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小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注重塑造学生心灵,努力构筑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将对职校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的道德修养,从而推进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构筑。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在带给我们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传统文化是典型的道德文化,它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许多职校学生内心的迷茫和空虚需要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填充。融传统文化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职校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1,“修身”思想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大学中曾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职校学生而言,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一个必然价值真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入世和进取规则是填补这种真空的理想内容。有利于职校学生培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培养为国为家的爱国情操。
2,“和谐”理念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传统文化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所谓“和”,是指事物对立因素的交融。它有三个层面:第一:对于个人要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第二: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应处于和谐一体。孔子指出:“君子和人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职校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要通过这种和谐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及达到和谐人格,拥有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
3,“自强”、“有为”精神与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并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保持特立独行的品节操守。
4,“尚群为公”思想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都体现了“尚群为公”整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孔子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职校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职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实际,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巧妙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德育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如《哲学与人生》中关于人际和谐的教学内容,深入介绍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让同学收集有关“人和”的名言和论著。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目。在辩论、演讲等形式中,广泛应用传统文化来进行论述。因此。职校德育课堂在学习立志、修身、诚信等授课内容时,应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内涵,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中,提升思想境界。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性格迥异、成绩参差不齐。他们的成长环境普遍不佳。有些父母是小商贩,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们;有些父母为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则作为留守儿童与老人一起生活;有些父母关系不融洽,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高职学生的父辈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修养不足,无暇教育孩子或者凭感情用事。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从小缺少人文关怀,责任感缺失,独立思考能力差,情感依赖性较强,属于很难长大的一代。虽然其智力水平不低,但是其非智力素质比本科生差很多,尤其在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感方面。
二 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现状及原因分析
思政课教学现状是,相对专业课,学生对其不够重视,抗拒、厌学等情绪严重。据笔者对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上课认真听课并做笔记者占5%,认真听课但不做笔记者占30%,偶尔听老师讲课者占45%,根本不听课者占20%。上课不带课本,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做专业课作业、看小说,甚至逃课都很常见。思政课传授知识已经非常吃力,育人功能就更加难以实现。有些学生,学期末连授课老师的姓名都不知道,教学有效性在其身上根本就无从谈起。
高职思政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原因是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职学生所受人文关怀缺乏,文化自觉性差,自律意识极低,部分学生人格有所缺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20%不听课者,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效果也很差。如果不从高职生的精神和人格着手,对其进行人文教化,增强其文化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则所有的思政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改革举措,终是空中楼阁,不能将教学要求“内化于心”,更不能“外化于行”。
三 将《弟子规》融入思政教学的尝试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弟子规》又是以儒家核心思想为基础的经典启蒙读物。它所包含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的德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借鉴意义[1]。而且,《弟子规》朗朗上口、篇幅适中,非常适合高职学生来学习和践行。我们借鉴其精华部分,尝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以期能完善学生人格、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我校思政部选取了六个专业(文科和理科各三个专业),每个专业各两个班级(一班和二班),在一班将《弟子规》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二班则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不融入《弟子规》及其它教材以外的传统文化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 《弟子规》进课堂。每次课前10~15分钟,用来学习《弟子规》。学习内容为3~5句经典《弟子规》内容,学习的形式为老师以故事引领,然后讲解《弟子规》原句。例如学习“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先讲解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然后讲解李白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最后与学生一起诵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学习到一定时候,及时复习,但不强求学生背诵《弟子规》原文。小心、轻柔地引领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慢慢进入自愿的学习状态,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喜欢上《弟子规》。
2 举办集体学习《弟子规》的活动。请一些对《弟子规》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或者观看国学大师讲解《弟子规》的视频。例如观看台湾国学大师蔡礼旭老师的视频《细讲弟子规》。
3 《弟子规》进班会和团日活动。在班会或者团日活动中开展“感恩父母”“克己宽人”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类似活动,受到启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懂得自律的重要性,形成主动学习氛围。
4 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学完“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明确告诉学生,见到老师,应该大方给老师问好。学完“入则孝”,明确告诉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让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放心,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敬之一。
5 加强宣传。在学生教室内,安放关于《弟子规》的故事图画,或者《弟子规》的书法字帖,让《弟子规》在不知觉中进入学生视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弟子规》后,短短一个月,即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改观。六个班级中,有五个班级的学生,见到老师开始主动问好。两三个月后,一上课就萎靡不振的学生少了,迟到旷课的学生少了,课堂秩序明显好转。课堂由以前老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师生共同的课堂,学生踊跃发言的多了,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到学期末,一班的学生不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绩普遍比二班的好,其它各科成绩,均普遍好于二班。而且其早操出勤率、内务优良率亦优于二班。
其中软件技术专业一班,由于授课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对《弟子规》没有深入的研究,急于求成,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会背诵《弟子规》内容,并每节课检查。如果学生有不会者,常常进行言语的奚落,导致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行为习惯亦无大改观。
四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之建议
通过《弟子规》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尝试,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弟子规》的内容,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对育人有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的作用,能极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弟子规》只是其中沧海一粟。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强大,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必能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根据我们将《弟子规》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尝试,给出以下建议。
1 操作上宜自下而上。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你越明确地让别人接受一种事物,他就会越排斥。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该从某些班级着手,悄悄地进行。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让其他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感到好奇,然后慢慢引导其也加入学习行列,千万不可一下子大面积强行推广。
2 过程中需持续改进。可以引入PDCA(Plan-Do-Check-
Action的简称)品质管理循环。其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工作。根据我们设想的教学效果,按规划、执行、查核与行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确保教学有效性之达成,并进而促使教学有效性持续改善。以期全院形成学习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氛围和习惯,可能得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并持续改进。
3 施教者是关键。施教者,包括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也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施教者不光要有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得有爱心、耐心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要努力提高思政课老师的地位,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减少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公平待遇,使他们乐业、爱业。我们开展《弟子规》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尝试中,软件技术一般的教师,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好的策略和想法,没有好的执行者,可能会毁于一旦。
4 选好载体,优化形式。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传统文化于校园生活中,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思政教育。在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结合思政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举办形式活泼的传统文化活动。还可以借助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节日,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3]。经常带领学生去文化遗迹和历史博物馆,参观书法、手工艺作品等传统文化实体,使学生在生活中多多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切身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之无穷魅力。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是一项教育活动,是“育人”的工程。教育的本质性质乃其文化属性,文化是教育的表现形式。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研究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使思政课成为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立体画卷,成为学生不厌倦、能从中受益终身的课程,真正实现思政课育人增效之目标。
参考文献
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当代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项创新。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有效意见,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致的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预期效果,而传统文化也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调缺少文化载体[1]。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要求各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结合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观,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优秀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仅有少数高校在日常的课程中增加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课程,且没有在校园环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知识空谈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落实到具体行动;②高校的上级领导及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缺乏对传统教工作的宣传、指导工作;③大部分高校缺乏优秀的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④由于我国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各种理论基础、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整体传统文化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发展趋势[2]。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
3.1健全完善各项教育实施制度
将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项具有复杂性性质的社会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单位、部门之间应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宣传方案并付诸行动,鼓励社会关注文化建设并重视传统文化在提高社会思想道德水平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主要力量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及文化修养,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3.2对高校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高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学生必修课程的范围内。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课程大多是死板的专业课程,没有足够的创新,同时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学校教学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各种需求和应用,并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多种综合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3]。
3.3在校园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学校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以营造校园文化教育的氛围。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并提出与活动相关的创新理念,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及参与充分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潜在力量。
3.4注重树立教师的优秀形象及榜样力量
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品质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及师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及榜样,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4]。首先教师应高度认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的这项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肢体表达及语言,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应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不断向学生指引方向,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优秀道德品质的新世纪人才。
3.5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
新闻媒体应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宣扬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念,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为传统文化设置专门的文化长廊以及文化宣扬节日,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详细介绍,使得群众可以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不断完善各校教育祝,同时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吴明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双语教育失衡问题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8).
[2]陈婷.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