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新世纪、新时期,是中国经济腾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需要大批有协调性、进取性、创造性等优良品格和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们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危机感日益增强,心理负荷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所以,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他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各种冲突与矛盾。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地处理和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和特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困难与挫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比,原来的优势不见了,加上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方式等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许多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喜欢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信息量的巨大和繁重的自学任务,使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知道怎么学,有茫然失措的感觉。学生从刚进大学的兴奋和新鲜转为消沉和自卑,最后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高中阶段相比,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高职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自私自利,疑心严重,孤独、自卑。加上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又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想交往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便产生恐惧心理、烦恼心情的不良症状。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学生,因为家庭贫寒,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处处要花钱,天天要与人相处的校园,总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来往,感觉大学生活空虚无味,整天无所事事,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恋爱的受挫和苦闷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高职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高职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
1、恋爱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遵守正常的人际交往道德和行为规范,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有时难以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易冲动,好走极端。
2、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生理、有关的心理状况,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恋爱、婚姻等心理问题。随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变化,他们对性从心理和行为上会发生变化,但是,中学和大学都没有更多机会和时间了解性知识,使一些学生产生恐惧的性心理,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四)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千变万化的,高职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变化是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不能完成角色转换是高职学生能不能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来到大学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高职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五)由于就业和择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个问题是高年级学生常见的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择业的难度。有些学生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发展方向等的不确定,找工作“碰壁”带来的挫折感,就业压力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人的主体性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作自然的主人,将自然的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二是作社会的主人,将社会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三是作自己的主人,将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的理智控制之下。[1]学校的主体性教育更强调学生作自己的主人,只有做到这一点,将来才会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学校中,主体性教育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在主体性教育的思想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主体性德育、以学生发展为指导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而开发的导学案等等,在全国中学中广泛应用,成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那么,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应遵循主体性指导思想,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求
教育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在以“爆炸”般的速度更新与淘汰。很多中学教师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依然用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拼体力”、“拼时间”,做学习的机器,忽略了现代学生的发展性特征,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焦虑、厌学、自卑、人际交往敏感、敌对、情绪失调,甚至出现的人格等等,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学校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适应时展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何种思想,如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里涵含的一个理念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现代教育功能是: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生存则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传统教育往往通过“改造”学生服从社会规范来实现学会生存的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矫治”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惑,这种理念与实践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学校从个体出发,通过发展个体,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以保证社会生存,即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适应学习、适应社会为主要功能,将人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作为主要任务,因此主体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纯粹的“人”的教育,关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其工作的开展应遵循人性的基本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是契合的。
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认为: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具有选择性,在学习上具有独立性、主动性。
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难易高低、教学内容多少与深浅、教学方法选择等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因此教学应该促进人的发展。
3. 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教育应当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核心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观同样确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每个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自我,并为这种理想自我的实现而奋斗。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观、阿德勒的个性心理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也是现代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源头,这些都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能打下了基础。
三、主体性教育思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关键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体,学校设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单方思考产物,活动不具备系统性,也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些学校的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活动变成外请专家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发言权,专家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基于理论的思考和主观的臆断,因此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要真正追求实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需的。那么,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一种理念,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而应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很多学校将它仅作为一种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是以“堵”为主要途径,学生出现问题、班级出现问题才开始研究对策,才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才申报科研项目,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设计工作的框架,并及时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制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方案,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标、途径和预期的成效,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真正尊重学生主体。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开学初进行家长和学生的调研,根据科学地分析数据进行以学期为单位的工作设计,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思考与规划,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尊重了学生意愿。
2. 学校应设计与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匹配的课程及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重点校与普通校、城市校与农村校、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等,尊重学校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是不同的。从科学上来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着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学生的心理发展氛围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应是个性化的,每所学校都应该开发属于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这才是尊重学生主体、尊重校情的一种表现,也是真正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应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从矫治走向服务,范围从个性走向全体。无庸置疑,自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政府的重视和学生、家庭和学校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倍受关注。但是它的功能依然是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与疏导,这种功能的潜在含义是对需要心理服务的学生做出“有病假设”,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违背现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诠释。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无病假设”,认为是为所有学生服务的一种活动,是照顾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发展负责,这一思想既是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发展提供了自信与力量。
4. 应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心理辅导效果的达成,自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那么,判断是否为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自愿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学生只有自愿参与,才是真正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达到教育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参与者。学生参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一种走入心灵的体验。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家长学校反复展演,学生在感动家长的同时,首先感动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主体性教育活动的效果是其它任何活动难以替代的。学生自己主办心理刊物和心理报纸的同时,也是一种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选择并与他人共享心理影片的同时,更是一种心灵的筛选与解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普遍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2、缺少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3、没有系统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系统的教育内容。
二、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1、抓住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根据数据调查研究显示,14-17岁这个年龄段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而大部分职校学生恰好处于这个年龄段,而他们也正好处于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2、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