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力量不断加强。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萌芽,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评估对象日益多元化,从单纯服务于国有企业发展,到如今服务于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和具有一定财产的个人,涵盖动产、不动产、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力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外同行业相比还很低,仅仅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且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资产评估建设发展工作的全面推进。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事关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行业能否做大、做强。为此,文章将运用SWOT模型全面考察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以期帮助资产评估行业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本着全面、客观、公正及谨慎的原则,对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山西、吉林、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地76家资产评估机构的3384名评估人员,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企业既包括既包括大型资产评估机构,也包括中小型资产评估机构。在朋友、同学和相关企业界人士的帮助下,共发放问卷3384份,回收2891份,回收率为84.43%,剔出不认真作答,不完全作答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074份,有效率为71.74%。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的量表是K·J·安德鲁斯(1971)开发的SWOT模型四维度测量表。这一量表有15道题目,其中行业自身优势有4道题目,如:“我认为目前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我认为目前中国资产评估行业颁布并建立了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等;行业劣势有5道题目,如:“我认为目前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市场定位模糊,服务意识匮乏”、“我认为资产评估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我认为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薄弱,亟待加强”、“我认为资产评估行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等;行业外部机会有3道题目,如:“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我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我认为资产评估市场的蓬勃发展”等;行业外部威胁有3道题目,如:“我认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法制尚不健全”、“我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市场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我认为行政干预资产评估现象时有发生,会严重影响资产评估的独立性”等。该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的五点法测量 (“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不一定”、“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所有问卷采用匿名作答方式,要求被调查者本着独立认真负责的态度对19个题项涉及内容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选择。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 Statistics V17.0软件处理调查所得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DSA)、度量可靠性分析(MRA)、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相关分析(CA)和回归分析(RA)。
三、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度量可靠性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度量可靠性分析详见表(2)。测量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检测同一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论的可能性(Earl,R.,Babbie,1999),Cronbach’s Alpha系数是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Split Halve Reli—abilities)的平均值,是理想的信度预测标准(魏峰,2004)。Cronbach’s Alpha系数的取舍标准是:在0.9以上表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在0.8—0.9之间表示非常好;在0.7—0.8之间表示相当好;大于0.65而小于0.7为最小可接受值域;大于0.35而小于0.65表示量表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应重新设计;小于0.35表示信度过低(Nunnally,1967)。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项目的度量可靠性——即信度均大于0.7,说明该量表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均较好。外部威胁、自身劣势的均值和标准差较外部机会、自身优势的反应高,自身优势的均值和标准差最低。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Hotelling(1933)主成份分析法(PCA)和Comrey(1978)KMO— Bartlett球形检验,对SWOT模型四维度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SWOT模型四维度表的KMO值为0.843,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382.603,Df=105,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了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因此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经过具有kair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份作为因子(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4的项目),结果共得到4个因子,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即累计共解释变量为44.748%表(3);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15道题目大多都呈现在理论维度上,仅有个别呈现交叉负荷和负荷为负的情况。具体来说:因子1解释了13.123%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459可以得出,4道“自身优势”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1上;因子2解释了11.207%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367可以得出,3道“外部机会”题目,1道“自身劣势”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2上;因子3解释了10.755%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489可以得出,3道“外部威胁”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3上;因子4解释了9.662%的方差,结合载荷因子R=0.477可以得出,5道“自身劣势”题目大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4上,其中有2道题目出现交叉负荷在因子1上,另外1道题目呈现负荷为负。
(三)相关性分析 为了证明SWOT模型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四维度量表的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确定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方向,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由表(4)可以看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各变量之间呈现中低水平相关。“自身优势”与“自身劣势”呈现0.01水平以下的显著正相关(R=.335**),与“外部机会”呈现0.01水平的显著正相关(R=.258**),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R=.322**);“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305*),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正相关(R=.323*);“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291*)。
(四)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Francis Galton(1889)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维度——即SWOT模型量表的4个维度(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表(5)显示的是以社会统计学变量(性别、地区、年龄、单位规模、职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的7个维度为自变量,以SWOT模型发展状况量表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从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自身优势”在性别、教育水平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在地区、执业年限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自身劣势”在地区、执业年限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在年龄、单位规模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外部机会”在性别、年龄、执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在地区变量上没有呈现显著性;“外部威胁”在年龄、单位规模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在其他社会统计学变量上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的关系。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总体并不乐观。消极状况要大于积极状况,其内部劣势要大于其优势、外部威胁要大于其机会,这与现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相符合。外部威胁的均值虽高于外部机会的均值,但与外部机会的均值相差不大,比较接近;自身优势的均值要小于自身劣势的均值,且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首先,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初萌芽至今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行业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多多少少有些差距,其所受到的外部威胁要大于其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当今世界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资产评估行业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这使得我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会积极地利用迅速传播过来的信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行业经验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缩小与国外同行对手的差距,使之所受的威胁程度与机会程度相差不大;其次,由于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本身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在起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内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使得内部的劣势尤为突出,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优势。(2)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OWT模型量表的4维度的度量可靠性都比较高。但从效果完美程度来看,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不十分完美,主要表现在“自身优势”的题目和“自身劣势”题目的部分重叠在因子1的情况。因此,从其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符合程度并不完全相一致的情况来看,影响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并不止如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4个因子,还有新的因子影响其发展状况,这就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方向。(3)从对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首先,K·J·安德鲁斯(1971)提出的“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的划分,在“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 “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自身劣势”与“外部威胁”相关性较高的结论上得到了有效性验证。其次,从“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305*)、“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291*)可以推测出,在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在“外部机会”受阻的情况下,既有可能让“外部威胁”占上风,也有可能让“自身劣势”占上风,这两种情况都会威胁资产评估行业的前途,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建议来避免相关的风险:第一,资产评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先制定有效可靠的计划,要牢牢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借鉴国外资产评估行业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发展壮大自己,不让“外部机会”错过。第二,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在“外部机会”受阻时,若发现其有“外部威胁”或“自身劣势”占上风的苗头时,要积极找出“外部威胁”或“自身劣势”占上风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4)从对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4维度与社会统计学7变量间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身优势”、“外部机会”在自变量“性别”、“执业年限”、“教育水平”上显著;“年龄”和“单位规模”对“自身劣势”、“外部规模”影响显著;“自身优势”和“自身劣势”在自变量“地区”、“执业年限”上显著;“年龄”、“职业岗位”对“外部机会”影响显著;据此,本文认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要从“性别”、“地区”、“执业年限”、“教育水平”四个自变量入手,发挥组织或行业内部的“自身优势”;要从“地区”、“年龄”、“单位规模”、“执业年限”入手,消除组织或行业内部的“自身劣势”;要从“性别”、“年龄”、“职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入手,掌握其“外部机会”;要从“年龄”、“单位规模”入手,规避其“外部威胁”。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余渭深:《汉英学术语类的标记性主位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3]王璞:《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马鸿雁、贺德亮:《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徐磊、李闻一:《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6]张文、冯百侠:《唐山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山东科学》2006年第2期。
[8]魏峰:《组织——管理者心理契约违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Earl,R.,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Belmont,CA.:Thomson Wadsworth,1999.
[10]Nunnally,J.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NY:McGraw—Hill,1967.
近年来,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出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现状、机构组成、服务内容和从业人员等基本情况,我们特组织了面向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规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抽样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及各区县2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5家,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国有、民营及中外合资)为15家,包括10家民营或合伙企业,国有服务企业(具有行业背景)3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从地域上看,分布于海淀、昌平、石景山、丰台、朝阳、西城等地区。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12年3月~2012年6月。本次调查共发放人力资源服务企(事)业HR主管(或负责人)调查问卷20份,收回20份,有效问卷20份;共发放人力资源服务企(事)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8份。
二、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从机构组成看,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迅速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的《关于2011年度北京市年审结果的通告》,截至2011年,北京市取得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共1040家,其中,公共服务机构401家,占39%;行业机构44家,占4%;其他国有性质机构65家,占6%;民营机构499家,占48%;中外合资机构19家,占2%;港澳独资机构12家,占1%。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和功能不断拓展。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已占据了2/3的份额,其中民营机构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主营领域,而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加之近年来的“用工荒”及“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同时,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将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转正”,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此大背景下顺势发展。
2.从业态结构看,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重、公共服务与经营并行、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从服务内容来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及街道社保所、职介所)更侧重于公益和行政类服务,如政策咨询、信息、就业援助、人事档案的管理、劳动保障事务、流动党员管理及各种证件办理等;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更加侧重于经营,如网络招聘、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服务(“猎头”服务)、人才评价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和人力资源软件服务等。
第二,从服务对象上看,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及街道社保所、职介所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人才中心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求职者;而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也各不相同,有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低端劳动力的中小型劳务派遣公司,有为中端劳动力提供求职、测评、人事等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咨询公司,也有为高端人才提供高级人才寻访服务的“猎头”公司等。
3.从人才需求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总体人才需求旺盛
在此次调查中,所调查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无一例外地表示目前人员编制不足,导致人员配置不足、工作负荷量很大。据保守估算,目前,北京市各级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员缺口在约5000人左右,其中仅街道(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人员缺口就达2000余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还计划将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向社区(村)延伸,急需大量基层人力资源服务技能人才。同时,在受访的15家非公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有约60%的企业表示需要8-10名新员工加盟。据有关机构保守估计,目前北京市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专门人才上的缺口大约为7000人左右。总之,未来五年内,北京人力资源服务服务行业总体人才需求旺盛,专门人才缺口较大。
三、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仍未解决
在此次调查中,受访的5家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均表示,北京目前仍没有实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最终统一,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还未实现职能的整合,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业务交叉重合,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作用的发挥。目前,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面临着人员整合、业务整合、信息系统整合等多重困难。
2.人力资源求职服务的人职匹配成功率普遍偏低
受访的5家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均提到,在职业介绍业务中,人职匹配成功率不足20%;无独有偶,在开展职业介绍业务的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均表示人职匹配成功率普遍偏低,不足20%。目前,大多数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都是以人才派遣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为主营业务,因为这两项业务的客源和收益都比较稳定。而对于职业介绍服务,由于成功率不稳定,且这一服务对求职者是一种免费服务,所以收益不稳定,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会放弃这一业务,这将不利用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3.部分中小型企业分散经营,服务同质化问题突出
在受访的15家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有80%的企业为员工规模在10人以下的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部分公司负责人提出,目前北京市的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仍处于分散经营,该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和平台,导致职业信息的多依赖大型网络招聘企业(如智联招聘)的信息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内容上,抽样的全部企业都涉及到了人才招聘、人才派遣、服务等初级服务,业务雷同,由于非公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同质化,无法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4.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此次调查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共208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大约为10%,本科学历的比重达到40%,本科以下的学历大约为50%。由此可见,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不甚合理,整体水平偏低,员工整体的教育水平亟待提升。从年龄结构来看,有约80%的员工年龄在25-45之间,结构较为合理。从从业年限来看,平均从业年限集中在1年至5年,平均从业年限偏低,从业经验有限。从就业预期上看,有约85%的员工表示,如果有机会能够进入发展较好的企业内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愿意离开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出台有吸引力的行业法规和政策,维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吸引和留住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
四、促进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良好发展的几点思考
1.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行政管理职能的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方向,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关政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有的区(县)正在尝试进行“五部一中心”的改革,即将区(县)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合并后,拆分出“五部一中心”,即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大学生就业服务部、劳动保障事务部、人力资源市场部、培训与开发部、流动党员管理部。虽然这一举措仍处于“试水”阶段,但是这为今后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服务产品,突出核心竞争力
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非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依据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尤其要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塑造个性,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升级服务产品。尤其是在机构自身服务层次的定位上,要找准市场。细分的专业化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其核心竞争优势,突出与公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互补作用,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差异化的需求。
3.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要拥有猎头、咨询、外包、测评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协会应该制定相应规则,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如在高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质量与结构,不断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上岗从业的资格要求和职业晋升发展的标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提升氛围,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所谓外向型企业,就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主要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而进行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外向型企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生产过程立足国内,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企业;二是境外投资设厂,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地区)市场的企业。我国的大部分外向型企业则属于前者。
一、沿海外向型企业的特点
(一)沿海外向型企业较内地具有地理优势
沿海地区向来是中国同世界交往的门户,优良的港口,广阔的腹地,为产品的进出口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气候宜人,适合居住,大量人口的聚集又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二)沿海外向型企业较内地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
从被强行打开国门开始,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历史。从最初的大额贸易逆差到目前的巨额贸易顺差,其中,沿海外向型企业功不可没,从而带动了内地的外向型企业的发展。
(三)沿海外向型企业较内地具有更好的宏观投资环境
沿海地区是最早遭列强侵略的地区,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好的地区,这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沿海地区的资本最丰厚、资金最充足、技术最先进。在这种环境下,外向型企业不仅自身资本雄厚,政府与民间的投资更是为其锦上添花,使其有更大的潜力发展自身,壮大外向型经济。再加上,地处沿海,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自身创新和政府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沿海外向型企业较内地具有更大的规模
沿海地区仅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就占了全国外向型企业总数的七成左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沿海地区更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庞大的企业数目,表明了竞争的激烈,竞争促进企业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也体现出了沿海外向型企业比内地更具发展潜力更具活力。
二、沿海外向型企业的现状
外向型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坏境的影响,沿海外向型企业更是如此。这一特点决定了沿海外向型企业不能逃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较其他类型企业更为严重。从国际方面来说,我国的外向型企业主要是以生产过程立足国内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企业为主,也就是说其产品的消费者是国外的民众。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遭到破坏,国内消费萎缩,那些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产品连续多时销售不出去,造成企业损失惨重。而从国内方面来说,我国经济亦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大坏境下的经济萧条,造成沿海外向型企业出现危机。
再者,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汇率的变动更加不敏感。一直以来,企业对于国家保持汇率稳定很有信心,对汇率带来的风险过于疏忽。外向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很多都是以外币结算的,人民币的升值势必对其造成巨大的外汇损失。沿海外向型企业很少意识到可以借助出口信用保险这张盾牌来保护自己,很多都是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采取回避态度,当风险凸现时,出险者只能独自承担收汇损失。对于那些企业来说,由于先天不足,更难以抵挡国际市场的风险。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早已引起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满,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设法禁止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反补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再加上我国出口的许多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低附加值,所以产品成本低,这本来是我国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现在却成了国外打击我国出口产品的一个借口。不仅如此,国外认为我国定价低于成本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对外向型企业的补贴政策,主要体现在出口退税。但是,这其中的苦处只有外向型企业自己知道。按照国际惯例,对出口产品一律不征收增值税。而我国的税法规定对于所有的产品都征收17%的增值税,如果产品用来出口则凭海关相关凭证出口退税,退税税率为13%。这样算来,我国的出口产品非但没有给予补贴,还额外征收了4%的增值税。对于国外的反补贴指控,我国的外向型企业有苦难言。
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发展的硬伤。沿海地区较内地具有优厚的财力物力和优良的创新环境,本应该发展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经济。但是沿海人口密集,劳动力价格低廉,推动了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家具业等。沿海外向型企业由于产业结构原因,往往难以在世界市场上建立自己产品的品牌,这就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还同时包括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竞争力。目前,沿海外向型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多数生产的配套产品,非最终产品,产品竞争大但竞争力却不强;而沿海外向型企业的企业主许多都是农民出生,由于历史的局限,综合素质并不高,不仅涉足的产业领域较为低端,而且其管理水平也存在局限,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沿海外向型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沿海外向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企业不得不好好反思这方面的问题。
三、沿海外向型企业的战略调整
沿海外向型企业对GDP的贡献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在30%以上,成为沿海经济的一大亮点。正因为沿海外向型企业对GDP贡献巨大,国家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巨大鼓励与支持。这几年,国外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势头愈演愈烈,沿海外向型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的损失并不亚于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反倾销、反补贴不仅对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影响巨大,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减缓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为难,主要还是对我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设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争端,缓解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为沿海外向型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造成了许多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外汇损失。这就需要企业自身提高外汇风险防范意识。随着中国经济开放范围的越来越大,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与国际风险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广,要降低外汇风险,就要用出口信用保险为自己保驾护航。沿海外向型企业应该把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种长久和理性的风险防范措施,而不只是为了躲避一时的风险做出的权宜之计。另一种防范风险的办法就是期货交易。期货交易的功能之一就是套期保值、回避风险。外汇市场上的期货交易对于汇率变动、价格变动这类风险的回避是行之有效的。身处开放经济中的外向型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加强风险意识。
沿海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沿海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发展更需要调整。在产品方面,首先要看其值不值得发展,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最终产品,沿海外向型企业出口的产品很大一部分属于配套产品,这对于壮大企业规模、形成无形资产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再次要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自主产权的产品具有高市场占有率,即使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亦能屹立不倒,然而这种产品的开发需要技术与创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如果沿海外向型企业能开发出满足以上三点的产品,则必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企业必须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的保护,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高竞争力的产品、知名的品牌,再加上大量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必定能让沿海外向型企业在危机面前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乐观的。金融危机是宝贵的经历,它暴露了沿海外向型企业的许多弱点与不足。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沿海外向型企业吸取惨痛教训,不断调整与改进,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祺伟,陈禹.汇率调整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2).
2、焦军普,张莹.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企业外向型战略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10Z).
3、门海艳.论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J].职业圈,2007(07X).
4、王臻.外贸企业如何加强外汇风险管理[J].国际商务财会,2008(9).
5、郭影帆,严俊.我国外向型企业未来发展探析[J].企业活力,2004(9).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传统的银行结算方式包括现金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银行卡。后期,又出现了电子汇兑、网上支付等结算方式。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结算模式基础上,大力进行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有效拓展结算业务内容和结算服务范围。
(一)支付结算网络渠道多样化
随着技术进步及客户对结算业务效率要求的提高,企业网上银行、银企互联、在线ERP等支付结算渠道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网点柜台结算,对营业网点的结算量分流比例逐年增加。另外,企业自助服务进程加快,很多银行都推出对公自助设备,满足企业账户信息查询、转账等结算需求。
(二)现金管理服务逐渐普及
现金管理是银行帮助客户更高效地使用和管理银行账户资金的一项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将收付款管理、账户管理、信息和咨询服务、投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按客户需求打包,从而使客户的资金流动更合理、财务监控更易实现,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和使用效率。现金管理业务顺应了对公客户加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要求,成为银行稳定和争取优质企业客户的战略产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外资跨国公司不断在我国落户、“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逐渐增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对现金管理理念的接受和认同,都使得现金管理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竞争
随着电子商务和行业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类新型支付服务产品和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催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快捷便利的支付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帮助行业客户构建全面的线上、线下电子支付渠道和完善的资金清算平台,提高整个行业的资金流转效率。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进入非现金支付清算服务领域,促进和深化了支付结算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基础金融资产服务起步
企业的发展壮大伴随着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对银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一方面,银行服务需要渗透到企业资金预算、配置和使用环节,实现银行服务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以及资源整合相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涉及控制资金成本、提高闲置资金收益率、降低资金风险性等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有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投资渠道,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银行的结算业务逐步向高效率、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需以结算业务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及外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组合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五)全球结算服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企业集团公司数量激增,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业务比重大幅提高,企业集团集约化的资产服务诉求日益显现。与此同时,“走出去”企业境内外运营与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日益紧密,对资金结算的要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正为此积极发展境外业务能力,紧跟企业国际化步伐,丰富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一)以活期存款看结算业务的市场格局
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完善,客户资金在银行间转账十分便捷。在投资理财手段日益丰富的当下,活期存款余额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公开数据的分析展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近年结算服务吸收的公司活期存款市场份额格局比较稳定,四大行占据主导地位,增幅逐年下降,股份制银行波动较大。
(二)银行结算业务的客户规模稳定增长
客户规模包括了结算账户数、客户数、现金管理客户数。银行结算账户是客户除现金外开展货币收支业务的唯一载体,结算账户的数量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客户数既反映了银行各类业务的发展水平、潜力,也是银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现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定和争取大客户的有效手段,现金管理客户是高价值客户中与银行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的部分,其规模是结算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公开数量比较显示,单位客户的结算服务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大银行是保障经济稳定、支持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客户发展,客户规模均保持稳定增长,紧密型高价值的现金管理客户规模的增长率更为显著。
(三)银行国内、国际结算业务均衡发展
客户在银行办理结算业务的比重,反映出客户对银行包括结算服务水平、能力和价格等质量指标的认可程度。由于各家银行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本文采用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进行比较。
公开数据显示,工行、中行依然分别在境内、跨境结算业务领域保持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在相对缩小,各银行都采取了境内外结算业务发展并重的方针,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迅速,商业银行的境内及跨境结算服务能力正趋于平衡。
(四)电子化、自助化是银行结算渠道建设重点
渠道是结算业务发展的载体。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网点渠道数量相对稳定,银行自助机具、网上银行渠道的迅猛发展,电子和自助服务是各银行当前乃至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结算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当今中国,政策开放、鼓励创新、信息化发达、全球化程度高、客户资产管理能力与意识不断提升,不论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还是互联网结算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挑战
1. 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结算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电子化、综合化等特点,资金归集、跨行收付、跨境结算、优惠套餐、通存通兑、自助服务、账户管理、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等需求层出不穷,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全方位的金融资产管控需求。银行同企业之间从简单交易对手向长期合作伙伴转变,单纯的贷款、结算等服务满足不了客户的综合性需求,标准化的产品、简单的产品组合不能契合客户的商务模式,银行结算服务面临个性化、专业化、灵活性的更高要求和挑战。
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无论在业务运营模式、业务整体规模,还是业务发展范围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且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基础支付功能、传统中间业务领域、潜在客户和存贷款、系统安全运行和未来创新发展构成威胁和挑战。
(二)机遇
1. “大数据”为银行带来的机遇。首先,“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了解相比过去有本质不同。“大数据”不但让我们能把握客户现在的状况,也可以完整地了解其过去,并与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较,得出准确结果。其次,可多渠道与客户开展互动,全面评估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为改进服务提供了最大便利。第三,“大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竞争结果。
2.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一是拓展了银行业务范围。2009年开始,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现直接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品种,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新服务种类和新项目研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促进国际结算量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方便了国内企业在境外的经营,方便了境内外客户的交易结算,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和大幅增加国际结算量,为其生存和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3.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利差收窄,使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遭受冲击,但长期来看,通过市场化的利率配置资金,能够突破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改善投资质量。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业竞争程度,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收入结构得以改变,进而盈利能力也将得以完善。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从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向低经济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转型,这无疑会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结算业务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一)信息化银行时代长尾理论的实践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网银用户急剧增加,网银交易量井喷式增长,网上银行以及新兴起的手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上网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及,中小客户的比重在快速提高。银行能够以更低廉成本向潜在客户推广产品或者向现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便捷地实现中小客户的规模效应。
新的环境下,银行可以按网络客户的结算交易特点进行细分,根据同类客户的行为特征打造最适合的金融产品,使客户的消费者剩余和银行收益都达到最大化。在长尾理论越来越流行的网络时代,网上银行业务领域可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类别的客户,及时、动态地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二)大数据将引领新的营销模式
大数据正催生新的营销手段。随着客户需求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如何在以规模取胜的传统营销理念基础上,精准定位不同客户的消费行为,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的重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成熟,定量管理成为提高营销水平的必要手段。数据挖掘在精准营销的应用主要涉及客户行为细分、交叉销售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构建精准营销体系。
大数据还可以支持更有效的客户流失预警及挽留。据有关数据分析,企业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大约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7倍。商业银行如何保有自己的客户,如何展开客户挽留行动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结算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分析客户流失倾向,以便于在客户流失之前进行预警,并给出量化指标以衡量该客户流失的可能性。通过模型,银行业务人员可根据每个客户流失可能性大小进行客户排序,找出流失倾向较高的客户群体,结合这些客户对应的分群特征,采取相应的客户挽留策略,以进行更加精细的客户保有措施,提高客户挽留的成功率。
(三)打造银行互联网金融结算业务核心竞争力
面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电子支付产品,加快手机支付、电话支付、在线分期付款等产品的创新实践,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将现有标准化的支付产品向两端进行功能延伸,为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三是拓展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合作,直接介入电子交易支付链,为其提供账户管理、支付、资金结算、资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传统优势,创新 “结算+融资”新产品,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应链金融服务。五是可以充分利用央行最新推出的“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通过“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为客户提供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的一站式网上支付管理新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高端超市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二、深圳市高端超市行业状况
1.数量、规模及商品品类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2.选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端超市一般选择在人气旺盛的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高端的商圈当中。
3.店面情况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4.服务状况分析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5.价格定位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6.消费规模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7.盈利状况分析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三、深圳市高端超市生存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2012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接近韩国的人均生产总值2.6万美元。应该说,从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处于经济的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城市非常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消费者状况分析
(1)深圳市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
深圳市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排名全国前列。
(2)深圳市人口构成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3)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高端消费者当中,存在几种情况:一是高端消费者的家庭日常采购均由家长或者保姆代为采购,代购者比较讲究平价和实惠,不到高端超市消费;二是高端消费者到香港进行消费,“2011年深圳市民专门赴港购物的年消费总额超200亿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购物消费,达400亿元,在香港逾4000亿港币的年零售总额中占一成。”;三是到高端超市消费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较少。
3.竞争状况分析
(1)高端超市之间的竞争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2)平价超市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专柜,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3)其他商业业态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百货店等业态对高端超市同样存在威胁。
(4)其它地区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的威胁
深圳周边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4.深圳市本土文化分析
201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另外,深圳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洗礼,深圳人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情怀,对新生事物以及外来事物的认知和接受速度较快。
四、深圳市高端超市SWOT分析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1.S(优势)
(1)商品品质好。
(2)超市装饰时尚高档并有特色,给消费者以购物享受的氛围。
(3)店员的素质较高,提供的服务比较优质。
(4)选址在人流较多的大型商务区。
(5)有较强的购物体验。
2.W(劣势)
(1)商品价格很高。
(2)盈利模式单一。
(3)目标群体较窄。
(4)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5)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
3.O(机会)
(1)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深圳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商业主导的阶段。
(3)深圳市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快。
(4)深圳市旅游资源丰富。
4.T(威胁)
(1)面临着相邻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的威胁。
(2)面临着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
五、关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发展的建议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勿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2.留住本地消费者,结合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消费者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3.保证高端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4.高端超市之间差异化营销,采用高端的促销方式
深圳市高端超市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超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蹈大众化超市同质化竞争的覆辙,高端超市在门店规划时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类、服务方式、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营销。在促销方式上,尽量避免大众化超市降价等方式的促销,而是采取“文化节”、“食品节”、“推介会”等高端的促销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子暮.高端超市“高”在哪[J].中国商贸, 2011(22)
[2]张磊.高端超市的经营定位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2)
[3]范小青.消费升级催生高端超市[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1)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其融资比较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链比较稳定,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就会只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而不会与供应链以外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供应链越稳定,说明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确定。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产生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就是还款的来源,所以供应链越稳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就越低。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分别包括中小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交易的履行情况、交易的频次。比如,有两条供应链,一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每年能够发生12次的交易行为,且每次交易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另一条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时间为3年,交易频次为6次/年,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前一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高于后一条供应链。
(二)行业发展情况
影响行业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四个:第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第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产业相关政策;最后,行业的经济周期。各大商业银行在判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时,会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对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通过掌握供应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银行正确的评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行业发展得好,企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行业发展状况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行业内企业间也会缺乏竞争力,国家也不会对此行业进行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其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会偏高。
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资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企业素质。对企业素质进行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工三方面的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企业要拥有较强的技术素质,才能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而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职工素质则能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从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销售利润率;二是资产收益率;三是权益收益率。第三,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负债比率;二是负债权益比;三是权益乘数。第四,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样是通过三个指标来评估的,一是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是利润增长率;三是股利增长率。
(二)交易对手资质
在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信用级别的判断可通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授信审批通过率、历史违约率、信用额度等。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越高,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通过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进行评估,能够判断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对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与上述申请人资质对应项的指标相同。
(三)融资项的资产
状况一般情况下,融资项的资产状况在审核时,可通过质押物和应收账款的特征来判断。首先,质押物的特征。对质押物的特征判断,可通过四个指标来完成,分别是质押物的流动性、完好程度、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情况。后两项指标会影响质押物的安全性,前两者则会影响其市场价格。其次,应收账款的特征。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周期率决定着企业回收款项的速度,能够用于对企业的收款工作进行检验,也能够作为商业银行评估中小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融资项的资产状况,才能对其信用度有更可靠的掌控。
(四)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交易时间和频度。交易时间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在金融方面发生交易行为的年限;交易频度则是供应链中企业在每年中的交易次数。通过对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第二,行业状况。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可从两项指标入手,一是行业的增长率,主要是指行业的盈利情况;二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第三,履约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会与其他企业产生交易行为,而在交易过程中就会涉及企业的履约情况。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要对企业放贷,尽可能的规避放贷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需要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判断。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构建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对中小企业放贷。
参考文献:
第二节产品发展背景
第三节产业链概述
第二章、中国XX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节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皮棉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四、行业未来运行环境总述
第三节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技术环境
第三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行业规模
第二节投资现状
第三节行业盈利水平
第四节近三年发展状况回顾
第五节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X年中国皮棉市场竞争力与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行业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波特五力模型”介绍
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二节行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第五章产品营销分析
第一节中国营销模式分析
第二节主要销售渠道分析
第三节行业广告与促销方式分析
第四节行业价格竞争方式分析
第五节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六节行业渠道策略分析
第六章、XX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介绍
三、经营情况
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公司
一、企业简介
二、产品介绍
2008-2009网络视频用户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