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更能帮助企业实现自我定位和快速发展。但是当今的企业大部分都存在制度不完善,发展规划不切实际,人员调整制度存在缺陷的问题。我们应该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间接地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建设的时代步伐。
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时代意义
企业的成长进步就犹如大树一般,要经历诞生、成长、鼎盛等重要的时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就有如加固了大树之根,方便大树在生长发育的同时更快更好地汲取能量。经营管理能力是贯穿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生存的主要线索,没有管理便不成方圆,而有了经营管理制度,却不符合当今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公司实情,也有碍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当今的时代潮流之下,全球经济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企业的实力竞技便成为了当今我国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制度,能够帮助我国的企业在时代的竞争中做领跑者,也可以明确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让企业做到精细化发展和有效性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途径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当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优秀的国外管理理念,对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制度—执行力—监督—再创新几方面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问题
2.1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是维持企业发展的重要辅助工具,与当今的市场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但是,当今企业部分的制度制定者和管理者仍然呈现出与时代脱轨、固步自封的状态,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从小部分人的利益入手,以维护部分小团体的经济与权力利益为目标;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过于陈旧老套,没有完整的监督系统和第三方的督查系统,缺乏执行力;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未进行人性化的思考,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反而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制度不仅不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形式化的流水工作,流于形式的制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当今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现状和人力调配、调整情况进行,制度不仅仅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更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从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的大方向出发,也要结合人性化的制定标准和具有企业特色的制度制定方面进行思考。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管理和调配的标准。
2.2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问题
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企业具有更加优化的管理调配模式,而当今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企业习惯于单向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代相关联的创新思想,也未曾进行双向管理、双向监督的管理调配尝试。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够利用当今经济市场的经济讯息,也造成了企业员工工作能动性低下、企业间部门分工和责任分担不明确的企业管理缺陷问题。单方面的管理模式,也造成了企业中部分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对企业高层和管理层缺乏监督和督查效力。先进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应该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更多的优质学习培训条件,应该对企业整体的上下层都进行有力的调配。公平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以责任分担和企业效益为量杆,为企业员工创造出一个公平自由、和谐积极的工作大环境。
2.3监督机制的缺失
当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明确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和经营管理的监督团体。要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具有创新性的经营能力改革,我们就必须要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监督团体的塑造开始。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建立监督督查系统,树立员工工作标准、明确责任分担、建立明确的奖惩规范。当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监督机制的缺失不仅为极少部分人提供了不公平竞争的条件,也造成企业工作效力低下的情况。
3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途径优化的想法
3.1制度化与规范化
进行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内部的责任分担制度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而制度的制定最终目标也是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办法,应该从日常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最终效益的个人角度出发,讨论公司的部门配合、未来发展和企业整体形象的问题。要从细节入手,在把握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性的制定和讨论。
3.2多培训与竞争性培养计划
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就应该从企业员工训练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员工竞争环境的改良入手。我们只有加强了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只有从改良员工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员工的公平环境入手,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工作方案改革入手,对员工进行差异性评价。我们要为员工制定出统一的效益评价标准,也要谅解员工的能力短板,对他们进行特色化和差异性的个人培训。
3.3结合国外优秀模型进行改革
我国的经营管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言,仍然处于落后的现状。当今国际上比较常见的EPC模式和BOT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和效益提升都有促进的作用。这两种经营管理模式,从市场调查和市场经济入手,讨论了当今的经济市场与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员工的效益贡献进行了具体的量化性标准评价。而我们国家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与经济市场相关联的经营管理途径的建立,我们必须要在了解市场、了解民众需求、了解经济发展方向的前提之下,为我们企业制定出整体的经营管理方案和发展方向,进行人性化的效益化管理,才能进一步深化我们企业的发展。多结合国外的经验进行总结及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学习,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4总结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与企业的效益增长速度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效益评价和奖惩制度的制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思考企业经营管理路径提升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将市场经济的评估作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而深化我国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二、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提升的对策
(一)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关键是使各级单位和管理者成为资产经营的责任主体,即从切身利益上实现对资产增值目标承担责任。企业在明确各专业部门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资产管理权利,对下级单位授权、分权,规定各级单位和人员处理某些事务的权利。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企业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第一层,按照国家有关企业实行资产经营的政策法规的规定,确定企业上级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资产经营权责关系,由企业根据其对所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力的评估与上级单位签订资产有偿经营合同。企业在完成其目标责任和资产经营合同以后,上级单位聘请专家和业务部门对企业资产的产出能力的增减进行评价,作为业绩评定、奖惩或连任依据。在这一层次上,企业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占有国家及上级单位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资产,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独立使用该资产进行生产、投资经营活动,依法独立决定资产的有偿转让、租赁、抵押、报废等;同时承担对所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承担全面完成生产经营指标的责任,并按规定向上级单位缴纳资产经营收益。 第二层,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界定企业与下属单位资产经营责权关系。期初由企业与各级下属单位的内部法人代表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各项考核指标,年底结算后由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奖惩。在这一层次上,实行内部模拟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把国家有关资产经营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资产为“纽带”,企业模拟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下属单位模拟企业法人,以其“占有”的“法人”资产进行自主经营,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第三层,把职工在资产经营方面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建立各种具体的经营责任,使职工办事有标准、工作有考核、分配有依据、活动有目标。在这一层次上,主要涉及各下属单位如何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层层落实,以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完成。
(二)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使用地点又分散。要提升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应当把资产经营管理的权限和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使用单位,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各级单位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企业根据管用结合、权责结合的原则,实行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正确安排各方面权责关系。
一是进行资产的归口管理。按照资产类别实行归口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给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如生产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和各生产管理部门管理,厂房、建筑物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对所分管的资产负责,其具体职责有:制定资产保管和使用办法,督促使用单位和人员认真执行;处理资产的内部转移、清理、报废等事项;制定所管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修理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按计划进行;对所管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进行登记,并经常与财务部门核对;检查本单位对资产的保管和利用情况,参与清查工作。
二是开展资产的分级管理。按各类资产的使用地点实行分级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由企业内部各级单位(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掌握使用,建立保管使用责任制。使用单位应对厂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保证资产完整无缺,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在车间内部,再进一步将各项设备、工具、用具等划归各班组管理,有些财产的管理责任还要具体落实到个人。各级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使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
在建立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方面,应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一物一卡”的管理方法。“设备定号”是按照资产目录,为每台设备按类、分项统一编号,使每台设备都有唯一的号码,并将该号码固定在设备上。“保管定人”是根据谁用、谁管,谁负责维护保养的原则,将设备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使用人。“管理定户”是以班组为资产管理的基层单位,为一个管理单元。班组设兼职的资产管理员,对班组全部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保养负全面的责任。“一物一卡”为每立的资产建立资产保管卡片,按使用单位归集成册。在资产保管卡中,记录设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调入时开设卡片,登记设备的调入日期、调入前单位和调令编号,填写资产的统一编号、主机和附机名称、规格及型号、原始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以及开始使用的日期和存放的地点。调出时,登记资产的调出日期、接受单位和调令编号,并注销卡片。对长期不使用的资产,由班组交回主管的职能部门。凡资产调入、调出都要按照规定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在卡片上注明接受日期,并由资产使用保管人签章,明确责任。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分别登记卡,核实各班组调入、调出和现有资产的台数和原值。在发生调入、调出时,企业财务人员要与班组核对账目,核对无误后,与班组资产负责人共同在汇总账页上签章,证明财务部门的账目同资产保管册的记录一致。
实行资产分级管理的管理办法,把管理权责下放到使用单位,让使用资产的人管理资产,有利于加强使用单位对资产保管的责任心,保护资产的完整无缺,利于做到账实相符,为管好用好资产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为了使闲置或不用的存量资产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拨,也可向企业外部进行资产调剂。资产调剂形式有出售、租借和调拨,资产调拨分为无偿调拨和有偿调拨。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归口单位负责内部资产的调剂工作,并负责将需要在企业外部调剂的闲置资产统计汇总,填制闲置资产明细表,提出处置方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由上级负责资产调剂工作,协调解决供需双方问题。为盘活闲置资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资产调剂中心,拓宽盘活渠道,加快盘活速度。各级资产调剂中心的集中统一调剂,是盘活企业闲置资产的有效途径;各级资产调剂中心应加强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各方面的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范围,想方设法使多年的闲置资产重新发挥作用。
二是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并花费较少的资金,改造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
三是可考虑对外租赁。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外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企业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这样,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使企业得到了一定的收益。资产出租管理的关键是,租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条款内容清楚,用词严密防止因合同内容概念不清或词语不严密而导致资产再度流失或闲置。
四是制定和完善有关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设备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并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都应给予优惠和奖励,并由此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起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家全力以赴,共同搞好这项工作。
五是报废淘汰部分闲置资产。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确因技术落后或损坏的部分闲置资产设备,在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鉴定审批后,应坚决予以报废,不得再继续使用。这样,也可以使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
通过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对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069・9;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4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参考文献: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怀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3):37-41。
赖时伍
(深圳市盛视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518040)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现代企业规模化、全球化、多样化,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企业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主,着眼全球,树立现代企业观念,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面对全新的环境,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支持,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迫切的需求。尽管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本文以当前大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线索,进而分析对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上出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 重要性 问题 措施
一、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体制也正在不断寻求适应社会发展制度的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较为完善和公平的内部管理体制,注重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如今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集约型与自主型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的进步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最终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仍然不尽如意。再加上,国际化、全球化给本国企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市场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各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让企业从内部开始提升,逐渐壮大自身的发展。
二、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设置不健全
企业经营管理过于保守,存在很多因循守旧的思想,在管理制度上仍然沿用以前的方式和制度,机械地强调短期目标,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如控制和审核等方面过于传统的情况。有不少企业所设置的管理部门不够合理,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业绩考核上只是走走形式,在执行力上也得不到响应,实际执行上经常有所变化,实施的措施往往匆忙而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要知道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仅管理的是人,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做后盾。
2、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不够稳定,频繁出现人员流动、精简等,给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造成轻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缺乏对工作人员定期的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一个企业的兴旺在于其中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这攸关企业生存大问题。只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养,企业的整合与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者,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很坏的影响。
3、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
如今的很多企业在管理组织模式上机械地沿用以前的单一模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完善。企业对市场信息没有充分了解,采用单一的“直线”运作影响企业的运作。各部门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责任不明、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时间过短等情况。
三、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企业在长时期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操控也需要微观上的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备。他们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营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使得企业积极健康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不断的向社会挖掘和企业自身进行培养。因此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定期的注入“新鲜血液”,要有伯乐识马的能力,同时对企业本身也要进行定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仅仅是一台生产的“机器”,更是一个长期收货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
2、构建科学经营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既约束、限制,又适时引导、疏导,保证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模式问题刻不容缓,同时要随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方针。在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但是不能僵硬的执行,要需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以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力。并且要有严明的奖罚制度,这样既有利于经营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也是促使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重要“武器”。
3、更新经营管理观念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观念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更新和强化企业全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管理观念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内部管理环境。想要让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需要企业必须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观点。只有企业不断的寻求搜索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用最先进的理念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那么简单,它需要企业管理者用最敏锐的眼光,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显著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企业长期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企业才能获得更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环境因素
一、融资概述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一)融资的方式
企业融资的方式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
银行贷款。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股票筹资。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债券融资。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海外融资。企业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在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
典当融资。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但典当也有银行贷款所无法相比的优势,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劣势
金融市场融资门槛过高无疑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的绊脚石,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为了维护各自市场的安全稳定,均设立了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然而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融资的难度。
1.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往往寻找多种途径进行融资,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面对较大的融资时,企业信用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没有足够的企业信用资质和历史信用记录,是其融资能力的短板。
2.管理体系落后
银行、担保公司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计划即使感兴趣,但深入接触后多数均放弃投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落后,信息缺失,无疑使各机构对此项投资的风险评估加大。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影响,在人力,财务,运营等方面均有不足,致使企业管理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不严格,经营信息记录有缺失,无疑加大了内外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
3.融资担保机构体系不完善
某些中小企业虽得到了一些担保机构的信任,但其高额的费用使企业望而却步,融资担保机构多数是由民营企业开办,其盈利性为第一要务,所以较高的费用和担保金以及担保后银行的利息无疑成倍的加重了融资成本。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企业信用对融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用经济,一切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赖于信用的保证。在企业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客观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一般需求方比供给方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金供给方为规避放贷风险,只有信用良好的企业才给予授信。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主要依赖资金需求者提供信用信息加上银行机构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判断,这给企业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大量向其发放贷款。加上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够,常常以种种方式悬空,逃费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是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融资时自身风险的影响
第一,管理方面。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薄弱,企业因受其实力及信誉的限制,由于管理者的管理不当,许多企业的创业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这无疑就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决策失误,造成信贷资金的流失。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生产管理落后,不规范,不易于电子计算机程序接轨,导致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人才和技术,大多数还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对市场需求的系统分析,预测不足,容易形成产品积压,而且由于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主导产品,导致销售不畅。企业虽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在市场中是不断变化的,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势必会影响企业预期收入实现。收入减少,势必会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处于被动状态。第三,资产重组或撤资所形成的风险。一般来说,资产重组会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正面效应。企业资产重组制约因素很多,不能排除由资产重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投资者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情况等原因,部分或者全部地撤出在企业的投资,导致企业资本减少,经营实力减弱,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使得企业难以实现预期收益目标。
(三)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体系的影响
第一,部分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弱。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金虽然呈现出逐年提高的势态,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都普遍较小,融资担保能力的偏弱还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源不足,办事效率低,甚至一些担保公司根本就起不到担保的作用。第二,缺乏信用担保物。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时,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企业所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廉价的土地,房屋或机器设备,并且可抵押物折扣率较高,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办理一笔抵押贷款,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公证,由此导致贷款费用较高,企业难以负担。第三,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时附加条件苛刻。担保公司都以公司形式存在,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们除了帮扶企业进行融资外,还要获得一定收益,尤其是民营担保公司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一定得利润才有从事担保业务的动力。担保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交付的费用,一般企业要缴纳贷款金额3%的担保手续费,还要扣除贷款金额10%作为保证金。许多企业无法同时承受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费用的双重融资成本。
(四)金融市场动荡对融资的影响
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借贷资金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我们不难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以及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研究,得到这种结论:只有推进利率制定的市场化,才能让利率水平在经济均衡中发挥作用。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本这一稀缺的资源,才能有助于资源流向效益高的环节,催进优胜劣汰。企业需要资金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影响着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活动。金融环境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其中利率水平决定的不完全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企业的互动缺乏基础。现今,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强化内部控制的政策和实施信贷权限上收的措施,更使得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可提供给企业的信贷资金更加缩减,形成的地域间差异从本质上揭示了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不完全市场化问题。在利率尚未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风险来调整利率水平。于是,在同等的利率水平下,银行就肯定宁愿贷款给大规模的企业,大大降低贷款风险,而不愿意贷款给企业。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信用
对内部环境的改善主要以下从三方面。首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调查程序,预测实现银行融资所要付出的代价,正视融资失败的风险。第二,坚持合法,合规,合理的规范化经营。第三,更加重视企业自身和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记录。第四,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保留企业的经营信息,在关键时刻提供可以融资的佐证。第五,要把主要融资银行作为主结算渠道,但当企业规模增大时,需要保留备用融资渠道,需要实现在多家银行的融资能力。总之,企业只有增加了企业的信用度,才能增加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
(二)加强融资风险评估
企业的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力是解决企业融资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只有自身实力增强,在社会中的地位才可以提高,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融资的基本资格,在市场中的融资困难才能减少,进而融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力度,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第二,树立良好的信用。取得社会的信用支持,疏通各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应变能力,充分挖掘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战略,融资策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政策风险。第三,建立经营管理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向债权人,投资人提供经营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立适用企业融资的债券,股权交易市场,股权退出机制。所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除了政府和金融体系的努力之外,更需要企业自身的配合。当然,金融机构为了防范自然风险等意外事故风险可能造成的企业支付能力的不足,其可以要求企业办理财产保险和不动产等抵押物的抵押,必须办理投保。这样也可以使得企业可能由此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转嫁。
(三)建立与市场相符的融资制度
政府、社会、企业都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要将我国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的更加完善,则需要他们相互配合。三者也应做好相关事项来促进融资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融资担保建设的关注,包括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内部控制,杜绝风险;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担保业快速发展;制定法律法规,为融资担保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第二,在社会中也应建立完善的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在国民大学里设立与担保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加强担保机构的品牌建设。创新担保品种与方式,扩大担保业的外延空间。第三,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发展实力。企业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甚至大胆采取成本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和个人闲散资金。只要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取。
(四)准确判断金融市场变化的趋势
推进利率市场的改革,加强和改善企业的金融服务。参照国际上以往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理论上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有了一些思路。第一,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与放宽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提高货币市场上利率对经济的导向作用。第二,在对银行利率管制的过程中,首先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然后再放松对人民币利率的管制。第三,针对银行不同业务品种,并根据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信号的反应程度,按先放开贷款、后放开存款的顺序进行。对贷款的利率管制放松,要及时扩大利率浮动幅度,逐渐简化利率种类。在我国,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经营风险大小来调整利率。如何为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方面,各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在增强信贷审批业务流程科学规范化的同时,应相应地向基层分支机构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由基层分支专门设立企业服务的业务窗口,建立一套与扶持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企业的融资业务。除了给予贷款支持外,还应积极为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多种金融服务,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在证券市场中,企业应该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盯准创业板市场的定位,主要为创新成长型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创业板市场将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创新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型强的公司予以特别关注和提供直接融资机会。同时证券公司应继续做好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预测,有序合理指导符合适当性管理要求且有意参与创业板市场的客户谨慎开通交易。
从本文看出企业融资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方面的努力,通过与各个相关的经济主体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健康的机制,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
以资源能力为本位的战略取向强调要以企业资源与能力为基础来进行业务选择,抵制外部市场机会的诱惑。显然,这种战略取向首先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集中化与归核化,即企业使其资源与能力集中于主营业务(或核心业务),以图增强主业竞争优势。但经营的过度集中化与归核化会引致企业经营规模的过度收缩与业务的过度集聚,进而一方面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因专业化程度过高而引致市场风险。
(一)过度收缩与集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
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扩张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同样,企业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过度收缩与集聚也会引致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这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及规律有关,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企业经营的规模与范围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因落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效范围之外而变成规模不经济或范围不经济(如图1所示)。
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虽然仍存在着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认识,但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成本变动与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变动之间的联系来考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对于规模经济问题而言,在一定的技术状况和价格水平下,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是一致的,则可以认定规模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扩大的不经济性(Diseconomies of Scal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规模缩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规模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规模收缩的不经济性。范围经济的性质虽然与规模经济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运动的规律却基本相似,即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增加业务数量)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Economies of Scope),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扩大的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范围的收缩与企业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则可认定经营范围收缩的经济性,如果方向相反,则表示经营范围收缩的不经济性。
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及其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及其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可由图1得到反映:S1与S2之间的曲线部分表示企业最合理的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右越过S2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扩大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缩小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降低);当企业经营的规模或范围向左越过S1点后,企业平均成本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收缩而上升,显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及其收缩的不经济性(反过来说,这一区间却同时显示出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扩大的经济性。因为在这一区间,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降低)。
图1清楚地显示出,企业唯有住合理的规模或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才是经济的,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反之,企业经营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都会引致经营的规模不经济性或范围不经济性:过度扩张因超越企业资源能力的限度而引致“巨人综合征”与“无根经营”;过度收缩则因无法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潜力而引致低效率。
(二)业务的过度集聚引致市场风险
1、过度专业化的市场规模风险
由于企业的专业化经营从市场条件而言只能依赖于单一业务市场,其能够扩张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市场的容纳能力,即市场规模。某一业务市场的成长总是为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市场环境条件,某一业务市场的萎缩也总是对从事该业务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扩张产生逆向的影响,而专业化经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如果超越其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企业扩张的势头则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某一时期每一种业务市场总存在着一个规模上限问题。因此,从事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都要受到这个市场规模上限的约束。从从事某一业务的专业化经营企业多元存在的现实而言,市场规模上限的存在使得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所受到的市场规模的约束进一步强化,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果某一业务市场发生萎缩性逆转,对于从事这一专业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继续在原来的专业化领域进行扩张的问题,而是退出的问题和用新的专业化经营替代旧的专业化经营的问题。
2、过度专业化的市场周期风险与竞争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周期风险是由市场波动引起的。市场波动对于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在于,整体市场的波动和专业化经营企业所处的局部市场的波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整体市场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与局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不确定性,由此相对增加了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风险。
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该市场上竞争对手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扩张及在扩张中的竞争过程中,因竞争对手之间相对实力的强弱及竞争手段、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竞争愈激烈,则这种不确定性就愈强,专业化经营的风险也就愈大。
二、忽视环境: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与能力的风险
资源能力本位战略取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提升,以此构建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过度拘泥于内部资源能力又会使企业忽视甚至漠视市场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引致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的变化会销蚀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
资源与能力的价值唯有在提供能满足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时,才体现出来。因此,若相关的市场或社会需要消失或发生了转移,则企业原有的相关资源与能力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湘潭电化集团公司是一家生产电池原料“无汞二氧化锰”的股份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市场遍布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地区。1995年以前,公司的产品是“有汞二氧化锰”,公司领
导层提出,为了强化“有汞二氧化锰”的核心技术,不惜巨资,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该型产品的优化改进,曾一度使该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公司忽视市场变化和对其他产品与技术开发的重视,1995年以后,公司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国际上提高了该型产品的标准,要求生产环保型的“无汞二氧化锰”,使电化集团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核心能力”变得一文不值。公司不得不抛弃“有汞二氧化锰”的全套技术和工艺设备,致力于“无汞二氧化锰”的研究,从而给公司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1998年以后,公司领导层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刻意强调产品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紧紧盯住世界市场的变化,瞄准竞争对手,合理分配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寻求有区别的相对竞争力。这样一来,公司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且在很多系列产品上都有明显的相对竞争力,其收益总和,远远超过了只着力培养一二种核心产品所创造的利润。
(二)技术的变革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与价值还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与稀缺性(即多数竞争对手不具备)。但技术的变革会引致相关新资源与新能力的出现,从而造成对企业现有稀缺资源或能力的替代,使企业蒙受损失,甚至丧失竞争优势。这正如著名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新技术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过时。”而人类历史上的技术变革从来就未曾停止过,而且,也正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思想巨匠马克思就曾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态势的形成与不断深化,更是使技术的革新呈现出突变性、跳跃式、革命性的特征。愈是处于高新科技产业(超竞争产业)中的强势企业,其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愈高,技术与能力被替代的风险亦愈大,以致会如美国学者戴维・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在计算机等超竞争产业中,企业必须愿意“自杀”自己的技术、能力与产品(即在被替代之前自己先通过创新或转移实现自我替代),进而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竞争优势。例如,在电子工业领域,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而成为电子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日本企业在模拟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中的竞争,反而可能会起阻碍作用。而这也正是导致日本企业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对比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那些技术发展产生了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已处于下风;而凡是那些未发生技术突变的领域,日本企业都依然保持着对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竞争者的模仿也会削弱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优势
一、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统计分析,是指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并结合分析对象的实际特征,从定量到定性的结合上对分析对象进行的研究活动,统计分析是在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及统计整理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把统计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企业发展的规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企业的运作都是以统计分析报告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是企业掌握生产规律的重要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将各个生产阶段的生产统计表统计出的生产内容量联系起来,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的科学分析,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现阶段工作,并对未来企业发展方向做出计划;统计分析过程同时也是统计监督过程,应准确并及时做出统计分析,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受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统计分析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没有正确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这种对统计分析不够重视的行为造成企业对其生产规律状况不能准确掌握,常常出现企业亏损现象。
(2)统计工作质量不高。统计分析工作在实施中常有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指标不严格、统计记录和台账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统计工作虽然实行但质量不高,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未建立在真实市场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往往造成产品滞销等现象,导致企业亏损。
(3)统计人员素质欠缺。统计人员的素质也是决定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基层单位在专业统计人员的需求上存在很大缺口,非专业的统计人员由于对统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专业,导致统计分析工作质量降低和统计工作成本增加。另外,统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其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因素也是决定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如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统计分析的职能
(1)企业决策者要加强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企业决策者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是企业运作的掌舵者,因此只有决策者重视统计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才能做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正确决策,引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性发展。决策者加强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一方面,应督促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有效开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把市场信息和企业实际状况有机结合,切实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2)对统计员进行培训,提高统计员素质。统计工作者是统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高低,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多组织他们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统计人员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统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统计工作并激发他们对工作的兴趣。
(3)搜集有效市场信息,提高信息质量。真实性是对统计数据的最基本要求。企业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搜集准确、及时的有效市场信息,结合企业运行状况作出统计分析,总结企业运行的经验,找出企业经营不善的症结所在并及时纠正,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4)加强统计分析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生产后要利用抽样检验方式进行质检工作,评估产品质量状况,并为以后产品质量的改进提供依据;产品质量改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质量改进主要通过全因子试验、部分因子试验、田口方法等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应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统计分析,计算确定产品的可靠性,一般通过加速试验和老化分析对产品的可靠性做出判断。
(5)建立统计信息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也进入了一个信息网络的时代。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应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建立一套集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到分析并开发信息于一体的统计信息库,以便系统科学地管理统计数据,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企业的正常运作给予监督和指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应拓展信息来源的渠道,提高信息质量,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以完善统计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淑珍.浅谈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青海统计,2006,(04).
[2]毛立发,孙英杰.统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7,(01).
[3]马晓芸.原始资料及统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一、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有如下基本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因素。”
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企业现金流慢性枯竭,第二类为企业现金流急性短缺。第一类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且盈利预期不足,资不抵债,既不能获取正常的商业信用,也不能赢得追加投资,现金流逐渐枯竭,不能支付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第二类企业短期内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差,不能按时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展期或进行债务重组,或不能缴纳逾期的大额税费,企业被迫清算。
第一类情况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现金流逐渐减少直至不能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这是一个逐步“失血”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通过对企业历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而第二类情况造成的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往往单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明明报表显示是盈利的企业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类企业最初表现为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已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最终出现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其被迫清算或者破产往往是短期、突发性的因素所致。由此可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通过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二、现金流分析能修正企业经营成果一般分析的结论
通常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唯一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只有现金流量表数据反映了本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其他报表数据都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对应采取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估算,含有对未知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核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并不就意味着是真正现实了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因存在非付现成本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不同步等原因,报表上的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分别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出发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数据上看,企业销售和利润同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过度采取了赊销的方式,而采取账龄分析法,企业所有客户账龄也都是一年以内的,当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但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大超过利润增长率,货款回笼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低,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则企业坏账增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可能只是表象。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可能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实现了,因此在没有实际获取了因利润而增加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之前,利润数据和实际盈利并不是一个概念。
对企业现金流的分解和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质,正确判断企业经营质量好坏,揭示其经营风险高低,避免被表面的利润数据所迷惑,还可以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对企业自身而言,从现金流入手,对资金筹集、使用及增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质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既能判断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经营成果实质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整改,防止企业“虚胖”,又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现金流管理,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范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成果质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核算的数据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量,而现金流量表数据则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核算的经营情况,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质。通俗地说,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合金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的结果对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结果的修正,通过现金流分析能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
三、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须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现金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呢?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首先分析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判断经营成果的含金量,这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递延资产摊销等费用在报告期不发生现金支出,但它们需要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以回收,因此,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具体数据视不发生现金支出的费用支出和净利润的比率而定,通常在1.2倍-1.5倍之间才是合理的)。例如,某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200万元,净利润6000万元,不发生现金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200万元,该公司实际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为0.7(4200/6000)倍,表明本年度所实现的利润只有0%的现金保障,尚存在30%存在不能实现的风险,而本期折旧和摊销费用的回收现金保障则为零。此例中,考虑折旧等回收所需现金,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需达到7200(6000+1200)万元,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需达到1.2(7200/6000)倍,其所实现的净利润才有百分之百的现金保障。
其次,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其合理性、真实性。对于那些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高的公司而言,较合理情形是报告期回收了以往年度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或预收账大幅增加款,但是,假如出现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异常增加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人为操纵现金流量、粉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流分析还应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殊性,评价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值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很小的公司如房地产、外贸等行业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能保持在1左右,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就可能很足了,而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较高的公司如港口、铁路运输、路桥等类型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必须保持很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利润的现金回笼。
现金流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质量及风险分析,相应的指标则包括主营业务收现百分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净额、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市现率等。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
作者简介:
彭新武(1969―),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大专学历,1997年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2014年度以78分的成绩通过高级会计师科目考试。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能力;对策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operation capacit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46-03
————————————
作者简介:张兴梅(1973-),女,山东滨州人,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0 引言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确保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1]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浙江省集聚创新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升都市能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中能实现持续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创意企业的创意和设计还停留在工作室作品,没能转化为市场有固定需求,客户愿意积极购买的商品。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增长缓慢,长不大;企业知名度低,企业维持经营主要依靠政府给予的免租返税等优惠政策,一旦政策优惠期结束,企业就面临资金、客户、市场等方面的经营困难。即使是已经较有知名度的企业也在为如何打开市场,持续稳定的盈利而殚精竭虑。这些现象都说明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能力正成为制约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支持和帮助,加以提升和改善。
1 创意企业的经营能力状况分析
经营能力就是让企业健康发展并保持盈利的能力。良好的企业经营能力要求企业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清晰商业模式,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能迅速开发和占有目标市场,资金充裕、人才队伍稳定,最终能持续获得良好的盈利。
目前浙江省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市场开发能力薄弱,高级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环境不够成熟,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效率不足等五个方面的原因。
1.1 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智慧产业,比传统产业更注重盈利模式的创新。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创业时期个别创意产品的“灵光一现”或者创业者的直觉。在创意推广初期能吸引社会眼球,但对创意产品和服务价值定位不明确,具体赢利环节和实现形式不清晰,因此无法锁定消费者特定的需求和市场,来获得客户的持续购买和盈利。通俗的说就是企业还说不清楚自己到底靠什么赚钱。此外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盈利模式简单雷同,极易模仿,进入门槛低,很难形成独特的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导致各地创意企业低水平竞争加剧,很多前期进入的企业用自己的经验为后来者做了嫁衣裳。
1.2 市场开发能力薄弱 再好的创意也要在市场中完成交换才能实现价值。目前浙江省创意产品和服务市场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创意产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甚至是满足消费者某种体验需求的无形产品,因此要赢得市场的接受和认可比传统产品更难。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客户的创意消费习惯需要文化创意企业来不断培育,对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企业自身来说,创业者往往是创意的研发和设计人员,不懂市场,不会开发和管理客户,却又不得不挑担子管经营跑市场。企业缺乏专业营销团队,市场宣传和推广活动太少,市场开发获取客户的能力非常薄弱。甚至对当地的客户开发比例也比较低,有潜在需求的企业对创意企业了解甚少。进一步拓展交流渠道,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扩大产品服务的推广和宣传,是当前90%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经营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企业的人才队伍不够稳定,总体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人才流动性大,严重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营。创意企业普遍严重缺乏三类人才:一是具有商业洞察力和国际大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市场开拓及经纪、营销人才,三是缺乏大批能为企业的创意设计研发提供稳定发展的专业和技术支持的创意专业人才。
浙江在创意人才总量上储备较少,在人才结构和总体质量素质上也不能满足创意企业发展需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培训及信息交流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现有的创意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不能良好对接。
1.4 配套的产业环境不成熟 文化创意产业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创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对整个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以及配套的产业环境依赖度很大。而目前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原创产品设计、制造、流通,并通过后续关联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文化产业链,产业内企业关联度低,表现为“麻袋里面装土豆”现象,从而无法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效益最大化。[2]产业配套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和资源平台建设有待完善,产业环境尚不成熟,对企业经营能力提升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1.5 资本运营能力效率不足 资本运营包括企业融资和现有资金使用效率两方面。从融资方面看,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对研发的投入比重较大,融资需求旺盛。但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对VC、PE等风险投资和私募、上市等融资方式缺乏了解。当前我国又缺乏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权威机构和体系,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不完善。文化创意企业资产规模小,缺少实物抵押品和有效的贷款担保,通过银行融资相对困难,而且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有限。从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创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资金使用分配不合理,资金周转率偏低,流动资金短缺,应收账款回笼慢,极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牵制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2 浙江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能力升级的对策
2.1完善要素保障机制,优化产业配套环境 浙江省已经制定了《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成为保障机制的基础。[3]完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引导政策,创造积极的政策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尽快建成产业孵化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产品制作平台、产品和产权交易等平台。以搭建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调整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合理谋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成立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管理、营销推广的经纪公司和产权评估交易、金融服务、咨询培训类的中介机构,利用中介机构的社会化、功能化优势,为广大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业务交流、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带动相关衍生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独立的统计评估体系,及时监测和正确评价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企业经营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要素和优秀的产业环境。
2.2 搭建营销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市场能力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结盟,促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工业园区合作,让创意企业走入传统行业主动寻找需求,赢得客户。这样既有利于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转型升级,又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在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行业嫁接,扩大浙江创意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文化创意企业给予适当的包装,进行定期的整体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搭建营销服务平台,将创意成果推向市场,帮助文化创意企业顺利走向市场。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为企业配备人员担任企业助理,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沟通、项目申报、政府各部门事项协调等工作,努力做好公共服务。
2.3 鼓励模式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通过走出去,和国内国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交流学习,同时借助外脑的经验和智慧,创新盈利模式,找准赢利环节,实现企业的持续盈利。利用省内外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外部大院名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业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加快创意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助力企业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提高产业话语权。加强知识产权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健康法制环境。
2.4 加强人才开发力度,构筑创意人才高地 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要素。要解决人才瓶颈,就需要通过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当前应该“引进急需”和“培养现有”并重。首先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界的紧缺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据库,实时跟踪记录人才发展的最新资料;出台激励政策,肯定人才的创意成果和市场、经营能力,让各种贡献得到应有的尊重,发挥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热情。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合作办学,引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设立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管理、营销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关键人才梯队工程,支持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业计划;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构建规范灵活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努力促使人才有序交流和合理流动。构筑人才高地,为提升浙江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能力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2.5 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提升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加大政府投入,探索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对符合规划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予以扶持。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可转换债券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行投资。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尝试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探索金融机构、文化创意企业、担保机构、创业投资基金四方合作的新型融资模式,为企业经营提供灵活和畅通的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良渚组团管委会.以创意为核心 以文化为灵魂 以科技为支撑[EB/OL].,2011,04,07.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23-03
职业经理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低和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的人。因此,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选择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本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关系疏密度偏好,就企业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做一个分析。
一、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1.基本假设
第一,所有者将关系疏密度作为其选择经理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第二,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的偏好程度;第三,所有者对一切经理人的因素关系疏密度、经营能力所产生的效用都是可以比较的;第四,随着关系疏密度的变化,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或者经营能力的偏好是变化的。
2.模型的构建
二、经营能力信息充分情况下的职业经理人的选择
由于经营能力这一信息,所有者虽然不能充分的清楚,但是通过某些媒介可以做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因此,可以假定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信息是充分的,即经营能力不光是职业经理人的私人信息,所有者对这一信息也是充分了解的。
在f1中经营能力对关系疏密度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当关系疏密度较小的时候,经营能力对关系疏密度的边际替代率很大,且大于1,表明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的偏好很强,对经营能力的偏好较弱。随着关系疏密度的增加,边际替代率跟随着下降,于是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的偏好减弱,对经营能力的偏好相对增强。当边际替代率等于1时,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和经营能力的偏好恰好相等。随着边际替代率的进一步下降,所有者对经营能力的偏好超过了对关系疏密度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为f1形状的所有者是处于关系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在关系文化的社会背景中,个人天然的对关系疏密度产生强烈的偏好,在关系疏密度较小的时候,个人会积极地追逐关系疏密度,单位关系疏密度的增加对个人的效用的增加很高,反映在图形上,在R较小的时候,ORS很大。只有当关系疏密度很大的情况下,个人才将注意力转向到经营能力这一要素上。于是经营能力这一对所有者选择经理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退居其次,出现了关系疏密度驱逐经营能力的现象。且f1越是凹向坐标轴,所有者所受的关系文化的影响越大。我们用在效用一定的情况下,经营能力对关系疏密度的二价导数 来表示f1的凹向度。凹向度越大表示所有者所受的关系文化影响越大。现实中所有者无差异曲线的凹向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所处的关系文化浓度,另方面来自于所有者自身的个人偏好、价值观、决策方式、知识体系等。
在关系文化下,所有者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疏密度和经营能力的组合对他所产生的效用来选择职业经理人。由于所有者总体上偏好于关系疏密度,因此他可能选择了一个关系疏密度很高而经营能力很差的职业经理人,而放弃了那些虽然关系疏密度很低但是经营能力相对很高的职业经理人。全能的职业经理人在所有文化中都是受欢迎的,而这种全能的职业经理人在现实中毕竟很少。所有者选择经营能力较差的职业经理人必然会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所有者会产生效用损失,但是却从较高的关系疏密度中获得了效用的增加。
在个人主义文化下,所有者也是根据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疏密度和经营能力的组合对他所产生的效用来选择职业经理人。由于所有者总体上偏好于经营能力,因此他可能选择了一个经营能力很高而关系疏密度很低的职业经理人,而放弃了那些经营能力很低但是关系疏密度相对很高的职业经理人。这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
对f3的分析。f3是一条线段,dO/dR是一个定值,等于1。即经营能力对关系疏密度的替代率是不变的。这表明随着关系疏密度的增大,每增加一单位的关系疏密度所需要的经营能力的数量也是不变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介于本文的一个假设是随着关系疏密度的变化,所有者对关系疏密度和经营能力的偏好是变化的,本文仅将f3作为分析f1与的参考因素。
三 经营能力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职业经理人的选择
经营能力是职业经理人的私人信息,职业经理人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者相信他所具有的经营能力,所有者也想清楚地知道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但是信息传递的途径是较少的,而且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失真。因为经营能力较低的经理人有积极性向所有者传递他经营能力较高的信息,而不愿承认自己经营能力较低,事实上经理人自身也会高估自己的经营能力。所有者由于自己的个人偏好、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差异,对经理人传递的信息的评价也会产生许多主观性,并不能真正知道经理人的真实的经营能力。两者之间信息的交流需要一个媒介,这就是经理人市场。
如果没有一个充分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就存在一个判断,我们用P表示,P=kO,k>0k, ,这里的k是一个修正系数,表示所有者在给定职业经理人传递的信息的情况下,对经理人的实际经营能力的判断偏差。k>1,表示所有者对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做出了过高的评估,k
四 结论与建议
在关系文化中,所有者天然的对关系疏密度产生偏好,而从企业经营效率和所有者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所有者真正应该考虑的因素是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关系疏密度对企业经营效率并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两者本来应该是不相关的。但是在关系文化中,所有者却对关系疏密度这一因素特别偏好。基于以上分析,在关系文化下,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一个充分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在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信息是相对充分的。所有者可以取得一个方便快捷的渠道来获得有关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的信息。这使得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因此,所有者就能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充分了解,第二,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信誉机制。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固然是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更重要。信誉机制应该能促使职业经理人重视自己的信誉,丧失信誉的职业经理人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否则经理人没有积极性保持自己的信誉。当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保持自己良好的信誉的情况下,职业道德将不成为所有者选择职业经理人的关键要素,经营能力会变得至关重要。即使处在关系文化下的所有者也会对关系疏密度的偏好有所下降,而对经营能力的偏好会上升。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机制。所有者应该创造一个促使职业经理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机制可以使得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利益的一致性。这样可以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减少职业经理人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3] 颜世富.东方管理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7.
二、汽车客运站存在财务管理工作问题
(一)财务报表分析不足
财务报表分析是为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发现存在问题,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客运站的财务报表基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仅仅就是报表论报表,缺乏全面、系统、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现状,重视短期绩效行为,无法准确评估经营风险[2]。
(二)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
汽车客运站受轨道交通冲击,客流急剧减少,利润空间大受挤压甚至亏损,人工成本与场地租金却逐年增加,资金面临考验,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资金至关重要。目前,金融机构对客运站融资有着更高的要求和限制,也导致客运站融资困难,并且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更加狭窄,企业运营将陷入困境。
(三)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汽车客运站基本没有设置专门预算部门或者专人负责执行预算监控,而企业领导直接交付财务部门编制,其他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参与程度不高,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预算只是预计后计算符合企业经营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经营能力、资金状况和管理水平。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汽车客运站属于低利润行业,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以至于财务人员存在老龄化、学历偏低、高级职称较少,缺乏学习及工作积极性,履职能力难以满足现状企业需求,人才问题突出。
三、解决汽车客运站存在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报表分析体系
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需求,通过分析财务相关报告中有效数据,对企业现状、资金情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比对不同时期相同性质数据,动态分析汽车客运站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成本费用表、筹资成本分析等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从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金能力等进行定性预测。以报表分析反映经营实现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估未来发展利润点,并提出财务建议,改善经营,提高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政府加大对汽车客运站引导和政策扶持
根据“十三五”交通规划将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加剧对传统运输行业的竞争,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土地等公共资源保障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给予汽车客运站发展更大支持,融资市场不断完善,其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稳定民生系统基础。同时引导汽车客运站对经营模式的创新,强化信用观念,完善内部控制,运用互联网经济,打造新的增长点,为融资创造良好条件,从而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提升汽车客运站发展能力。
(三)加强预算管理机制
汽车客运站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设置专门预算部门或者专人负责预算监控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根据企业年度预算关键性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建立内部预算编制协调管理机制,企业经营、采购、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协助,共同编制完成,并对照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从而有效控制风险,优化资源配置[3]。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规范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客运站的成本费用范围与规模,进一步加强投入产出的预算控制。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一、引言
房地产业开发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房地产价值昂贵等原因,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开发、投资所需资金巨大等问题,因此融资成为房地产业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证券时报在《2009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报告》的统计,2008年沪深两市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56.86%。这说明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依存度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本文通过研究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帮助其从整体考虑采用合理的方式筹集资金,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并且帮助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方(如企业,银行等)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适当的线性变换,把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变量,并使得这几个综合指标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所含信息量,且彼此不相关。
2.变量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
笔者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实际,选取了16个影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各指标变量如下:
(1)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总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两个指标反映企业规模因素;
(2)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
(3)反映所有权或股权结构的指标:国家持股比率及流通股比率;
(4)实际所得税税率:应交所得税与税前总利润之比;
(5)反映抵押价值的指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
(6)反映非负债税盾的指标:固定资产折旧与总资产之比;
(7)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
(8)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
(9)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本文用账面资产负债率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总体特征。
3.省略),并选择各上市公司2005年末的数据。
三、模型分析及结果
1.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得出6个主成分,根据其意义分别定义如下:
主成分 1定义为盈利能力指标;主成分 2定义为企业规模指标;主成分 3定义为经营能力指标;主成分 4定义为非负债税盾;主成分 5定义为公司偿债能力指标;主成分 6定义为公司股权集中程度指标。
假定帐面资产负债率与6个主成分存在线性关系,选取这6个主成分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DAR = β0+β1*v1 +β2* v2+β3* v3 +β 4*v4 +β5* v5 +β6* v6+εj
式中:β 0是常数项,βi是主成分的估计参数,Vk是各主成分,εj 为误差项。
2.回归模型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模型拟合优度系数为0.680(调整后为0.567),说明解释变量基本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释义。通过表2可以得出:因子2即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因子3经营能力和因子6即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另外三个因素(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偿债能力)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程度不显著。
3.实证分析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公司规模指标、经营能力指标、股权集中程度指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与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以及偿债能力的关系不显著。
(1)公司规模与其资产负债比率正相关
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包括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其各种债务融资渠道中,银行通过直接或间接贷款成为房地产债务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从直接贷款来说,大企业较小企业更为稳定,这种情况使得银行能够较容易信任,进而能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而从间接贷款来说,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其他资金”中,绝大多数是购房者的定金和预付款,而购房者的这些资金中基本上是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由于规模大的房地产企业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这些房地产企业的产品,从而也就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间接贷款。因此,作为我国房地产业最重要的债务融资渠道的银行信贷来说,无论是从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角度而言,都是偏好于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
(2)经营能力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当房地产公司经营能力较强时,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相对要少一些,因而就可更少地负债。相反,如若企业经营能力较差,则需要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于负债融资。
(3)股权集中程度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当公司需要外部融资时,大股东的利益人即管理层偏好于没有多少约束力,同时又不会动摇大股东控股地位的股权融资,而不是经济约束力很强的负债融资。公司股权越集中,管理层的这种偏好就越明显。
(4)非负债税盾与企业资产负债率效果不显著
折旧作为会计上收益成本核算的一个要素,是内源融资的一种,两者负相关说明企业折旧融资的自然性特征。然而,在我国上市企业中,折旧占融资总额的比率偏低。据统计,2002年51家1992年底以前上市公司折旧融资占总体融资的6.25%,而房地产上市由于其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折旧占融资总额的比率相对其他行业的企业更低,以本文中2003年2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其折旧融资占融资总额的平均值仅为2.20%,因此造成非负债税盾和资产负债率关系不显著也就可以理解了。
(5)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
这一点可以有以下解释:
①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条件并不是以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条件的。企业与其他相关利益团体捆绑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能否获得经营资本,从而促使企业的规模增长越快越大,增加市场对该企业经营的信心。
②在国内商品房需求量很大的环境下,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公司主要是资源依赖型公司。全国约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绝大部分为项目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中的优秀代表,更多的是资源依赖型公司而不是效率型公司。房地产公司对土地的争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市场对于其认可主要是看其资源占有程度,有资源就会有投资或借贷,而较少关注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些与我国的现实是基本相符的。因此,在目前情况下,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于资本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会由于交易成本的作用,被严重削弱。
参考文献:
[1]王家庭 张换兆:房地产融资方式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