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特征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学科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学科特征

篇1

气候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特征中气候特征又是特别重要的特征,是高考的重中之重。考查气候知识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气候特征,二是气候成因。气候特征是气候知识中的基础,但是气候特征的内容众多,知识结构错综复杂。概括气候特征的目的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所给区域图中提取有用的关于气候的信息,通过调用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出气候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图文判断能力都会得到锻炼。那么如何科学归纳气候特征呢?

一、掌握气候特征的知识结构是基础

气候特征的主要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区域要素的特征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一般都可以从“数量特征”、“类型特征”、“分布特征”三方面进行概括。

“数量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候要素的数量特征,气候要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光照、风等,其中气温和降水最为重要。但是如果光照、风的特点比较典型或影响比较大也需要描述,例如,南极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烈风。数量特征不需要描述出具体数值,需要判断数值大小,并根据数值大小对气候性质进行评价。例如,年降水量大于800mm可以描述为降水量大,如果蒸发量不大,则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气候比较湿润。二是要素变化特征,主要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等。要素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特征经常合起来描述,例如,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三是气候要素的组合特征,例如,季风气候水热组合特征是雨热同期。通过要素数量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气候的性质,如根据降水量及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可以得出气候大陆性、海洋性等气候的性质。

“类型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气候类型的齐全程度、为主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齐全程度的描述目的是突出区域气候的复杂程度。为主的气候类型是突出重点。例如,亚洲气候的类型特征: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气候类型均有分布;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分布特征”主要包括气候空间位置上的具体分布、分布规律等。这里包含各个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例如,我国降水的分布东南向西北递减;非洲大陆气候的分布特征:赤道附近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回归线附近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热带雨林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二、基于知识结构,根据具体区域科学概括气候特征

掌握知识结构后,如果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则能通过提取地理图文的气候信息描述各方面的气候特征。但是气候特征的概括不是生搬硬套知识结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会硬背知识结构,机械式罗列各个方面的气候特征,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变成“地理八股”。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从而失去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机会。气候特征的概括是用精简、准确的语言,突出区域最主要的特征或根据需要突出最有用的气候特征,不必要面面俱到。

1.大区域气候特征的概括

大区域,如有些大洲、大国,气候类型比较多、气候复杂,无法用有限的笔墨概括其气候的数量特征,因此应把重点放在气候的类型特征和分布特征上。例如,亚洲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主要为类型特征和分布特征)。有些大区域数量特征相对一致或数量特征在区域内部分异较少,归纳时数量特征也可以概括,如非洲。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气候特征的概括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小区域气候特征的概括

这里的小区域指的是气候比较单一的区域,因此类型特征、分布特征不是重点,数量特征才是关键。但是不能像大区域气候特征的概括一样应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小区域气候特征的概括需要达到较深、较细的层次。此类题目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如2013年福建省文综卷37题(图如下)第1小题:描述M城气候特征。

首先M城是一个小区域,气候类型单一(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本题应该主要描述其数量特征。根据图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可以总结数量特征的元认知结构为:

本题是7分的题目,所需描述的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应该把上述各气候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突出主要特征,去掉次要的特征。通过各要素比较,气温、降水的特点比较突出,根据气温降水的特点推导出该区域大陆性强。而光照、风、要素组合在这里并不突出。因为夏季光照充足的原因是降水少,多晴天引起的;风力强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要素组合的特点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不够突出。限于分数和题目没有特殊要求(如发展农业等),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以上分析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通过比较突出区域重要的气候特征,从而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3.有特殊要求的气候特征的概括

气候特征的概括目的是研究区域地理环境,所以概括区域气候特征时要从具体需求出发,提取关键特征。这时气候特征的字面也有所变化,变成“气候条件”。例如,农业中气候特征的概括,题目中一般是问“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的分析也不是气候特征的罗列,需要进行逻辑思考。以农业气候条件为例,我们应当把气候特征与农作物的习性结合起来,得出对农作物有利的气候特征和不利的气候特征。如地中海沿岸种葡萄的气候条件。

葡萄的习性是:萌芽需要10℃左右,最适于新梢生长和花芽分经的温度是25℃-38℃,浆果成熟期最适宜的温度是28℃-32℃,有效积温2100℃以上;属喜光植物;在早春萌芽、新梢生长期、幼果膨大期土壤含水量达70%左右为宜,在浆果成熟期前后土壤含水量达60%左右较好。

通过综合气候特征与葡萄的习性,得出地中海气候区的有利气候条件是:热量充足,夏季(葡萄主要生长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是:夏季高温降水少导致土壤水较少。

这种找关系式的气候特征主要用到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篇2

(2)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如教古诗《渭城曲》,一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同是送别作品的内在感情的差异,同时补充背景,让学生领悟诗情,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最后再联系现实生活,深切感悟古人之别与今人之别内涵的不同。通过这些有机联系,使得语文课由单一而转向复合,由平面而转向立体,由封闭而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消磨,以致扼杀。而走进语文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篇3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科学。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三是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

经济地理学理论萌芽早在古代就见诸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之中,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的事。1760年,俄国M·B罗蒙诺索夫就创立了“经济地理学”之名,并领导了一个研究机构,但由于局限于描述,缺乏科学性而有名无实。1882年德国学者W·戈策重提经济地理学之名,论述其科学的任务,赋予其科学性,使之具备了学科特征。

经济地理学近代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源流:一是16世纪产生的商业地理学和18世纪末形成的财政统计学,二是19世纪李特尔开创了人文地理学和其他人创造的区域地理学,三是19世纪初形成的区位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粮食等问题的加剧,使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得到很大发展。

篇4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在满足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以往相比,都得到了加强。那么,什么叫做“课堂教学实效性”呢?我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课堂教学实效性”可以归纳为“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之下,学生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着其自身的学科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要能够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学科特征、学生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探索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首先要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合理的策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目前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地理学科教学自身特征

地理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着显著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地理学科属于文理兼融的学科,而不像其他学科具有着显著的文科性与理科性。例如,数学学科,充满了大量的数字、公式、算法,而语文学科则充斥着大量的字、词、句、段。地理学科既涉及到了部分数字运算,又涉及了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科知识的记忆。这种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直接影响到了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突出表现是,许多学生过早的希望自己学习文科或理科,进而过早偏科。地理学科需要学生具有着一定的文科基础与理科思维,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听讲时,由于文理学科的偏向性,使得其在接受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之中,很难理解地理教学之中的许多考点与难点。这直接影响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于地理学科自身特征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反思。加强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之中的综合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成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地理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反思,进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不拘泥教材

从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与传统的教材有了较大的差别。但是,教材编写、印刷、更新周期性长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这使得我们传授的地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着一定差异性,长期以来的知识性传输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较大差异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着一定的陈腐性。笔者认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的教学,应当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均应当能够在汲取教材营养的同时,将目光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新需要。“开眼看世界”与扎实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统一——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地理教材以及现实社会,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的利用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只有树立了这种教育新观念,才能够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课堂。进而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三、加强多样性教学形式

从地理专业角度来看待整个地理教学,可以发现地理学科是一个较为复杂、琐碎的学科。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之中提出了大量的教学方法,例如“快乐记忆”“快乐学习”,而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发现采用1、2种方法进行地理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嫁接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将启发式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将地理教学之中的计算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等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地理课堂教学之中的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相对容易,也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