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体育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生体育活动

篇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当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接受学习教育的同时,学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短

由于初中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业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在学校很少有休息的机会,就连规定的体育课也经常被数学、英语等大课老师占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充满高期待,为孩子填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以及特长班,使学生在放学回家和周末都没有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造成了现在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匮乏的现象。

2.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

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设施不足,造成很多男女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出现明显的分区,男生大多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而女生大多打羽毛球,练健美操等,对于像网球等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初中生很少涉猎;对于拳击、散打等需要专门的教练的体育项目,也很少有初中生参与。

3.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现在很多初中还是将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对于体育锻炼这种长期性的健体项目,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不高,出现课业任务执行度低,体育课上课,以及课外体育项目的开展不积极等问题。

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缺乏变通,时间安排不合理

由于初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课间和放学后,这时大量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的体育设施就会出现不足。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分配体育设施。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从事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统一时间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体育项目的锻炼要求。

二、针对现阶段初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对待课外体育活动

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加强监管,确保学生在学校能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在晨练、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时间段,应专门安排学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被耽误。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也要保证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坚决杜绝将体育课变成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其他课程的现象,保证体育课时。另外,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样化教学,对于散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都需要有所涉猎,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让专门的体育老师充当社团顾问,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定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有专门老师的教授,进步也会更快,自信心和兴趣都会大增,有助于学生树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过程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加强教育,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

针对很多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出现的教学散漫、教学不积极、体育课要求低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其树立崇高的教学精神,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篇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1 初中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认识

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的认知有所不同,其中有69.2%和62.3%的学生分别认为课余体育活动有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和增强品质的功能,认为有减肥塑形功能的学生占51.7%,另外认为课余体育活动具有结交朋友、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功能的学生分别占37.1%、35.7%和17.8%。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有多数初中生能明确且全面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除了知道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对其它的功能也有所认识。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有其他方面的认识。

2 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

女生中有超过90%(含90%)的人选择参加乒、羽、网球和健美操、街舞活动项目,有88.5%的人选择参与广播操作为锻炼项目,选择跑步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有47.1%。相对于以上活动项目,选择游泳和武术作为活动项目的人较少,分别占40%和35%,此外,选择足、篮、排球 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仅占21.4%。男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多为同场对抗性项目,女生在隔网对抗性和表现难美性项目上偏多。

3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自锻炼、与父母一起活动、与朋友结伴、参与校内小组活动、社会健身活动和俱乐部健身六种组织形式。从表4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来,男生选择与朋友结伴的人数颇多,占总人数的47.7%,独自锻炼则受到广大女生的青睐;社会健身活动在六种组织形式中最不被初中生接受,女生有3.5%的人选择社会健身活动,而只有3.1%的男生选择这种组织形式。

(二)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初中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的学生占73.5%,且男生多余女生,不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2.4%,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赞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但是就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来说只有23.7%的人每次锻炼时间维持在30―60min,且男生偏多,62.5%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少于30分钟。根据阳光体育的开展目标―“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学生应该每天锻炼一小时,所以说大庆市初中生还是缺乏锻炼意识,没有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有41.1%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且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毕业生中只有12.5%的人每次锻炼30―60min,而有31.2%的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且有20.3%的同学每次锻炼30―60min。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就此现象我们对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了解得知,大部分毕业生因为面临升学考试,大部分时间都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到地方、还是从学校到家长都要时刻向学生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初中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学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大相径庭。在授课日只有7.1%的人不参加身体锻炼,但是在节假日有31.5%的人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但就锻炼的持续时间而言节假日比授课日乐观,在节假日有2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持续在60min以上,而在授课日却只有8.2%的人持续在60min以上。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节假日大多会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或是在家玩游戏、看电视等。

从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不容乐观,尽管大部分初中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上,但超过50%的人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为30min,因此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影响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

1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情况

兴趣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最好的推动力,被誉为学习最好的老师。有55.2%的学生非常喜欢身体活动,所以会主动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课余体育活动;只有7.7%的学生不喜欢身体活动。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2文化学习压力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自己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影响的学生占54%,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参与体育活动没有影响的占18%,还有4%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影响,这4%中大多数是毕业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而将过多的时间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

3场地设施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由于场地设备的欠缺学生选择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受到限制,所以会选择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亦或是学生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又苦于没有场地,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4组织指导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还未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然而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就会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研究对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老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得知学校会经常举办球类项目的比赛,进一步提高球类项目的趣味性,而且会设置相应的奖励,学生也会在比赛中体会其中的乐趣,愉悦身心。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欠缺,像游泳、武术、轮滑等项目都未得到开展,学校也未组织相关项目的比赛,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多数初中生能明确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但较片面。

2.从总体上看,球类等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较受学生青睐,男生、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具有差异性,男生偏向于同场对抗性项目,而女生偏向于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项目。

.3.在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受欢迎度排在前两位的是独自锻炼和与朋友结伴。

4 影响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场地设施和学校的组织指导。

建议

1学校要大力宣传课余体育活动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和了解。

篇3

伴随着我国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对体育改革的力度不够强,使得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社会和未来的重要影响,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提不起兴趣等一系列课堂问题,那么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成为初中教育工作者始终探讨的话题,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下面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简要分析。

一、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初中生特殊的生理时期,他们的喜怒安乐很容易表现在脸上,也很情绪化,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基本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作为初中体育课堂的两大主要参与者,只有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上下级关系,让学生很压抑,无法静心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讲课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体育课堂中很重要的一分子,学习知识,发散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解初中体育教材第四课《发展你的体能》时,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学习,先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健康的体能是什么样的,健康体能的指标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比对自己,说出身体形态和体能的构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气氛也更加浓厚,改变枯燥乏味的局面。在本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之间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能,教师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根据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形态指数和体型来综合评价,在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中,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新知识并熟练掌握与体能有关的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生活

面对传统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给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生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体育课堂相对于其他语、数、英课堂有很大的自身特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主,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设备,采用各种形式来锻炼身体,使得整个课堂丰富多彩。在体育课堂中,传统的方式主要有拔河、跑步、跳绳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设备也需要更新换代,顺应时展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可以采用新型媒体中的健美操、武术、游泳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保证有个健康的身体作后盾。

例如,在讲解初中体育教材第六课《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体育锻炼方式,根据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来调整课堂内容,比如有的女学生可能更喜欢跳健美操,男学生更喜欢武术,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要求,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男女分队,进行锻炼,在锻炼前,教师要明确此次课堂的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女学生之间进行比赛,男学生之间也要进行比赛,最后男女PK,让学生自主投票选出成绩最好的一队,这样,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参加完比赛后,及时做出总结,告诉学生,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学习之余,不要忘记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平时最简单的就是跑步,坚持每天都跑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培养创新思维,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真正投入到体育课堂中,这样体育课堂才能有效开展下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目的性地培养创新意识,只有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从小开始培养,慢慢形成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新课改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更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见,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解初中体育《综合健身操》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创新模式让学生来学习,可以先在网上下载一部分健身操的动作要领,带领学生学习,然后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待学生掌握程度差不多时,教师可以让自己发挥创新思维,编出一套合理的健身操,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步骤,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创新思维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对体育课堂感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宝贵时间,加强体育锻炼。

四、利用课余活动,缓解学习压力

由于体育课堂的特殊性,每周安排的课时不多,经常有学生还没感受到体育课堂带来的乐趣就下课了,意犹未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来组织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缓解日常学习压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劳逸结合的学习策略。例如,课余多开展体育活动,教师可以进行两人三足绑腿游戏,将班级学生合理分配,按身高、体重和性别合理划分若干组进行比赛,根据民主投票方式选出公正的裁判,为大家服务,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对于比赛结束后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参观体育馆门票的方式来奖励学生,在表扬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劳逸结合,而不是死读书,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缓解学生学习产生的压力和疲劳感,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灵活学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识也会加深,更加热爱体育课,对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了很大的帮助。

体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初中体育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对过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体育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保证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凤莲.基于创新体育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12).

篇4

一、前言

根据2012年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 调查区有公办初级中学46所,民办24所。在浙江南部还具有代表性。研究本地区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对全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区在校初中学生。随机确定各乡镇学校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遍及全区13所乡镇。街道中的12所中学。年龄14-16岁。三个年级段。男女约1.3比1。调查人数为560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查内容,结合瓯海区的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表。发放调查表560份回收有效数534份有效率为95.2%

2.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文献资料法。收集我国关于中学生体育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瓯海区体育设施场馆调查统计。以及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1.体育活动爱好者比例。我区学生当中爱好者比例只有48.92%。还有相当多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这对今后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带来很大的障碍。

2.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除体育课)。大部分参加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除去准备活动,放松的时间。真正锻炼的时间很少了。这样的活动时间对增进身体健康效果不佳。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也没有什么效果

3.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从表2看,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感觉运动不足。说明瓯海初中学生有参加体育活动健身意识。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以及参与群体活动意愿较强。但学校生活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但整体比例较低。

4.学生的活动项目。选择跑步散步还是因为场地简单条件要求不高,和我国人习惯有很大关系。大球类活动还是受到学生喜欢,小球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棋类排名第7,和温州棋类开展普及有很大关系,全国少儿国际象棋比赛在温举办过。还有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5.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场地,学校以外活动占的比例很小。和我区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分布不广.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各个学校来说升学压力还是很大。学校在时间安排还是倾向于学习,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应该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但在双休日一般不开放,双休日是学生课余时间最多的时候。学生也就没有地方活动。不开放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困难。场地维修费用紧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爱好者比例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身。提高运动能力为主,参加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课。活动项目以简便的健身和球类为主。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条件还可以,但社区活动场地缺乏,家庭体育器材较少,场所都还不正规。

2.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受到,场地设施器材和文化课学习时间,经济条件的制约。

3.瓯海初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还是不明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

(二)建议

1.加强体育工作的宣传。切实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真实施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全民体育结合起来。形成学生为载体,学校为平台。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2.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补充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水平提高。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推广建立学生课余活动的俱乐部,并逐步开放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在课余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活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统计年鉴(M)上海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7

[2]于可红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60-02

作者简介 刘玉轩(1962―),男,吉林省舒兰人,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人文素养是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基础。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好基础,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基础是会有问题的,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些话道出了人文精神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知识、探索规律、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材,引领学生直接体验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生。在人文精神的价值观中,“爱”是一个核心概念,爱人类伟大的生命,首先应该爱子女、爱父母。如果在一般的情况下连家庭中也缺少爱,那么,人文精神就可以免谈了。教材中这方面的材料不多,所以教师必须对此更加重视。教学中,教师应研读教材,挖掘人文内涵,重视情感体验,体验感悟人文精神,点拨引导、提升人文内涵,要充分地利用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挖掘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髓,认真审视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瑰宝,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行人文熏陶,设置品味语言的情景让学生领悟人文内涵,设计问题探究的环节提升学生人文思想等,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材的人文价值,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担当起传播真善美的使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似乎更具有优势,而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的优势。实验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要对文章内容有理性的探究,而且要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只有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才使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人文的魅力。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人文精神,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让学生情动于衷,要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语言,表达审美情感,阐述审美见解,展示审美个性。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课程。它需要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语文实践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而言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等。这是重中之重。在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中,一定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注重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为落脚点。把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是对知识的深化,然而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忽视了实践,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往往对实践活动抱有非常大的热情,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学习面得到了拓展,再也不需要拼命去啃厚重的书本了。可想而知,如果在这类活动中融入语文综合知识,那么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获得这些知识,这样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实践能力一直都是初中生比较欠缺的一个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标改革之前,学生的日常基本都是围绕在老师和书本之上,难以真正意义上接触社会,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频繁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其最终价值就是让学生可以实践、愿意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实践又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累积生活素材,深化思想教育成果

语文,是涉及“听”“说”“读”“写”这一系列文字活动的课程,素材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在“写”这一方面 。以往学生累积素材的唯一途径便是书本,偶有机会读到好的读物,便是非常了不起的了,这样累积出来的素材,往往脱离生活,难以有什么实际价值,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用来搜集生活素材,对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好的素材,对深化思想教育成果非常有意义,比如说,革命战士纪念堂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又能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怎么在课堂中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发掘周边资源的实践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

所谓实践,总是学生亲自参与到周边生活中去,然而,盲目的参与进去,只能说实在无意义的玩耍,不值得我们花时间。要真正深化实践的效果,我们首先应该发动学生群体或者亲自调查本地资源的实践价值,找出有价值的人文遗迹,如名人故居等;其次,就应该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走访或者参观,深化调查得到的知识;最后,还应多听、多搜,从有经验的老人或者网络上,整合这些人文知识。

(二)总结学生实践成果,积极构建实践体系

通过前面的手段,我们已经对本地资源的实践价值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时就应该积极组织综合实践,并整合实践成果,以备课堂教学之用,同时,还应构建一个实践体系,对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出不同的教学引导,例如对山水名胜和抗战遗址的教学引导就绝不能混淆,从而深化学生的实践收获。

(三)强化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料共享

每个学生通过实践,收获到的东西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建设一个平台,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展示、演讲、教师的综合点评来达到这种效果,通过交流,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资料共享,自然就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新课标改革的有效深化,既激发出了学生对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又使得学生的团结精神、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教育的成果。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周边资源的实践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总结学生的实践成果,积极构建实践体系、强化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此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使其能为初中语文教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洗净铅华. 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之探究[J].科教文汇,2011(32).

篇7

对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组织,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开展自主形式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生的全面进步。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

一、合理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内容

1.对于实践性内容的重视

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课,能够体现课程的活力,使课程更具生机,对传统的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参与、增强观察和认知水平,使整个课堂彰显了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选编自己的作文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曾经比较欣赏的作文,或者满意的段落,将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制作成自己的作文选集。学生对这件事的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整理和参与,彼此参考,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对作文选集的收集方式,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2.对于想象性内容的关注

为了使写作更具灵性,需要学生具有合理和丰富的想象,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在想象力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找到恰当的活动项目、明确开展形式、确定活动流程,在积极参与之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实践活动《办小报,迎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网络等,了解国家的变化,收集家乡发展的资料,对未来进行憧憬,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做好设计,认真书写和绘画。鉴于这个题目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生热情很高,在报纸上描写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写作灵活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发挥教师对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

做好准备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避免事无巨细,要给学生自由,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准备。同时,要分析学生的个体能力,找出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安排任务,有效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活动能力。

三、注意形式的灵活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项目设置比较合理,与学生内心和行为相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72-01

“活动化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一个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一、游戏、竞赛类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就是拥有较强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food》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出 “野炊”的活动,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活动目的了解到学生要是出去野炊,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饭菜这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学习了更多的英语知识。

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还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次开展英语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之前,教师可依照practice―plan a surprise party for your mother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书上列出了5个问题,还可以补充:What’s your mother’s favourite color? What’s your mother’s favourite fruits? What sports does your mother like? What size shoes does your mother wear? What does your mother want you to be? etc.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回答,“Who are you most want to thank the people”(谁是你最想感谢的人),学生最终能够得出满意的答案“Parents(父母)”。教师随之便问“why?”学生此时的兴趣高涨,便会说:“Mother pregnant in October, mother to raise graciousness to us; his mother every day, very hard; we can learn to appreciate mother, concerned mother in their own way; like mother's love”(母亲十月怀胎,母亲对我们养育之恩;母亲每天都很辛劳;我们要学会感谢妈妈,关心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报妈妈的爱),此时教师还应该让其他学生给予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

三、调研性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适当的穿插一些具有调研性质的活动,例如,Travelling一文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调查,情景如下:在班上开展一次研究调查,分别询问学生的旅游状况,对于没有旅游过的学生,更希望去哪些地方?活动方式:将英语课堂的内外时间有效结合起来,自己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完成整个调查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旅游状况以及对旅游的看法。

四、可操作型的活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英语课的开课之前让学生展开5分钟的口语训练,学生能够站到讲台上,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并也可为其他人员讲述自己的家庭状况,阐述当天的天气状况、星期、生活、学习等,还可以两个人一起,用对话的形式来讨论某个有趣的话题,这样说着在说前不断的查询大量资料,就会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听着也将更加用心倾听,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能够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习策略训练型活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除了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在课外安排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活动安排的必要性,学生也会理解教师安排活动的目的,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安排,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期中与期末复习过程中都可以为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归类记忆活动方式:例如,开展大量的课后总结、单词归类,并对不同性质的单词进行有效归类等,以此来提升学生记背单词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六、探究型活动

英语教师在教材《teenage problems》一课时,就可以事先下发前置作业,并通过互联网或者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来查询当前最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是什么?例如,“Play online games”、“Puppy love”“ Juvenile delinquency”等等。在对教材全文进行通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相互交流和讨论他们已经掌握到的大量的信息,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向全班的学生汇报他们收集的信息、讨论的结果等,接下来在针对这些手机到的信息进行小组补充完善、以求达到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此活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群体中人物学习本质性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不断的通过探究、体验、时间、合作等方式来展开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型活动来获得知识,了解更加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与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落实了各种活动实践。

总之,活动教学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加强趣味教学的实施,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活动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也将会在这方面提出更加全面的、更加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篇9

1.存在的问题

这种学习活动形式的优点是:教学目的明确,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尽管没有做到充分交流),形成生生之间互相探讨以及思想的碰撞。

这种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是: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受课堂时长和班级人数的限制,做不到检查监督每一个学生是否在进行有效学习或者学习的结果到底怎样。其次,交流是由少部分学生来完成的,少数代表了多数(况且有的回答并不规范),其他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会了呢?是否有新的见解或问题呢?对此教师一无所知,因此也没有办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第三,问题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师控制着教学进程,加上学生交流没有形成全班化,参与面、参与度不够,当然也就影响了探究的深度,更无法促使课堂上教学新资源的生成,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罢了。

2.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克服单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处理到活动实施必须深入细致,务求科学、扎实,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班情、学情,在下达学习任务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地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困生,关心中等生,鼓励优秀生,从而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教师要结合学情和学习内容,分层次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该学的,尝试拔高的,领会创新的,最终使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三是教师要用足用实学生之间展示交流这种学习活动形式,要尽可能注意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每一个有想法的学生提供表达的时间,只有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才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强化训练、形成共识,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可用少数学生的意见代替多数学生的想法,更不能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学习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回到以前硬性灌输的老路;四是“教”是教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让学生学会。因受传统教育教学习惯的影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自己仍抱有老师讲啥我学啥的想法,对教师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依赖心理。这种情况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保证单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

二、生生互助学习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

这种学习形式又称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单生自主学习形式,它是把班级中座位相邻的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后,由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

1.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通病是落实不到位。其一,教师组织不力。下达学习任务后,学生不能很快投入到讨论学习中,说笑、走神甚至打闹现象都有,使得合作学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关注不够)。其二,交流往往做不到广泛和充分。从教师方面看,对即将发言的各小组在时间上分配不当,对率先发言的小组关注时间过长,对回答中衍生的问题又常常接连发问,因此忽视了其他小组的活动。加之课堂时长有限,教师生怕内容讲不完,做不到全班交流也就成了很常见的事了。其三,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交流的进程。积极、外向的学生往往抢着发言,反应快,回答快,不给其他小组机会发言(教师又不能不让说)。此时,教师一旦把握不当,就形成了一两个学生“演独角戏”的场面,也就更没有其他学生参与的份了。其四,教师受自己事先预设课堂问题和教学环节的困扰,担心局面失控,课不完整,不自觉中操控着课堂,按照预设的授课路线走,更无精力捕捉学生交流时出现的有探讨价值的新问题、新的生成资源,去引导学生深入研讨。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地方、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比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广东的凉茶、道滘的粽子、麻涌的香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年级的特点、年龄的特征、性别的区别,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英语课程分级目标要求,义务教育九年级结束时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需达到第五级的要求,学生必须要会依据“写作要求”正确审题,要有打草稿的习惯,有“修改”文章的意识与行为,积极采用过渡词(连接词)来正确体现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从句问题,因为从句与主句之间就有各类关系存在),在“描述人物或事件”或“图示”或“表格”时,无可避免地要涉及正确时态的选用问题。

本文研究者根据多年初三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一方面,本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则体现在时态问题、从句问题(主、从句之间的引导词)和过渡词问题(起过渡作用的连接词)上;另一方面,所有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打完草稿后,有意识地综合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自己去发现、去修改。

1.时态问题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其时态的意义就在于,一旦时态变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就变了。一个人昨天做了某件事与他(她)明天将做该件事在意思上是完全不同的。

本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处于初三复习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时态问题的掌握大都停留在语法知识的角度,只能单纯地掌握类型和基本结构,但是,对于语法技能,他们还远远达不到课标所规定的五级要求,在英语写作中,具体表现句子缺少谓语动词,或是时态错误表达。

2.从句问题

对于语言的表达来说,表达内容决定句式的选用。在陈述复杂事件或情感时复合句的选用中,从句作用尤为重要。从句借助连接词与主句相关联,能有效地帮助作者陈述事实、表达思想情感。随着学生思维变得越加复杂,他们必须借助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

从语法知识的角度看,大部分初三学生知道有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这些类型,能从语言形式和结构上进行辨认,但是在把从句知识转化为从句技能的语言技能实际运用写作中,他们往往忘了从句知识的存在,表现为“写作中不用从句,或者明明用了但是意识不到自己用了,还有就是用得不恰当或者根本不对”。而这些缺憾直接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表达上的无力与苦恼,不能表达自如,使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于是越来越厌烦写作。

3.过渡词问题

语言的过渡词(连接词)既能使文章的展开更加流畅、增强文采,更能体现语言应用者清晰缜密的逻辑思维。

大部分学生对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见的过渡词还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识记层次,虽然对这些过渡词的音、形和义掌握得很到位,但是还不能提高到语言技能的层次,达不到课标五级写作技能所要求的“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在实际写作活动中,他们往往忽略这些过渡词,集中表现为“写作中不能有意识地采用合适的过渡词、或者用了但是意识不到自己在用,另外就是用得不恰当或者不对”。

二、理论与假设

1.理论支持

“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其运用形式常常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体现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的知识,其运用常要对信息进行变形和运算,结果往往得出不同于输入刺激的信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陈述性知识被贮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里,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绝大多数命题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当其中的命题被选择性注意到的外界信息所刺激且进入工作记忆后,该命题才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成为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观念。

篇12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