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诵读欣赏”选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文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诵读欣赏”包括古诗文阅读与理解、中外诗歌阅读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欣赏等,是对单元内一组课文很好的补充,因而对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它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热情。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语感”,就是对语言有一种深层次的感悟,也是对语言表述的直观判断。语文学习中,只有对语言有灵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才能具备更丰富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官刺激越激烈,记忆和理解将越深刻。阅读欣赏从表达、记忆和理解等多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接受更多的信息,反复刺激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感受和领悟,很好地帮助学生强化了语感,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2. 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的堆砌,有对事物的表达,有对情感的表达,而这个表达过程需要素材的支撑,就像是做饭,要有食材才能烹饪美味。学生阅读、观察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积累过程。在“诵读欣赏”的平台上,大量阅读,经常阅读,学生更容易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语感进一步增强,语言的创作情感也由此喷射出来,创新和审美体验也逐步形成。比如说七年级上册中“文笔精华”,江南水乡的春、夏、秋、冬四季之美,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对于四季景色的描绘有着更加生动的表达。另外,选取的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肯定也想自己试一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
3. 它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诵读欣赏”所选的名家名篇书面表达规范,不同于简单实在的口语表达,也是语文学习的范本。“诵读欣赏”教学,首先要通过文章诵读,初步了解其大意及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口语表达将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诗歌朗诵中,感慨的“啊!”和赞美的“啊!”字在不同的语境里有很不一样的表达情绪,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渐入佳景,情感也就从声音和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必将给固化的文字赋予更加生动自然的表达。通过诵读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让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语文理解力和感受力,同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量也不断积累起来,从而学生言语表达的辞藻更为华美,表达的内容更为准确,能够适应更多的交际场合。
二、“诵读欣赏”教学存在的瓶颈
“诵读欣赏”环节虽然属于是主题单元的补充和深化,但同样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其多样化的教学作用,一般只针对应试题目和应试能力进行教学。执教古诗文不再强调诵读而是强调默写,现代诗歌也只是做简要的分析,常常缺失带感情朗读的环节,这样学生只能浅尝辄止,难以达到真正诵读欣赏的目的。
同时,在“诵读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比如古诗文理解完全按照参考书上的“翻译”进行学习,而这些“翻译”只是根据某种教学套路对古诗文进行白话文描述,并没有多少对诗歌内容及诗歌感情的细致传达,更缺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自我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更忽略了诵读文学的语文教育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代诗歌文体诵读学习,文言文简单阅读理解,能够依照注释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应当落在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文素养上。如果说“阅读欣赏”只是按照表层含义,单纯的“诵读”和“欣赏”,那么文章的文学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极大的遏制。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教师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在“诵读欣赏”学习中,教师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学生有了正确的引导,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所以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学生应当从范读中体会阅读的技巧,领会阅读情感与文学情感的联系,声情并茂能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课程安排上更重视讲解和简单的演绎。讲解文章内容和知识理论,更偏向于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诵读内容被大大缩减。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便进入讲解和讨论的环节,也不利于记忆和应用,这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诵读欣赏”教学的突破策略
很多“诵读欣赏”的内容都与单元的课文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该板块的内容可以作为主题单元文章的扩展内容,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1. 将“诵读欣赏”的内容作为单元课文的补充。这里我们用经典篇目《春》进行举例说明。首先延展性学习要注重目的性,扩展性教育内容主要目的是深化文章理解,扩展学生思维领域,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文笔精华(一)选用了高晓声的《钱包》中《充满活力的春天》来诵读,其文章内容画面感很强,可以从“文笔”和“情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结合相同题材的文章,对比写作手法,写景侧重点,针对景物描写展开分析,并能够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不同的写作手法蕴含的深层次情感。由此引出由此及彼的探究学习过程,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是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52-02
1 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学习是主动的加工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此理论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以读导学”教学方略,试图在实践中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方法,并使之具有操作性,这显得十分必要。
读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近年来人们对之有所忽视,“讲”和“问”代替了读。其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读中可理解,理解中再读,记忆久、感悟深、效果好。教改需要教师转变一个观念: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尤其是对初中生,其思维需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在探讨如何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时,教师要不断转变、优化教学的方式,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示范引领者。
2 概念的界定
“读”、“导”与“学”有辩证关系。“读”是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导”是教师多种形式的导,学生“读”与教师“导”二者有机结合,读导互促,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语文,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笔者分析认为,这里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探究文本,二是让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即掌握学法,学以致用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前者是课堂目标,后者是最终目标。
因此,“以读导学”就是以达成提升语文素养为目的,逐步构建起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3 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语文“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时间基本是在2000年后,基本是针对传统教学弊端提出新的课堂教学理念,重视读的方式方法。但笔者发现,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而且研究得比较全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以读促写”的论文也不少,但主要阐述“读”的重要性和与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对“以读导学”系统化的操作研究较少,而且主要是在具体课例中的实践运用呈现的,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具体的操作模式。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不无关系,也不排除中小学衔接上出现了断层。我们可以借鉴对小学“以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结合初中生特点,进而探究初中语文“以读导学”的可行性与价值。
3.1 小学学段“以读导学”方面的研究
(1)阐述“听、说”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口头语向书面语转化的重要时期,各种形式的朗读能有效促进这一转变的进程。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词Z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而说话的语气、表情、语调、音高、姿势、动作等都是儿童学习语言、把握语义的重要渠道。
(2)阐述语文教师要重视“读”,强调学法,“授之以渔”。创设读的氛围,丰富读的形式,渗透读的指导。例如《让“自读导学”穿上“以学定教”的鞋行走》一文。
(3)介绍“以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具体操作步骤。如采用“六读五导法”的“读导互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练导学”的“和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巧用“读导法”的“以读定导”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等。
3.2 初中学段“以读导学”方面的研究
(1)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方式。《让朗朗书声回归语文课
堂――重唤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一文引用了新课标里“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对朗读的重要性、通过激发朗读兴趣、优化朗读技巧、注重体验感悟,养成良好习惯等方法将朗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原语文本色之美。《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训练》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过程既要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也要有专门训练的内容和措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不断趋于完善。
(2)对初中教材中的现代文中兼有诗歌或文言特点的篇目,采用“以读导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究。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过“朗读――精读――赏析――理解”的方式理解文章精髓,“欣赏诗一般的语言”;《端午的鸭蛋》通过学生自主地读、以“读”为主线,穿插老师适时地导的方式品味汪曾祺大师的语言艺术,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重视对初中生思维的培养,学思结合,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思维发展与小学相比有了新的飞跃,提出利用“学生主体参与,分组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和诵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初中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维,以领悟理解为学习的操作目标。在《初中语文“主体参与”模式下的诵读教学法初探――如何运用诵读来管理语文课堂阅读学习》一文中,有其独特之处。除了上述第2点的朗读指导、精读、赏析、理解外,还添加了交流诵读体验、诵读评价及问卷调查等反馈效果的元素,更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值得借鉴。不足之处是诵读只是“读”的其中一种方式,略显单一化。
(4)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较少,而且课型集中在自读课,主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导学策略探究》一文中介绍了“自读导学七步式”有效教学模式:导入――自读――思辨――点拨――互动――实践――小结,但研究还欠深入,侧重于“读”,轻视了“导”的阐述,作者也在文中提到“仍需继续探究、积极构建自读课文的‘高效教学模式’”,不无遗憾。
由上可见,在研究初中语文“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存在指导方法、策略较泛,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只强调如何“读”或强调如何“导”是片面的,是不系统的,如何在“读”中“导”并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是最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对初中语文“以读导学”课堂模式的研究需要教学工作者通过在教学第一线进行“反思――实践――反思”的方式,探求落实对学生语文学科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的真正有效、高效的途径。
4 现实意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在语文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以构建“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当下聚焦课堂教学,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张永昌.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训练[J].学科教育,1999,(03).
[2] 霍海生.“读导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1,(23).
[3] 谢琴.以读导学 落实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8,(01).
[4] 朱国成.让“自读导学”穿上“以学定教”的鞋行走[J].小学教学研究,2014,(1).
诗歌是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由于文艺理论知识滞后、教师的学识素养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中学诗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手段极端等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比较少,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将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进行一些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将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审美教育、德育结合起来
初中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祖国培养一批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的初中生思想也受到了许多干扰,所以需要通过现代诗歌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统的思想。现代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加强对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行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版)》,实施《温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导我校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教法与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文化并重,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挖掘师生的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2.继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教师研究作业,研究习题,提高选题命题能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我校初中学业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做好我校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作用,完善命卷、阅卷、质量分析等环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
3.积极参加“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切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参加初中语文课改疑难问题研讨“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引导我校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学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4.以我校的“规范提升”行动为抓手,努力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规范,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5.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加强我校教研组与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指导我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依照“小文学家”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初中文学社联盟建设,实施“初中生阅读推广计划”。
做好小文学家评比各项工作。继续进行初中生读后感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7.制定“古诗文诵读”计划,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计划,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古诗文诵读”计划,在我校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1.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
2. 初中古诗文研究
四、 乌牛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始业教育
1
9.3-9.9
正式上课
2
9.10-9.16
省优质课评比
县教研组长会议
校本培训
孤山中学
相关教师
教研组长
语文组教师
3
9.17-9.23
学区初中新教师调研
语文组
4
9.24-9.30
有效教学调研
市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
县七年级语文研讨活动
校“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校本培训
济时中学
枫林中学
七年级教师
语文组教师
校团委、语文组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放假
6
10.8-10.14
市质量问卷抽测
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叶仁玉、杨晓慧、杨璐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教师
语文组
7
10.15-10.21
市初中文学社联盟活动
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会(语文)
教学活动周(语文)
乌牛二中
文学社指导师
语文组
8
10.22—10.28
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中学“三小”培养活动
校本培训
市九年级教师代表
语文组教师
9
10.29-11.4
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校“三小”评比
桥头中学
实验中学
九年级教师
相关教师
10
11.5-11.11
县八年级研讨活动
县优质课评比
校本培训
体校
八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省优质课评比
期中考
12
11.19-11.25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调研
县读后感评比
刘仁贵、郑浙智、刘晓泼老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
语文组
13
11.26-12.2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中期展示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
乌牛二中
瓯北学区全体教师
14
12.3-12.9
市读后感评比
有效教学集体调研
校八年级语文质量合格监测
校本培训
朱涂中学
校教导处
15
12.10-12.16
市“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期末试卷命题、审稿工作
金乐洁老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
市语文教师代表
语文组
16
12.17-12.23
县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模拟考试
17
12.24-12.30
县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区四科竞赛(语文)
校九年级语文教师
18
12.31-1.6
“迎元旦,教师联欢会”
元旦放假
校团委、综合组
19
1.7-1.13
学区常规检查
各教研组
20
1.14-1.20
市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
县新课改疑难问题解决暨学科基地学校活动
桥头中学
21
1.21-1.27
期末考试
22
1.28-2.3
义务教育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语文诵读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强调了诵读的重要作用。诵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知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人广阔的社会空间。新课标分别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对诵读教学做了全新的表述,这其中暗含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方式,同时也意味着新课标对初中阶段诵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本文将尝试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诵读教学进行实践,现将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设计阐述如下:
一、研究问题
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八年级两个班学生在语文诵读方面专门用于诵读的时间远远不够,课堂上愿意站起来展示诵读的同学人数不多,总是只有几个“熟面孔”在不同环节读来读去,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朗读技巧,缺少诵读的兴趣,诵读教学的时空较狭窄,诵读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等问题导致班上诵读的水平不高,诵读远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不知道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提高的重要作用也不知道诵读对一个人一生积淀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实施诵读,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质量,进而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诵读的要求,让大多数多学生参与课堂诵读学习。
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对诵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班级诵读整体水平的目的。
再次,通过在班级开展的诵读行动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诵读教学方式,以达到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促使学校改善语文教学目标,进而通过提高诵读教学质量来提高语文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三、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依据前文所述的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在一线的课堂内开展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通过一线的数据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诵读教学理论,将目前诵读教学研究存在实际的问题努力通过多元的手段加以解决和突破,并弥补理论和实际研究存在脱节的问题,通过典型课例和学生的访谈、改进设想等行动研究的一套完整架构来提供给后人可供操作借鉴的一线教学实例;同时,还针对目前大班额教学现状下进行课堂合理分组诵读的有效尝试,依据学生意愿在同质、异质不同情况下分组诵读并进行不同策略的班级、课堂管理,这也是本文在教育管理学习领域的一个大胆突破,期望通过一线行动研究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和学生的素养并丰富不同课型的班级、课堂管理策略。
四、研究对象
笔者所在学校八(5)班、八(4)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时间和地点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我会在八(4)班、八(5)班学生身上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我决定在二周之内先用自己的真情范读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并适时示弱来鼓励学生大胆诵读,并分组让孩子们就诵读内容展开学习讨论和评价,从第三周决定在组内开展小组内人人参与,人人展示的诵读活动给每个学生读的机会,第四周开始请学生试着总结必要的朗读技巧并告诉学生必要的技巧,并让学生形成统一的诵读达标的评价表从第7周开始就让学生开展组内的竞赛,然后全班起来展示,第9周开始知道学生不同诵读内容的不同方法,第12周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诵读作品用音像资料保存下来,并这一阶段的诵读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策略,再投入下一步的的诵读教学中去。
六、研究内容
首先,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诵读学习。
其次,试图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竞争中掌握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激发诵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
再次,在行动研究中,笔者尝试进行一些诵读技巧的传授,如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进行专门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诵读教学指导策略的行动研究:
1.教师在课堂上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的多元诵读方法指导,包括觅到机会一切可供学生诵读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诵读的兴趣:教师的适时范读,学生的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还有学生个体的领诵读;师生的表演读等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指导。采用合适的训练方式,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特别是那些感情基调婉约舒缓的,可以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从而提高她的诵读水平。
2.课堂外拓展诵读的空间,开展系列活动来实施诵读教学。
3.运用多元化的诵读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最后,本研究会通过多元评价来对诵读教学的参与者进行综合考评,进而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七、资料搜集方法
此行动研究拟采取课堂观察法、写研究日志、学生作业等方法搜集资料。
八、效果评价与反思
(一)效果评价
首先,诵读是一个整体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诵读不仅是用眼、口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其还需要耳与脑的共同作用,它是以眼、口、耳、脑共同完成的学习过程。诵读过程是用声音来准确的表达作品并体验作品情感,进而将作品意义的“内化”与“外化”相互转换。在古诗词诵读的过程,学生对古诗词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思维发散的过程,进而形成感知、想象、思维、创造等整体功能体验。古诗词诵读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多是整体性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
其次,诵读是一个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过程。古诗词诵读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学生是把握诵读过程的主要因素,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后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就使得古诗词诵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性。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想象性,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是激发其想象与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古诗词诵读是一个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过程。
再次,诵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活动。古诗词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与其他文体差别较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词较难理解与把握,而反复诵读则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理解之门,真正实现与古诗词内涵的情感交流。诵读是实现学生与古诗词直接对话的有效方式,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是作为古诗词诵读的主体而进行的过程,这使得古诗词诵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最后,诵读引入教学便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古诗词诵读可以被视为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其过程可以表述为:不理解反复诵读加深理解领会和传达作品思想,这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古诗词诵读又可视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并且诵读不同于朗读与朗诵,其对作品理解与自由发挥的要求更高,是一种自我体现、沉浸其中、身临其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品味性、目的性与情感性。
二、初中古诗词诵读的功能
首先,诵读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协调发展。本质上来讲,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其既需要语言功能的发挥,又需要思维功能的发挥。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大脑使用部位与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古诗词诵读而言,人的右脑主要负责语言声音的加工,比如发声、节奏、语调等;而人的左脑则主要负责对语言意思的加工,比如用词、达意、词语组合、句子组合等。由此可见诵读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右大脑,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左大脑,进而实现对学生左右大脑功能的协调发展。
其次,促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方面,古诗词诵读都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与诵读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古诗词诵读过程不仅需要听觉与视觉的参与,还需要调动大脑等感官,这使得古诗词诵读能够实现对大脑的有效锻炼,并且古诗词的自身特征又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感知、想象、分析与推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再次,促进感悟体验,获得上乘的语感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曾说:“语感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它是人的情理感、人格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由此可见,初中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够通过其对古诗词的不断感知与感悟,逐渐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大脑中不断积累并逐渐形成语感,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其以简练优美的语言,自然流畅、工巧细密、潇洒隽永的语句,成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语言材料,因而通过古诗词诵读能够使学生获得上乘的语感。
第四,帮助知识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好的文章要多读,而且要一边读一边想,这会使读者脑中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了读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大量、反复的诵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准确凝练的语言,熟悉生动的修辞、优美的韵律与严谨的逻辑,这些都能在学生持续的古诗词诵读过程中获得,进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最后,丰富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古诗词诵读也不例外,并且古诗词凝练了丰富的美学因素,是语文学科中美学因素最为集中的部分。古诗词不仅拥有优美凝练的词句,而且还具备生动的意境美与富有节奏的音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陶冶,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诵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古诗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古诗词诵读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改革与发展。在传统古诗词诵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诵读兴趣,并配合适当的讲解,在讲解中启发学生动“情”、善“想”。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诵读指导,比如诵读方法的指导等。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创建古诗词诵读情境,促使学生进行诵读实践,逐渐养成学生自主诵读的习惯和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自发性地开拓课外诵读阵地,达到多覆盖面的古诗词诵读。
参考文献:
[1]徐永昕.中学古典诗词诵读教学探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沉浸”,是个人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获得特殊体验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沉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沉浸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得均讲究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植根文本。在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个自然的或生活的图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有情有境、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典型生活空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应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想象,进入其境界,“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也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抒情。写作则更需要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沉浸”体验。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感悟、一次对话、一回阅读……都能引起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倘若“沉浸”于此,就会有不断的发现。
沉浸式语文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追求“浸润”的氛围,努力创设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使师生共同享受静静的读书和静静的思索。通过经典语言的输入、含英咀华的品味、高峰对话的感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当前,在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模式、种种偏激的口号和理念的冲击下,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学习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内化”,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使之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因此,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对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重点推介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
一、注重“语文的”浸濡式环境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生
一般来说,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动机和效度。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态度的制约。我们注意到,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
沉浸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内在自我体验”的个性,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沉浸的体验,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他们的活动和自身技能都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沉浸体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场”。沉浸式教学尤其注重对沉浸式环境氛围的营造,努力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所创设的环境氛围是“语文的”,即“用语文去激发兴趣,又用兴趣去学习语文”。比如,加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量,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学经典的个性,体会文学作品独步古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还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兴趣和读书质量。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的理念是吻合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型
研究者试图用“诵读吟咏入文入情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这样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首先以诵读吟咏的方法“沉浸”于文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体悟品味”获得“高峰体验”。这样,因“诵读”而“体验”,因“体验”而“感悟”,因“感悟”而“融情”“启智”和“明理”,在润泽心灵、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或蜕变”。
人文素养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直接影响,也是丰富学生思想内涵的关键性举措[1]。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注重人文内涵、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日常生活、人文交际方面来加以考虑(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辅助条件,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大力推广与引荐于实践教学。
一、结合教材,彰显人文教育
1.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结合讨论、提问、探究等实践活动,创建人文素养培育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文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源(音频、视频、图片),展现出屈原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执着精神;创建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也便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
2.强化阅读训练
适当的阅读训练可开拓学生的课外视角、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某次课堂教学公开课为例,在讲解《童趣》文章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利用教材知识内容,开展“教材知识竞赛”、“课外阅读活动”,成立教室阅读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阅读活动,并将其阅读心得分享给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监管机制;针对文章重点内容,开展课堂讲演实践活动,邀请学生讲解自己所经历过的童年趣事,在班集体演讲氛围中优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及其思想观念,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1.注重教学情景
教学情境是为了教学效益服务的,通过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达到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情境。例如,在《论语十则》教学内容中,教师结合一组动漫图片,以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阐述了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人文理论,设置问题情景:论语十则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对当今社会有何显著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答环节,教师统一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论证,强化学生对于论语内涵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价值素养水平。
2.结合人文熏陶
人文熏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依据,相比较教材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具独特教学效益,值得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苏轼的生平趣事为切入点,引入文章所描述的典型事例,实现语文教材与历史知识的结合效应,将文章中所表达的个人感情完美呈现,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感悟能力也具备一定影响。
三、拓展教育,融合日常生活
1.开展课外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讲人文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形成高效教学机制。以《在山的那边》的教案为例,开展自主阅读、自主诵读、实践探访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大自然,搜集“大地母亲”的自然情怀资料,也可撰写实践活动心得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提供辅助作用。
2.调动生活体验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日常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助于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得益彰的功效。在《秋天》教案中,教师结合地方季节的表现特征,让学生畅谈秋天所代表的季节特征、表现形式及内在涵义,可从秋季代表性词语入手,并联合自身生活体验及其特有经历,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及个人建议,将鲜活的生活经历融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目标(丰富学生内在情感),创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体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备高效便捷的教学特征。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实际保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拓展教育”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特有的浓厚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素质教育的独有理念,从实际出发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课堂教学效益也具备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以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古诗词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固有不变的讲读背诵,再辅之以白话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策略也进行几番修整,但是,“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纵向相比,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退步”。基于此,对古诗词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索,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塑古诗词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受古典文化熏陶,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成为了教育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意义
1.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国优秀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不仅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虽然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是诗词鉴赏部分却不尽人意,尤其对课外诗词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根据调查报告,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学生普遍缺少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现或要求背诵的篇目外,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涉猎课外相关的古典诗词。当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练习,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欣赏,缺了品味。学生原本仅有的一点审美情趣,最后也会被枯燥的练习消耗得兴趣索然。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疲于应付,收效甚微,诗歌赏析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失当
由于古诗词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的关系,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简单处理古诗词,存在以下不当的教学方法:
(1)重背诵默写,轻诵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的分值远高于诗词鉴赏的分数,因此不少教师为保证试卷得分率,就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以及赏析。急功近利的古诗词教学让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当教师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美好时,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晦涩难懂的问题所替代,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重一元解读,轻多元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有着独特的阅历和情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理解古诗词。然而教师往往依据参考书,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用独断专行的一元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品读,使得古诗词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若干建议
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学校的校本教研方案,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我组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20xx年中考中争创佳绩,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根据我校有关计划,并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加强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的研究,认真研读安徽省12年中考考纲,关注我省中考语文命题走向;加强语文课题研究,以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以传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在一中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组教师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的领域。
1、学习内容:
(1)借助新一轮校本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备课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新教法,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2)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资源互补。
(3)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树立大语文观。
2、学习方式:(1)网络学习。(2)学校图书室阅读。(3)组织观摩。(4)集体备课。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淡化教研形式,注重研究实效。本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仍为周一下午进行。
1、改变教研课研讨方式,主张教研课一课多上,一课多评。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提高研究实效。
2、大力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的活动。
3、组织案例学习。选取有特点的录象课或课堂实录供大家学习,然后组织自由讨论或写出观后感。
4、备课活动以备课、学习、交流、研讨为主要形式。备课将采取集体备课,讨论并确定每单元的学习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作业与训练等相关内容。要求做到:①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②确定主讲人(每单元一人);③主讲人要准备充分,提前备课;④每次备课主讲人要有记录。
(三)积极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本学期语文组拟进行诸如作文比赛,阅读比赛,诵诗赛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着手实施初中语文组课题的经验探索、收集材料、撰写论论文、整理归档等工作。
(四)督促本组教师抓好临界生的辅导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优等生拔尖工作。
(五)创新常规教学工作,做好五项流程的督导。
1、以随堂听课为主,减少统一要求。倡导老师个体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方式,大胆尝试,创新。
2、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对现行教材予以整合和取舍。加强集体备课,重视课前讨论、课后交流。主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课堂信息含量、文化含量。将收集下载或自创的课件素材、教学设计实施共享。重反思,倡导写案例,形成重案例,常反思的好风气。
(2)上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抓好课堂纪律,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生命得以增值;加强随堂听课,以听课促教学;提倡师徒相互听课,帮助年轻教师成长;鼓励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中考复习教学尝试与探索,鼓励其他有创意的复习课型。
(3)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注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好书的引导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列出初中生必看书目和必背古诗的名称,早读课选读文章或同步阅读,开展'读书会、诵读唱吟比赛'等丰富阅读生活。
(4)批改和辅导。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作业统一要求,及时批改,提倡面批。每学期作文不能少于7篇,允许师生共批作文。
(5)检测与评价。重语文知识的检测,更重语文能力的检测。各教师应根据中考要求,注重试题研究,提倡自主命卷,严禁"拿来考试",杜绝无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低效测试和作业。要实行与中考的弧线接轨。
(6)为有效地提高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效率,本学期教研组中将开展两次复习工作研讨:针对命题意图、中考考纲作分析;针对中考模拟试卷作分析。我组老师要注意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共同研讨复习工作。争取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
关于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我组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xx年中考中争创佳绩。根据我校有关计划,并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加强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的研究,认真研读安徽省09年中考考纲,关注我省中考语文命题走向;加强语文课题研究,以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以传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在十二中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组教师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的领域。
1、学习内容:
(1)借助新一轮校本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备课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新教法,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2)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资源互补。
(3)借助学校电子期刊,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树立大语文'观。
2、学习方式:
(1)网络学习。
(2)学校图书室阅读。
(3)组织观摩。
(4)集体备课。
质疑精神实际上就是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质疑,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究。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1]。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必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至关重要。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高,直接影响了质疑精神的培养。首先,学生无疑可问。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过度依赖课本。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的答案和结论,学生很少怀疑老师的观点。学生不思考就很难发现问题。其次,学生不敢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存在自卑、紧张等心理。学生不好意思提问题,或者怕被其他同学嘲笑,宁愿把问题埋在心里,也不会给老师说出来。还有,学生没有机会问。老师的时间比较紧张,课堂上要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十分有限;课下,老师还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又找不到老师,所以,学生没有机会问问题。
二、营造有利条件,培养质疑精神
1、建设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质疑精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教育思想,主张师生间要建立和谐、友好、民主、平等的关系,并且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他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近距离交流。在这种优化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题,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敢于同老师进行辩论。同时,老师还会真诚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好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获得真知识。学生受到尊重和鼓励后,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质疑精神很重要。
2、设计情境,加强引导
质疑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就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很重要。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质疑、提问题, 老师就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恰当的设计情境,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在上语文课的时候, 老师要通过设置一些神秘的、矛盾的、新奇的问题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内在动机,去捕捉疑点,去寻求答案。如学习《济南的冬天》,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冬天有些什么特点?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诵读完课文后,老师再回到开始,让同学们说说文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和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3、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所谓质疑的方法,是发现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果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而学生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让他们去运用,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2]。比较常用的比较质疑法和逆向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是对具有可比性的语词、段落、文章等进行异同的研究分析,从中找到疑点和问题。比较是一种很好地认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课文的能力。逆向质疑是一种打破传统、挑战权威的思维方法。历史上很多文章由于时代、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限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观点放在现代值得推敲的。学生就是要循着这样的思路,去大胆质疑,去挑战权威,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前提下,去接受老师质疑训练,质疑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质疑精神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初中是为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质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建设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设计情境、加强引导、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等措施,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中学生的质疑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