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德育的核心

篇1

二、 抓好德育的本质,回归生活,重在体验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的教育包括道德的教育。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习得作为品德历史积累的规范,即“拥有德性”。同时,人的德性又必须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而不是“闻知”或“说知”。所以,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德育必须回归生活,重情感体验。德育曾经是庄严神圣的“道德高标”和抽象虚无的“宏大叙事”,近年来,德育开始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和细节中,把生活化的德育交还给学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催生内化体验,激发崇高追求,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打通,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她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现代教育是越来越注重挖掘“剩下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包括“个性思维、道德养成、人格感染”等非智力因素,让孩子具有远景发展、潜能发展、创造能力、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无论怎么放大升学率崇拜,教师和教育也不能将孩子的剩下来的东西扔到一边。这是教育和教师不可或缺的独立信仰,也是教育的底线。

三、抓好三个“主”字,为学生发展奠基

篇2

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首先,体育课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体育的魅力,开扩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学都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或者实现,老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由于模仿能力各不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掌握,而当老师讲解动作难点的时候很多同学并不能认真的听讲,因为单纯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而老师的口头描述根本无法激发他们对体育之美的热情,很难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美的探究和追寻的欲望,效果令人失望,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做做样子再无兴趣。而这时候,要是能够借助教学新手段的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图像,声音,讲解为一体的网络视频,立即可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美感,学生看到视频中体育之美的画面,很难不去尽力模仿,无不趋之若鹜。比如,健美操教学,要是老师单纯讲解,很多学生看着老师呆板的动作没有几个真正会感兴趣,老师为了给学生把问题讲解清楚,还得分解动作,学生们在老师讲解之后很难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然而要是健美操教学使用网络画面学生们看到健美操录像之后那种对美的钦佩和追求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跟着节奏做出优美而完整的动作。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老师要是现场演示,学生们可能跟不上节奏,要是老师动作太慢可能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要是老师可以把演示动作录像,然后以慢动作演示给学生,再配上老师的现场讲解,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也可以更快的掌握相关动作。这些对于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之美的追求,教学自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使用中学生的认知优势

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对于抽象、理论化的东西缺乏兴趣,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正好符合了少年儿童这一天然的优势,完全满足了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事务乐于接受的心里特点,让他们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体育课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欣赏到世界上最美、最强、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享受体育之美,让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勤于锻炼,强健身体,争取把自己锻炼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渴望做出他们所看到的美的动作。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供直观材料,带给学生形象直观的、生动的画面,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我们还可以做到把复杂的教学动作化难为易,通过观看动画,或者慢动作视频,让他们看清楚正确的姿势,看清楚动作的轨迹,提高学生的人之效果。比如,少年儿童对于复杂的一连串的动作接受起来很困难,如空中动作、连续动作等,而当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在视频上,慢慢展示的时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突破体育教学的难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很有潜力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他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分解高难动作,欣赏体育之美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学中,要是使用失当则会造成课堂混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最大特点是容量大,要是体育教学中过于追求大容量,很容易造成学生专注于或者说教师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手段,严重影响师生交流。还有体育教育大多数时候是在操场,游泳馆等开阔场所进行,教师的有效组织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永远是核心,因此体育教学中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是这一新手段带来良好效果的最基本保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是教育永久性的主题。在体育教育中,学生心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实践操作中师生互动和学生天性的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是依赖新技术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极其准确的动作要领,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得很完美,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是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的运用,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体育课这一学生们较为喜欢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是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恰当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技术这一新手段的帮助。信息技术最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体育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丰富教学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滥用这种新教学手段,也不能不用,要恰当安排,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统香道用具 玉石综合材料 创新设计 开发与探索

一、项目背景

中华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玉石资源丰富多样。使得玉雕文化也随玉文化的诞生而孕育至今。玉雕文化的发展同其他自古以来的行当一样,皆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雕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的玉雕的作品都是模仿抄袭,缺乏新意,又或是人们使用高科技技术机器进行机器雕刻,它提高了效率,但技艺的灵巧度却远远低人工雕刻,设计形式也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将创新气息融入玉雕作品中是玉雕行业的大命题,也是大趋势。

二、项目优势分析

对于项目的优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源上:项目起源于云南属地,云南玉石资源比较丰富,对于项目的玉石综合材料,其这样的条件给项目的开发与探索提供了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而我们进行的传统香道用具雕刻,香道本身为广泛人群熟知。为项目的开发与探索提供制作思想体来源。

2、在技术上:作为当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的不断学习。在产品构思,设计制作,开发创新都提供了技术保证。减少制作成本的同时大大增进了资源的利用力。同时还拥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的进行指导。进一步在项目产品制作中提高项目产品的完善度。

3、在市场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品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基本消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消费。香道文化源远流长,香文化受到推崇。医用,熏香,宗教,养生等等。而与玉石之间的联系则是人们对玉石的消费增加。玉石受到消费者使用,收藏,装饰等等之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即《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开发与探索》项目在市场是占据优势的。有很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4、在设计上:团队拥有创新能力,拥有设计绘画艺术能力。

5、在技术设施上:拥有充足的玉雕制作设备保障。

三、项目运作可行性

《现代玉雕与香道用具的结合与创新》项目是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综合材料结合而成的创新产品开发;是拥有悠久传承历史性的香道文化与玉石文化的之间的碰撞形成的创新产品;是现代玉石雕刻技艺与传统玉雕题材的完美跨时代创新结合。无论其设计,制作开发,探索,都具整个项目有效运作的可行性。外加默契团结的团队力量,玉石综合材料原料优势,创新思想,市场前景等等有利条件的促成。该项目的优势显而易见。

总之,《现代玉雕与香道用具的结合与创新》项目具可行性。我们也会不断的进行探究。对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从设计研究到制作。都将拥有一个类似制度的形式进行运作。使这一过程高效率的运作起来。

四、创意缘起

(一)香道历史及文化

中国香道历史文化悠久,香,不仅可以芳香养鼻,颐养身心,祛秽疗疾,还可养神养生。而所谓的香道,简单地说就是来自香的艺术。人类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香料,便将其演变成一种情操──香道。它能使人类通过嗅觉感官享受到精神层面的修身养性诉求,便产生一N来自生活的美。融入具有艺术性的香道用具、以及一个具有香道生活环境、香道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清丽的点香、闻香,产生种种回忆或联想,便由此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这就是所谓的香道。

(二)玉石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之国,其不仅玉石开采历史悠久,而且中国的玉雕文化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云南,云南宝玉石资源储量大、品种丰富,在我们周边就拥有稀少珍贵的保山南红玛瑙,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玉石文化也便围绕在我们的周边。我国最早的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现在玉石文化发展至玉雕文化,许多玉雕师诠释着这个时代的玉雕艺术。玉石市场不断涌现。玉文化随之不断的进行传承发展着。

(三)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的综合材料产品当前的市场状况

随着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潮流的不断涌现,以及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不断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人们对玉石消费也随之提升。我们进行设计的与玉石相结合的综合材料创新创意香道用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商品价值。当然的玉石本身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在玉雕市场上我们所设计的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的综合材料产品具可行性。市场上关于香道用具的制作有许多形式。有一木质的香道用具,铁质香道用具,塑料质香道用具,瓷器质香道用具等等。而这些材质的香道用具相对价值较低,持久性相对较差,不具如同玉石一样的收藏使用价值 。玉石材质的香道用具比起市场普遍的材质的香道用具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五、制作过程:

(1)确定制作的作品主题为: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2)对各个香道用具进行图纸设计及修改;(3)初步进行香道用具用泥塑的方式雕刻,把握比例,“形体”结构;(4)在选取好的玉石上设计香道用具画稿;(5)对想到用具进行打粗胚,在玉石上确定好作品的比例,“形体”结构;(6)调整各个香道用具的形态;(7)完成香道用具的细节雕刻,如线・面条收理,刀痕打磨等;(8)对雕刻好的各个香道用具进行抛光。

六、综述总结

《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开发与探索》是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综合材料相结合,独特的香道文化加上独特的玉石形成的综合材料创新制造了独特的产品。在悠久的香道文化和玉石文化之中孕育出一套玉雕作品。形成的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拥有市场可行性。产品具有收藏价值,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独特的创新设计为产品提供艺术性。促进玉雕文化的发展。着一整个过程离不开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马崇仁.形象翡翠学――马崇仁赌石原理与应用[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

篇4

体验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毋庸赘述,但只靠单纯的、课程化式的理论说教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体现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活动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锤炼。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从而更直观地体验心理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这对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深远意义。

例如,围绕“如何应对挫折”的话题,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挫折以一组小品的形式制成计算机教学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使学生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要面对成功和失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挫折、失败,我们应如何对待呢?可以请同学们选择屏幕上任何一种情况谈谈自己将如何面对及解决挫折。这种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设问的方式使学生们有真切的体验,因此发言十分踊跃。学生们在情境中体验心理活动,认识和印证理论知识;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并显示出一定的创造力,不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边倾听,边点评,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发挥网络优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网络虚拟现场,解答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他们的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逐渐提高其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国人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使许多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鼓足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而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可以利用语音技术虚拟现场,直接与来访者进行对话,不仅可以克服面对面谈话的缺点,同时还可以避免“移情现象”的发生。另外,心理咨询网站的建立也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网站可以及时向同学们传播心理知识,使他们逐渐了解并认同心理咨询,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自我疏导技巧,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定期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进行矫治,将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篇5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大大优化了语文教学。一是改变了备课形式,拓宽了备课渠道,将局限于文字资料的传统备课形式拓展到图、文、声综合运用的多种形式,通过信息技术途径获取全方位备课信息,从而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二是丰富了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能够将课文形象化地加以演示,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三是推动了教学理念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从而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网络技术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创设情境,理解文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认知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等几个环节组成的,难以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学习兴趣不浓。而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新课程改革更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网络技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可以使课程内容复合化、形式多样化,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缩短学习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减轻了课业负担,解放了学生。尤其对于那些描写优美、内容生动或者的课文,比如《雾凇》、《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网络技术的优势更得以充分体现,有网络技术的声、光、影集合而成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中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雾凇》为例,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但如果仅仅是生硬地结合课文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作者的描写非常优美,但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雾凇,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生动具体的印象,自然难以与作者的描写形成共鸣。课堂上,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视频、PPT图片等,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眼领略雾凇的美丽及其形成整个过程。这样既有形象的展示,又有过程的展示,学生就非常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讲述,主动地思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也激发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网络技术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活跃思维

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够,又初学写作,普遍感到难以下笔,或言之无物,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一些引导,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他们的写作思维。但是,这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教师创设的情境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学生的感知不够,印象模糊,还是难以写出好的习作。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创造出一种现场教学的情景和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既增强学习兴趣,又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激发写作兴趣。比如学生植树活动后在写关于植树的作文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植树活动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将学生再次带入植树活动的快乐体验中。学生看到自己植树的情景,热情会随之高涨起来了。这时,教师要求他们用“先、接着、再、然后、最后”等一连串的序词说出活动的全过程。然后结合画面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写作什么。

篇6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1现代信息技术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

1.1教学观念的变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意义通常是狭隘的,指的是校内教育,而且是阶段性的,而教育对象也往往仅限于青少年。教师通过课堂、实验室等特定的教学环境,运用语言、姿势、表情、文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1.2课程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汇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地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1.3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优秀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2现代信息革命引起的教材变革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使信息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的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是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本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3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出。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生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和放射性物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4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方式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像原先那样采用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多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乏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其中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授课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篇7

“新声带现象”标志河南

“品牌本土化”

首先,“新声带现象”具有典型的河南“品牌本土化”特点。

《新声带民星秀》从2005年首届选秀开始,就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河南本土化”5个字的烙印。《新声带民星秀》是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电视剧频道是河南本土的地面频道,它覆盖广,也有一批超级忠实的观众粉丝群。

《新声带民星秀》从河南全省选拔优秀歌手。既然是民星,顾名思义就是平民歌星,零门槛,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参加的标准让来自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的青年人为之雀跃不已,毕竟河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娱乐,有了自己的选秀活动。

《新声带民星秀》从海选到初赛再到复赛,评委专家们也都来自河南本土,他们深知河南当下的娱乐发展道路、河南青年对时尚文化的了解程度,评委的身上也打上了“河南本土化”5个字的烙印。2007年,《新声带民星秀》的胜出者们还在全省进行了“新声飞扬——电视剧频道新声带民星秀”巡演活动。

其次,广电系统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在《新声带民星秀》中显示殆尽。

《新声带民星秀》是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但利用同属于广电资源的《东方今报》的报纸优势,和报纸、电台等强强联合,也使活动在河南形成了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效应。《东方今报》从2005年开始,就大篇幅专题式报道《新声带民星秀》活动,从前期活动筹备开始,海选、初赛、复赛、决赛每场均派优秀记者进行报道,这种广电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活动中也显示了河南独有的特色。

“新声带现象”激活河南本土娱乐意识

可以说,2005年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是在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火未火之时独具慧眼,充分联合广电媒体整合广电资源,用《新声带民星秀》活动激活了河南本土的娱乐意识,也在河南上演了一场大众选秀娱乐游戏。

笔者认为,相对于湖南、北京、上海等省市,河南在目前娱乐资源匮乏的状况下,河南人的“娱乐精神”是缺失而又疲软的。可以说,日常娱乐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它能帮助人们调节紧张的神经,也能帮助社会释放压力。但河南人在背负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精神生活层面始终有沉重感和负重感,但也正是如此,它造就了河南人的内敛含蓄委婉和深沉,这让整个河南本土文化产业缺乏“原动力”、缺乏“娱乐资源”和狂热的“娱乐精神”。

虽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星登陆》以及河南电视台精品博览频道都有一定的娱乐资源,但是“星登陆”推出的歌友会都是全国知名的歌星明星,河南本土的极少;河南电视台精品博览频道的娱乐资源更多的则是“舶来品”——来自韩国等地的时尚娱乐元素。在河南青年的内心深处,河南的娱乐明星是缺失的,如果说上一代中常香玉等豫剧大师是河南文化娱乐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如今谁也无法接起常香玉先生传递的接力棒。虽然在河南电视文化中,“梨园春现象”、“武林风现象”也推出了庞晓戈、晨东等明星主持人,但他们的观众群相对稳定、相对狭小。多年以来,河南已经没有出现过能够得到全国观众认可的明星,整个河南本土娱乐都缺乏“明星制造”,面对这样的状况,河南媒体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的《新声带民星秀》不仅引爆了河南人自娱自乐的行动,是一场在强势媒体的集体轰炸下引发的“造星全民娱乐活动”,而且也填补了河南电视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连续性、全民化、草根派的娱乐空白,它将河南最底层的娱乐精神得以发掘,让河南人充分感受到娱乐精神的洗礼。

“新声带现象”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复苏

何为娱乐精神?通俗来讲,娱乐就是“玩”。娱乐,就是要制造轻松环境,松弛紧张心情。经过多方面论证,娱乐也是需要精神的,它不仅仅是玩乐,更需要人性的光辉和人文的关怀。娱乐精神不仅是现代人适应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排解生存压力、表达人生态度的一种生活方式,娱乐精神不应该是追逐时尚、愚昧跟风,首先应当是找到自己。

《新声带民星秀》作为一档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大众娱乐性电视节目,它奉行“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真正无门槛选拔”的活动方式,并通过层层淘汰选拔,征选出真正具备培养前途与明星潜质的歌手。《新声带民星秀》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的理念,开辟了海选、梯级淘汰等环节,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悬念式结果,充分表现了一种新颖且“没有距离感”的大众选秀景象。

《新声带民星秀》不拘泥于演播室形式,而是搭台唱戏,没有门票、没有名角,比赛具有大众性、自发性和平等性。不甘于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类低门槛的比赛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对于观众来说,平民化也拉近了他们与比赛的距离,在电视上舞台上表演的不再是一些看得厌烦了的明星,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就是你的亲戚、朋友甚至是自己。电视剧频道通过和《东方今报》的强强联合放大处理后,造成广泛而直接的社会效果:河南人在“玩”娱乐,河南人会“玩”娱乐,河南人的娱乐精神在复苏。

“新声带现象”将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再造

为什么说《新声带民星秀》将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再造?

对于如今的河南人来说,河南面临着重新塑造对外形象的任务,说起河南人,追溯源头则是炎黄子孙,但说到近处,似乎就没有什么能够代表我们河南人形象的标志,一个更为成熟的河南娱乐风向标的出现将对重塑河南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塑河南形象,不可或缺的就是河南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娱乐精神,属于河南方式的娱乐意识。怎么理解时尚,如何能够引领时尚,如何才能敢于表现,勇于创新?《新声带民星秀》就是在充分自我意识下自培表现出来的“娱人娱己”的一种能力,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能够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它火爆出场,满足了河南青年对娱乐精神的渴求,构建了充分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

篇8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34-02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和自身的体育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内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教学对体育教学的应用

体育教学个性化、人文化是学生不仅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和学习,而且可以很好地在网络中寻找适合自身的练习方法,制定自身的标准,设计自己喜欢的动作内容,动作效果,通过以上这些练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体育知识和练习的自信心。譬如,鱼跃前滚翻动作在教学中,初学时,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看清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于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慢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象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以及有很多不同的展现方式方法,这些技术特点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起着很好的辅助和帮助作用。通过应用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它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样的主观形式,不同的图片展示

学习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我锻炼的方法。锻炼者与网络的相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在体育课堂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多方位性来提高学生上课的质量。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鼓励、吸引、强调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信息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

2、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拓展性、想象性

体育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相互性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交谈,为学生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生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的价值支持。学生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进行精选、分类、加工、组合、建构、拓展,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生学习与学生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学习者的不同观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或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多方位途径取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更好的体现出来,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巩固提高,因此,锻炼者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3、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育的整合,教育的发展,教授的技术运用提供施展空间

在现代的体育课堂中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是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增强更新的观念,增加自身的教学手段,丰富自身教学的手段,是我们体育教师现阶段应尽快完成,完善和成长的需要。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综合性和跨越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和顶梁柱。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观念,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加相互探索相互合作能力,体现主题性教学

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从而达到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教学活动的网络化。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进行创新性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定,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专题学习网页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体育学科课程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情境——探究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由于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多元智能模式等。信息技术是教师的帮手、但是合理和科学性的运用整合过的材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材料。

三、小结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10-01

一、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提高人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讲,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廉价的、易于读取的、共享的视频音像或文字材料,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品质素养。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因此“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是本课教学的生命线。课始老师利用电脑视频播放“中央电视台4套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再现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启发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课堂教学中出示课件:“和平!和平!和平!”字体由小到大,体现了呼吁和平的愿望由弱到强,并利用课件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课件中的战争组图,体会“世界并不太平”,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堂教学结束前,播放“中央电视台2套介绍当前海峡两岸局势”的录像,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将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同时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得到升华。实践证明,课内资源与课外信息的完美结合,关注学生生命与发展,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升华。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上,信息技术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巧妙恰当地呈现给学生,必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我设计了动画课件,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欣赏着课件中翩翩起舞、各色多姿的蝴蝶,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光灿灿、十分壮观、五彩缤纷、上下飞舞、五颜六色”等词语的意思,还加深学生们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中不同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当中,感悟到黄蝶谷的壮观,彩蝶谷的美丽……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感而发,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古诗知识通过音乐、图片和影像来渲染情境,用网络来拓展知识,从而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如学习古诗《绝句》,学生在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上颇有难度,诗句中的“千秋雪、万里船”,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想象余地,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春景图中领会了“含”的妙处,体会到了“千秋雪、万里船”的含义。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68-01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一、整合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二、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使我们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很容易的把40分钟课堂轻松驾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视频,声音,画面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同学们由“迫学”变为“乐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通过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互联网上有着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通过网络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用途

信息技术的运用毕竟是一种手段,巧妙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生搬硬套就成画蛇添足,粗制滥用就是哗众取宠,使整合误入歧途。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在现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要让学生品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文本配上适当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在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语言行动,多种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如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我在上课时,为同学们制作了动画课件,出示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这样我把抽象的东西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他们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学习的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2-02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把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打破常规而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沉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开辟一个新天地。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一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二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三 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效果的实现。

五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六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篇12

[作者简介]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05-03

一、整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核心的逻辑因由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把职业教育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和根本抓手,这样才能将其奠定在职教的而非错位的、科学的而非臆造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体系的根基与核心。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以及内涵,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至今也还处于不断嬗变的过程中。以高职教育为例,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又作出新的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1年鲁昕副部长首次提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成教[2011]12号)明确提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姜大源从职业教育性质的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普通中等与高等教育是定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是一种跨界的教育。①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客观描述,这一定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观点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消除人们面对实际的“怎么办”时的疑虑。换句话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过程。跨界重在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整合是将两个以上的异质事物、现象或主体归并、融合为一体的过程。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归依。因此,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的逻辑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道”就是整合。既然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应该以整合为思维方式和方法,以整合为基准和核心。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理性思考(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概念解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词组中,两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现代”和“体系”。现代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体系该怎样界定和厘清,都需要加以澄明。

现代是一个与古代相对应的代际划分概念,体现了对现代以前的时间节点上的事物的发展和超越,体现了对现时展状况的历史集成以及这种集成对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现代”反映了当今社会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转型、选择及国际互动的现代化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化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标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成为趋向普适和面向人人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现代性,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第二,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趋近职业教育本质的过程。由原始的备受鄙夷的“奇技巧”,到手工作坊年代师徒相授的“学徒制”,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盛行,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更新并日益加深。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将工作经验作为教育与学习的策略,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②第三,现代性应当张扬主体性自由,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绝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把人降格为技术世界中的齿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③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因矫枉过正、回环往复而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现代是一个框架,现代是一个过程,现代是一种转型。作为一个框架,它承载着更多文明的要素、先进的成分、正确的理念,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过程,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既承接传统的厚重滋养,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发挥着与时代连线、发展过渡、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转型,它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非线性的,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是对发展的一种创新,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型。

如果说“现代”这一概念对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本质的规定,那么“体系”就是指结构性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特点在于结构的整体性、功能的优化性和内在的和谐性。任何体系必定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整体,如果体系不能构成整体,就说明该事物是不成体系的,体系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优化性指的是体系的要素加合而产生的作用和性质。例如,苇篾编制而构成席子,砌块组合而形成建筑。这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体系的构建如果不能产生“1+1>2”的功能优化效果,就不是优化的或合理的体系,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体系既然是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的和谐性。如果构成体系的要素是混乱冲突的、矛盾互斗的,就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体系、内耗的系统。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

国家层面的文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有过三次重要表述。第一次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6]16号)提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次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次在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三次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堪称最顶层的设计、最权威的描述。其意义在于,一是反映了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高度重视,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作为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努力探索追求。二是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诉求和根本意志,意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实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目标。三是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政策支撑。四是彰显了我国自上而下理性追问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心,目的在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本土化超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特征

范唯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表述,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概括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④。这三个方面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的规定,将其视为特征,似有不妥。马成荣则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与现代产业相匹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特征是事物的特性和表征,应该是由概念的内涵所赋予并规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可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整合路径

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或者手段是整合,那么适应就是它的目标或本质。整合是教育现代性的趋势,没有整合就没有现代性的生成;整合又是体系建构的基础,没有整合,就没有体系的成型和完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介入整合的观点,平衡“现代”与“体系”的关系,在整合中生成现代性、完善体系性。同时,一切形式的教育都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体现适应性才能真正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体系的开放性,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外适性整合。所谓外适性整合,是指职业教育与影响其发展的外在环境和要素相互整合、彼此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进行外适性整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教育与之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职业教育如果弱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姜大源曾指出,“类型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张扬”⑤,而类型是在与经济的互动和适应中凸显的。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如果不与外界进行适应性整合,就不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供给、技术改造与创新、职业培训与就业等方面有所担当,就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要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必须进行跨界的思考和整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使然,也是国际经验的成功昭示。

职业教育进行外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主动与经济发展适应、对接。经济、社会、企业不会主动迁就或适应教育。它们好比是码头、岛屿和海岸,只能是职业教育的“船”来适应停靠的“码头”,而不能是海岸来适应“船”,否则船就永远找不到停靠的码头。第二,要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对应。要高度重视与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对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唱好服务地方经济这出“戏”。同时还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始终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融合。总之,要努力“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⑥。第三,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一方面,“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状况和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后劲,职业院校只有面向区域经济树立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理念,打好“服务牌”,才能赢得发展和支持;另一方面,没有贡献,只求索取,“守株”无为,办学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第四,要重视与就业结构的外适性整合,防止学生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二)体系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内适性整合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形式、类别、要素的有序整合,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一种多元架构的“立交桥”式的内在整合。有学者强调,所谓立交桥式教育整合体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是教育层次的完善,满足人们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追求;三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四是弹性化教育制度,满足人们对教育与工作的不同选择。”⑦姜大源也指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架设不同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维度上的立交桥,而且还要架设横向维度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⑧只有架构起这样一种层级和类别上都能顺畅沟通、有效衔接、交互转换、立交整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之有效地延伸到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层面以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层面,才能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实现对人的终身造就,“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为达到各自职业发展目标而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学习”⑨。

(三)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进行自适性整合建构

自适性是指在职业教育自身框架体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整合过程。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体系残缺、层次不全颇多微词,噱称之为“断头教育”。这种现状既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伤害,也是对体系建设的显在挑战。也就是说,从纵向的层级体系来看,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科,其体系和渠道都还没有真正打通和完善。所幸的是,在目前生源萎缩和人力资源要求高移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高而本、由本而研的层次上移还缺乏根基,体系建构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要把职教本科看得太高,不愿轻易松绑,不愿放学生迈过这道“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本科学历内涵或规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反而更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更新办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二,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的步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循序渐进固然重要,但如果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和步点,就会迟滞发展、错失良机。所以,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系统化建构、自适性整合的步伐,在中高职衔接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专本职衔接的试点,探索建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技术性本科连读模式、国家示范型高职直接升本模式等,稳步推开,梯度渐进,为职业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的过渡、建构、完善与整合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

(四)体系的人本性,要求进行个适性整合建构

个适性整合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为本位的整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把学生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来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将他们塑造成能够立身处世的社会化的人、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人。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适性整合。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整合。现实关怀,就是指对人的当下需要的关怀,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就业需要的关怀,赋予他们职业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终极关怀是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的关怀,是对人生更高意义和价值的超越、向往和追求。个适性整合,只有既面向现实的生活向度,又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才能真正体现体系建构的人本性。二要注意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双向提升的过程。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所建构的精神底蕴,是心灵之香、知性之媚、智慧之光的源泉。离开素养的能力是失范的能力,离开能力的素养会沦为空洞的素养,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既赋予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奠定学生“谋道”的精神格局,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

[注释]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要跳出“围城”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0-03-03.

②龚春蕾.现代语境下的职业教育解读[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0.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