供应商。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采购的间接物料也不断推出新产品,即使对物料采取标准化集中采购,因存在不同的市场渠道,也会存在不同供应商的可能,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合理的供应商管理机制,增加了管理人员的难度。
4 提升国有企业间接采购管理的建议
4.1 成立间接采购管理职能部门
国有企业的间接采购活动分散在企业中的各个部门,由于对同一产品的重复询价或购买的不一,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使得企业的间接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间接采购业务在企业采购成本中高达30%~60%,由于缺乏适当的管理,不但造成企业财力的浪费,也让企业对于很大一部分的成本缺乏控制和监督,而由间接采购管理部门来对企业所有的间接采购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询价,统一购买,既优化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成本节约,使之成为真正的“第三利润源”,所以成立专门的间接采购管理职能部门成为很多企业的当务之急。如今,很多的跨国企业,如宝马、博世等都已经纷纷成立专门的间接采购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内部所有的间接采购业务,控制间接采购成本,力求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4.2 转换间接采购方式
除了在企业中建立间接采购职能部门外,企业还可以转变传统的间接采购方式,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独立进行的采购活动集中起来,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有效供应商管理等目标。这种新的采购方式包括集中采购、联合采购或采购外包。
之所以采用集中采购,是因为集中采购代表采购权利的集中。企业能够集中所有分公司和全集团的采购力量,对供应商产生影响,在采购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以便于采购成本的降低;同时,采购活动的集中能够统一管理供应商,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费用。联合采购就是合并对同一货物或服务有需求的买方,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利用同一个采购商向供应商统一订货。通过联合采购扩大采购批量,降低采购成本。采购外包是企业在集中精力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把全部或部分采购活动外包给相应的专业采购公司。
4.3 实现对间接采购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中各项活动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普及,企业管理者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上的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自身的核心技术,挖掘出更新的采购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企业的间接采购信息化管理提上日程。
5 结 论
本文首先对间接采购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国有企业间接采购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现状挖掘出了现存的实际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下面几种建议:①成立间接采购管理职能部门;②转换间接采购方式;③实现对间接采购的信息化管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重视间接采购,希望以上建议对更多的国有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桃.间接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一、前言
所谓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物料或服务而展开的关于采购活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的全过程。具体而言,采购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采购管理组织、采购计划、采购评价以及采购的监控等。采购管理是建立在采购活动基础上的,站在企业整个的层面上的管理活动,与企业各个部门产生联系,而不是只仅限于某个部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越来越重视采购方面的管理;同时,科学的采购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的采购管理对整个企业产生良好的杠杆效应,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科学的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采购管理不仅能提高企业利润,对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方面形成一定优势,密切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缩短交货周期,减少库存,降低成本,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采购管理缺乏有效沟通
从我国目前企业采购管理现状分析来看,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采购管理方法,其采购部门通常是独立的实行采购职责,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往往只重视采购供应商和价格,在企业中大多扮演着中介的角色,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够密切,使得企业销售和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够畅通,容易造成企业在物资上供需失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采购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在采购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往往频繁更换采购部门人员,采购部门人员调动频繁,工作稳定性差;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过度的设置对采购的监督,使得采购部门权限受控严重。同时,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责权不明,导致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企业采购管理评估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采购管理部门尚不够重视,在对于采购部门人员的绩效考评上,没有长期的、完善的考核指标和计划,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员工培训,使得企业采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无法从多角度对企业采购管理进行比较,导致一些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三、 企业强化采购管理对策
企业强化采购管理,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来合理有效的进行。针对上述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对于如何强化企业采购管理,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企业采购管理中,采购部门不仅要根据企业需求将所需物资采购回来,还要在适当的时间,适量,适用的采购最经济的物资,这就要求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企业各部门的采购需求和计划,并注重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充分了解采购商品的市场行情,时刻掌握市场信息,充分对比市场价格,并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供应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组织结构,健全监管制度
完善组织结构,就要求企业重视采购部门,稳定采购人员工作,健全监管制度。企业的采购监管制度应该涵括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各项环节中,主要分为物资采购前、物资采购中、物资采购后等几个阶段,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活动的实施以及采购管理的绩效考核等。同时,对于企业各部门的需求,应该给出详细的明细表,优化各部门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确保采购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避免暗箱操作。
(三)重视采购管理评估,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针对目前企业采购管理评估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量化评估指标,制定合理的短期和长期评估计划;另一方面,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重视对采购人员在业务技能上的培训和教育,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鼓励采用科学的采购方式,提高企业采购的议价能力,降低企业单位采购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采购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2
[2]Ballou, Ronald. 企业物流管理, 供应链的规划、组织与控制[M].王晓东,胡瑞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1
[3]郝渊晓,郝彬.现代物流采购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05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5、全流程成本概念,控制总成本
在探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的问题时,应该确立采购全流程成本的概念,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是整个项目采购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总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单一的针对采购货物或服务的价格。获得了低价的采购物品固然是成本的降低,但获得优质的服务、及时快速的供货、可靠的货源保证等也无疑是获得了成本上的利益。同时,降低采购成本不仅指降低采购项目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相关方面的利益,成本就像在U形管中的水银,压缩这边的成本,那边的成本就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而不顾及其它方面的反应,这种成本降低是不会体现在项目采购管理的利润之中的。所以,需要建立这种全流程成本的概念,来达到对整个项目采购管理总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我们不应该仅仅只看到最直接的成本降低,还应该从项目采购的全过程来衡量成本上的收效,从项目采购的全过程来探求降低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采购过程中发掘无处不在的降低成本的机会。
参考文献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且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纷纷而出,其现代管理理念也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加上我国化工工程项目的不断扩大,其采购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加强采购管理水平,可有效降低成本,对于化工工程项目来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模式
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现阶段,业主自行采购模式、工程项目总承包建设模式、业主委托承包商代采购关键设备向其付款模式、业主聘请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采购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是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的主要模式。四种采购管理模式的运行规则和业主的主要职责如表1所示。
二、化工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方法
1、树立采购管理理念
在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切实树立其采购管理的观念,给予整个工程项目流程中成本降低以充分的重视,有效控制总成本,而不要过分在意单一的针对采购货物或服务的价格。获取优质的服务、可靠的货源保证等比获取低价的采购物品更为经济适用,更有利于降低化工企业的总体采购成本。同时,在尽可能使采购工程项目本身的成本降低的同时,对相关方面的利益给予充分的考虑,一般情况下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其由两部分组成,那么这两部分必定是此消彼长的,如果只是一味将某项成本单独降低,而没有对其他方面的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的利润也不会在这单一成本的降低下得到有效的增长。因此,要想控制和降低整个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总成本,就必须将全流程成本的概念建立起来。我们应该在对最直接的成本降低进行关注的基础上,从工程项目采购的全过程对成本收效进行全面的权衡,并对降低总成本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探求,从而将采购过程中降低成本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2、选择正确供应商
竞争性谈判采购和招标采购是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人员选择供应商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工程项目的采购过程中,如果供应商符合条件,则让其公平竞争,将供应商通过竞争来压低价格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将符合要求的器材的采购价格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这样做还能够促进工程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的显著提升,从而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工程项目供应的风险会在运用单一供应商的情况下增加,同时供应商也不会在单一供应商的模式下主动压价,这就使化工工程企业失去了采购成本的控制力度。而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如果批量供货,则可以占据数量上的优势,将商业折扣给采购方,从而将货款的支付和采购的附加费用及现金流出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选择供应商的数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避免单一货源,将多家供应商寻找出来,另一方面还应该保证所选供应商具有充足的供应份额,以将供应商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过来,从而促进物资价格和采购成本的显著降低。这样一方面能使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有能够对采购支出进行有力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应将所选供应商的数量控制在4~5家左右。
3、加强供应商管理
在合作过程中,作为采购方,我们应该加强对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从而对供应商供货行为的优劣进行有效的评价。比如,将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及量化行为绩效指标建立起来,对供应商进行评级等,同时在绩效管理结果的指导下对本企业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进行有效的衡量,如果供应商绩效管理结果良好,则增大其供应份额,延长合作时间等,以有效激励供应商;而如果供应商绩效管理结果较差,则减少其供应份额,缩短合作时间等,以惩罚供应商的各种不良行为。这样能够促使供应商对自身的供货行为进行持续的改善,保证优质及时供货,从而将工程项目的采购总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4、有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向提升其自身竞争力,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实行电子采购。电子采购能够帮助企业对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实施,在企业采购的电子化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将电子采购平台建立起来,既能够促进采购周期的缩短和采购效率的提升及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又能够共享信息并对采购的详细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握,使供求双方的关系更加透明化,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有效降低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成本,就必须进行有效的项目采购管理。由于化工工程企业具有较长的采购周期、较大的资金、对采购物资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因此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和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者,我们应该在采购过程中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从而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在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一直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黑箱”。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正从粗放式逐步向集约化转变,成效十分显著,许多国企的采购管理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采购管理体制上来看,绝大部分国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优化改进流程,实施权力分置,开展激励约束等措施,实现了采购管理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和“责任明确,奖惩严明”。
近两年来,国资委要求国有集团公司加大集中采购力度,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向供应链管理转变、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及不断创新采购管理等方法和手段,准确把握采购管理发展方向,尽快建立集中、高效、透明的采购管理体系。针对国资委的要求,国有集团公司都开展了采购管理提升工作。把提高集中采购率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对生产类、建设类企业集团来说,提高集中采购率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集中管控,即建立集采电子商务式的B2B网站(简称电子采购平台),通过此平台来实施全企业的采购业务。
二、如何建立集团公司级电子采购平台
笔者根据的经验,平台的建设需做好如下几方面的规划。
(一)确定建设模式
首先需确定集中采购工作的基本定位,定位决定了建设模式。大型集团电子采购平台目前有三种建设模式:
1.集中监管,集中操作模式。这种模式属于“采购管理集中,采购行为也集中”,即所有下属企业的采购监管、采购组织、采购实施行为均集中在集团总部的集采部门。此模式适用于强势集团,即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管控力较强。
2.集中监管,分步操作模式。此模式下采购管理集中在总部的集采部门。但是集采部门仅负责采购组织,采购的实施由各下属企业的采购业务部门负责。此模式介于第一、三种模式之间。
3.集中监管,独立操作模式。此模式下采购管理集中在总部的集采部门。采购行为的组织和实施由各下属企业的采购部门独立操作。这种模式实际上属于“采购管理的集中,而非采购行为的集中”,即集团公司采购管理部门不开展具体的采购业务,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采购平台,按照统一采购标准、制度、流程和供应商管理规则,由所属单位具体执行采购操作的集中采购。此模式适用于松散型集团,即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管控力较弱。
(二)确定平台运营模式
需确定平台建设完毕后的运行模式,目前主要的运营模式有三种。
1.内部职能及纯服务式。此模式下平台仅行使内部职能,并为全企业服务。平台的使用不收取费用,定位在服务。
2.内部盈利加服务式。此模式下平台在行使内部职能并为全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对下属企业收取招标费、网站服务费等相关费用。
3.内部职能加外部盈利式。此模式下平台不仅对内部收取费、服务费,对外部的供应商也收取中标服务费、网站服务费等,这种模式更接近商业化网站。
我们只有先落实平台的建设模式及运营模式,才能确定平台的建设目标及建设路线。
(三)确定平台的建设目标
对集团公司来说,建立电子化采购平台的目标通常有以下四点:
1.实现采购集约化。指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由分散的职能管理向集中的统筹管理转变,达到降低采购价格的目的;
2.实现采购标准化。指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由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向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由企业内控采购管理向集团阳光采购管理转变,并保证平台的业务模式必须合法合规,达到阳光、透明、防腐目的;
3.实现采购电子化。 通过平台上采购计划、采购立项、采购寻源、采购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达到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4.实现采购科学化。通过平台价格库及其他分析工具,达到指导价格、辅助决策的目的;
在平台建设的准备阶段,应进一步细化采购平台的建设目标、方式和阶段性任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四)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实施路径,抓住关键流程和环节,分阶段有计划稳步推进。
2.先易后难、先大后全原则。前期工作应注重基础建设,不宜贪大求全,先从易处着手。
3.自上而下、以点带面原则。集团公司通过要求所属单位利用电子采购平成采购交易的行为,自上而下地推动集中采购的规范、阳光运作。推动过程是先试点再全面推广。
4.集中控制、分级管理原则。集团公司将统一采购管理制度,统一采购操作流程,统一集中采购目录,统一供应商网络,统一分类编码。管理体系可按多级法人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
5.规范运作、阳光透明原则。通过建立统一采购制度和标准化体系,规范采购行为,保证所有采购过程阳光透明,所有过程有记录、可追溯。2013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0号令公布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平台的业务流程需符合此法令。
(五)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法论
平台实施需要采用科学的实施方法论进行。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调研、规划、试点、推广四部分重要工作。
1.调研。内部调研要充分了解下属企业情况、并传递新的管理观念;外部调研要针对先进企业的经验进行借鉴研究。
2.规划。在平台建设前期,应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和需求分析工作,全面调研、梳理各下属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以及主要采购方和供应商等相关方的管理模式与流程要求,做到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做深做细。
3.试点。对于特大型企业单位,实施电子采购平台的风险非常高,先试点再推广是最佳的规避风险措施,而试点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就在试点单位的选择上, 一定要选择易于实施的单位进行试点。
4.推广。试点工作的开展起来的同时,就需要启动推广的工作, 推广要注重顺序,先二级单位,后三级单位,逐级进行推广,有实际困难的下属企业要采取协助、政策倾斜、延后实施等策略,保证整体的实施进度。
以上就是本人在实施电子采购平台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建议,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概念
电子采购平台:是一个集“全方位的资讯服务+多效的采购交易平台+管家式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采购协同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采购企业可以采购信息,进行价格谈判,跟踪订单发货,评估供方绩效,分析采购策略,获取合作伙伴,了解市场行情信息等等。电子采购平台成功运行比较早的是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及行业化采购平台,例如中央政府采购网、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等,均是其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