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9-01

从教育学角度上来说,语文是一种集听、说、读、写以及译为一体的语文文字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总称。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一定水平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自身情感积累,提升个体思想行为意识境界,构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应当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先从人教版与北师大版中年级语文教材的比较入手,谈谈这两种教材各自的优势。

1.人教版与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指导思想的比较

人教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为:基于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来)的基本战略思想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而服务的必然要求,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的目的是逐步培养起小学生正常理解并应用汉字的行为能力,并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指导,使小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能力,在爱学习、爱语文学习的同时实现自身智力心理的全面发展,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带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较人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来说显得更加的细化与具体,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兴趣先导。北师大版本的中年级语文教材一改传统意义上语文教材内容繁杂且学习难度比较大的局面,着重强调了语文教材学习内容与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冬冬与丁丁两个鲜明的儿童形象陪伴着学生学习,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②.学会学习。北师大版本的中年级语文教材不再认同传统意义上被动式接受、死记硬背式的教学现象,提倡学生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最恰当的语文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③.整体推进。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塑像,将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转变为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字能力以及写作能力。④.文化积累。文化积累作为北师大版小学中年纪语文教材指导思想的最后一环,旨在帮助学生在获取语文能力的基础之上,传承并弘扬中华名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进步文化的精髓。

2.人教版与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教材结构的比较

以北师大版小学三、四年级的教材结构为例,在三、四年级的“语文天地”中,各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板块成为了语文教材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小学生能够通过"日积月累"板块的学习完成课堂各种字词句的阅读、写作及背诵联系,巩固课堂语文基础知识;通过“开卷有益”板块,小学生能够在充分把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性的阅读训练,并配合相应的思考题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畅所欲言”板块的作用下,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及沟通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配合“金钥匙”板块下的“自检”板块,小学生自我检查的意识及习惯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而人教版的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对于教学板块的体现显然不如北师大版集中与突出。

3.人教版与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的比较

人教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方面将重点发在了对小学生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理论性的问答题型及词语解释题比例比较大,而北师大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选定方面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出了“主题单元”的形式。这种主题单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主题,知识主题,也非人教版所倡导的文体写作能力主题,而是一种以文化及人文特性为主的主题形式。这种全新的教材主题方式使得整个中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向着课外进行了延伸,向着小学生的课后活动、课余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延伸,在各种情感性提问与开放性问题的作用下着重阐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北师大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色彩》、《母亲河》、《走进森林》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北师大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小英雄》、《亲情》、《民族之花》等教材;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北师大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岁月》、《收获》、《面对错误》等。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是一个基本独立的学习单位,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挖掘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及整合性是北师大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选定的初衷。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大关键分支,是社会大众思想及情感交流的工具与载体。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规范性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整个教育教学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尤为关键。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都体现出了各自的编写特点,均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在新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均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值得我们肯定。

参考文献

[1] 杨朔.简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兼谈语文教学中的理想教材[D].东北师范大学.2004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88-01

从学生中了解到,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表现在束缚太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其次分数意识被强化,出现分数排队现象;第三开设的主科课程增加许多。与小学相比较,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要求的提高。另外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要求越显增加。一项调查显示,小学毕业考试与初中的分班考试,学生就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小学复习时,针对性强,题型少,要求低,学生心中有底,所以普遍成绩较好。分班考试,区分度大,题型多,要求高,学生心中无数,所以成绩普遍有下降现象。这样,从心理就出现较大压力和不适应。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说记和简单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能感受到,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知识点相对集中。对要掌握的知识能做到勤讲多练,对学生的作业也能做到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能过关。新授、巩固、练习、复习都能较好得到落实。因而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做好复习,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从初一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了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的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教师的课外辅导,作业精批细改有难度,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测验题量大,难度高,时间少。从中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年级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会感到吃力和难以适应,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和"滑坡"。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加强教学衔接研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中小学语文脱节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教法不同。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重积累,轻理解。另外语文课时多,老师讲课速度慢,课堂容量也少,对于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练,学生只要认真完成作业,一般都会有较好的成绩;而从初一开始,学习内容增加,且加深,除了记忆积累的内容,还有大量需要分析理解,而这时,课时又少了,老师讲课的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大,有些知识不会像小学时那样反复练习讲解,有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1.2 学法不同。由于中小学教材内容的差异,教师的教法必然不同。小学阶段,知识简单,浅层理解即可,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升入初中,学科增多,语文课时减少,知识点增多,难度加深,且分析理解的内容更多,理解程度也更深,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

1.3 考点不同。小学阶段重知识的积累,字词句就占很大比例;而初中测试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考试形式也有所变化,延伸内容逐渐增多,对学生分析理解要求更高。

从上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小学毕业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后,面对这么大的变化,自然会感到不适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不免会有失败,多次的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有畏惧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这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鉴于这种切实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小学高段与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显得迫在眉睫。

2.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措施

2.1 让学生从心理上平稳过渡。前文提及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不同,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时的语文教学应放慢脚步,仍延续小学高段时的一些教学方法,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放手。比如:(1)加强沟通。刚入学的学生,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除了新鲜带来的兴奋,更多的是陌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有一个互相了解、认识的过程,这时可以让学生准备有自己特色的自我介绍,来互相认识;老师也可布置相关作业来了解学生,比如写日记或作文,用较私密的方式与每个学生单独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时让每个学生有了初步了解。(2)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帮学生打好基础,树立自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进行较深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或在学习中可以自己出题测试,考前明确考试重点,并与学生一同归纳整理知识点,考后一起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篇3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篇4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作文创作中,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直接反应出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作文教学足虻闹厥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范围,将课外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创作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各方面认知还不成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语文作文词汇,提高学生语文创作热情,进而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外阅读对学生作为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透过课外阅读,使得学生对身边事物或者是生活点滴形成一定的感悟,并将其积累到作文学习素材中,拓展知识面积,提高学生思维空间的敏捷性,进而逐渐增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由于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材素材,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三)积累学生写作素材

在作文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为了提高作文能力,学生要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和作文相关素材,这种素材一方面要从生活经验中获取,而另一方面则是由学生阅读中输出,二者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作用,进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基于此,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的学生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笔记,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应用到作文创作中,提高学生作文创作能力,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营造学习环境,培养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出课外阅读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拓展自身知识范围,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语文作文综合素养,实现能力与素养并重。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的课余生活》作文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几本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阅读,在课前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文章进行简单总结,强化学生记忆,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知识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流各自的课余生活内容,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学生将生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生活事件出发,引出感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在此过程中,课外阅读和生活事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生活事件为作文创作提供主题,而课外阅读主要起到包装作用,优化学生遣词措句,强化事件感悟,进而提高学生语文作文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改变原有单一化教学方式,利用课外阅读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故事会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课外阅读中关于故乡的小故事,并说出这篇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和感悟,在学生经过发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作文思路,拓展学生写作侧重方向,以点及面的构建作文结构,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出课外阅读教学的作用,教师要给予课外阅读足够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贯穿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落实课外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要在班级中设置阅读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刊物放在班级阅读角中,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进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交流平台。其次,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监督力度,结合学生现有作文能力和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课外阅读计划,并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一说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感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德育素质。最后,学校要加大对校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结合教材和学生兴趣引进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发挥其教育功能,进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营造学习环境,培养阅读兴趣”、“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课外阅读”等有效措施,完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22-01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渗透环保意识。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古诗+演讲

《唐诗三百首》中很多诗歌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甫的《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还有韦应物的《东郊》、王维的《青溪》、柳宗元的《溪居》、李白的《蜀道难》等等。孩子从小背诵这些诗歌,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抽出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自选古诗中描述自然风光的诗文,学生进行朗诵和注释,通过描述美好的自然风光,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更让学生明白古代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是何等的美好纯净,使之在无形中产生对美好环境的爱怜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教授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新要求。新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涉及自然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文,如《美丽的小路》、《黄山奇石》、《清澈的湖水》、《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等。这些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现状,有的是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优美,有的是描述大自然在人类的干扰下变得非常脆弱,有的则是描述了人类如果不遏制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的话,我们将无家可归。那么面对这些教材,教师应该分门别类,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用最恰当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正确的理念,在课堂中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渗透环保意识。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其中文中有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教师在讲解“什么”一词的内涵和破折号表示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挖掘“什么”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做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失去的原因是村民们乱砍滥伐的后果,是村民们不热爱大自然而得到的残酷惩罚。由此激发出学生要保护周围环境,爱护树木,维持生态平衡的决心和意愿。

又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利用科学小品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找出论证“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论点和数据,把事实摆在眼前,教育学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的深刻道理。

三、娱乐+作文

作文是塑造学生思想,锻炼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小学教育阶段,借助作文训练,可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环保意识的教育中,作文亦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如何借助作文完成这一教育过程?势必要从小学生的特征入手。众所周知,钟爱玩乐是孩子的天性,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的这种天性,寓教于乐。

比如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以围坐讨论的方式,现场授教,让学生用最优美的词句描述眼前看到的风景,并让学生做好笔记,过后以作文的形式记录当天最美好的事情。设置奖励,以激发学生创作和学习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之余,通过交流达成善待大自然的一致看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共鸣。

篇6

一、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入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且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加强中小衔接,形成固定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在六年级下期,要安排到初中观摩、学习

通过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克服恐惧感。同时,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篇7

一、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工作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便利化,很多学生即使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利用相关的电子工具或者百度等搜素网页进行字词的查询,但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少会专心去看字词的解释,而只是为了完成生词查阅的任务而已,进而整个语文课程的预习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教学标准的要求,在低年级阶段主动地教会学生工具书的使用方式,进而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在预习阶段独立地完成相关知识的预习,并集中精力对部分知识进行探究与思考,为课程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先对雕梁画栋、蟠龙、巍峨壮丽、翩翩起舞等词语进行查阅与理解,并借助工具书的帮忙寻找相关词语的反义词、近义词以及造句等,使得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在课程学习之前就能对基础知识进行独立探究。进而在这种模式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程预习之前能够细化整体的预习工作,并通过工具书的帮助来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这种预习虽然无法达到自习的效果,但是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这种预习模式已经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准备。

二、尝试练习,让学生主动发现课程学习的需求

尝试练习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习题来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进而使得学生在习题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预习以及本身知识点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中去,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为学生寻找相关的基础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一方面,练习题的补充可以使得学生预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课程预习有了实质性的作业指导;另一方面,尝试练习题的出现,可以使得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生预习阶段就能初步发挥其基本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完善其整个语文课程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基本写景生词如景色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进行查阅和理解外,还可以为学生定制几道词语应用的题目,例如找近义词、成语造句等等,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先对这些成语进行尝试的使用,进而使得学生对部分成语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发现自己在成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语文预习的效果通过课堂的表现全部发挥出来。尝试练习与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在学生知识探究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还可以以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开始逐步地强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建预习笔记,将学生语文预习的效果延伸下去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学习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会主动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进而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小学生语文预习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笔记的记录。在先期,学生可能无法适应笔记记录的工作,因此,整个预习笔记的质量可能并不太高,教师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督促。而在后期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笔记写作习惯后,教师可以从质量方面来对学生笔记记录工作做要求,例如笔记的格式、笔记内容、后期学习对于预习笔记的反馈等,进而逐步对小学阶段学生预习能力进行提升,以保障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推进自己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预习笔记的创建并不等同于普通的课程笔记,其内容主要包含预习中遇到的基本知识点、课内回答问题的准备、尝试练习题、预习中的问题,因此,在笔记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在笔记的每一部分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保障自己通过课内学习或课后思考进行有效的补充。尤其是在尝试练习与问题发现的部分,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对笔记做完整的规划,一方面是保障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速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的体会补充入笔记,进而在学习最后作为自己的复习材料,全面提升语文学习的成绩。这种预习笔记的创建一方面是促进了小学生语文预习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笔记的学习,逐步地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预习是小学语文课程开展的良好保障,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提升小学语文预习的效果,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探究,为学生预习的有效开展寻找必要的策略。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工作;另一方面,以尝试练习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发现课程学习的需求;最后,再通过预习笔记的创建,将学生语文预习的效果延伸下去。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5-02

作者简介:徐敏美(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以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成了无用功,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如下策略。

一、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一)深化内向型衔接

内向型衔接即衔接阅读指向课内阅读。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塑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相近或相似,多注重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具有类似主题的文章时,可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之后相互交流,碰撞思维。例如,当教师讲到“白衣战士”叶欣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非典病人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医生有什么看法?自己身边有没有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呢?自己要是做一名医生,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医生?医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一位好医生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题材的课外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回忆了旧知识,拓展了眼界。

(二)开辟外向型衔接

外向型衔接即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能力。首先,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法,比如最常用的有略读法、泛读法和精读法。对于不同的文章,应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文章文句优美、寓意深刻,应该摘录到笔记本上并经常翻阅;而有些文章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精读。其次,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启发学生兴趣,指导读物选择,并展开交流评论,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着力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一)阅读材料的推荐

教师要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情况,以课内阅读为依托,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课文文体相似的课外文章,可以选择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同类阅读材料。对于名著节选,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以文中主要人物为兴趣激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

当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障碍就是手头上能够阅读的书太有限。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中新市民占到了70%以上,很多新市民打工辛苦,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因此,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阅读资源,解决了大家无书可读的烦恼。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再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交换着阅读。

三、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做好课外阅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建立阅读摘录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之后时常翻阅,长期受其熏陶,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摘录卡,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二)定时定量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除了学生要有自信心和恒心外,还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有了阅读量的保证,才能有学生阅读质的飞跃。在校期间,教师要安排好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定时阅读。阅读量要有最低限定,但不必有最高限定,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倡导亲子阅读

很多父母把业余时间花在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上,却很少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而读书恰恰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父母每天花半个小时听听孩子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以身作则地陪伴孩子一起静静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组织主题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主题,通过举办主题活动,促使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推荐阅读《张海迪》《霍金的故事》等文章;围绕“走进”,推荐《金色的鱼钩》《丰碑》等文章;围绕“体味亲情”主题,推荐《爸爸的左眼》《隧道》等作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辩论赛、演讲会。例如,设计辩题“愚公移山不明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余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主题的书,以有效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从而鼓励热爱阅读的学生,鞭策不爱阅读的学生。

(一)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当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形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校每学期举办“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这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鼓舞。

(二)积极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被别人肯定、赞扬后的愉悦、幸福,为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对学生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报、摘录卡等进行展示,并评奖、颁发证书。有了这样的成果展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篇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综合性最强的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需要词语运用,谋篇构思等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较难掌握的一个方面。

长期以来,作文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教师也觉得难教,于是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小学三年级是抽象思维形成的初期,也是作文教学真正的开始。对师生来说,就需要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知识产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乐中求学,训练形式多样有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倾向于趣味性的,一旦他们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尝试完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作文是陌生而神秘的,如果不注意方法,他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一旦成为了负担就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我认为,生活的环境是写作素材的源地,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生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学生喜而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懂得用笔记录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作业,而且是有趣的活动,写作与活动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二、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作文是否可以模仿?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我首先鼓励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新意,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对于提笔无字的学生,我建议他们适当仿写,就像练字需要字帖一样,作文同样有个仿写过程。这样先扶后放,可以适当降低作文难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在品德教育、体裁分类、构思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精心选择读写切合点,把课本中经典的文章和学生写作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仿写时,告诉学生无论是点仿和全仿在写法上不是杂而无序的,而是有规可循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仿写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从读中悟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凡间仙子”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在思维上赋予孩子一对五彩的翅膀,他们可以受邀出席白雪公主举行的森林舞会,可以脚踏飞毯智斗四十大盗,可以和铁壁阿童木一起遨游太空……这时候写作他们一定会觉得快乐,笔下生花。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可以让这股快乐之水流得更多,更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写作中想象越活跃,语言表达随之就越生动,就会进入会写、爱写、愿写的境地。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就会越精彩。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愈发凸显,创造想象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分有益。

四、拓宽阅读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篇10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和人际关系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大多已跟不上时展变化,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再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使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那么,如何来提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呢?我认为在平时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丰富的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学习情绪,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得以发挥出潜在能力,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1.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鉴赏教材之美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更加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教材、体会教材之美,从而使学生乐意去学习语文,进而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规范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精神。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翠鸟》这一课时,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全文,欣赏文章的插图,标记出自己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然后在课堂教W中和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探究,充分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内涵之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学习法、实物演示法、空间遐想法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

例如:在学习《荷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通过朗读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幻想一池荷花,微风吹来,荷花随风飘荡,从而更好地引入《荷花》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小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不仅学会发现养教材之美,还要培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进行美的创造。在平时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想象中体会意境之美

平时教学中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扩展学生的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在想象中体会美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例如:学习《珍珠泉》时老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珍珠泉的视频和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珍珠泉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珍珠泉似乎就在眼前。

2.在社会中体会语文之美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总之,语文之美,美在处处,我们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之美。

三、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集思广益,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画杨桃》这一文章时,课前老师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合理地为学生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文章的主题及写作背景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标记出自己有疑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互相交流,进而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年级的语文是学生语文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篇1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的积累。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拓展阅读教学,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只有在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而拓展阅读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具有延展性、丰富性、灵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阅读就是课堂知识的补充说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书籍或者相关读物等,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上升的趋势,造成这一情况最大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能力有待加强。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开拓自身的见解,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写作材料。在这一个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1.立足于教材,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许多的人生感悟。因此,在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适合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与角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立足于语文教材,也要跳出文本的束缚,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来自书本之外的知识。而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带故事、色彩丰富、趣味性较强的书刊或者书籍等,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2.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拓展阅读是指阅读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其主要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写观后感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赤壁之战》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阅文章的背景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主要以什么事件展开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3.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学有效性

拓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只靠理论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边读书边做笔记、将重点字词勾画出来以及学思结合等,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内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将教学活动立足于教学之中,尤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传授一系列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书人。

一、读教材,发现小学语文的魅力

从一名初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心慌。

那一年暑假,我找来全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社92大纲教材、2000年新修订大纲教材,课标实验人教版教材以及课标实验北师大版教材,一口气读完。经验告诉我,解读教材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熟能生巧,没有熟读,就没有真正的文本细读,也就没有文本的教学解读;我尽量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背的,自己要会背;不要求背的课文,也尽量背。解读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梳理,包括对知识点、能力点、学习方法的梳理;对教材解读和梳理,是为了以简驭繁、深入浅出,这恰恰与教学对象“儿童”的特质相符合。

除了读语文课本和教参,还要“读课”。我从小学语文资深教研员那里,刻录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以及全国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录像,每天都看,每天都琢磨。那段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太阳》,靳家彦老师的《一个这样的小村庄》,贾志敏老师的《贾老师教作文》系列等,这些名师教学风格各异、自成一体,或睿智大气,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无不令人神往。

后来我又了解到,“读课”也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跟着课改,一年年读下去,六年,我小学“毕业”了。这六年,我每学期听课量达到三四百节,每一节课都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我也尽可能地记下来,作为日后研究的素材。有人说我听课有三大件:笔记本(后来是电脑)、录音笔、相机(后来是智能手机)。对此,我往往自嘲“笨人有笨办法”,但作为初学者,这种笨方法其实很管用,因为一切学习都离不开积累,包括这些素材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亲手记录的课例,能够给我许多启发。

课改六年,也是语文学科研究最为活跃的六年,一些学者的著作成了这段时间我学习必备的“养料”。课改之初,巢宗祺、倪文锦、郑国民、王富仁、王尚文、商友俊、张龙华、顾黄初、付宜红、江明等学者的著作指出了过去中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主张,强调人文精神和语感教育,并主张借鉴国外语文教学的经验,改变脱离生活和串讲串问的语文教学现象;2004年后,王荣生、潘新和、崔峦、王尚文、吴忠豪等学者,对课改之初过度追求人文性的倾向进行纠偏,强调从语文学科本身进行研究,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言语智慧生成和语言文字运用,并积极主张“让学”。

可以说,这六年,我更加关注教材,关注课堂,关注语文课程改革,具体地说是从“小学”的视角关注语文,由此我发现了小学语文的魅力,那就是:小学,是生命奠基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因在儿童言语生命成长的敏感期而责任重大且“稚慧”无限。

二、读教育,领悟育人智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六年的小学语文已经“毕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教育重建,让我更加关注“人”,从发展儿童的角度,将阅读的主要精力转向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等领域,下面我仅举阅读教育学的例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