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15 09:2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实践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实践教学

篇1

音乐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好表现、活泼好奇心强烈等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律动、即兴创作、游戏、乐器辅助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1.1 游戏法。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设计出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玩中学"。比如小学生刚接触音阶时,对七个音符的作用和表现完全没有概念,教师可组织进行"音阶找朋友"的游戏,将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当学生A喊1时,学生B要快速唱出do,然后到学生B喊出2,学生B要唱出re,轮流互换进行。在热烈的游戏氛围中,学生能快速的认识记忆七个音符,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有效提高了音准感。

1.2 即兴创作法。音乐课培养的不仅是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更是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实施即兴创作法能有效实现以上目标。比如在上《快乐的音乐会》一课前,教师告诉学生,森林中的小动物邀请同学们参加音乐会,但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为它们提供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有音乐技能,如会口琴、钢琴等乐器的学生分为一组,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乐器即兴演奏;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模拟乐器的器材,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即兴演奏,如自制沙锤,自制架子鼓,而另一组则负责为乐曲进行歌词创编,并演唱。通过即兴创作法,学生不仅能将平时学习到的乐理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实践技能,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课堂也成为了欢乐的海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在演唱教学中加强实践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唱歌是最能直接体现学生音乐素养的一项学习内容,在音乐课中占时较多,教师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演唱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演唱作为实践性学习,音乐教师会把教学时间花在各种音乐理论的讲解上,比如节奏、节拍、音区、音准等,还会亲身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发声、呼吸方法等,学生自我练习、摸索的时间却较少,导致学生陷入一种"知道怎么唱,却唱不好"的怪圈,所以教师要注意分配好理论教学是实操教学的授课课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集体、小组、一对一的演唱辅导中,鼓励学生大胆唱,放声唱。比如在小学四年级进入到二声部的学习中,此时学生已基本能识唱乐谱,在乐理上,教师可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教会学生认识附点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顿音记号、连线、升降号等,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则重点训练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比如在合唱中二声部最容易出现的音准问题,很多教师会狠抓二声部,其实这是避重就轻的做法,教师应该训练主旋律的稳定性,再加入二声部,对有音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训练,利用循环呼吸的方法唱"u"或"m",训练他们的音准。总而言之,在演唱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过硬并不代表能唱好歌曲,但能把歌曲唱好理论知识不会差到哪里去。

篇2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实践;湘西民歌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界对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日趋重视,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建立基于本民族的本土音乐语言越来越重要。湘西民歌具有十分丰富的种类和内容,包括劳动号子、桑植民歌、土家族哭嫁歌、苗族歌谣和侗族大歌等,凝聚着各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追求,彰显了湘西各族人民文化的创造力[1]。将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体现民歌的原生性、广泛性和独特性,以此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湘西民歌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推动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统一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优秀的传统音乐加以传承;而湘西民歌具有淳厚的艺术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将民歌教学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加以突出,有利于维护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传承和保护民歌,实现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学习和了解民歌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这也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当前虽然有部分湘西民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是还不能满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让学校音乐教学中纳入湘西民歌,适当设置民族音乐课程,从而实现优秀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三是满足审美教育的需要。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突出民歌教学,能够提高师生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满足审美教育的实际需要[2]。一般而言,湘西民歌是湘西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己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具有便于以及、朗朗上口、旋律清新、结构简练、曲调短小、歌词通俗等特点。民歌学习过程也是体验审美的过程,因此在民歌学习时需要让学生积极走进湘西民族的心灵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实践中湘西民歌教学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对湘西民歌具有全面的认知,这就需要科学设置民歌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明显地方风格的民歌目。如让学生多听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歌,讲解歌曲的起源,使学生在歌声中深入体会苗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领略林涛、流水、蝉唱、鸟鸣等大自然“和声”,感受苗歌的民族韵味,激发学习的欲望。同时可以选择具有生活情趣的民歌,如土家族的山歌《挖苦歌》,该歌曲通过幽默诙谐的民歌内容展现出浓郁风情的土家生活,学生对其加以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和民歌的热爱。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还有很多,如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激发学生需要等,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对民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要想让学生学习和喜爱湘西民歌,需要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通常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暗示作用,只有教师对民歌具有浓厚的兴趣,具备深厚的底蕴,准确示范演唱教学曲目,对民歌的曲目资料信手拈来,才能使学生对民歌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歌学习态度[3]。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湘西民歌时,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初学阶段可以歌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引导,适当传递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到一定阶段之后可深入挖掘民歌的思想深度与历史深度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另外,在湘西民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科技手段与民族文化背景相结合,具体化和形象化民歌,使学生突破理性和感性间的障碍,增强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民歌的情感表达与完整性不能只依赖于谱面,还需要深入到民歌流传地和产生地进行生活体验与调查。当前许多音乐教学实践课程多是采用照谱跟唱的形式,难以体现民歌的韵味,如演唱《十姐壮如牛》时不能只局限于乐谱,部分自由延长音的长短可以个人气息量为依据加以决定,越长则越具有山野风味。湘西民歌的传唱多是“口传心授”,艺人在“口传”过程中融入自身对某段唱腔的体验与感悟,让学艺者能够心领神会,实现“心授”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人的唱法,对学生音乐视野加以扩大,全面了解民歌的内涵。除此之外,在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方方言加以学习,用方言来演唱民法,准确把握民歌的特色风格[4]。以《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该首民歌的歌词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涉及诸多衬词,学习地方方言后进行演唱,可以唱出该歌曲的风格,感受歌曲中凄美动人的浓情。

三、结束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湘西民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时,需要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民歌和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创造价值和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力、感受力,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夏卿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课题名称:

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武陵山片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16C1321

参考文献

[1]吴海华,姜仁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J].音乐探索,2012,02:119-121.

篇3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4

引言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随着课程改革与深化,对于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成为每一位艺术老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往往对学生进行繁琐的乐理知识、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等内容的教授,专业的音乐教学倾向或多或少尚有一定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需尝试新的突破口来尝试。

1引导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达到积极的视听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爱好、创设一种好奇心理和探究的愿望,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用心感悟音乐,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他人、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态度、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辅助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程,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所以作品的选取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的、很容易的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许可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口味,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课程的联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对音乐的体验,进而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信心,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给人自信、促人奋进。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良药,所有人都喜欢被夸奖,对于中学生来讲,年龄、身心等正处于急剧转化的关键阶段,激励和认可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学习兴趣的激发活维持往往少不了外界的评价,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适时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课堂之上的,也是体现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的。

4注重情感态度教学

4.1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即“以审美为中心”

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本体,以音乐本体的所有要素对其情绪进行刺激,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产生与不断发展才能构成感情的形成,而情感类型的相对稳定性促进了价值观的建立,这就形成了一个连锁的心理过程。每个环节中,老师都在课堂中给予关注,情感态度是建立在情绪不断复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在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音乐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方法实施和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的各环节有机构思,使音乐本体在课堂过程中呈现多样化,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感情,这就要就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过程是方法的展开,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思路应该是统一的、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必须杜绝教师跳跃式及教师情绪变化,即杜绝感觉式教学,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上要有逻辑性,教学课堂的设置上要有启发性,思考性,趣味性和组织性,并具有课堂教学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

4.2具备丰富的生活情感经验积累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意、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教师也需如此,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在教授的同时,尽量多观察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绘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影视等,这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讲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但对我们从事音乐教学来讲,会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运用生活情感、运用真情去教授学生,使学生对音乐之美与我们同步,共同聆听、感受音乐的情境。

总之,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于“声”和“情”同时展开,切忌只关注其中的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适时激励与引导,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音乐教学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得音乐教学能充分服务于学生个人能力、思维、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音乐教学就不能单纯的是律动、节奏、唱法的问题,要将课程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要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起到重要作用。

1.音乐实践是轻松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

音乐实践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实践的各种角色或者场景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逐渐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比如,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和情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设置一定的游戏表演,让学生学会在乐曲的伴奏下通过游戏的表演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

2.音乐实践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只有参与到音乐实践中的学生才能发现音乐的美,才能驱使他们去探究音乐、喜欢音乐;也只有在音乐实践中,学生才能慢慢培养音乐的兴趣,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的学习是一个慢慢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多提供给学生们音乐实践的机会,才能让他们在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下挖掘出自己的音乐潜能。

二、音乐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音乐实践教学的音乐教育课程,要结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育特点,让学生学到一定的乐理知识,使学生学会一两种基本的乐器。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鉴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例如,教师通过光碟等播放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让学生聆听欣赏,同时以生动、简明的语言讲解歌曲的背景、主题大意,启发性地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提高小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

正如很多人所简单认为的那样,音乐就是演唱。虽然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问题,但也体现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教会学生演唱歌曲,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乐意参与音乐的方式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求歌唱的技巧,让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就能学会唱一首歌曲,这对他们来说就很有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标示音乐的基本符号,也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只有学会了识谱,我们才能够唱响音乐,才能够进行其他的乐器表演等活动;音乐实践教学也才可以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帮助学生识读乐谱。

三、音乐游戏是音乐实践的重要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因此我认为,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是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的。音乐游戏大体有以下几种。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就是在游戏中组织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曲的主题都是围绕动物、小朋友等角色展开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提前设计好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游戏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

2.比赛游戏

以音乐内容为主线,把学生按小组划分,分为N组,参加比赛。如在教《下蛋啰》这首歌时,我用皮球当鸡蛋,以组为单位,每人下一个蛋,哪个组以最快的速度把鸡蛋运到筐子里就算是自己下的蛋,同时也就取得了胜利。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很浓,学习的动力也很足,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

3.听觉游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听觉游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体验。比如组织学生们深入社会,带领他们接触、感受自然界,辨别生活中声音的强弱,并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材料,再通过自己的手、口等让它们发出声音,让学生们感受强弱不同的声音。

篇6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一、 本土音乐文化对于高职音乐教学的价值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产生和形成不同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我国的本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隧道中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本土音乐也因为外来音乐品种和新兴音乐媒介的不断冲击而面临生存危机,后继人才匮乏,演出市场萎缩。同时,本土音乐也因新兴演艺市场和新一代的观众对音乐文化有着多样化的现实需求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职业音乐教师,我们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对本土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创作出适应人们娱乐、审美需求的新作品和新形式,积极开拓演艺市场,建立市场化的演艺运行机制,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以及地域性,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和音乐价值取向,促进本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年青才俊来热爱、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的“精神家园”。

在高职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本土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导向作用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以及价值导向。为了传播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我们必须音乐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让学生接触鲜活的大众音乐生活,学习、参与本土音乐的表演,细细体会本土音乐文化的情韵,深入理解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树立对本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促进本土音乐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服务社会文化生活的责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开展艺术管理、音乐市场运作、音乐传媒、舞台编导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宽高职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的思想理念。为此,高职音乐院系要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引进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科学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本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角色缺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辉煌成绩,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成就显著。由于西方音乐在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许多师生的思维中依然被“欧洲中心论”锢着,对美声唱法、西方歌剧等西方音乐形式如数家珍,而对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认知极度匮乏,无形中阻碍着师生本土音乐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出于对西方音乐的“技术崇拜”、“价值崇拜”,必然夹杂着“本土音乐落后”的教育理念,并继续影响中国高职音乐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反思和价值重估,高职院校对“母语音乐文化”的体系重构日益重视,从传统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教材建设等方面探索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教学体系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经验和新成果。但是,本土音乐在高职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应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出现角色缺失的尴尬局面。在许多高职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中,本土音乐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应用,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进也赶不上形势发展和教学需求,导致本土音乐很难呈现于高职的音乐课堂。 因此,在继续完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同时,我们要加大本土音乐在教学实践中的分量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土音乐进入操作层面,实现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持久繁荣。

三、本土音乐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思索

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本土音乐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求发展,解决市场定位和人才定位的问题,构建本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首先、积极探索本土音乐的教学策略。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促进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整合、优化、提高,尽快形成本土音乐实践教学的机制和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突破口,加快专业课程建设,加大实用性课程建设,积极扩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快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演出与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来加强专业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次、加大师资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采取聘任制的形式,聘请在相关领域有深厚艺术造诣的艺术名家如民间歌手、戏曲名家、说唱艺人等来校授课、讲座,把本土音乐有效融入高职音乐教育教学中。再次、建立“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文化企业建立教学、实习(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直面市场,从而增强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为文化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专业化建议,共享教学资源、音乐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在音乐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本土音乐是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特色办学”的关键。学校要加大对本土音乐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力度,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加强实用型课程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本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本土音乐文化自觉意识,充分认识到本土音乐在构建特色音乐教学体系方面的核心作用,有效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音乐能力和职业素养。

篇8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Theraputic Music Teaching Practice Viewed from Special Education

YU Xue-qin

(School of Arts,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一、治疗性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功能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3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把“教为不教”作为教学理念、教学价值的追求。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教”转化为不教呢?

一、以“趣”为动力,激发自主参与欲望。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弯下腰与学生交流”“弯下腰为学生鼓掌”, 置身于学生中间,在这样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

案例1:初一年级的节奏教学片段如下:

师:选择了一首简单的绕口令,边板书: 4/4×× ×× ×× ×│×× ×× ×× ×│×× ×× ×× ×│×× ×× ×× ×边打拍念:“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生:一下兴奋起来,开始在下面练习,跟着练习念打拍。

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点名有欲望学生尝试。

生1:尝试紧张,拍子与节奏合得不太准确。

师:留意生1的表情,及时表扬:“念得非常好,如果不紧张我相信你会拍得比现在更好。”

生1:再练,绕口令读得都很准确,节奏感也较强。

师:引领全班同学集体拍着拍子齐读两遍绕口令后提问:读这首绕口令时一拍中分别读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又打着拍子读了一遍。

生:纷纷喊到:“有时一拍读两个字,有时一拍读一个字”。

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对照着黑板上写的绕口令,分别讲解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占半拍,一个四分音符占一拍。即八分音符一拍打两个,四分音符一拍打一个。

……

此时学生熟练记住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名称与时值。以“趣” 入手,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激情、热情,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沉浸在音乐学习中。

二、以“情”冶情,培养音乐积累习惯。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性,要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以激发、感语、陶冶、诱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培养音乐知识的积累习惯,陶冶美感。

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西部畅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西部春色》歌词(以西部的风景图作背景)请同学们在听老师唱的时候注意歌曲里描绘的是哪个地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边听边思考,有的说,新疆、、云南、有的说,贵州、四川、青海;有的说,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民族儿女的心声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有的说,描绘新疆、西部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本曲是描绘西部风光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西部畅想吧!

师:播放《西部畅想》歌曲,提出欣赏要求: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歌曲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欣赏时难以回答,

师:再次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再次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后,自由切磋、交流:有的说,前段既深情又激动,既诉说了历史又倾吐了心声,有的说,前段表现了对西部大开发寄予的满腔热情。有的说,后段热情呼唤,召唤人们要投身这一伟大建设中。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简单总结后,要求学生跟钢琴唱谱,(提出:闭口音像是含半口水,吸气时要有闻花的感觉)

生:跟钢琴练习哼唱旋律,第一部分用m来演唱,第二部分用la来演唱。

师:不断纠正错误,提醒示范三连音的节奏的演唱。提出把歌词带上情感演唱。

生:按要求用正确的情感、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师: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演唱。接着播放《走进》,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藏族风俗人情。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它的演唱方法是什么?

生:欣赏聆听回答……

如上所述,老师创设的这种情感,能够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即“触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弥散性,又会使情境产生出“场”的效应。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场境,动人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以“情”陶冶自己的情感。

三、学会欣赏,引领走进音乐艺术。

纵观现在的音乐课,欣赏部分占很大比例,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却不是太浓,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呢?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能力,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3: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闲聊《波尔卡》教学片段:

师:播放《波尔卡》。

生:(自由阐述)“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乐好像不是拉或弹出来的。”“是不是敲出来的?”“它的情绪比较活泼、轻松。”

师: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很特别,它完全是拨弦拨出来的,而这个音乐的风格就叫:波尔卡。现请同学们将从网上收集的有关“波尔卡” 的情况,谈一谈:

生1: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生2:波尔卡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生3:“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此芳名。

师:再播放“闲聊波尔卡”乐曲,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赏析乐曲的感受,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乐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妇女起床时的快乐心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该曲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其中短笛的跳音与小提琴的快速音阶跳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打击乐的加入更是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有的可以从节奏上谈:“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有的从旋律上谈:“乐曲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教与不教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目的地是教会学生获得终身自学的能力。让我们人人做“为不教而教”的实践者,追求“不教之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10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趣。

1、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海鸥》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演唱两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2、加强律动和歌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们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级学生有蹦跳的欲望,“律支”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的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一般孩子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一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例如: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动作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加以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3、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总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例如:我们在进行一些节奏训练、听音训练时,学生使用磁性线谱板,磁性线谱板上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或听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听辨练习,老师拍出一条节奏题,让学生在磁性线谱板上摆出教师拍出的节奏;或找到老师弹奏的哪个音高,这样使抽象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变成可见的高\低\长\短,教师还可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学中,加强了唱游的体态律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教学工具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

1、专题性音乐活动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如:“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在少先队员队列操练的音乐声中,不感受音乐美、队形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竞赛性音乐活动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自己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有通过举办卡拉OK独唱比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篇11

【关键词】

欣赏教学 音乐小品编创 音乐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探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上已经硕果累累。但在我们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是否每节课都能一贯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来演绎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而我们的学生是否就已经喜欢上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已经能够主动感受并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许多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上,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以教师为主的、机械的教学活动,教师解释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教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孩子还是被动的聆听音乐、被动地感知知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还是没有被激发。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背景方向。《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能与他人合作,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音乐剧,并做出评价”; 黄伟平老师的《名曲中的故事》这本书,也曾说道:“欣赏课必须带有愉悦性,该“推”学生上讲台,编导音乐小品,让学生主动学音乐,主动接受艺术音乐”。本文从音乐小品的编创进行研究,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各种编创方法如节奏创编、歌词创作、舞蹈编排、乐器演奏、情境设计等让学生参与到欣赏作品的综合表演中来,再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通过音乐小品的编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主动走进音乐、关注音乐。

一、选择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创编的基础

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音乐小品相关联的音乐作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经典的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小品表演和创编的音乐作品。如适合低段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圣・桑的作品《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袋鼠》等,标题性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木偶的步态舞》《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等。适合高段音乐小品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孤独的牧羊人》(可拓展《音乐之声》的相关音乐)《暴风雨》《羊肠小道》《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彼得与狼》等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能让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变得丰富、有效,更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小品编创过程同样也应该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启发学生对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心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音乐小品的编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思考、观察、聆听、演唱、模仿、表演,调动其全身感官的参与。而音乐小品的编创,对于学习音乐时间不长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相当大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有效、逐层引导孩子走近音乐小品的编创。通过示范、讲解、编排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进行简易音乐小品的编创。

如在进行《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熟悉音乐的各个片段,感受音乐情绪、音色、节奏、旋律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对音乐进行小品的编创。通过反复聆听,孩子们感受到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描述小猫用一种故作优雅的样子跟人撒娇,不时的发出惹人怜爱的“”叫声,让人感觉那猫咪犹如宴会上跳着华尔兹的淑女,美丽而娇媚。教师引导善于舞蹈表演的孩子用优雅、乖巧、可爱的动作来表现猫咪,栩栩如生。而B段音乐,音乐用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中间运用了顿音、装饰音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刻画了小猫调皮、可爱的不同姿态。老师引导学生用俏皮、活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演绎。两只形态不拘的小猫在我这个“主人”面前,不断卖弄身姿,引得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这首美妙的音乐。

这个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多的是孩子们舞蹈动作的表现,虽然简单、短小,孩子们的表演也十分稚嫩,却是孩子们走进了音乐小品表演的第一步。让她们觉得音乐小品的编创生动、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在音乐小品编创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引导孩子进行编创活动。

三、丰富音乐小品编创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

不同音乐小品的编创能同时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学生在多样的艺术门类中找到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角色,有利于孩子们扬长避短,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能让孩子们更亲近音乐学习,而不是排斥它。因此,给予孩子们广泛的编创空间,能使孩子们更好的演绎作品,提高自身综合音乐能力。在编创实践活动中,音乐小品也可以是改编自学生熟悉的小说、童话等等,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流行作品、网络名曲,更可以是校园剧、音乐剧。在活动中,老师要起引导和咨询顾问的作用,协助孩子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共同创编剧本、创编舞蹈、编写歌词、制作背景、集体参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交流、创作、聆听、表演等能力。自导自演的音乐小品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歌主要音乐要素的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如:音乐小品《彼得与狼》《孤独的牧羊人》

1.活动与实践

A.进行音乐的初体验。

B.熟悉音乐故事简介。

C.分配创编任务。

D.制作简单道具。

2.音乐小品编创

根据创编任务的分配,开展舞蹈组、演唱组、表演组的音乐小品不同任务的编创。

3.音乐小品表演

合着音乐,进行小品的表演。可是课堂,也可是小舞台。

4.师生评价

要求演员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着重从剧本创编、音乐选择、舞美制作、表现能力(舞蹈、歌唱、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编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孩子们在编排或编创音乐小品中,采用了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更得到多种能力的提升。

音乐小品的编创是实践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在演唱、演奏和赏析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给音乐作品以新的魅力。最终,利用音乐小品的创编,去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突破欣赏教学中学生被动欣赏音乐的场面,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篇12

一、实践技能在高职音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目标还是侧重点,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更为注重人文科学,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掌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以及功利性更强,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以使其可以胜任相关工作为目标,在一般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学生均具有较为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高职音乐实践技能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以当前我国市场发展还有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掌握相关的必备手段。诸如有部分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训练之后,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到单位进行演出或者演唱,甚至可以担任策划晚会以及编排舞蹈等工作,而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实践技能有助于巩固音乐理论知识

无论是什么专业,其理论知识都具有着死板以及枯燥的特点,且相对于实践运用,理论知识也显得更为容易,实践技能则是相反,它具备有活跃性以及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实践需要立足于现实,具备有极高的实用性。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在掌握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误区,学习知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部分专业考试仅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死记硬背便可通过,因此对于学习并不能完全投入兴趣。另外,从当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难以引起学生百分之百的兴趣,在完成应付考试的任务之后就会将知识点忘记,学习知识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体制衍生的考试,难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要保证能够达到相关知识理论完全被学生吸收消化,在理解之后能够转化成为自己的技能,变成实践的动力和源泉。由此可见,实践技能教学一定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要充分了解到实践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自己对目标培养,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2.实践技能可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并不是其在选择进修自身技能时候首先考虑到的,鉴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还有长期以来积累而成的误解,只有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难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院校,从这点来说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带有着不情愿的情绪的,甚至部分学生可以说是被迫的性质。高职院校对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自己理想的院校,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学校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态度并不端正,自己的主观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被调动,上课的时候更是无精打采,不能够完全吸收相关的知识内容。但是实践操作课程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部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并不热情,但是对实践操作却保有着极大的热情,这些学生关于动手操作的领悟力较强,由于有兴趣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相对认真细致。学校的教育应该有因材施教的方针,对于这部分比较喜欢时间操作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培养和引导,这是培养学生的最好途径。提升多本身学习专业的兴趣,进而找到在这个专业领域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技能操作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均有所增强,最为典型的体现就在于公德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的过程中,会要求学生始终遵守实事求是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原则。另外,实践中相对于个人技能的掌握,其实对团队合作更加重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探索交流以及沟通的内容,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和上级机构或者是领导在沟通的时候,更是需要注意。另外,因为实践过程可能遇到很多不同的状况,因此学生需要学会创新和随机应变。可见,在实践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通过刻意的引导,但是学生依然会掌握这些相关的技能,说明其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教学

实践技能教学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的教育结果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立足当前的实际状况,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转变观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于实践技能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教学已经不能够仅仅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将教学模式逐渐转化成为培养能力为主,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学需要转化成为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育体系中只是发挥着辅助的作用,为了能够完成这种转化,学校拥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培养教师能够拥有符合时展的思维,了解现代教育的相关理念,注重创新思维。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技术能力也应该经受得起考验,注意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对于学校来说,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转化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应该有所提高。

2.制定校本课程

所谓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按照国家的教程还有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课程。在英文的字面上,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基础”,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对于课程的制定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课程的改革基础。而我国对于校本课程的解释认为,对于课程的改革需要是为了学校本身,改革的内容要在学校当中实行,也就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学校之内的校本课程到了另一个学校就未必适用。和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面的校本课程,是指当前在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包括了学校本身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还有国家课程还有地方课程这两种。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仅仅指的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改革课程。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都是趋向于狭义的,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也是狭义定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提出,让我国的教育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音乐教程的影响更是无比的深远,虽然校本课程这个制度的提出本意并不是专门针对音乐教程的,但是音乐课程在这次的改革当中所得到的好处却可以说是最多的,对于音乐、体育或者是影视鉴赏这样的副课具有更加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着手点相当明确,那就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还有本地的实际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当中,音乐课并不同于其它的主修课程,其它主修课程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音乐课却是因为学生的兴趣才才会进来学习的。我们知道,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要进修的科目自主选择,无论是主修音乐还是后面因为兴趣而进修的,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有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虽然音乐的实践技能教育课程只是处于开始探索的阶段,但是存在的丰富而且深厚的音乐资源,能够让我们尽情的发掘。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做出了尝试,让本校的音乐课程充分地利用与结合当地传统民歌进行教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实践技能教育是学校制定课程时候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在课程的有效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才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注重教师特长

在以往的课程编排当中,只是学校的编写组和专家一起进行讨论然后编写课程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简单地接收教材,然后按照里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即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面,让老师的教学受到压制,因为无论是学校本身的编写组还是相关部门的专家,都不能够彻底地对学校老师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编写出来的教材虽然也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需求,但是却对学生不够了解,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学校应该有所改变,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所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编排。

从音乐的内涵来看,音乐不仅仅是歌曲或者是曲艺这么简单而已,还有舞蹈、乐器,等等。每一个音乐老师自己总是掌握一种别的老师不能完全掌握的音乐元素。例如,有的老师本身擅长舞蹈,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能够将舞蹈引入音乐课堂当中,定期的组织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音乐掌握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实践技能。

三、结语

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其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传统的理论学习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掌握实践技能的学生注定难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实践技能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趋势,而实践技能教学牵扯到多个方面,要使其能够在学校得到良好的应用,需要进行全面改革,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真正学到关于音乐实践的内容,不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杨思慧.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析――以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