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比较滞后,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严重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要将教学方法与内容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求创新突破。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灌鸭式”地传授学生知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基于这一点,我国的高中生在与国外学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创新方面,我国中学生明显落后于国外中学生。因此,在新课改下,就必须彻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2]
1.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细心的心理专家,善于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感情。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情感投入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知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难处,帮助他们找出学习问题,并提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热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比较研究法,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教学方法的优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尤其相比于美国、日本的高中语文教学法,这样更有可选性,找到比较适用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3]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左右式的横剖比较,了解同一课文的差异,也可以做纵贯式的上下比较,了解同一时空不同时间的差异。
1.3应用多媒体教学
21世纪,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对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借用新科技的力量,提高教学成效。高中语文教师可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升教学操作技能,将其娴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可制作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教学课件,选取重难点将其打印出来,为学生详细讲解。同时结合高考的热点话题,将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在课件上,注意实时性和正面性,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文教学内容应当正面化、针对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内容一直比较滞后,不涉及热点话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一段时期内国内反日情绪比较激烈,日本不反思自己的罪恶历史,这是必须谴责的,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打砸日本电器,以此表明自己的反日立场,则显然是不对的,容易引发学生的极端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的优势,例如教授川端康成的文章时,可以与学生详细探讨日本的心理文化,向学生推荐《源氏物语》,分析日本的等级文化,并延伸探讨日本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另一面。在古代,很多日本人觉得女性是有原罪的,她们的这种原罪会陪伴她们一生,而受到世人的误解。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母性崇拜”,许多男性都有“恋母癖”,例如《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源氏公子,因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的生母桐壶妃子,听说自己的继母藤壶妃子相貌酷似生母,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继母的违背人伦的深深爱慕与眷恋。[4]同时女性又被当做魔鬼被人惧怕,一旦女性母亲一面的面具被撕去,就会有一个可怕的幽灵出现。在《日本女性史·近世》中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因为她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反而会受到人们的称赞。[5]这样一方面不仅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而且使他们不做出过激的行为等。另一方面,在详细介绍日本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一个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向学生灌输做人的正确理念。
为落实创新性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课程的障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勇.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2]盛新凤.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8(04).
•在任何时候,把你想要说的放给学生说出来,你要做的放手给学生做出来,你想到的要学生也试着想到,直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改变思路就像原地不动向右转一样简单:把原来课堂上你做的一切试着都让给学生做
•让学生讲课文,让学生讲题,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做规律总结,让学生自我订正作业,让学生教学生(兵教兵)
放手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看、想、说、做,真正动口、动脑、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30-01
随着现代化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提高,体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任务也越来越重。体育教育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强身健体方面,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体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强健人才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们的身体活动能力越来越差,所以体育的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是以现代化的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需要人具有现代化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以客体为存在基础,并通过主体意识去推动社会向更新的目标迈进。现代化的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产生的。在促进现代化的因素中,健康的体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素质人才还要具备多方面的优良品质,比如信心、意志、毅力、道德、品质等,这些在体育教育中都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培养。所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促进人的健康以及培养综合素质的责任。
2.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拼搏创新精神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励人们追求具有社会意义的生活目标。任何一种竞技比赛对参与这种活动的人的行为而言,都有一种促进和社会助长因素。即竞争目标或者同伴对手的竞争行为,对自己构成的心理压力,从而刺激和强化了自己的行为强度。
有关研究表明,在有对手和无对手的情况下,体育活动不但成绩有区别,而且相差许多。竞争对个人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工作上、学习上有不知满足的进取精神,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体育中的竞争正适合培养竞争意识的需要。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一个高素质的人应具有求上进、敢拼搏、勇于进取的竞争精神,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示自身才能方能取得成功和发展。体育教育不仅具有时展的竞争特点,还具有创造精神,使人在竞争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3.体育教育能培养人规范自我的调控能力
体育是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如奥运会,它把世界的运动员集聚在五环旗下的力量,并不仅仅是体育,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创造成绩的奖励与违反规则的惩罚,都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模仿过程。因此,对体育参与者来说,就是一种良好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从体育活动的过程和特点看,体育对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作用。任何体育教学、训练或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练习要求及统一的行动方式,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能深切的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与约束,进而有效地促进人们形成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
4.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想像和创造力
人的现代化并非全无选择地接受即成的,成功的社会现代化过程首先依赖于人对社会行为的选择与批评;其次,人类的知识更新和发展使人的成长已经不能简单地依赖已有知识的传承,更有赖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体育作为人为社会化的功能实践方式或途径之一,对人的创造特征无疑是能起到鼓励和培养作用,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独到的更新和创造精神。运动成绩的提高、金牌的取得、新纪录的创造,都象征着人在体质和精神上的每一步成长。对任何一种新纪录的褒奖,实际上是对人创造特征或能力的确认和鼓励。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就是对人的竞技行为符合现代道德观的创造性地肯定。体育不仅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自身创造、追求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