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09:2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音乐实践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好表现、活泼好奇心强烈等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律动、即兴创作、游戏、乐器辅助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1.1 游戏法。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设计出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玩中学"。比如小学生刚接触音阶时,对七个音符的作用和表现完全没有概念,教师可组织进行"音阶找朋友"的游戏,将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当学生A喊1时,学生B要快速唱出do,然后到学生B喊出2,学生B要唱出re,轮流互换进行。在热烈的游戏氛围中,学生能快速的认识记忆七个音符,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有效提高了音准感。
1.2 即兴创作法。音乐课培养的不仅是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更是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实施即兴创作法能有效实现以上目标。比如在上《快乐的音乐会》一课前,教师告诉学生,森林中的小动物邀请同学们参加音乐会,但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为它们提供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有音乐技能,如会口琴、钢琴等乐器的学生分为一组,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乐器即兴演奏;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模拟乐器的器材,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即兴演奏,如自制沙锤,自制架子鼓,而另一组则负责为乐曲进行歌词创编,并演唱。通过即兴创作法,学生不仅能将平时学习到的乐理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实践技能,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课堂也成为了欢乐的海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在演唱教学中加强实践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唱歌是最能直接体现学生音乐素养的一项学习内容,在音乐课中占时较多,教师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演唱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演唱作为实践性学习,音乐教师会把教学时间花在各种音乐理论的讲解上,比如节奏、节拍、音区、音准等,还会亲身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发声、呼吸方法等,学生自我练习、摸索的时间却较少,导致学生陷入一种"知道怎么唱,却唱不好"的怪圈,所以教师要注意分配好理论教学是实操教学的授课课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集体、小组、一对一的演唱辅导中,鼓励学生大胆唱,放声唱。比如在小学四年级进入到二声部的学习中,此时学生已基本能识唱乐谱,在乐理上,教师可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教会学生认识附点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顿音记号、连线、升降号等,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则重点训练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比如在合唱中二声部最容易出现的音准问题,很多教师会狠抓二声部,其实这是避重就轻的做法,教师应该训练主旋律的稳定性,再加入二声部,对有音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训练,利用循环呼吸的方法唱"u"或"m",训练他们的音准。总而言之,在演唱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过硬并不代表能唱好歌曲,但能把歌曲唱好理论知识不会差到哪里去。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实践;湘西民歌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界对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日趋重视,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建立基于本民族的本土音乐语言越来越重要。湘西民歌具有十分丰富的种类和内容,包括劳动号子、桑植民歌、土家族哭嫁歌、苗族歌谣和侗族大歌等,凝聚着各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追求,彰显了湘西各族人民文化的创造力[1]。将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体现民歌的原生性、广泛性和独特性,以此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推动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统一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优秀的传统音乐加以传承;而湘西民歌具有淳厚的艺术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将民歌教学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加以突出,有利于维护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传承和保护民歌,实现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学习和了解民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这也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当前虽然有部分湘西民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还不能满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让学校音乐教学中纳入湘西民歌,适当设置民族音乐课程,从而实现优秀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三是满足审美教育的需要。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突出民歌教学,能够提高师生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满足审美教育的实际需要[2]。一般而言,湘西民歌是湘西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己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具有便于以及、朗朗上口、旋律清新、结构简练、曲调短小、歌词通俗等特点。民歌学习过程也是体验审美的过程,因此在民歌学习时需要让学生积极走进湘西民族的心灵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实践中湘西民歌教学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对湘西民歌具有全面的认知,这就需要科学设置民歌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明显地方风格的民歌目。如让学生多听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歌,讲解歌曲的起源,使学生在歌声中深入体会苗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领略林涛、流水、蝉唱、鸟鸣等大自然“和声”,感受苗歌的民族韵味,激发学习的欲望。同时可以选择具有生活情趣的民歌,如土家族的山歌《挖苦歌》,该歌曲通过幽默诙谐的民歌内容展现出浓郁风情的土家生活,学生对其加以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和民歌的热爱。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还有很多,如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激发学生需要等,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对民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要想让学生学习和喜爱湘西民歌,需要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通常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暗示作用,只有教师对民歌具有浓厚的兴趣,具备深厚的底蕴,准确示范演唱教学曲目,对民歌的曲目资料信手拈来,才能使学生对民歌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歌学习态度[3]。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湘西民歌时,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初学阶段可以歌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引导,适当传递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到一定阶段之后可深入挖掘民歌的思想深度与历史深度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另外,在湘西民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科技手段与民族文化背景相结合,具体化和形象化民歌,使学生突破理性和感性间的障碍,增强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民歌的情感表达与完整性不能只依赖于谱面,还需要深入到民歌流传地和产生地进行生活体验与调查。当前许多音乐教学实践课程多是采用照谱跟唱的形式,难以体现民歌的韵味,如演唱《十姐壮如牛》时不能只局限于乐谱,部分自由延长音的长短可以个人气息量为依据加以决定,越长则越具有山野风味。湘西民歌的传唱多是“口传心授”,艺人在“口传”过程中融入自身对某段唱腔的体验与感悟,让学艺者能够心领神会,实现“心授”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人的唱法,对学生音乐视野加以扩大,全面了解民歌的内涵。除此之外,在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方方言加以学习,用方言来演唱民法,准确把握民歌的特色风格[4]。以《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该首民歌的歌词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涉及诸多衬词,学习地方方言后进行演唱,可以唱出该歌曲的风格,感受歌曲中凄美动人的浓情。
三、结束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湘西民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时,需要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民歌和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创造价值和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力、感受力,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夏卿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课题名称:
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武陵山片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16C1321
参考文献
[1]吴海华,姜仁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J].音乐探索,2012,02:119-121.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引言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随着课程改革与深化,对于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成为每一位艺术老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往往对学生进行繁琐的乐理知识、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等内容的教授,专业的音乐教学倾向或多或少尚有一定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需尝试新的突破口来尝试。
1引导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达到积极的视听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爱好、创设一种好奇心理和探究的愿望,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用心感悟音乐,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他人、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态度、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辅助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程,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所以作品的选取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的、很容易的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许可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口味,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课程的联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对音乐的体验,进而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信心,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给人自信、促人奋进。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良药,所有人都喜欢被夸奖,对于中学生来讲,年龄、身心等正处于急剧转化的关键阶段,激励和认可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学习兴趣的激发活维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评价,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适时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课堂之上的,也是体现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的。
4注重情感态度教学
4.1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即“以审美为中心”
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本体,以音乐本体的所有要素对其情绪进行刺激,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产生与不断发展才能构成感情的形成,而情感类型的相对稳定性促进了价值观的建立,这就形成了一个连锁的心理过程。每个环节中,老师都在课堂中给予关注,情感态度是建立在情绪不断复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在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音乐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方法实施和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的各环节有机构思,使音乐本体在课堂过程中呈现多样化,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感情,这就要就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过程是方法的展开,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思路应该是统一的、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必须杜绝教师跳跃式及教师情绪变化,即杜绝感觉式教学,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上要有逻辑性,教学课堂的设置上要有启发性,思考性,趣味性和组织性,并具有课堂教学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
4.2具备丰富的生活情感经验积累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意、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教师也需如此,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在教授的同时,尽量多观察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绘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影视等,这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讲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但对我们从事音乐教学来讲,会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运用生活情感、运用真情去教授学生,使学生对音乐之美与我们同步,共同聆听、感受音乐的情境。
总之,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于“声”和“情”同时展开,切忌只关注其中的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适时激励与引导,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