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经济新业态

篇1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将更加凸显。对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适应新常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注重,突出差异化发展

新常态下,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和品牌化趋势,主流消费者开始追求多样、个性化的消费。农产品消M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向着营养、健康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健康。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消费、生产引领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并迅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开始细化,产品品质受到重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差异化和质量本身。

2.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新常态下,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投入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引擎。农业经济发展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动力。

3.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以往的发展模式依赖于高消费和高投入,新的发展形势下,生产组织方式向着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新的经营主体随之出现,即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手段方式更注重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过程更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化,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追求。

4.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

新常态下,农业产品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活动主体演变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休闲观光业发展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二者占比稳步提高,农业发展大趋势表现为差异化、区域化。农业产业链将加快向纵向延伸和横向联接,全产业链基础上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拓展。

二、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新时期,重视种植环节,轻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观念没有发生变化,农业经济产业链有待完善。忽略了加工生产和营销环节。整体农业产品结构中多是未经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行销售,缺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农业增长慢且品质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资源调配时,难以保持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规模生产的进程,然而受制于耕地的分散特点,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度很大,要想做到统一管理,并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

2.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不足

农民长期依靠种地谋生,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从事的劳动机械而单调,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很难适应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总体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很有限,难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在劳动力数量上,目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状况严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将成为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波动的农产品价格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主导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的快速性极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这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国际自由化趋势,这使得国内市场不得不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挑战。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对大多数农产品实行指导定价机制,农产品直接面对竞争充分的自由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农业生产的布局工作增加了难度。

4.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它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步伐与质量。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力,这限制了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仅仅停留在纸面报告中,这阻碍了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转化速度过慢,未能在农业实际操作中得到很好转化,未能将农业技术落到实处。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过于注重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没有将精力真正投入到高新技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中。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做好农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切实做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落实工作,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数量、比例和增速。扩大农业支持保护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安全,肉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都应该在该领域内。持续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生态格局,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投入力度,加大对生产领域及生产者农民的支持保护,做好生产方式的引导工作,实现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持续细化、优化农业支持保护办法,增强其可实施性,确保支农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农业质量效益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将经济利益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依照价值规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新的经济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营销、仓储的一体化产业经营平台,培育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圈。各地政府应依据各地特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合理健康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依据市场变化,预测市场动向,以此为基础,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内容。

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坚持科技引领农业

新常态下,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将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带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农业。积极探索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促进农业发展步入高质、高量、高效益阶段。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发挥农业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落实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高效种植、养殖等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

4.加强农业生产者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农业生产者培训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培训人选、培训目标和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占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邀请有资质的农业技师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规划并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教育机构参与进来。

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引领上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和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篇2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篇3

引言:经济下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实体如何面临新常态下暴漏出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农商业银行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其受“官办”思想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促进其健康发展。

1.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挑战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进入了调整阶段,农村金融需求、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

1.1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率差异化,通过信贷实现银行的利润,而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这就标准着依靠利率获取利润的时代过去了。在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容易出现信贷风险。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将资金贷款给养殖户,而养殖产业的利润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当借贷者一旦出现收入与预期不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逾期的风险。

1.2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内外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主要是面向“三农”产业,经济下行期,农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而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采取压缩信贷的模式,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资金链紧张的局面,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提升。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农户,他们信贷的资金相对比较下,所以商业银行投资获利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小,同时在加上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

1.3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向农村地区发展,这样必然会造成部分良好客户的流失。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利用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厚的利率将部分优质客户吸引过去,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

2.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分析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积极寻求提升发展的对策:

2.1将“服务三农”融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全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务三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存在的价值,将服务三农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总理在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考察时的讲话精神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坚持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不能因为向非农业企业开展信贷而获得较大利润而不向农业产业开展信贷业务;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发展,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式,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及时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创新产品,满足农业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户选择金融机构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来自于服务客户的原则,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2.2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目前我国债务危机比较严重,再加上国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审慎经营,做好风险防控体系: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保证新增贷款的质量。农村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新型农业产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特色化的信贷支持业务。例如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制定特色的金融产品,满足当地企业融资的需要;二是树立风险意识,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树立风险防范氛围,让全体成员树立关注风险的理念,并且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强化合规风险问责制度。为切实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参加反面教材的方式提高法律意识;三是完善管控体系。针对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信贷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

2.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本着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原则, 建立县域银行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机制;要紧紧围绕客户需要,加快“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创新,深入企业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金融优势,着力为企业搞好综合化服务。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拼弃过去“赢在大堂”的思维定势,积极倡导“赢在线上”的思维模式。要树立不论客户身处何处都是我们农商行的客户,打破城乡、地域的限制,把农村变为地球树。

2.4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提高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通过对全员各流程岗位梳理,尽量精简后台人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强化客户经理培训,提升学习效果。二要提高薪酬机制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客户经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按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拉开薪酬梯队差距,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总之基于经济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陈军,朱飞燕,在新常态下探寻农商银行发展新引

擎――农商银行发展联盟深圳、福建、厦门三地考察报告

篇4

食品忧虑促发生态创业

林启明的创业并非一时冲动。事实上,在辞去上市公司要职前,他就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打工毕竟有局限,自己一直想要做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四年前,林启明8岁的女儿在一次体检中被诊断出早熟倾向,在林启明前往儿童医院领药时,“医生竟然连药单也没看就扔出两包药”。几番追问下,药剂师“你们这样的家长都是这个原因”的回答让林启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人说洋快餐是导致早熟的最大诱因,但我的女儿是很少吃肯德基、麦当劳的,我一下子意识到可能是我们的整个食品链条出了问题。”也正是这番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促发了林启明进行有机养殖的决心。

“朋友们知道我要进行这个方向的摸索都很支持。第一是安全,大家对食品安全不放心;第二是好吃和营养的问题。”出于中国人喜欢吃鸡的习惯考虑,林启明将“千岛九月鲜”的起点定在了生态鸡苗的绿色培育上。而光是在选地这一项筹备工作上,严谨细致的林启明就足足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崇明看过、松江看过、上海周边都看了个遍,但总觉得水质差了那么一口气。”几经周折,淳安千岛湖这方水质纯净且尚无工业化进程的净土得到了林启明的最终青睐。“虽然很多朋友劝我说千岛湖太远,各项成本会因此提高许多,但我始终坚持好环境是千金难买的。”选址确定后,林启明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考察养殖合作社、拜访农科院专家、开山筑路建鸡舍……他用自己踏实的每一步说服了周围那些起初认为他只是“白相相”的亲戚朋友。“虽说一开始是半认真半尝试,但我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份我认为有价值的事业。不仅是家人和朋友,现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吃上新鲜的、不含激素的绿色食品。”

事无巨细收窄城乡差异

只要创业,就难免遇上坎坷。谈起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林启明坦言观念差异曾让他很是“头疼”。“就说用药吧,国家对于用药标准其实是有明确规定的。但农民们大多对此知之甚少。我对千岛湖当地招募的10多名饲养员‘横关照竖关照''最多的是绝不能随便用药。”起初,这些养了大半辈子鸡的农民都对林启明的三令五申很是不解。在他们的观念里,养鸡多少都是需要用点药的。而且“周围的人家都在用药,如果我们不用就吃亏了”。为此,林启明特别取消了鸡苗存活率的考核,而这也在根本上避免了饲养员为了“效益”私下滥用药物的可能性。

此外,林启明在饲料改良上也没少花功夫。“农村喂鸡大多是很‘随性’,随便买点合成饲料、拌点残羹剩饭的很多。但我们坚决不用合成饲料,并不是说合成饲料不好,而是我们无法判断饲料是否含有超标添加剂。”为了严格把好这道“喂养”关,林启明对饲料采取了“自产自销”的管理模式。他指导农民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和黑麦草,并根据季节变化加入南瓜、当归叶以及部分珍贵药材进行科学调配,从源头上保障饲料的优质安全。

创业的这几年间,林启明一直以言传身教收窄着城乡间的观念差异,如今他还在积极地教授当地饲养员进行简单的数字记账。“农民有产量、效益的需求,很多科学合理但相对高成本的标准他们一时无法理解,这些都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去改变。有机农业是一项高成本、高挑战性的产业,好在农民们正慢慢地接受着我们的这些理念。”

精细管理铸造金牌品质

在林启明看来,成就良好品质的充分条件不只“好环境”、“不用药”这几条,科学精细的管理也同样必不可少。在“千岛九月鲜”的养殖区域,每只鸡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证”——翅号。这些林启明特意委托农科院的专家定制的铁牌上镌刻着每只鸡苗的身份信息。而正是这些与鸡苗“生死相随”的专业编号为“千岛九月鲜”不论斤、只按生长天数论“只”卖的独特销售模式打下了科学的管理基础。

正如林启明所言:“鸡的好坏不能仅仅按照斤数来简单衡量,而是要根据鸡的健康状况以及生长周期来进行综合计算。”

事实上,除了对品牌旗下“六月嫩”、“九月鲜”、“一岁补”、“湖水老鸭”等产品的生长周期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外,产品的质量管理更是林启明管理上的重中之重。由于“千岛九月鲜”生态散养的经营形式,鸡蛋都是农民漫山遍野“找”出来的,而这样的收获方式有时难免会出现少部分鸡蛋隔天才被发现的情况。“冬天,我们鸡蛋的品质一定是最好的,夏天,我们不能百分百保证每一只鸡蛋都新鲜。但只要消费者发现鸡蛋不够好,我们一定百分之百地补货上门。”林启明说自己在管理上最大的坚持就是“不做假”:“情愿鸡死也不滥用药;鸡蛋供不应求、来不及补货时,情愿打借条也绝不用‘外来蛋’滥竽充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启明近乎“苛刻”的精细管理下,“千岛九月鲜”货真价实的优良品质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而“千岛九月鲜”鸡蛋蛋清也以其“30秒才能滴尽”

的清香醇厚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循序渐进定位价值营销

篇5

电子商务使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与此同时促动了全球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现代农业生产流程及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因此,如何利用电子商务环境更好地实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对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所有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其实质是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过程,但却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信息化,而是依靠新的手段和条件面对旧有的流程进行变革的过程。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企业相关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企业可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进行有效、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建设的服务于涉农企业和农业示范户及普通农户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增加了涉农企业以及农户的收益,是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设适合涉农企业,尤其是农业示范户和普通农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仍然不能迅速、廉价地获取急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辽宁省沈阳市方巾牛村也是如此,尤其是管理区和农户居民区,即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方巾牛村共有801农户,蔬菜出口产业基地为4.3万亩,计算机覆盖率达到50%,但利用计算机获取高效农业信息的农户却不到3%,可知网络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来源渠道的分散性,信息资源布满了整个网络,让农民不知从何找到自己急需的信息。要突破这一问题,核心是针对农民切身需要,建立适合其有效便捷地获取自己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的平台,且无需花费巨额费用。

二、实施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方案

针对农民自身的具体情况,定制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专门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朋友服务,并将此服务平台应用于农业经济区,由专人负责管理。平台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农民及涉农企业之窗为其提供了自己的网站空间,农民或企业可通过自己的空间产品的文本、多媒体、图片等信息,并将其传送到公共信息平台或被定制的专家咨询室,也可查询回复信息,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

2.农业专家咨询室。农业专家咨询室专门为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农户开设的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信息服务平台获取有效的信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农民,可提供网络视频和语音聊天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与在线农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没有计算机设备的农民,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得到所需的信息。保障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确保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

3.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业专家咨询室不同,农业专家系统(又名农业智能系统)更倾向于农业示范户和涉农企业以及乡镇经济区。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并集成了当地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优化模拟、虚拟现实等多方面高新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并能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指导科学种田。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对提高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就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促进农业科技体制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信息化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可通过专家系统输入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和知识,系统通过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和学习等思维活动做出决策,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将其存入系统中,同样的问题再次被输入时,可以直接得到所需的解答。用户也可通过专家系统定制短信服务,系统会自动将与农业有关的信息(如天气情况、预防措施等)以短信的方式发到用户手机中。

4.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建立在商务平台上的互联网节点,能够把不同的企业聚集到一起进行商务活动,一个电子商务平台通常把买卖双方汇聚到一个虚拟的中心市场上,被聚集到一起的还包括金融组织、物流企业以及税收和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它也相当于一个交易平台,支持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的一切与交易和互动相关的活动,而且还使得企业相互之间在设计、开发、生产以及最终产品在供应链上的分销方面实现合作,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联系着买卖双方的桥梁纽带,并给双方带来了高效的经济效益。

农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是专门为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平台,农户以及其他涉农企业之间可通过交易平台查询各自所需的销售商和供应商,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和洽谈业务,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并能及时地了解到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

三、结论

综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区推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并通过电子商务的优势在我国农村由点到面地逐渐推广,成为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定制网络信息平台,与此同时也需有关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现代化体系的形成。

篇6

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互联网+”已在诸多经济领域发挥显著功能。基于互联网平台实施电子商务活动,将有效解决商流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能在助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农业经济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以社会分工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流通领域。随着农村农地和林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以及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扶持,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其中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逐步搭建起来。然而反观流通领域,部分农村地区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商品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长。即使存在区位优势的农村,也因不懂市场而无法将生产领域的商品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能否将“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流通领域,使流通领域中的商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流通平台作为供应链系统中上游的一个节点,起到将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商流进行输出的功能。因此,“互联网+”模式就需要与该流通平台进行对接。为此,笔者围绕乡镇流通平台的搭建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一)西部农民增收与流通平台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已得到显著改观,贫困人口数量在原有基础上下降了2/3。同时,在西部劳动力逐步回流的趋势下,“离土不离乡”的工作模式已成为西部地区农民的务工首选。但现实表明,在缺少有效流通平台支撑的状况下,西部农村的商流将被限制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无法为当地的乡镇企业、创业农户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高度同质化的乡镇工业生产和创业类型在域内市场中已形成了过度竞争态势,这势必抑制区域内农民的增收动因。

(二)西部乡镇流通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在功能上体现出支撑西部农村商流的流通,这决定了该平台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搭建流通平台的主体选择上自然将目光转移到政府身上。然而,商品流通依托市场需求拉动,这意味着流通平台还应在市场原则下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西部乡镇流通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就不能局限于县域政府范畴,还应引入市场的力量。

(三)乡镇流通平台搭建与内外管理间的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作为具有极强正外部性特质的渠道,需要与西部农村商流的特征相适应。这里的特征包括商流的结构、流通规律和周期性。通过调研发现,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商流仍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并涉及服装加工业;而创业农户的商流以农产品的养殖和种植为主流[1]。因此,乡镇流通平台在内外管理上需要形成植根性效应。

(四)乡镇流通平台搭建中的动态适应性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在搭建中还应重视对未来环境的动态适应性问题。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知,西部农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逐步加强与域外经济场的联系,从而不断升级当地的产业结构。由此,动态适应性是平台管理主体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以上四个问题分别涉及农民增收关系、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平台的内外管理、平台的动态适应性等方面。这意味着,要使“互联网+”与乡镇流通平台形成无缝对接,则需要与上述四个问题形成同向契合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模式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对“乡镇流通平台体系”的认识

为了确保“互联网+”模式功能的正常发挥,还需要对“乡镇流通平台体系”进行全面理解,从而寻找到与之相对接的切入点。

(一)对乡镇流通平台功能的认识

长期以来,涉及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大都以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为主线。这一思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的,如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但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随着农业税减免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的显著提升,该区域的农民似乎存在着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封闭生活空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意愿以及自主创业冲动。因此,基于西部农村的这一特点,县域政府相关部门急需加深对乡镇流通平台功能的认识。

(二)乡镇流通平台实施主体职能

打破市场失灵对西部农民增收的限制,需要县域政府出面搭建乡镇流通平台,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针对西部区域商流的特点,应加强仓储节点和流通加工节点的建设。但问题也就再次出现,即由谁来具体管理这一流通平台?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转换为“由谁来经营该流通平台”。按照市场原则来经营管理流通平台,需要引入第三方流通组织来执行,同时还应防止流通平台的外部性效应被弱化。

(三)对西部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

在“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辩证关系下,若要使乡镇流通平台与西部农村地区的商流保持匹配,还需要深化对当地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笔者对成都周边县域内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该区域的商流以轻工业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和服装代工生产)为主要种类。这样的商品种类和类型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转模式,并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为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要求。可见,深化对西部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是当前急需开展的工作。

(四)柔性化流通平台的管控机制

乡镇流通平台的搭建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当地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原有的平台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建立柔性的流通平台管控机制成为必然。前面已经指出,县域政府应成为流通平台的建设主体,其在建立柔性化流通平台管控机制上也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互联网+”与乡镇流通平台对接的切入点

(一)实施对接的主体

乡镇流通平台在功能发挥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意味着借助市场力量来完成流通平台的搭建会遭到市场失灵的干扰。再者,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引入,前期将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实施对接的主体应是县域政府。全国各地反馈的经验也表明,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能更好地完成后期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官方背景的“互联网+”模式也能增强农户的信任感。

(二)实施对接的职能

实施对接的职能主要指向“互联网+”模式的具体服务对象或范畴是哪些。从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着力为返乡创业农民提供服务。笔者调研发现,返乡创业农民通过在发达地区打工,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并在现有的农地和林地产权改革中获得抵押贷款的可能。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及时反应[2]。由此,借助“互联网+”模式所支撑起的电商平台便能有效解决市场信息接收和反馈问题。

(三)实施对接的管理

乡镇流通平台应交给第三方组织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应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对接管理的主体应具体到第三方组织身上。“互联网+”模式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业态,那么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运转的状态下,需要对线上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并对电商平台定期进行技术性维护。所有这些都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来实施,而只能在市场机制下由第三方组织来完成。

(四)实施对接的要求

实施对接的要求主要包括:与西部农业商流特征相适应,与流通平台柔性化管理相适应。这意味着在实施对接之前,应针对线上交互界面设计、信息板块构成等诸多环节进行实证调研,从而建立起具有区域植根性的“互联网+”模式。

四、有效措施构建

正如决策层所意识到的那样,我国“三农”问题若得不到彻底解决,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是乌托邦式的主观意愿。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应将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户增收环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福祉稳步提升,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县域政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为了实现“互联网+”模式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形成该模式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覆盖面,从而以县域为单位进行“互联网+”模式的对接。在实施主体的选择上,应以县域政府为主导。在搭建过程中可以采取PPP模式,即县域政府与企业共建形式来开展工作。为了降低日后对电商平台管理的交易成本,这里的企业可以指向第三方管理组织。为了增强电商平台的官方性质和公益性特征,可以考虑将“互联网+”植入县域政府的网上政务平台之中。

(二)有针对性地建立创业信息服务

西部农村中的创业类型大多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部分涉及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家庭手工业。这决定了以上类型产品需要通过实现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来促进农户增收。因此,电商平台应在农产品宣传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根据西部创业农民所面临的商品流通困境,电子商务平台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应突出按产品品种分类的形式。同时,县域政府应组建创业或行业协会,规范相同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3],这样才能避免业内竞争所导致的利益损失。

(三)付费原则下的电商管理模式

电商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费用,经济资源本身就需要通过付费使用来建立有效的配置状态。因此,在“互联网+”与政务平台之间的嵌入环节完成之后,农村中的各类型经济主体在使用电商平台时应实现“一户一个账号”,通过付费来获得账号的使用资格,为电商平台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经费,也促使各类型经济主体更加珍惜线上信息资源[4]。关于资费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不同层次的服务功能,由经济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

(四)市场导向下对电商界面优化

在适应西部农村商流变化和柔性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电商平台还需要在市场导向下不断优化线上信息。这里需要强调,我们需要根据农村经济主体的文化程度、使用偏好等特征,订制化地完成电商交互界面优化工作。为此,第三方管理组织应与平台使用方保持实时联动,通过线上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他们的需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接不流于形式。

五、实证讨论

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实证讨论。应将原有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升级改造为“互联网+公司+农户”,实现农业产供销信息共享,让农民使用智能手机获取销售数据,逐步形成按订单生产的B2B2C供应链模式。支持重庆生猪综合交易市场(生猪交易交割中心)、重庆中药材市场、观农贸市场、菜园坝水果交易市场、重庆花木世界等一批涉农专业大市场,探索试点B2B2C的电子商务新业态。逐步形成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体系为核心,以系统集成为工具,以智能手机为终端,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为配套,以自有电商品牌为标志,以网络预售、秒杀、定时(整点)上新等为营销手段,以电子支付为核心的重庆大农业市场体系及大宗农牧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鼓励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领头人开设网店、官网直销、微信直销,推动创新创业。鼓励终端深入乡镇的配送站建设,形成农村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能力,丰富农村居民购买渠道。

六、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来阐述“互联网+”对接模式,但文中的分析思路和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其它地方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是有借鉴价值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模式应切实发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功能。若要实现这一点,便需要在对本土商流的适应性方面下工夫,同时还应关注未来对接的演变趋势。通过静态与动态视角相结合,不断筑牢后工业化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田跃.基于地域共享的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3(33).

[2]孙颖.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9).

篇7

1 玉林市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点在农业。玉林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水产畜牧业基地,是享誉全国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三黄鸡之乡”,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广西前列,具备了接二产、连三产的存量基础。着眼于把存量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玉林市着重在做优一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农业,布局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323个,建设蔬菜常年生产基地133个,水果、蔬菜、中药材标准园24个。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04亿元,排广西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58.92亿元,排广西第3位,三产比例从“十一五”末的20.4:44.5:35.1优化到“十二五”末的17.9:44.0:38.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92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的3.33:1缩小到“十二五”末的2.79:1。全市粮食总产185.71万吨,蔬菜产量301.7万吨,水果产量92.524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40.1万亩,肉类总产量77.99万吨,水产品产量15.55万吨,花卉产值7.1亿元,林下经济产值113亿元, 其中粮食单产排在全区第一位,中药材产量和蔬菜产量均排在全区第三。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二产。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立足种养业传统优势,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让农业更多地参与产业链、进入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地共享增值收益。在融合模式上,结合现代特色农业“3个100示范工程”的实施,以发展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大力开拓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领域环节,加快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全市形成加工型农业企业234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422个,农产品加工辐射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40%;创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建成了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银丰中药港,以及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是三产。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大田园上升到“十三五”的五大战略之一,瞄准田园都市的定位,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将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拓展、整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玉北容生态景观带,玉容一级公路苗木花卉生态产业示范、玉兴公路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南流江百里景观长廊、北流河(圭江绣江)旅游观光长廊、九洲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以三产融合为基础的“一带两路三江”生态产业示范带。“五彩田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兴业县鹿峰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玉林市悠然农业有限公司、容县柚场农庄共 5 个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旅游点,陆川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庄、农家乐等350多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4.1万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市重点扶持建立10个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10个淘宝村,“五彩田园”荣获“中国电商旅游第一村”称号。

2 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农业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市农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旦某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震荡,就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形成冲击。如牧业占我市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前三季度由于生猪、家禽价格波动,造成牧业下降0.7%。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提质增效任重道远。玉林的一些农业产业,如粮食、水果、蔬菜,在全区排位都处于前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数量,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散,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缺少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没有真正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

三是,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面源和B殖业污染防治,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必然给我市农业发展产生阵痛,成为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机遇。一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最大的投资空间在农村,最大的消费潜力在农民,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总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消费达16亿元。二是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来看,连年增产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农产品中高端市场加快扩张,个性化的、有品牌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从社会投入的方向来看,各级财政投入“三农”只增不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越来越多。随着我市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金融资本支持“三农”发展还将进一步破题。四是从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撑力更为强劲;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更多地向农村延伸和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3 解决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

(1)建议挖潜增效提高粮食产能。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基地和粮食生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温光资源和冬闲田,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继续推进深化与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将玉林打造成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

(2)建议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

(3)建议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五彩田园”为龙头,全面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础,推动全市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4)建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推进“3个100示范工程”,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

篇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不能只动结构、不动机制,要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总的方向是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优化配置、提升效率――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r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经济有何新进展?今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农业经济“两稳三进”

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两稳三进”。“两稳”是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2325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幅有望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三进”是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前进。

提及发展态势,数据最有说服力:籽粒玉米调减30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以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实现负增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8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70万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

2016年“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玉米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调整畜牧业结构,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调整渔业结构。各地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建成果菜茶标准园800个,创建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6851个。加快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万个。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另一大亮点。2016年以来,我国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1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200个,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616万亩。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51%。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韩长赋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破解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又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民费时费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上好价,迫切需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诸多有利条件。随着农业连年丰收,当前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推进改革有物质前提;随着消费快速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迅速增加,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推进改革有引导动力;随着国际国内市场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国际合作面临重大机遇,推进改革有发展空间。

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具体措施上,2017年要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1000万亩,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要稳定生猪生产,统筹养殖污染治理与生猪生产的关系,按照规模高效的发展要求,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要加快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双创”成为农村发展新动能。

核心目标是农民增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农民增收。改革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2016年前3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增幅总体仍然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已经明显放缓,为近13年来最低,2004年以来首次没有高于GDP增幅。预计2017年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篇9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生产人员、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各要素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户销售和种植及生产等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景象[1]。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平衡各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2)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村经济正常、稳定运行,减少经济损失,使农业呈现新业态。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政府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意见,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工业或者其他商业组织。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劳作倾向进城务工,农村经济主体是老年人和妇女[2]。基层管理人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流于形式,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农业政策执行滞后,使农业的整体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落后,这些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农业和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经济从资本密集化向技术密集化转变,但受农业种植者管理意识不足的影响,农产品在销售时经常出现滞销的问题,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威胁,农业经济难以得到快速发展。

2.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难以满足农户贷款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不足,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三农”的基本金融功能严重缺乏。截至2019年,农村地区共撤销了31000多个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农村金融资产供给不足问题愈发严重。其次,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发挥受阻。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放贷门槛,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再次,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为了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金融部门通常会要求贷款者抵押房产或者实物等,但是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担保机构给予的服务相对较少,贷款担保难以落实,农户发展农业经济的难度加大。

2.3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农村经济主要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即实体店销售模式[3]。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推动农业转型和升级。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设备和人员缺乏,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没有重点对当前社会的热点和“三农”问题引起重视,导致农产品安全和加工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经济发展愈加困难。

2.4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缺失

现阶段,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需要引进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目前,农业高校中的学生很少选择农学专业,这就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同时,高校很少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研发相关技术,且研发出的技术并没有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实际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知识掌握不足,相关人员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如果研发出的设备或者技术等无法获取较高的收益,并且资金回笼时间较长,专业人才将会受到其影响而不愿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识

首先,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进行评估和考量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使该制度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例如逐步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后,农民获取的收益将越来越高,能够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提出了用地流转情况,通过完善细节问题,能够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积极性,带动经济发展。建立相关制度时,需要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等,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全方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再次,加大高层领导和基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通过集中培训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培训,将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融入经济管理中,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同时改变农民的传统认知,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理念。最后,为了形成科学的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基层管理人员应该掌握更多先进管理知识,例如基层政府通过大力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开展有效管控,从而提升农民的主动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有所作为。

3.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给予农户更多资金支持

为了能够让更多农户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需要加强重视,为农户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设置金融网点,增加农村金融网点的数量,以便开展农村金融活动;在国家的支持下,增加乡镇小型金融机构,给予农户更多贷款服务,保障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其次,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当前农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改善农户贷款难、融资难等情况,给予农户更多金融服务。再次,丰富当前的担保方式,例如担保范围可以拓宽到宅基地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方面,通过担保为自身发展投入更多资金。还要完善涉农贷款亏损财政补贴体系,从而提升相关农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等,在农村地区提供定向的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通过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给予农业产业化更多支持,例如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优惠后,下放审批权限,方便农户借贷,给予农户更大的资金支持。

3.3实现信息化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管理方法时,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情况或者当地特色举办经济管理活动,刺激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4]。对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剖析后,遵循国家政策要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保障机制和经营管理方法,例如针对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销售及地域优势等,扩大销售规模,加大销售力度,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推动作用。农村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和销售链、物流链、产品监督链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创新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部分农业地区销售难的问题,即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流,创新当前的模式,提高销售业绩,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例如许多农村地区可以借助直播平台或者电商平台等,以直播带货的方式逐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3.4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篇10

国家农业公园,类似台湾生态旅游区一样,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国家农业公园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系综合利用。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农业公园”合作创建,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与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亚太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等发起。

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国家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面积上一般规模较大,如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包括10个行政村,辖人口3.26万人。该园区以“两区同建、全城5A、国际慢城”为理念,从“山水田林路、一产两产三产、生产生活生态、创意科技人文”多个维度规划建设,力争“现代特色农业出彩、新型城镇化出彩、农村综合改革出彩、农村生态环境出彩、农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个出彩”,目前已建成农业高科技展示馆、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科技示范园、生态餐厅、森林公园、圆之源、荷塘月色、中国南药园、隆平高科援外实训基地等项目。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特色林果、粮食、南药、果蔬为重点,明确“健康食品生产、科技示范推广、休闲体验旅游、都市绿色空间、城乡产业融合、乡村文化再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功能定位,确定了“一核三区多园”的总体布局以及重点项目的“1+5+N”结构。2015年,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 “中国农业公园”、“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篇11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可以说,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使“老短板”变成“新动能”。

中国人对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匮乏的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这必将对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从而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催生农业现代化“新动能”。

通过农业改革释放新动力,农业经济部门加速提质升级,这一过程本身就将带来更多的与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一二三产从股权、产权到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趋势将逐步加强,从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动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全面启动,可望为中国经济提供源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构建好“三大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篇12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建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现达到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目的。

 

1“互联网+”对于改造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腾飞,从财力、物力、智力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长久沿袭下来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1“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1.2“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3“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门类、开发农业功能,为全产业链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1.4“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信息,为消除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丰产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协作经营服务平台,将农业研究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

 

对于在农业领域曾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优、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互联网+农业”还能够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辐射到广大农村,降价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能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2.1“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如果各自为政,大家埋头各干各的,到头来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协调的,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改造和提升也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急需政府出面对整个“互联网+农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平稳向前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改造提升国家农业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亟需加强,至今还没有通宽带的村庄就有5万多个,没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在60%以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另外,在农村,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即便有些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不能做到普及推广,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2.3“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

 

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农业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把农业现代化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3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路径研究

 

3.1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互联网+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尽快实施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研发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尽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研发出适合在农村退关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3传统农民向新农人方向的转型

 

在互联网新的背景下,对于新农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

 

3.4在农业生产方面,设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经过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可远程或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CO2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可以根据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情况,由农业专家给予远程农技指导。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ad、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和作物长势,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3.5在农产品交易平台方面,开发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出现四种,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被誉为农批市场转型电商标杆的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泸州老窖商城;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

 

3.6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互联网推进产品品牌化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