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62―01

我县初中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五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本人切实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在课堂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尽其所能地去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整个课堂的文学色彩很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应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但是,我们在体验到喜悦的同时,也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本人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指正。

困惑一:文言文教学该怎样教

为了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各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量的文言文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再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使得学生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对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如对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教文言文呢?“读――释――说――背”是我主张的学习文言文的四环节。强调诵读,其好处就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学、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困惑二:怎样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效

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几个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又有效呢?我认为,小组组成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适时调整分组。比如,活动时间短,小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活动时间长,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学习任务重,困难比较大,小组规模则可更大一些。在一般的教学中,我认为4人小组最合适,小组的成员组成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知识基础、认知技能、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具有差异性。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应大体均衡。在4人小组的组合中,由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担任负责人,每次的讨论负责人要做好牵头作用,让各成员广泛交流意见。

困惑三:如何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篇3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界。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有的语文老师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有的深入分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甚至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上得似乎是生物课、物理课。语文学科迷失了自己,难怪学生认为语文难学,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其实语文的内涵并不复杂,语文教学应从语文的学科特点人手,语文教学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知识包括音、字、词、句、篇、标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正如韩军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课,首要的是上成文字课!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所谓的死知识,更重要的是钻到课本里面,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工夫,从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达到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当下某些所谓获大奖的优质课,如果把所谓的亲情教育、伦理教育、幻想创新、热闹取笑等因素过滤掉,这些课堂中的语文学习成分还有多少呢?

使学生学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离开了具体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又与谁融合?过程与方法又如何体现?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大问题的讨论、深究过多,而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却有所忽视。陈钟棵先生曾提到: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如果一个中学生在一段长篇讲话中竟没有出现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王本华先生也指出好的语文课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

语文就是语文,不等于思想品德,不等于伦理,不等于美育,也不等于逻辑。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过去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烦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既扼杀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同样,眼下某些语文课上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脱离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凭空追求的所谓“人文性”,也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人文性。

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困惑 出路

长期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反思探寻中职语文教育的困惑和出路势在必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依据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面对曾被“忽视”的学生,发挥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

中职学生的生源很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心里有沉重的失落感,学习兴趣几乎没有,缺乏自信心,行动随便,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都漠不关心,对语文学习更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尽管老师说烂口舌,使出浑身解数,对他们来说也毫无用处。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真是感觉无计可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中职的学生虽然在中学时经常受到老师的忽视、批评、否定甚至放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但是经过细心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自尊心、荣辱感、表现欲特别强,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正是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更多地进行赏识教育。仅仅初中毕业的周弘老师能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中国第一个聋人研究生,靠的就是赏识教育,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无任何残疾。把赏识教育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做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时时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从正面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过来。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用“真好”“真棒”“有进步”“好样的”之类的激励性的语言。作为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表扬远比批评好。我们的每一次表扬,都将成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面对学习“不主动”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势在必行

职校学生上语文课的纪律性普遍很差,上课心不在焉,随便说话,玩手机,哄堂;集体朗读课文读不到一块儿,领读也懒得出声;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课本还是新的,一个字也不记。有的甚至蒙头大睡,有的干脆逃课,对语文的学习越来越淡漠,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

在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普通中学的教学经验在这群学生身上完全不奏效,学生课上的诸多不正常表现主要是因为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成为 “乐之者”,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1.应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咬文嚼字大赛;讲授《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话说农民工》的电视专题片等等。这些趣味性的教学环节都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应从就业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职校的学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非常渴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在招聘职校毕业生时,不仅强调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非常注重他们的文化修养。如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求应聘者作自我介绍、写自我鉴定或朗读某篇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和语文课的学习息息相关的。试想,如果你们毕业后进入企业,连最起码的请假条都不会写,不会写计划总结,不会写报告,不会和别人交流,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说普通话,怎能应聘成功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让学生把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面对“机械”的学生,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职校的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学习了两年,到企业实习还是很难适应本职岗位,技术不过硬,照搬课本,机械复制,以致有的被调离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被企业开除。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强调课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创新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老套的教育观念,树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灵活性教学,变呆板的一言堂教学为探索性教学,变教师领舞为师生共舞。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明和创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和调控,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将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倡导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表现在学习活动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求知欲弱,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主动;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目的不明确,兴趣和志向经常改变,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虽有学习欲望,但自制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等。

面对这些现实性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完成统一集中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针对少数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学习单元,以弥补统一集中教学的不足。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辅之以开放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挖掘、拓展以及深入浅出的优势组合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总之,中职院校语文课教学必须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五、小结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索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职校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努力发掘有利因素,为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韩清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2]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篇5

一、引言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为没有被高中录取而选择到职业学校学习技术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意识,学习习惯不好,没有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质量相对较弱。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语文由原来的核心科目变为基础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再投入精力学习,主观上的不重视造成行为上的懒惰,以至于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不重视阅读等等问题层出,甚至造成语文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展开。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困惑

(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心理排斥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普遍有抵触心理。一些学生坦言,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认为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语文。他们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基础性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倦怠感,读课文的时候不愿意出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回答,不愿意动脑筋思考,“开小差”、聊天、玩手机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学生还在课堂上睡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的情绪就会被学生所影响,师生之间没有充分地互动,语文课堂上没有活泼的气氛,语文教学的进度受到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都是自问自答,教师独自在讲台上“表演”,课堂气氛低沉,非常尴尬。

(二)学生主观不重视,纪律意识淡漠

五年制高职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像高中那样的严格,学生也没有升学压力,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意识,教学秩序散漫,一些学生在教师已经开始讲课之后,仍然不断进出教室。还有学生经常在课堂上随意接话、哄笑、打闹,教师往往不能专注于讲课,经常要停下进度维持课堂秩序,讲课思路被不断打断,授课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这些均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语文教学方法单一化

由于职业学校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基础课老师缺少对外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而本身无升学压力的教学致使基础课老师无心科研,而且职业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设施也导致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另外,相较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而言,教材内容比较深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学好语文知识是存在一定难度的[1]。再者,语文知识的时代感不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既不能深入理解,更不会灵活运用,逐渐地,对语文的学习会愈发地失去兴趣。再加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从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四)考评方式落后

高职学校对于语文学科成绩的评定往往还是通过期中、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来衡量测评。由于生源本身的质量问题和入校后敷衍的学习态度,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往往很难取得高分,卷面成绩不及格现象比较普遍。由于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往往只要参加补考的学生语文就都给了及格的成绩。这种方式更加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程度,更助长了他们敷衍语文学习的做法,更让他们认为在职业学校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困惑的主要原因

(一)读书无用论

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人情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是通过关系却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客观现实,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感,于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托人情找工作上,甚至还持有“学习无用”的态度[2]。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进行的,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总结课文的主题,明确课文的写作特点,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室里一片沉闷。这使原本就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对学习的疲劳感愈发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语文知识本身也有一定的困难度,学生们更加抱有为难情绪,更加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学生缺乏情感认同

目前,社会上的普遍看法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他们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以后即便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也是技术工人,进入不了社会较高层次。从学生角度而言,一些五年制高职学生有很严重的自卑情结,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是不被老师重视的一类,由于成绩平平或者相对较后,要么被老师忽视,要么就是被树立为反面典型。所以,长期的不受重视,他们本身对老师也持冷漠态度,这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很难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以至于越来越抵触厌学[3]。

四、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困惑的解决策略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要严格落实课堂管理制度

五年制高职学生纪律性差,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进行规范,而且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要予以严肃的纪律处分。严格管理,对于任何错误问题都不能听之任之,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每一所高职学校都有其相应的课堂管理要求,比如,课堂上的手机管理,规范用语的使用,课堂互动、课堂听讲、回答问题情况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听课质量做出评估,对于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分数量化。严格执行课堂管理制度,设置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点都设置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规定语文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不允许延期提交[4]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

一些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很少思考,也不思进取,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进步的心态,写作业散漫,不能按时完成,还出现严重抄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上要主动纠正学生的不当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要做好过程化考核工作

进入职业学校以后,语文教学是与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接轨的,虽然课时上相较于初中阶段大大减少了,但语文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加深,许多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之前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加之学习态度上的问题,想达到语文卷面成绩的及格对他们而言不是轻松的事情。以至于为难情绪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缺乏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所以,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将课程评价渗入其中是非常可行的做法。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也要有客观的自评,不再仅仅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自觉地关注学习过程,主动地配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5]。

(四)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整个班级学生情况熟悉以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组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让相同程度的同学在学习小组里面相互促进,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采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彼此勉励的环境中激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通过热烈的讨论、思想的交流,使得语文学习的氛围更加浓重,逐渐地对语文学科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五)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班主任旁听制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许多五年制高职学生纪律性差,行为习惯不好,在课堂上不听从教师的管理,甚至还与教师顶撞,发生言语冲突[6]。因此,建议班主任要定期进入到语文课堂中听课,以保证课堂纪律的井然有序,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集中精力,专心教学。

篇6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篇7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实调整教育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有些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一种几乎瘫痪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学校校舍较差,师资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有的学校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老师的年龄也基本都是50岁左右,他们的教学公式化,缺少创新,因此学生在小学的时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这就给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第二,学生现状。农村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厅等中学生不该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认为为了抓住孩子,就给孩子配了手机,80%的学生都有手机,他们有了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网,由此又衍生了早恋、网恋等问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晚上翻墙外出,夜不归宿。因此,学校管理难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问题。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出现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他们常常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离校外出,相会网友寻找心理安慰,还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学生跳楼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三、学习现状。由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现状,很多不好的习惯就逐渐的养成,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回答的学生很少,上课精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经常出现,教材中很多问题难以应付,课堂表现迟缓,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

第三,考评制度。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学校注重的还是成绩,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及老师的教学水平。尽管素质教育提的很响,但客观的现实决定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加之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所以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实施。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精神缺乏,老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必须提高成绩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师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学生,课堂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旧的观念。很久以来,很多的非语文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都认为语文教学收益较小,认为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这样一方面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学与不学长进不大,因而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语文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对现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很是困惑。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篇8

一、唐诗宋词,这一代经典已经在他们面前苍白无力

记得笔者在教学《雨霖铃》、《声声慢》时,深切感受到我们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物质至上的今天,情感匮乏得可怜,他们不能够理解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感,更不认同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甚至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理解为女人的空虚寂寞、无病。这些经典的诗词已经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好多老师也经常和笔者说起,在教学诗词时,古人真挚的情感和创造的意境在同学面前真的太苍白了,他们无心欣赏,浮躁的心不愿意去探知别人的内心情感。

二、战争类作品,也是学生深恶痛绝的题材

记得笔者在教学《辛德勒名单》时,先是播放了一段精彩视频,希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想到十分钟不到,大部分学生竟然睡着了,这部奥斯卡获奖大片到了同学面前竟然成了催眠曲。

于是,笔者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向他们详细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各国展开了残酷的侵略和屠杀,日本选择了向中国开战,德国选择了向法兰西、波兰、苏联等国开战。《辛德勒名单》讲述的就是那一段血腥的历史。笔者从二战讲到德国,从德国讲到希特勒,从希特勒讲到犹太人,从犹太人又讲到辛德勒,他们似乎听得津津有味,但当笔者再次选择《辛德勒名单》中的教学片段让他们欣赏时,他们虽然已振作起精神来,但在观看之后仍然毫不客气地说:“老师,我们真的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别说德国了,就是中国的我们都没兴趣。”

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告诉笔者,青春偶像剧最好看,一定要有帅哥美女。无怪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要用超强的明星阵容来吸引九零后的眼球,否则这些新一代年轻人根本不会主动关注中国历史。

三、文言文,是学生最惧怕和痛恨的

每一册书上都有几篇经典文言文,学生怕学,厌学,老师上课也经常遭受打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的学生害怕翻译,自己不愿意动脑子;二是老师讲了他们也懒得记;三是,长此以往,没有积累,文言水平越来越差,每次遇到学过的文言词汇仍像第一次见到一般生疏,因此越来越怕。

其实,究其根本,无非就一个字:“懒”!语文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唱唱独角戏了。

以上只是列举一些例子,面对着高职类大专学校不断更新的学生,我们越来越困惑了,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才好,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去探索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信心弱,内心深处有些自卑

一方面,由于中考的失利和不如意,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的不正确评价,使学生入学后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们会觉得现实与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这种思想包袱使得他们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又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

(二)缺乏自律性,成绩不理想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成绩不良、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他们大多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对课外活动过分地投入,整天为组织各种活动而忙得不亦乐乎,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而且在当今信息社会,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不少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三)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

现在的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

(四)受“学习无用论”的影响较深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在社会上哪有什么竞争力,将来还不是给人打工,既然打工,这些知识就用不上了,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不如在校园潇洒走一回。

基于以上的心理因素,学生们便很难在课堂上投入学习,甚至总想用自己“个性化”的言谈举止来挑衅老师,跟老师较劲,其实这是他们在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长此以往,若不加以引导,他们将不仅仅是成绩不理想的问题,精神层面也会逐步滑坡,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的精神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一)高职班的语文课可以不必过于强调知识性,应该多多凸显它的人文性,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和改变学生的精神思想,因为对于这些孩子,精神层面的提升更加重要。我们可以透过文学知识让他们从中汲取人生向上的力量,懂得优雅、得体、高贵和尊严的意义,摈弃浮躁、颓废、堕落、混乱的思想,净化心灵,使他们从文学中得到真善美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我们可以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去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刻内涵,透过每一个人物去了解人心,洞察世事。让学生从那些钟灵毓秀的女子身上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懂得优雅与高贵的内涵,摈弃庸俗与拙劣。

(二)高职班的语文课无需拘泥于课本上设定的篇目,既然不以升学为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有一次上语文课,因为班里学生话太多,上课铃声已响,他们居然还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不肯上课。于是,笔者什么话也不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大字“乐而不,哀而不伤”,然后笔者说:“把这八个字送给大家,你们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他们顿时安静下来,不作声了,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我们明白你的用意,但这句话不会解释。”

笔者便细细讲解起来,,是过分,整句话的意思是:快乐的时候也不要表现得太过分,哀伤的时候也不要太悲伤了,乐哀都要有节制。这句话节选自孔子的《论语》,原是对《关雎》的评价,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文化批评态度:中和。由此,我们当然可以透视出孔子的中庸之道。今天为什么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呢?原因大家都已猜出来了,对于自己的情绪,甚至课堂气氛都要有节制,凡事有个“度”,失去了这个“度”,人也就不可爱了。我们应该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名言。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讨论何为“君子”。虽然这不是原本设定的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只要对学生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这堂语文课就是有效的。

(三)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彷徨和自卑,呵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尽量不要去戳破他们的保护层,可以通过课堂创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走近他们的内心,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慢慢树立自信心。

(四)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功效,读书有用。这个阶段的语文课已经不像小学时期的读书就是能识字,它的功效确实不明显,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功效在于提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情感、生活非常重要,将终身受用。

篇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了我国职业高中教育面临严峻考验,生源在减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降低,这已是全国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进入中职的学生,大都是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生不能够坚持学完全部学年人数不在少数;有很多学生来到职业学校学习,其中包含着很多的无奈,这一切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各级学校的基础科目,在这个大背景下,职高语文教学面临更多的困境。

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高中往往片面强调专业课,侧重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把重点放在就业,所以以语文为主的文化课普遍受到轻视。表现为文化课教研活动偏少,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更少,对教学中所需教学设备的投入少之又少。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发展并不景气,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无暇顾及文化课教师的需求,一些中等职业语文教师,至今都只拥有一本教科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

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自身的困扰

众所周知,教师在工作中由于长年累月工作的缘故,加之职业高中的教师面对的往往是问题学生,所以工作中往往没有激

情。特别是语文教师,因为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语文教师的情感就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对增进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职高的教师,再加上在生活中又难免碰到一些烦恼。上课时,就很容易将无处发泄的火气撒在学生身上。教师作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克制,就可能将这种消极情感通过情绪的感染功能转给学生,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

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没有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虽然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但并没有达到真正初中毕业的水平,很多学生存在问题,如偏科、基础很差等,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这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学好专业课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语文等文化课就显得并不重要。

面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国家的重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是职业高中教育(包括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基本保证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帮助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扩宽就业渠道、订单式教育、财政补贴等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说21世纪中国所需要的大量人才,都会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这都昭示着中等职业学校还有发展的基础,有存在的可能。应该讲,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也为语文教育燃起了希望。

2.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显现语文教学的勃勃生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摆脱以前简单地讲练的教学方式,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用情感引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提高,从而可以全面带动所有学生共同学习语文,共同运用语言,既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人文精神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由以前的灌输者与被灌输者发展为互动的合作者,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教学设计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走进生活,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10

“拖堂”莫非是想通过这种手段给学生延长一点学习时间,也就是自己能多讲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用心可谓良苦。其实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也对儿童的身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害处颇多。

其一,“拖堂”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经过35分钟的紧张思维活动,精神已很疲乏,身体需要排泄,硬撑死憋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神经系统紊乱。应及时地让其轻松调整、恢复情绪。

其二,“拖堂”既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殃及下节课的正常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记忆是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他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也浓,余下的时间是由教师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前20分钟学习效果加以巩固罢了。下课铃响时,若不及时下课,学生虽然装出一本正经的听课样子,其实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张有弛,学习也亦如此。课节安排、时间设置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5分钟内他们动脑动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如不按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心力不足,影响记忆效率和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过多的追求形式

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中若就事论事,学生常常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感到枯躁乏味。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就无异于用“法定”的教学时间去作无效的劳动,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的深化、扩展与发挥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则反倒成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们一部份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已形成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强迫自己要当即处理好发生的事,这些个性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下“暴风雨”,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总之。教师个性品质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们在教学中拖堂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思考

1、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揭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3、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样:“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困惑,比如在教学中,面对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怎样做到有取有舍;在教学方法迭出的课堂中,怎样抓住属于语文特有的本质;在个性十足的当代学生面前,教师要怎样循循善诱;面对压力十足的工作环境,应该怎样化解。2014年底,我参与了北师大语文教师的培训,对这些教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豁然开朗。

1.在众多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师更应坚守传统教学

语文教学更应回归传统教学,在多媒体设备走进课堂时,我们更应冷静选择,明确它只是个教学的辅助手段,真正的教学主旋律还是老师的讲解,离开老师的讲是不行的。因为讲解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思维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碰撞、共鸣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传统教学离不开规范的板书,因为板书有助于我们的思维导向,强化思维能力。它是学生的向导、教师的示范,是一堂课的大纲。幻灯片是没有交互、沟通的。信息量庞大,快速闪过的幻灯片,对学生来说印象是不深刻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过多的花架子。我们依旧保留和学生们最朴实的沟通、交流,写着思路清晰的板书。

2.语文课堂上更应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在不断呼唤高效教学。但是语文课堂上高效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因为文学素养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下面我列举两位老师对语文有效教学的理解:第一位是北京特级教师王建宗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教语言、教语感。语文课堂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什么都不教语言。他举了一堂小学公开课的例子。《美丽的西沙群岛》,老师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西沙群岛吗?”“没有。”“那我们就到西沙群岛来看看吧。”大屏幕上打出东南沿海大地图。老师说西沙群岛在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多长时间能到西沙群岛。6分钟过去了。教了地理。然后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片:蓝色的大海、美丽的海底世界等。图片虽美,但不是语言变成的认知,而是感官变成的认知。幻灯片不是通过语言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相反,学生不会把感知到的形象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下面分组,一组表演大龙虾,一组表演大海龟。这种教学不是语言变成行为,是感官变成行为。热热闹闹,然后下课。什么都教了,就是没教语言,也就是语文的本质。可以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艺术教育家沈致隆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如果他上完大学,恐怕这个奖项就不属于他了。说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这一弊端。语文的有效性体现在你教没教语文的本质――语言。再者,有效教学还在于语文不能只以存储知识为目的,更要教产生性的知识。例如:我们讲“冷”字,教笔顺、笔画、造一个句子,这样的教学是以存储知识为目的的。如果你拿一瓶矿泉水,让学生摸一下,说一下感觉,学生就会说“凉”。冷有温度低、冰冷的意思。接着,看老师板起脸,说:“看着老师的脸,什么感觉吗?”学生说:“冷漠,不热情。”再有,你走到胆小的人的后面突然拍一下,就有冷不丁、冷不防、出人意料之意。有人在你后面开了一枪,叫开冷枪。有个专业没人报,叫报冷门。班级就剩你一个人了,你会感到冷清。冷也是姓氏。如果这么教,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发散能力。以后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像网状一样铺开。前者叫传递,后者叫教学。因此,语文的有效教学更是语言教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铃教授说得更直接,真正的有效教学是看你的课堂有没有做到育人。中国教育报曾让她概括2014年对教育来说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她说了两个字“回归”,也就是回归到了教育的原点,虽然语文老师不可能改变每一个学生,但是能够通过教学影响每一位学生,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体现出有效性,也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12

(2)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4)期末检测的形式单一。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

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

(5)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

中交谈得好。一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

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是我想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我想一名教师也正应该在困惑中成长。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伙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