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4-01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都非常高。例如:争做地理课代表,认真完成作业,好多学生课下积极提问等等。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地理学科教学教师,我就会想尽办法,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发挥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运用传统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达成率的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

那么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呢?"三板"--板书、板图和板画,是地理传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和教学艺。地理教师的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徒手画出标准的中国轮廓板图,都会让学生们记忆终身目前,学校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自然也是为师者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多数教师仍然比较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是,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过硬是不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课堂上单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已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优先发展,更不能满足学生愈来愈强的求知欲望。所以,老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现代教学技术不但任重道远,而且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最为实用的多媒体教学的两大优势。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学习《印度》一节时,用好几种引入方式,其中比较传统的方法有:第一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第二种:(同学们看过电影《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就是天竺国,大家知道电影中的天竺国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吗?从而引入新课);第三种:在课前2分钟。我播放电影《西游记》的影视片段(课件展示) ,画面定格在第二十四集:天竺收玉兔,然后可以直接问学生:“天竺收玉兔中的天竺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学生会回答《印度》从而引入新课。第四种:用歌曲来引入新课(播放《天竺少女》歌曲的视频文件),“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

在讲述《中东》一节时,几种引入:第一种: 利用课文的第一段文字即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向中东地区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 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里战争不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东;第二种:播放近年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几次战争的资料(课件展示),看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听到老师的配音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这时再加入前面的引言,不用说,大家就知道哪种效果更好了。

篇2

比较就是把不同事物加以对比,达到认识事物间区别的一种思维学习方法。因为地理学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征,加上地理教学内容广泛,地理事物类型复杂,联系面广,只有对诸多要素之间、现象之间、区域之间进行多方面特征的对比,找出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规律、成因;而且受课堂范围的限制,许多地理现象是学生难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很难通过观察或实验完全解决地理认知问题。因此,比较法应当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重视它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方法,结合自身教育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恰当地应用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应用

1.联系比较法

就是把几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的方法,新课程中倡导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果能从学习生活中的现象或体验入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时,可以先联系体验,问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气温是怎么样的?和太阳辐射强度有什么关系?和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通过早晚气温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中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的层层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太阳高度大接受太阳辐射强,为认识地球形状与太阳辐射关系打下基础。

2.同类比较法

(1)相似比较法。是将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在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和新学地理知识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如在讲亚洲地形特点时,可用“点”和“面”上海拔高度极端性的比较:“点”有世界最高峰珠峰8844.43米和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400米,“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和最著名的低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100米。可以得出亚洲地势起伏大这一共同特点。

(2)相异比较法。即找出同类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在同类比较法中更常使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如在比较同图幅下的中国地图和北京附近地图时,通过引导观察图中地理事物的详略和范围,可以推导出同一幅图下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地理事物越模糊简略;在学习经纬线的知识中,同样是在地球仪上虚拟出来的线,通过比较纬线和经线的定义、长度、方向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区别。

3.图表比较法

就是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比较的方法,包括地图比较法、画图比较法和表格比较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图表的学习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比较法的运用下能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的认识。如在学习世界的地形,比较山地和丘陵的区别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二者的曲线轮廓,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下很容易观察出,山地比丘陵海拔更高,坡度更陡;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别时,教师给出二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学生可观察出同样是终年高温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更高,同样是一年有干湿、旱雨季,后者夏季降雨更集中,降水年较差更大。

二、比较法应用时需注意的方面

1.与其他地理教学方法相结合

比较法确实是一种比较适宜教学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自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比较,而不归纳、分析和总结,在实践中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其他方法比如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和地理演绎法等统属于地理逻辑方法体系,又和比较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利用二者的关系,就一定会慢慢寻求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恰当选取比较的内容

比较法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前提都是要选取有地理性的比较内容,在课堂教学前应当主要思考两个方面:选取的内容之间是否可比和选取的内容是否典型。如果比较的对象之间没有关联,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内容,学生也会糊里糊涂;比较内容的典型性需要教师结合多方面的素材,探讨究竟哪些内容在这堂课上是典型的,以使比较更具意义,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获得比较的乐趣。

3.具体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地理内容包罗万象,跨度很大,从宇宙到地球,从演变到形成,地理学习中包含地理概念、分布、成因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很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课程标准的设置恰当地参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教学不仅要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水平隐形的要求,而且要在利用多种比较法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学生处在这个逻辑思维阶段能否听得懂,能否有更高效的途径使得学生接纳。另外,因环境不同,各地学生不同,这里笔者不多做这方面的探讨。

总之,比较法有多种类型,笔者只是简单介绍了个别在初中地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恰当衡量选取哪种比较法,思考应用中如何通过师生间的换位选取适合的比较对象等问题,我们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素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4-02[ZW(N]

[作者简介]刘楠(198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新课改以来,初中地理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法,如参与式、多媒体、实验操作、图表结合等,这些都是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研发出来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但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继承,朗读作为传统教学法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备受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起着振奋精神、感悟文字、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等作用,它让七年级的学生在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时,能跟他们熟知的学习方法有效衔接。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运用朗读法。

一、重点朗读,直接强化记忆

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朗读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画出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大声齐读一两遍,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提醒学生:这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同时,这样还能把那些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但这种简单重复性质的朗读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是表面的强化,学习结果既不长久也不深刻。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有意义的内容,即给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提问不够明白之处,教师引导理解,然后检查他们阅读文本的结果。经过这个过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朗读重点内容。虽然地理课上的朗读不必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但如果学生真正深知了文本的含义,有意义的朗读会成为强化记忆的有力手段。

《世界语言和宗教》教学的知识目标有两点,一是借助地图说出世界上通用的六种语言(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及分布地区,二是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在教学时,对重点句子或句群,笔者都会让学生结合图、表理解后再进行朗读。如教学“世界的语言”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47页的世界语言分布图和后面的文字,填写如下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记忆内容:

阿拉伯语

二、整合朗读,理解提炼的要义

整合朗读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要点提炼后对重组新句的朗读。这种整合朗读比直接朗读原文更上了一层楼。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点包括的内容繁多、复杂,如果直接朗读原文,学生会因为内容多、句子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提炼的要义是关键。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原文,使其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重构句段,完成将知识内化于心后又外化为言的过程。如七上第四章的《天气和气候》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和重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学生自己看教材似乎也能懂,但一离开教材进入实际判断,他们就可能会判断不准。于是,笔者首先让他们自主阅读,然后要求他们提炼出关键词“天气、短时间、多变、晴雨、气温、风力、气候、长时间、稳定、冬夏”等,接着让学生用两句话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笔者先进行了示范:“天气时短多变化,气候时长较稳定。”学生认为不顺口,便重新进行了总结:“天气短,阴晴雨雪风热冷;气候长,多年平均四季稳。”“天气阴晴冷热风,气候春夏与秋冬。”……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自己编的顺口溜,随后,全班进行评判、筛取,选出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一个。学生从整合朗读中既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又记住了知识点,一举两得。

三、延伸朗读,强化拓展运用

延伸朗读是将可读性强的地理常识、民族风情、民俗谚语等,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附着某一内容的教学,将其作为教材的补充让学生朗读。这些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参与度。对这些内容的朗读能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八上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看一月平均气温图并探讨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一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南部的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当学生通过读图得知漠河在零下32℃以下,而海口在16℃以上后,笔者用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文字(背景随着文字的改变而改变):

深冬来临的时候,有人想去北方的漠河看凛冽的狂风、漫天的雪花、冰冻的河流,迎接极夜的到来,感受鼻涕挂在鼻子上结冰的神奇;也有人想去南方的海口看青树翠蔓、鲜花簇拥、如茵芳草,享受海风的轻拂,穿一件薄毛衣过大寒。

笔者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然后再朗读一遍加着重号的短语,感受其中强烈的对比,清楚零下32℃以下和16℃以上的区别。朗读带来的震撼远强于默看的效果,学生记忆也会比较深刻。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朗读也是一种感受方式,“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朗读以声音的形式,将地理文字素材通过学生之口外化,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同时接纳文本知识,并在眼口并用的过程中加强接纳程度。但它并不能完全独立运作于一整节课,它通常需要与其他多种教法协同配合,才能高效完成课时教学目标。因此,如何让这一教学法在新课改中焕发生机,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挖掘、开拓。

篇4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要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该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801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又出乎意料,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他,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学生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3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在讲课时,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的想法。其实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篇5

在教学中,启发性原则是我们常常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与传统呆板的注入式教学法所不同的是,启发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容,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及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或联系已有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可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用地图启发

地图是学地理的特殊的重要工具。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填绘地图,使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地图进行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地理事象的分布特点、规律,以及各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内化地理知识,并获得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常用图,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空间概念。这种做法,无论在新课讲授或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上都是非常实用的。

例一:在教“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时,可挂出东西半球地形图,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大洲、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形势,也都可以通过看图获得。

例二:在讲述各洲的地形特点时,可结合地形类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知识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通过比较获得新知识。

例三:教“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时,可让学生通过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联系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知识、气温受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等知识而得出气温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也可以通过读图、问答、分析成因,总结出分布规律。

例四:在讲到美国加拿大气候时,可用地图将其与欧洲西部气候作比较。两地区分处大洋两侧且纬度位置相似,为什么气候特点很不同?在引导学生分析两区地形图的地势、山脉走向等条件后,学生自然会找到原因所在。

二、用演示进行直观启发

通过演示这种直观教学手段提出启发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更为透彻。在具体教学中,利用地球仪、模型、仪器等进行演示,配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一:在讲“地球的运动”时,教材中有关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若配以地球仪模拟公转运动讲四季的形成,针对阳光直射点的位移,各地昼长夜短和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则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知识难点是可以顺利通过的,形象而直观,学生理解深刻。

例二:在讲“地图上定方向”时,可用自制方向标在版图上进行演示。在地图上定方向有三种方法:(1)一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别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判定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前面两种判别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理解掌握。而第三种情况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是比较难的。这时,在讲清“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前提下,再利用自制的方向标配合简图边演示边把原理及关键处讲清楚,学生基本都能理解掌握。

例三: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可用地形模型对照等高线地形图,观察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山脊与山谷的区别,等等。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可以演示的内容很多,需要教师发掘并动手做演示的器材实物。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原理,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有助于获得具体、鲜明、正确的地理知识。

三、画简易版图进行启发

地理学科有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许多地理知识、原理及地理事象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发展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用边讲边画简易图的方法,可使静态的事象变得动态,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激发想象力,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随着老师的讲解步步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一:在讲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时,可边讲边画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暖湿气流遇到山坡阻挡,将会发生什么情况?(2)当气流爬坡而上时,气温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降水?(4)当气流继续向上爬升并越过山顶向另一坡下滑时,气温、降水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老师画板图的演示,学生就会对地形雨的降水原理及降水过程一清二楚。

例二:在讲“众多的人口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时,可画出框图,然后引导学生把A~F各项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摇?摇?摇?摇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摇?摇?摇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摇?摇?摇?摇 F.土壤肥力下降

在指导学生完成填充框图的过程中,应逐个说明结构图中各个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这样,通过结构图的直观流程,学生对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紧接着,老师还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提示学生根本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最后,教师可启发、鼓励学生,和学生共同绘制良性循环的简易结构版图:

四、联系实际进行启发

学生对周围的地理事象总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结合实际进行启发也就成为可能。如对于四季变化的现象学生是有感性认识的,在教学时就可以问:哪个季节白昼长?哪个季节阳光照射强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用演示直观启发讲解就显得很自然。而在讲天气与气候这节课的内容时,由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因此上新课内容前可以先请学生讲天气预报主要预报哪些项目内容,这样引入新课也很自然。此外,许多现象如当地气候的情况,土地利用情况中耕地日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污染,人口增多,等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耳闻目睹和体会,课堂中一经联系,学生理解就快而深刻。

在教学中也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启发,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如通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与降水的旧知,可启发学生得出我国北方与南方河流水文差异的新知,等等。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法中,除了启发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法,如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自学法,等等,启发式教学法如能与这些教学法配合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由于启发式教学法常表现为提出一系列问题,经学生思考回答。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发掘、设计教材中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内容,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接受程度,防止提出脱离学生实际或过难的问题,而造成启而不发或课堂混乱。

第二,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要具有思考性。不要提出简单化或暗示性的问题,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也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篇6

    一、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过去,初中地理是一门“非中考学科”,学校不重视它,老师不愿意认真教它,学生不愿意认真学它。人们一提到“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提到“考试”,往往就被片面地认为“就那么回事”,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人文性,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应有的地位,对高中地理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2. 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用“青川陇,宁内蒙,晋陕河南和山东”或者是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也可以用“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海洋”,学生容易记住,并且长时不忘;

    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地理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水稻是需要大量的水)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四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写作业、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篇7

一、教师要正确树立教学思想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1]。

二、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前提

(1)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和情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2]。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能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有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3)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

三、学生听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学会”转变为“会学”。因此,课堂上要有三个阶段的层次。第一阶段是理解,即引导学生理解教材,采用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力求把课讲的生动,富有吸引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听课精力要集中,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第二阶段是记忆,可采用歌诀法、压缩法、联系法、联想法、对比法等强化学生记忆,加深记忆的内容,强化应用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应用,即帮助学生利用教材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促进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

四、“理解教材”是学好地理的途径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要依据。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版式新颖有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指导学生理解教材,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和习惯,造就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都有积极的意义。指导学生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目的,指导自学。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学的课题内容、要求、方法,让学生明确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自觉的进行学习,通过自学,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的最佳途径,打破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垄断。其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读前质疑,明确读书“三要素”,即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还要教会学生做到“四读”、“四到”、“四边”;读书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描图、记录,一边分析思考,总结知识[3],一边设题自检,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

五、“记忆方法”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篇8

【Abstract】The new course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new request to teaching: Must lay stress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way ,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choosing various nimble teaching, culture taking an enterprising spirit seriously and carrying out an ability. I change concept actively , probe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course adapting to the new in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have got fair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e course is reformed;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method; Explore tiny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14-01

新课程标准对以往旧的地理学科做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以往“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设了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转变观念,探索新教法,适应新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本人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鼓舞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动力。”每学期第一节课上,我会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谁知道民勤的黄河蜜瓜为什么特别甜?人为什么穿大袍子,却时常露出一只胳膊?为什么藏族人的脸是古铜色的?为什么双线铁路上行车在东面,下行车在西边?能不能调换位置?如何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量出你所在的大致纬度?”当我告诉他们学习了地理我们就会懂得所有这些我们认为奇怪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我用地理知识一一解释了以上现象,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奇而愉悦的神色,我知道,学生已经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易激发,但不易保持。为了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持久的兴趣,甚至迷上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不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讲到“火山与地震”一节时,联系“印尼大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并教给学生预防地震的常识;讲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时,联系美国刚刚发生过的百年一遇的“卡特里那飓风”,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讲到某一点知识,可引用大量课外有趣的地理现象,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常常在关键处留个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好奇心,真正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在每章每节都设计了与之紧密联系的地理活动。如:白天用一块手表测量你所在地的方向,夜晚用自制的简易测高仪测量本地的纬度,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等。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加强地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往往不满足课本上的讲解,会把目光投向课外或探究现象的原理或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有了研究的动机和愿望,教师要及时捕捉并认真指导,帮助他们确定探究的内容,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写出探究计划;也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指导,最后指导他们写出简单的报告,并对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以肯定为主,要经常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表现欲,激发和保持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针对学校附近有一家造纸厂,严重影响学校及周围人家的环境,指导学生确立探究对象,以造纸厂为对象,探究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学生平时深受造纸厂臭气及浓烟的危害,再加上探究方便,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了探究小组,并指导他们制定探究计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附近的造纸厂展开了全面的调查,收集资料,采访周围居民,最后写出了总结报告――-《大坝造纸厂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及整改措施》,并在全校举行的科技小论文评选中获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探究学生也掌握了许多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实施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一般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的资源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探究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篇9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

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教法探究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陈出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到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问题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地理教师认同,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基本都采用这一方式引入新课。但事实上,大部分课堂的引入还仅仅局限于“新课”情景,多的是音乐、图片等,“问题”的教学意义发挥不大。“复习和巩固”环节与“引入新课”环节整合有利真正发挥“问题情景”的问题优势,通过情境创设,在唤醒旧知中引入新课。如,中国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南北、东西不同区域植被、农业生产等的景观图片,通过复习中国气候分布知识引入。运用景观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了中国气候分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降水和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新知识,给学生以真正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经历。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模式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还要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义,增强科学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5.积极引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有条件组织模拟教学,借助于教学仪器模拟一些日常地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地理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博物馆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变迁,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当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繁华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有效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三、素质教育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38

“学困生”――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疑难杂症。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要攻克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所以,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任务艰巨。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面对学困生该如何转化呢?结合我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的认识如下。

一、虚心请教,赢得信任

信任是师生之间进行真诚沟通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个人魅力能否吸引学生的最有力的证明。在我刚接任八年级地理教学时,我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在经过一周左右的相处后,全班同学中只有一名男同学上课不听讲,睡大觉。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能得到他的信任,我做了一番功课。这名男同学是个篮球迷,由于父母离异,他很受打击,在校除了打篮球就是睡觉。每位教他的教师都尝试过不同方法的教育,但没有效果。我努力坚持每天看他打球,当篮球飞出场外的时候,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捡回来传给他。有一次我真诚地请他教我如何投篮。他没有任何表情地给我做了示范,不断地示范,直到我会了。第二天的地理课上,奇迹发生了,他不再睡觉了,开始听课了。我知道他改变了。我的真诚得到了回报。

二、与时俱进,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为了吸引学生,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总会苦思冥想一个精彩的情境导入。而每一次导入我尽量会选用媒体最近热播的专题片、新闻事件或是电视剧中出现的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内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时,我就用各地的美食作情境创设,让学生思考美食文化与当地气候、地形、农业、服饰等事物间的联系。通过秦腔,学生想到了黄土高原;通过袖珍小马有能耐,学生知道了云南的地形特点;在讲中国的四大海域分布时通过新闻事件,熟悉了以及黄岩岛的位置,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东海和南海的认识。在讲到渤海和黄海时,我跳跃性地问了同学们:“有谁知道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吗?”学生肯定地回答声响彻教室。“那有谁知道青岛位于渤海之滨还是黄海之滨呢?”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半,而且都不确定。于是学生在看完地图之后恍然大悟。我想这才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做到的“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强”吧。

三、改变教法,提升效能

打造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学活动追求的最佳境界。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大胆创新,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好课上四十分钟的时间,巧妙引领学生完成所学知识。地理教学中,对于图表的阅读能力要求很高,为了能让每位学生手眼并用,我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有些问题,需要独立完成;有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讲解下才能明白。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当然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不能满堂都用多媒体,从而造成教科书的弃用,学生的视觉疲劳。我认为利用好课本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活动题才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课本的运用,学生每人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笔,在阅读重要的地理图时,要细心标出重要的地理事物。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学生先要描画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样,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一目了然,各个热量带内的气候类型便清晰可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而自反,知困而自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共同进步,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相长的活力。

篇11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此,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将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将地理课变成学生都喜爱的一门学科。

一、在导言中增强趣味性

导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导言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处,导言在教学中起着面龙点睛、承上起下的纽带作用。趣味性的导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导言,要重视导言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导言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地理模型教具、地理地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印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的自然风情、印度的民族舞蹈、印度的建筑的同时,配合语言的讲解“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原始的人文观念,倮守的民风,特有的建筑,令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去印度”这种方式导人,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讲“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我设计导言是“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的用处很多,假如这种资源枯竭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牵动了学习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增强趣味性是掌握好新知识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渲染艺术氛围

想在地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较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是关键。例如,在学习《认识地球》一课中,这节课的主要授课点是经纬线。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设置问题着手。如询问学生:如果老师想去家访,通过电话给老师指路,你会如何帮助我呢?同学们的答案一般都是按照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者是在一些路口的交汇处等加以指示。此时,学生们也进入到了思考的状态中,可继续询问:假如此刻我周围没有任何显著的标志物,我该如何走呢?在同学们产生困惑之时,成功导出“经纬线”这一概念内容,继续接下来的讨论。这样一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场景当中去思考新知识,建立起明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这种教法主要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起来的。只要教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到知识点上来,既能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又能推动课堂的教学进程。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适当加大了地理学科的活动内容。“活动”教学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补充和延伸课内教学、承担新知识的学习转向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时,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掌握新知,将知识的学习变成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地理学科活动题材广泛,活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说游戏竞赛、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再提出一些悬念性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会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标的主要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尽可能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将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时,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践活动,亦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不同类型,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再如,在学习完《水资源》这节课内容,我给不同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主题活动是“调查水资源利用与浪费情况”。A组负责设计并印刷调查问卷,B组负责走访调查、搜集数据,C小组负责整合资料以及数据分析等。尽管组织起来耗时耗力,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多种困难,都顺利完成任务。此外,不管是看云识天气,还是在迷路时利用指南针或树冠方向来判断基本方位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感知过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去感知地理的奥妙,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运用多媒体于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为一身,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完全具备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更加形象、空间感强等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而且还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识记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在讲解“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相关内容时,本节内容是需要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以及所到达的地区。这个知识点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以及空间感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经过的海峡、运河的名字等,学生既不能掌握,而且干巴巴的教学导致效果甚微。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真实,还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探讨知识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能让学生体验更多的乐趣,最后能深化为志趣,使学生受益终生。可以说,在地理学科中,d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为此,教师要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支点,实施快乐教学,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篇12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把生活与书本融为一体在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在学习到《地图》这一节课时,需要学生牢牢掌握住地图的三要素:图例和注记、比例尺、方向以及如何正确阅读利用地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地图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地图基本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于是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没有让学生学习地图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学生画出的图可谓是缤纷多彩,在上课过程中,笔者特意选择了几幅具有明显错误的地图。首先让学生发现这些地图在图例、比例尺和方向上存在的问题,其次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的地图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在这样的一次绘制校园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地图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以及读图能力的训练可谓深刻极了。

用生活现象验证地理知识在讲到七年级聚落这一节课时,世界上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差异决定了聚落的建筑外貌和建筑材料的差异,单纯讲述这一理论,学生不好理解,因此,笔者就给大家用PPT呈现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建筑、傣族人的竹楼,,五彩缤纷、风格迥异的不同建筑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说是因为降水量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温度的原因,还有的说是各个民族的习俗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个小组都得到了自己的结论,后经过其他小组的完善,得出了最终结论。解释了这些地方的特色建筑的由来,学生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决定地方建筑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用生活化的体验代替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在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例如在笔者讲完书本上的知识点以后,首先给大家看一个地震自救口诀:大震来时有预兆,地声地光地颤摇,虽然短短几十秒,做出判断最重要。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墙边空地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在他们仔细阅读完这个自救口诀后,笔者便让学生分析以下两个常识是否正确。常识一: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应该多在室内还是室外。常识二:地震发生的时候,万一正在汽车上,我们是不是应该躲在车内。学生对于这些生活化的常识非常的有兴趣,虽然讨论出的答案中有些是错误的,但是在讨论结束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总结了正确的答案通过这节课的开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在灾难面前生存的本领。通过这样把课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跟学生进行讨论,笔者认为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备课时应充分发挥地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实图,《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地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利用好地理地图尤为重要。

四、结合实情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