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应用取得效果
应用ACT卡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精髓在于“共同参与,持续改进”,主张人人都是HSE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大家都有权对HSE工作提出建议,并且这些建议都会得到回复。如此,安全文化就会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种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简称“长庆油田”)在班组安全管理中也应用了ACT卡管理法,通过在基层班组全面推行ACT卡风险识别方法,以非惩罚的方式,激发了岗位员工识别风险和参与削减风险的积极性,强化了基层班组的风险管理,使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物、每个岗位、每个细小的工作环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氛围。长庆油田为推进ACT卡在班组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了ACT卡使用、考核制度和奖励标准,激发员工自觉参与识别风险,查纠违章活动的积极性,并以非惩罚的激励方式,鼓励员工主动查找身边的隐患,并进行自我反省,形成了“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互动环境。长庆油田通过在基层班组全面推行ACT卡风险识别活动,为员工搭建了自主参与风险辨识的平台,使员工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安全意识不断强化,也推动了“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会安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氛围的建立。
二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持续完善。ACT卡风险识别以安全标准、规程、制度、办法和要求为依据,在现场风险识别和填写ACT卡过程中,及时发现安全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中的缺失和不符合项,通过持续提出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建议,确保长庆油田安全管理制度、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各个岗位和生产现场推广应用ACT卡,长庆油田在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方面的问题、缺陷得到了有效削减和完善,基本实现了本质安全化。
存在不足和问题
ACT卡在基层班组的现场和岗位风险识别中,特别是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辨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日常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4方面。
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效果不太明显。一方面,员工怕得罪人,碍于面子不愿意将同事、朋友的违章行为记录到ACT卡上;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对员工违章行为常常采取罚款、警告、通报等手段,无形中打击了员工互纠违章、共保安全的积极性。
格式化的ACT卡不便于现场操作。由于ACT卡的内容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并没有结合国人的文化特点和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改良和优化;另外,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是个“无围墙的工厂”,设备设施、工艺流程、运行参数、环境条件和安全要求及员工素质千差万别,无法用一个标准规范来要求所有的操作行为;三是ACT卡涉及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包括7大项38条,HSE改进建议4项,项目和内容比较多,现场使用中显得有点繁琐。
ACT卡使用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ACT卡风险识别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基层岗位和生产现场,没有延伸到基层的管理层和公司、厂(处)两级的管理部门,使一些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以及某些制度、规程、标准的缺失或设计、规划的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完善。
员工风险识别技能偏低,对一些隐性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基层在安全培训工作和安全防护基础知识讲解等方面,对风险识别方法和技术涉及较少,使基层岗位员工普遍缺乏较高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对一些非直观的隐性风险不能及时发现。
改进措施和建议
重点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
ACT卡风险识别的重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上。目前,“三违”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几乎所有的事故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上,所以,运用ACT卡识别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在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风险识别是为了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鼓励安全行为,达到预防伤害、安全生产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处理人。因此切忌当着被观察者的面填写ACT卡,也不要把违章者的姓名记录到卡上。ACT卡安全观察程序是非惩罚性的,必须与公司的组织纪律分开,原则上对违章者不应采取惩罚手段。但是,当违章员工知道其行为会威胁到他人生命安全,或明知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定,却故意违反或不遵守时,就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精炼简化ACT卡内容
针对油田生产中不同的环境和专业,可编制相应的ACT卡,以增强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对油气处理及化工生产等生产工艺、运行参数、设备比较固定的生产场点,可尝试编制和推广使用全国统一模式的ACT卡;对输管线等无法统一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和运行参数,且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场点,应将ACT卡的内容调整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制度和规程缺陷、环境因素等4部分,变原来的选项为具体填写,使ACT卡达到简洁、实用、易掌握、方便操作和员工易接受的目的。
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
1 风险控制的原则
在石油行业的生产管理中,风险就是危险,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可能导致石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生危害事件。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件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率(R)来衡量,根据公司体系文件的规定,风险率等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与事故严重程度(S)的乘积,即R=L*S。确定了S和L值后,依据表1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分为以下三种风险等级:一般风险R=L*S=1-6;中度风险 R=L*S=8-12;重大风险R=L*S=15-25。
通过风险评价结果,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一般原则是:
(1)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
(2)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应急措施;
(3)对极不可承受的风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风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风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事前预防,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风险识别范围及控制的方法
风险识别的范围必须覆盖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活动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因素,对涉及到的存在的全部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系统识别。控制方法一般有:
(1)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职责;
(2)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3)制定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必要的文件;
(4)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
(5)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6)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
(7)发现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3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3.1 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监控治理”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针对风险,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小风险,按照以计划、执行、检查、纠正(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以安全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控制,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
3.2 风险识别频次
公司每季度一次,基层单位每月一次,班组每周一次,岗位每天进行自查。风险评价:由专业人员组成,对作业活动风险进行及时评估。监控治理: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和岗位分级监控治理,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
3.3 基层单位按照频次每月开展一次所辖生产区域的风险识别活动
由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组织班组长及相关业务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作业条件,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整理、归类,根据风险等级,如实填写完成《风险评估填报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分级监控治理。
3.4 要把班组建设作为控制风险的着眼点
班组的日常安全生产要严格按PDCA循环开展,针对当日的工作环境、设备进行风险识别;对危险点和操作注意事项做好分析、交代;对识别的风险制定具体防范措施,并对重要风险进行安全提示;督促员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达到增强员工对工作风险的预见性。作业中要班组长要加强巡检,对生产工序过程,设备运行状况,安全装置、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3.5 加强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及新工艺新设备的风险识别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隐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发现事故苗头、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 安全生产管理
(1)管理手段的创新也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控制风险,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2)安全管理的创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现班组管理的自主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班组建设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也应作为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安全制度的创新。风险的动态管理必须有一套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对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工作标准,用管理标准控制管理、流程风险,用作业指导书控制作业风险,让制度成为安全生产的保障。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is a top priority in all our work. In this paper,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the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risks faced b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sonal views of the moder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又不可否认,安全管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随着诸多理论和标准应用于安全管理,比如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入,这给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构建注入了新的内容。笔者借鉴已有的安全制度方法和规定,基于电力企业特性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一简单探讨,期望能够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再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纵览我国电力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电力企业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
二、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环节面临的风险 由于电能尚不能大规模储存,因此,电力的生产、输送、使用同时完成并随时处于平衡。电力生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必须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造成人身伤亡、主设备损坏或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全网崩溃的灾难性事故。但又不可否认,电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产密集性企业,其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
既然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提高风险意识及早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尽早采取措施避免隐患转化为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电力企业发生的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将事故划分为人身、电网、设备三大类型,结合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为重点,采用风险识别的方法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以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对风险方案。25项要求是对电力企业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改进措施,而风险管理中的危机源查找很大一部分也是依据同类企业的事故教训。因此25项重大事故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重大危险源,其中的应对措施也是相应的风险管理内容。由于对事故的识别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排除在这25项之外还有更大或者更危险的事故风险存在,因此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源查找与风险评估,结合25项要求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企业生产中配备的设备、技术、人员等实际因素而予以相关合理制度构建。
建立与完善现代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引言
安全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命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国民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我国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常重视,各个施工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安全工作,但由于施工项目的多样性、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保障和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风险的概述,提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的方法。
1.安全风险识别概述
1.1安全风险识别的定义、内容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也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安全,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相关文档。
安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1.2安全风险识别即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所以,有人把安全控制也称为危险控制或安全风险控制。即危险源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前提,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安全风险识别归根结底就是对潜在危险(危险源)的识别,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旦识别出潜在的威胁,与之相关的起动事件类型就更容易显现。对潜在危险从物理性质和操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起动事件和触发条件进行一一对应,这个过程把潜在危险(危险源)转化成了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所以安全风险识别是对与风险项目相关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全面的识别,是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安全风险识别,就不可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安全风险识别做的不好,通常意味着安全风险评价也会做得不好。安全风险一旦被识别和鉴定,那就不再是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的问题。
1.3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按照一定科学的程序进行辨识。安全风险的识别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安全风险识别也是项目管理者识别安全风险来源、确定安全风险发生条件、描述安全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它包括对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使安全风险评价更具效果和效率。而且安全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应当在项目的自始至终定期进行。可以通过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图来完成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见图1)
1.4危险源辨识
据近年安全事故统计发现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始终占据交通、矿山之后的第三位,为此建筑业被列为高危行业,但通过分析发现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中仍存在危险的能量、危险物质、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指挥失误,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但物的不安全状态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从业人员的周围,只有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及评价,并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受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少出事故。
1.5危险源的类型
为了做好危险源识别的工作,可以把危险源按工作活动的专业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危险源提示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见表1)。
2.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
2.1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分析,牢牢抓住安全风险分析这个关键环节,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从西部铁路建设实践看,设备设施的完好状态、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行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建立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这是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基础保证。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通过分析进一步把握安全风险准确度,为超前防范、超前控制提供有效数据。
2.2对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有了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价,安全作业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评评价要结合施工管理实际,针对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风险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着重从行车安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设备故障、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火灾、作业行为等分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预见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准确判断各种安全风险,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避险,从而确保安全施工。
2.3加强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损失。①立足现场实际抓控制。如铁路道口安排固定的防护员跟踪防护;在线路规定方位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绳;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防护栏、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②认真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处理,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再次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对事故人为风险因素实施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者安全考试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同时要加强安全事故紧急救护措施的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对能力,从而尽最大努力降低损失。
3.结语
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建立科学的安全控制综合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筑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30).
[2]李国刚,魏江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究[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