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唱歌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唱歌教学反思

篇1

《会唱歌的木叶》是二年级下期的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很多孩子画出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但对生字的识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识字方面还要加强力度,多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篇2

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初中的实验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师身份与角色,将过去历史的刻板面变成满面春风的微笑,与学生结为朋友关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敢于当堂质疑。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惟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管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不容丝毫的冒犯和怀疑。就有这种意识,教师就不可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在教师这样的角色意识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做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和知识的反复训练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不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此法不利于学生开通思路。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传统角色要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知识互补,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也就是学习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中知识互补,学习兴趣高昂。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3.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灵活掌握,举一反三,从所学知识中拓展延伸,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也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潜意培养。

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篇3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常态行为,另一种是非常态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教学活动中的非常态行为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非常态行为反映出了教学活动的偶然性、突发性及其出现的必然性,忽视对其的探索和分析也是对教学规律的一种误解或者误判。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我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的若干问题,探索并解读职校数学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

批改作业,在求解三角函数取最大值的集合时,发现甲同学由于粗心,把π写得和x差不多,同时集合后面的括号忘掉了;乙同学干脆把π模仿成x,集合后面的括号也没有写,又是典型的抄袭作业个例。

尽管老师三令五申地教育学生不要抄袭作业,但学生作业抄袭问题却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所有老师的顽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自己明知道抄袭作业的种种弊端却依然屡禁不止呢?这样看来,隐蔽在抄袭作业拖拉作业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首先必须要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更新教学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业抄袭拖拉的问题和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心理,我们必须做到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给学生腾出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为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其次,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尝试分层作业。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对相同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不一样的。作业内容和作业主体的针对性越强,作业效果越明显。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题型、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然后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好、中、差三类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难易适中的相应习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作业真正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好学生能吃饱,又让后进生能跟得上。最后,尽量做到作业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作业为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业不应该只是简单重复,而要能和学生所学新知识结合起来。数学学习不只是记公式、做习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书面作业,采用计算、证明、应用、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作业操练和强烈求知欲的推动下,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老师让学生默写等差数列的几个公式,一个学生竟然全错了,老师生气地说:“一个公式抄10遍!”学生沮丧地说:“哎!又是10遍!”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饱和效应。这一效应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行,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帽子,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厌烦!”可见,饱和效应常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尽量克服过高过大的学习要求引发的问题,力求做到既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又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掌握一定的知识。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安排的工作要适量,要引导学生不断变换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减少饱和效应的产生。其实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记忆公式的方法,比如说感官记忆,不要只用一种感官,尽可能地用多个感官,耳听、嘴读、手写、眼看、心记等;卡片记忆,自制公式卡片随时随身进行记忆;复习记忆、联系记忆等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杜绝饱和效应的发生。

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第二节课数学课。课上学生的反应寥寥,提出的问题最后往往只能以教师的自问自答而收场。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更是早已进入了梦乡;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不时地看着教室后墙上挂着的钟,期待着下课的铃声早些响起。

职业学校学生上课睡觉,听课效率不高是一个常见的令老师头痛不已的问题。学生课上睡觉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占主导地位?是由于自身的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是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超出了肌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抑或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要把握生理规律,减少学生犯困的客观因素。通常情况下,学生上课睡觉现象多发生在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课,主要原因是饭后消化系统功能加强,使得大脑供血不足,由此导致饭后“食困”。还有就是部分学生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或者在一些需要大量运动量的科目(体育等)后,学生极其容易产生肌体疲劳,因此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甚至产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对此,教师,必须客观分析以上因素,从减轻学生负担着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每个任课教师应做到及时沟通,尽量使每一天的作业量都适中。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方式。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下午的课(特别是第一节)很难上,针对学生极易犯困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例如可以采用课前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防止学生上课就睡觉;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急缓相间的语速、极具节奏的敲击声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赶走他们的睡意;另外,考虑到学生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有时多讲不如少讲,少讲不如不讲,上课时,教师只要把主要的问题阐述清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阅读、计算、理解和巩固,协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而儿童歌曲弹唱课则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技能课之一,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儿童歌曲弹唱课教学的发展,让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真正得到学生的喜爱,并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显得十分重要。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儿童歌曲弹唱课程进行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希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相对来说他们的钢琴基础比较薄弱。有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钢琴,但只是把音乐课作为所谓的“副课”对待,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弹奏钢琴,因此他们的钢琴学习基础很薄弱。

(二)教学方面。

1.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课程设置缺少创新,并且较多选用传统教材,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忽视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前儿童歌曲弹唱课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3.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没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教学实习和参加相关的钢琴比赛的机会较少。

4.儿童歌曲弹唱课考核标准不合理。成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很少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教师没能得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的钢琴教师,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多年的专业学习使他们习惯性地将专业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带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即兴弹唱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其专业的钢琴演奏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把钢琴学习任务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钢琴的重要,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和追求的意向。另外,在钢琴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被钢琴乐曲内在的丰富情感所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对乐曲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并从多维角度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制定教学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钢琴基础入门训练、儿童歌曲即兴编配等方面。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生源状况,在钢琴集体课中,忌过分追求专业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课堂上大多数情况是对钢琴基本弹奏知识的讲解与练习,而不是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和训练。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必须让学生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学习、训练,包括识谱、拍子、节奏等知识,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概念和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左右手交替、乐曲分句等奏法。在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要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如教师在教授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时,可以安排些音阶、琶音等技巧练习。通过这些基本练习,学生不仅能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材的选用上,学校目前使用较多的钢琴教材有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教材主要是训练手指的基本功,种类单一,钢基教材上的曲目有些是抗战时期创作的,不易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拓宽教材范围,在学习后期适当加入不同时期音乐家的代表曲目。如浪漫时期可选择舒曼的《童年情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船歌、春之歌等。

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内容的加入: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学习对钢琴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钢琴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了解钢琴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能更好地弹奏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

在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调查中发现,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因材施教。可以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集体课。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讲授专业知识,如视奏唱谱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然后教师予以示范。通过集体课教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讨论促进知识的掌握。

2.小组课。将每班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成小组,每一小组推选一名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当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督促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抽查,每节课对上节所学曲目进行轮流检查,同一曲目每组抽查3~4名同学,其余学生观摩学习,之后教师对其点评,指出抽检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就有比较和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进步。另外,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能够因人而异、细致地观察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用不同的曲目进行练习。

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可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适当安排教学曲目。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可以为其提供大量钢琴选弹曲目;对于基础差些的同学,只提供必弹曲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全面顾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竞争意识、想象能力、自信心、耐心等良好品质都可以在钢琴学习中加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

除了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外,可将讲座或公开课作为授课形式的补充。不定期开设钢琴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进行教学示范、经验交流、座谈与讨论。可以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另外,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可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走出琴房、教室,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弹唱能力。教师可以先将乐谱中较难的节奏型挑出来单独练习,手打拍子,先单手后双手,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对节奏型熟练后,再移到键盘上练习。在分手练习时,要求学生边唱谱边弹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看谱能力,同时为视奏打下基础。

2.视奏能力。视奏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视奏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钢琴的进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视奏训练时,应强调手与键盘和乐谱要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多鼓励学生视线保留在乐谱上,多用手熟悉键盘的距离,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多多注意乐谱上的各种速度、力度记号。

3.即兴伴奏能力。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和声的编配,二是伴奏音型的选择。即兴伴奏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读乐谱旋律时,在脑海中将编配的和声和伴奏音型及时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因此即兴伴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26-2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中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呢?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多大呢?我带着这些问题,不断地实践、分析、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教学反思中,记录了教师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及遇到的问题,记录这些事件及问题的主要细节,尤其是那些记忆别生动的细节(学生的言行、眼神、行为等)。反思、教学、实践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修改中,教师有了更多对教育教学及学生的重新认识,有了这些对教学的思考和解剖,使得教师不断进步、成熟。

为了更清楚地探讨“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专业素质”这一问题,我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反思和教育实践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充分说明这一观点。

二、在实践与反思中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的目的绝不在于写反思笔记,反思笔记只是对反思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记录,写反思笔记也只是一种手段,反思的目的在于自主监控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记得那次是音乐活动《哆来咪》,那节课应该是学生都很有兴趣的音乐课,应该是很容易掌握的。可我上完后感觉效果特差,有的随堂听课的老师说,我上课时不像在上课,学生都没什么积极性;有的老师说,我上课时的语言太成人化,没有融入学生这个集体中去;还有的老师说,我上课的语言太平了,单调,没趣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学学给学生讲故事,要学会声情并茂。这堂课下来,没几个学生能学会唱歌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思了很多原因。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是学习按歌曲内容,初步感受歌曲优美、活泼的意境,体验与同伴合做的愉快情绪,应该是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音乐课,而我是把它当成了歌唱活动,我上课时也没有把歌词背下来,而是看着教材,就更不用说学生了。改动了上课目标,这就加大了这堂课的难度,以至于在这堂课上花了很多时间来唱歌,后面的表演活动也没来得及做。让学生唱了一节课,坐了一节课,他们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想,这应该是这堂课没上好的主要原因吧。

其次还有很多我自身上课的经验不足所致,像我和学生的对话语言太成人化,太平淡、单调,眼神与学生没有交流的过程,没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还有自己清唱歌曲时投入还不够,没做到声情并茂,以致学生在听歌时也不是太投入,课堂气氛不浓厚。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改动了目标,没要求学生学唱歌曲,而是让他们熟悉歌曲旋律,跟音乐做动作,扮演角色,效果很明显。并且我把歌曲改成了请一位学生用萨克斯吹奏,在美妙的萨克斯声中,学生们一个个都表现得很兴奋,而且听得都很认真,表演得也很投入。我从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感觉非常好。这种感觉让我体验到了当一名教师所获得的满足、自信和快乐、并且感觉自己的教学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合理的环节设计、科学的引导,给学生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宽松的活动氛围营造出愉快的、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帮助改进自己的教学,再经过实践尝试,使自己在反思中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两次活动后,我都进行了反思,将前后两次教育活动比较,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专业素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师生互动,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得以有效的提高,以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通过反思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得到的成功,让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三、在实践与反思中学会了解学生

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只有抓住了他们的兴趣,在活动中他们才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在每一次活动反思中学会了解学生,从只关注教育目标逐渐向关注学生的表现转变,是反思让我和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无尽的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在听手工教研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用吸管和圆纸片粘出自己喜爱的,或者是自己想到的体育运动项目。老师之前只举了一两个简单的例子,当时我就担心学生们会不会也只会做着几种呢?老师举了这么一点例子会不会太少呢?等学生把各自的作品展出来后,令我大吃一惊,有些我们老师没想到的体育运动他们竟然能够想到,而且做得竟然那么的形象,有溜冰的,有举重的等等,更令我吃惊的是还有击剑的,虽然那个学生不知道那个运动项目的具体名称,但她却做出来了。所以老师只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学生喊歌、说歌、或因大声唱歌而导致声音嘶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给学生学习音乐带来负担,也降低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严重影响了美育教育的效果,学生也会因此对唱歌惧怕、厌烦、渐渐失掉兴趣,使得音乐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歌唱能力及其他各项音乐素质的提高了。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唱歌时,颈部青筋凸起,面部涨红,特别是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样时间久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嗓音,应当教给学生们在唱歌时保持喉部自然、放松,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叫的唱法,使唱出来的歌声优美、动听。 所以我们在选用发音练习曲练声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相对集中地教学生掌握某种唱歌技能技巧,因此发声练习曲的编选和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技能技巧形成的质量,不要单纯追求练习曲的数量。

经过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做为老师就应该善于观察学生,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需要,然后在适当地加工成为他们的新知识。此外,同事之间也要相互谈论自己在教学中的所看、所听、所想,使我们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教师我们要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探索方法和发现,接纳和支持学生的观点和兴趣,这样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注意这一点,让学生感到自己对他们的回答非常重视,由衷地称赞和鼓励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如果对他们回答的问题不做出适当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很紧张,导致他们只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关注探索活动的本身。要让学生真正得到尊重,在任何一次活动中都会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鼓励与接纳,给予激励性评价(微笑、点头),学生在获得这样的信息以后,就会增强成功感。其实学生非常喜欢听到老师的赞扬声,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活跃活动气氛的有效途径。

在《纲要》的精神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教学中,还未能将理论完全付之于实践,往往顾此失彼。正如我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只有进行认真地反思后,在全面正确了解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在反思中学会了解自己

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我清楚地认识到一节活动的成功与否,活动设计方案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老师如何去启发诱导学生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作为教师应具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的能力,积极、适宜地把握学生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这才是一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随着反思的一步步深入我感觉我已经开始逐渐了解自己,知道尝试对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分析,问题想得多了,想得深了,我的思维活跃多了,我对于困惑的分析意识与解决问题意识加强了,更加细致化了。

拿我备课来说吧,以前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参照课本,甚至有时候照搬照抄,全然不顾学生们的现有水平和知识经验,只是贪方便、图应付。现在我备课时将更多的时间投放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们的发展水平、接受能力。比如在我教唱的京歌《我是中国人》中,感觉曲子有难度,学生不容易把握,经过不断地试验和实践,最后我把歌曲改成了三段教唱,这样便于学生表现歌曲中的情绪。我还认真设计了教学活动,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反思的不断深入,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也逐渐成长起来了,反思的质量也一步步地提高了。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真正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五、掌握反思方法,分享反思笔记

反思应当是一种个性化的反思,不同教师的反思活动应当具有不同的特色。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能力,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反思笔记记录教师的心路历程,记录教师的成长故事。然而个人的反思不免会存在“盲点”,可能经过多次反思,自己总也发现不了问题。因此,在个人反思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集体反思,通过看别人的反思笔记、请别人看自己的反思笔记等方法来反思自己,彼此“照照镜子”,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同时使教师自己对教学现象、教育问题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见解,成为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主人。

篇6

教学内容: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歌曲《大雨和小雨》。

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能创造几种声音。

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谜面: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谜底:耳朵)。

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和小雨。下面我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

2、有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3、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4、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在音乐厅里”

2、歌曲《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乐器的名称,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唱《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厅里

1、教师播放音乐厅里合唱和管弦乐队的录像。提问: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唱歌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

2、请你在教材图中找一找,你认识哪些乐器呢?学生说出一种乐器,教师就可以出示这乐器的图片并播放声音,如有学生会演奏,可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最后教师再介绍其他的乐器。

3、有打击乐器的可让学生敲击一下,感受这些乐器的音色。

4、还知道其他的乐器吗?

(二)学唱《布娃娃弹琴》

1、你们知道木琴是什么形状,它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吗?教师可出示木琴的图片并播放一首木琴曲(如《草原小骑兵》片段)。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布娃娃弹琴》。

2、教师范唱或放录音。

3、跟着老师学唱《布娃娃弹琴》。

4、边唱歌曲边做律动。

(三)学唱《大鼓和小鼓》

1、播放少先队鼓号队的录像,提问:队伍中有什么打击乐器呢(大鼓和小鼓等)?

2、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音色不同等等)?

3、学唱《大鼓和小鼓》。

4、边走步边唱《大鼓和小鼓》

(以上两首歌曲也可以选择一首学唱)。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房子(一)。

教学目标:

了解《小白兔盖房子》的故事大意,初步找出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相应的声音。

教学过程:

1、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小白兔盖房子》的故事。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表现雷、闪电、大风以及故事情景要求表现的声音。

4、安排学生课下寻找能表现《小白兔盖房子》内容的声音材料。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房子(二)。

教学目标:

能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房子》的故事,并在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

教学过程:

1、学生复述《小白兔盖房子》的故事。

2、将学生分成2—4组,讨论如何用声音来表现。

3、分组到前面表演。由一位同学讲故事,其他同学用声音来表现。

4、师生共同评价。

5、如有时间还可创编其他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内容:

《国旗国旗真美丽》

1、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学唱。

2、综合训练:音的强弱

3、音乐游戏:有趣的绳子

4、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管乐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和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与分辨音的强弱。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学唱。

教学难点:感受与分辨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综合训练:音的强弱

1、同学们,刚才我们练唱了火车,那你们说一说,火车汽笛发出的声音音量有没有变化?(有,有大小)

对,我们管这叫声音的强弱。声音较大的叫做强,小叫做弱。

请同学用WU按照教师要求来表示火车汽笛发出的声音的强弱。

(教师作如下要求:强、弱、强、弱、强……)

2、师用响鼓敲击,请生说一说哪次强,哪次弱。

3、你在生活中,都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们都有强弱吗?

能举出各例子吗?(学生举例)

4、教师有强有弱地拍击节奏,请同学们来模仿。

三、音乐游戏:有趣的绳子

1、同学们做的都非常的好,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和声音强弱有关的游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长线,在线上画上大小不同、距离不等的图形。

请同学随着教师的手势依次读出“wu”、“di”、“da”的强弱音。

(见到线按照线读wu,遇到大圆大声读da,遇到小圆小声发出di)

做游戏

3、用长绳子来玩,方法同上。

(一组一组的做,另一组给他数着,错的次数少的组获胜)

四、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都要参加升旗仪式,谁能说说在升旗仪式上,都有哪些活动?

对,最后美丽的五星红旗会升上旗杆,在天空飘扬。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2、教师范唱,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有感情的读词。

4、教唱法学唱歌曲。注意咬字要清楚。

5、歌曲处理:

前两句要以赞美的情感来演唱,音量不要太强,音与音之间要唱的连贯。后两句要唱的亲切。

“亲亲你”要唱的轻而有弹性。

教师指导学生练唱。

6、用乐器、舞蹈等方式来诠释歌曲,全班一起来表演。

五、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国旗在升起时会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聂耳作曲,写于1935年。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仍然不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四

化,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受?你听到国歌时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听听想想

3、复听乐曲,

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明白了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音的强弱

声音大—强

声音小—弱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响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彝家娃娃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都是好朋友

教学内容:

1、歌曲《好朋友》。

2、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2、能说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名称并初步学会演奏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歌曲《好朋友》

1、小朋友,你们在小学里是否找到新的好朋友了?

2、交流大家好朋友姓名,并介绍一下各自的优点。

3、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事呢?

4、讨论交流。

5、我们在一个大集体,一起游戏、一起上课、一起唱歌、一起劳动,一定要互相团结友爱,今天老师介绍

一首新歌给小朋友——《好朋友》。

6、跟着老师分句学唱歌词。

7、指导学生歌唱,在拍手处重点指导,与歌词衔接好。

8、富有表情地歌唱。

9、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插图,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

10、分组仔细观察,进行创编新歌词活动。分组进行汇报。

11、把好歌词写在黑板上。

12、集体学唱新歌词,并将老歌词与新歌词连起来唱。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课间要文明游戏,不能追逐奔跑,做正当的游戏。)

逐一出示实物: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并示范演奏。

13、学习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演奏方法。

分组表演,为歌曲伴奏。富有表情地歌唱。

14、除了这些打击乐器外,小朋友还能想到别的吗?

作业:自找、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好朋友》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在为歌曲《好朋友》的伴奏中加入碰铃、响板及各种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使伴奏音响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好朋友》(暂不用打击乐器)

2、我们有很多好朋友,(引导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

3、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4、有感情地朗读《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歌词——范唱歌曲两遍。

5、轻声唱歌词。

6、指导学生演唱,唱好XX

XX

XX

O的节奏型,唱出欢快、跳跃感。

7、分句学唱歌词,再完整地跟琴唱词。

8、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认并选择。

9、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四分休止符处的配法。

并写出两小节的节奏谱(碰铃、响板)

10、引导学生发现第3、6小节的小过门

11、指导学生进行歌表演。

12、有表情地进行表演(唱、奏、动)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2、歌曲《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为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作即兴表演和伴奏,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进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能力,并继续从中培养热爱集体和自己合作的精神。

2、学会《快乐的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教学过程:

1、跟着老师的琴声复习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复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节奏型。

响:

XX

XX

XX

XX

XXXX

X

铃:

X

X

X

X

X

X

三角铁:

X

X

X

鼓:

X

X

X

X

X〃

板:

XX

XX

XX

XX

XX

XX│

注意事项:①必须先学会拍对各种节奏短句。

②先用手模仿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③在一起演奏时一定要控制力度。

3、师生共同为歌曲3、4两句设计伴奏,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伴奏谱。

4、学生学习完整的伴奏谱,一起为歌曲伴奏。

5、分组学习几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并讨论如何表演:对形、角色难得分配等)

6、四张图片导入新歌《快乐的小舞曲》教学。

7、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8、跟着琴学唱歌曲。

9、听唱与跟唱相结合,学会歌谱,并要求背唱歌词与歌谱。

10、作业:

①为歌曲《快乐的小舞曲》选择几种打击乐器。

②并分组写出伴奏谱。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为歌曲《快乐的

小舞曲》伴奏。

2、集体舞《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在《快乐的小舞曲》的综合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

2、在唱、表演、伴奏一体的音乐环境中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进一步加深对四分音符“X

—”和

八分音符“X”的认识。

教学过程:

1、随音乐律动。

2、富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小舞曲》(歌词及歌谱)

3、逐一出示节奏卡片: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X

X

要求:①用打击乐器按节奏谱演奏。

②二分音符时三角铁可用滚奏,铃鼓可用摇奏。

③跟着老师做,老师先演奏,学生模仿。

4、将节奏谱进行分配,学生自己喜欢哪一条就演奏哪一条,一起为歌曲伴奏。

5、分组合作:一组唱歌;一组伴奏。(再进行交换)

6、集体舞学习,动作师生共同设计。

7、有表情地边歌边舞。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全面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

2、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保持既有竞争又友好、和谐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学生观察九幅插图,初步了解游戏的全部内容。

2、学生选择游戏方式:集体还是小组竞赛。

3、如何向前走,一次最多可以走几步,用什么方式决定,谁做评委?

4、学生讨论——师总结:

⑴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做,也可分组竞赛。

⑵用抽签的方式决定:“1”或“2”。

⑶集体做老师当评委;分组竞赛时可由一组同学当评委。

5、先集体做,班长抽签。

6、分组竞赛。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长短。

2、《在动物园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教师的弓1导下,边模仿叫声,边拍节奏,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将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播放狮子的叫声录音,请学生猜一猜它是谁?

3、学牛模仿,总结狮子叫声的特点:音长、低沉。

教师随即在狮子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4、一半学生拍节拍,一半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互换练习;全体学生手拍节拍,口中模仿动物的叫声。

5、一名学生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余学生猪。

6、教师在这种动物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7、依次将黑板上的动物,按叫声分类(方法同4)。

狮子:

小狗:

小鸡:

×

-

×

×

×

×

×

×

小猫:

鸭子:

老鼠:

可以变换方式,由个别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图片,放在狮子、老鼠、鸭子的图片下方,全体学生判断正误。

8、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听两遍录音)。

9、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

×

×

×

|

×

×

×

|

×

×

×

|

×

×

×

|

们,

玩,

劲,

玩,

哨,

玩,

玩,

教师念歌词,学生拍节奏Z学生跟着老师迈念歌词边拍节奏。

10、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1、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12、两名学生为一组,选两种叫声不同的动物共同演唱。下节课课上汇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再加上老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学生练习: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全体手拍节拍)。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响板),学生自由选择、讨论,练习刚才模拟的动物的叫声。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的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是狮子?体会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1、观看动画片《狮子王》片断。

1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色入手,理解乐曲音色中“威严”的感受:兽中之王——狮子。

13、听乐曲模仿狮子在森林中昂首漫步的神态。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乐曲《大象》。

2、唱歌《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

2、欣赏《大象》,区分狮子与大象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1、完整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的曲名?

2、欣赏《大象》:这也是一首描述动物的乐曲。听一听乐曲表现了什么动物?

3、这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狮王进行曲》更威严,这一首稍活泼。

4、告诉学生乐曲名称《大象》。

5、谁来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手交叉,两臂伸直于头顶,弯腰;左手托住右臂,右臂柔软的向上甩起,手腕下垂。

6、听音乐,学生自由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体会大象快乐的舞蹈。

7、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8、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9、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0、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演唱歌词。

11、自由讨论,如何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歌表演《两只小象》。

2、听赏乐曲《荫中鸟》。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体会歌曲三拍子舞蹈的韵律。

2、欣赏《荫中鸟》,感受乐曲带给人们的愉受,同时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两只小象》。

2、歌表演《两只小象》。展示上节课后学生自由创编的结果,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听赏《荫中鸟》,请你听听:音乐中什么动物在鸣叫?

4、初听乐曲:小鸟怎么叫?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

5、出示图片:《鸟类的家园》请你观察。

6、图片上的鸟的家怎么了?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7、请你为鸟设计一个美好的家。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创作,也可在图画纸上创作。

8、复听乐曲,体会鸟儿在绿茵下快乐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乐曲《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鸭子拌嘴》,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

2、将乐曲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图片上画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2、鸭子生活在什么地方?

3、欣赏《鸭子拌嘴》:你听到了什么?

4、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到水擦演奏的老鸭时请举手,一组听到小镜演奏的小鸭时请举手。

5、任意扮演老鸭或小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6、你能将这段音乐讲述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7、请你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教学目标:

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教学过程:

(一)念歌谣

1、教师请学生看教材插图,或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断,请学生说出动画片的片名。

2、请学生指出插图或动画片中的人物名称,教师板书或粘贴人物头像。

3、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或动画片,说出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教师逐一总结。如学生说唐僧骑马、穿袈裟等,教师可总结并念童谣:

×

×

×

×

×

×

×

学生说孙悟空手拿金箍棒、抓耳挠腮、机灵活泼等,教师可总结并板书:

×

×

×

×

×

×

学生说猪八戒肩扛钉耙、长嘴大耳、动作迟钝等,教师总结并可板书:

×

×

×

×

×

×

4、教师先拍手×

×

×

×,然后边拍手边按教材所给节奏念童谣。

5、教师边教童谣,边指着人物头像,提示学生。学生可两人一组,边念歌谣边对拍手掌,如下例:

节奏:×

×

×

×

歌谣:唐

拍手:合

6、教师与学生边拍手边接念童谣,如下例:

教师:×

×

×

×

学生:×

×

×

咚,

(二)模仿

1、看动画片或插图,启发学生模仿五个角色的形态。

2、模仿白龙马的蹄声。

启发学生发现《西游记》里的另一个角色:白龙马,发挥想象,模仿马蹄声。

3、念歌谣,请少数学生表演动作。

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妖怪、白龙马,一边念歌谣,一边表演动作。

(三)听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先完整地听赏一遍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

2、教师简单介绍歌词内容。启发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在什么地方有较大变化?例如,注意听情绪有无变化,音区的高与低。歌曲前8个小节情绪较平和,第9小节开始情绪稍微激动一些。

3、复听音乐,学生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2、学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教学目标:

学唱并按故事情节表演《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三只小猪》

1、导入新课

请学生讲看过的动画片,哪些是美国的迪士尼动画片,喜欢哪几部动画片。

请学生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故事情节可有多种版本。

2、听《三只小猪》的音乐。

教师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请学生判断乐曲中大灰狼的音响。

3、复听音乐

教师再次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请学生注意辨别大灰狼的音响特征。例如,声音沉闷、粗壮、凶狠,由低到高的吼叫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杂乱声音等。

(二)听唱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1、听教师演唱

教师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第7段。可将歌词“老大、老二进砖房”改为“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反复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启发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指出面对凶狠的大灰狼,小猪的态度是乐观和毫不畏惧的。

2、跟老师学唱歌曲。

教师教唱唱名,学生学唱唱名;学生完整地演唱唱名;教师教唱简单的歌词“我们才木怕大灰狼”,学生学唱;学生完整地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

(三)朗读。

1、朗读

教师指着茅草房,介绍猪老大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老大的念白。教师指着木房,介绍猪老二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老二的念白。教师指着砖房,介绍猪老三盖房的经过,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2、朗读并做动作。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节奏地朗读三段文字,并自由地表演。

(四)歌唱并表演

1、提问

教师提问,在大灰狼粗暴的推搡下,谁的房屋倒塌了,谁的房屋最安全?

教师继续提问,三只小猪谁才真正不怕大灰狼?

2、演唱

全体学生演唱我们才不怕大灰狼人并根据故事情节表演(启发学生创编大灰狼拍打房门的声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

教学目标:

l、听赏歌曲《劳动回家转》;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奏。

2、练习山谷回声(词语卡农)。

教学过程:

(一)听赏《劳动回家转》

1、初听歌曲《劳动回家转》。歌曲描写了七个小矮人从矿井劳动完之后回家的情景。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小矮人劳动一天是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返?

2、教师提问,一上课同学们就回到教室,同学们是怎么知道开始上课了。学生回答,上课铃响了。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火车开了,有什么声音?“发出‘呜——”的汽笛声;军人齐步走,听什么信号?“一二一”的口令;运动员比赛,听裁判的鸣枪声;门铃响了,有人来了等等。

生活中许多声音就是信号,传递消息,给我们提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

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呢?

3、复听《劳动回家转》

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七个小矮人劳动的矿井里,他们用什么声音做信号提醒大家劳动结束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歌曲前奏部分由慢到快的敲铁声:

4、敲打击乐器

清学生思考,怎样用学过的打击乐器模仿劳动结束的节奏。例如;

三角铁:

4个四分音符敲4下三角铁,十六分音符则用小金属棒在三角铁的两条对边滚奏。

5、第三次听音乐,回答问题

这首歌曲为什么是《劳动回家转》而不是《劳动歌》?除了敲铁声,歌曲中还有哪些声音告诉我们劳动结束了?

例如,小矮人吹口哨的声音。人们常在轻松愉快时,吹口哨。

例如,歌曲结束时,小矮人歌声越来越弱,表明小矮人在行走的路途中,而且越走越远,歌声渐渐消失。介绍了歌曲背景的移动和变化。

再如,歌曲开始一声声“嗨嗬”再接一声声“嗨嗬”,仿佛小矮人行进在山谷中,高亢的呼喊声在山谷回荡,给人以开阔深远的环境联想。

(二)词组卡农

1、山谷回声

听《劳动回家转》,说说山谷回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一个声音还没完,第二个同样的声音又传来,第二个声音还没完,第三个声音又传来。

请学生模仿歌曲,用“嗨嗬”一词,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练习,营造山谷回声的效果。例如:

学生A:嗨嗬————————————————————————————

学生B:

嗨嗬——————————————————————

学生C:

嗨嗬————————————————

2、用学过的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进行二声部卡农。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或歌谣,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做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卡农。例如:

(三)听音乐,走步

1、认识小矮人

请学生介绍七个小矮人的名字: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瞌睡虫、开心果、糊涂虫、爱生气。

2、带着表情做动作

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请学生各做一个劳动动作。例如,有挑担的、扛锄头的、推车的、抬筐的、铲矿的等。

跟着音乐,边做动作边列队齐步走。

(四)分组表演

请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打击乐器敲前奏,一组演小矮人,注意在音乐渐弱时,慢慢回到各自的座位。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小机灵之歌》

2、音乐活动“猜一猜谁在敲”

教学目标:

1、听赏《小机灵之歌》,学唱歌曲引子部分。

2、听音乐和节奏做游戏。

教学过程:

(一)看头饰,听音乐

1、请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说说自己是哪部动画片的人物。同一部动画片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每提到一部动画片,教师就放这部动画片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提到动画片《西游记》,教师就放《一个师傅仨徒弟》音乐;提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提到《三只小猪》,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

教师播放《小机灵之歌》,拿出一休的头饰,请学生猜出动画片的名称:《聪明的一休》。

2、请学生说出《聪明的一休》是哪个国家的动画片。

3、教师补充说明日本儿童生活、服饰等的特点:穿木屐、和服、睡榻榻米等。

(二)学唱《小机灵之歌》第一句

1、初听《小机灵之歌》,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片断。

2、复听歌曲,请学生说出上述几个最喜欢的音乐片断有哪些特点。

如,“啊,啊,开动脑筋啊”,表现了小一休什么形象。

再如,“格的格的”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表现了一体什么动作或形象?启发学生注意引子的音乐特点。

3、教师范唱歌曲引子部分,学生听唱几遍,然后完整地演唱。

4、跟着教师播放的录音带,学唱引子和尾声。

(三)敲打击乐器

用三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做游戏:猜一猜

1、放音乐,猜一猜动画片

请学生戴好各自的头饰,围成一大圈,边听音乐边拍手×

×

×

×。听到相关音乐,就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例如:教师弹奏或播放《一个师傅仨徒弟》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退回到外圈,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教师放《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的音乐,戴《三只小猪》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

教师把整个单元的歌曲打乱顺序播放,可以放完整的歌曲,也可以放歌曲片断。学生能辨别各首歌曲出自哪都动画片,并准确地按节奏拍手。

2、听音乐,表演

继续上面的游戏,要求学生按×

×

×

×的节奏走步,并做与所戴头饰相符的人物的表情或动作。例如,教师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小矮人头饰的学生,边一拍一步地走到圈内,边做表情。害羞鬼、万事通、喷嚏精、糊涂虫、开心果、瞌睡虫、爱生气各自做出不同的表情。

4、听节奏,猜一猜

学生围成一个圈,请四个学生蒙着眼站在圈内,各自代表一部动画片。大圈里的学生戴着各自的头饰传球。音乐一停,手里拿球的学生必须把自己所代表的动画片的节奏,用任意一种方式,如拍手、敲打击乐器或走步表现出来。圈内的学生如果能听出来与自己是同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就胜出了。被猜中的学生与蒙眼的学生相互交换位置。游戏继续下去。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唱歌《新年好》。

教学目标:

能背唱歌曲《新年好》,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可由教师提问:我国及世界各国在迎接新年到来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2、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产生学唱的兴趣。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介接触过这首歌曲,所以,学唱起来不会感到困难)。

4、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学生自编歌词。

①可在歌词“祝贺大家”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试着填上新的歌词。如:“祝贺老师”、“祝贺李晓”“祝贺王芳”等,或回家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祝贺爸爸”、“祝贺妈妈”、“祝贺爷爷”、“祝贺奶奶”等。

②、“我们唱歌,我们跳舞”这一句,可填上“一束鲜花,一片真情”、“兄弟们呀,姐妹们呀”等歌词。总之,应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教师不作简单的评判,而由学生自己选择,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5、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6、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背唱歌曲《新年好》。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找春天》。

2、欣赏《狮子舞绣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听赏教学内容,感受春天的欢快气氛。

2、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唱歌《找春天》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寻找春天的景象。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歌曲《找春天》。

3、放录音或听教师演唱。

4、教师教唱,注意切分音的节奏;启发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二)欣赏《狮子舞绣球》

1、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导人新课。

2、教师出示与过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的图片或幻灯片(全家团圆包饺子、汤圆,人们踩高跷、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唱社戏、贴春联等活动)。

4、放录音听赏一遍;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抒情、优美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5、听赏几遍以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模仿歌曲中的打击乐器伴奏;如条件较好,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6、启发学生回答本地过春节时,有哪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7、复习歌曲《新年好》。可启发学生自编动作,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过新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过新年》,初步掌握歌曲中强弱的对比。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1、先听两遍录音,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

2、教师作简单说明,歌词中的“咚咚呛(qiāng),是模仿锣鼓点节奏的衬词。

3、教师分句教唱歌词。

4、教师分句弹奏旋律,学生唱歌词。

5、在有衬词的地方,按教科书上的要求,拍手。注意,此处的拍手,不是与节奏同步,而是有的小节一拍一下,有的小节只拍一下。但要注意,最后一句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休止。

6、歌曲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是由两个分别重复的分句组成,教师可在此处设计力度的对比。“鞭炮声声锣鼓响”力度稍强,“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唱歌跳舞多欢畅”力度稍强,而“咚呛咚咚呛”力度稍弱。也可与此相反,让学生比较两种设计有何不同。

7、在教师帮助下,在歌曲过门处,用打击乐器模仿锣鼓点伴奏。

8、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柳树姑娘》。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柳树姑娘》。

2、通过歌表演,用身体动作感受四三拍的韵律。

教学过程:

篇7

教后反思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一项内容,是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反思的本意是希望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课后思考,来批判地看待课堂、看待教学行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叶澜教授曾对反思给出高度认可:“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反思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一、反思现状

(一)应付检查

部分教师对反思的定位有误,将各项教学常规都定位于应付上级、学校检查。这样的应付心态,使得他们网上摘抄,凑字数现象普遍。

(二)言之无物

教师自己本身缺少教学理论支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行为无分析能力。在硬性要求下写下的反思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针对性。

二、在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

不是所有的反思行为都能让教师成为名师,只有有意、有效的反思才是成为名师的捷径。什么样的反思是有效的?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细细梳理之下,提炼出四个方面。

(一)反思课堂生成

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既有教师预设之内,又有课堂生成的。教师的预设充分,功力在对教材到位的解读把握和对学生学情、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课堂中的生成在意料之外,这些意外可以反映出教师课前准备得不够充分。反思意外,也在反思备课时的不足。

1.从生成中,反思对教材理解的不到位。

备课首要备的是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概念。如果备课过程中,对教材依葫芦画瓢,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思路走,会缺少对教材的深层思考。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安排如下:

从例题设计上看,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图1算式,再用发现的规律填写图2。表面上看很简单的一节课,笔者认为实际操作是没问题的。但恰恰认为的没问题,在第一次计算时就出现了问题。教材中1÷11=0.090909……直接呈现,个别急于操作的学生用自己的“学生计算器”也按下了“1÷11”,但是计算器屏幕上显示的得数是“0.090909091”,而不是教材呈现的“0.0909……”这不在笔者的预设之内,愣了几秒明白过来,“学生计算器”只能显示十位数字,所以小数的最后一位已经经过四舍五入的处理。灵机一动,将问题抛给学生:“这道题的得数是0.090909091,还是0.0909……是书上错了,还是计算器错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发现教材和计算器都没错。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读”计算器上的得数:当除法计算得数是无限小数时,计算器显示的得数是保留几位小数之后的近似数,还原之前可能是无限循环,要根据小数部分是否重复出现的特征来判断。例题之后的练习中有一题“0.12345679×9=?”计算器显示为“1.11111111”,个别学生理解成“1.11……”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结果是有限的八位小数,不是循环小数。因数共有八位小数,所以积也是八位小数。乘除法对比之后,学生再次深刻体会,我们要正确地“读”计算器。

在这节课之前,笔者没有考虑过计算器显示的得数会有“问题”,跟学生的认知是一样的,计算器按出来的得数肯定是正确无误的。所以在这课时的备课过程中,计算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计算的工具出现的。但是在学生的操作生成中,让笔者发现这节课隐藏的一个教学重点:如何去读计算器。反思这样的生成,提醒自己需要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更加到位。

2.从生成中,反思对学生了解的不到位。

有了教案,希望学生能按照我们的“剧本”走,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就认为这课顺了。顺的背后可能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有很好的掌控能力,也可能是教师扶得过紧。但不随人愿的事在课堂中也时有发生,教师的“一厢情愿”常在课堂中被打破。五年级活动课“掷一掷”,教材安排如下:

在计算出骰子之和分别为:2、3、4、5、6、7、8、9、10、11、12之后,跟学生一起讨论教师赢的可能性是,学生赢的可能性是。再问:这样的比赛规则你们满意吗?课前预设学生认可这样的规则,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教师赢的可能性反而大些,由此激发学生去探求“掷一掷”背后的原因。实际教学中,竟有多数的学生不认可这样的规则,认为教师赢的可能性大。问:不需要操作就能判断?不是小于吗?讨论中,学生认为教师选的5、6、7、8、9在中间,不大也不小,学生选的其余数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追问:中间的数比两边的数好在哪儿?答:中间的数得来的方法多一点。再追问:什么是方法多点,能举个例子吗?答:7可以是1+6=7,2+5=7,3+4=7,2只能是1+1=2。学生思考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操作的必要了。就是要操作,也不是为了发现奥秘,而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

反思这样的生成,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了解。骰子作为学生游戏中常出现的工具,他们已有足够的扔骰子的基本活动经验。凭着这种经验足以让他们接近本课时教学的数学本质。“掷一掷”表面上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动作是手部的操作还是头脑的操作?学生如无操作经验,那么它就是一个动手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动手经验,那么它就是一个动脑的过程。反思这节课动手操作设计的失败,却成功激发了学生动脑操作的过程。因祸得福,却也提醒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有足够的了解,课前调查在很多教学内容设计前都需要去实施。

(二)反思学生错题

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看学生的题目完成情况,教学常规中需要进行学生作业典型性问题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发现它跟课堂反思其实是一体的。学生的错题除了典型的易错题之外,还有一类是上课忽视之后,学生模糊不清的题。分析这些错题的来源,可以反思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小数除法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0.385÷0.07,商5余( )。学生填写的答案有35、3.5或0.035。根据计算0.385-0.07×5,得出正确的结果是0.035,但是前两个答案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分析原因,他们是根据除法竖式判断而来的,如右图。

竖式中的余数表面上是35,其实已经经历了两次的转化:第一次转化将3.5个一转化成35个十分之一;第二次转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商不变,余数跟着乘100。所以要将35个十分之一转化回3.5个一,再将3.5除以100等于0.035。小数除法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余数的处理,例题的呈现基本是除尽、循环小数、近似数三种情况。那什么时候教学余数问题呢?时机应该在“用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中。例题如下:

按教材的要求,计算2.5÷0.4=6.25(个),6+1=7(个)。实际教学中可以讨论,需要计算出所有的小数部分吗?总结只要计算出整数部分就可以判断了,计算出6,还有多余,所以瓶子需要增加一个。这时可以追问,商是6那余数是多少?是1吗?为什么1÷10=0.1?在讨论中理解余数的含义。

通过错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反思新课教学中的不足。一节课上“完”了,不代表上“好”了,有时新课教学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上得不到位就会“留下后患”,余数教学的不足就是后患。所以错题的收集和分析是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三)反思设计意图

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有领悟专家的想法,有参考名师的设计,当然也有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当感觉自己能读懂教材的含义,与教材无障碍通话时,你的点滴感悟都是提升的表现。把解读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可以当作对教材的反思。“可能性”是新旧教材内容改编较多的一节课,从扔硬币的随机体验到抽游戏节目。改编的意图是什么?三个同学三次抽节目,各有不同意图。第一个同学抽,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可能是朗诵,为什么用“可能”描述?为什么有三种可能?使学生体验到“可能”一词通常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三种选择就有三种可能。当第一个同学抽走唱歌后,第二个同学抽,可能是跳舞、可能是朗诵,不可能是唱歌。为什么只有两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是唱歌?使学生体验到两种选择就只有两种可能;不可能描述确定性的、不发生的事件。第二个同学抽走跳舞后,第三个同学抽,不可能是唱歌、不可能是跳舞,一定是朗诵。为什么一定是朗诵?怎么从可能变成一定?使学生体验到只有一种选择时,就变成一定。三个人经历三次语言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到描述用语的变化是源于选择事件的个数的变化。当选择事件唯一时,事情一定;选择事件不唯一,二项或二项以上时,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

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事情的发生状况,怎么体现数学味是笔者在设计这节课问题时一直思考的内容。想清楚之后的反思记录,可以看出对教材的理解。

(四)反思学生闪光点

篇8

本园课题“快乐的‘小音符’: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为苏州市重点课题至今历时一个学年。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已经初步提炼出适合本园幼儿的音乐活动,包括歌唱、舞蹈、打击乐、欣赏等各方面的活动。本次“一课三研”的内容就是将提炼出的歌唱活动进行再设计、研究的过程。

2.第一次研讨

一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介绍活动背景及设计思路。

平时在与幼儿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孩子故意将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说反引发同伴哈哈大笑、乐在其中。本节课就是以一首幽默风趣的童谣为主线,让幼儿通过听、说、看、唱等多元途径来体验民间童谣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本次活动我紧紧围绕“森林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

第二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今天我执教上了大班幽默、诙谐的童谣音乐《颠倒歌》。活动下来,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目标达成度比较低,目标一中的唱出休止符,我在落实教学过程的时候没有涉及此环节,目标二中体验诙谐、幽默的情感,在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唱歌的时候兴趣不高,熟悉程度也不高,因此很难唱出感情来。第二,在导入环节中,我出示图片让幼儿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太过于简单未能引出重点,而且导入时间过长。在整个学歌曲的过程中我用了太多的音乐伴奏,这样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新歌曲的幼儿来说有点太吃力了,如果我能自己范唱,让幼儿听清、熟悉歌词和旋律,这样幼儿就能很快地学会歌曲。

第三步:小组评议――一度课存在的问题。

①活动目标不够具体,太过简洁;②整个活动中幼儿处于被动状态;③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很含糊。

要解决的问题:①将活动目标一重新制订,更加明确到位;②活动导入部分情感铺垫需再显性些,演唱的要求再明确;③老师的语气要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①根据制订目标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原则,将目标一改为:借助图片学唱歌曲,唱准休止符;②在导入环节加入诱导性话语,在演唱歌曲时做到要求在先、检查在后;③将ppt的图谱制作更加清晰些,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并积极与图片互动。

3.第二次研讨

二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经过第一次研讨探讨的不足和修改教案,在第二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各方面明显都进步了许多。首先目标的达成度较好,基本两个目标都顺利完成,特别是唱准休止符。在教学过程落实环节,导入我们变化了先出示一幅图片,并提出能引起幼儿兴趣和引出重点主题的问题“你发现了图中哪些地方比较有趣、好玩?”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也为解释整首歌曲的含义做了铺垫和理解。学唱歌曲环节,我也注重了教师的范唱,多次利用范唱、幼儿跟唱、钢琴弹唱等让幼儿熟悉了旋律、记住了歌词。不足的是如果能有教师弹琴、我指着图谱,更有利于幼儿记忆歌词。

第二步:小组评议――二度课存在的问题。

①休止符没有处理好,活动重点没有把握好;②图谱太小,幼儿看图谱不清晰;③第一次研讨中出现导入环节的问题没有解决。

要解决的问题:①“休止符”练习可以采用重点前置的方法;②图谱太小,学唱的有效度不够,老师弹唱时很多幼儿没有被关注到。

解决问题的策略:①“休止符”练习采用“三步走”策略;②三研活动在活动教室里开展,用多媒体的大屏幕;③请副班老师帮助弹琴,沈老师与图谱、幼儿多点互动。

4.第三次研讨

三度课:执教教师――沈金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经过前两次的修改和整理,这次上课的效果更加好了,在处理休止符的时候,加入了环节,不仅找一找、还一起唱一唱、动一动,这样更突出了重点。不足之处在导入环节依旧没有改掉全图出示的过程,显得导入有些单一、唆。在休止符“嘘”的时候,我在示范的时候太强调“嘘”了,所以幼儿虽然知道这个表示不讲话,但还是都发出“嘘”的声音。在弹唱环节,我也请了别的教师帮助弹钢琴,这样唱歌的效果提高了许多,我能更多地关注到幼儿的唱歌、动作等了。

第二步:小组评议――三度课存在的问题。

“导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篇9

儿童歌曲好娃娃教学反思范文一《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湖南乡土风味的儿童歌曲。余慧作词,潘正宁作曲,歌词用朴实的语言,将天真可爱的孩子给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现出来,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为2/4拍子,五声羽调式,非方整性的一段体结构。旋律明快而有亲切感,表现了儿童热情、活泼的性格特点,展示了祖孙三代欢集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感人情景。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学会这首歌,并用亲切、甜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能大胆地尝试表演歌曲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及情感,积极与同学合作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长辈,待人有礼貌,在家里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

我第一次尝试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种教学模式。

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课上,学生已经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学习目标1,同时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礼貌,做一个好娃娃。

这节课的不足地方是在音乐戏剧表演这块完成地不好,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原因是自己准备不充分,头饰不够,布置家的环境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表演的动力。

评价过于潦草。没有发挥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儿童歌曲好娃娃教学反思范文二这首歌曲难度较大,如果按常规教法,恐怕学生学完歌曲后就没有时间进行音乐戏剧表演了,而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就在于进行音乐戏剧表演,因此,歌曲教学应缩短时间。

既要缩短教学时间,又要把歌曲学会,还要唱准,这的确是个难题,通过多次尝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来达到要求:

一、分段教

要想把歌曲唱准,必须一段段过关,先学会第一部分,并且都唱准了,再教第二部分。

二、取消分段教学中词、曲的无伴奏演唱

为了缩短教学时间,将分段教学中的无伴奏演唱部分取消,只在最后演唱整首歌曲的时候,进行一次无伴奏演唱,以此来确定学生是否学会。

三、前半段教学方法的变动

前半段比较容易,就词、曲都教,但不用学生齐唱曲谱了,接龙唱曲后就直接接龙唱词,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四、后半段教学方法的变动

后半段较难,就干脆不教曲谱直接教歌词。

儿童歌曲好娃娃教学反思范文三这次的常规课,是我初为人师一个月以来的一堂常规课,虽然稚嫩,却也有成长。

我上的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好娃娃》。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歌词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尊敬老人关心爷爷奶奶的故事。通过学唱歌曲来体会情感,学习歌中的小主人公,在家中做个懂得关心老人的好孩子。在这里情感地体验是重点。

我以问题导入,“孩子们,你们平时在家里会帮大人帮长者们干点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拖地,有的说洗碗等等。紧接着我通过让孩子们初听歌曲请他们说出歌曲中的小主人公是怎样做的,并通过朗诵歌词体会歌曲的情感。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这一特性,采用情景教学法,突出情景教学并把歌曲分成小主人公与爷爷、小主人公与奶奶、爸爸妈妈与小主人公三个情境,在情境中学唱歌曲,在完成了歌曲教学之后。分大组扮演角色演唱,最后请全班演唱的同时请个别 孩子上台分角色表演。新课标强调要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所以我想通过角色地扮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家的温馨、亲情的美好、爱心的重要。

优点:

1.常规教学,从开学第一次接触二年级的小朋友就被他们的活跃程度吓到了,但在很多前辈地悉心指导下,经过几个星期的了解和磨合,我和孩子们之间也逐渐变得有默契起来。

各大组孩子们的表现也通过直观的奖励方式反映在黑板上。反馈的语言和对孩子们的赏识也有意识的从一些细节入手。

2.教学准备,这次的上课真切地体会到了,大部分时候备课的细致度决定了老师课堂上的掌控力。

二年级的孩子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所以这堂课我从课件到教具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想方设法不但从听觉更要从视觉方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语言讲述方面做到了语言流畅,范唱的时候做到了声音清晰。

4.教学过程很清晰,完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学会了歌曲并能根据内容进行表演。

不足:

1.常规方面,虽然有意识地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到位,没等孩子们完全安静下来就继续下面的环节。

2.分组接龙演唱的时候,师生接龙比较好,如果组与组接龙,容易导致后面看不到的孩子不能及时的参与进来。

3.老师的表演示范太少,没有带动性,导致孩子们的表演不够精彩。

篇10

从现场的唱歌教学来看,对于唱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经过细心品味,教师们的唱歌教学大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环节:1.整体聆听,感受情绪与情感,熟悉歌曲;2.用听唱法(或辅之以视唱法)学会歌曲;3.对歌曲进行艺术化处理,并强调重、难点部分,唱好歌曲;4.分析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并渗透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会唱歌曲。纵观全场的唱歌教学,大多是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唱歌教学的目标仅仅围绕“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来进行。但笔者认为,唱歌教学也好,欣赏教学也罢,还有器乐教学,都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正如吴斌老师所说:“‘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而通过演唱去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才是音乐教学的最高教学目标。”通过演唱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作品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以及这些音乐要素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唱歌教学不仅仅是在“唱歌”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上做文章。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要想更好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掌握必备的演唱知识技能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储备量越大,技能水平越高,就越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的体验也就越丰富、越淋漓尽致。反之,则会影响音乐的表现与情感体验。演奏教学和欣赏教学也同样如此。

二、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听觉经验

观看执教老师的音乐欣赏教学,再看教师们的教案,都抓住了对音乐主题的学习,并且对音乐主题中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细致和全面的分析,也对主题音乐进行了多次聆听。这也是 “新课标”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再三强调的要关注音乐欣赏教学中主题问题的学习。这个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与以往欣赏教学相比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从现场课来看,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的更多的是对主题音乐中的音乐要素有了语意上的了解和认识,虽然有很多聆听主题音乐的环节,但这些环节没有真正地为“听辨”出主题中的音乐要素服务,仅仅是对主题中的音乐要素有了语意的分析和浅层的聆听,并没有真正地通过体验和认知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理解,并感悟这些音乐要素的存在与发展变化。音乐欣赏教学过程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音乐要素通过反复地聆听,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出来”,经过模糊的体验与认识渐渐走向清晰的体验与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听觉经验,形成听觉能力和听辨能力。可见,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主要靠教师讲解分析音乐要素、聆听几遍音乐、从语言上得到认识这三方面来学习音乐的。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有分析、没体验”和“有聆听、没形成听觉经验”的教学现象。同时,音乐的非语意性也决定了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不能过多地以讲解为主,而多要以聆听体验为主,不要用讲解分析、传授的方式来学习音乐,用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

另外,对于主题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学习的内容太多、太泛,没有挖掘出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形式来重点进行学习和体验。执教老师对主题音乐当中的音乐要素均给予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讲解,虽然每一部作品都是由多种不同的音乐要素组成的,但侧重点却不一样。有的侧重曲式结构,有的侧重调式、有的侧重音色,等等。因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并不是对作品中的所有音乐要素来进行学习,也不是对主题音乐中的所有要素来进行学习,而是要提炼出音乐作品和主题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来进行重点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所以,建议教师们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充分聆听作品、细品作品;然后再结合“新课标”和教科书、教师用书的提示,提炼出音乐作品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自然也就把握住了教学中的重点;最后再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有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杨燕宜教授在点评中讲到:“教师一定要多次聆听音乐,当你无数次地聆听音乐之后,音乐当中最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会自然流露出来。”只要教师们能用心研究,充分挖掘,符合规律的教学就是正确的音乐教学。

篇11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一这首歌曲的歌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表达对祖国山河与中华文化的热爱。曲调生动流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建设,但由于歌曲的部分音域的关系,导致在五(3)班上课的时候,学生很难掌握高音的演唱,所以我让学生充分体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把这种情绪带进歌曲演唱中去,并指导学生唱好本课的最高音,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唱好难点,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在五(2)班中见出现,反而是出现了音准等问题,尤其是“那里住着台湾的小哥哥”重复句的不同,学生始终 不能掌握,我只能通过反复哼唱旋律让学生掌握。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二《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相对较为复杂的歌曲,要想在一节课内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有一定难度,在细节上不能抠得太多,应该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难点的解决上,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将歌曲的主要部分用线条表示出来,通过画旋律线,使学生熟悉了音调。解决了歌曲的主要部分之后,歌曲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在感情和力度上稍作提示,学生就唱得相当不错了。 浓浓的爱国情贯穿始终,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寓教于乐(“乐”)。 整节课体现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两个基本原则,学生不但得到了审美熏陶,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需改进的地方:

1、唱歌教学应加入朗读歌词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

2、手语学习环节压缩成一段,可以保证准时下课。

彩色的中国教学反思范文三通过自己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形成了一节有自己鲜明风格的音乐课。我对自己的这节音乐课反思如下:

一、音乐课的教学要体现音乐性。音乐性的表现要以音乐为主,在我的教学中说的过多,要求学生的过多。教师要引领学生投入音乐,在音乐中体会歌曲的内涵,情感,并且以学生多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为好。

二、音乐课的导入要以学生原有的音乐经验为基础。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一横老师的九一八演讲,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祖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来进行教学。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要为了音乐学习而导入音乐。

篇12

一、从学生眼中反思

每当我从学生眼里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比如在合唱前总要进行发声练习,并注意呼吸训练和发声练习层次的深入。一节课要解决哪些重要问题,有哪些好的教学思路。在学生眼里总要有新鲜感才觉得有兴趣学习,音乐教学中,新的旋律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挑战。在《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受乐曲,也就是多听,感知旋律哪些是自己的难点。哪部分一听就记住了:其次再唱谱。老师发现学生共同的难点。再提出自己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这样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让学生为自己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为老师提出了更多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这首新曲悦耳动听,节奏比较复杂,旋律婉转悠扬。歌词有时代气息。很容易上口,所以大家学习起来很快。从学生反应规律看,速度快了有些音就唱不到位。因而在开始学习时用较慢的速度循序渐进必然可行,一定要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学习思路,反思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合唱过程中学生把握情感投入是有一定的差矩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少,把情感和歌唱融通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把握好。只有潜心地引导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用自然、流畅、大方朴实的声音演唱。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努力让他们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学习音乐是有很大帮助的。一起来聆听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二、从家长的感觉中反思

把自己学的歌唱给家长听,这是合唱队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和学生家长交流时才能反映出学生对歌唱技巧方面是否平时在体会、对学习音乐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努力方向,提醒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表现空间。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使孩子对音乐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歌唱对中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缺乏自信的孩子有很大改善。当一名中学生把《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唱给家长的时候。家长一定会感动。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在我的合唱队里有一名学生王丽。她上中学一年级了,生性内向,但很喜欢唱歌,就是放不开,心理在作怪。开始学习唱歌时,不能大胆练习。声音在嗓子里放不出来,声音位置不对。

经过二十天的歌唱练习,纠正了声音位置的问题,内向的性格有些开朗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我每次都鼓励她在学习班大胆给同学们唱,在家给爹妈唱。她进步很快,真的效果太明显了。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母亲欣慰地说:这孩子最近变化多了,性格改变了很多。回来给我唱歌,心情开朗,还愿意和我交流一些私事。她为我唱《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也懂事了。所以说一首美妙的音乐比语言更容易让人打开心扉。一起来唱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三、从乐曲知识中反思

中学生合唱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我们也只有从基础乐理知识、节奏型学起,以视唱为主,不忘兴趣培养。在视唱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雅乐简谱技术(一种音乐教学电脑软件)运用到视唱教学与合唱中。冲破弹唱的束缚,有利于中学生在家庭电脑上即兴学习乐曲视唱,起到无师自通的效果,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有兴趣而无教师教的学生学习视唱,对练习节奏、视唱、听力更加方便快捷,为普及合唱和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提供了广泛的自学空间。这是合唱教学一大突破,也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当然,有了这个软件不等于就有了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去运用软件学习,否则只是摆设。所以说学生集体学习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促进激发内心感受。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上学期间学习很忙,就用假期这段时间为自己兴趣的提高补充能量,还学会了运用软件技术打谱、练习视唱。她说自己感觉进步很大,老师也感觉到了。她说运用这个软件练习,节奏感好多了。视唱更准确了。老师要求视唱时就要考虑到音乐艺术性。把每只曲子要唱得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聆听一下教学视唱练习曲,视唱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