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康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健康教育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健康教育课

篇1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中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实行全国健康教育的重要h节。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适应健康教育三块内容,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渗透是中学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繁重,加上健康教育不是生物教学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寻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1 微课

微课是以5~8 min的微视频为核心,配以“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课程。由于微课只针对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的要求,为其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这种优点,以此为教学载体,解决高中生物课时紧张、难以进行健康教育渗透等问题。

2 利用微课渗透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渗透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认识到生物物质在组成上的统一性。明确课本内容后,对比《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健康教育渗透内容为“合理营养与健康”模块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2 健康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糖类的功能与作用;必需脂肪酸(以DHA为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说出糖类、脂肪的作用,以及能对“为什么提倡食用植物油”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糖类和脂肪有更全面的认识,不盲目减肥。

2.2.2 教学重难点

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2.2.3 微课的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搜集材料,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表1)。微课件制作好后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调试好音调、录屏范围等,录制完毕后需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如字幕的添加等,最后生成微课。

2.3 健康教育微课的实施

将制作好的健康教育微课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QQ群、微博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对于无法便利使用网络的学生,可以让其拷贝回家进行观看。或者在讲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新课后,利用课后几分钟空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3 优点与展望

3.1 解决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等实际问题

生物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中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导致健康教育难以进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所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在课后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仅解决了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问题,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观看,可以达到普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3.2 结合教材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有望成为一种课后资源

王竹立表示“微课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但却可以被传统课堂利用”。像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到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回顾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释与日常生活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制作而成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微课可以成为一种课后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篇4

教育要讲究方式、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可是,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教育不当,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3.增进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4.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学者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同时,学校应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5.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例如紧张、畏惧、懊丧、精神抑郁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

篇5

生物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时,不仅能学到生物基本知识,还能认识到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的特征以及生理健康等。生理健康作为人们身体发展的基础,让高中生物与生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健康发展。如今,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内容还无法充分体现出生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需要。所以,学校应该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发高中生物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进而弥补高中生物课程在生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高中生物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如今,我国已经明确了对高中生生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很多学校都已经建立了咨询室、生理健康辅导活动等心理教育部门。但是,由于高中生日常学习的压力大,特别是高考来临之时,学生在面对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极少有时间参加心理教学活动。由于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观念理解不深,很少有学生会关注生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再者,由于生物生理健康问题有些过于敏感,有很大部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难表达出自身内心的心声及困惑。所以,学校想要使生理健康教育能够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就必须进行生物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理健康教育。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涉及生理健康问题也能降低学生的排斥感,进而充分体现出生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生理健康教育课本课程开发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要将生理健康与高中生物有效融合,生物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既能在课堂上教好生物基本知识,又能教育好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并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应该针对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情况进行课程设定,让校本课程开发能够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想要充分发挥好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教师必须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于极端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辅导,化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扰,只有做到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树立基本的教学目标,对于生理健康课程内容也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2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中,这节课能够有效将生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正常生物教育中,可以将人类生理现象与同学共同分享。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于两性知识比较好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将正确的两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告知如何正确与异往等问题,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另外,生理健康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问题。在生物课堂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身的生理困惑,进而进行教育解答,解除学生的困惑,并正确引导学生,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3.在生物教学中寻找生理健康教育问题

生物不仅涉及生理健康问题,而且也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将生理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要更深入地挖掘生物知识中的生理问题及心理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走进细胞》一课中,当讲授到人的生殖与发育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通过生物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摆正学生对生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心理能够健康发展,避免学生心理扭曲现象,正确看待两性关系。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营造课堂和谐气氛

生理健康不仅仅是两性问题,同样也包括身体健康问题。在一些不够敏感的生理健康问题上,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时,在讲授细胞组成以及一些有机物、糖、脂之外,可以让学生通过日常饮食来构建食物搭配,教师可以讲授如何正确饮食让身体发育更加健康,通过学生的日常饮食给予饮食建议,让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都能够健康发展。并且在课堂教育中营造和谐气氛,让生物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进行得更加自然,特别是对于敏感话题,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避免学生哑口无言的现象发生。

由于我国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高中教育中,教师很难提及关于生理健康的课题,更别说生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生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生物生理健康驾驭校本开发也成为一种趋势。在日常生物教育中,教师要摆正教书育人的观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勇于面对生理健康问题,并且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6

“雨中人”绘画为教育者了解学生,以及为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它以直观安全的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绪,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让学生达到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目的。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

“雨中人”绘画(Drawing-a-Person-in-the-Rain,简称DAPR),是由其发起者Arnold Abrams及Abraham Amchin设计的程序,即要求个体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以探索个体在外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状况以及应对方式。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困难或压力。而个体对压力的应对则可以通过他在绘画中对雨的防御(如雨伞、雨衣、大树等)来象征地表达。

(二)“雨中人”绘画的理论基础

“雨中人”绘画同其他绘画测验一样,最主要的依据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绘画可以无意识地表达个体压抑或遗忘的意象、心理冲突或防御等。分析心理学则以“原型”的角度来理解绘画,在绘画中寻找潜意识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将绘画和梦境、积极想象等表达形式联合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代表弗洛姆用象征语言来分析我们的内在经验和感受,并把它分为惯例的、偶发的和普遍的象征(梦、神话、水火等意象)[1]。

对于绘画而言,偶发的象征与个人经历有关,普遍的象征则为人类所共有。例如,在通过对神话和圣经中有关雨的故事(伏羲传说、诺亚方舟等)的探究中,研究者发现雨作为压力的象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活动,绘画既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又是无意识的承载物。以绘画为载体进行艺术治疗就是依靠绘画的表达作用来物化无意识,并在绘画的表达层面与无意识进行交流与整合[2]。

二、“雨中人”绘画的操作过程

在“雨中人”绘画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2B铅笔、A4纸以及橡皮,每人一份。“雨中人”绘画课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为了吸引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并对此有一个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让大家欣赏几幅画作。例如旧石器时代的画在原始岩洞和石壁上的鹿或牛。在古朴的意象中,让学生体会远古人类心灵的气息。再比如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的《呐喊》,以及梵高的《星月夜》等,让学生去感受绘画,感受作者情绪的表达。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绘画心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投射原理。

(二)绘画的指导语与积极想象过程

在学生对绘画有了直观了解后,接下来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圈而坐,准备绘画。可以直接给出指导语: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为了降低意识自我的判断和理性的逻辑,为无意识的产生营造一种浅催眠的状态,可以采用自我放松与积极想象结合的方式。指导语如下:“现在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自己放松。轻轻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让你更加放松……现在想象一幅雨中人的画面。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画面上,直到它越来越清晰。那是怎样的画面,是什么样的氛围,人物在做什么,情绪是怎样的?注意这个形象……好,现在大家睁开眼睛,把你想象中的形象竖着在纸上画出来。”绘画时间为15分钟。

此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额外的指导。比如,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没学过绘画,或者不会画画。这时可以告诉他们,“你觉得是怎样就怎样画。不考察绘画技能,用心画就好。尽量不要画火柴人。”如果提示后,仍有学生画火柴人,则可以个别互动了解原因。对于提前画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注视自己的画作,对绘画的内容进行体验。

(三)绘画的分享

大部分学生完成绘画后,可以进入分享环节。分享可以分为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小组分享,即小组成员可以先在组内分享各自绘画的内容与感受,其他组员倾听或对绘画细节进行询问。分享的前提是尊重与保护每一幅来自心灵的创作,不评价不攻击。在小组分享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画作。

(四)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

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对“雨中人”绘画信息作适当解释,给学生作参考,来解释分析自己的画作,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里的解释应该是建议性的,而不应该是武断的。解释可以包括三部分:

第一,雨中人绘画的目的。“雨中人”触发一种情境,表现将个体置身于问题之中的反应以及应对模式呈现出来。

第二,解释“雨中人”绘画元素。首先,雨代表着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或困扰,雨的密度和量表达了压力或困扰的严重程度。伴随雨的出现,学生还可能画出乌云、大风、闪电、太阳或彩虹。这些都与自然现象相符合。其次,雨中之人是否有遮蔽物(雨伞、雨衣、帽子、斗笠等)以及遮蔽是否完好,与压力应对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是否有效有关;雨中的人物大小、是否完整、朝向、人物比例、情绪等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此外,还有画面的附属信息,比如整体画面的位置、大小、线条的轻重浓淡、涂黑或者阴影、精细程度、是否涂改、绘画用时等,则可以反映出个体的自我概念、个性、心理能量的大小、情绪状况和防御机制等。

第三,对整体画作内容的解释。一般认为,大雨中无遮蔽反映着绘画者遇到压力时,感到无力无助,有一定的依赖性,既不满足环境也没有离开环境的行动。有雨具来遮蔽风雨,但雨具不是很有效,或雨伞被吹翻,或身上依然被淋湿,这种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压力有些适应不良。用雨具把人物保护得很好,表情也沉着乐观,则更可能良好地应对压力。

然而,每一幅画作都是绘画者心灵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含义。在实际绘画中会发现,有的绘画者画出把雨具扔在雨里或用手接雨滴,心情很愉快。或者虽然雨具遮蔽良好,却在大的雨伞下画了又黑又小的火柴人,这可能表示个体需要外界的保护和支持。另外,有学生画出亲人接送自己放学或与恋人走在一起,这也可以看出当事者的支持源和能量流动方向。

三、“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要营造一种安全、尊重与自由的表达氛围

操作细节要体现对学生的积极关注[3]。这样学生将更愿意放下自身的防御,和自己的潜意识联结,创作出契合心灵的作品,并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另外,集体分享时,应尽量避免深层次的自我暴露,以免心灵受伤。对于绘画内容特殊而需要跟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下进行一对一交流辅导。

(二)关于绘画的解释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省去解释环节,只进行体验与分享。如需解释,教师要先了解绘画者的背景信息,以及绘画的内容、作者的感受,并关注绘画的积极层面,看到治愈的契机,并把这些反馈给绘画者。比如,一位学生在积极想象的引导后,画了一幅色调低沉的画作,整个画面用铅笔浓淡涂黑代表雨,一个人形的背影伫立在纸面右下角的雨中,伞被风吹落在远方。当询问其绘画的感受时,这位学生说这是放松后映入脑海的一幅画面,就把它画了出来。当时感觉压抑、灰暗、沉重,而画后心情释然很多。另一位学生画了一个打伞的背影走在长长的路上,尽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路的左边是火,右边是冰。绘画者说最近的确有情绪困扰但不知是什么,通过绘画澄清了自己的感受,感知到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索。

“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的运用,为教育者解读学生的心灵,也为学生表达情绪和理解自我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极大的自我疗愈能力,相信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心理的自愈力可以得到焕发,能够从中觉察、感受并表达,寻找到其中的积极意义,获得更多的能量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篇7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以行政班授课的形式,使得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教学模式尽管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它却大大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我校从2008年秋学期开始尝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秋学期大约有69个行政教学班(高一年级20个班,高二年级22个班,高三年级27个班);12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专项3个人,排球专项2个人,足球专项2个人,乒乓球专项2个人,羽毛球专项1个人,武术专项1个人,健美操专项1个人(女);学校有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设有体育教研组,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方案》;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个,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学校设立选项教学的模块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我校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设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对学生进行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报名

在2008年秋学期伊始,我们把选项项目和选项教学的安排计划告诉现在3个年级69个班的4000多名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选项教学的实质,并对他们进行了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各班按一定的百分比报名(见附表1)

四、选项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关内容和规定,我校将每周体育健康课的时间定为2课时(表2)。

(二)选派体育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排球人数相对较多的现状,选派3个篮球教师(2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排球教师(1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足球教师,2个乒乓球教师和1个羽毛球教师,1个健美操教师和1个武术教师,并对各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做了限制。

(三)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年级进行重新分组

基于我校各个年级行政班学生人数较多(每班平均60人),经学校教导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各年级分成A、B、C三组,每组有相对应的行政班(表3)。

(四)选项教学上课方式及场地划分

学校把每个年级分成三部分进行选项教学,即A、B、C三个组,各年级各组每周体育课2课时,由教导处统一排课。为了保证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上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每天同一节体育课学校只安排一个年级的一个组上体育课。篮球模块由3名篮球专项的教师教,2个人教男生,各占用3个篮球场,1个人教女生,用2个篮球场;排球模块由2名排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排球场;足球模块由2名足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足球场;乒羽模块由2名乒乓球、1名羽毛球专项的教师教;武术、健美操模块各由1名专项教师教,占用各自项目的场地;选乒乓球、羽毛球的学生,球拍和球自备,健美操项目的一些简单器材也由学生自备,学校给健美操教师准备了健身房,1台录音机和相应的音乐磁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1学分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所以每个项目班必须按体育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在每个学年完成6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6学时的田径项目内容。每学年第2学期的最后3周为全校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排出选项教学课表

注:(1)每学期每个选项组排健康教育课和田径课各三节,三年共18学时,各占1学分。(2)在周三、周四、周五多排一次体育课。

(六)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档案袋

学生从高一第1学期选项开始,到高三第2学期选项结束,随着每学期选项的变换,档案袋将转移到不同模块选项教师的手里,每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和信息由相对应的专项体育教师填写。

(七)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造成考勤的困难。

解决方法:专项体育教师事先选出各个行政班本项目的选项小组长,由选项小组长在上课集合时检查各自行政班的选项学生人数,然后报告给体育教师。

2.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部分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造成课堂组织的混乱。

篇8

1.引言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有一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在体育课堂教与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安溪八中K二年各个体育选修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与心理健康,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3.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3.1经过各项问卷调查和研究:现高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以生生之间的关系敏感、行异常、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焦虑、自卑等较常见,个别还存在弃学、厌学、忧郁、自杀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3.2课堂教学是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重要途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身体活动过程中,行为、个性、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某些心理障碍,使人的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3.3经过长期跟踪本校高中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策略。对各项教学行为的情感体验反馈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其中赛前焦虑、自卑和运动恐惧感等症状明显改善,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成就感增强,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这些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归纳起来我认为: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生生之间增进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二是体育活动能宣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得到缓解,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参与体育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运动的快乐。四是体育运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五是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个人精神面貌更好,团队合作意识更强。

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因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及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决定其活动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所教内容或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法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堂,对具有运动恐惧症和自卑感的学生,能够起到缓解和调节作用。我校每年都开展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闲暇通过开展学校各种体育协会,举办各种球类竞赛,开展男女组合团队接力赛、校园青春健美操表演赛、背摔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运动体验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产生正面影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2师生互动

体育教师要身先示范,在课堂里经常融入学生中,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做学生的好朋友,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愿意与老师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一旦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就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曾经在体育运动中有受到过某种伤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者对运动恐惧或者赛前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关心和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对于体育后进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利用教师的眼神、同学的鼓掌鼓励他们,并利用每一次进步的数据以学习评价的方式反馈出来,充分肯定其进步的空间,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消除其恐惧和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因人而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学生一旦实现期望目标,就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此项目的学习与进步。

4.3分层教学

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胜任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相反,任务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就会导致个体焦虑,严重的甚至产生挫败感。因此,人的能力胜任挑战是人产生快乐的源泉,并长期坚持此活动。在体育课上那些自卑、焦虑、恐惧的学生的运动水平相对比较差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在心中把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目标范围内完成任务,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教学中合理、及时地运用竞赛形式,运用教学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团队合作

实践证明,个人之所以能够为团队所吸引,主要是因为团队认同、社会强化、参与活动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互帮互学,营造融洽的团队合作氛围,此举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有很好的帮助。比如:在健美操课堂里,有一些较难的动作我会做示范,一些简单的我只做说明,生生会分成几个小组互相探讨,结合视频进行自我学习,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能起到骨干作用,带领成员完成课堂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评价。通过展示练习,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个体的心理顾虑消除了,自信心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4.5自我暗示与磨炼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破富效应”,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消除其不良心理,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技能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困难,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5.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公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心理教育理论,采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等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特有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要求。如果说成功是“0”,财富是“0”,地位是“0”,未来是“0”、“0”、“0”的话,那么健康就是这无数个“0”前面的那个“1”,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学习的快乐[G].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篇9

一、教学思路

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

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互动式教学主要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考前压力、时间分配、青春期叛逆、情感问题及事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症下药,探寻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正确解决办法。在生生互动阶段,教师应在保证课堂秩序良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暴露问题,利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尊重原则,进而营造有序而真诚、和谐而开放的沟通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与倾诉中排解压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私人订制”化教学

立足于高中生所存在问题的共性,教师还应从具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通过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实现对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掌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相关讲座,通过讲座普及知识;学校还应在讲座中增设举手提问等交流环节,专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次,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并设置坐班教师,随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治疗;可以在图书馆、茶室等场所按周或按月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对心理社团类组织提供大力支持。最后,应充分发挥师长和朋友的安抚作用,对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撑,自觉自发地提供非功利性帮助,进而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家校一体化教学

通过分析生态理论可以得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家校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切实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并与家长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单独约见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等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实掌握。此外,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进步,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最终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成效。

三、教学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保证教师教学素养的专业性是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其一,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获知外部信息。其二,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可供学生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二)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健康教育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鼓励和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实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此外,教师应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吗,在合理化的尺度之下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模块教学的存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是主导地位,关键是“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其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或两、三个专项才能,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一、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的,相对来讲,高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水平都相应比较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地备课,编写教案,但教案是相对的,不能因为要完成教案的内容、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等情绪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并给予采纳、执行,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尊重与肯定,对教师来讲,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给予理解与认可。对于营造课堂气氛来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田径必修课中的游戏部分,虽然教师认真地按教案布置学生游戏的内容,但几位学生就走过来诚恳地讲:“老师,我们想那样玩游戏。你看行吗?”要求是合理的,在安全许可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爽快地答应并及时地表扬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尽情地享受体育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乐趣。

二、给点掌声、给点赞许、给点鼓励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由于采用了模块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对于后进生来讲,给点赞许、给点掌声、给点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力量素质课时,要求学生双臂支撑过双杠,对手臂力量好点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对女生来讲,由于力量相对比较差,又加上害怕、恐惧等心理因素而影响她们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分鼓励她们,指导她们体会动作的要领,当她们在克服困难而走向成功后,都有一种挑战自我成功后的喜悦,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赞许、掌声、鼓励,是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有力武器。

三、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在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每节课中的能力展示部分,教师要认真地发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进步,因为学生要得到教师的赞许与肯定,同学的称赞与羡慕,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有利于学生增强课外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也有利于学生课外的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四、平衡分组,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模块教学中,由于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比赛分组中,最好是平衡分组。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合理地安排战术与对策,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模块行进间运球比赛中,由于每组的实力相当,关键看学生的集体配合与组织能力。各小组长与组员共同商量,合理安排本组的实力和人员对策,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浓烈,达到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效果。

五、教会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提高放松练习的能力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能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教师在带学生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努力培养学生在课外锻炼时自觉做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习惯,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促使学生遵循体育运动规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六、重视高中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

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有能力自我学习探索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爱好与兴趣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寻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完成一节理论课的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效果奇佳。

七、放下架子,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去,体会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乐趣,不要允许“篮球上篮时会被学生盖帽而不好意思”、“跑、跳能力输给学生而不好意思”等尴尬心理存在。可以这样讲,如果教师不能教出一些“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就是自己教学的失败。

篇11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教学策略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作一些初步探讨

二、课堂“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体育与健康自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培养优秀思想品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让学生按自己的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具体情况,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开展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大面积提高。

(1)按教学内容分组教学。体育与健康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2)按技术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的达标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如篮球教学中,按技术身高分成三组,进行教学

(3)按性别分组教学。性别差异是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性,力量上占优势,而女生在柔韧,协调性方面占优势,男生积极,灵活反应快,但是自控能力差,女生细致,好静自控能力强,但是惰性大,怕累。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将男女分组,明确各组的目标,公开各组的标准,有区别的进行练习。

(4)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分组教学。对教学对象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他(她)们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分组,同时也考虑心理发展需要。①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级别,未达目标者下降一个级别。②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自己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

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查看有关学生体育档案资料以及咨询相关班主任的途径进行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的情况的了解,目的使组更加合理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类设置是实施分组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不是静止的、变化的可变的观念对学生技能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定期的检测,对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级别递进。

四、课堂教学评价

(1)评价的目的。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既可用于课堂的即时性评价,也可用于阶段性的教学评价。

(3)评价的形式。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评价时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订适当的量表(表3),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参与积极性做法是分组评价,因为其特点是评价者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并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了不同标准的评价。该方法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下学生的自学、锻炼情况,方法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评价内容加大了综合评价的力度。从而使评价更为合理、公平。

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好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体育与教学中,可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应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使其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 高中体育与健康 体育选项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因素分析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格和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有的学校却认为体育教育主要是以参加比赛或者是完成体育达标为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有些学校对于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对于体育教育的开展。

(二)教师因素

在我国,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传统观念以及升学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无法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往往只注重于学生的升学率不,而忽略了了体育课的学习。甚至还有老师占用学生体育课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学生及家长的因素

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抱有不端正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体育课是不必要的课程,从而放弃了体育课的学习。由于现在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存在差异,往往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处于保护的心理也会阻止学生的体育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并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解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方法

要重视对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淡化竞技体育的影响,突破竞技体育的局限,完成对竞技体育的改造,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他们的体能;(二)使教学内容游戏化,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三)引入新兴的运动项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健美操、攀岩、现代舞蹈等,以增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健身价值等;(四)开发传统的民族体育资源,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体育选项课的实施

(一)体育选项课的概念

所谓体育选项课,就是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等,让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把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分到同一班级进行教学。实践观察表明,在高中阶段开设体育选项课,有利于高中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高中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这一教模式下,高中生可以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锻炼身体,并有可能把这种兴趣爱好、体育习惯延续到终生,使体育贯穿致他们的一生。

(二)体育选项课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与提高。众所周知,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很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提高和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对体育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中的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也往往能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毫无兴趣的学生教师再怎么鼓励也难以表现出积极的体育态度。体育选项课教学的设置可以解决以上矛盾,因为它在设置的过程中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意识,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消极变为积极,这无疑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运动需求的满足。目前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生性活泼开朗,求知欲望较强。虽然面临高考压力,但实践证明他们依然喜欢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课上可以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强健的体魄。随着一些大众化、时尚化的运动项目的引入,还有一些体育赛事上的竞技运动,这些运动带给他们震撼好奇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体育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体育选项课的诞生和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体育视野,满足了他们的运动需求。

3.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通过体育选项课的学习,高中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因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上选择的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是自己倾向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因此他们都会自觉地投入最大的热情,从接触到了解到积极参与,运动技术水平无疑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学生还可以充分享受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运动乐趣,并会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多种途径主动地去锻炼,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最终养成长期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