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篇1

【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的单元复习课,本章内容包括:1. 化学反应与能量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初中化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是有快慢和限度的,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知识点散乱甚至有缺漏。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认识锌和硫酸的反应并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初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锌和硫酸反应,形成知识网络图;2.能对化学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学会自我总结,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量观。

【教学方法】

引导 、小组讨论、 归纳、 整合。

【设计理念】

以锌和硫酸这个学生很熟悉的反应为主线,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熟悉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体会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指导实际应用,感受到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教师做“锌与硫酸反应”实验,设问:“请大家对该反应从能量变化、反应本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2.板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复习)。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展示成果。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复习本章知识。3.教师提问:①该反应是否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若可以,请画出装置图,标出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电子流动的方向,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②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后,反应速率有什么变化?若要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若2分钟内,硫酸的浓度由2mol/L变为1mol/L,则用硫酸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③该反应是否存在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果你是制氨厂的总工程师,你如何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环节:开展活动探究、交流研讨。1.教师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归纳对锌和硫酸不同视角的整体认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图,继而引导学生:可用框图、图表等方式尽量创造性设计不同体现格式。2.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整理并形成文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师生互动。1.教师要做好如下三步工作:①请小组代表上台通过投影仪展示分组讨论结果;②教师引导点评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③展示教师示范的框图、图表。2.学生讨论结果。3.师生共同点评。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由参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四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1.教师在知识网络图基础上总结考点,并布置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练。2. 学生认真练习、总结、反思。这环节的意图是“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第五环节:知识的拓展应用。1.教师引导,布置思考题。2.学生思考。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查阅复习效益或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文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新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单元复习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以锌和硫酸的反应作为主线,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反应快慢及限度等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并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了复习课中“炒旧饭”的尴尬,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82-1

一、学情分析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电池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它的工作原理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电化学很难,原电池和电解池很容易混。因此,我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设计了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和选修4第四章的第一节《原电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四、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音乐贺卡响起)在一次生日party上,音乐贺卡的电池突然没电了,那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啊,今天在实验室没有电池,我们能不能让音乐再次响起呢?

[学生自主学习]

1.原电池原理的探究

实验序号实验1实验2

实验步骤锌片插入稀硫酸铜片插入稀硫酸

实验现象

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

问题3: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

组内交流

列出想法

实验序号实验3实验4

实验步骤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思考问题

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

问题3: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问题4: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组内交流列出想法

在学生完成实验4后,都迫不及待地把那张没有电池的音乐贺卡拿出来,接在锌片和铜片中间,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2.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内外电路中电流的形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师导学]电池形成后自然要分辨出其正负极,那怎样判别原电池正负极?

[学生猜想并解释]从刚才所学知识从电子流动的方向得出结论。

[教师导学]怎样用实验验证假设呢?

[学生活动]在干电池和锌铜原电池中分别接入电流表,从指针的偏转方向的出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结论原电池正负极的判别方法。

3.原电池构成的探究:两极一液一回路

[教师导学]原电池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那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怎样的呢?

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方案: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分别从电极,溶液,电路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

汇报得出结论:(略)。

4.原电池的优化

[练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原理:

Zn+CuSO4=ZnSO4+Cu

[教师导学]学生设计的原电池接上没有电池的音乐卡片,但是音乐只响了一会儿,声音就越来越弱了,为什么呢?将实验中的音乐卡片换成大的毫安表,观察数据变化,以验证学生电流减弱的想法。如何避免电流减弱呢?任何电池在使用的时候都要电流稳定,那如何解决电流的衰减问题呢?

[学生猜想]将锌和硫酸铜分开放置。

[教师导学]两个电极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有相应的电解质溶液,电极用导线连接起来,但是有没有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呢?取盐桥,介绍盐桥的作用。与原来简单的原电池相比,该装置实现了原电池的优化,形成稳定的电流。

五、教学反思

1.从学科特点看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突破了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篇3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把握,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1.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学应该注意将教学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死板化,不能强硬地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明确,使其彰显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效果。

2.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在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已经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根据这一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从而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或重组。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来说,由于教材一般只是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经典的范例,所以其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详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姿态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对于重组来说,它主要是指教师同样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安排打散,再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编。其整编内容应该包括协调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和相应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该处理好各个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课时教学所能够达到的单元教学目标。

4.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

“导”的基本含义是引导、指导,其性质直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导读,向学生提供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概览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理清单元教学内容。导读还包括对各单元之间的教学关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把握。

5.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展望,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调解更新的过程,是真正将教学书面设计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创造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映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能够将教学设计“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准确把握教学契机。

6.反思教学效果

在完成基本的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课堂内容增量和学生学习时的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明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例如,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课后辅导,帮助其矫正自身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月是故乡明”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生字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单元学习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相应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不同的思乡之情加以体悟等。

2.单元整合

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回顾拓展活动进行重组,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后即开展回顾拓展活动,让学生对思乡的诗句加以积累,这样能够将本单元中的思乡诗文教学整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注重对教学前测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课程带入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其所了解的与思乡相关的诗和文,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4.单元导读

为了让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本文单元教学设计将单篇课文导读和单元全盘导读相结合(如图1),让学生对单元教学主题和每篇课文都有简单的了解。

5.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里就不对教学设计做赘述。

篇4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是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虽然课前进行了教学准备,但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验证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现一些问题,教者可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实际情况。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教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对于Warming-up activities环节,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采取了Revise Unit 5的方式进行导入,Let 3 pairs of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通过这种导入,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整个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达到Warming-up 应有的效果,说明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后经过教师的反思,对于这一单元的导入进行了重新设计,结合上一单元Let’s celebrate的学习内容,采用话题式导入的方式,即Let the students talk something about festivals in groups. 学生们结合自己对节日的了解,以及上一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在小组中积极发言,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遇到不会的还有学生和教师的帮助。在经过教师的实践运用发现这样的导入,让沉闷的课堂变得充满了活力。

优化课前设计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课中通过课堂上教者的撑控,课后再反观自己的设计,审视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

2. 反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配合交流,共同成长,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真正积极地投入进来,实现思维的碰撞,最大化地发挥师生的潜能,才能让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教师通过课后回想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判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的Part A 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的故事性很强,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朗读并且理解内容大意,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故事。结果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复述时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把对话内容背诵了出来,说明这部分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经过教师的反思后,对于这一部分教学进行了改进,通过投影仪,把教材上的插图搬到了屏幕上,“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follow me. What time is it in the picture? What does Eddie think? What is his favorite food? What does Eddie want to have for lunch?”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抓住了这一部分内容的主题,学生们在思考这几个问题时,反复地看图阅读,最后通过回答问题得到了锻炼。教师通过反思由原来的自主阅读改为引导式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任何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针对教学中双边活动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判断,寻找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点,有的放矢地实现教学目标。

3. 反思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毋庸置疑,全新的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成不变的教学必然让学生感觉不到新鲜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积极性,导致课堂上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的意识,通过反思寻找教学活动的创新点,让每一堂课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觉。

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的Part D Integrated skills的B Speak up: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时,教师直接让学生Read this conversation in pairs.由于这种英语对话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这种同桌搭档操练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没有任何新意,学生们虽然表面上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了对话练习,但取得的效果却极其有限。教师在反思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觉得有必要对这种传统的对话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先把教材上的对话还原成一则Order food at a restaurant的视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信息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脱离教材重新组织语言演绎这则对话,学生们的参与学习的兴致极大提高。

篇5

(一)教师个人备课要求

1.教师上课必须要先备课,不得无备课上课。

2.教师个人备课呈现方式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具体划分办法是:按教龄分为a、b类

a类:不足十年教龄或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原则上均为手写。不得简单照抄别人的教案,不得用集体备课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效备课。

b类:教龄超过十年,并已熟悉备课规范、能够自主、熟练地进行教学且教学质量较高(成绩超过区平均)的教师,可不再完整、规范地手写祥细的教案,在拟出(自我化的单列材料)清晰的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及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设计。主要是:表格式教学设计,框图式教学计,电子课件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加旁批、旁注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粘贴单叶纸质材料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环节加教材中旁批、旁注的教学设计等。

凡是教学从未上过的教材(含新教材),备课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要点和较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3.复习、试卷评讲、作业评讲等类型的备课统一按b类执行。

4.教师个人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定数量的课时反思,每个单元反思,期中、期末反思,一学期合计不少于20次。

5.每节课的教案至少提前一周完成。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能够实行集体备课的学科和年级采取设置备课组,具体设置:

(1.)各年级分别设置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另设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其他备课组。

(2.)各备课组一学期要有不少于10次集体备课,允许呈现不同形式的备课,但其中有不少于5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

(3.)备课要以教师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主要内容:统一备课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目标的设置、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法选择、师生双边活动、媒体选用、练习设计等。

二、检查办法

1.备课检查采取不定期检查、定期统一检查和交流展示的办法进行。重点是不定期检查。

2.不定期检查由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行政值周检查。为体现公平性和随机性,不定期抽查采取抓阄的形式进行。

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办法:校领导与教科处人员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一学期不少于5次抽查。听后检查备课。主要查备课与上课的内容是否相符合,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质量。

行政值周检查办法:行政值周不少于两人,每周以班为单位至少跑面查一次,主要查教师上课有无备课。

3.由教科处统一组织检查一学期不少于3次。期初主要查假期备课情况,期中检查反思等情况,期末检查教师一学期的备课情况并进行汇总登记。

篇6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50―04

一 引言

信息通讯技术(ICT)必将改变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和教学体验。ICT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对ICT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仍存在片面或错误认识。与此同时理论研究者们也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模式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ICT与课程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因此深入研究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新课改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要到达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以及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模型,并附一案例加以说明。

二 有关主题单元设计

所谓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可以分解成许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1]。主题的应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是一个内容体系(即主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可以是一节课(即课时);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定位在单元层面上的应用,则称为主题单元,如图1所示。

主题单元(Thematic Unit),指与具体主题相关的一个教学单元,单元中的所有活动相互联系。例如,人民币研究,家乡,沙尘暴,能源研究等[2]。从设计层次上来说,基于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中观的教学设计。祝智庭教授认为,进行中观的主题单元教学有如下理由:增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精简课程;展现学习的交叉学科本质;提高学生兴趣和精力投入;扩展评估策略;采用合作/协作学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掌握学习目标;使学生信息素养融合于创造性活动;塑造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研究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安全使用网络。

主题单元的设计可计划分为单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多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跨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单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即主题直接来自某一学科科目。这种主题方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以单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以辅助材料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特点是:①每个单元通过围绕各个主题而设计教学,把各种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还原知识本来的面目。②根据主题围绕课程标准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然后以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组织资源,主题资源的选择和使用都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紧密相关。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的提出及各部分功能分析

1 模型简介

在这个信息时代,ICT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将ICT融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已有许多可用于帮助教师运用ICT进行教学的系统模型。例如:ASSURE模型:分析学习者、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媒体和材料、利用媒体和材料、学习者参与、评价和修改。ICARE模型:(1)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动机,以及阐述学习目标;(2)连接,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学习内容。(3)应用,主要是创建一个新的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另一个新的情境,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迁移。(4)回顾,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新思考新学过的内容,这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对某一设计的问题进行的讨论。(5)拓展,主要是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进一步思考[3]。这些模型对各种资源和工具与教学的整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没能使教师思考,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整合。

图2展示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这个系统不仅具有逻辑性,而且具有易操作性。这一模型以线性方式呈现,每一步的进行都是以上一步的完成为基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完成了上一步骤才可以进行下一步骤,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最重要的是,这一模型要求教师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技术,怎样有效地将技术与教学整合。

2 各部分功能分析

此模型能将ICT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ICT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分析问题是更具条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它主要有七部分组成:提出问题、教学目标、技术支持、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1) 提出问题

这一模型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是单学科的内容体系中所要求掌握的某个知识点。例如,“能源”这一知识点,提出“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这一问题。问题的提出是这个模型中的第一步,要求这个问题具有真实性、不易建构性和挑战性。另外,还要求这个问题与目标群体(即学生)具有关联性。通常,教师都会设想,学生会明白提出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理解所提问题的价值,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问题与他们毫无联系,他们就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这一问题之中[4]。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在主题单元教学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以依据ABCD模式(A代表对象,B代表行为,C代表条件,D代表标准)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源”这一主题单元结束时,学生能够用概念图100%正确地描述出我国的能源现状。

(3) 技术支持

为了能够阐明问题且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仔细考虑清楚,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可能会使用到的所有技术。在模型中所说的技术主要是指软件方面,如:多媒体课件、基于网络的资源以及通讯工具(如:语音聊天、论坛等)、概念图或其他的ICT工具。

(4) 理论基础

使用ICT不是因为它适用,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展示出它的有效性,而是能够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技术使用不当就会对学习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挑选适合的技术并证明:

① 适合这个主题吗?为什么?

② 使用这些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③ 这些技术是怎样对教学过程产生帮助的?而且Boblyer、Edwards和Havriluk还指出,要从以下几点解释使用这些技术的合理性:

a、增加学习动机。

b、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帮助学生将资料或问题直观化、具体化,或帮助监控学习过程。

c、帮助改革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

d、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5]。

(5) 教学策略

在确定使用哪些技术并明确知道使用他们的原因之后,教师必须决定如何高效地将所选技术融入主题单元教学之中。因为一个主题单元是由多节课来完成的,使用ICT来辅助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会分散在每节课之中,而对于每节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的回答以下问题:

① 我们将会使用到与ICT有关的哪些资源,如:网站、学习光盘或学习包?

②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③ 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④ 在课堂中学生要做什么?

⑤ 是否提供书面资料并讲授?

对于整个主题单元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搞清楚,怎样把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与下节课将要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其次,当教师进行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① 学习活动应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及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② 学生能够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③ 明确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

④ 学生能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步调及结果

(6) 教学评价

通常,在主题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将会对其做出评价,看看与这一主题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评价会反映在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于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使用ICT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作业。评价学习过程使用的方法有填写在线反馈调查表、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评价学习结果的目的在于调查学习结果的质量,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使用了哪些技术。一般有两种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一种是基于ICT的,另一种是不基于ICT的。基于ICT的评价包括基于计算机的测试、PPT展示、在博客上写下感悟或建构概念图。不基于ICT的评价包括书面报告、学结或书面回答问题[6]。

(7) 教学反思

一个教学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它的执行情况及最终的学习结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许多限制和约束,这些会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和教学的策略。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师需要反思ICT与该主题单元整合的教学情况,重点应放在使用的技术是否合理、具有哪些优缺点、是否可以改进等。另外,教师还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他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目标应如何利用ICT进行教学。这一问题不仅包含了技术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活动,而且还包含了评价方式、ICT与主题单元整合的提高方法。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教师反思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① 是否回答了主题单元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② 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中所规定的学习活动?

③ 所选技术是否支持教学活动?

④ 所选技术是否合理?

⑤ 所使用的工具能否得到进一步改进?

⑥ 学生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

⑦ 我们怎样改进在主题单元学习中所使用的ICT技术?

四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案例分析

以前面所提到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为基础,该案例以能源为主题单元,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整个主题单元的讲授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由两节课来完成,每节课时70分钟;第二部分为在线学习,为期三天。学习该主题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并提出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有以下七种ICT工具可供使用:IE浏览器、PPT、概念图、QQ群、飞信、论坛和电子邮件等。

该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如下: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用概念图描绘出当前我国的能源状况;第二个任务是查找有关我国近20年将要面临能源危机的资料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课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分享课上查找的资料,并通过在线讨论或e-mail的方式与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第二节课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总结出关于能源危机的可能解决方案,最后布置作业,每组在下周交出能源危机解决方案的书面报告。

五 结语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己经进入应用与创新的阶段。使用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它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将ICT整合入实际的教学之中,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提供了理论与策略支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6.

[2] 黎家厚.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 2003,(7):16-17.

[3]Moallem, M. An interactive online course: A collaborative design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51 (4):85-103.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05-02

近年来,国内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逐渐被国内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具体的过程和完整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系统的应用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

那么,如何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呢?从微观层面而言,对学习领域框架内的按照实施时间划分的内容完整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即课程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职业活动训练任务及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是任何课程的结构要素,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又是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为此,笔者以自己所讲授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对典型的小型主题单元(学习情境)——《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编制》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课程的单元设计等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微观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基于零件载体的教学案头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案头设计、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以及教学成果巩固设计等几方面内容。在进行教学案头设计时,应明确本教学单元的任务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准确叙述课程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来自工厂生产实际的职业活动导向能力训练任务载体与内容,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教学资源等。笔者以挂轮架轴零件为能力训练任务载体进行的教学案头设计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有能力完成训练任务。知识的引入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而是由工厂生产实际需要引起的,教师应努力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为此,教学活动流程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进行设计,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单元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巩固设计

教学成果巩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作业和教师总结(或体会)等方面。作业的布置应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岗位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等。反思、总结整个教学活动的得失,则会使教师在后续的课程单元教学中扬长避短。

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的。在其内容和顺序上,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在课程实例、能力训练和主要课堂活动等方面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保持职业岗位活动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从微观上看,它是今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73-0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长期困扰学生全面发展的难题。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务之急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笔者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教学高效性的操作策略,以下是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且学习时间有限。要想很好的实现知识的内化,就要求教师实现最优化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追求过程与方法

由于升学的压力,某些教师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滥用多媒体,使课堂容量过大,信息难以消化;某些教师急功近利,把40分钟的新课讲授内容压缩成10分钟,剩余时间进行题海训练,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为增大了学习难度。学习成绩的下滑,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依赖课后的家教、补习机构;周末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睡眠无法保障,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与生成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开始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然后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寻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了的科学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已经了解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就可先让学生写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CuO+CO===Cu+CO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接下来设问:那么对于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如何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反应过程发生了电子转移,钠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相应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因为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得到电子,由此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设置、解答,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备课要充分,设问、问题的分析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对不同类型的课,重视不同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对不同类型的课,重视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概念课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及形成后,注重辨析、应用概念,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习题课要注意精讲精练,以便学生在理解化学技能性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的一种动作,使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通过实验,除了能激起学生兴趣,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①为什么用0.55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mol/L盐酸?②为什么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而不用铁丝等金属搅拌棒?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再认识的过程,可以易错题作为切入口,讲通讲透,让学生的错误再次成为知识和思维的增长点,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布鲁纳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由于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达到教学的高效性,除了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不断对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优化教学,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应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反思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往往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而忽视了教学前的反思。但我们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他们的唯一,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尽量减少教学中的“败笔”,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反思。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拓展教学内容。以课标为依据,从整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出发,对每章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综合研究,把每一节课都放在单元系统、本册教材系统,乃至整个高中教材系统去理解、去把握、去定位,做到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教材,把握教材,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过去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制等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教师在比较反思中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研究、借鉴,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确保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课中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应主要侧重对课堂教学掌控能力的思考。对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能否灵活有效地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参与、交往、达成状态进行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学调控和应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同时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的成功、失败进行理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反思时,应认真做好反思记录。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把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以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丰富材料,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建构

笔者对所担任的两个高二理科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化学复习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90%学生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平行班85%没学生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约10%的学生从不回顾学习情况,高达60%的学生没有做小结的习惯。理科实验班和理科平行班的对照分析得出,反思习惯与学习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1.强化反思意识,使学生乐于反思。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说明反思的目的和意义。先把化学复习习惯状况的调查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还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反思,在某节新课上完后,不安排复习课,由学生自己安排复习,单元考成绩出来后就体会到复习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2.指导反思方法,使学生善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方法时,注意在教学安排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反思。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科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时间给学生反思,如重点概念或题型讲解后停顿5分钟让学生反思。作业发还给学生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思考再给予讲评。教学进度计划时注意安排单元考试的前一天,期中考、期末考的前三天不布置作业,期中考、期末考的前一周少布置作业,单元考试、期中考、期末考考卷讲评课的当天不布置作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做出反思。

参考文献:

篇11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指在英语教学实践之前,依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前制订的教学实践方案,并以此创造教学活动模式及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常规的教学设计通常涉及到对教材的整合,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整合分解,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对课堂提问的精心准备,对课后或课堂作业的规划以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对于英语学习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来讲,教师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也至关重要,而且后者通常是一节英语课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的:

一、系统整合,统领全局

因为每单元的结构都是从Preview到课文、词汇、短语、练习,再到阅读技巧训练,基本上都是同一模式,教师对每册教材的各单元教学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就能对每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所偏重,可以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提高及语法知识化解到不同的单元中进行有所偏重的训练。

二、认真分析学情

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要做深入了解,以便掌握全班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对于已带过一学期以上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当然是了如指掌;对刚接手的新班级,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向班干部了解情况,或向之前教过他们的英语老师了解情况,或摸底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情,分析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三、明确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明确大学英语总体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有所偏重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篇章分析、词汇学习、语法训练、写作训练、听力技巧训练及猜测词义等都会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

四、教学过程要合乎认知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通常应遵循学习的一般逻辑,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承旧启新。这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设计应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这一点在导入新课和词汇学习及语篇分析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力,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帮助学生通过合理平缓的教学过程实现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并且难易适当;课堂有效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要环环相扣,特别是有关篇章理解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问要具体,要有的放矢;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半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来组织语言以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要依据情况及时表扬或纠正。

六、合理布置作业

大学英语的作业可分为以下几类:预习作业、复习巩固作业、能力拓展型作业和培养兴趣型作业。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或直接布置不同的作业,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老师一定要确保自己对作业的要求讲得足够明确,使学生清楚明白。布置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批阅作业,并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以巩固教学效果。

七、及时的教学反思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应常常不断反思,并具体到每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吗?这节课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是否还有可优化的空间?这节课学生反应如何?我相信每位老师每次从课堂上走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有时是轻松愉快的,有时是遗憾的,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反思。从这个层面上讲,英语老师每节课后的反思都是一个学习并自我提高的过程。

八、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英语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把教学原理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规划。英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将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注意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04-0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教授提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问导式”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学,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有所得。近年来,学校立足于韩立福教授的理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有效转变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改革中,五年级语文组积极展开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引领每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展开课堂高效性的探究。我们发现,在“问导式”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单元整组”教学的内容整合、思维拓展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尝试“单元整组教学”,我们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整合单元目标内容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单元整组教学中,“磨刀”是指师生做好单元整组教学的一切准备,而对教师而言,整体备课就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基础。

1. 整体备课,整合教学内容

所谓“整体备课”,即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结合单元教材各篇文章的特点和训练重点,在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整体目标分散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1)单元整组目标的确定。备课时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当是最基本的依据。但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所规定,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来具体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总目标细化、分解到每册、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以北师大版本五年级下册“母亲河”这个单元为例,本单元有3篇课文:《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通过诗歌和散文来表达对母亲河的赞美,从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语言富有诗韵和神韵,并且每篇课文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所以本单元教学目标定为: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2)单元整组目标下教学内容的整合。所谓“教学内容的整合”,指的是对潜藏于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度等语文知识进行增删裁剪,以最终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单元整组备课思想下教学内容的整合,其依据是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单元目标的指引下,每课都确立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避免了简单重复,每课都要求突破一个重难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充分考虑了“母亲河”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后,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学生在学校早读刊物《读过》里都学过,主要体会诗人用同一主题表达不同情感以及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长江之歌》是歌词,主要抓对应的写作手法,通过朗读、歌唱来感受作者爱长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峡之秋》学习作者观察与写景的方法:在文章中,作者在早上、中午、夜晚都写到长江,但是由于时间、地点、角度的不同,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3)单元整组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在单元整组目标与教学内容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为止”的问题。“问导式”教学模式要求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析比较和梳理、反思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体裁、作者、题材、中心、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并质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再适时引导。

2. 整体设计,优化课时安排

有了单元整组备课的依托,我们可以优化单元课时安排,这样可以精简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单元内容不同,课文长短不同,课文难易程度不同,单元课时安排都会有所调整。以“母亲河”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短,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将本单元安排为12个课时:

(1)用1.5课时整体感知。单元整体感知包括解决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画单元整体网络图,针对单元整体及课文提问。

(2)用3.5个课时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用“问导式”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根据课文不同,各有侧重点。

(3)用3课时进行拓展延伸,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包括语文天地的自学篇目和老师推荐的自主阅读篇目。

(4)用1课时进行单元梳理。单元梳理即本单元的收获和反思。

(5)用2课时完成作文,1课时考试(两个单元一次考试)。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都依靠他们自己的自主合作。而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在适时的地方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四、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而“单元整组”教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省时间,这些时间我们都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1. 选文有依托

拓展阅读的篇目以不同的题材、体裁以及形式,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推荐阅读。

(1)以作者为依托。在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如第五单元“往事”收录了鲁迅和冯骥才的作品,笔者推荐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而鲁迅的作品比较多,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

(2)以单元主题为依托,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次主题拓展阅读就像是种植一株榕树,课文是榕树主干,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就是枝枝叶叶,其中的作品都可能成为一条须根,只需加以“灌溉”,就能散发枝叶。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就培植了一片茂密的“文学丛林”。

第三单元“母亲河”,我们选择了相关歌词、文章、诗词等篇目,推荐给大家阅读;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战争”,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地道战》《南京!南京》等电影片段,并要求写观后感。此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研究报告”的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完成调查报告。总之,针对每单元拓展阅读的篇目,教师都帮学生装订成册,并且还为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点滴”读本。

2. 品读有方法

有了很好的阅读材料,还必须让学生静心阅读。阅读的过程,即学生对文章感知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阅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所以,笔者会用一到两个课时给学生静心阅读,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和感悟,并在读本上进行勾画批注。最后,再留半个课时让全班学生交流,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最终汇成“点滴”心得。

五、单元梳理,把握收获与不足

单元梳理即单元反思,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反思,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行为,致使学生学会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么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那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反思思维。单元梳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自我梳理

针对每节课的内容不同,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与不足。可以从学习的课文内容本身进行反思,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表现反思,还可以从“问导式”学习方法来反思。反思角度不同,梳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 习题梳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出题或小组合作出题、小组互相出题等形式考察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 考试梳理

每个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一个小测试,整体把握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程度。测试内容包括:单元字词基础,单元课文整体联系,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问导式”的学习方法与“单元整合”的教学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更好地对单元整体内容分析比较,把握梳理,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而如何让这二者更好地结合,如何让学生把对单元的整体感悟更好地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创新之路让我们在“问导”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