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园景观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工程概况
生态园6号路位于石排西部,生态园石排片区以南。道路全长约9.5公里,道路红线40米,南起环城路(横沥),西至生态园边界。道路全线为城市主干道。6号路与生态园大道、7号路、5号路、3号路、1号路相交,形成平交口节点;与58号路、59号路、60号路、61号路、62号路、2号路、11号路、13号路相交,形成三叉路口节点。本方案着眼于找到解决不同形式交叉路口的景观策略,使其完全融合于生态园。
生态园6号路属于区域性城市交通主干路,体现生态园的湿地景观,承担生态园中心区沿线交通出行和组织旅游交通功能。生态园6号路横穿生态园中湿地游览科普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文化/旅游/培训区、商务贸易活动区、小型展览会议区、水上运动休闲区、行政区、文化商务区等,具有重要的景观地位。本方案着眼于解决穿行于不同区域所形成的标准路段的景观设计,使其完全融于周边环境。
6号路鸟瞰图
2景观设计策略
2.1景观设计定位
道路曲线蜿蜒曲折,横穿生态园,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能够演绎道路蜿蜒曲线和纵断面丰富变化的道路景观,应当不被地域特性或是城市用地规范所限制,将作为景观带的道路设计融入到生态园景观中去。路面景观的设计、边界(道路红线)的模糊化,演绎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水融的特点,将整个道路建成一条优美的休闲观光带。
2.2景观流线与景观融合 为了实现人性化视觉水平上作为景观带的演绎,既应强调纵向的边界因素(缘石、连续绿化带、防护栏、诱导设施),将动感的线形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又应强调横向变化(绿化品种、道路铺地),将道路景观扩展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 从道路整体对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界、中央隔离带、连续绿化带、诱导设施、防护栏等纵断面要素进行强调。 从绿化形式、铺地形式、节点景观等横向因素进行强调。
2.3环境空间 作为城市的主要道路、应当确保行人和车辆双方的安全与便捷。设立反映地区特性和道路沿线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休憩场所及福利设施,在创造具有高度舒适性的道路空间的同时,演绎道路景观的特性。明确的“人车分流”、设计兼顾无障碍设施及普遍适用性、确保城市中的休闲空间和街角的广场化。
2.4市政设施 道路景观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灯灯柱、道路标识、交通安全设施、人行天桥等纵贯整体的道路设施,其规模较大,其形状对道路景观的整体印象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设计采用轻快且透视性良好的设计,以简约为基调,定位其作为主要景观元素。轻快、通透性、有秩序、基调、风格。纵向轴线强调照明、红绿灯、标识类的协调统一
2.5景观设施创造城市空间的路面设施(座椅、电话亭、地面上的广告牌等)。为了完善室外生活而设置的路面设施应当不是在道路上的单一排列,而应当考虑其与动态的线形景观、林荫树等景观要素的互相协调,从创造都市中小空间的角度来设计与配置。路面设施应当定位为作为演绎区域特性的要素,设计时应当反映道路沿线和区域景观特点。
2.6先进技术 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在国际上也是倍受关注的课题。以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道路为整治目标,采用高交照明灯具、电力负荷小的LED;选用可回收材料;保留及灵活利用现有树木,设置能获取即时信息的电子地图等,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3 设计思路
道路景观的功用,一在于美化城市,给车、行人好的活动空间;二在于连贯周边区域,使道路景观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6号路全长9.5公里,横贯生态园,穿过丰富多变的环境区域。6号路的景观设计紧扣“融”的概念,在于把道路景观作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6号路的景观,在用材、植栽和造型上,均采用生态的概念,兼顾形式、材料的自然化和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为使整条道路在景观上不至于死板,并能极好的融合于生态园景观。本方案根据道路周边环境特征,将道路分成四段进行设计,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行分段设计。在选材上考虑其耐久性,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现代化的设计。道路的道牙均采用高出路面200mm的米黄色自然面花岗岩,可以有效的防止车上人行道。
3.1休闲带 本段设计从起点到K1+700,道路两侧以城市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为主,道路景观宜以常绿植物为主,成为区域之间的衔接钮带。外侧为居住商业区的处理手法:利用灯光制造富现代感的城市空间;商铺铺面城市化, 条理化;选择视线通透的绿化种植, 令街道两侧联系起来; 主要采用明亮, 鲜明的物料如:不锈钢, 金属, 玻璃等。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同时在安全性上应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态功能上又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等特点。
3.2滨水带 本段设计从K1+170到K4+120,道路两侧以生态湿地和沿湖景观为主,道路景观作为联系两侧的风景线,以季相变化明显的色叶植物为主,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风景。它既是两侧优美景观的视线起点,又是一条良好的景观生态廊道。
3.3湿地线 本段设计从K4+120到K6+680,道路北侧生态湿地,南侧为办公、商务等城市生活区域。道路景观设计以林荫下开放的空间为主题,达到城市、人与自然最便捷的交流。道路铺装简洁大方,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建筑相得益彰。植物绿化采用部分打断,方便人的视线交流与行走。
3.4滨水线 本段设计从K6+680到终点,道路北侧是以河和生态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以观景为主题,打开北侧的视线,无论是行车还是行人都可看到沿途优美的风景。在道路北侧人行道设计休闲亭廊、亲水平台,供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道路边的公交站台设计得尽量自然、亲切,完全融入周边的景色。其他市政及小品设施如公用电话亭,景观照明设施、休闲坐凳等在满足东莞市的市政规范要求上也须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选型上可选用部分新颖、独特的,增强道路的景观观赏性。道路铺装图案富有韵律的变化,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中间用一个个花池隔开,开合有序,方便行人到达。
4 配套设施
结合道路系统设置的公共设施包括标识、消防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箱、电话亭等。
4.1标识
包括区域地图指示牌、交通标志、厕所指示牌、街道名称等。
1、地图指示牌设置原则为每400平方米左右一个,街道名称指示牌设置在路口醒目位置;
2、各种交通标志(禁行标志、车道标志、禁止鸣号标志等)设置于道路交叉口;
3、在交叉口结合灯杆以平行路面的方式设置悬臂框架,上述规格化标志均安装于框架内。
4.2消防栓
鼓励消防栓结合建筑装置;
鼓励消防栓结合绿化、花坛、街道雕塑的基座等设置;
消防栓每120米设一个,其位置必须十分明显并不许有物体遮挡。
4.3公交车候车亭
公交车候车亭应有顶盖,允许在适当位置结构设计线路牌及线路图,亦可结合机构设计,并应有照明,同时现有单独设立的线路牌可以取消;
候车亭设计为单元式,形式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4.4垃圾箱
垃圾箱应单独设置,并设置于行人集中处,如公交车候车亭、道路交叉口等处;
垃圾箱的形式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垃圾箱建议沿道路每30米设一个;
人流聚集处应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凳,建议每20米设一个。
4.5电话亭
电话亭:可参照相应市政设施标准设悬挂式电话亭等,约100米设一个,设置于道路红线范围内。
4.6公共厕所
新区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和居住区每隔400-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间隔不大于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每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其中7-10平方米可作为环卫工具房。
公厕周边绿化宜采用绿篱或枝繁叶茂的树木作为遮挡,公厕入口既需标示清晰,也要注意其私密性,不宜直接对人流较多主路开口,其入口通道可以稍微曲折。周边常用植物品种较多,有鱼尾葵、棕竹等,应结合各个绿地地块的品种具体处理。
1 研究背景及生态园概况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喧嚣拥挤的城市让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持续升温,旅游观光、休闲游憩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迅速融入日常生活。近年来,以其独特的草原风光,成就了游憩与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因为草原景观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导致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与游憩大多以草原观光、蒙族餐饮为主,形式简单。再加上草原景观本身就具备在小范围内无明显变化的特性,导致景观单一,使得大量景点具有高度雷同性。然而,城市生活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与游憩的品质和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品质,一些规划设计者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使用者的需求[1]。本文从使用者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的景观设计问题,探讨符合城市居民的潜在要求,具有独特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以草原观光为主的生态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1.2 生态园概况
生态园是指运用生态学、景观学规律建立的绿色走廊,并以此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园林地带[2]。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建设路南侧、包头市的中间位置,是全国最大的城中草原公园。占地530hm2,园区南北长约4.1km,东西宽约2.2km,海拔高度为1035.76~1057.04m,园内按照整体规划布局,分为8大景区。园内目前有近333.33hm2的天然草场,近千亩的天然红柳林和近30余种各类野生动物。园区内地表水,主要有流经园区的3股污水及1股由二水厂排出的清池水,现3股污水部分地段已加盖盖板封闭。枯水期园区最大水位埋深为5m,最小水位埋深1m,但随着近几年周围大量工程的建设,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现园区内可利用的地下水井仅剩门前区、羊场及几处遗留的降水井,园区面临水源枯竭的情况。园区土壤由6种土壤类型构成,特点是盐碱化程度高,pH值为7.36~9.65,平均在8以上,土壤质地主要是砂壤土,结构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是生态园内的游人和游人行为,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2012年9月。利用园内的监控摄像视频,观察游人在不同空间的行为特征,对游人数量、行为进行统计。另一方面,以游人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中,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游人行为的细节。选取不同日期,与园中的游人进行随机交流,调查游人对公园的评价,包括市民、游客、管理人员等。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2份,问题设置涉及使用者的行为、感受、满意度和改进意见等。
3.2 数据结果与分析
3.2.1 行动观察统计数据。选取门前景区、蒙古大营和圣鹿园为典型空间A。如表1示:空间A中有蒙古大营蒙餐餐厅吸引了很多游人,空间A是门前景区,来往穿行的游人也很多,这一区有圣鹿园,停留观赏梅花鹿的人也较多。游人行为也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在漫长的冬季和春季,来园的游人多是为了餐饮或者是穿行而过。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内的游人行为分布比较均衡合理。
如图2示,因为园中水源枯竭问题,草原风光展示区内的水系干涸,导致无法戏水,到这里的游人主要是观赏草原风光,所以,站立停留欣赏风景的游人较多,而在冬、春季观赏风光的游人数量少,多是一些锻炼身体的游人穿行而过。
3.2.2 问卷、访问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生态园的环境和景观的整体评价方面,32.1%的游人表示满意,38.8%的游人表示感觉一般,剩下的29.1%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的问卷调查中,主要原因有:(1)景观单一,可以观赏的景点不是很多,与其它的草原风光景点雷同。(2)水源枯竭,包头市地处半干旱区,空气干燥,园内无水就少去很多景点。(3)水源枯竭导致草场的退化、破坏严重。(4)植物种类少且单一,冬季没有可以观赏的植物景观。(5)可以躲雨、遮阳的地方很少,公厕难找。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游人行为的特征分析以及对游人对生态园使用评价的分析,对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内的园林环境,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建议:
4.1 生态园内的景观单一,在景观设计的内容上缺乏特色,建议在草原文化、冬春季特色景观上进行建设
首先,景观设计要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围绕草原文化下功夫。目前,生态园在饮食文化、“鹿文化”方面的景观建设比较突出,正是这2个特色,吸引着游人来生态园游玩。下一步可以继续在草原文化上面下功夫,围绕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活动展开音乐舞蹈表演、游艺竞技旅游。也可以开展文化观光旅游,如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雕塑、帐毡、蒙古袍等都可以让游人观光。其次,可以在整体上适当增加园中其它类型的景观设置。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内的平原区是一个草原风光区,主要是草地和树林,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建筑群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对于草原风光的建设我们是有经典可循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这对于草原景观建设是很好的启迪,可以作为景观设置的方向。再次,可以努力开发针对冬春2季的景观设计。比如,冬季可以围绕包头市天气寒冷,冰雪增多的特色,打造冰雪景观。春季最常见的气候是风,可以建造一些风能景观。
4.2 园内的植物景观类型少,品种少,建议增加园内植物配置的种类,完善园内的植物景观配置
园中树木东部以红柳为多,西部以小叶杨为主,大都是天然的防护林,树种单一。园内土体贫瘠,水源缺乏,乔灌木植株呈现衰退之势。改变植被景观,需保证该地水源,并在地块上种耐旱的牧草野花组合。积极选用耐寒、耐旱的乔木灌木进行植被的种植,特别是一些常绿树木品种、彩色树木品种。园中花卉品种少且常见,对于草原造景来说,野生花卉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将内蒙古草原上的野生花卉品种加以利用,如毛百合、花黄菜、石竹等,这些花卉散布于草地之上或点缀于道路边,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
4.3 园内草地退化严重,在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利用耐寒草、观赏草等打造草地景观
园内的部分草坪需要重新翻种、补种,可以播种以牧草为主的耐寒草组合,耐寒组合主要是由18个品种组成,牧草是草本科植物黑麦草,无芒雀麦和豆科植物如紫花苜蓿,沙达旺等,该组合耐寒、耐轻度盐碱,比较适合生态园内的土壤条件。还可以播种观赏草类的植物,利用观赏草类打造独特的草文化的独特景观,“观赏草”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的草本观赏植物的统称,它自然优雅、潇洒飘逸,富有自然野趣,对生长环境有极广泛的适应性,易于种植,在园内可以利用观赏草打造独特的草原景观。
4.4 园内植物景观配置时采用了一些不适应园内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建议在选择植物时,更多的注重本土植物与乡土植物的利用,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在生态园内景观设计者在选择植物配置时,有时因为偏重观赏性而忽略了适应性,再加上近几年园内的环境恶化、水源枯竭,导致有些植物类型无生长量或者栽种养护困难。包头市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长、全年雨水少、风沙大,且园内的土壤贫瘠又盐碱化。所以在保证园内水源的条件下,更要积极的选取适应园内条件的植物种类,对于大面积应用的植物种类更应该选择耐旱、耐寒、耐盐碱、易养护的植物,这样才能够保证园内的植物景观。选择时,可以重点考虑本土植物和容易被人忽略的乡土植物。本土植物在本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比较能够适应园内的环境,如山杏、山荆子等一些本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很好的在园中进行开发利用。还有一些乡土植物,那些被忽略掉的野草野花,能够很好的适应园内环境,而且能够营造出具有野趣的自然景观。利用这些未被开发和利用的本土与乡土植物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对居住区绿色环境的要求不断的提升。房产开发商为了迎合群众的这一需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面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小区绿化景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概念
1.1 生态设计
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1.2 景观生态设计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地上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
1.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等。近十几年,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遵循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2.1.1 气候因素
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可以考虑当地的气温、日照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种植,使之在夏季温度较高时段能够遮阳,降低环境温度,而在冬季要避免影响采光。也可根据温度、降雨、湿度的年内变化选择不同开花结果期植物种植,使景观具有季相变化,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还可根据场址的风向特点合理安排景观廊道位置,使其可以引导自然气流增强基地内的自然通风,有效增加气流运动并缓解热岛效应。
2.1.2尊重地形,维护场地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2.2遵循植物生态学原则
2.2.1 植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多由单一物种构成,此种形式搭配的群落其结构与功能都不完善,该系统比较脆弱,很容易受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维持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就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2.2.2 植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依据生物的不同高度将植物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一般来说,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次。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当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成层性以及层片特点,在物种选择过程中依据“近自然群落”理论,效仿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点来选择物种,构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乔-灌-草混合搭配,取缔稀疏乔木配置大面积草坪地配置方式。
2.3循适用、经济原则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也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是指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充满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实际上,正确的选址,因地制宜,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3.1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夹竹桃、石榴、桅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蕾、糯米条、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劈、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自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2色彩搭配要协调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四、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对现有楼群分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建筑布局、园路、园林小品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1 有关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1.1 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走的是可持续发展路线。而生态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则在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资源消耗。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生态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增强商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桂林园博园的生态设计。
上图可以看出来,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更注重于原生态,树木与花木搭配合理,也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呈现出一种自然绿色状态。
1.2 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中的生活景观设计、住宅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及旅游区的风景规划等都属于景观设计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居住在一个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中,而在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正是为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为了保护和尊重我们的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协调性、保证自然环境的自动调节能力和对节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已经占领了核心地位。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不断的生态破坏现状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隐形威胁,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景观设计中偏向于生态设计,为改善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活环境而作出努力。桂林园博园正是基于此原因,旨在为整个桂林乃至广西推广和宣扬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桂林的整体综合发展做出贡献。
2 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的相关理念
2.1 自然式设计
自然设计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以自然景观为原型,让城市在生态设计和规划中逐步走向“城市公园”。在瑜伽中有“天人合一”一说,这在设计学中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性。很多科学家和设计师都推荐将城市的绿化和景观设计规划趋向于“自然式”,将湖泊、绿地等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创造和设计规划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让人们拥有亲临自然的感受,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如图2所示,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中的湖泊与庭楼。
由上图可以看出,庭楼与湖泊的搭配,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 乡土化设计
乡土化的生态设计理念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将与当地的生态条件,比如气候、地形地势、风水人文等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条件的景观。进行乡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图3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元素的体现。
2.3 保护性设计
所谓保护性的生态设计重点在于强制性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出“原生态”和“自然美”。这也说明了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应该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的最本质的美感。
2.4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的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中与自然是设计、乡土化设计和保护型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旨在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性的生态设计,以维持生态平衡,保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恢复性设计在城市中的河道、工厂等被人类活动破坏性较大的区域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3 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
3.1 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是无法避免的。而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就是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平衡,维持自然奇观的原样性。
3.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孕育着一切生命,为所有的生命提供着栖息地和维持生命的能源,其有自身的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对资源再生的能力。而人类的繁衍和强盛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过分“剥削”,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中应该对当前的自然环境不进行过分干预,让其在自然发展中自我调节,维持当代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原生态。
4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以水景园中的水生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分析
4.1 水生植物在水景园中的重要性及其配置原则
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水中的植物加上水景园的别致设计,组合在一起能起到不同的设计效果,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旦水景园的构成组合中缺少了水生植物,则会让水景园缺乏生机感,也会让水景缺乏灵性。例如,桂林园博园的水生植物配置,其池塘中水中主要以睡莲点称,如上面图(2)所示,水面加以睡莲漂浮水面,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另外池塘(水景旁边还适点缀)周边驳岸片植以水生美人蕉、菖蒲、再立花、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使之种类繁多,而且分布适宜,再现一个非常自然的生态驳岸。同时,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首先要注重水生植物的生命周期;其次要重视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不能显得太突兀或无法与环境融合;再则是保证水生植物配置的内涵和寓意,让水景的整体效果更为出色。
4.2 水生植物在国内外的分类方式
4.2.1在国外的分类方式。国外将水生植物分为浅水植物、沉水植物、浮生植物和浮叶植物4种类型。其中浅水植物生长在浅水以及河塘周遭,在水景中起到对水陆分界柔和过度的作用;沉水植物,生长在水面以下,大多是耗氧植物;浮生植物即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而莲属于浮叶植物中的一种,并且处于浮叶植物中的“女神”地位,数量多时往往能制造出惊艳的美景。
4.2.2 在国内的分类方式。在国内也将水生植物分为4类,分别是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和国外的分类一样,沉水植物的代表为藻类,而浮叶植物的典型性代表依然是莲。荷花作为我国的名花划分在挺水植物一类,漂浮植物代表有大藻。
5 生态景观园林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配置要点
5.1 水生植物繁多,切记滥用
我国地大物博,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在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中能用到的植物有很多种。但在进行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时,切记对水生植物的滥用。应该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生理周期进行了解,再明确要选什么样的植物、多大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数量,最后将选择的水生植物与水景园景观融为一体,和谐搭配,创造融洽协调之美。桂林园博园,就是根据其气候和地势特征,以及根据整体环境的渲染,特选用的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来配置水景,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气候等外部条件相适宜,容易生长的更久。另外其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配置使用合理,所以并没有显示出其突兀繁杂。同时,也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精心的照料和爱护,这样才能实现美景持久性。
5.2 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
由于水景园的水体有所不同,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水体也有着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若水体较为规则,则水生植物的配置也可规则化,例如,水生植物的摆放间距和摆放数量都可以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桂林园博园的中央水景就比较适宜睡莲以及荷花等,突显出水景景观中水体的平静、优雅。
5.3 利用水生植物的特性构图造景
任何的景观设计都与美术和构图相挂钩,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应该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颜色、形态特点,结合水景景观的特色,将水生植物与环境相融合,利用层次感和线条感构图,让整个水景园的水景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画意百出。如图4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水景及其植物配置,池塘中的荷叶及岩石上的植物等配置相得益彰,产生一种和谐自然美的效果。
6 结语
景观设计在当代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应用措施,而景观设计又是将设计、规划、自然和人文地理相融合的集中体现。景观的生态设计除了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自然的规律,发现自然的美,也更加考验了设计师的创新以及运用能力。同时,从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将体现出人文地理相和谐的理念,让人们时刻认识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共存,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将是衡量一个设计师能力和水平是否优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