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main positions and the main channel,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s do much. Thi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use of chemical histo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use of problem solving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inqui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ree to explore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ay.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Chemical history;Problem solving;Experimental exploration“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萦绕在每个教师的耳边。学校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正在向纵深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习题演练,而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实验的探究过程、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受到忽视的局面。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思考和实践。

1重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学,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及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化学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组织研究性课题活动,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达到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西汉时发明造纸术、唐代黑火药的记载,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炼丹术等的化学史教学内容。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可以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1808年发现了钾、钠、钙、锶、钡、镁、硼等多种元素,当时仅29岁。为了培养学生敬业献身的精神,可以介绍190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莫瓦桑明知氟的毒害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致英年早逝;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以身殉职等。

2重视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关氢氧化铝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学生的思维。

①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

②硫酸铝、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③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能否同时大量共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④往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⑤有两瓶无色的水溶液,只知一瓶是硫酸铝,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不用任何其它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深化的状态。

3重视应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对待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别出心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师生观点达到一致。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同学们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可如何改进?并鼓励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同学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同学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后,大多同学喷泉实验成功了,但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同学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通过上述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无穷乐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大的热情,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使自己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5-02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数学教学方法老套

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依然老套、呆板,教学思路僵化,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2.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创新不足

徜徉在数学逻辑的海洋中,在缜密的创新思维中感悟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山区小学的实际教学中,信息不畅,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普用,教师讲述单板枯燥,依旧唱着讲、听、做“三部曲”,学生之间互动性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思维创新。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直觉思维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非常重要。

2.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发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目:“校门离小明家40米,离小康家50米,小明家与小康家相距多远?”

学生就会考虑到几种情况:

(1)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两侧,那么答案是两数之和,即40+50=90(米);

(2)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同侧,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答案是两数之差,即50-40=10(米);

(3)如果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答案是大于10米小于90米的数。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将以上几种情况考虑周全,但就是其中的不明白之处,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结合实际,培养想象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植树节到了,熊伯伯家打算在门前植树,就派儿子小熊去买树苗,小熊在去买树苗的路上被小猴四兄弟的广告词弄糊涂了:小猴一的广告是120元能买40棵;小猴二的是180元能买60棵;小猴三的是300元能买100棵;小猴四的是1500元能买500棵。究竟买哪树苗最合算呢?你能帮小熊算一算吗?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再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有趣,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精设习题,培养独立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等,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小华体重30千克,_______,小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给了学生思维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小丽的体重是小华的5/6”、“小丽比小华轻1/6”、“小丽的体重比小华的多1/5”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2-01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并结合合理想象对数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形成具体的印象和想象的课程,对聋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在他们并未形成语言概念之前,形象思维的形成更是困难。让他们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理解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形象思维的形成对于他们理解各类的社会事物也有很大的作用。

1 聋生思维特征分析

1.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而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通过定理和具体的想象结合的学科,更多的是运用合理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就聋生的具体情况来说,他们在形成真正的语言概念之前,无法解读数学的定理。而形成语言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定理的合理想象无法顺利展开。这也就致使他们在掌握定理时缺乏逻辑性,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评断时没有条理性,无法对定理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的细致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对各种相似的概念、事物等进行区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他们在话语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上的提高。

1.2 聋生的思维过程与形式

在对事物进行对比时,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区别,容易忽略事物的内在;更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容易忽略其共同点;更擅长于单方面的比较,容易顾此失彼[1]。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抽象思维进行总结时,他们需要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只限于对于事物表面和浅层次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概括。而在对于理论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差。他们不容易把握住一些用来区分两个类似事物的特定修饰词,而造成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无法理解概念所要揭示的深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特定学科的用语进行研究和理解。

2 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形象思维能力途径思考

2.1 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在解决未知答案的问题时,常常会思考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同类之间的对比得出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最开始的应用中可能对于解答问题方面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容易将我们束缚在框架之中。聋生的思维定势便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逐渐暴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帮他们打破这种模式[2]。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它的一定的特性和定理。之后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则容易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套用,造成解题错误。老师此时尤其需要给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等边三角形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2.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说将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方便他们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

2.3 借助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印象更深刻。因为他们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作用接受这一事物,这样多种感官的结合可以使得他们的理解具体而形象[3]。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如自己制作数学道具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实例就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正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真正认识到他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正方体和应用定理方面有很大的效用。

2.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学生思维的形成是通过对日常用语或课堂用语等的理解。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来使他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可以利用让他们自己讨论来解答问题,让他们背诵课本的定理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遍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再请各个小组出代表对他们组所总结的内容在全班进行阐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间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2.5 创设目标情境,助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

创设目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合理的情境进行思考,将他们逐步引入要教授的内容中去。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自然易懂,十分容易掌握。比如教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坐标时,我上课时先让学生们注意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格一格的板砖组成的。我让学生们将教室东南角的砖缝当作中心,横竖方向上每隔一格板状标一个数字,然后让某个学生站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去确定他所处的坐标位置。以此来形成学生对于坐标的概念。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3 结语

帮助聋生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促进智力方面的开发,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减少数学在教授过程中的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聋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对教学的进展程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调控。因此,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篇5

关键词 :技工 物理 科学方法

技工院校的物理课程主要是为技校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的。也就是说,其物理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培养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但目前,现在的技工院校物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忽视了技校生的就业需要,且更加偏重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同时,许多教师也未掌握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正确途径,这些都使得科学方法并未像理论知识一样被作为物理教育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学生今后就业最为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被严重忽视。

一、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方法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它往往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支配,它以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引导人们获得知识与经验。科学方法是技校生最为重要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所以在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1.技校生的学情特点决定了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技校学制短,课时少。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经典物理理论基本都是通过理想实验法、猜想验证法、实验验证法、理论分析法、直接归纳法这五种科学方法得出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就能够使学生用科学方法迅速抓住问题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技校生的基础普遍较差,随着课程内容的理论难度加深,他们往往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科学钻研的精神。

3.突出技工院校的“职业”特色与“能力”特色

技校生在校学习物理的目标并不是今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而是为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就业以及终生学习奠定科学思维的方法,只有理论与方法并举,才能突出技工院校的“职业”特色与“能力”特色。因此,在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也不能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方法的途径

1.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

观察与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大物理实验课时的比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观察、操作、记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引导作用,点拨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物理兴趣小组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

想象与创新是物理学科发展的一双“翅膀”。正是有了科学的想象与创新,物理学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许多物理理论,如相对论、黑洞学说,最初都是想象,并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经过无数的科学家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后形成科学的理论。而我们如今的物理教学却很大程度上人为地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因此教师要改进僵化、保守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小发明,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锻炼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能使学生思维开阔,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3.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物理学科的研究中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其中,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它们都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篇6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篇7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水平还是很低的。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很差,女生比男生更差。这一问题不解决,是必会影响他们将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甚至会危及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言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我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寻找导致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农村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1.1 受大学生就业困难,及体力劳动者工资增长较快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对学习无兴趣,厌学。

1.2 农村教师中老教师居多,教学改革的步子不大,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套路上,不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创新思维活动开展的很少,学生思维受到阻碍。

2.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究创新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作为农村物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努力是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天地。这样才可以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科学知识,使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提高。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这样学生才有创新的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采用提问、讲故事、做实验、搞活动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神奇的世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列如:在讲速度的概念时不是只是向学生灌输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田径运动员比赛情境,然后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①物理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呢?田径比赛的情况和这三个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研讨,虽然众说不一,有错有对,但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确是一次探究,一次创新。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有效途径,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目的、步骤、原理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回答出猜想的理由,然后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自己去根据实验结果,去归纳,总结。这样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动脑,就完不成实验。这种探究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实验教学还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获得物态变化规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温度呢?学生会说出许多设计和想法。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要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想象也要给予鼓励。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篇9

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理的首相思维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研究物理的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

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及其分支的严必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结构化的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从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教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理论或随时加以严格检验,便于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4、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的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它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分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

5、物理学从它早期萌芽到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哲理的物理思想、现点和方法影响着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

因此,物理学曾被称为“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哲学的支柱”等等。总之,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抽象性特征,而物理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问题解决等具体途径,发展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抽象来完成的。所谓抽象,从词意来说,是分离,排除或抽出。科学抽象的目的,总的说来,就是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思维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在一定课题指引下,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智力操作活动。无数科学认识的事实说明,科学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就在于从各种现象中抽象出“自然力”,再用这些“自然力”去推论其余一切运动形式“。牛顿本人就凭这种抽象力量,把地上和天上的切实观物体的机械运动都统一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科学史上第一次认识的大综合。而众所周知的相对的创立,正是爱因斯坦超越实验事实,高度发挥科学思维的抽象力量的产物

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物理学的每一步重大进展或突破,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物理学越发展,其抽象程度就越高。所以,不培养起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就会举步维艰。高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通过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抽象思维是从属于一般抽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物理抽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形式,它在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良好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才是培养它的主要途径。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科学推理等方法。善于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习物理知识更加容易,解决物理问题简捷。同时,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也是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6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篇11

Abstract:Whenundertakingcreativeorcreativityresearchwemustmakefullresearchintosixaspectscloselyrelatedto“creativity”:creativeindividuals,thenatureandprocessofcreativity,productsofcreativity,barrierswhichlimitcreativity,methodsoffosteringcreativity,andtheimprovementofcreativity.Inintegratingthenewroundofcurriculumreforms,thedevelopmentandexplorationofscienceteachingmaterialsshouldbe“basedonaninitiationintobasicscientificknowledgeandoncultivatingcreativeproblem-solvingabilities.”

Keywords:creativity;creativethinking;science;technology;teachingmaterials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曾在论述创造性问题时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1]随着世界变化日益复杂,通过发现新方法和不同的方案或创造新事物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变得日趋重要。社会需要的已不再只是知识的复制,而是新颖的构想、创造力和新的思维方式。智力的高低已不再是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遇见困难时如何行事。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技巧、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符合以人为本、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笔者拟结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以来开展的课题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诠释创造力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旨为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创造力培养提供参考。

一、创造力研究的模式

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受到重视之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创造力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影响创造力的相关因素。为此,国内外一些学者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创造力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课题研究,现提出创造力研究的“六角”模式,即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涉及对具有创造性的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造出的成果、影响创造的障碍、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图示如下。

图1.创造力研究之“六角”模式

也就是说,关于“创造”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当我们在讨论“创造和创造力”时,需要充分研究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在“六角”模式下进行研究。那么,如何理解“具有创造性的人”“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创造出的成果”“影响创造的障碍”“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创造力的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创造力研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阐释。

(一)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

对于“创造”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或定义,牛津英语词典把它描述为“富于想像力和创意,导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产生出以前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即为创造。所谓创造力,可以理解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即可以理解为人对每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产生出新颖而实用的解决办法和方案的能力。只要通过恰当地培养和开发,人类和人类个体都可以学会从事初级至高级的各种创造活动。因此,在研究模式中,创造与创造力占据着核心的位置,而创造力又是以创造为核心的。

(二)具有创造力(性)的人是创造的主体

归根结底,人是创造的主体。因此在考虑创造或创造力时离不开对创造主体──人的研究。具有创造力(性)的人看起来与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思考问题时有所不同。具有创造力(性)的人表现出的品质或具有的素质如下。[2]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能够发明出前所未有的或已经存在但自己从未知道的成果;

能够创造出新过程;

能够将现有的过程或产品应用到新的、不同范围、领域或市场中去;

能用新方法去思考、认识、看待已存在的问题(或事情);

能够改变他人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和思考;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等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特征。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创造,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改变想法以适应我们周围的世界。需要提出的是,我们所指的创造并不都是最高层次的创造,或是改变世界的创造,具有伟大历史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对我们自己来说,创造更是指产生新的想法或方案并付诸于行动。其实,当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世界也在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三)创造的本质和过程是创造力研究的关键

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是新想法、新产品的涌流,也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中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在产生新想法时所利用的方法和过程。它是将他人或(和)自己的已有想法融合在一起以建构新的想法。创造性思维过程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正在进行中的。

关于创造的过程,国外一些学者曾提出四段式、六步式等,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出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明确挑战(或任务);根据挑战探寻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头脑风暴等途径产生新想法新方案;经过评价与反思,择定最佳方案;根据最佳方案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付诸行动。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挑战,开始新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2.创造的过程

创造的本质和过程是创造力研究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做进一步的解释。

1.“明确、理解遇到的挑战”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机会、形成问题。明确挑战的任务和目标是创造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高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忧虑,低于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低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厌倦。因此,根据主体的能力,设计或提出恰当的、最佳的挑战,可以激发创造主体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为他恰到好处地提供挑战,就能激励他去探索、理解、不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人通常会体验到一种高度享受感。我们把这种积极的生物反馈叫做畅流状态[3]。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这种状态也正是学习效果最佳的状态。将这一研究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最佳的挑战、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进行创造提供前提和保障。

2.“探寻与挑战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是创造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将各种来源不同的观点、信息集中到所明确的任务或挑战中最重要的内容上,考虑自己已知的或想要知道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此环节是创造的基础。

3.“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而新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是创造的核心环节,也是发散思维的阶段,更是发挥创造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

4.“做出决策”是创造的结果。制订评估标准,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或方案进行评估,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想法,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一、两个想法或方案。这是集中(或归结)思维阶段。它是创造的归纳总结环节。

5.“付诸行动”是创造的结果。根据已做出的决策的需要,准备恰当的工具和材料,制定操作步骤和程序。试图尝试自己选择的想法或方案是否可行。在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完善方案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也可以作为新的挑战,开始又一轮的创造过程。剖析创造的过程,明确各阶段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发展,掌握各环节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创造。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可以找出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区别,从而更适当、适时地加以运用。

(四)经过创造产生成果

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造活动,经历创造的过程之后必将产生出成果。在前面的解释中,我们已经阐明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即为创造。这里所指的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指一种新概念、新方法、新过程、新观念、新理论;另一类是指一种新产品、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无论哪一类,都突出一个“新”字。同时,创造出的成果应该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通过对模式中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创造的主体、过程与本质以及成果角度理解以创造为核心的创造力研究。通过实践发现,仅此三个方面是不够全面的。在研究创造力时,还要关注哪些因素可能对人的创造形成障碍,哪些途径和方法可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要关注“六角”模式中的另外三个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开展创造力的研究。

(五)影响创造或创造力增长的障碍

通过实践发现,有些人在进行创造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缺乏信心,思维定式等,归纳起来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知觉、情感、智力、文化及环境上的障碍。

表2影响创造或创造力增长的障碍

此处只针对“影响创造的障碍”加以阐述。至于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如何提高创造力,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处不赘述。

二、创造力研究在新课程教材改革中的应用

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从业者尽可能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今天,剖析创造的过程和本质,理解创造的成果,克服、战胜并消除影响创造的障碍,从多种途径培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士,肩负着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的使命,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改革,[4]应用对创造力的研究结果,在小学科学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要“基于科学启蒙,基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广阔的创造空间。

(一)设计恰当的任务,使学生进入流畅的学习状态

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学生积极地开展科学小观察、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也是知识在他们大脑中建构的过程。[5]刚刚获得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获得更多的技能、更多的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材开发和实际教学中设计多种活动,努力让每个活动中任务与挑战的难度更符合(或稍稍高于)学生的能力,激励他们去创造,去发挥想象力,设法完成自己面临的挑战。

(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因此在开发教材时要以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的假设、解决问题的新想法和新方案。例如“有几种方法能让小球动起来”,“由‘电’一词你想到了哪些?”“畅想未来通讯”“设计一个磁控开关”等,这些问题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时,制订恰当的评估标准,开展多种评价形式、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方案或成果进行评估,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方案和成果,评选出小发明家、小设计师等。

(三)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

在技术教育中,强调以设计为核心,这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教材开发和教学中,要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感受创造的神奇和魅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并把想法动手搭建出来,例如,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利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设计“无噪声书房”、设计新食品、设计制作仿生产品、设计未来校园、设计制作太阳能小车、设计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小树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观点,为学生今天的科学课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四)创设宽松而富有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科学教材开发和教学中,应尽量消除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包括学生自身存在的和周围环境造成的障碍。营造学生心理健康、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支持、鼓励不同想法和观点的存在和产生,对一些新颖、独特的设计或作品给予表扬。积极开展建设性的批评,及时捕捉不同思想碰撞时产生的火花。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坦诚、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理解、建设合作关系。另外,在对教室、校园、家庭以及社区内建筑物、雕塑进行设计、装饰与布置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和想象的兴趣,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留下空间。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览会(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艺术博览会等)、科普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作品大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创造力大赛,与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一些大学开放的实验室项目,利用网络完成一些互动活动,聆听专题讲座等,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激发他们关注科技发展、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9—12.

[2]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学校部,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8—103.

篇12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

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虽然就其思维形式而言,只有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但就探索解题途径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而言,确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和灵活多样的。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