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学案例及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

篇1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的发展,对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应用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再加上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学中应用的比较晚,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重视程度、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1]。本文主要就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

伴随着成人远程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远程教育的经济学。本文主要立足于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借鉴国外的教育经济学成型的研究规律对我国的远程教育经济学进行研究方向的展望。主要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研究,主要涉及远程教育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以及远程教育带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等。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育的生产函数、规模经济以及师资供给与相关培训等;最后一方面研究是如何更加公平高效的为教育生产提供相对充足的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更好的对教育财政进行有效的研究。

二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分析

案例教学起源比较早,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欧洲以及其它国家流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了中国,在管理学、法学以及其它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正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才使得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理解和深化理论的具体内涵,除此之外,还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精髓就在这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互动性。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形式,这与案例教学中的理念是完全相背离的。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下,很多学校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对于鼓励和倡导实施案例教学的机制也是缺乏的[2]。

(二)案例库不够健全

想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因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案例库。但是在构建理论经济学的的案例库时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难度系数比较大。有些学校在对案例进行收集、分析、研究以及整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案例都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期刊以及报纸上照搬来的,采用这种方式对案例进行编制,虽然就案例的教材以及案例的内容而言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案例的教材与内容却没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大,严重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教学手段落后

案例教学需要一些高科技的技术来支撑,比如多媒体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就不免会给很多高效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有些学校缺乏专业的案例教学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以及案例课件、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资源是严重缺乏的。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实验性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化的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这种要求对于高校的经济也是一种压力。由于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缺乏,使得经济学案例教学在高校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就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四)师资力量不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就失去了作用。在国内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师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符合教学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理论教学的素质比较高,但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不仅如此,在应变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总的来讲,国内的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因而各高效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完善师资力量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四提升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针对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

伴随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也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教育模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现代社会人们提倡终生学习,而远程教育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终生学习目标的需求。案例教学采用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函授、面授或者自学的形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对各种媒体信息手段的应用来对师生进行联系,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远程的传授。如今社会是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比较丰富,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任由受教育者进行选择。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地点的快速学习,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经济学案例讨论作出及时的评价,对其中的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明,建立网络讲堂的资源,方便更多的用户使用。不仅如此,远程教育技术还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指正,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现问题的存在进而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另外,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案例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不但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条件充分的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进而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加大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革新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想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对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另外,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

(三)建立和完善案例库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大纲内容以及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案例库进行不断的完善。加快我国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编制适合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案例库的案例质量。因而,在现阶段,就要加大对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首先,对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要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案例,这样形成的案例才有利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案例要能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应该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来对案例进行标编,在案例教学中,不管是对案例进行选择和编制,还是对案例教学进行设计,都应该要围绕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开展。

(四)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案例教学的需求。因而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来实现对他们教学技能的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点优势:首先,必须对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进行透彻的了解。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未能掌握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不懂得经济学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探讨的前沿及进展,是搞不好案例教学的。其次,要对案例有所了解,对案例中隐含的理论知识有个透彻的了解,明晰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教师不仅需熟知案例内容,还要关注整个案例研讨过程,要为案例讨论过程作好充分准备。最后,要有平等的观念。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不仅如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比较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一定能够对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1-02

一、研究意义和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石,除了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很多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因为经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就像《财经郎眼》这个节目中的口号所说的:生活无处不经济。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奉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成功地帮助资本主义世界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众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功不可没,虽然很多理论有争论,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批判,但是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在百家争鸣的各种理论中不断发展,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尽管有各种争论和争议,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在现实的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于我国来讲,西方经济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学好它,研究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用实践去完善丰富它,甚至去修正理论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理论多,涉及的范围广,既要将理论讲透,又要深入学习运用案例,时间上比较紧。除了文字叙述之外,理论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公式,运用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普遍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特别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看见公式、模型和各种图表之后,就产生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越是看不懂听不懂,就越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难,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

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虽然是从现实经济中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得到具有一般规律的结论,有的也是人们的经验总结。一些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虽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是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经济纷繁复杂,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前提假设条件,就无法构建模型,得不出任何的结论。严苛的前提假设条件,再加上各种公式,坐标曲线,组成的模型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果没有很好的案例去深入到这些理论之中,将学生从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就会让人感觉人云亦云,理论空洞不切合实际,学了半天不知道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还原到现实中,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案例更新速度快,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案例需要不断地实时更新,因为经济状况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GDP这样的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每年进行更新,如果在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还总是在用以前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也不易被学生接受。还有国家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总是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也在适时而动,如果不随着时事去更新案例,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陈旧案例,一是不能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不能和过去做比较,三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不像一些学科比如数学、英语、力学等,案例可以相对比较固定,它是一门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案例的更新速度快,也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一)纯理论无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比较抽象,特别是使用众多模型来进行表述的方式,增加了初学者对它产生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果仅仅是纯理论讲述,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让人遗忘,更谈不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难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之处。抽象的理论往往让人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感。

(二)案例较长,紧接理论之后,主要由教师陈述无讨论

如果案例比较长,主要由教师陈述且没有讨论,学生会产生疲倦感,而且是长时间被动接受理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会比较难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冗长的案例也会压缩理论的讲述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三)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陈述理论

在叙述一个理论之前,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再陈述理论。这种方法也能起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积极思考问题,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比较熟悉,能灵活应对在讨论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状况,总结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也需要合理把握时间,时间短内容少难以说明问题,时间长又会喧宾夺主影响进度。

(四)案例长度适中,教师陈述之后再讲解理论

如果案例长度适中且比较新颖,来回穿插于理论之中,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一会轻松,一会严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感。这种方法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和案例融入理论中的节奏掌控,且案例的选取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冗余部分少。

就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第三和第四种都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交替灵活运用,相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一)教师需加强学习,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将案例灵活运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做一名好老师,就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将每一个知识点吃透弄懂,才能熟能生巧,将各种案例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胸有成竹,才能抛开教案,游刃有余。而且除了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之外,还需要多看其他专业书籍,才能触类旁通,在编写案例时才有更多的素材,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觉更加实用。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说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门课,不能只看教材那一本书,确实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二)案例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

新颖的案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也许一个案例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案例的推陈出新,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新闻,并把一些比较具代表性的时事编写成案例,放到课堂中来。当然经典的案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将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然后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相信更能说明问题。

(三)讨论式的案例能取得较好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讨论式的案例,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使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在探讨中学习,成功的讨论式案例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四)注意案例的长短,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长篇的案例,选取一些言简意赅,没有冗余,长度适中的案例。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西方经济学由于运用到了数学公式和模型,课后也有一些习题,可以将这些习题作为案例放入课堂,先由学生做再讲解,理论陈述与讨论、案例分析、习题交替进行,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感。就像一个人坐多了想站起来,站多了又想睡一睡,是一样的道理。

(五)增强案例的趣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引用别人的案例相比较,学生往往对前者更感兴趣。有趣的案例,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要用自己的体会编写案例,就需要教师多走、多看、多想,多外出学习,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见多识广,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编写成案例。同时也需要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趣闻趣事,慢慢积累,增强案例的趣闻性,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案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注意案例的长短,与理论分析、讨论、习题交替进行,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相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

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

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三: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四: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00-02

一、案例背景

2007年,东北师大的史宁中校长就提出了在数学教育中将“双基”拓展成为“四基”,即在原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的想法[1]。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张奠宙先生和孔凡哲教授也纷纷发表文章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予以界定。可以说“基本活动经验”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张奠宙对“基本数学经验”的含义作了界定[2],认为基本数学经验就是“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他认为这里的数学经验应该专指的是对具体、形象事物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不是广义上的抽象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源于生活经验却高于生活经验。与张奠宙的观点类似,孔凡哲[3]认为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质是指学生经历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基本活动之后,所留下来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应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思想,注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以及数学素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中职数学活动是以促进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经验的理解,促使学生认知、情感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宗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猜想,同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应用创新意识。

二、案例描述

案例:课题:抛物线的概念

在讲授圆锥曲线之抛物线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问题,对前面的椭圆、双曲线的几种定义掌握的不是很好,教学最好都能从最低点开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或是直接把内容讲授给学生,效果通常都不太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并用几何画板作为展示和操作的平台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以时下火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背景)小河边住着一只青蛙,每天活得无忧无虑,可是有一只灰太狼却盯上了它,从此青蛙的生活充满了危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安全领域:一条河l和洞穴A,中间的一块区域长着鲜美的嫩草,青蛙每天都要在那里玩耍,但是在此时那只灰太狼随时都有可能在它面前出现,所以它要以最短的时间跑向自己的安全区域(假设青蛙的奔跑速度一定)。请你帮这只青蛙设计一下逃跑方案。

当教师把这个问题一展示出来,学生立即被它吸引住了,兴趣高涨,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了:

生1:青蛙可以向河里跑也可以向洞穴跑。

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具体的找出在哪些地方往河里跑,这两种选择的分界线在哪?

[许多学生开始利用几何画板的工具进行模拟试验]。

生3:过A作直线l垂线交于B点,取AB中点C,如果青蛙在C左边就往河里跑,反之就往洞穴跑。

师:(表扬鼓励)好你做的很好,现在我们找到一条线路了。有没有其它的。

生4:我找到不在直线上的点P的判断方法。

师:(适时引导)很好,那你是怎么判断的,给我们讲一讲。

生5:要看P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到点A的距离谁大。

生6(补充):点P到点A的距离就是连结PA。点P到直线的距离就是过点P作直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请一个同学随机的试一个。

生7:我来。……(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全体电脑进行控制。)

师:做得非常好,那请同学们都去试一试,多试验几次并且猜一猜这两种方案的分界线是什么?(取消控制,让全体学生都去尝试)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尝试。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判断。

生8:老师,我知道,我找了十几个点,看它们的情况好像分界线是一条曲线。当青蛙在曲线的左侧的时候,它距离河比较近,应该往河跑,反之则往洞穴跑。

生9:我试了几次,觉得我们要找的分界线就是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师延迟评价,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有许多学生都将思路转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上时]。

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大家找的点,那么所有这些点会组成什么形状呢?

生10:很像抛物线。如果我们取遍直线上所有点的话。

(学生们很激动纷纷尝试)

生11:什么叫取遍所有点?到哪里取?

生12:对,好像是这样的,点在直线l上取。我做了好几个点发现直线上的垂点和分界线上的点是对应的。只要知道垂点就可以找到到直线和到点距离相等的点。

生13:学生可始尝试。顺着他的思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抛物线的定义。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场景。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知识探求的渴望。学生在寻找最佳逃跑路线时,慢慢地发现:分界线竟然是一条曲线!此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抛物线的定义――“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始终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研讨,学生探究出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义,作到了有效的小组数学活动。

1、中职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具有数学性

所谓数学性,是指无论何种数学活动经验,都必须是“数学”的。教学案例表面看是学生寻找逃跑路线的问题,但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却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引导学生寻找路线只是教学策略,而寻找界线上点的共同特点才是目的。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因而也就不可能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活动在本质上是指向学习活动对象的,具有目的性的主动建构、积极探索、不断改造的过程。学生要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或法则,就意味着学生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探索、再发现或再创造。案例中通过对情境中的问题建构起意义深刻、联系广泛、层次清晰的数学认知系统。首先,本案例发掘了逃跑方案所隐含的数学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由单个点的方案,步入整个平面点的判断学习,方案的判断标准:(生2:要看它离哪里近。靠近河的话就往河跑,靠近洞穴就往洞穴跑!)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几何画板上尝试判断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内容“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就能够渗入学生自己的主观状态,从而脱去它的外在属性,变成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和数学认知基础。表明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其次,关于界点的共同性质不是教师告诉的,而是学生通过对多次试验的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的,表明获得一定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载体。表明获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的探究、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定向性和方法性作用。

2、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

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比较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戴维斯等人指出,数学经验的内核是数学本身。徐章韬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操作经验的质量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具体事物和具体化的游戏是发展数学概念的最好途径。对一个概念来说,感观上的多样性和数学上的多样性都是必须的。案例中每一个学生在初始的尝试中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殊点。不同学生虽然他们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但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主体不断地探索发现来实现对数学客体的认识,并在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学生寻找界线点这个同一数学对象,尽管学习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同,但不同学生仍然有不同的思维活动经验。所以,对学习群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

3、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强调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自我探求、自我发现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并且这种经验的获得是伴随着数学知识的验证和应用,伴随着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得,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实现的。不仅使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数学与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动机及其它非智力因素都得以发展。案例中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不断的尝试寻找多个点的条件。对界线点上的寻找通过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多种活动,获得界线上的点的共同特征。

4、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社会性

案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和内容的深入,学生获得的关于找特殊点的活动经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教师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了自我判断、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的延迟评价,给学生一个自我调整、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机会。在教师有意识地延迟评价中.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经历了“独立地”“数学地”思考过程。从而增进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积累了学习经验。而且个体的活动经验在师生对话、相互讨论等群体的“经验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丰富和发展了个体的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千思考[J].数学通批2007(5):5.

[2] 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与分类[J].数学通报,2008,47( 5) :4 -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第6页.

[4] 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 3) :33 -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