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园景观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工程概况
生态园6号路位于石排西部,生态园石排片区以南。道路全长约9.5公里,道路红线40米,南起环城路(横沥),西至生态园边界。道路全线为城市主干道。6号路与生态园大道、7号路、5号路、3号路、1号路相交,形成平交口节点;与58号路、59号路、60号路、61号路、62号路、2号路、11号路、13号路相交,形成三叉路口节点。本方案着眼于找到解决不同形式交叉路口的景观策略,使其完全融合于生态园。
生态园6号路属于区域性城市交通主干路,体现生态园的湿地景观,承担生态园中心区沿线交通出行和组织旅游交通功能。生态园6号路横穿生态园中湿地游览科普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文化/旅游/培训区、商务贸易活动区、小型展览会议区、水上运动休闲区、行政区、文化商务区等,具有重要的景观地位。本方案着眼于解决穿行于不同区域所形成的标准路段的景观设计,使其完全融于周边环境。
6号路鸟瞰图
2景观设计策略
2.1景观设计定位
道路曲线蜿蜒曲折,横穿生态园,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能够演绎道路蜿蜒曲线和纵断面丰富变化的道路景观,应当不被地域特性或是城市用地规范所限制,将作为景观带的道路设计融入到生态园景观中去。路面景观的设计、边界(道路红线)的模糊化,演绎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水融的特点,将整个道路建成一条优美的休闲观光带。
2.2景观流线与景观融合 为了实现人性化视觉水平上作为景观带的演绎,既应强调纵向的边界因素(缘石、连续绿化带、防护栏、诱导设施),将动感的线形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又应强调横向变化(绿化品种、道路铺地),将道路景观扩展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 从道路整体对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界、中央隔离带、连续绿化带、诱导设施、防护栏等纵断面要素进行强调。 从绿化形式、铺地形式、节点景观等横向因素进行强调。
2.3环境空间 作为城市的主要道路、应当确保行人和车辆双方的安全与便捷。设立反映地区特性和道路沿线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休憩场所及福利设施,在创造具有高度舒适性的道路空间的同时,演绎道路景观的特性。明确的“人车分流”、设计兼顾无障碍设施及普遍适用性、确保城市中的休闲空间和街角的广场化。
2.4市政设施 道路景观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灯灯柱、道路标识、交通安全设施、人行天桥等纵贯整体的道路设施,其规模较大,其形状对道路景观的整体印象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设计采用轻快且透视性良好的设计,以简约为基调,定位其作为主要景观元素。轻快、通透性、有秩序、基调、风格。纵向轴线强调照明、红绿灯、标识类的协调统一
2.5景观设施创造城市空间的路面设施(座椅、电话亭、地面上的广告牌等)。为了完善室外生活而设置的路面设施应当不是在道路上的单一排列,而应当考虑其与动态的线形景观、林荫树等景观要素的互相协调,从创造都市中小空间的角度来设计与配置。路面设施应当定位为作为演绎区域特性的要素,设计时应当反映道路沿线和区域景观特点。
2.6先进技术 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在国际上也是倍受关注的课题。以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道路为整治目标,采用高交照明灯具、电力负荷小的LED;选用可回收材料;保留及灵活利用现有树木,设置能获取即时信息的电子地图等,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3 设计思路
道路景观的功用,一在于美化城市,给车、行人好的活动空间;二在于连贯周边区域,使道路景观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6号路全长9.5公里,横贯生态园,穿过丰富多变的环境区域。6号路的景观设计紧扣“融”的概念,在于把道路景观作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6号路的景观,在用材、植栽和造型上,均采用生态的概念,兼顾形式、材料的自然化和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为使整条道路在景观上不至于死板,并能极好的融合于生态园景观。本方案根据道路周边环境特征,将道路分成四段进行设计,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行分段设计。在选材上考虑其耐久性,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现代化的设计。道路的道牙均采用高出路面200mm的米黄色自然面花岗岩,可以有效的防止车上人行道。
3.1休闲带 本段设计从起点到K1+700,道路两侧以城市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为主,道路景观宜以常绿植物为主,成为区域之间的衔接钮带。外侧为居住商业区的处理手法:利用灯光制造富现代感的城市空间;商铺铺面城市化, 条理化;选择视线通透的绿化种植, 令街道两侧联系起来; 主要采用明亮, 鲜明的物料如:不锈钢, 金属, 玻璃等。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同时在安全性上应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态功能上又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等特点。
3.2滨水带 本段设计从K1+170到K4+120,道路两侧以生态湿地和沿湖景观为主,道路景观作为联系两侧的风景线,以季相变化明显的色叶植物为主,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风景。它既是两侧优美景观的视线起点,又是一条良好的景观生态廊道。
3.3湿地线 本段设计从K4+120到K6+680,道路北侧生态湿地,南侧为办公、商务等城市生活区域。道路景观设计以林荫下开放的空间为主题,达到城市、人与自然最便捷的交流。道路铺装简洁大方,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建筑相得益彰。植物绿化采用部分打断,方便人的视线交流与行走。
3.4滨水线 本段设计从K6+680到终点,道路北侧是以河和生态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以观景为主题,打开北侧的视线,无论是行车还是行人都可看到沿途优美的风景。在道路北侧人行道设计休闲亭廊、亲水平台,供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道路边的公交站台设计得尽量自然、亲切,完全融入周边的景色。其他市政及小品设施如公用电话亭,景观照明设施、休闲坐凳等在满足东莞市的市政规范要求上也须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选型上可选用部分新颖、独特的,增强道路的景观观赏性。道路铺装图案富有韵律的变化,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中间用一个个花池隔开,开合有序,方便行人到达。
4 配套设施
结合道路系统设置的公共设施包括标识、消防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箱、电话亭等。
4.1标识
包括区域地图指示牌、交通标志、厕所指示牌、街道名称等。
1、地图指示牌设置原则为每400平方米左右一个,街道名称指示牌设置在路口醒目位置;
2、各种交通标志(禁行标志、车道标志、禁止鸣号标志等)设置于道路交叉口;
3、在交叉口结合灯杆以平行路面的方式设置悬臂框架,上述规格化标志均安装于框架内。
4.2消防栓
鼓励消防栓结合建筑装置;
鼓励消防栓结合绿化、花坛、街道雕塑的基座等设置;
消防栓每120米设一个,其位置必须十分明显并不许有物体遮挡。
4.3公交车候车亭
公交车候车亭应有顶盖,允许在适当位置结构设计线路牌及线路图,亦可结合机构设计,并应有照明,同时现有单独设立的线路牌可以取消;
候车亭设计为单元式,形式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4.4垃圾箱
垃圾箱应单独设置,并设置于行人集中处,如公交车候车亭、道路交叉口等处;
垃圾箱的形式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垃圾箱建议沿道路每30米设一个;
人流聚集处应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凳,建议每20米设一个。
4.5电话亭
电话亭:可参照相应市政设施标准设悬挂式电话亭等,约100米设一个,设置于道路红线范围内。
4.6公共厕所
新区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和居住区每隔400-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间隔不大于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每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其中7-10平方米可作为环卫工具房。
公厕周边绿化宜采用绿篱或枝繁叶茂的树木作为遮挡,公厕入口既需标示清晰,也要注意其私密性,不宜直接对人流较多主路开口,其入口通道可以稍微曲折。周边常用植物品种较多,有鱼尾葵、棕竹等,应结合各个绿地地块的品种具体处理。
1 研究背景及生态园概况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喧嚣拥挤的城市让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持续升温,旅游观光、休闲游憩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迅速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以其独特的草原风光,成就了游憩与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因为草原景观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导致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与游憩大多以草原观光、蒙族餐饮为主,形式简单。再加上草原景观本身就具备在小范围内无明显变化的特性,导致景观单一,使得大量景点具有高度雷同性。然而,城市生活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与游憩的品质和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品质,一些规划设计者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使用者的需求[1]。本文从使用者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的景观设计问题,探讨符合城市居民的潜在要求,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以草原观光为主的生态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1.2 生态园概况
生态园是指运用生态学、景观学规律建立的绿色走廊,并以此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园林地带[2]。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建设路南侧、包头市的中间位置,是全国最大的城中草原公园。占地530hm2,园区南北长约4.1km,东西宽约2.2km,海拔高度为1035.76~1057.04m,园内按照整体规划布局,分为8大景区。园内目前有近333.33hm2的天然草场,近千亩的天然红柳林和近30余种各类野生动物。园区内地表水,主要有流经园区的3股污水及1股由二水厂排出的清池水,现3股污水部分地段已加盖盖板封闭。枯水期园区最大水位埋深为5m,最小水位埋深1m,但随着近几年周围大量工程的建设,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现园区内可利用的地下水井仅剩门前区、羊场及几处遗留的降水井,园区面临水源枯竭的情况。园区土壤由6种土壤类型构成,特点是盐碱化程度高,pH值为7.36~9.65,平均在8以上,土壤质地主要是砂壤土,结构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是生态园内的游人和游人行为,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2012年9月。利用园内的监控摄像视频,观察游人在不同空间的行为特征,对游人数量、行为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以游人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中,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游人行为的细节。选取不同日期,与园中的游人进行随机交流,调查游人对公园的评价,包括市民、游客、管理人员等。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2份,问题设置涉及使用者的行为、感受、满意度和改进意见等。
3.2 数据结果与分析
3.2.1 行动观察统计数据。选取门前景区、蒙古大营和圣鹿园为典型空间A。如表1示:空间A中有蒙古大营蒙餐餐厅吸引了很多游人,空间A是门前景区,来往穿行的游人也很多,这一区有圣鹿园,停留观赏梅花鹿的人也较多。游人行为也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在漫长的冬季和春季,来园的游人多是为了餐饮或者是穿行而过。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内的游人行为分布比较均衡合理。
如图2示,因为园中水源枯竭问题,草原风光展示区内的水系干涸,导致无法戏水,到这里的游人主要是观赏草原风光,所以,站立停留欣赏风景的游人较多,而在冬、春季观赏风光的游人数量少,多是一些锻炼身体的游人穿行而过。
3.2.2 问卷、访问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生态园的环境和景观的整体评价方面,32.1%的游人表示满意,38.8%的游人表示感觉一般,剩下的29.1%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的问卷调查中,主要原因有:(1)景观单一,可以观赏的景点不是很多,与其它的草原风光景点雷同。(2)水源枯竭,包头市地处半干旱区,空气干燥,园内无水就少去很多景点。(3)水源枯竭导致草场的退化、破坏严重。(4)植物种类少且单一,冬季没有可以观赏的植物景观。(5)可以躲雨、遮阳的地方很少,公厕难找。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游人行为的特征分析以及对游人对生态园使用评价的分析,对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内的园林环境,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建议:
4.1 生态园内的景观单一,在景观设计的内容上缺乏特色,建议在草原文化、冬春季特色景观上进行建设
首先,景观设计要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围绕草原文化下功夫。目前,生态园在饮食文化、“鹿文化”方面的景观建设比较突出,正是这2个特色,吸引着游人来生态园游玩。下一步可以继续在草原文化上面下功夫,围绕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活动展开音乐舞蹈表演、游艺竞技旅游。也可以开展文化观光旅游,如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雕塑、帐毡、蒙古袍等都可以让游人观光。其次,可以在整体上适当增加园中其它类型的景观设置。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内的平原区是一个草原风光区,主要是草地和树林,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建筑群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对于草原风光的建设我们是有经典可循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这对于草原景观建设是很好的启迪,可以作为景观设置的方向。再次,可以努力开发针对冬春2季的景观设计。比如,冬季可以围绕包头市天气寒冷,冰雪增多的特色,打造冰雪景观。春季最常见的气候是风,可以建造一些风能景观。
4.2 园内的植物景观类型少,品种少,建议增加园内植物配置的种类,完善园内的植物景观配置
园中树木东部以红柳为多,西部以小叶杨为主,大都是天然的防护林,树种单一。园内土体贫瘠,水源缺乏,乔灌木植株呈现衰退之势。改变植被景观,需保证该地水源,并在地块上种耐旱的牧草野花组合。积极选用耐寒、耐旱的乔木灌木进行植被的种植,特别是一些常绿树木品种、彩色树木品种。园中花卉品种少且常见,对于草原造景来说,野生花卉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将内蒙古草原上的野生花卉品种加以利用,如毛百合、花黄菜、石竹等,这些花卉散布于草地之上或点缀于道路边,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
4.3 园内草地退化严重,在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利用耐寒草、观赏草等打造草地景观
园内的部分草坪需要重新翻种、补种,可以播种以牧草为主的耐寒草组合,耐寒组合主要是由18个品种组成,牧草是草本科植物黑麦草,无芒雀麦和豆科植物如紫花苜蓿,沙达旺等,该组合耐寒、耐轻度盐碱,比较适合生态园内的土壤条件。还可以播种观赏草类的植物,利用观赏草类打造独特的草文化的独特景观,“观赏草”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的草本观赏植物的统称,它自然优雅、潇洒飘逸,富有自然野趣,对生长环境有极广泛的适应性,易于种植,在园内可以利用观赏草打造独特的草原景观。
4.4 园内植物景观配置时采用了一些不适应园内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建议在选择植物时,更多的注重本土植物与乡土植物的利用,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在生态园内景观设计者在选择植物配置时,有时因为偏重观赏性而忽略了适应性,再加上近几年园内的环境恶化、水源枯竭,导致有些植物类型无生长量或者栽种养护困难。包头市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长、全年雨水少、风沙大,且园内的土壤贫瘠又盐碱化。所以在保证园内水源的条件下,更要积极的选取适应园内条件的植物种类,对于大面积应用的植物种类更应该选择耐旱、耐寒、耐盐碱、易养护的植物,这样才能够保证园内的植物景观。选择时,可以重点考虑本土植物和容易被人忽略的乡土植物。本土植物在本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比较能够适应园内的环境,如山杏、山荆子等一些本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很好的在园中进行开发利用。还有一些乡土植物,那些被忽略掉的野草野花,能够很好的适应园内环境,而且能够营造出具有野趣的自然景观。利用这些未被开发和利用的本土与乡土植物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区绿色环境的要求不断的提升。房产开发商为了迎合群众的这一需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面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小区绿化景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1.1 生态设计
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1.2 景观生态设计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地上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
1.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等。近十几年,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遵循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2.1.1 气候因素
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可以考虑当地的气温、日照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种植,使之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段能够遮阳,降低环境温度,而在冬季要避免影响采光。也可根据温度、降雨、湿度的年内变化选择不同开花结果期植物种植,使景观具有季相变化,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还可根据场址的风向特点合理安排景观廊道位置,使其可以引导自然气流增强基地内的自然通风,有效增加气流运动并缓解热岛效应。
2.1.2尊重地形,维护场地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2.2遵循植物生态学原则
2.2.1 植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多由单一物种构成,此种形式搭配的群落其结构与功能都不完善,该系统比较脆弱,很容易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维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就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2.2.2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依据生物的不同高度将植物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次。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当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成层性以及层片特点,在物种选择过程中依据“近自然群落”理论,效仿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点来选择物种,构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乔-灌-草混合搭配,取缔稀疏乔木配置大面积草坪地配置方式。
2.3循适用、经济原则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也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是指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充满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3.1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夹竹桃、石榴、桅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蕾、糯米条、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劈、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自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2色彩搭配要协调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四、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对现有楼群分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建筑布局、园路、园林小品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1 有关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1.1 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走的是可持续发展路线。而生态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则在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资源消耗。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生态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增强商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桂林园博园的生态设计。
上图可以看出来,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更注重于原生态,树木与花木搭配合理,也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呈现出一种自然绿色状态。
1.2 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中的生活景观设计、住宅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及旅游区的风景规划等都属于景观设计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居住在一个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中,而在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正是为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为了保护和尊重我们的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协调性、保证自然环境的自动调节能力和对节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已经占领了核心地位。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不断的生态破坏现状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隐形威胁,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景观设计中偏向于生态设计,为改善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活环境而作出努力。桂林园博园正是基于此原因,旨在为整个桂林乃至广西推广和宣扬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桂林的整体综合发展做出贡献。
2 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的相关理念
2.1 自然式设计
自然设计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以自然景观为原型,让城市在生态设计和规划中逐步走向“城市公园”。在瑜伽中有“天人合一”一说,这在设计学中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性。很多科学家和设计师都推荐将城市的绿化和景观设计规划趋向于“自然式”,将湖泊、绿地等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创造和设计规划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让人们拥有亲临自然的感受,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如图2所示,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中的湖泊与庭楼。
由上图可以看出,庭楼与湖泊的搭配,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 乡土化设计
乡土化的生态设计理念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将与当地的生态条件,比如气候、地形地势、风水人文等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条件的景观。进行乡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图3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元素的体现。
2.3 保护性设计
所谓保护性的生态设计重点在于强制性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出“原生态”和“自然美”。这也说明了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应该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的最本质的美感。
2.4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的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中与自然是设计、乡土化设计和保护型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旨在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性的生态设计,以维持生态平衡,保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恢复性设计在城市中的河道、工厂等被人类活动破坏性较大的区域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3 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
3.1 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是无法避免的。而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就是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平衡,维持自然奇观的原样性。
3.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孕育着一切生命,为所有的生命提供着栖息地和维持生命的能源,其有自身的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对资源再生的能力。而人类的繁衍和强盛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过分“剥削”,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中应该对当前的自然环境不进行过分干预,让其在自然发展中自我调节,维持当代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原生态。
4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以水景园中的水生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分析
4.1 水生植物在水景园中的重要性及其配置原则
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水中的植物加上水景园的别致设计,组合在一起能起到不同的设计效果,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旦水景园的构成组合中缺少了水生植物,则会让水景园缺乏生机感,也会让水景缺乏灵性。例如,桂林园博园的水生植物配置,其池塘中水中主要以睡莲点称,如上面图(2)所示,水面加以睡莲漂浮水面,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另外池塘(水景旁边还适点缀)周边驳岸片植以水生美人蕉、菖蒲、再立花、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使之种类繁多,而且分布适宜,再现一个非常自然的生态驳岸。同时,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首先要注重水生植物的生命周期;其次要重视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不能显得太突兀或无法与环境融合;再则是保证水生植物配置的内涵和寓意,让水景的整体效果更为出色。
4.2 水生植物在国内外的分类方式
4.2.1在国外的分类方式。国外将水生植物分为浅水植物、沉水植物、浮生植物和浮叶植物4种类型。其中浅水植物生长在浅水以及河塘周遭,在水景中起到对水陆分界柔和过度的作用;沉水植物,生长在水面以下,大多是耗氧植物;浮生植物即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而莲属于浮叶植物中的一种,并且处于浮叶植物中的“女神”地位,数量多时往往能制造出惊艳的美景。
4.2.2 在国内的分类方式。在国内也将水生植物分为4类,分别是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和国外的分类一样,沉水植物的代表为藻类,而浮叶植物的典型性代表依然是莲。荷花作为我国的名花划分在挺水植物一类,漂浮植物代表有大藻。
5 生态景观园林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配置要点
5.1 水生植物繁多,切记滥用
我国地大物博,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在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中能用到的植物有很多种。但在进行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时,切记对水生植物的滥用。应该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生理周期进行了解,再明确要选什么样的植物、多大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数量,最后将选择的水生植物与水景园景观融为一体,和谐搭配,创造融洽协调之美。桂林园博园,就是根据其气候和地势特征,以及根据整体环境的渲染,特选用的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来配置水景,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气候等外部条件相适宜,容易生长的更久。另外其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配置使用合理,所以并没有显示出其突兀繁杂。同时,也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精心的照料和爱护,这样才能实现美景持久性。
5.2 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
由于水景园的水体有所不同,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水体也有着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若水体较为规则,则水生植物的配置也可规则化,例如,水生植物的摆放间距和摆放数量都可以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桂林园博园的中央水景就比较适宜睡莲以及荷花等,突显出水景景观中水体的平静、优雅。
5.3 利用水生植物的特性构图造景
任何的景观设计都与美术和构图相挂钩,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应该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颜色、形态特点,结合水景景观的特色,将水生植物与环境相融合,利用层次感和线条感构图,让整个水景园的水景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画意百出。如图4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水景及其植物配置,池塘中的荷叶及岩石上的植物等配置相得益彰,产生一种和谐自然美的效果。
6 结语
景观设计在当代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应用措施,而景观设计又是将设计、规划、自然和人文地理相融合的集中体现。景观的生态设计除了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自然的规律,发现自然的美,也更加考验了设计师的创新以及运用能力。同时,从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将体现出人文地理相和谐的理念,让人们时刻认识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共存,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将是衡量一个设计师能力和水平是否优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园林景观是集生态、环保、文化和休闲的一个多重空间,也是一种人文景观,是城市美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有效地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本文从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针对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涉及的重要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理念下的基本设计原则
首先,设计应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环境特点。生态理念下的园林设计应该充分融合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特征,根据当地民俗、民风和自然环境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例如,将当地民族地域特色反映到设计之中,体现浓郁的人文色彩,再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植物物种情况设计园林景观的基本组成,就地取材,既可以使园林景观充分反映地域风土特征,又能很好地降低园林景观的管理和维护花费。
其次,生态理念园林设计应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浪费是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节约至上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大的景观项目要果断取消,或科学地用其它项目代替。例如,园林景观中草坪的人工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过大,应该用花费相对低廉的林地进行代替,林地中的树木尽可能采用本地物种,这样园林景观既可以与当地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外来树种采购和运输,甚至特殊维护、管理的花费。
最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要着重突显自然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空间的压缩,使人们身边的自然元素越来越少,人类向往自然,渴望亲近自然。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紧密结合现代城市人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地体现出自然元素,使园林景观设计真正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
二、生态节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合理搭配
所谓乡土植物就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乡土植物经过成年累月在当地的成长,它的生理、遗传以及形态特征都能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从而具备了比外来植物更加好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合理地选择一定数量的乡土植物,既可以增强植物群落整体的固碳能力,还能够增强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与适应性,同时也可为开发本土园林植物资源做贡献。例如我国华南地区的木棉、凤凰木、蒲葵、芭蕉、羊蹄甲、榕树等热带植物和东北地区的云杉、冷杉、杜松、水曲柳、桦树等寒带植物,它们都是当地最多被选择的植物,它们的配置既能够体现当地特色,又实现了群落的生态型。
2、城市园林垂直绿化营造
垂直绿化是生态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1)垂直绿化对于墙面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墙面,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垂直绿化。表面较为粗糙的墙面,攀缘植物易于攀爬附着,例如水泥粉墙面、清水砖墙面、还有水刷石墙面等等。对于墙面强度较低的墙面,比如石灰粉墙面,它较容易脱落,攀缘植物难以吸附攀爬,种植爬藤植物时,需要经过固定处理。还有墙面十分光滑的,比如马赛克墙面和一些玻璃墙面,绿化之前需要紧靠墙面搭建垂直的格栅,有利于攀缘植物的攀爬,吸附在格架上,也利于合理控制攀缘植物攀爬高度,并且控制其形体保持整齐规范。
(2)绿廊、花架绿化
绿廊和花架类绿化主要是指花廊、花架、还有凉棚的绿化,在绿廊植物营造过程中,要考虑绿廊同攀缘植物之间的合理配搭问题,攀缘植物的选择要同绿廊材料的质地、形状以及颜色等方面相协调。例如对于金属的绿廊需要种植花朵丰硕的植物,来增加现代的美感,如大连的植物园玫瑰花花架。
3、屋顶绿化的建设
屋顶绿化也是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屋顶绿化建设中应当选择适合的绿植。
屋顶绿化建设中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同其种植方式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当屋顶覆盖的土层厚度小于20cm时,可采取盆栽的方式进行屋顶绿化种植,不应种植乔木或者大灌木等;同时屋顶绿化种植中植物选择也较为丰富,各种花果蔬菜都可以种植,不仅绿化建设的造价较低,而且方便快捷,屋顶绿化种植中对于容器的选择是大小不一的,而且其布局形式的不同,就会形成风格多变的景观效果。对于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建设来说,因为屋顶的荷载能力有限,再加上日照、风力以及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对植被的要求也是有所差别的。对于屋顶植物的体量也必须有相应的控制,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修剪,避免引起过大的负荷,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做好园林绿化雨水收集,逐步实现生态供水
在以往的绿化建设中,供水一般采用胶皮管、自来水浇灌,常常造成对水资源的紧张。比如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的措施,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对植被进行培育,可以及时高效的对绿地实行灌溉。满足当代园林中的灌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设计一套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喷灌系统,对于节约用水大有好处。一套好的配套设施,可以有效地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就选择问题上,设计者们也要仔细斟酌,既要考虑到经费的状况,也要考虑设施的好坏。优秀的配套设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水景观中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给游客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官和艺术美感。
5、积极利用全新技术,实现园林资源再生利用
园林景观中生态环境平衡所需的资源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减少对社会的影响,是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要义,为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善于采用全新的生态技术,实现各种资源的再生和利用,维持园林景观自身的生态平衡,实现园林景观节能环保的目标。例如,积极利用无土生态栽培技术,将其它植物的形成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利用起来为其它植物的生长、繁殖服务,在种苗繁殖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是育种、新品种培育这一环节生态园林理念的具体体现。
结束语
生态园林设计本身是一种多门学科相互交融的科学,包括生态、美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而且生态园林不单单是植被的堆积,也不单单是模拟大自然,要把生态园林赋予艺术气息,生态园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设计生态园林时,要把生态保护以及景观艺术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生活场所。
1 前言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景观生态设计进行探讨。
2 园林生态设计的特点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布置,利用和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从而建造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生态设计是指能够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对环境破坏的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园林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考虑园林的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园林,因地制宜的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内,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立体植物群落。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设计在材料利用方面利用可再生物质, 循环利用,易于回收;(2)将污染减小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和分子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3)生态设计尊重自然,反对将设计强加于自然之上,提倡与自然合作,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 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3.1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 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 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3.2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1)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3)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利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
3.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3.4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度,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
4 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4.1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 其主要技术包括:
1)了解本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 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
2)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选择植物,合理配置。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
3)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4)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4.2乡土植物和园林绿地相互配合
1 引言
近来由于人们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出现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富裕城市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等,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2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具体地讲,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树木和花草等途径,创作并建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景观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3 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3.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3.2.1 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3.2.2 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3.2.3 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问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如Minawaki 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城市地区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等三个阶段,地带性群落有利于提高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3.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特别是应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尤其是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地模式,跟风赶时髦,长官意志,代价极大,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应特别引起重视。
3.4 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率,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3.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使绿化植物一病虫害一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面对病虫害,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生存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代谢物等作用,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3.6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城市能保留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种类以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质量,这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通过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等。半自然生境也包括一些人工营造的环境,如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而生态公园更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生境创造,可以在城市创造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此,应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不能局限于野生价值大的郊野区域,通过生态设计,城市应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研究潜在植被,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林,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等,创造野生生物觅食、安全和繁衍的庇护空间,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生存和繁衍。
4 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人的需求,结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个体、植物种间、植物群落等各子系统动态循环关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环境。
景观设计的内涵与发展
景观设计所涉及和融合的学科十分庞大,因此,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既充满鲜活力量的新的发展学科,也是一个拥有极其丰厚内涵的古老的学科;它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社科、政治、经济、哲学等等在内的各个不同类别的不同体系的知识理论,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的定义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有意识地从事环境改造,使其对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有益的活动。随着科技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时代赋予了景观设计新的内涵。因此,现代景观设计不仅是传统的、单纯意义上的环境改造,更是综合了各种生态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
景观设计在现代生态产业园中的重要应用
1.城市景观设计在生态产业园中的重要应用
在提高城市系统的生态循环中,城市景观设计占了很大比重,成功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使城市的系统生态循环更加完美。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要跟进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又要注重景观设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良好的健康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使得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变得比较脆弱,而现代景观设计则是加强其承受能力的一个新的途径。现代景观设计不但承担着城市发展建设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将生态环境和生态循环系统和谐统一起来。它把凝结着人类对情感和艺术的追求以及智慧结晶的空间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也将人类和生态自然完美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的城市生态产业园。
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已不再是单纯的物态存在,它更是设计者灵魂的寄托和表现。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已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表露无疑,对这种科学的景观设计思想已成为评判城市生态产业园景观设计进步与否的重要和唯一的标准,城市景观设计应当顺应这一潮流,把生态美和生活美结合起来,将对已有环境的生态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
2.居住区景观设计在生态产业园中的重要应用
一个城市的居住区环境,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活状况的直接窗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便利与否,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考虑在内,更是在最大程度上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们在选择居住区的同时也能选择与自身喜好相近的生活景观,在便利生活之余的同时,将生态景观之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了人们对景观设计层次的提升意识,对自然和人文的互惠依存的意识。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生态产业园中的重要应用
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园也不单单是公众休闲游览的地方,它更多的意义是人们进行科普文化知识宣传及交流,健身运动等的场合,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满足这些人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依据当地环境,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巧妙的将自然放置之中,能让人们在进行休闲娱乐的同时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为城市绿化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生态园中的重要应用
作为最具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风景园林景观,是一个地方的地理实体的直观反映。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站在生态学的观点,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种植和养护的植物都与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适应,将各种植物交错种植,既符合生态循环,又在视觉上有鲜明的层次色彩冲击。
景观设计在生态产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不可否认,适时适当适量的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和资源面貌。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现状,应在我国国情发展基础上,借鉴国外景观设计理念;科学的估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完善有关景观设计的法规,培养适合新时代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者;在实现社会功能和艺术观赏的前提下,注重效益与环境并重,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一时之利。
结语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7-01
针对都市中长期在紧张氛围中生活的人们,人们急需找到悠闲惬意的地方放松自己。生态旅游度假村呈现的是一种山水交融的湿地生态。适合旅游聚会等等。
一、生态旅游庄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二、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以清江山庄为例,设计中就以因地制宜设置观光生态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在城市周边设计休闲度假村,使得整个气氛纯净自然,没有浮华烦躁,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度假胜地。换句话说,它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展开的设计。自然即天然,设计者希望度假村的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景致都具有自然的气息。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设计者所要体现的是有文化有内涵的设计。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该设计在突出生态美的同时还注重人性化气息的渲染,结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地理环境结合场地特色规划,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气息同时又具有地域内涵,兼具现代感的生态环境度假基地。
其次,设计者在设计上注重了大的形式走向,以人审美的艺术性为出发点设计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整个地形为平地,并濒临着一片开阔的水域,水域与平地相接处产生一大片湿地生态,植物资源丰富。设计原则为讲究景观艺术性和规划艺术性:运用西方景观的艺术设计手法更注重大尺度的总体效果,大气中又融入东方园艺巧妙的设计手法,讲究位置的经营,精致与禅意,闹中求静,东西方艺术的融汇,相得益彰。
整个度假村分为两个入口。从主入口进入后有两个停车场,满足车位需求。度假村禁止外来车辆,游客在进入度假村时换乘通勤车的设计保证村内的安全与方便。整个布局按照动静区分和人口流动疏密来划分。功能性: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人群观赏、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游息、文化教育、等的需求。生态性:尊重园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多元性:呼应现代人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也热爱自己的健康和未来。在符合人的健康的发展的情况下,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种手段来表达个性化设计,强调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科学内涵和环保效果。
本次设计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入口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度假区、文化娱乐区、生态林区。完善的功能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分区将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以林养水、以水养地,以地养水,达到生态良性循环。例如,在公共服务区设计了一个中心广场――海之边广场,它的设计在于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衬托主体建筑。它同时也具备很好的导向性,引领我们进入主题饭店。此外,还分别设置了一个婚庆广场和露天音乐广场。婚庆广场为即将结婚的新人精心规划出独特的西式电影婚礼一站式服务,由贴心的婚礼顾问团全程服务,每对结婚新人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婚礼,美好的记忆将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灿烂!而露天音乐广场则是集休闲、娱乐、文艺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舞台后面则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表演,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
其次,在休闲度假区设计独特的亲水走廊是该度假村的设计亮点。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其人性化的设计给游客提供了专门休闲散步的栖息地,促进人们互相交流。同时丰富了文化内涵。在空间组织上,注重景观与周围生态背景、建筑协调统一,富有节奏和。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突出亲水特征、生态特征,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园林城市风格。
此外,度假村的绿化丰富,植物配置特点结合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竖向与横向结合、季节变化与颜色搭配等综合考虑,注重植物造景的多样化与时序性,不同季节不同景观,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参考文献:
[1]李征.园林景观设计.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2001年1版.
[2]韩巍,刘谯.室外景观艺术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版.
1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意义
1.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1.1园林植物是城市中最大最好的“空气净化器”
首先,园林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CO2,放出O2,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平衡。其次,园林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和评价监测环境质量的作用。许多园林植物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CO、HF、Cl2等有害气体,同时还可以应用部分园林植物对部分有害气体的敏感特性来评价监测环境质量。再次,园林植物具有良好的吸尘和杀菌、灭菌作用。此外,城市园林植物还是天然的“消声器”,它能有效地减弱由于交通工具、人等产生的噪声。
1.1.2调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小气候
园林植物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子。园林植物能有效吸收太阳辐射,降低空气温度的作用;园林植物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有效调节空气湿度;园林植物具有净化水体,保护水土的作用。
1.2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城市景观不仅给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的景色,还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植物以其不同的姿态、色彩、气味,使人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2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2.1层次和背景,我们可以对灌木、乔木、地被植物和花,进行多层次配置,根据植物不同花色花期进行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以此克服景观单调问题。
2.2对比和衬托,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及比例等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姿态、高低、花形、花色、叶形、叶色的对比手法,进行艺术构思,以此衬托植物景观的美。但应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避免姿色跟形态等差异很大的植物组合在一起。
2.3起伏和韵律,为克服狭长地带和道路两旁的布局呆板,我们应注意空间变换和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长生韵律和节奏
2.4动势和均衡,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姿态,有些有一种动态,比如合欢、松树,有些比较规整,如臭椿、石楠,在植物配置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植物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的变化,还要讲求植物相互间或者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此避免不平衡状态的长生。
3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具体措施
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具体如下:
3.1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
3.2了解本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
3.3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园林景观中还有不少香花、香叶植物,如茉莉花的清香、兰花的幽香、含笑的甜香、桂花的浓香、紫罗兰的醉香、梅花的暗香浮动,荷花的芳香远溢,桂花的十里飘香以及佳肴香茗等芳香美,都能引起游人美好的嗅觉感受。
3.4高度搭配要适当
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3.5色彩搭配要协调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用本土植物造景是构建地域特色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
4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1)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2)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要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3)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时,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4)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5)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5结语
在崇尚科学,追求自然的现代化环境意识下,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行业。园林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先生态,后景观原则,应用美学原理,结合知识性、文化性、经济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对城市进行绿化,最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1.以生态功能为前提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增强,为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大了城市化建设力度,进而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当前,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加大节约型生态园林的建设力度,从而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在节约型生态园林建设前,必须对景观进行优化设计,为节约型生态园林建设提供有利依据。对于生态设计而言,其指的是运用多样性景观进行构建,对绿化整体生态空间予以科学配置。在实际配置期间,系统渗透生态性的因素,确保景观生态结构能够使得生产力更加健全。同时,为了保证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应当发挥绿化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运用灌木和乔木等植被,继而构成具有复合性的群落结构,使得叶面积指数有所提高。在对造景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选择叶面积大的植被,并且植物的光合效率较高,也为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向居民营造适宜的环境,可以选取耐污染与抗污染等的植物,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植物能够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生态的平衡。同时,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期间,也要发挥植物景观的其他功能,比如,植物释放保健物质与抑菌等功能,选择一些有卫生保健的植物,从而有利于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2.景观设计时保证物种多样性
在对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原则,逐步增强品种意识,为了优化景观设计,选取地带性植物品种,并且逐步扩大绿化空间,保证对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过程中,能够设计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期间,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了增强植物的适应能力,需要保证生态园林景观与当地的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确保与植物的生长规律相符。
二、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1.科学的进行植物配置
在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不但要对景观进行设计,而且要科学的配置植物,从而保证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质量。在对植物予以配置期间,要充分考虑到组合构图和色彩季相等因素,将这些因素渗透在植物配置中,可以将山石与水体等建筑有机整合在一起,确保植物配置得到优化。同时,要对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等予以深入了解,然后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植物配置,通过结合植物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植物,最终对植物予以科学的配置。通常情况下,植物自身有较多的特性,例如,广玉兰、月季和夹竹桃等则是观花;飘带兰和旅人蕉等的花型比较奇特,梅花和月季则有很大的香味。总之,不同的花有其独特的特性。在配种植物时,要将不同的花色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色彩斑斓的图案。同时,结合不同的品种花卉,将其配置成色彩园与芳香园。如优选巴西棕和恍榔等拥有巨大叶片的花卉,通过对其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的完善。
2.合理的运用乡土植物进行造景
当前,全国各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包含了很多的植物品种,所以为当地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3]。因此,在对植物进行配置过程中,应当优选当地的树种作为园景树,继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尤其结合不同树种的特点,优选树种再将其相互整合,使得当地树种优势予以最大程度发挥。通过选取乡土树种进行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不仅达到了造景的效果,使得植物的色彩与线条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有利于对空间进行分割,对优化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105-03
1、引言
节约型城市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广义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这样的城市园林绿地设计成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
一般认为,节约型生态园林植物景观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怡人的景观:二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调节小气候,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造结构,能与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随着城市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与内涵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要求,如何将生态的内涵斌予到植物造景中,如何构建绿地生态效益的生态园林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者不断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2、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具体地讲,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树木和花草等途径,创作并建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景观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见图1。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3、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3.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1)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袱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3)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化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物,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性的绿地。如Minawaki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城市地区恢复潜在植被主要包括植被确定、恢复重建和养护管理等三个阶段,地带性群落有利于提高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3.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档、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见图2)。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制宜,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特别是应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尤其是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地模式,跟风赶时髦,长官意志,代价极大,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应特别引起重视。
3.4 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度。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
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问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3.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使绿化植物一病虫害一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面对病虫害,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藩问生态位分异,生存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代谢物等作用,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3.6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a城市能保留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种类以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质量,这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通过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等。半自然生境也包括一些人工营造的环境,如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而生态公园更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生境创造,可以在城市创造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此,应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不能局限于野生价值太的郊野区域,通过生态设计,城市应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研究潜在植被,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林,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等,创造野生生物觅食、安全和繁衍的庇护空间,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生存和繁衍。
4、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此外,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具体如下:
4.1 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
1)了解本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
2)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选择植物,合理配置。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夹竹桃、石榴、桅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蕾、糯米条、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劈、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自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园林景观中还有不少香花、香叶植物,如茉莉花的清香、兰花的幽香、含笑的甜香、桂花的浓香、紫罗兰的醉香、梅花的暗香浮动,荷花的芳香远溢,桂花的十里飘香以及佳肴香茗等芳香美,都能引起游人美好的嗅觉感受。
3)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4)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4.2 大量应用乡土植物进行造景,营造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
湖南乡土树种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树形优美,为湖南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在园林中可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形体美或色彩美,如臭椿、香樟、桂花、枫香、鸡爪械等。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乡土树种也是庭荫树的首选,如桂花、臭椿、枫杨、香樟、七叶树、鹅掌楸等。在湖南大多数城市中行道树都采用了乡土树种,很多道路更是以植物来命名如香樟路、水杉路、玉兰路、枫香路等。花果树则在园林中起着点缀色彩的作用,也为园林增添了几分生气,引来了蜜蜂、蝴蝶的飞舞和小乌们的歌唱。这些乡土树种有火棘、南天竹、十大功劳、卫予、桃、杏、柿树、石榴、杨梅、李、垂丝海棠等。乡土树种可作为墙面、桥梁、廊架、棚、围墙、假山等的垂直绿化,像紫藤、云实、金银花、五色地锦、爬行卫予、木香、崖豆藤等。乡土树种在园林中还可分隔这空间,屏障视线,衬托景物和起到防范的功能,这一类绿蓠树又可分为篱、果篱、彩篱、棘篱。湖南目前应用得较多的有珊瑚树、小蜡、金叶女贞、构骨、枸橘、蔷薇、红槛木、龟甲冬青、火棘等。
用本土植物造景是构建地域特色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见图3)。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基础,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方向。建设节约型园林,空喊口号是不会实现的,要从战略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改变旧的传统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有关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法律法规,为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和资源,从而实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雪痕,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