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

篇1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20多年,虽然时间较短,但心理健康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取得成绩,充分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我国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也说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现在中小学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如:2013年5月2日,南京两名中学生,因没有完成作业,双双跳楼自杀身亡。同一天,南京燕子矶山庄一名初三学生因没完成作业,跳楼自杀身亡。2013年1月11日,呼市实验中学火箭班一名初一学生,领完成绩单,因成绩后退回家跳楼自杀身亡。2013年1月17日,扬州名校树人学校一名16岁初三男生,因压力大自杀身亡。2012年9月4日,无锡市第一中学一名高三学生,早上在自家跳楼自杀身亡。一名小学生下雨天专门淋雨求感冒,为的是想在家休息不上学。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当前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里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又如:北京有一所寺庙里,每年新增的成员中,都会有清华大学的学生,这些最高学府的学生,因为学习上一路顺风,虽然知识多了,但伴随着问题也多了,于是他们进寺庙当起了和尚,在当地人们还把寺庙称为:清华大学的分院。

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哪些

2.1 每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都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个体发展上都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即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面到全。

2.2 每个学生学习阶段除学习外,还有各种发展的任务。如: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

2.3 学生受到来自家庭、班级、网络、社会等各种影响,个体发展水平是各种因素相互叠加产生的结果。

2.4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需要自然地贯穿和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如:在课堂、课间、公寓、餐厅等方方面面。

2.5 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体现在学校外的生活中。

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想让其改变,就得从了解学生开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讲学生的故事,就得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故事发生的特点、现状、以及发展状况,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服务、帮助,把学生成长的阻力变成成长的助力。该关注时关注,遇到学生事不要过度紧张。如:现在的学生说谎的比较多,这事很令我们教师头疼。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想,学生从不会说慌到会说慌,这是他的一种能力,是他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因为许多时候,学生是为了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获奖才说谎的。

有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人,家中有两小兄弟。一天,她妈妈拿着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问

弟弟:“你要哪个苹果?”弟弟说:“我要大的。”结果妈妈批评弟弟说:“应该将大的让别人,才是乖孩子。”哥哥听到后,当妈妈问他要哪个时,哥哥违心地说:“我要小的。”妈妈当时就表扬了他说:“你看,你哥哥多懂事。”此后,是妈妈的无意让哥哥就形成了说谎的习惯。这个故事也说明:如果不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像我们在教育学生中,也可能在无意间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如:一名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抓好班级的个人卫生,组织了一次班会,班会由学生主持,评选出一个月内班里个人卫生最好的学生,戴大红花表扬,并评出个人卫生最差的学生,让其面对全班学生作出承诺,限期改正。虽然这是一节完整的班会,表杨好的学生,差的做出自我批评。但有谁想过,这名面对全班作出承诺的学生,是否已对他造成终身的影响。如果能稍微改变一点,方式也会有很多种,既能倡导讲究个人卫生,又能告诫个人卫生较差的同学,这些其实我们都能做到。

北京的一位心理专家讲,现在北京去咨询最多的:

3.1 是白领有工作的,他们咨询内容大多是工作压力大、婚姻问题。

3.2 是大学生,咨询内容大多是就业压力大。

3.3 是中学生,咨询内容大多是考试焦虑和青春期交友问题。

3.4 、是小学生,咨询内容大多是学习、与父母沟通问题。为什么蓝领或其他人群去咨询的就少呢?因为白领人群中大部分人从小就是乖孩子。一般乖孩子的思维习惯是:“我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想“我要怎样做。”可是,一般蓝领人群和其他人群思维习惯就不一样了。

4 学生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例如:现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的减少、家中教育的娇纵、父母的包办代劳等等。学生差异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父母教育的差异;(2)孩子身体的差异;(3)学生脑得差异;(4)环境的差异等。

5 学生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如现在的流行歌曲,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发展,是向个人“我”喜欢发展,所以很难出现人人都喜欢传唱的歌曲。而过去就不一样,一首好歌,很块就会唱红全国,大人小孩都会唱几句。这说明,当代学生发展具有时代的烙印,具有环境的特征。有一个丛众心理实验:参加回答一般问题的7人中,专门安排6人回答错答案。而其中一人全然不知。第一个问题在回答时,安排的6人全回答错答案,第7个人坚持了正确答案。第二个问题在回答时,安排的6人还是全回答错答案,第7个人这时犹豫了一会儿,就不再坚持了,也回答了错误答案。这个丛众心理实验也说明,每个学生也都会受到丛众心理的影响。

北京有一所初中,一个成绩最好的班级,做了一次家长调查问卷。如有13%的学生家长不知自己的孩子在上网。现在我国学生上网成瘾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西方国家的孩子是把网络当工具,而我国的孩子则把网络当玩具。这个班级学生的家长关注子女的内容程度调查排序是:(1)成绩;(2)健康;(3)品德;(4)兴趣。调查后,老师非常震惊。

6 关注特殊学生。如何改变成绩不良的学生

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杭州市教育局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成绩不良学生大部分是教师放弃所造成的。因为从成绩看,这类学生刚入学差距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差距也在扩大。同时发现: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情绪比前三分之一学生低;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时间少;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学历低、对孩子关注少、沟通少、低要求、低引导、低关爱等。所以,杭州市教育局近年来对学校的学生成绩考核,只考核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提升。

篇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强调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即心理学不仅要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下简称“PYD”);这是一种关于青少年发展本质的观点,是从力量建构的视角界定和理解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强调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发展的潜力,认为应该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认为: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青少年生活的良好环境会激活他们积极发展的轨迹;当青少年参与到多重的、“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中时,会进一步促进积极发展;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从良好环境中获益;社区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可行且关键的“运载系统”;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和创立促进积极发展的关系、背景、生态和社区的重要资源。

基于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种种羁绊中出来,我对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如下构想: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须解决三大转型问题

1.工作重心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

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工作重心必须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重“问题解决”、轻“素质发展”;在内容上重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防治,轻学生整体积极素质的发展;在工作途径上重个别心理咨询,轻团体心理发展工作。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来源”,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领导层面也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心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正是“问题解决”式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领域,对学生消极层面的过度关注:心理辅导活动课惯于用“问题情境”导入,大量采用“自杀”“伤害”“成绩下滑”“同学矛盾”等消极的生活素材,以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的模式组织课堂教育;小团体辅导聚焦同类质问题学生,以纠正心理、行为偏差为奋斗目标;心理测量、个体辅导、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一切工作,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弱点、缺陷和不足,而忽视了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职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积极美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得到积极情感的正向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培养。

2.教育观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共成长”

师生情感相融,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观念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心理的共同成长”。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取向的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持有“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心理教师往往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无形当中将自己预设为“心灵拯救者”或“灭火队员”,产生心理高位,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学生也在“心理咨询即有心理问题”的观念下,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造成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关系对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

3.工作方式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亟须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工作系统。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孤军奋战”,全体教师参与度不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的状况。张文新教授曾提到“停留在个体行为、个体水平,而不是学校行为、战略水平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80%是失败的”。实际上,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问题诊断与干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难以建立真正完善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问题取向”的补救式的教育模式,站在积极心理学的宏大视野,团结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工作者的潜在能效。

所以,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转型,即:从消极、被动、补救、个别向积极、主动、发展、全员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努力构建以“积极”和“发展”为核心特质的、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普通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

1.思考与架构

构建以“积极”为核心特质、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以“积极”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此外,要构建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积极”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具体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炼、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2]在这一目标指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构建这样的基本框架:①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③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④以积极的解释为问题矫正策略;⑤以学生的幸福感为评估尺标。(见图1)

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纠正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见图2)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考和重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目标,以“积极发展”为导向,激活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以“积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具体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积极心理学支撑下,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动力,从“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出发,形成学科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立体协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见图3)

(1)核心特质:“发展性”是该模式的核心特质。即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发展优势潜能为最终目标。

(2)根本动力: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是该模式运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动力。即强调 “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主体”的教育特质,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3)工作脉络与组织特征:“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是其三维工作脉络,“立体协同”是其组织特征。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点”、以积极课程辅导为主“线”、以积极活动体验为“面”的三维立体结构。三个工作维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且非常注重师生互长、全员参与,各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工作的合力作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深层次可持续性发展,要真正获得教育实效,就一定要以“积极发展”为核心特质,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机能为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系统、活化的教育工作模式。高中生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

篇3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篇4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篇5

2004年,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2003年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是明确了2004年全镇“行动”工作的核心信息。经对当前我镇农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的分析,决定以结核病防治知识为核心信息,重点传播“如果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者咯血,应该想到可能患了肺结核病”、“如果怀疑患了肺结核病,请到当地结防所接受免费拍胸片、查痰”等5条主要信息。并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印制了宣传单500份,向切克台村村民发放;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动”的组织领导;三是严格按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检查评比标准》要求开展自评工作;五是组织召开全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会议,全面总结2004年全镇的行动工作,并对2005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二、广开渠道,强化卫生宣传工作

在县爱卫办的安排部署下,镇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发放宣传单、出板报等形式对当前的卫生政策和我镇的卫生工作动态进行了宣传。

三、积极开展控烟工作

5月31日是第17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结合这一主题,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发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7-02

一、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生物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利用生物教学这一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是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落实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优势

生物教学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之一,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生物学科具有开放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等特点,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其次,生物学研究目的之一是保障人体健康,现行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与健康相关联,可渗透健康教育各方面的内容。

最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还与生物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健康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

(二)初中生物教材中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健康教育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有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保健的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本文以初中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为例,渗透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三)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法

1.课堂讨论法。结合生物教材内容,采用课堂讨论法,有效地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课堂讨论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其健康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讨论如何与异往这一问题,让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勉励,用更积极的思想和学习劲头克服青春期的心理波澜,用更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去与异往。

2.课堂讲解法。课堂讲解法是开展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整个中学生物学的健康教育中。如通过遗传、变异、生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过程等。同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季节特点等,如每年春天是细菌病毒快速的季节,流行性感冒呈大流行趋势,可提前介绍有关感冒的预防保健知识。

3.引导阅读法。教师配合课堂讲解内容,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科普读物,如,当讲授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时,可给学生提供以下书籍:《男孩日记》、《青春期女性健与美》、《青春期性发育30讲》。此外,还可以推荐学生浏览“青少年健康网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当然除了以上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渗透健康方法外,可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小报等进行宣传,开辟健康知识专栏;也可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如性生理卫生讲座。

总之,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新理念渗透健康教育,同时不拘泥于单科教学,能够发现并利用学科优势,把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但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只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该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值得去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琴.高中生物课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04).

[2]徐启发.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杂志,1998,(04).

篇7

1.1理论授课阶段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实际,认真筛选健康教育学的必备理论,系统总结武警部队本科健康教育教学重点。在开展理论教学时,采取大班授课的式,课程内容包括武警健康教育学绪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方法、健康管理简介、营区健康促进简介等。

1.2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技能教学质量,教研室认真打造健康教育技能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教学师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行专门化、程式化、标准化。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独具特色的采取分组授课的形式,以15~20人为一个教学小组,课堂上着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授课时多采用互动、模拟、表演、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健康教育技能模块包括健康信息加工、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讲座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策划、社会学调查方法、心理行为训练等。

1.3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教研室协调学院周边部队资源,建立多个健康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有规律、有计划的组织学员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引导学员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有力举措,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于检验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和技能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基地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准确、有效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之外,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加餐”,教研室组织“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活动,活动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采用Seminer教学法进行单独培训(Seminer教学法是指学生为参与某一健康教育项目而与老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成员在结业时有着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被授予“健康教育骨干”证书,大量毕业的学生用实践证明,他们已经在当前部队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是在“健康教育骨干”小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由大学生主导、教研室老师指导,融教学、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的功能性学生团体。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的宗旨在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领导、管理、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目前协会围绕各类健康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校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篇8

人文关怀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1]

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它的作用和地位在护理工作中日益突出。护理工作必须全程融入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注重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文关怀,才能使服务对象感受到高品质的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与护理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护理人文关怀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加艺术层面之上的护理文化,一种充满人性关爱和艺术特质的护理人文思想和理念。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有效的关怀能促进病人的康复,使病人在护理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人文关怀护理,是今后护理服务的核心,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探讨的是人文关怀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为医疗卫生系统如何提供人性化服务,如何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如何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品质。

随着护理工作从以病人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内容、任务、空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服务水平在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病人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还涵盖了心理、社会及道德的健康。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希望护士有娴熟的护理技能,还应该尊重、爱护、关心、体贴人,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为大家提供“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工作。因而,护理工作的内容、任务、空间等方都发生了变化。

规范护士的着装,塑造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使病人一进院就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消除了生疏感,能够安心住院治疗。礼仪服务加强护士基本礼仪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服务水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护士的仪表和风度都对病人有暗示作用,如一个亲切的微笑可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安心治疗;一个拍病人肩膀的鼓励动作,可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和忍受痛苦的毅力;一个严厉持重的表情可以使病人感受到自己受重视的程度。衣帽穿戴整洁,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说话态度和蔼亲切,多用敬语“您”、“您好”、“请走好”、“谢谢合作”、“没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的满足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再见、请多保重”、“对不起”等等,声音适中,语气亲切,和风细雨,举止自然美丽,让患者感觉亲切和自然。谦逊文雅的语言,拉近了病人与护士的感情距离,使病人愿与护士配合治疗,与护士交朋友。

健康教育是增进健康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医院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是健康教育与系统的护理行为相结合,为病人营造一个洁净、舒适、安全、和谐的氛围。我们把人文关怀贯穿与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架起一座护患沟通的桥梁。当病人因疾病缠身,精神压力很大时,护士行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安慰性语言,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和关心;当病人有迷惑或对治疗不理解有疑问时,我们就采用解释性语言,耐心地恰如其分地解释,体现出对病人疾病的重视和诊断治疗的准确和有效;对神志清楚的危重病人、患顽固性疾病的病人以及手术前的病人,我们多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惧怕。总之,护士主动有技巧的进行健康教育既可以增进病人对疾病的正确熟悉,提高其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促进健康,有可以消除病人不良精神反应,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各种顾虑,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的信心,还可密切医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9

护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成为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带教老师的健康教育能力

护理理念的改变: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护士就是打针发药的旧观念,实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1]。

应加强带教老师的考核:提高老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主动、积极的负责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把健康教育作为对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自觉行为,是护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质量的带教老师是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保证。

健康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生物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的一项综合应用技术,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健康教育能力是护生必须具备的临床能力之一。学校将《健康教育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是培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理论基础。

护理带教促进护士自身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开展的整体护理的突出内涵是满足病人身心的整体护理需要。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于临床,促进护士学会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丰富的医学护理理论,具备较强的观察、沟通和书写能力。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医院良好形象和威信得以建立。

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

要作好健康教育须具备三方面知识,一是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及专科疾病护理知识,二是与教育相关知识,三是相关学科知识[2]。

在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应指导护生不断加强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重视护生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健康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是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3]。良好的护患沟通,使病人对护生有信任感、安全感,易于接受护生的嘱托、教育,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带教老师必须督促护生主动关心病人,经常与病人交谈。指导她们如何自我介绍,怎样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探询病人的需求,正确全面的评估病人,从而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

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

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不但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护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多方面考核评价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对健康教育实施好的同学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做得较差的同学帮助她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认真指导。

总 结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仅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使护理带教工作更加完善,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人才,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学校和临床护理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创出护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10

如何更好地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是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与任铡

一、学科规划之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调试的实际需要,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内涵发展要求,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人性化体验式心育模式。

具体的工作目标应锁定为,创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全新工作机制,壮大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全程人性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策略,引领并服务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科规划之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策略

(一)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工作机制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缺乏“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仅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者、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推进者,进而通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因人力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上新台阶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促发展,更要关注个体解疑难。而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更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全体教师都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在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与技能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要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最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有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制定适切新型工作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实施办法、检查评估办法和绩效奖励方案,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硬件、软件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分专题落实,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为核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指向学生身心全程、全面发展。

其次,营造“尊重”文化引领下的“关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创设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物化”关照心灵的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渗透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全员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引领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心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适时征集学科(或常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进而引领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引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必然会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全新的要求。“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一套有利于学生参与和体悟的实施策略与之配合。全新的体悟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活动体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全情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通过体验、感受、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规划之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保障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备的组织结构、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需要依靠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只有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提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篇11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1]。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2]。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3]。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13]。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4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14]。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2.5 改善社区服务体系及人力配置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15]。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应该逐渐扩大护理的活动范围。同时,有关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应增加护士的比例,使她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林奕,张军.社区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运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7):27.

[2]曾小东,黄正芳.社区护理技术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04-105.

[3]魏荃,朱光明,李枫.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全科医生,2002,5(7):555-557.

[4]常亚萍,李曼春,张晓玲.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分析[J].全科医学杂志,2001,6(3):143-147.

[5]曾玲.社区护理人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州医药,2000,31(4):78-79.

[6]杨玉娟.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3,17(9A):1005-1006.

[7]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2.

[8]钟华荪,毛俊,王育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管理,2004,4(3):47-49.

[9]高丽丘.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68-70.

[10]李晓惠,许晓虎,贝冬莲.深圳市社区医护人员对全科医疗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2,5(4):280-282.

[11]高晓梅.整体护理的基石——护理健康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4):512-513.

[12]温泉,郭盈,刘映辉.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新医学,2003,4(8):718-719.

篇12

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j].文献资料,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