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of the main positions and the main channel,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s do much. Thi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use of chemical histo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use of problem solving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inquiry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ree to explore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ay.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Chemical history;Problem solving;Experimental exploration“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萦绕在每个教师的耳边。学校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正在向纵深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以生为本”,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化学习题演练,而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实验的探究过程、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受到忽视的局面。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思考和实践。

1重视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化学史教学,把作为化学科学认识成果的化学知识及与这些成果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化学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举行化学史案例分析讨论会,组织研究性课题活动,利用化学史编制习题等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达到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西汉时发明造纸术、唐代黑火药的记载,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炼丹术等的化学史教学内容。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可以介绍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1808年发现了钾、钠、钙、锶、钡、镁、硼等多种元素,当时仅29岁。为了培养学生敬业献身的精神,可以介绍190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莫瓦桑明知氟的毒害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致英年早逝;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以身殉职等。

2重视运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也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关氢氧化铝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学生的思维。

①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

②硫酸铝、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

③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能否同时大量共存在于同一溶液中?

④往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⑤有两瓶无色的水溶液,只知一瓶是硫酸铝,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不用任何其它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深化的状态。

3重视应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功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对待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别出心裁”,允许并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师生观点达到一致。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同学们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可如何改进?并鼓励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同学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同学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后,大多同学喷泉实验成功了,但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同学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通过上述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无穷乐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倾注更大的热情,同时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使自己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创造型”转变。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5-02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数学教学方法老套

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依然老套、呆板,教学思路僵化,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2.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创新不足

徜徉在数学逻辑的海洋中,在缜密的创新思维中感悟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山区小学的实际教学中,信息不畅,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普用,教师讲述单板枯燥,依旧唱着讲、听、做“三部曲”,学生之间互动性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思维创新。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直觉思维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非常重要。

2.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发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目:“校门离小明家40米,离小康家50米,小明家与小康家相距多远?”

学生就会考虑到几种情况:

(1)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两侧,那么答案是两数之和,即40+50=90(米);

(2)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同侧,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答案是两数之差,即50-40=10(米);

(3)如果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答案是大于10米小于90米的数。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将以上几种情况考虑周全,但就是其中的不明白之处,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结合实际,培养想象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植树节到了,熊伯伯家打算在门前植树,就派儿子小熊去买树苗,小熊在去买树苗的路上被小猴四兄弟的广告词弄糊涂了:小猴一的广告是120元能买40棵;小猴二的是180元能买60棵;小猴三的是300元能买100棵;小猴四的是1500元能买500棵。究竟买哪树苗最合算呢?你能帮小熊算一算吗?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再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有趣,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精设习题,培养独立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等,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小华体重30千克,_______,小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给了学生思维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小丽的体重是小华的5/6”、“小丽比小华轻1/6”、“小丽的体重比小华的多1/5”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2-01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并结合合理想象对数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形成具体的印象和想象的课程,对聋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在他们并未形成语言概念之前,形象思维的形成更是困难。让他们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理解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形象思维的形成对于他们理解各类的社会事物也有很大的作用。

1 聋生思维特征分析

1.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而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通过定理和具体的想象结合的学科,更多的是运用合理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就聋生的具体情况来说,他们在形成真正的语言概念之前,无法解读数学的定理。而形成语言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定理的合理想象无法顺利展开。这也就致使他们在掌握定理时缺乏逻辑性,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评断时没有条理性,无法对定理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的细致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对各种相似的概念、事物等进行区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他们在话语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上的提高。

1.2 聋生的思维过程与形式

在对事物进行对比时,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区别,容易忽略事物的内在;更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容易忽略其共同点;更擅长于单方面的比较,容易顾此失彼[1]。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抽象思维进行总结时,他们需要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只限于对于事物表面和浅层次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概括。而在对于理论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差。他们不容易把握住一些用来区分两个类似事物的特定修饰词,而造成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无法理解概念所要揭示的深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特定学科的用语进行研究和理解。

2 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形象思维能力途径思考

2.1 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在解决未知答案的问题时,常常会思考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同类之间的对比得出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最开始的应用中可能对于解答问题方面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容易将我们束缚在框架之中。聋生的思维定势便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逐渐暴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帮他们打破这种模式[2]。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它的一定的特性和定理。之后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则容易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套用,造成解题错误。老师此时尤其需要给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等边三角形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2.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说将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方便他们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

2.3 借助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印象更深刻。因为他们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作用接受这一事物,这样多种感官的结合可以使得他们的理解具体而形象[3]。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如自己制作数学道具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实例就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正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真正认识到他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正方体和应用定理方面有很大的效用。

2.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学生思维的形成是通过对日常用语或课堂用语等的理解。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来使他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可以利用让他们自己讨论来解答问题,让他们背诵课本的定理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遍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再请各个小组出代表对他们组所总结的内容在全班进行阐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间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2.5 创设目标情境,助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

创设目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合理的情境进行思考,将他们逐步引入要教授的内容中去。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自然易懂,十分容易掌握。比如教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坐标时,我上课时先让学生们注意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格一格的板砖组成的。我让学生们将教室东南角的砖缝当作中心,横竖方向上每隔一格板状标一个数字,然后让某个学生站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去确定他所处的坐标位置。以此来形成学生对于坐标的概念。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3 结语

帮助聋生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促进智力方面的开发,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减少数学在教授过程中的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聋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对教学的进展程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调控。因此,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