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icu护理常规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尤其是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为了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ICU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ICU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研究组100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5~93岁,平均(70.79±15.47)岁;对照组100患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5~94岁,平均(70.11±15.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诉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并熟知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避免由于护理人员讲诉不清晰的原因 [1]。研究组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首先,医院建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中的成员,专门负责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并将在护理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护理问题,均一一列出,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其次,重视对护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在培训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操作,使新入职的护理人员不但掌握到护理的方法,而且还能快速的适应到新的ICU工作环境中[2]。在护理工作中,做好记录管理工作,护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均给予重视,查明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另外,还需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情绪,为患者打造出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3]。
1.3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3个,即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调查患者的满意程度,采用的是护理部统一设计的量表做调查。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x±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
2结果
研究组出现6起风险事件,护理满意率为94.00%,对照组出现24起风险事件,护理满意程度为83.00%,研究组在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对差异显著(P
3讨论
ICU患者病情十分严重,与普通患者的病情存在很大的差异。风险管理是新的一种护理方法,该方式是以患者为工作的中心开展,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ICU患者病情严重,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与急救知识,负责风险管理的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法律知识,护理防范意识等,提高患者对风险事故的认识度[4]。在护理工作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大大降低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防范意识,为ICU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降低护患纠纷。
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ICU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例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为94.00%,对照组为83.00%,在护理风险事件上,研究组出现6起事件,对照组出现24起风险事件,研究组护理满意程度、护理风险事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梁彦,李桂芳,周红.ICU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75.
[2]李建华.风险管理在急诊CIU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507.
[3]陈桂莲,向艳芳,刘森,等.风险管理在ICU护理中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161-162.
[4]李玉秀.基层医院CIU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12(16):172.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39-01
在重症监护病房之中的患者因为会被医治类环境、病情与治疗方式等各类要素所影响,会产生记忆有所减弱、知觉有所减小等精神方面的表现,即ICU综合征[1]。文章调研了ICU优质护理干预模式运用到ICU综合征老年患者中的功效,并总结结果如下:
1相关资料与方式
11相关资料选出2015年3月到2018年1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受并治疗的78例ICU综合征老年患者当作本次研究的样本,并参照不同护理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即24例、15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5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为(72±838)岁;组一患者施以常规的护理。组二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即21例、18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6岁,最小61岁,平均年龄为(73±983)岁;组二患者施以ICU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式组一患者辅以常规的护理:随时监测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定时为患者辅以翻身与叩背等;组二患者在组一患者予以护理的前提之下施行ICU优质护理干预模式:
(1)住院环境方面的优质护理:医护人员要给患者构建舒服的住院环境,借助对于光照、噪音、空气等辅以把控,把不时常加以运用的医治类设施放到其余位置,减小对于患者予以的负性影响;医护人员不可以在患者可以聆听的前提之下调研患者的病情,还应适宜调整各类设施的噪声,以舒缓患者焦躁、惧怕等负性心理。
(2)增强护患间的交谈: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至ICU以前,要对患者辅以探访,告诉患者ICU有关的体制与所需注重的事宜等,清除患者产生的惧怕感与焦躁感,让患者具备相应的心理方面的准备。
(3)随时监测患者病情产生的变换,构建ICU评测系统:患者在进至ICU后,医护人员要尽早施行各大评测,对于患者精神型障碍产生的各类要素辅以评测,尽力发现预兆,以尽早辅以护理与治疗。
(4)人文方面的关爱: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各类合规的需要要尽力应允,在辅以护理期间,动作要温柔,伴随微笑,尤为细致,让患者得以尽早恢复。
(5)个体化护理类规划:医护人员要依据患者不一致的具体情况,以汇编不一致的护理类规划。
13疗效评测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总体满意率,分数总共即100分,囊括了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大层级,十分满意:总分即90-100分,满意:总分即70-89分,不满意:总分即0-69分。总体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满意率相加。
14数据统计学调研凭借SPSS170一类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调研相关的数据,频数及百分比(%)运用到显现计数资料,统计指出P
2结果
组二护理后总体满意率好于组一,P
3讨论
人文关怀护理措施的实施,主要是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人性化关怀和情感上的付出。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相互信任,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的临床治疗配合度。近期我院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患者162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83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45.5±3.5)岁,所有患者均在ICU内进行监护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常规性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8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主要是依据医嘱及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措施干预。
1.3 人文关怀护理 乙组患者8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主要是依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详细如下:
1.3.1 入ICU前人文护理干预 在患者进入ICU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将病房主要设施、治疗过程及入室后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某些患者由于对ICU的了解不多,对进入ICU治疗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以及疾病本身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容易导致烦躁心理。所以及时对患者讲述ICU内的环境和治疗方法及要求,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2 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 在ICU病房中的医疗设施及抢救器械较多,同时治疗环境为封闭环境,在这种治疗环境下容易导致患者感觉到孤独和烦躁,严重者甚至导致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在ICU治疗室内工作的医护人员,要避免大声说笑及谈论生活琐事,要多同患者进行沟通,态度和蔼、可亲,语气要平缓,使患者放松心情。同时还要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尽量降低治疗仪器和护理操作中的噪音,以免引起患者焦虑的情绪,针对情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宜地播放一些音调平缓、清新雅致的音乐,舒缓患者的情绪,或是在治疗室内放置杂志和报刊,供部分患者阅读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磨时间。
1.3.3 增加心理干预 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为保证治疗时间、效果,同时减小外界刺激的影响,对患者采用的是封闭的治疗管理,因此患者常会产生孤独和寂寞的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的顾虑及随着病情变化而出现的不同问题,针对患者的困惑进行详细的解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自信心。
1.3.4 增加舒适护理干预 对ICU内治疗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措施,依据患者的情况,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适宜的进行调节以患者舒适为宜,调整患者的饮食,适宜增加患者创伤活动及增加按摩的频率。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 乙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能力 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能力评分均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ICU内进行治疗的患者均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所以发生危险及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较多。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对生命以及身心健康的终极意义上的尊敬与敬畏,从医学上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质量,人性化卫生服务,病人无痛或者少痛等[2]。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加及护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学干预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护理技术操作及遵从医嘱进行治疗,据相关文献[3]及本文中实践结果显示采用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康复几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分[4]。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还能有效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5]。
参考文献
[1] 李丽,沈乐,赵继军.国内外ICU患者家属支持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9,26(12):23-24.
[2] 赵志荣,陈苑平,王瑞婷,等.ICU综合征产生原因及护理进展[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6,13(2):92-93.
重症监护室(ICU)为各个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救治危重病人主要场所。ICU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复杂多变、护理难度高、工作强度大等特点[1],护理实习生在初次进入ICU实习时往往难以适应此种工作环境。实习带教是提升护理实习生理论知识水平及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工作,也是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2],护理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护生实习质量及ICU护理水平。本次研究对循证护理运用于ICU护生实习带教中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分析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ICU实习的72名护理实习生,根据护理教学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36名,均为女性。常规组:年龄19岁~24岁(22.37岁±0.26岁);本科生20名,大专生16名。研究组:年龄20岁~23岁(22.03岁±0.05岁);本科生19名,大专生17名。两组护生年龄、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带教方法
对常规组护生采用临床传统实习带教法,包括入科介绍、带教老师为护生介绍ICU护理流程、洗手护理、理论授课、护理指导等。对研究组护生采用循证护理教学法进行实习带教。首先由科室相关护理人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根据科室护理流程及实习教学大纲对带教老师进行选拔,并严格遵循循证护理教学原则进行培训。此外,根据ICU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制订循证护理教学计划,主要包括ICU护理理论教学、循证护理教学实践等内容。由带教老师帮助护理实习生熟悉ICU科室情况及环境,并对ICU病人特点及不同疾病特点进行教学,讲解循证护理基本流程,包括循证问题、循证运用、循证支持、循证评价等。实习带教老师鼓励护生提出ICU护理过程中所遇到护理问题,包括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气管切开、引流管护理等,指导护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实用性、规范性及科学性进行评价。结合ICU病人实际情况及实习带教老师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在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为护生提供护理指导及帮助,营造良好学习环境,鼓励护生积极参与ICU相关科研活动,科学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及科研意识,培养护生创新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生综合能力评分,包括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评定,以4分、5分为非常满意,3分为比较满意,2分为一般满意,0分、1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带教是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护理学理念不断发展,实习带教不仅要向护生传授临床护理经验及相关知识,同时应注重对护生科研创新、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3]。教学目的是更好地为病人生理、精神、心理、环境、社会等多方面提供护理干预,进而提升ICU整体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平。临床传统护理带教模式包括理论教学、经验型临床教学等,但已无法适应当下临床对护理教学的要求。随着循证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循证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领域中。本次研究中ICU科室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带教老师要求护生对循证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评价,并结合ICU病人病情及身体情况制定相应护理计划,旨在为病人提供高效、科学、规范的护理服务,同时也为护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提供全新教学思路[4]。循证护理教学理念注重对护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指导护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相结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对研究组护生进行护理教学,研究组护生在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将循证护理运用于ICU护生实习带教中效果较好。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对ICU护生实习带教进行干预,有利于强化护生科研创新思维,提升学习积极性及综合能力,具有临床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春秋,刘学春,黎瑞兰,等.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应用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447449.
[2]陶爱琴,何花.循证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本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446447.
[3]何花,蒋谷芬,董大立,等.循证护理对本科护理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7B):24942495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86例ICU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ICU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体会,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心理负面情绪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ICU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7例、女性患者为39例,患者年龄在19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1±1.08岁,疾病类型:大型手术后患者36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27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11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86例ICU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例数、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ICU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ICU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情况(DAS量表 [1],对口腔科恐惧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价,总分在10分以内为无焦虑,总分在10至13分范围内表示轻度焦虑,总分在14至16分范围内表示中度焦虑,总分在16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ICU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以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研究组口腔科恐惧患者经护理后大多数患者未出现焦虑或仅出现轻度焦虑,而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大多数患者均存在轻中度焦虑情况,少数患者甚至出现重度焦虑;研究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3.95%,且P
3 讨论
ICU患者心理护理体会:ICU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ICU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进行绝对休息并防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而造成交叉感染,因此ICU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家属每天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探视,使患者与家属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和鼓励,或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以及过分担忧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 [1]。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将要实施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关心及照顾,及时满足患者日常需求,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并介绍临床成功治疗病例,给予患者适当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ICU患者家属心理干预体会:本文研究可知,两组发生护患纠纷原因均为患者家属对护理效果不满意。由于ICU患者大多病情较重,且患者家属无法及时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因此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积极汇报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家属对临床治疗信心,为患者家属提供良好的病房外环境以及热情的服务,缓解患者家属紧张、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ICU患者心理焦虑情况,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蒲成英.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 02(2):411-414.
疼痛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比较常见或主要的症状表现,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学变化,甚至会导致出现严重后果[1]。本次研究对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2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1.2±1.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患者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1.4±1.3)岁。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ICU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 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应该首先对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决定如何进行处理;② 健康教育:及时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 为患者提供相关信息,使其对疼痛产生原因, 控制方法等有充分了解,使其对疼痛的认识程度提高,减少恐惧与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强疼痛自控能力;③ 应用止痛药: 护理人员应对止痛药物的类别、给药途径、毒副作用有全面了解,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毒副性反应;④ 物理止痛:应用冷敷、热敷、理疗、变换等方式缓解疼痛;⑤ 心理护理: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进行必要的良性暗示,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 分散其注意力[2]。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治疗期间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疼痛程度评价方法
无痛: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轻度疼痛:患者稍有不适或疼痛感;中度疼痛: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但是能够忍受,治疗可以继续进行;重度疼痛:患者具有剧烈疼痛感,已经无法忍受,治疗被迫中断或受到严重影响[3]。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 ±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 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共计接受ICU治疗(4.56±1.02)d,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1.41±2.07)d;观察组患者共计接受ICU治疗(2.71±0.48)d,共计住院接受治疗(7.22±1.68)d。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疼痛程度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ICU疼痛护理后,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痛,1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轻度疼痛,1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中度疼痛,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疼痛护理后,1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痛,2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轻度疼痛,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中度疼痛,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到重度疼痛。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ICU疼痛护理期间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2.0%;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针对性疼痛护理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4%。两组患者ICU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体会
ICU患者在大多数情况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 因为外科手术、创伤、器官疾病,甚至临床治疗过程中都需要插管,这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和疼痛感。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的疼痛护理,不仅仅可以使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还能够进一步缩短ICU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在调整患者心态的同时降低各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救治的成功和患者康复都有积极意义[4]。
参考文献
[1] 陈念湄,李武平,孙艳平,等.注重护理人员服务质量调查的导向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36(19):691-692.
文章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观察在ICU护理小组引导下的相关护理措施的采取对临床危重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男68例,女60例,且年龄均在46~98岁间,平均年龄是60岁左右,且APACHEI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II)评分均大于10分,随机将患者分成A、B两组各64例,且两组在年龄、病情与并发症等资料上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给予临床ICU的常规护理,即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展展开及时抢救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对其给予一般护理与并发症护理等,而B组则建立专门的ICU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展开相关护理工作。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到位的程度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护理满意度可从宣教工作、病房环境创设与护士态度、操作等各方面展开[1]。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并用t值检验结果中的计量资料,若两组比较发现P
2.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B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住院时间均要低于A组,而护理到位率则明显高于A组,患者与家属均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3.75%,两组比较,P
ICU是各大医院中进行集中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人特殊场所,同时也是对医院现有医学技术水平进行客观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其护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ICU病房中各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B组通过建立ICU专业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护理成效,B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监护时间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均要低于仅仅采用常规ICU护理的A组,且B组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3.75%,可见,ICU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将能大大提高ICU患者的护理效果,提升总治疗效果。而ICU护理小组护理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ICU专业护理小组建立
小组由护士长领导,配备一名护士长与责任护理,2名专科护士,由护士长定期组织组内护士查房以观察ICU患者住院期间易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而责任护士则带领本组组员专门负责ICU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等各项工作以确保临床护理的效果[2];每位护士则负责ICU患者日常的一些护理工作与相关仪器的保养,同医生一起共同管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ICU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4年2月—2015年2月,ICU患者114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20~60岁,平均(41.26±1.69)岁;体重45~83 kg,平均(63.12±5.97)kg;原发疾病:24例脑出血,39例脑外伤,21例脏器功能衰竭,12例重症休克、败血症或中毒,18例心肺复苏。对照组中,男68例,女46例,年龄22~65岁,平均(40.45±2.05)岁;体重46~85 kg,平均(64.21±5.59)kg;原发疾病:22例脑出血,36例脑外伤,23例脏器功能衰竭,18例重症休克、败血症或中毒,15例心肺复苏。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原发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ICU常规病情监护、遵医嘱护理、病症防护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分析临床护理经验、结合ICU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①加强护理团队建设。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护理风险监控小组等,根据ICU具体情况、患者情况制定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基础护理操作规程以及应急处理预案等,同时制定相关责任制度及管理措施确保风险护理与优质护理贯穿于日常护理全程中。组织开展ICU风险相关知识、优质护理相关知识及专科护理知识及技术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职业水平、年资等组织开展分层次培训,强化专科科室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根据ICU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对于午间、晚间、节假日、突发事件以及工作量剧增等环节,随时调配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工作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减轻护理人员的身心压力。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凸显人性化护理、全程护理,做到密切询问患者、详细查看病情、完善基础护理、全程贯穿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全面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主动关心患者并为其提供服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③优化护理流程。健全ICU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并优化工作流程,建立ICU常见病护理流程、专科操作规范,例如CVP监护规范、呼吸机操作规范等,细化专科护理服务内容,从而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专业、高效、优质、及时的护理服务。优化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模式,根据ICU诊疗特点以及相关管理规范,准备好各项常用药品,并由专人管理,在使用后及时补充或养护,确保ICU急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优化护理文书书写,即参照《护理文件书写实施细则》并结合ICU特点设计护理文书表格并结合文字书写,形成ICU专科护理记录单,节约护理文书书写时间、提高护理记录书写效率及准确率,为临床护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及经历。
④严格执行无菌规程。ICU留置管路较多、侵入性操作频繁、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等,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护理中,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操作规程,切实落实消毒管理制度与无菌操作制度,加强病房消毒以及通风,对于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⑤持续质量改进。建立健全ICU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定期结合不定期质量监控,逐级反馈既存护理问题并督促整改,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加强对重点时段、环节及人员的监督检查,切实落实核心管理制度,实现全方位、连续性质量管理与护理服务,确保每一个护理环节均一丝不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例如院内感染、跌倒、坠床、烫伤、非刺激性拔管及压疮等。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护理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宣教、住院环境、沟通技巧等,总评分100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80-89分为基本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计算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护理方案能够减少或避免坠床、跌倒、院内感染等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ICU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
ICU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科室,日常护理中潜在诸多的护理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自身综合水平偏低(护理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综合水平低下以及操作技术部熟练)、病房无陪护、消毒隔离不到位、无菌操作不严、护患沟通不到位及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3-4]。上述因素的存在,可导致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高度紧张,容易发生护理差错。
基于ICU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转变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对于降低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其是在加强常规护理及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强化人性化护理、规范化护理、安全性护理与集成护理,将传统“疾病护理”转变成为“生理-心理-社会”全面优质护理[5]。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充分融合人性化护理的内涵以及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寻、开展科学性、可行性的护理服务并逐步推进护理质量改进,从而优化内部管理、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以及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等[6-7]。同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具有综合水平高的护理团队 、严谨的护理细节以及监护整体的连续性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护理薄弱环节,规避护理风险[8]。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切实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理念,更好地体现护理核心,提高护理团队整体水平,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实施弹性护理排班制度,能够强化护理薄弱环节护理,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转变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也有利于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更加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9]。优化护理流程,可规范护理行为,避免因个人护理技术水平不足所致护理缺陷或护理不良事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则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关键环节,也是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上述优化护理模式,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改进,能够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得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和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规避护理风险事件。该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在ICU中开展优质护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2.63%,较对照组常规护理后的14.91%显著降低,且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5.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与张隽等[10]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针对ICU护理特点及既存问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流程、规避护理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玮.优质护理在提高 ICU 患者生存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3220-3222.
[2] 吴晓华.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B),2014(1):154.
①制定细致的相关护理管理制度。细节管理主要着眼于以流程作为导向进行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人员要与医疗人员在ICU原有的各种工作流程和制度基础上,重新修订ICU内的工作制度和护理流程,包括各项常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操作流程、专科护理流程、应急预案流程等。
②搜寻隐患的细节根源。搜集相关资料,总结护理缺陷,并分析我院护理工作检查中发生的隐患,整理并总结护理隐患的细节根源,如ICU内患者因卧床而发生压疮,由此需要护理人员注意皮肤细节护理,进入ICU时就要评估压疮发生率,做好预防护理措施。最后,为常见的隐患制定针对性细节管理措施,装订成册,定期进行培训学习,要求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
③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ICU常见疾病的救治知识,定期检查和考核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定期培训新来的护理人员并考核常用设备器械的使用,鼓励其继续接受教育,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④抢救物品与仪器设备的细节管理。护理人员要时刻保证抢救物品和仪器设备处在完好状态,缺失的抢救物品要及时补充,抢救仪器与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修,做好交接工作。
⑤改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内清洁、安静、整齐,充分保护患者隐私。工作人员之间减少谈话和走动,护理操作时尽量轻柔,维持病房环境。医院护理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检查、评价ICU护理管理质量、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3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ICU的监护水平代表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ICU病房中配备了最先进的医疗设施(包括监护仪器、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等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技术精湛的医护技术人员,为危重患者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方法,以期得到最好的救治效果。尤其适用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患者、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研究发现ICU护理管理中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提高救治效果,主要包括:
①语言流。护理人员可向神智清楚的患者介绍ICU住院环境,讲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解释因为避免交叉感染等原因不能有家属陪伴,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间断性询问患者需求并在规定制度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满足患者;
②非语言流。对于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患者,可使用手势、标有常用需求词语的方格、常用需求的图片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需求。
另有研究表明,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对ICU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条件允许时合理安排医疗操作,避免在患者休息期间进行;
②医护人员巡视时要步态轻盈、减少谈话,避免影响患者的休息;
③尽可能调低监护设备运转噪音,拉上窗帘,帮助患者入眠;
④对紧张或躁动的患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的睡眠。
4结语
ICU护理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实施的保证在于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强化细节管理的观察组各项护理管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强化细节管理不仅能提高ICU的医疗救治效果,还能促进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占荣贵.细节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4-95.
[2]卢秀英,王路,李星.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内镜器械清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49-150.
[3]刘楚霞,瓮琼英,黄柳华,等.细节管理在颈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01-1702.
FACT是由美国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St.Luke医学中心的Cella等研制出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CT)。该系统是由一个测量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FACT-G(第三版)由34个条目构成,分为躯体状况(8条)、社会/家庭状况(8条)、与医生的关系(3条)、情感状况(7条)和功能状况(8条)五个部分。 其中,每一部分的最后一个条目都是患者对该部分的一个总的评价(作为总评价和加权计分用),在计算各部分的得分时均不包括这些条目[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我院ICU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COPD患者,将2014年度患者作为实验组(48例),2013年度患者为对照组(48例)。实验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例为23:25,年龄为49~73岁,平均年龄为(64.3 ±6.26)岁,病程为2.5~10.6年;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24,年龄在51~70岁,平均年龄为(62.7±5.98)岁,病程为2.7~11.2年。两组患者的COPD病程、性别比例、年龄、既往史及其他一般情况等一般资料的数据差异满足P值>0.05 (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FACT-G评分的数据差异也满足P值>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进行常规模式护理,包括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抗感染、机械通气等对症处理,同时对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
1.2.2实验组 2014年1月,为响应医院“优质护理”号召,科室决定改进护理措施,对所有ICU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舒适护理的具体内容除更加人性化的常规床边护理之外,还包括环境护理、护理教育及心理护理[2],以及针对机械通气患者更为细致的镇静镇痛和有效的沟通。
1.2.2.1床边护理 包括耐心指导患者进行用药或执行医嘱,及时为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吸痰、翻身、叩背等。
1.2.2.2护理环境 严格执行ICU探视制度,对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不同的探视标准,在探视时间及人数上均予以限制,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环境,并制定科学的氧疗计划,及时评估脱机指征。
1.2.2.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舒适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护理强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及时沟通了解患者顾虑、紧张的根源。一般来讲,大多数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都来源于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同时ICU的封闭式环境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抑,因此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耐心讲解及微笑护理对ICU患者的心理疏导有着重要作用[2]。针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图片说明或是手势示意等进行有效沟通,减轻或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1.2.2.4护理教育 应与专业医师配合,及时全面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ICU及COPD的相关知识背景,劝诫患者戒烟并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
1.2.2.5镇静镇痛 Ramsay镇静评分保持在2~3分(清醒~嗜睡状态)[3]以便于有效沟通,并缩短晨间唤醒时间,查房结束后尽快恢复镇静镇痛。同时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尽早脱机拔管,减轻患者身体的不适感。
1.3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依据 FACT-G干预评分标准进行护理干预前后评分。FACT-G评分项目包括:躯体状况(PWB,0~28分)、社会/家庭状况(SWB,0~28分)、情感状况(EWB,0~24分)、功能状况(FWB,0~28分)[1],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命质量越高。
1.4统计数据的处理 本次实验使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数据统计差异性为P值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抑郁发生率及自发性气胸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
3 讨论
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该病发病机制主要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发生膨胀并出现气管壁损坏而导致阻塞性通气障碍。伴随空气质量的日益下降,COP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2]。ICU病房的患者较普通病房更为封闭和特殊,患者可能因各种因素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在ICU患者的护理上需要更加关注心理方面的护理。舒适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除了加强常规的床边护理之外更加注重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的舒适度,而常规护理仅注重于患者症状的痊愈[4]。同时,舒适护理也更加关注环境护理,以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环境为目的,例如在笔者科室需要严格执行ICU探视制度,对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不同的探视标准,在探视时间及人数上均予以限制,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恢复环境。本次实验筛选出我院ICU中COPD患者96例,根据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统计分析各项临床数据及生活质量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在自发性气胸发生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抑郁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模式较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更适合应用于ICU中COPD患者,舒适护理模式在预防COPD并发症及提高护理舒适度方面较常规护理均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崇华.常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69-7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常规护理阶段对象为2013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ICU病房治疗的150例气管插管患者,包括男82例、女68例,平均年龄(67.5±8.5)岁;优质护理对象为为2016年1-12月期间ICU收治的100例患者,包括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7.9±7.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治疗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均行气管插管。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常规阶段15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次数和频率,记录每一次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具体原因。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2 护理方法:综合考虑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参见讨论。
1.3 比较方法:对比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大声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关于ICU病人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优质护理效果的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当满足P
2.结果
2.1 非计划性拔管原因
2.1.1 插管方式,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17例患者中,有14例为经口插管,虽然这种方式在操作上相对简单,但是这会对患者的舌根位置形成压迫,容易死患者出现口腔疲劳,导致患者不适。并且经口插管的固定性较差,容易脱落;
2.1.2 护理操作,部分ICU患者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式,比如吸痰治疗,需要移动患者的位置,为其进行导线整理等。但是护理操作是可能由于人手不足、保护意识缺失、用力过大等因素,导致患者插管掉落。同时,也有部分护理人员没有做好工作交接,对患者的巡视不及时,缺乏对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重视,导致了问题出现。本组17例患者中普遍出现了护理不当问题;
2.1.3 镇静效果不佳,本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此问题。部分ICU患者具有清晰的意识,他们的心情比较焦虑、躁动。另外,他们对气管插管的耐受程度较低,在镇静不深入的情况下会随意移动,导致插管脱落;
2.1.4 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约束。本组中有6例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没有对其四肢进行约束。并且患者对于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和配合新较低,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2.1.5 气管固定效果不佳,5例患者由于此原因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目前主要使用双胶带布法进行固定,但是这种固定只是一种简单的固定方法。有些ICU患者可能存在汗液分泌过多、口腔分泌多、血液、呕吐物等,可能污染胶带,并让胶带失去粘性,导致插管脱落;
2.1.6 通气模式,本组有3例患者由于同期模式不合理自行拔管。带机时间长、撤机时间长、撤机方法不对,导致患者情绪焦虑、烦躁,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2.2 非计划性拔管率:常规护理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1.33%(17/150)。优质护理阶段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67%(4/150),统计值P
3.讨论
为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ICU气管插管患者出F非计划性拔管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优质护理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一,注意规范护理行为,在移动、吸痰等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舒缓。保持患者状态舒适。同时要注意保持ICU的卫生、整洁、安静,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能够使患者放松心情,提高依从性;其二,适当的改善插管方式。如果患者长时间经口插管,可适当改为经鼻插管,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放松口腔,提高舒适度;其三,稳定插管方式。遵从相关的规范和原则进行插管固定,放置牙垫,使用胶带进行良好固定;其四,合理进行镇静。经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后,适当进行镇静,减少患者的随意动的次数和频率;其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促使其书写正确的记录,加强病房巡视。如果发现患者通气不适,需要及时为其调节模式。如患者出现呕吐、出血、出汗等问题,需要及时为患者进行清洁,并重新固定插管;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护理操作规范、正确。
结语:
综上所述,ICU气管插管患者由于护理操作不当、依从性不足、通气模式不适、固定方法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容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对治疗极为不利。临床中需要针对ICU气管插管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问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620500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对于中心静脉放置导管的护理研究也逐渐增多。有效的中心静脉放置导管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1]。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放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汇总分析,拟探讨有效的降低相关性感染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ICU收治的行中心静脉放置导管操作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38例,女22例,年龄15岁~75岁,平均年龄(601±100)岁,急症插管12例,择期插管48例,颈内静脉插管20例,锁骨下静脉插管26例,股静脉插管14例。60例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项调查,依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30例和循证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 对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①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临床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②确立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部位、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室内环境卫生、穿刺点的选择和观察、营养状况等。③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的方式,寻找循证支持。④循证应用:选择有效的放置导管部位,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的室内消毒,选择有效的穿刺点,观察穿刺点红肿痛特点,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 建立数据库,ICU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卡方检验分析,P
2 结果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应用,其引起的并发症如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也逐渐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2]。循证护理是通过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针对性的为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做好服务,其所使用的循证依据不仅仅要被医护工作者认知,与此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有效、安全的新证据[3]。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放置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三个不同部位。选择何种置管的部位和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营养状况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内静脉的机械并发症较少。一般情况下中心静脉导管并发感染发生率是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依次降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过度担心,向患者耐心的讲解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治疗过程,解答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消除患者对于病情和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过程。同时以聊天的方式耐心的讲解患者病房环境、医院规章制度,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临床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配合临床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对室内空气每天均通过紫外线消毒,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进行净化,通过消毒液拖地。向患者讲解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保持穿刺点皮肤干净、干燥。如果发现穿刺点有红肿、硬结状态,注意更换穿刺点。护理人员加强与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耐心讲解病情的发展,治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效果。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由于疾病的消耗,营养严重不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治疗进程。患者要多使用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笔者通过分析我院ICU收治的行中心静脉放置导管操作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30例和循证护理组30例,结果表明,循证护理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