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思想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经营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司经营思想

篇1

(一)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管理仅是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的所有的活动。经营活动是计划主要品种,处理企业和所发生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其基本要求是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确定企业的目标,战略,策略,规划,组织和实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产活动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变革,即原材料到成品的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向导性,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质资源,财政资源,技术和其他条件,以高质量的产品,最有效的方法,效率高,低消费的生产。根据这种观点,工业企业管理包括两个部分即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

一般来说,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营管理是广义的,即生产和管理;我国在微观经济管理领域里,经营管理的大多数是指狭义的,即是指管理经营活动,不包括生产管理里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思想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中日益得到重视。中国企业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在工业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其核心所在在于经营决策。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是由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的。它解释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管理决策是管理的关键环节。

(二)经营思想

在工业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中其经营思想是贯彻始终的。它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方面的知识和态度的总和。在国外,一般不具备“指导”,“管理”这种提法,如日本用经营理念;在美国则多用企业哲学,“信念”等。

工业企业经营思想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方向,就像一辆车的方向盘。同时,它也是企业哲学。因此,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的管理理念,引导企业顺利成功;错误的管理理念,把企业引入歧途。

二、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作用和确立依据

(一)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作用

经营思想是引导和指挥企业人员及管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方向,而如果经营思想是寻求未来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就会专注于长期投资,注重的方面可能是对于产品的长期改进,对于新产品的创新也比较重视,对于人才也会有相应的培养机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的长期信誉等方面非常重视。也就是说,工业企业的管理和企业行为,直接取决于不同的经营理念,结果也截然不同。

企业经营思想是最高管理层估计在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情况,中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其他综合因素的一种思维产物。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在符合正确的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企业经营指导。它能引导企业成功。

经营理念可以培养员工,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士气。从这个角度看,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使该公司的员工的信心倍增,齐心协力,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很强的能力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应该指出的是,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是重要的。

(二)确立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依据

工业企业应当根据什么确定其经营理念?在本质上,应根据企业管理工作规划的双重性原理,即在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商品生产的特殊要求,商品的一般要求要符合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

1、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

这是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企业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不同而发生改变。还必须满足商品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以下具体思路:面向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优生劣汰,适者生存;寻求长期竞争优势;创新思路,以新获取胜利;降低成本,价格低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适度规模;服务至上,顾客满意;组团经营管理风险;随机应变,灵活操作;审时度势,基于长期的平台;与用户分享利益;一步一步,促进稳定;不随大流,创新经营等。

2、社会属性决定的特殊要求

它的企业所有权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国有工业企业和民营工业企业(个体和私营工业企业)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国有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经营理念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充分的体现国家利益,树立整体观念,严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等等。

而民营工业企业不同的是,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在合法经营的范围内,首先它的自身利润是在第一位的。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理念,要对其言行进行观察,他们的经营理念是为资本增值的斗争。

(三)确立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原则

1、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

一方面,企业经营理念的确立,审时度势,从长远来看。这是面向功能的管理思想的要求。它也是衡量高级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其有没有战略眼光和勇气。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企业如何生存和成长。另一方面,管理层应该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思想,没有因业务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很容易在民营企业中做到的事情,而对国有企业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高层管理者将被取代。这将是稳定国有企业则要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对其经营理念进行维持稳定。

2、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的个性

在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我们必须把握行业特点,并找到的克敌制胜的关键。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业务问题就迎刃而解。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优势和问题,管理应充分考虑各企业的个性,别人无法复制。企业的管理思想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指导思想,寻求长期的优势。它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最有效的动力,也是最大能量。

3、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趋势

企业管理思想是高层管理者的主观思维和谋划的产物,但只有当它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趋势,那么才会是有效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建立使用他们的大脑思维缜密,而且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产生好的经营理念。

三、反映现代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主要观念

(一)创新观念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陈腐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也不能有,只能树立开拓思路,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因此,企业不应该满足现状,总是看“明天”,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资源,新的市场和新的管理方法等。只有这样,企业才将繁荣的存在着。

(二)市场和竞争的概念

市场的概念随着发展在逐渐演变。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为中心型,以生产企业为中心,是卖方市场,以产量来决定销售;第二阶段是面向消费者为中心型,其特点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买方市场,以营销来决定生产;第三阶段是动态平衡,其特征是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创造新的需求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用户的交互,并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显然,第三阶段是市场的新概念。

市场竞争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它通过适者生存法则,迫使企业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竞争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开发和时间观念

现代管理必须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任何资源的开发必须快速,准时。把握市场趋势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产品开发速度要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更要快,更快的流动资金周转,要使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速度。有些工作要准时:准时生产,按时交货,按时上市,准时的服务等。这样做,你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在市场形势的剧烈的变化时,进行主动的竞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生命,这句话是完全适用于企业生存和经营的。

(四)全局和效益的观念

工业企业必须树立整体观念,这是企业的本质做出决定。工业企业必须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接受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一般来说,企业和国家的利益是统一的,有时会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局部利益,必须要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篇2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从技术、制度上进行创新,在产业上进行转型,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经济形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碳生产率较高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出的GDP或附加值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的质量都比较高。在农业社会,人们由于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产生碳的排放,虽然社会产出并不高,但是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碳生产率。但这种低碳经济状态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因为这种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比较密集的劳动力,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在这个阶段,尽管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相对于农业社会,碳生产率已经下降了很多,仍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的时候,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全球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迅速上升从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2)人类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以及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导致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 ;(3)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一些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高污染物不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生命,还破坏生物多样性,并将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最早提出来的,它发表在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仅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的长久计划,它也是摆脱英国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为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英国政府也随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及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而制定目标立法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英国已经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自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它便迅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纳,并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 德国、意大利、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也纷纷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

三、低碳经济理念对公司环境责任的影响

公司环境责任指的是公司在谋求自身以及股东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公司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清洁生产、自觉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能否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生产者的责任仅限于产品责任,而在现代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及环境保护领域,生产者将承担起的不仅是原材料选择的责任,还有产品报废后的再利用和处置的责任,同时,还要考虑到低碳时代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确立公司对社会的环境责任制度,更好地规制公司自身的行为,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适应低碳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公司的环境责任又可以近一步细分为公司环境的法律责任与公司环境的道德责任两类。其中,公司环境法律责任指的是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公司必须担当起的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的社会责任。公司环境道德责任是公司在履行好法定的环境义务之外的基于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而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两种责任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随着科学确定性的增强、立法水平的提高,在特定领域公司环境道德责任可能上升为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反过来,随着公司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那些曾经是公司法律责任的领域也有可能转化为公司道德责任,使之由道德加以调整。对公司来讲,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社会提供安全、适用的产品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为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各种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公司在考虑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利益。这种社会利益的考虑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因素,是社会责任和自律责任的体现。通过法律将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化,防止了公司规避社会责任从而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

当前,我国目前对公司环境责任的界定还停留在道德上的软约束,没有相关政策和法律上的明确的硬规定。当前,尽管我国在积极推动公司ISO14000的认证工作,但由于缺乏硬性的规范措施,使得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为了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公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采取外部治理,长远发展新型工业,从政策法律制度上硬化公司的环境责任。 这些措施都是公司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篇3

我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国外出现了一些阻碍国家经济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下滑,经营出现亏损。国家就需要优化中国企业发展财税补贴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随着国家财税补贴政策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并没有充分发挥财税补贴的作用。

一、财税补贴政策的相关概述

财税补贴政策也就是企业结构失衡或者出现一定瓶颈的时候,可以给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财税方面的补贴,从而保护特定的产业和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财税补贴政策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和社会利益的手段,可以起到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的作用,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运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

二、关于财税补贴政策在公司经营绩效发展现状

中国企业普遍享受了国家税收方面优惠,而且名目非常繁多,各地差异也较明显,其中最典型的农业生产型企业。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地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公司的发展,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财税补贴政策对于生产型企业没有非常明显的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显著增加了偿债能力,也导致企业管理层出现一些偷懒的行为。通过研究表明,近一半的农业上市公司利润都是需要依靠着各种补贴进行经营占了21%,补贴收入中所得税返还占了48%,出口退税构成占了10%等,但是农业上市公司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其整体经营绩效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反而出现一种停滞不前的态势。

为了建立并完善企业工作协调方面的机制,充分发挥国家财税补贴的作用,国务院促进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改善企业发展的政策方法的环境,从而制定相关的法规,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等7部门了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办法》,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制定财税补贴政策。因此中国企业融资工作也抓紧推进。从这些举措来看,说明国家对于财税补贴政策的高度重视。

三、财税补贴政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以农业公司为例

我国目前与企业相关的财税补贴优惠包含了:增值税减税、企业所得税减免、价格补贴和公益性补贴,基于所得税减免优惠占据了企业所享受的财税补贴总额的比例相对比较大,因此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没有下精力去解决自身经营绩效方面的问题,而是过多考虑国家补贴政策,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匹配。

(一)财税扶持政策在公司经营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

财税扶持政策在公司经营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从全国各地农业公司统计来看,中国的农业企业有30%是由于依靠国家财税补贴而维持生存的,但是这种企业由于经营绩效不佳,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大部分还是倒闭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也直接浪费了国家财税补贴政策的资源。

财税补贴政策和所得税优惠对农业上市公司有非常大的影响,它是企业盈利非常重要的来源,但是过多的财税补贴会导致企业在经营绩效不佳时不会想办法扭转企业发展方向,这与国家政策的初衷与期望有所违背,说明财税扶持政策及运行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会滋生惰性和寻租的行为,因此无法真正优化企业经营政策,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低下。

(二)公司经营方面的问题导致财政扶持政策的作用锐减

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大力的经济方面的扶持,但是农业公司的整体发展情况却是比较低迷,而且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比如经营绩效比较差,股权结构不合理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有些企业进行跨业经营,导致有些农业企业因为财政方面的问题而黯然退市。财税扶持政策虽然改善了企业的绩效,但是无法掩盖在公司经营方面的问题。

(三)企业对财税补贴政策认识错误

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领导,领导层的意志决定了企业面对国家政策时的方向问题,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和知识,而是白手起家,所以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纳税并不重视企业的税收筹划,导致无法正确筹划成本。

关于补贴效率的标准,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财税补贴政策,其目的并不是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是希望促进农民的增收,有一些企业出现了亏损,如果不进行经济方面的补贴,就会立刻倒闭,这样会导致当地的农民就业出现问题,甚至是增收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补贴效率也就是维持企业不倒闭,但并不是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四、财税补贴政策对公司经营绩效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以农业公司为例

篇4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

一、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现状

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沪深两市共有40家农业上市公司,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和各地区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和提高绩效而纷纷开展多元化经营。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家农业上市公司实行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占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的75%,多元化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农业上市公司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农业(狭义概念)、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业等。其中,涉及农业(狭义概念)的公司最多,为18家,占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的45%,包括雏鹰农牧、隆平高科、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涉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有18家,包括好当家、壹桥苗业、东方海洋、獐子岛,占总体的45%;涉及畜牧业的为12家,包括福成五丰、西部牧业、华英农业、罗牛山等,占总体的30%;涉及渔业的有10家,包括好当家、开创国际、国联水产、东方海洋等,占总体的25%;涉及商品流通业的有9家,包括獐子岛、中水渔业、北大荒等,占总体的22%;涉及林业的6家,包括福建金森、景谷林业、香梨股份、永安林业等;涉及饲料加工和屠宰业的分别有3家;而涉及餐饮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分别有2家和4家。可见,我国农业上市上市公司多数延产业链条方向进行延伸,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而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则较少。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数量方面,涉及行业数量为5以上的(包括5)的有9家,包括雏鹰农业、香梨股份、罗牛山、獐子岛等;涉及行业数量为4的有10家,包括好当家、壹桥苗业、中水渔业等;涉及行业数量为3的有8家,包括大康牧业、东方海洋等;涉及行业数量为2的有3家,包括天山生物、吉林森工等;进行专业化经营,即行业数量为1的有10家,包括牧原股份、星河生物、神农大丰等。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平均行业数量为2.89,程度适中。

二、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影响

(一)财务风险种类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某行业市场整体的波动而对企业造成的风险,这些因素通常发生在企业外部,属于不可控因素,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减少风险,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通常较大。如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通货膨胀等则属于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外部因素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与个别或部分公司相关,是由其内部或外部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引起的,且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及人为控制来规避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则属于非系统风险。

(二)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的积极影响1、分散非系统风险。第一,自然风险。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来自自然气候的极端变化,如沙尘暴、旱灾等,以及来自于各种疫病的发生及传播均会农业上市公司造成影响。企业分散经营能够有效分散自然风险,增加企业抵御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第二,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且其受到多种政策制约而限制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空间,而原材料供应市场也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不太稳定,因此进行多元化经营能够使农业上市公司的多种业务波动进行对冲,使企业整体经营波动得以平缓。第三,政策风险。政策风险通常具有直接性、重大性和不可逆转性。农业上市公司享受政府多种补贴收入,且对于一部分公司,该补贴收入在公司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进入WTO后逐渐取消补贴政策,农业上市公司对政策风险影响更为敏感。因此,进行多元化经营能够缓解国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2、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我国农业投资回报率低,资本回报周期长,农业产品的毛利率低于其他行业,且受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众多风险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此外,农业受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价格弹性均较低,发展空间小。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纷纷进行投资于资金回报率较高的非农业行业,以提高其整体收益性和成长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3、充分利用企业剩余资源。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取得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剩余资产。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尤其是相关多元化经营,无疑将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部分工序或工人可形成经验曲线或学习曲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此外,产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并不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财务风险。

(三)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1、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财务杠杆失衡。根据行业标准值,农业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8.9%左右较好,而农业上市公司2011年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8.18%,2012年为41.25%,2013年为44.80%,2014年为44.26%,可见总体上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未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融资成本较高,投资回报率较低。2、财务协同困难,子公司发展难以协调。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涉及的行业相对独立,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协调各个经营业务的发展存在困难,且不同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实现财务制度的有机统一,则无法准确为企业整体发展做出科学财务评估与预测,第三方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评估也面临困难,堵塞企业的内外部融资通道;另一方面,集团更倾向于将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子公司,而相对较差的子公司相较于非多元化企业则会面临更少的发展机会,各个子公司之间难以实现财务协同,造成企业整体效益差,多元化经营优势难以显现。3、分散企业现金流,扩大财务危机。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长,项目风险大,多元化经营要将企业有限的现金分配到不同的业务中,以维持各项业务的经营。但是如果一项业务不能为企业提供多余的现金流,则必然会分散企业现金流,且若一个子公司出现资金问题,则与其有财务往来的其他子公司也会受到牵连,扩大财务危机的影响,甚至危及到企业整体。4、庞大的组织结构使企业不能实现科学管理。过于庞大的组织结构会使企业信息传递缓慢,使高层与下属沟通困难,容易造成信息失真,难以保障决策实施的效果;会钝化高层对各个业务单元和部门协调的敏感度,容易造成管理失控,甚至制定错误的决策;组织结构设置不当,是对企业人力、物力的消耗,存货周转率下降,占用资金增多,企业资产周转率降低,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增大财务风险。5、增加的业务单元增加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各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系统风险,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通常不能分散系统风险,反而会因为涉及行业的增多而面临更多行业的系统风险,增大企业整体系统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保持农业业务竞争力农业上市公司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仍应当保持农业业务的主导地位。农业通常是农业上市公司最为擅长的业务,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要对农业领域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开发不易被对手轻易得到和模仿的品种、技术,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旦农业领域竞争力减弱,不仅使得企业整体声誉和品牌影响力下降,不能够为其他业务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其发展,还会使企业整体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要始终保持农业业务在战略和发展的优先地位。

(二)优先选择相关多元化农业上市公司应当延产业链条方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在相关产业拥有共同的销售渠道、生产工艺或顾客群体,充分利用企业原业务的优势,也提高了新业务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在原业务处于衰退行业等其他原因难以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时,可考虑进行非相关多元化,以转移企业的经营重点。

(三)谨慎选择新的业务农业上市公司应当对其新业务的风险收益、相关政策、行业竞争、技术环境、自身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项目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实施权限恰当审批,最大可能降低新项目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各个企业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不可盲目跟随其他企业的选择。

(四)加强财务管理为合理控制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财务管理。第一,提高各项资产周转率,减少占用资金,提高经营效率,保持现金流的充足与持续;第二,加强各业务的财务融合,科学确定相关会计政策,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第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降低资本成本,同时严格控制目标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第四,为各业务的发展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协调不同业务间的发展,为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奠定良好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姜付秀,陆正飞.多元化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会计研究,2006(6).

[2]魏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2).

[3]王良华.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财会研究.2011(7)

篇5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债务融资对企业经营者具有激励作用,债务融资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融资方式。债务筹资的资本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务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不存在公司和个人双重课税的问题,从而公司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公司绩效。Jensen (1986) 、Stulz (1990) 认为,债务利息可以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而抑制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债务合约的硬约束使得公司存在破产的可能,从而激励经营者改善经营,提高公司绩效,防止由于破产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可能存在一个临界值,但在实践工作中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机械的套用理论临界值可能导致决策错误。在企业理财的实践中,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竞争环境不同,使得不同企业的负债水平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的态势。面临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设想存在一个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合理负债区间是合理的。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公司应当存在一个合理的负债区间。

    (二)样本筛选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深、沪两市A股该地区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了避免新股和异常数值影响以及确保样本公司财务行为相对成熟,本文选取2003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且剔除了在2003-2007年期间被ST和PT的公司,最终得到16家公司作为有效样本,观察值的个数为80个。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2007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查询系统。

    (三)指标选取与计算

    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评价目标转化为可测的财务评价指标,是整个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参考张立军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成果,我们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净利率(ROA)、每股收益(EPS)、主营业务利润率(MRM)四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并采用资产负债率(DAR)来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

    (四)模型构建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线性模型。线性模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很好地拟合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但线性模型难以为我们提供变量之间的最优组合空间。国外(Masulis,1983)对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指明了资本结构最优区间的存在。因此,单纯采用线性模型难以充分说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在采用线性模型的同时,辅之以二次模型,以寻求最佳资本结构的合理区间。具体模型形式为: 

    b    

    三、实证分析

    该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通过Eviews5.1统计软件对16家样本公司2003—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进行描述统计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8.85%。并且样本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布高度集中,都集中于40%—55%之间,这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8.85%)是完全一致的。

    就该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而言,同比略低于全国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水平(2003年为50.11%,2004年为52.53%,2005年为54.28%,2006年为55.97%,2007年为57.02%)。这可能和云南省的宏观经济发展有关,李敏和袁媛的研究分析中表明:“该地区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欠佳,各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参差不齐,其价值创造能力随经济周期波动,上市公司不仅在数量上,同时也在质量上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这与该地区在全国各省区中的经济地位相符,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活力较低,开放程度不深,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不够。”

    2003-2007年,该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和发达省市相比,还是相对较为落后,由于宏观经济的缘故,所以导致该地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略低于全国上市公司。

    通过对该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统计描述,我们还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探求资产负债率(DAR)与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净利率(ROA)、每股收益(EPS)、主营业务利润率(MRM)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线性回归和二次函数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通过以上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正相关。除了资产净利率与资产负债率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外,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其它三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率,都与资产负债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债务可以激励经营者改善经营

    ,提高公司绩效。

    2.公司存在一个合理的负债区间。在企业融资实践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最优资产负债水平不可能锁定在某一个最优值上。也就是说,最优负债水平应为一合理区间。如图2所示,通过对该地区上市公司ROE与DAR的二次函数关系拟合曲线分析,如果以净资产收益率为10%以上为标准,我们发现最优资产负债率区间为(40%,60%)。

    四、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该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与国内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判断有所冲突。通过对该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该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症结在于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负债虽有利于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但企业利用负债筹集资金可能会导致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道德风险行为。因此,企业应当主动降低其资产负债水平。然而,2003-2007年,样本公司资产负债率却呈直线上升势头。就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言,样本公司近四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也已接近或突破其最优区间的上限。由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症结可以推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问题不在其“圈钱”行为的存在,却恰恰在于股权融资的不足。由此看来,资产负债比率偏高或股权融资不足才是该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症结所在。

    优化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经营绩效。因此,为了该地区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1.优化产权比例,加大股权融资的力量。对债权资本过高的公司,查明原因,对症下药,确定是否确实需要降低负债率。对于确需降低负债率的公司,可以采取债转股的方法,在现有资本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内部重组,把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互转换,选择将股权转化为债权以提高资产负债率进而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另外,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股权融资是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的有效方式。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提高股票市场的扩容速度,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

    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针对利用股票上市获取社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使之成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要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该地区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相结合,是加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2.积极培育接管市场,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控制权理论认为,接管市场是促进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外在力量。迫于接管市场的压力,经理人员会及时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一种资本结构的内在优化机制。

    3.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信息非对称基础之上,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信息非对称的缓解过程。通过资本结构优化,委托人与人之间建起一条信息通道,并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降低信息非对称所造成的融投资交易困难、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然而,资本结构优化也是有成本的(Harris,Raviv,1990),为此,我们必须努力降低资本结构优化成本。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信号传递机制,是降低资本结构优化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前,该地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针对这些问题及其成因,加强信息披露管理,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应当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制度建设促进行为规范。首先,要尽快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保证;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赖于信息披露的制度化。对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格式、技术处理、介入人员责任等专业性规范进行明确界定;第三,要完善相关法规,规范信息中介行为。信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严格执法将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披露。

    4.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股东与人冲突、减少成本,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以约束人的在职消费行为、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以及较少信息不对称等诸多方面(汪辉,2003)。但是过多的负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由于我国破产、清算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罗斯(ROSS)模型中对破产公司管理者施加惩罚的约束条例,致使由负债融资带来的缓解委托问题的优势无法真正发挥,且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因此,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

篇6

一、引言

2003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营商环境这一概念,其是指企业活动从开办到结束的各环节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状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关注营商环境的发展与改善。2019年11月,在中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中国当前的历史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这一命题有着其独特的意义。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企业融资约束一直是学者研究公司财务的热点问题,融资约束不但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更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与其对实体经济的巨大贡献极不协调的是,相较于国有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遭受到规模和所有制的双重歧视,中小企业的成长一直受融资难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激发市场活力,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重要意义的研究议题。因此,本文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并且对如何缓解融资约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一些学者考察了微观因素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张晓琳等(2020)认为,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是导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两大诱因之一。唐玮等(2019)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陈三可等(2019)以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够通过积极的参与以及有效的监督降低被投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被投资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融资约束。学术界也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考察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齐结斌(2020)根据对139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一步研究显示,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因素。张晓凤等(2020)认为,银行关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金对现金流的敏感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连俊华等(2019)考察了企业营商环境与融资约束的关系。研究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企业投资水平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依赖,表明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企业与投资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成本问题是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研究指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人难以了解企业的完整真实信息,债权人往往采用信贷配给政策来进行保护,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融资约束。Jensen和Meckling(1976)等学者提出,由于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代企业中产生了第一类问题,即管理层与所有者有其各自的利益,管理层会因自身利益而损害其股东的利益。在新兴市场,由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当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较为严重时,会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就是第二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同样会加大企业融资约束问题(Lin等,2011;Luo等,2015)。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面临融资决策时,先进行内源融资,如果需要外源融资,企业会先进行债务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然而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健全,投资人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来说,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只有信贷融资才是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最具可行性的融资渠道。所以,融资渠道少、信贷融资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对于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更多的是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发。营商环境的核心为一国的营商制度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的权益越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干预市场的自主决策。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披露的信息质量和含量,从而达到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外部投资者的担心,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对于资金供给方的权益,国家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资金供给方敢于投资,从而吸引其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第二,营商环境越完善,金融市场越发达。优化营商环境,着重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化解企业融资困境。当前,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是外部融资渠道,而营商环境的完善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并且能够增加企业融资机会,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第三,营商环境越完善,监管执法水平越高。营商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法治的改善,法治水平越高,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付出的代价越高,从而能够达到约束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的问题,提升企业业绩,增加企业的外部融资获得性。同时,法治水平的提高也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降低债权人维护权益的交易成本,激励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动力。因此,基于上述的机理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以2009—2019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第一,剔除金融类企业;第二,剔除ST类及退市的公司;第三,剔除变量缺失的观察值;第四,防止极端值削弱实证效果,对主要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了1600个公司样本量。其中营商环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的特征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融资约束参考张新民等的研究,采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与期末公司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同时,借鉴Almeidaetal(2004)的方法,在稳健性检验时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对企业融资约束进行度量。2.解释变量。营商环境借鉴冯涛的研究,结合我国制度情境,采用省级层面数据,将营商环境从行政便利化和法制化两个子环境进行测度。行政子环境。参照王小鲁等的研究,采用企业税收进行衡量。其中,采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税收/营业收入衡量。法制子环境。采用社会稳定度衡量营商环境法制子环境。社会稳定度通过采用城镇失业人口登记/总人口衡量。营商环境测算方法。本文参照董志强等的研究测算各地营商环境。具体来讲,首先将选取的两个基础指标进行百分位排序,这样每个省份都得到两个指标的百分位,然后求得各省份的两个百分位值的平均值(0~1)。最后,用1减去得到的平均值,再乘以10,各省份便得到一个取值为(0~10)的数值,即本文测算的营商环境指数,这个值越大,营商环境越好。公司内部现金流(CF)。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衡量。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Controls)分别为公司托宾Q值(TobinQ)、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流动比率(Currentratio)、外部董事比例(Outdir)。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模型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具体见模型(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整体数据集的整理,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变量,具体描述性统计可知,被解释变量Inv标准差为0.053,数据整体较为平稳。核心解释变量Envir和CF的标准差分别为0.914和0.715,总体来说较为平稳,根据营商环境的计算过程可知,其取值范围在0~10,样本均值为5.735。

(二)相关性分析

构造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被解释变量Inv和解释变量Envir呈正相关,和解释变量CF也呈正相关,且均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在该面板数据中,因为事先无法确定随机变量β0是否受不同的截面影响,所以分别引入了考虑β0对不同截面有不同截距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和考虑β0是完全随机的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hausman检验在这两种模型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可将另一种估算结果作为稳健性检验。另外,还区分了是否引入时间变量,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市场环境会日趋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所以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又分别加入了时间效应并与原模型进行对比。FE模型和RE模型两种估算结果,对比控制时间变量和未控制时间变量之间系数的变化情况,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未控制时间变量的FE模型下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88,并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071,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中,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53,较考虑时间效应的FE模型有所下降,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393,并均通过0.1下的显著性检验。在未考虑时间效应的RE模型核心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61,且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核心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438,且同样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整体结果和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类似。同时考虑了时间模型的RE模型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CF对应的系数略高,为0.0743。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Prob>chi2=0.0005,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该数据集更适用于FE模型,所以我们将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作为最终估算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商环境每改善1个单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0.005个单位,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四)稳健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将被解释变量替换成Dcash。回归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Envir和CF的系数仍为正,只是显著性有所下降,CF在FE时间模型中未通过检验。这说明评价结果和指标系数是具有稳健性的,对结果可以保持一个较为一致稳健的解释。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非金融类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优化营商环境,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据此,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国家应继续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债权人利益不受侵害,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法治水平,使得市场主体在维护自身权益时,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政府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做到支持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应积极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融资的需求方,中小企业受规模和所有制的局限,可能存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的现象,企业应积极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从而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第三,政府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和联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切实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得政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琳,温洁,翟淑萍.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融资约束[J].金融与经济,2020(04):75-83.

篇7

负债经营是,借他人之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支付借款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实现资本快速积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正确认识负债经营,对企业负债管理意义重大。

1.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负债经营着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为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对每股收益的杠杆作用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

D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

其中,DFL―财务杠杆系数,ΔEPS―每股收益变动量,EPS―每股收益,ΔEBIT―税息前利润变化量,EPIT―税息前利息,I―支付的利息。这说明负债经营只要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情况下,企业是可以赢利的,负债经营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2)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营运和长期发展资金的不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资金,而单靠企业内部积累的自有资金,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数目上都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企业通过负债可以有效地取得和支配更多的资金量,合理地组织和协调资金比例关系,改善技术设备、改革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拓宽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3)负债经营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在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4)负债经营可以起到节税的作用。按现行制度规定,负债利息要计入财务费用,并且在所得税前扣除。因此,可产生节税作用,使企业少纳所得税,从而增加权益资本收益。节税额的计算公式为:节税额=利息费用×所得税率。由此可见,只要有债务资本,便可产生节税效应,且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

(5)负债经营可以使债务人从通货膨胀中得到利益。负债通常要到期才能还本付息,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企业按降低后的数额还本付息,实际上是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了债权人。因此,企业资金中借贷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长期债务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2.负债经营潜在的风险

(1)持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成本的增加。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非常明显的,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破产后,其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费、管理费、律师费和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而由于企业负债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等这些间接成本都不表现为企业直接的现金支出,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2)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甚至有时候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另外,当企业发行新的债券时,股东为了获得新的资金,往往会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这样就间接地损害原债权人的利益,使原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加大,导致原债券真实价值的下降。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在借款协议中加入限制性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或发行新债券,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给企业带来一种无形的损失,因此,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负债经营和公司价值的关系:负债经营是公司经营的一种重要模式,在现代企业,负债经营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必备的经营策略之一,它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

之所以负债经营成为现代企业热衷的经营模式之一,是因为企业负债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

①公司适量的负债为公司起到了节税的作用。大多数公司的负债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就意味着到期的还本与付息。而公司向债权人所支付的利息,按照现行的准则是要计入财务费用的,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之一,在税前扣除,这样就使企业少交企业所得税,也就间接的增加了公司的价值。

②负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使债务人受益。在通货膨胀存在时,资金的购买力是在不断下降的,也就是说,假设原来100元人民币可以买100千克面粉,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后,可能100元人民币只能买50千克的面粉。假如说,在通胀前,债务人向债权人借了100亿,等到还款时,债权人收到的仍然是100亿,而不管在借款期间经济发生了多么大的通货膨胀。

③负债使企业拥有更充裕的资金。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取得更多的利润,增加企业价值,而返还给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是固定不变的。

2)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企业带来了大量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过度的负债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最终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负债经营的广泛化也可能导致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对企业以后的借款造成不利影响;大规模的负债经营甚至会导致企业信誉的下降。

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负债经营不仅在我国备受很多企业的喜爱,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受欢迎。因为,它能使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畅通企业运行渠道,继续项目投资,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影响力,为企业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国民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的负债经营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举债目标不明,使用方向不清。我国很多企业举债目标不明、使用方向不清,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支持办工厂、办企业的情况下,国家将会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额度,贷款审核条件降低等。这样就为很多没有更好投资项目的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贷款条件,使其方便贷款。但当贷款到账后,由于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明确详细的使用方案,可能使资金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应用,最终导致资金的浪费。

2)举债过量,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容易造成企业财务危机。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举债时没有制定详实完善的计划和标准,更有甚者认为借款越多越好,致使所借资金超过了自己的所需标准和额度。所以,导致企业所借资金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应用,闲置资金较多,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而且,债务到期,企业必须按期还本并根据协议支付庞大的利息,而企业的债务资本在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下,所赚到的钱并不一定能够支付其成本。这就使企业面临了新的财务危机。

3)举债渠道单一,容易形成新的金融危机,增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由于历史环境、地理环境、法律制度、社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欧美等国人民的消费和生活习惯,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守财奴”,这就使得中国企业的举债来自民间的很少,而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举债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极可能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营运困难,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国家的财政困难。

我国负债经营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负债经营在我国非常普遍,也深受企业的喜爱,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存在着企业举债目标不明、方向不清,举债数额过量,举债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合理、有效、牢靠的解决方法及措施。我认为主要有:

1)银行等金融放款机构应提高贷款的放款条件。严格审核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贷款用途、历史信誉记录等,并签订有效可行的贷款协议,对企业贷款用途进行限制。比如说,限制企业把贷款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限制企业发行新债券或给予新的债权人更加有利的索偿条件等,为自己款项的安全性设置保护屏障。

篇8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7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18

一、研究背景

目前,销售渠道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发展的三大结构之一。2009年,在各人寿保险公司实现的总保费中,个人渠道占比42.05%,银行渠道占比50.55%。个人和银行已成为人身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的主要渠道。但从各保险公司情况来看,渠道结构存在显著区别。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信诚人寿保险公司以个人渠道为主,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则以银行渠道为主,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两大主渠道分布相对平均。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银行渠道对于保费的贡献度高达80%,甚至超过90%。对于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有文献对于寿险公司销售渠道的研究较少。陈飞(2006)认为保险公司在选择销售渠道时一般考虑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保险公司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1]。而安秀洪、王晓东、丁洪生(2006)则从风险的角度指出保险各中介渠道(专业、兼业、保险营销员)都存在自身的风险,各保险公司在选择时应合理搭配,合理管控中介风险[2]。吴韧强(2008)认为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兼业销售渠道应保持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应进一步细分代销模式下的客户市场,避开焦点业务上的过度竞争[3]。张伟红(2008)指出,保险销售渠道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渠道资源的局限性、销售网络的多变性、渠道载体的共同性和销售产品的同质性,当前保险公司应正确定位销售渠道,找出不同消费者适应的渠道,保证在较低的渠道成本下取得较高的市场覆盖率[4]。郭颂平、郑荣年(2003)指出银行保险的经营风险主要有产品开发风险、营销渠道风险、经营技术风险、承保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等,在我国保险公司越来越依赖银行兼业销售渠道的同时,规避和控制银行保险风险越来越重要[5]。

现有文献对保险销售策略的探讨主要侧重于保险销售渠道特点、风险和保险公司应如何设计渠道,但都局限于理论研究,没有实际的数据说明各渠道如何对业务规模、增速、产品特性、退保率、保费波动产生影响,缺乏说服力。同时,这些文献也没有讨论经营目标对于公司做出渠道选择决策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数据研究不同渠道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并分析寿险公司在做出渠道配置时应考虑的因素,进而对寿险公司渠道配置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我国寿险销售渠道结构的现状

(一)总体上

2009年,各人身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8618.02亿元。其中,个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3623.80亿元,占比为42.05%;公司直销实现保费收入489.73亿元,占比5.68%;保险专业实现保费收入57.19亿元,占比0.66%;银行实现保费收入4356.1亿元,占比50.55%;其他兼业实现保费收入74.78亿元,占比0.87%;保险经纪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6.42亿元,占比0.19%。可见,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已成为人身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的主要渠道,两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90%以上,人身保险公司对这两个渠道的依赖性较高。

(二)各寿险公司的渠道收入情况

由表1可看出,前7大寿险公司中,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实现保险收入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45.5%和48.0%,公司直销占5.6%;而第7名以后的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个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占18.7%,公司直销占5.2%,而银行占比高达72.6%;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个人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总体的27.4%,公司直销占7.5%,银行占52.7%,其他兼业占6%,同时还有1%的经纪业务;最后,唯一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各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个人81.4%,公司直销3.4%,银行14.4%。

1.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总体上对个人渠道和银行的依赖较为平均。由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故其自身的渠道依赖程度对总体统计情况影响较大。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基本上是个人渠道和银行渠道平分秋色,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个人渠道占76%,银行渠道占21%,其余保险公司基本是银行保险渠道占60%以上,而个人渠道占比30%左右。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对银行渠道较为依赖,占79%,个人渠道只占8.9%,同时其他兼业占比6.2%。总体上,规模较大的中资寿险公司销售渠道较为分散,但这些公司也对单一渠道较为依赖。

2.中小型中资寿险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度最高,销售渠道最为单一。其中一些寿险公司例如国华人寿保险公司、幸福人寿保险公司、正德人寿保险公司的银行渠道占比超过95%,另有一部分公司接近90%。

3.中外合资寿险公司销售渠道最为多样和分散。相比中资寿险公司,外资寿险公司除了银行和个人两个渠道外,有一部分保费收入来源于公司直销、保险经纪业务和其他兼业,保费来源较为分散和多样。

4.个人是友邦保险公司的首选销售渠道。和其他寿险公司不同的是,我国唯一一家外资寿队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有81.4%来自于个人渠道。

三、不同渠道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由于不同渠道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不同的渠道配置会对寿险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具体数据对渠道结构与寿险公司经营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分析方法

1.分析方法的选择。由于渠道结构在对寿险公司产生影响时的间接因素过多,且不同公司受其特色因素影响较大,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并不明显。同时鉴于本文主要想考察不同渠道与寿险公司各经营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采用直观的统计归类已可以说明问题。为验证统计分析的结果,本文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2.样本的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为截至2010年经营周期在3年以上的37家寿险公司,采用2009年这37个寿险公司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9)中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入样本的寿险公司如表2所示。

3.统计指标的选取及统计结果

(1)由于银行渠道和个人渠道是我国寿险公司销售的主要渠道,二者之和在各寿险公司的渠道结构中占比几乎全部在70%以上,且有超过一半的寿险公司的这两个渠道的占比在90%以上,而二者又基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表示不同公司的渠道配置情况。

(2)本文根据银行渠道在各寿险公司的占比将寿险公司分为四个档次: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12家)、在50%~70%之间(10家)、在20%~50%之间(10家)、在20%以下(5家)。然后将不同指标(保费规模、保费收入增长率、退保率、赔付率、分红险保费占比、新单保费收入率、综合费用率、保费收入利润率)降序排列,分别统计各指标排名前10名和后10的不同档次寿险公司的数量。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二)结果分析

1.寿险公司保费规模和银行渠道占比有较弱的相关性。从表3可看出,规模较大寿险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依赖程序比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低,其渠道结构也相对多样,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规模较大的公司有更多的资本进行渠道建设,可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而中小型公司由于规模的制约,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单个渠道,从而保证业务的可持续性。

2.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银行渠道占比呈正向关系。从保费收入增长率来看,银行渠道占比高的公司有明显的优势。保费收入增长率排名前10的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的寿险公司有5家。从相关性分析也可看到,银行渠道保险收入占比和保费收入增长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渠道对保费增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银行渠道占比与退保率呈正相关,而与赔付率呈负相关。从表3可看出,银行渠道占比较高的公司有较高的退保率和较低的赔付率,这说明银行保险客户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及通过此种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多是短期的理财性产品,其保障功能不高,因此赔付率较低。

4.银行渠道与产品结构的关系。从相关性可看出,银行渠道占比与分红险保费收入呈现一定的负相关。银行渠道一般只适合销售短期的理财型产品,因而一些时间长的分红险并不适合于在该渠道销售。

5.银行渠道与新单保费收入率的关系。从表3可看出,新单保费收入率排名前10的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超过70%的有3家,另三家的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也在50%以上,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与新单保费收入率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银行渠道有利于迅速的抢占市场,提升保费规模。

6.从综合费用率来看,银行渠道占比与其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由表3可知,综合费用率较低的10家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在70%以上的寿险公司有5家,银行渠道占比在20%以下的寿险公司没有;而综合费用率最高的10家寿险公司中,银行渠道占比在20%以下的5家公司中有3家。而相关性分析也显示银行渠道占比与综合费用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银行渠道在控制费用上有较好的效果。

7.银行渠道占比和保费收入利润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从统计结果和相关性结果来看,银行渠道占比和保费收入之间有较弱的正相关,但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银行渠道对于迅速提升保费规模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保险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且受寿险公司营利周期的影响,银行渠道占比并未对保费收入利润率有明显的影响。

四、寿险公司选择销售渠道时考虑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性的渠道选择策略应考虑的因素

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效果。保险公司在做营销渠道的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众多,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产品因素,它包括保险产品的类别、保险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保险产品的费率等;二是市场因素,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险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即市场需求量、市场分散程度和售后服务等;三是保险公司自身的条件,包括保险公司类型、保险公司规模与实力、保险公司对市场是否熟悉等;四是营销成本和效益的评价,这也是营销渠道选择的最终因素。保险公司在作出选择之前,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营销渠道的费用、风险和利润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和比较,以确保能选出最佳营销方案[6]。

(二)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渠道选择策略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保险公司在做营销渠道策略选择时,以上四个因素都有涉及,但就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又各有侧重。从总体上看,公司规模和其发展战略已成为影响我国寿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配置的主要的因素。对于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而言,其保费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有能力也有实力通过各渠道的综合发展来保障公司的稳定经营。例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就一直坚持个人、团体保险、银行三大销售渠道同时发展,以保障公司业务规模的平稳增长。而对于一些新成立的中小型寿险公司而言,一方面其受资金的限制只能有针对性的发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又多以迅速提升保费、抢占市场为目标,因而较多的选择了银行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

银行渠道对于我国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贡献度逐年升高,但过度发展该渠道并不利于保障型产品的推广和客户稳定度的维持,其对保费收入利润率的影响也并不明显,因此保险公司之所以过度的依赖银行渠道主要是看重其能在较低的费用率下迅速提升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但前提是一定要保持较低的费用率。然而,在保险公司越来越依赖银行渠道的现实情况下,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的博弈中逐渐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必然会加大渠道的谈判成本。同时,2010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求商业银行网点于12月31日前停止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银行产品的销售人员必须是取得保险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员工;每个银行网点只能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此规定对于过于依赖银行渠道的寿险公司(尤其是小型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影响较大,而正在进行的营销体制改革也将对个人渠道产生深远影响。

从我国寿险公司2011年的表现来看,寿险保费增长乏力。行业2011年1至3月的当月总保费增长率分别为2.88%、-0.39%、-8.49%,且银行收入渠道占比高的公司保费增长率普遍为负,并低于行业平均保费增长率,而银行渠道占比较低的公司的保费增长率则相对较高。虽然影响我国保费收入乏力的因素较多,但数据显示政策变化对过于依赖银行渠道的寿险公司有较大的打击,尤其是中小型寿险公司。

五、对我国寿险公司销售渠道结构设计的建议

银行业新规才刚开始实行,目前各公司的实施力度还不够,但其对寿险业的影响已初步显现。营销员机制的改革正在酝酿,保险业增员难的问题也呈现加重的趋势。因此,根据行业环境、政策及时调整渠道配置,转变对于单一渠道过于依赖的被动局面已成为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渠道结构配置应与资产规模协调发展

寿险公司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也经历着成立、发展、成熟的历程,而且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张,不同的资产规模体现了寿险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而渠道配置是寿险公司实现利润的途径,实现多大的业务规模、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结构来实现这种业务规模与公司的资产相适应。一般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寿险公司由于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此时不应为了盲目抢占市场份额而过度依赖单一渠道进行展业,而应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均衡发展各个渠道,将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化,避免由于对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而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渠道结构配置应与消费者偏好协调发展

这点即要求各寿险公司应从客户的角度设计营销渠道。在设计渠道时不能只看到自身现状以及渠道内部的情况,而应该把目光对准渠道的终端客(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8页)户,多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渠道。首先是认真细分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特定服务项目重要程度的认识进行客户细分,并为每个细分群体确定能为其提供最优服务的渠道类型。其次是审视渠道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价值,这要求依据产品的特点和性能,考虑客户最重视的渠道服务项目,并了解提供不同服务项目的费用差别。最后是客户对各种渠道选择的看法,征询客户对渠道设计的意见是检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三)渠道结构配置应与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协调发展

寿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型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保证其偿付能力、合理控制其自身经营风险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寿险公司在追求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保证其偿付能力。同时合理分散渠道依赖风险,避免由于对单一渠道的过于依赖而积聚过多的风险。同时,寿险公司也应注意国家各项政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涉及到对各渠道进行限制管理的规定,做好应对措施,避免由于政策环境变化导致保费收入的过大波动,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

(四)渠道结构配置应与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和寿险功能的发挥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寿险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损失补偿发展至目前的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保险最本质的功能在于其特有的风险转稼功能,寿险公司盲目地重理财型产品的销售而忽视保险的本质功能,用自己的弱势和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的优势竞争,这必将使寿险产品不断地被边缘化,从而失去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各寿险公司应重视产品创新,根据不同渠道设计相应的保障型产品,逐步摆脱银行渠道只能销售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的现状,保持寿险产品的本质特色和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飞.保险营销渠道选择策略研究[J].科学,2006(7):54-56.

[2]安秀洪,王晓东,丁洪生.保险中介市场风险状况及监管对策[J].保险研究,2009(6):52-56.

[3]吴韧强.国外寿险领域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6):34-39.

篇9

最终用于研究的一共涉及到65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数据包括上市公司的2002年中期报告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以及营销总裁的背景情况。研究中使用企业群体分析法:对具有某种共性的一组企业进行整体分析。在研究中,主要利用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对比的指标。 内部提拔优于空降兵

经过研究发现,从内部提拔营销总裁的上市公司(361家)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14%,要比空降营销总裁的上市公司(73家)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1%高出许多。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战略层面而言,经过多年的磨练,内部提拔上来的营销总裁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捕捉该行业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能力,以及对企业内部特点的理解都要优于外部聘入的营销总裁,这样就使得前者在制定公司营销战略时往往更加切合本公司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不至于出现高出本公司实际承受能力的情况,他们所制定出的营销策略往往就更能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

从管理层面而言,一位营销总裁能够从内部被提拔上来,这意味着他在公司内部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当地甚至全国也有良好的营销关系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良好的“关系”往往会使营销的路走得更加通畅。人事上的优势使得他们比起刚由外部聘入的营销总裁来,下达的指令由下属们执行起来更有效率,同事以及上司更容易给予支持,甚至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配合。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的稳定和广泛,他们能够获得到的市场信息也相对更加充分、便捷,这对他们进行营销管理也很有帮助。 MBA学历有助业绩?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营销总裁中有21%已经拥有MBA学历。这表明,国内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中的MBA队伍已经相当壮大。在访谈中还发现,不少入行多年的高管人员仍在继续攻读MBA学位,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MBA的比例可能还将大幅度上升。

不过,有关数据表明营销总裁拥有MBA学历的上市公司(88家)的业绩略好于营销总裁无MBA学历的公司(332家),但并不是特别明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目前的MBA教育和中国所处的市场发展阶段还不是非常匹配。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许多方面还远没有达到规范的程度。现在进行的MBA教育,大都是让学员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是经过长期的相对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对国内企业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MBA课程的系统化培训,MBA本人的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管理思想更加系统,管理方式更加多样,的确有助于推动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国外MBA将课堂里学来的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移植”到国内一些企业,常会发现“水土不服”;国内MBA教学则存在着自身的不成熟。 交叉分析

经过分析,有22家上市公司的营销总裁为空降且为MB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7%,有45家上市公司的营销总裁为空降但非MB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87%;有64家上市公司的营销总裁为内部提拔且为MB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16%,有279家上市公司的营销总裁为内部提拔但非MB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07%。

由此可见,营销总裁为内部提拔的MBA的上市公司群体平均业绩相对较好,而营销总裁为空降且为非MBA的上市公司群体平均业绩相对较差,前者比后者高2.29%,高出部分约为后者的2.63倍。

营销总裁为空降的上市公司中,营销总裁为MBA的与营销总裁非MBA的相比,业绩明显要好,前者比后者高1.40%,高出部分约为后者的1.61倍。

在营销总裁属于内部提拔的上市公司中,营销总裁为MBA的上市公司业绩略好于营销总裁非MBA的上市公司,前者比后者高0.09%,并不明显。 任职4年业绩最好

在658家最终用于分析的上市公司中,一共有415家企业有明确的营销总裁任职年限的数据。上市公司营销总裁任职年限分布情况见图表1。

计算每个企业群体净资产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得到:在刚开始的4年时间里,上市公司的业绩随着营销总裁的任职年限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当任职超过4年之后,上市公司业绩开始下滑。任职期限达到或者超过10年之后,公司业绩更低。见图表2。

这个结果,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为什么企业高层人员任职年限太长反而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呢?为什么上任第四年成为公司业绩的分水岭呢?但是,只要结合目前国内市场大环境和微观管理层面进行分析,要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不是很难。

从年限和业绩趋势线可以看出,任职1年的那些上市公司整体表现最差,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19%,这种结果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前任领导经营不善,导致高层换人,而刚换上来的人还没有做出明显的业绩。因此,导致企业群体的表现较差。另一方面,从营销总裁本身出发,由于刚刚上任,对新职位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到位,在决策方面或者管理方面不太可能驾轻就熟,导致公司业绩的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营销总裁任职年限在2年和3年的企业群的业绩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这正表明了,营销总裁正在逐步熟悉自己的新职位、新工作,对自己面临的形势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因此呈现出业绩的不断上涨。营销总裁任职4年的企业群表现最好,正说明了高管人员已经对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自然企业业绩也表现出最强的势头。

但是为什么任职5年以上的企业群体的业绩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呢?原因在于,国内的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逐步成熟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走在市场的前面,引领市场,才能保持较好的公司业绩。之所以任职年限在1~4年的企业群有不断上升的表现,正是因为,一个新上任的高管人员总是会对企业进行一个重新的思考,而不是墨守成规,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在逐步走向完善的时候,也是企业业绩不断攀升的时候。但是一旦原来的创新成为企业的成规,它又成了要被“创新”的对象。而经过数年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运作系统,营销总裁是很少会对其产生怀疑的。再加上企业业绩表现也不俗,很多营销总裁就开始满足于现状。而市场是无情的,它不能容忍没有创新的企业,因此,大部分企业在营销总裁任职5年之后,业绩不断下滑。可见,经验不一定是财富,它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枷锁。

综合对营销总裁背景情况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表现受高管人员个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明显的就是从内部提拔营销总裁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明显好于空降营销总裁的上市公司,以及营销总裁在任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公司业绩从增长到下滑的趋势。 营销组织结构无助业绩

在最终用于分析的658家企业中,一共有470家企业有明确的营销结构的数据。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营销部门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市场部和销售部分开,有为数不少的公司会分别有两个副总负责这两个部门,部门职能划分比较明晰;二是市场部和销售部合二为一,一个部门同时负责做市场开拓和销售;三是只设立销售部,但销售部可能担当起一部分市场部的职能。按照上述划分方法它们的分布情况分别为44%、29%和27%。分别计算这三个企业群体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得到:营销部门的合并与分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从绝对值上看,营销部门合并的公司分别比营销分开和只有销售部的高了0.12和0.13个百分点,而营销分开的公司与只有销售部的公司更只相差了0.01个百分点,这种差距是很不明显的。

这个结果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对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组织架构的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中国的很多公司对营销部门的理解都不是十分准确,很多公司只认识到营销部门的销售功能,却忽略了它的市场功能。在调查过程中就发现这一问题十分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并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部和销售部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多公司都把市场部当成了销售部。而有些公司干脆就把市场部设成销售部门之下的一个子部门,由此可见国内的公司对市场部门的功能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综上所述,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区分是不明晰的。综上所述,在中国公司对市场部和销售部职能区分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得出营销部门设置和业绩无明显相关性的结果就不奇怪了。 营销总裁背景的重要性

篇10

原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机构调整,董事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导下。人员调配组建成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这次大会既是集团公司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更是一次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大会。新集团公司的成立给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新的实践过程中,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一定要团结起来,为开创辉煌的未来而竭心尽力!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相信我每一位人都是满怀豪情、踌躇满志的更相信我每一位人都有足够的信心来勾勒公司的宏伟蓝图。这次公司全体员工大会,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春风送暖。这霞光灿烂的时刻,瑞雪消融。每一位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今天南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谨代表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公司党支部向一直以来为公司各项事业而辛勤工作、乐于奉献的各位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转变工程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对于利润大、工程量大的项目,工程项目实行全面目标管理。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对内部分公司、项目部的管理。对于利润小、工程体量小的项目,实行工程风险责任管理。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对分包项目以及挂靠项目的管理。下面我主要讲讲目标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下辖九个分公司,为了明确各个分公司的责、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特别拟订了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办法对所下辖的各个分公司实行工程目标承包管理制。对单项的工程项目实行具体的合同考核,对项目部项目经理为代表的班子进行责任目标的考核。项目工程以内部竞标的方式,把突出项目管理力量和人员作为重点,上缴的利润作为依托,其他目标保证措施作为依据,综合地实行打分,公平、公正、公开地实施内部招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现有分公司的内在实力,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项目更好地完成,各方面得到一个有力的保障。

(1)、在成本管理上,实行施工过程的全程跟踪、服务、引导、监管。做到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统筹、统管、统分、统配。在施工过程中技术部门要严格把关,详细的对每个月的工作完成量和实际消耗成本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成本支出,纠正成本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把控制成本的支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技术部的管理要切实落实到位,不能流于形式。

(2)、在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根据条例正确指导施工。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杜绝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3)、在施工进度管理中,我们实行以合同和业主方的要求为目标,每个月对工程进行分解,相应的制定项目月计划任务,根据月计划来严格把关,掌控施工进度。未能完成月计划的项目组要及时上报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祢补。但不能影响下个月的计划。

二、改变公司原有运营模式,实行总公司和分公司新的合作形式。

这样的运营模式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篇11

一、引言

Bushman和Smith(2001)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根据BS的思路,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及“会计信息是否通过它的治理功能影响经营业绩”等命题进行检验。BS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别研究基础之上的,而本文的研究是在微观(公司)层面进行初步实证检验。BS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但并未涉及经验证据,而本文将应用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对命题加以初步的检验。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BS指出,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存在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引导资源有效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业绩;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资源产生错配,降低经营业绩。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Habib(2008)认为,财务报告是资本提供者了解经理层绩效信息(可验证)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促使其进行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决策。张宗新、杨飞、袁庆海(2007)则直接检验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直接存在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基于以上的文献和经验证据,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即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通过BS提出的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三个途径(图2),本文认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经理层投资好项目、远离坏项目,以及阻止经理层侵占股东财富的公司控制机制,有助于股票市场信息积累和监督功能的实现,从而会计信息具有治理功能,能够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相关途径的框架,如(图2)所示。Bushman(2004)的研究表明,所有权集中度、董事和经理层权益基础激励和外部董事的声誉同盈余及时性呈现反向关系,这表明会计信息已经影响到公司治理机制。崔伟、陆正飞(2008)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上的文献都表明会计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 二 )变量的选取 本文将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等级(考评等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因为这一权威机构评级指标较为客观,容易被人接受。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评虽不仅限于会计信息披露,而是考察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情况,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占最主要地位。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选用盈余质量作为替代变量,但学术界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测度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因此,本文选用深交所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等级来测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可行的。深交所对上述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4等,本文对之采用赋值的方法,分别赋值0(不合格),1(合格),2(良好),3(优秀)。在经营业绩的指标选取上,考虑到中小板与主板上市公司存在的差异,认为中小板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文从三个维度来描述公司经营业绩,即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市场表现,并分别用销售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以及基本每股收益(元)作为替代变量。本文选取成本来度量公司治理水平。BS认为,成本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乘积项反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本文假设2主要观测这一乘积项系数的显著性。关于成本变量,采用Singh and Davidson(2003),肖作平、陈德胜(2006)的做法,选取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度量成本。公式如下:

公司治理水平=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考评等级

(三)样本的选取本文经统计检验发现,深交所对主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较高,均为优秀或良好,即信息披露质量差别不大,不能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质量差异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而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差异较大,可以有效检验质量不同的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我国中小板2004年5月27日正式启动,启动后前两年上市公司较少,信息披露不全,并且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截止到2008年,于是本文选取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共572家(2006年102家,2007年198家,2008年272家)作为样本,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剔除:按照研究惯例,剔除了ST、*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有着较大差别,本文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参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得到样本565家(2006年100家,2007年195家,2008年270家)。

( 四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巨灵金融数据库研究报告终端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深交所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不合格(0)、合格(1)、良好(2)和优秀(3),(表1)为2006年至2008年度的考评情况(剔除ST、*ST、PT类公司)。(表1)中,下列为属于该信息质量等级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列为其所占年度公司总数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整体信息披露水平较好,处于信息披露良好等级的公司是主体,所占比例较高(68.50%),评级均值为1.95,不合格公司较少(0.71%)3年一共只有4家公司。

( 二 )相关性分析本文运用SPSS16.0应用样本对所提假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由于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每股收益EPS,于是本文选用每股净资产BPS作为表征市场表现的变量。由(表2)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不相关,即假设1不成立。会计质量通过公司治理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销售净利润(盈利能力),而与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相关性不显著,即假设2只得到了部分印证。原因分析:在样本统计中可以看出,2006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还比较少,披露的数据也不是很全。中小板市场在2006年还处于建立初期有效性较差,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体制等均不完善,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度不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由(表3)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市场表现在5%的水平上和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不强。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了公司的市场表现,而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并通过公司治理在5%的水平上显著增强了公司的市场表现,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影响不显著。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公司市场表现产生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部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水平有促进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的市场表现。2007年的实证数据部分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具有发展潜力、高风险的高新科技公司,在上市初期一般盈利状况不佳,管理层和投资者更加关注他们市场表现,因此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促进公司的市场表现。而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所处行业、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正式施行,由于会计处理和编报准则的调整等原因,可能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一定的波动。但与2006年相比,信息使用者开始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说明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理性,市场有效性有所提高。

由(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1,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可以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实证结果证明了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说明,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缓解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管理当局可以加强对上述公司的监管作用,完善公司治理。而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又是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基础,于是得到以下结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司治理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即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显著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008年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明假设1和假设2。本文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中小板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市场的监管为主,不同于主板市场以公司本身条件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中小板市场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已相对健全,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并通过会计信息来完善公司治理,从而促进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开始趋于理性化,更加关注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作出理性决策。表明2008年的中小板市场,较前两年更加有效,市场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经过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对财报使用者和市场的影响已趋于缓和。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三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高质量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或经营业绩的某些方面,这就为研究会计信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如何影响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本文将BS建立在国别或者行业基础上的研究扩展到上市公司这一微观层面,并提供了相关的经验证据。首次应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现我国中小板市场有效性正逐步提高,信息使用者开始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市场正逐步趋于理性。

( 二 )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流动性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有效性不足,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反映公司业绩和市场发展情况,为投资者作出理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管理当局应当加强信息披露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有效性,增强投资者理性思维,使整个市场逐步趋于理性。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中小板市场作为创业板的雏形,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长远意义,而且对中小企业融资及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当局应当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降低公司上市门槛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充分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小板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于投资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来说,会计信息不仅具有决策有用性(市场层面),还具有契约有用性(企业层面),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契约各方提高了有关人业绩的相关信息,以保证各类契约的顺利执行,有助于衡量管理层的业绩。考虑到中小板市场的高风险性,管理当局应当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及考评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总之,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有效性的提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促进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完善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因此,必将有利于中小板公司发展壮大,为他们退出中小板进入主板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创业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丰富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篇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66

2015年12月21日,General Electric Company(以下简称“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以下简称“通用电气家电”)出售招标开始,次年1月14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签署了《股权与资产购买协议》。根据上述协议,青岛海尔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相关资产,协议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其中债务融资占比60%。同年6月,青岛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的交易完成。此举可以看作中国家电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深远。

作为一起具有典型的跨国、举债特点的并购业务,此举无疑对青岛海尔的资本成本产生影响。从未来现金流来看,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效益并不可观,这使得并购后的青岛海尔短期利润摊薄;从合并财务报表后差异体现出的短期内周转率、毛益率、收益率的显著下降;以及鉴于市场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并购行为做出反应的状态,因而从短期来看,此次并购对青岛海尔的影响表现负面;但是从中长期来看,特别是青岛海尔股价在当年6月末第一波牛市之后的次年3月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上涨,且预期依旧能够保持长期向上态势,至目前我们能够得出观点,即此次并购应当能够作为继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又一项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

1青岛海尔并购前后的市场反应与企业资本结构分析

11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并购前后短期、长期市场反应分析

111每次公告后时间点上的市场反应

第一个时间段:2015年10月到2016年2月。这一期间青岛海尔即开始回购股份并提出欲对通用电气家电进行并购的公告。具体事件为,截至当年9月30日,回购公司股份37748万股;次月15日,因拟筹划重大事项于当月19日起停牌,之后提出拟以54亿美元购通用电气及其子公司所持家电业务资产的公告,此举直接导致了股价在达到1010这一新高度后骤然跌至8左右且持续低迷,反映出市场对海尔提出并购之举的风险考量。与之相反,管理层依旧持续进行股份回购。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数量为4998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8%。

第二个时间段:2016年1月16日,海尔公布要签约收购报告书――《青岛海尔重大资产购买预案》,同时再一次做出了股票暂不复牌的提示性公告,并在复牌后继续进行股份回购。这一系列举动使得青岛海尔在2月整体的股价再一次大幅下跌,并于当月29号再破新低,对此,海尔管理层在举债并购的情况下依旧继续其股份回购行为。

第三个时间段:2015年2月末至5月末,在此期间青岛海尔在继续宣布收购股份外,又分别了重大资产购买相关交易通过美国反垄断审查、股东大会通过重大资产购买方案以及核心员工持股计划草案等公告。市场此时明显处于继续观望状态,股价依旧低迷,维系在9之下。

第四个时间段:2016年6月无疑是青岛海尔股价的转折点。在长达半年的并购项目实施之后,股价在6月24日达到又一低点之后突然上涨,成交量多次放量。在6月末大幅上涨之后,股价和交易量至今一直呈现出较为健康的发展趋势,且之后股价再未跌破9。这足以充分说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反应期后,市场已经认可青岛海尔的并购行为,并认为此举会给青岛海尔未来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112整体并购后的长期市场反应

从2015年年末宣告对通用电气家电的并购业务起,直至2016年6月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市场短期的消极反应。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此次并购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市场后来出现的短期停滞上涨很可能也是一种假象。截至2017年3月,青岛海尔已推出两期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两期合计相对现价仅有9%的安全边际,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从未来发展的前景预测,青岛海尔正处在经营改善的拐点上,未来业绩将持续向好。

12并购前后青岛海尔的资本结构分析

121非正常收益率测算

本文采用非正常收益率来分析事件对海尔的影响,市场模型采用线性模型,对于任何股票都有Rit=αi+βiRim+εit

其中,Rit、Rim分别为股票和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αi、βi槭谐∧P筒问,εit为随机扰动项。数据采集主要为事件发生至今的每周的收盘价和上证指数,共62个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εit即为非正常收益率AR,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使用累计非正常收益率CARt,如图5所示。

图5累计非正常收益率CARt

总体上看,在2016年累计非正常收益率变动幅度较大,而后呈平稳上升趋势。

122FCFF估值―贴现自由现金流模型

在预测未来财务绩效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假设和推演,包括销售额的增长、营运成本的增长、资本支出、经营性营运资本等。

本文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查询2017年国债发行时间表和票面利率,以532%作为无风险利率。从纽约大学教授Aswath Damodaran 的个人网站上查询到中国的市场风险溢价是665%。

从Wind咨询找到万达信息的5年beta系数为074,则万达信息的股权成本可得(532%+074×665%=10%)。

13从并购后的市场反应和企业资产结构分析中看――并购对海尔有长期积极影响

从市场反应所释放出的信号来看,资本市场对海尔未来的企业价值表现出良好的预期;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也得出了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论证。抛开短期负面的影响不谈,企业的发展原本便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并购对于青岛海尔长期的影响是积极的。

2青岛海尔并购后合并财务报表差异

21并购前后合并财务报表周转率、毛利率、收益率的测算

为了比较合并前后的合并财务报表变化,我们采用的是青岛海尔2015年年报、2016年半年报以及2016年年报各项数据指标作为参照(下同)。各项指标驱动因素走势如图6所示(见下页)。

22从并购后合并财务报表差异中看――并购对于海尔短期的负面影响

从对周转率、毛利率、收益率整体的财务比率来看,在2016年前两个年度,由于并购导致的资产骤然增多,利润摊薄,使得阶段性财务比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短期表现出的企业风险加大,使得市场陷入恐慌和观望状态;这一趋势在2016年下半年之后得到了明显的调整,且各项指标呈现出比并购之前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并购对于青岛海尔长期发展的积极影响。

3资本结构与公司管理层选择

31管理层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以青岛海尔与珠海格力收购业务为例

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中,企业融资方式不外乎两种――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通过对海尔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股东和管理层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推测海尔采用现金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图6各项指标驱动因素走势

(1)并购方股东和管理层的要求对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海尔股东关心的是保持控制权和增加每股收益。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则改变了企业的股权结构,若并购后海尔的业绩没有得到相应幅度的增长,那么就会摊薄每股收益;若并购使得海尔的业绩得到提升,分散的股权不但对于上市公司有相应被并购的威胁,大股东也自然不希望其利益受到分割。因此,即便现金支付在短时间内对公司现金流会产生不利影响,海尔依旧偏向了举债并方式。

(2)海尔具有独吞GE的野心和信心,不愿意将这块“肥肉”与他人分享。

(3)被并购方股东和管理层的意图对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被并购方股东同样会考虑采取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若海尔支付的并购交易价格高于GE家电的实际价值,则GE会以转手的方式变现,以免分担并购方由于“支付过多”而可能导致的风险;且通用电气适时正在进行业务调整,剥离金融版块,向核心工业版块倾斜,需要充足的现金流供应,因此更愿意选择现金支付方式。

其他因素诸如税收安排、资本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对并购支付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之对应,格力电器在同年3月份也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新能源汽车公司,但这桩收购案最终提案未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从相关报表中可知,格力电器有充足的现金流,但最终选择了股权融资,借此进行股权的回收,这自然会造成一部分股东的恐慌,且并购后的风险难以控制,因而这项股权融资并购提案被否决也在情理之中。

32从公司资本结构选择中看――青岛海尔管理层对于本次并购的信心

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对其支付方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海尔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和稳定的现金流,且股票在前期被市场低估,海尔也由此得以回购大量股份,因此采取现金并购是最佳方式。在市场反应对海尔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海尔在选择了举债并购的同时大量进行股份回购,防止股权分散,并不断进行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可见管理层实际上是非常看好这一项目,且与格力多元化并购不同,海尔的同业并购明显可控,管理层宁可承担前期股价低迷的压力,也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块“肥肉”,由此体现出管理层对于并购项目的极大信心。

4案例总结与启示

(1)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公司应当结合本公司内部的具体情况审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融资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