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唱歌的木叶》是二年级下期的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很多孩子画出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但对生字的识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识字方面还要加强力度,多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初中的实验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师身份与角色,将过去历史的刻板面变成满面春风的微笑,与学生结为朋友关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敢于当堂质疑。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惟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管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不容丝毫的冒犯和怀疑。就有这种意识,教师就不可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在教师这样的角色意识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做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和知识的反复训练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不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此法不利于学生开通思路。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传统角色要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知识互补,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也就是学习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中知识互补,学习兴趣高昂。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3.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灵活掌握,举一反三,从所学知识中拓展延伸,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也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潜意培养。
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常态行为,另一种是非常态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教学活动中的非常态行为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非常态行为反映出了教学活动的偶然性、突发性及其出现的必然性,忽视对其的探索和分析也是对教学规律的一种误解或者误判。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我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的若干问题,探索并解读职校数学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
批改作业,在求解三角函数取最大值的集合时,发现甲同学由于粗心,把π写得和x差不多,同时集合后面的括号忘掉了;乙同学干脆把π模仿成x,集合后面的括号也没有写,又是典型的抄袭作业个例。
尽管老师三令五申地教育学生不要抄袭作业,但学生作业抄袭问题却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所有老师的顽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自己明知道抄袭作业的种种弊端却依然屡禁不止呢?这样看来,隐蔽在抄袭作业拖拉作业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首先必须要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更新教学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业抄袭拖拉的问题和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心理,我们必须做到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给学生腾出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为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其次,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尝试分层作业。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对相同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不一样的。作业内容和作业主体的针对性越强,作业效果越明显。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题型、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然后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好、中、差三类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难易适中的相应习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作业真正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好学生能吃饱,又让后进生能跟得上。最后,尽量做到作业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作业为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业不应该只是简单重复,而要能和学生所学新知识结合起来。数学学习不只是记公式、做习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书面作业,采用计算、证明、应用、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作业操练和强烈求知欲的推动下,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
老师让学生默写等差数列的几个公式,一个学生竟然全错了,老师生气地说:“一个公式抄10遍!”学生沮丧地说:“哎!又是10遍!”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饱和效应。这一效应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行,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帽子,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厌烦!”可见,饱和效应常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尽量克服过高过大的学习要求引发的问题,力求做到既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又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掌握一定的知识。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安排的工作要适量,要引导学生不断变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减少饱和效应的产生。其实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记忆公式的方法,比如说感官记忆,不要只用一种感官,尽可能地用多个感官,耳听、嘴读、手写、眼看、心记等;卡片记忆,自制公式卡片随时随身进行记忆;复习记忆、联系记忆等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杜绝饱和效应的发生。
三
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第二节课数学课。课上学生的反应寥寥,提出的问题最后往往只能以教师的自问自答而收场。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更是早已进入了梦乡;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不时地看着教室后墙上挂着的钟,期待着下课的铃声早些响起。
职业学校学生上课睡觉,听课效率不高是一个常见的令老师头痛不已的问题。学生课上睡觉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占主导地位?是由于自身的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是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超出了肌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抑或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要把握生理规律,减少学生犯困的客观因素。通常情况下,学生上课睡觉现象多发生在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课,主要原因是饭后消化系统功能加强,使得大脑供血不足,由此导致饭后“食困”。还有就是部分学生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或者在一些需要大量运动量的科目(体育等)后,学生极其容易产生肌体疲劳,因此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甚至产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对此,教师,必须客观分析以上因素,从减轻学生负担着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每个任课教师应做到及时沟通,尽量使每一天的作业量都适中。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方式。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下午的课(特别是第一节)很难上,针对学生极易犯困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例如可以采用课前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防止学生上课就睡觉;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急缓相间的语速、极具节奏的敲击声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赶走他们的睡意;另外,考虑到学生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有时多讲不如少讲,少讲不如不讲,上课时,教师只要把主要的问题阐述清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阅读、计算、理解和巩固,协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参考文献: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而儿童歌曲弹唱课则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技能课之一,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儿童歌曲弹唱课教学的发展,让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真正得到学生的喜爱,并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显得十分重要。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儿童歌曲弹唱课程进行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希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相对来说他们的钢琴基础比较薄弱。有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钢琴,但只是把音乐课作为所谓的“副课”对待,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弹奏钢琴,因此他们的钢琴学习基础很薄弱。
(二)教学方面。
1.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课程设置缺少创新,并且较多选用传统教材,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忽视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前儿童歌曲弹唱课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3.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没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教学实习和参加相关的钢琴比赛的机会较少。
4.儿童歌曲弹唱课考核标准不合理。成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很少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教师没能得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的钢琴教师,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多年的专业学习使他们习惯性地将专业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带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即兴弹唱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其专业的钢琴演奏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把钢琴学习任务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钢琴的重要,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和追求的意向。另外,在钢琴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被钢琴乐曲内在的丰富情感所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对乐曲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并从多维角度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制定教学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钢琴基础入门训练、儿童歌曲即兴编配等方面。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生源状况,在钢琴集体课中,忌过分追求专业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课堂上大多数情况是对钢琴基本弹奏知识的讲解与练习,而不是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和训练。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必须让学生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学习、训练,包括识谱、拍子、节奏等知识,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概念和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左右手交替、乐曲分句等奏法。在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要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如教师在教授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时,可以安排些音阶、琶音等技巧练习。通过这些基本练习,学生不仅能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材的选用上,学校目前使用较多的钢琴教材有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教材主要是训练手指的基本功,种类单一,钢基教材上的曲目有些是抗战时期创作的,不易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拓宽教材范围,在学习后期适当加入不同时期音乐家的代表曲目。如浪漫时期可选择舒曼的《童年情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船歌、春之歌等。
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内容的加入: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学习对钢琴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钢琴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了解钢琴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能更好地弹奏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
在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调查中发现,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因材施教。可以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集体课。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讲授专业知识,如视奏唱谱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然后教师予以示范。通过集体课教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讨论促进知识的掌握。
2.小组课。将每班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成小组,每一小组推选一名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当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督促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抽查,每节课对上节所学曲目进行轮流检查,同一曲目每组抽查3~4名同学,其余学生观摩学习,之后教师对其点评,指出抽检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就有比较和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进步。另外,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能够因人而异、细致地观察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用不同的曲目进行练习。
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可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适当安排教学曲目。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可以为其提供大量钢琴选弹曲目;对于基础差些的同学,只提供必弹曲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全面顾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竞争意识、想象能力、自信心、耐心等良好品质都可以在钢琴学习中加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
除了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外,可将讲座或公开课作为授课形式的补充。不定期开设钢琴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进行教学示范、经验交流、座谈与讨论。可以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另外,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可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走出琴房、教室,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弹唱能力。教师可以先将乐谱中较难的节奏型挑出来单独练习,手打拍子,先单手后双手,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对节奏型熟练后,再移到键盘上练习。在分手练习时,要求学生边唱谱边弹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看谱能力,同时为视奏打下基础。
2.视奏能力。视奏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视奏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钢琴的进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视奏训练时,应强调手与键盘和乐谱要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多鼓励学生视线保留在乐谱上,多用手熟悉键盘的距离,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多多注意乐谱上的各种速度、力度记号。
3.即兴伴奏能力。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和声的编配,二是伴奏音型的选择。即兴伴奏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读乐谱旋律时,在脑海中将编配的和声和伴奏音型及时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因此即兴伴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