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标况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化学标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化学标况

篇1

全日制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普通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工厂,对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习惯、严谨的办事风格、独立自主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入高考后学生的适应状况,以及它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进高考后学生的答题情况

(一)对于“盖斯定律”的出错点的分析。

1.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到位

以某地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有接近71%的学生没有答对试卷中考察“盖斯定理”的考题。在71%的学生中,近一半的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有偏差。

2.吸热和放热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以同年同地的理科高考综合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上文提及的近71%的错答学生中有48%的学生只知道放热时H为负值就能够轻易得出答案,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混淆不清。

(二)对于“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分析。

以某地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题目的考点包含考生对于pH的基本认识、对溶度积常数概念的理解程度等。从题目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出题人没有就概念的理解给学生设过多的陷阱,是一个十分基本的计算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结果有些出人意料。题目的平均分甚至没有达到该题总分的1/4,超过75%的学生得了零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到位,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调该知识点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化学老师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过程教学,教学生学习方法。

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客观实际,并不是单一地将知识点孤立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老师要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课程用阶梯递进的方式层层推进,一步步加深课程难度,让学生慢慢适应。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化学中的探究性试题本身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反而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一部分从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中获得,还有一部分通过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胆大心细的学生在探究性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老师要致力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关注生活点滴,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知识,同时也灵活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研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的常规化学实验,让他们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这些自主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深刻记住了实验中的细节,将来可以将实验成果运用于试题的解答中。

(四)严抓主干知识,突出学习中的主要矛盾。

高中化学学习的起点要低,不能开始就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得化学学习停滞不前。老师课上要着重强调基础主干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得分率。在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了大部分,简而言之,基础知识是整张试卷的得分保障。老师要在保证学生都掌握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挖掘出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试的主要题型,逐个击破,提高学生的得分几率。

(五)增加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比例。

化学探究性试题的情景多是从生活实际中得来的。这就表示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要同时兼顾学术性和时代性。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于生活中。化学学科与社会相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和谐相融,达到强化知识的整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标中新增加的部分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好,这为化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化学中新增知识点对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帮助老师就此现象对教学活动的改进办法。化学这门基础性的学科只要掌握了方式方法,则学习起来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化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高中教育中经常出现课程紧张、教学枯燥且方法单一等情况。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课程内容多为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特点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渐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析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排存在明显的渐序性特点。与以前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的教学知识点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教学中涉及许多化学实验,因此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

三、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实际中存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接收效果相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特点,部分教师不能适当安排实验课程,有时天天实验课,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最后,一些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氛围严肃,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复习课堂,有效整合化学知识。但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整合化学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将课堂化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或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骤与学生情况脱离。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生来说,即将面临高考,学习枯燥,压力大,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刚好可以在繁忙中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它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课程重点利用,在加强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化学反应过程中,钠是漂浮在水面上融成闪亮光点,四处游动,产生白色的火花,同时酚酞溶液变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小心提示,从趣味性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二)引入生活因素,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就是化学概念,其反映化学事物、化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等本质属性。所有概念都可以分成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事物特有属性,后者则是适用的一切范围,两者成反比状态,也就是内涵越广,外延越小。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因素。例如,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是怎么分类的?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生:分类标准有差别。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效整合化学复习题

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整合归纳各知识点,教学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总结教学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可以分类归纳化学知识点,依据各知识点特点详细划分习题。知识点分类结束后总结教学工作进展,反复推敲。可以通过填空题训练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全面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训练加强记忆。通过复习题系统整合,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例如:现代汽车安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气囊作为保障驾驶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汽车剧烈碰撞后,安全气囊内迅速充满气体保护驾驶员,气囊内化学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A.反应生成标况下N242.0LB.反应中KNO3被氧化的量为0.25molC.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5molD.N原子被氧化的物质的量3.75mol解析:此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电荷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中的N2不是单纯的氧化或还原产物,而是两者的综合。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可以计算出N2体积为44.8L,因此判断A选项错误;参与反应的KNO3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直接判断B选项错误;借助方程式计算出反应中16molN2转移10mol电子,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生成N2为2mol,转移的电子量为1.25mol,C选项正确;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出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4mol,有30mol的氮原子物质的量参与氧化反应,其物质的量为3.75mol。D选项正确。最后判断出此题目为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为C、D两项。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习题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1.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89-02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教学活动的刻板性,进而加强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本文将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W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般来说,教学反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以及教学后的反思。每一阶段的反思内容都不一样,但反思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前的反思,顾名思义,主要在教学前进行,主要反思的内容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定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计划。最好能对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列出目标项,并写好反思的关键项目。如,课本中有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事实需要明确教给学生;教学的重难点是否准确,是否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设立了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影响课堂顺利进行的“小事件”及应对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来进行。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机应变,以自己的处理方式进行反思,每当有计划外的突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有利于教学实施的因素,根据情况及时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不过这种变化不应该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应该还是以原定的计划为大方向,只是对突况作细微调整,切不可大修大改。

同时,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时,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对教学计划作细微调整。教师应该把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记录课堂,便于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录音、录像等。

具体的反思可以这样进行:回忆教学过程、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达到了教师预定的目标等等。

教学后的反思在一堂课结束后进行,教师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目的、教具的使用以及教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可以用笔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所感,还可以记录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闪光点,可以是赞赏的地方,也可以是困惑的部分,可以是对某种理论的再阐述,也可以由某一点发散出去的想法。不追求文笔,也不追求题材,但一定要记录下来,才算是将反思落到实处,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正向价值观的缺失。对于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过于注重知识与学习技能等方面,其目的着重倾向于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化学素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扩展及化学学习能力提高的反思少之又少,正向价值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只是片面的反思学生成绩的提高措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是自觉意识的缺失。教学反思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找到有效解决的方法,进而避免造成一些教学失误。但是由于自觉意识的缺失,教师习惯于依赖原有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来教学,这就使得教学反思由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措施变成了教师的负担,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忽视教学反思的现状,使得教学反思的效果难以凸显。

最后是实践创新的缺失。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缺少探究与批判的成分,没有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及实践,无法积累新型教学模式的经验,更无法将反思的结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难以展开进一步创新拓展。纸上谈兵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新的突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措施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在反思中关注传授知识方法的改变,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使其具有较强的参与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例如在讲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这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甲烷,而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对教材进行反思,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及批判,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利用甲烷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以一系列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由问题引出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相比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很多化学教师问题意识薄弱,在教学反思中不能从问题中获取反思点,从而降低了教学反思的作用。例如在《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反思中思考:教材的内容衔接为何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又有怎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初三的化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化学思维……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学前的反思中思考,将学生对过去化学知识的重复记忆变成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学生产生重复学习的厌倦心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教学。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细化了教材编制意图,还能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

三是重视教学实践。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反思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可以凸显教学反思的价值及意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观察、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做到在反思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从而提出合理、科学的新型教学理念。例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 Na2CO3 水溶液显碱性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并结合实验教学加以验证。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对比研究:①水+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②Na2CO3 水溶液+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③Na2CO3 乙醇溶液+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④在实验③的基础上+水的实验现象观察。以实验中溶液最终是否变红来让学生对比总结归纳 Na2CO3 水溶液显碱性的因素。在教学反思中突出以实践检验实验结论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快地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反思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除此之外,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后不断实践,凸显教学反思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创新效果,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卢颖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J].化学教育,2009(5)

[2]卞小峰.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高中数理化, 2013(18)

篇4

一、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显现的不足

 

(一)学生在化学实验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上化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观察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味地跟随着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观察或观察的结果,当存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实验时就置之不理,最终就没有达到提升实验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片面性情况严重。有些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对于观察到的现象通常都是浅尝辄止,过早放弃或是观察的不全面,细节方面的问题忽略的太多,最终导致重点问题不被注意,学科知识只懂皮毛,得出结论片面性严重等问题。

 

(三)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不能讲观察和思考进行有机结合。有些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对于课堂的要求,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单纯地看并没有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所看的现象相联系,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也不会积极地进行差异性比较,最终高中很多重要的知识还是没能从实验课中获得。

 

二、利用高中化学实验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明确。在进行化学实验课时,应对每个学生提出本节实验课学生需要观察到的任务以及在细节中也要具体的要求。学生只有在明确了目标,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才能在将精力都放在实验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学会知识。

 

(二)突出客观性。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需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将看到的化学实验结果如实的反映,必须是客观实际的现象,在此之后依据此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二是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也要将每一步的结果与最终结果相联系,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学生依据观察到的结果同时与部分相互联系得出客观的规律结果。

 

(三)加强观察能力的灵敏度。化学的实验现象很多时候都是一瞬间的,多以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观察实验现象就必须提高自身观察能力的灵敏度,快速把握有效信息和实验结果。不仅如此,对于化学实验需要多次、多角度的观察,在实验前就将提纲准备好,分清主次,最终有效把握信息得出结论。

 

三、利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搭建学生观察力培养平台的方法

 

(一)将提高学生基本实验观察能力的工作落实到位。将提高学生基本实验观察能力的工作落实到位,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学生应积极根据国家对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的要求自主设计化学实验课,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明确观察对象以及实验的侧重点。其次,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能不会一击即中或是发生一些意外突况,但是学生应冷静对待,思考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同时坚持不懈的继续,最终得出结果。最后,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应诚实客观,不能为了追求规律而弄虚作假。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技能。在日常的化学课中多安排学生自主摸索和观察相关设备仪器,了解其基本的性能,同时规范学生在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多看、多摸、多做,增强学生和仪器之间的默契度和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进行一些不易观察或是信息不容易把握的实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辅助,放大图像,方便观察。按照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准确客观的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同时也要保证仪器的正常和使用记录。在实验过后认真思考实验内容,根据实验观察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规律。

 

(三)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首先,教师应提前进行相应的课堂演示性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可以规范自身的操作手法,对于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实验观察的目标、方法和侧重点。其次,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在实验开始之前每个小组起草实验目的和要求的提纲,经由教师通过之后方可开始实验。在实验之后教师在针对个别问题进行纠错或是重做。最后,留有课后的实验课题,当学生对于实验具备的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就应该指引学生不再依靠提纲的进行实验观察,这样独立、自主的操作和观察能够很大程度的巩固其操作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提高。

 

篇5

一、精心设计化学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的课件或讲义,其中包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内容,体现着一个老师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新形势下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针对每节课做出良好的设计,以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估摸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测可能会取得的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14-02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它包括了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温故、联想、求同、存异、理解和发散,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吃透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的知识是所有考察内容知识衍生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因此笔者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去糟存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记忆,形成知识网络是高中阶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

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课堂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郭卓群,等.化学教学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篇7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化学还是物理反应的过程,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一些参量在反应前后会保持不变,如目前熟知的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等。因此,通过这类参量的守恒关系来求解试题的方法就是本文所说的守恒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某一参量的守恒规律,规避掉反应中间的复杂过程,从而可以快捷准确地求解试题。

本文将针对不同守恒定律在高中化学试题中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利用守恒法解题的方法,提高应对高中化学的解题能力。

一、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者某一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应用的方面主要包括:反应物质量不变,反应元素质量不变或者整个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守恒,结晶反应中溶液质量不变。

例1.在某化学反应中A+2B=C+2D,已知C和D的摩尔质量比值为9∶22.当16质量单位的A和B充分反应,产生44质量单位的C,那么参与化学反应的B和D的质量比值为( )

A.32∶9 B.23∶9 C.16∶9 D.46∶9

解:由题意可知:A + 2B = C + 2D

22 18

16 m(B) 36 44

根据质量不变定律,反应物B的质量应为36+44-16=64,那么参与化学反应的B和D的质量比值为64∶36=16∶9,所以答案为C。

例2.在某容器内,足量的浓硝酸和1.28g的Cu粉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当Cu粉完全反应完时,能够得到标况下的2.24L气体,那么该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硝酸为( )

A.0.12mol B.0.11mol C.0.03mol D.0.08mol

解:由于参与反应的浓硝酸最终生成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硝酸铜,另外一部分变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N原子必定不变,不管最终生成的是何种类型的气体。因此,最终参与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N(Hno3)=n(气体)+2n(Cu(NO3)2)

=1.92g/64g・mol-1+1.12L/22.4Lmol-1

=0.03mol

二、原子守恒定律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其中元素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这是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中引申推理出来的。化学反应本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恒定的,变化中它们按照新的组合方式组成新的微粒。

例1.在氧气中灼烧0.44g由硫、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用20mL 0.5mol/L的烧碱

溶液恰好能完全中和这些硫酸。则原化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约为

( )

A.36.4% B.46.2% C.53.1% D.22.8%

解法一:普通方法

先书写方程式,再列式计算。而本题Fe、S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定,因此,第一步Fe、S化合物燃烧方程式还需写不定的化学方程式,这给计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即使不考虑铁,只从S元素考虑,也有如下四个反应:

S+O2=SO2;2SO2+O2=2SO3;

SO3+H2O=H2SO4;H2SO4+2NaOH=Na2SO4+2H2O

根据已知NaOH的量,逆推H2SO4,再由H2SO4推SO3,再由SO3推SO2,再由SO2推S元素。这里面所蕴含的关系式如下:

2NaOH―H2SO4―SO3―SO2―S

2mol 32g

20×10-3L×0.5mol/L m(S)

=0.01mol

列比例式:解得m(S)=0.16g

则原化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00%≈36.4%

所以答案为A。

参考文献:

篇8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发现式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由老师首先提出实验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再共同探讨研究方案,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验证化学规律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情感体验。因此,发现式实验更加新颖、先进。并充分体现创新的原则,以自主创造性的思维来理解新知识,满足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简单到深奥,一步一步加深知识点的难度。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公开的,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试验的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发现式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案例

高一化学课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对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有更直观的认识,并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

为此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发现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教师不能用单纯的讲解或课件代替实验。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

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1)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注意:每个小组由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按平时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这样分在一个小组内就容易建立起A层次的学生教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教C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学习关系。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成绩差的同学没有明显的压力感和自卑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2)讲清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讲解各实验品的使用方法:CaO、Zn粉、NaOH溶液、稀HCl、CuSO4溶液、蒸馏水试管、药匙、温度计、洗瓶、废液缸

②观察实验现象: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③总结实验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燃料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新能源的展望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况;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9

所谓有效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课堂更高效。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引入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在内的不少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吸引学生的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下面以高中化学为例,就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建设做具体分析。

一、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不是随便举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联系到所学化学知识;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汲取化学精华;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思考化学学习方法。

比如:学习《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案例引出这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带着兴趣学完整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那“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该成分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地做干燥剂呢?通过这个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探索;洁净的空气、食盐水、浮有冰块的水、纯净的盐酸,这些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常识就可以知道;90克水相当于多少摩尔水,学生对“克”已经非常熟悉了,由克引出“摩尔”这个概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样才能起到案例分析的效果。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案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融入教师的案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通过案例提高化学水平。

比如:学习《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质存在硅这种元素,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可能会想到石英坩埚、手表、马桶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说出硅的用途,类似成语接龙,硅的用途其实非常广泛,这种案例在生活中也很多,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与信息材料紧密相关;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几个有关硅的知识的选项,让学生判断对错,例如,二氧化硅溶于水;二氧化硅通入水玻璃可以得到硅酸等。

三、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营造有效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探索案例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化学知识;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抓住案例中的关键点提取课本上的化学知识;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利用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资源提高经济水平;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利用太阳能、生物智能、风能的例子,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教师也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的优点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四、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把化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让学生观察反应速率;教师还可以联系其他方面的速率,例如一辆汽车行驶速率的决定性因素是汽车的性能,影响因素是天气、路况等,那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又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都有保质期,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

篇10

1.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

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

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

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

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

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应变技巧之外,教师要灵活驾驭教学进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反馈教学信息的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勇于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思路,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具体某节课的教学信息反馈。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此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一定要认真留意和加强重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一定的课堂练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改变或者调节教学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篇11

第一步:先把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

第二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两种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先判定出哪种反应物过量,常见的判定过量的方法有:①数值比较法;②商值比较法;③讨论法(取值范围);④极值法.

第三步:再用不过量的那种反应物的量进行计算.

二、例题解析

1.同时给出两种参加反应物的各自的量

例18 mol H2与6 mol O2充分反应,求生成水的质量.

解设恰好跟8 mol H2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为x.

2H2+O22H2O

212

8 molxn(水) 得x=4 mol.

由于题目给的反应物O2为6 mol,所以O2是过量的,应以H2的量来计算.

所以n(水)=2×82=8 mol,

m(水)=8 mol×18 g/mol=144 g.

答:可生成144 g水.

例221 g铁粉与8 g硫粉混合加热,若不考虑其他损失,可生成硫化亚铁a g;将上述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全部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可得标况下V L气体.则a、V的数值分别为

(提示:FeS+H2SO4FeSO4+H2S)

A. 33、8.4B. 22、5.6C. 29、8.4D. 22、8.4

解根据题意

n(Fe)=0.375 mol,n(S)=0.25 mol.

由S+FeFeS可知Fe过量,按S的量计算,

n(FeS)=n(S)=0.25 mol,所以m(FeS)=22 g.

产生的气体为H2S和H2的混合气体,由于Fe~H2,Fe~FeS~H2S,n(H2+H2S)=n(Fe)=0.375 mol,

标况下V=8.4.选D项.

2.已知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的总量

例318.4 g NaOH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 ℃,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若设NaOH和NaHCO3按1∶1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Δm

844018

8.4 g4.0 g18.4 g-16.6 g=1.8 g

8.4 g+4.0 g=12.4 g

说明反应不是按上述比率进行反应.

若NaHCO3过量,由于受热会发生分解,其差值还会增大.与题意不合.

若NaOH过量,由于受热不会分解,不影响其差值,符合题意.

过量的NaOH质量为8.4 g-12.4 g=6.0 g,

m(NaOH)=4.0 g+6.0 g=10.0 g,

w(NaOH)=10.0 g18.4 g×100%=54.3%.

例4用消石灰和硫酸铵各10 g混合加热, 将制得的氨气溶于水制成200 mL氨水,求此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设与10 g (NH4)2SO4反应需Ca(OH)2的质量为x,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n.

(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132 g74 g2 mol

10 gxn

x=5.6 g

n(NH3)=2 mol×10 g/132 g=0.1515 mol,

c(氨水)=0.1515 mol/0.2L=0.7575 mol/L.

答: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575 mol/L.

3.已知一种反应物和一种产物的量

例5在含37 g Ca(OH)2的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共生成30 g白色沉淀,则通入的CO2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可能是

A. 5.6 LB. 6.72 LC. 11.2 LD. 15.68 L

解37 g Ca(OH)2为0.5 mol,若与CO2反应可生成0.5 mol CaCO3(高量),若反应生成Ca(HCO3)2,则沉淀量为0(低量),而实际沉淀30 g为0.3 mol(中量).可知,有0.3 mol 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还有0.2 mol 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HCO3)2.

讨论:① 当CO2不足,只发生反应①,则为0.3 mol,

0.3 mol×22.4 mol/L=6.72 L;

② 当CO2过量部分,发生反应①和②,则为

0.3 mol+0.4 mol = 0.7 mol,

0.7 mol×22.4 mol/L=15.68 L.

选B、D项.

例6标况下往500 mL FeBr2溶液中缓缓通入4.48 L Cl2,测得溶液中有1/3的Br-被氧化成Br2单质,求原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氧化剂Cl2能将Fe2+、Br-氧化,但还原性顺序是Fe2+>Br-,因此根据Cl2的物质的量不同可有如下两种极端反应:

①6FeBr2+3Cl22FeCl3+4FeBr3;

②2FeBr3+3Cl22FeCl3+3Br2.

根据方程式讨论过量问题,分步计算.设溶液中有x mol FeBr2,由反应①知消耗Cl2 12x mol,生成23x mol FeBr3;根据题意反应②知

13×23x mol FeBr3被氧化,消耗Cl2

32×29x mol=13x mol,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8-01

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教育界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改广大的一线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各种知识。

1.化学课程的新变化

1.1 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改变。与原有标准相比,课改后的化学教学标准对于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增删以及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个新的标准强调了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以及课程板块设置的理念。改变原有教材对于只注重化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新课改后的课本则不仅注重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传递,真正把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过渡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之上来。

1.2 实验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中科学研究过程变成了更加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课堂形式来把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的激发起来,不断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钻研探索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改变他们以往的学习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 综合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之后,化学教学普遍倡导进行师生的自我评价、专业性的评价以及活动整体表现的评价,关注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2.课堂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

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早教学过程当中注重以下几点:

2.1 要善于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习"的状态积极转变成为"我想学习"的状态。兴趣学习之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化学课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的学习和求知欲望便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因此,在化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趣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2 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我想学习"的状态转变到"我会学习"的状态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自主的探索。

2.3 充分的运用化学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还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所以不能忽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要成为一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手段。

3.研究化学教学的方法

3.1 教师可以把传统的DOE实验演示教学策略转变成POE实验教学。传统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之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之下,实验教学应该向着POE 实验演示教学策略来转变,也就是强调先预测再观察最后进行解释。

3.2 教师做好化学教学的核心就要做好学情的分析。要想符合化学课程的大纲教学要求,就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把教师自身的问题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这样便可更加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实现了之前早已设置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3.3 类比学习是教好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零散的,只有不断的完善整理各种知识点,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才能够让学生把这些理论之上的知识点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类比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知识系统之内,同时也可以把许多其他知识与化学知识进行类比,这样可以起到开拓思路、点化疑难的效果。

4.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4.1 树立一个全新的化学课程观念,增强大课程的意识。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基于大课程观念之下研究教材,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地位。

4.2 不断深入认识学生的实际状况,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成功的教育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还能够不断的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人才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个社会,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个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人才观,把传统的只有能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旧观念完全抛弃掉。

4.3 教师还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就严重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作用和影响,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一般都把智育当成了教学的要点,一般情况之下,教师都善于运用大量的化学题目去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却把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忽略掉了,进而使的很多学生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其学习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之下培育出来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很好的面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不是说不能注重题目的联系,而是要选择出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让学生去做,但是不能把很多的题目都压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在做精选题目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到化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还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控制时间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