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县域发展研究

篇1

一、县域金融理论研究

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这二者之间,到底是县域经济拉动县域金融,还是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H.T.帕特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两种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一)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县域经济决定县域金融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均收入很低,无力支付金融机构进入费用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或者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小,每单位交易量所承担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去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就逐渐增加,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简单的金融体系也就演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所以说,县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这个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二者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不一致,但长期总会趋于均衡的。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体制,因为当作为大环境的经济体制因素发生改变,县域金融运行的小环境势必也要相应调整。再次,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也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

(二)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县域金融拉动县域经济

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先行于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对于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它能将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转移到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1.县域金融对储蓄的影响

县域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分布是不均衡的,而县域金融体系在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这无疑会刺激居民的储蓄倾向。

2.县域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县域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出现,极大地克服了阻碍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的因素。首先,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以银行为核心的县域金融中介能够代表所有存款者对投资进行监督,避免了广大储户对投资实行直接监督而可能引发的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其次,银行等有组织的县域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县域储蓄者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使之可以将资金投向生产性投资而非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样就保证了县域投资的连续性。

3.县域金融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

县域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各种可选择的项目进行评估,将储蓄有效地在借款者之间进行分配,大大降低了县域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订立金融契约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县域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力最高的项目中去。可见,县域金融体系可以借助其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

甘肃69个县域的人口占全省的70.26%,但GDP仅占40.74%,财政收入只占16.24%。2010年,甘肃省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的贷款仅占县域吸收存款额的26%,县域金融资源四分之三流向中心城市。

目前,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均无贷款权,信贷供给萎缩,基本上成了“大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事实上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自身经营困难,包袱沉重,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主要以“三农”为主,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这种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域经济短期内很难带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又使有限的县域金融资源外流或者闲置,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这就陷入了所谓的“马太效应”。以靖远县为例,全县金融机构由2004年底的58家下降到2010年底的38家,县工行、县建行将其营业网点全部收缩在城内,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所及城内的储蓄所撤销了一半。网点的收缩削弱了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导致县域资金供求失衡。

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大幅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并且伴随着县域金融发展倒退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供给领先型”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县域金融,鼓励银行业积极进入县域金融领域,开发金融产品,彻底改变甘肃县域金融目前的颓势,推动甘肃地区经济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怎样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突破当前的县域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呢?首先,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建新的农村信贷理念和信贷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在孟加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尤努斯模式”,转变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实现扶贫盈利两不误;其次,在当前国有大型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并的现状下,中小型银行应该抓住机会,审时度势,瞄准中国县域金融这块大蛋糕,积极进驻县域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国家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那么,尤努斯模式究竟有何借鉴之处,为何鼓励中小型银行进入县域金融领域,这些内容将会在以下章节得以讨论。

(一)尤努斯模式的借鉴

从实践看,尤努斯模式的成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创新了制度安排,并且形成了适合贫困经济地区的“草根”金融文化,从而既实现了社会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1.创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草根”信贷理念。

一直以来,银行业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时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制度或者担保人制度,并且对象必须是优秀客户或者大客户等有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单位,而且将优势行业,大城市作为其目标市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信贷理念。然而,尤努斯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信贷理念,完全废除了贷款的抵押制度,认为穷人会比富人更讲信用。因为穷人如果不讲信用而赖帐将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穷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会及时归还贷款。乡村银行成功地依靠社会舆论、道德力量及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孟加拉整个银行业坏帐率达60%的情况下,保持了98.89%的贷款回收率,并完全履行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彻底颠覆了“穷人缺乏信用”、“无恒产者无恒言”的传统银行经营观念,建立了适合于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的“草根”信贷理念。

2. 以扶贫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

尤努斯创办乡村银行的初衷是想帮助穷人找到脱贫的途径。银行规定,贷款对象必须是不超过0.5英亩土地的穷人;如果没有土地,其家庭财产价值也不能超过1英亩土地的价值,否者不予贷款。并且尤努斯模式将贷款对象主要锁定在乡村妇女这个社会地位极其悲惨的群体,其贷款对象中有96%是农村妇女。但是,乡村银行并没有因为从事扶贫事业而将自己定为慈善机构,它强调以商业化的手段达到扶贫的长期持续性,将贷款利率定在20%左右,高于银行业的整体利率水平。这就形成了乡村银行的制度框架基础,即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没有商业性运行,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达不到为社会最贫困群体提供扶贫资金的目标;而没有扶贫这一动机与经营理念,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就不会在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改革中独树一帜,取得成功。

3. 建立了市场化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和内生约束机制。

从银行内部看,乡村银行的业务规模小、频率高、较分散、情况复杂,银行工作人员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田间地头,十分辛苦。所以,乡村银行的员工普遍待遇要高于同行,并且银行实行论功行赏制,大大激励了银行从业者的积极性。

对贷款人来说,为了在不需要抵押的前提下实现对贷款的制约与监督,乡村银行采取内生性的约束机制。他们将经济背景相同的人五人一分组,这五个人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功能。其中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其他人有义务进行帮助,并且一个成员的违约将会影响其他成员的再次贷款。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每个星期召开一次会议,银行派工作人员组织还款贷款,并帮助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金融制度创新,将银行纯粹的外部监督变异为内生性的监督约束机制,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乡村银行的管理成本,充分调动了贷款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中小银行在县域金融中的优势

1.县域金融市场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撤离留下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金融职能的发挥,增强了县域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丰富了金融知识。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适应了金融改革的大势。

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处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面对面的规模与效益的对抗。显然,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要选择与大型商业银行的错位经营策略,而发展县域金融则是最佳选择之一。直接金融在社会融资中比重的提高,则意味着传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羸利模式必须转向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经营战略向县域转移,将目标客户转向金融资源相对潜力较大的县域金融市场。

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有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为了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调整并下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根据《调整意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对符合监管导向的相关申请予以优先支持;银监会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管理需要统筹调节、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及启示

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银行将传统的经营模式套在县域金融这一特殊领域,致使坏账率高企,资金运营低效,并且无法调动农民的金融需求,而尤努斯模式无疑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并且,中小型银行在县域金融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并且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在甘肃县域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银行业内部创新运营机制,转变经营理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借鉴尤努斯模式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县域金融市场;国家在外部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积极进入县域金融市场,并且设立专门的指导与监督机构,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农村银行业务,最终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全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60-64.

篇2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加快沧州市沿海强市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沧州市县域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以2012年数据为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6.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2.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4.5倍和10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1倍和103倍。第二,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全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4亿元,比重达到78.5%。全市形成了6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56家,占全市的90.3%。第三,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达到501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25倍,涌现出青县小洋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第四,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比200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五,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4元,是2001年的2.57倍。

二、与先进地区相比,沧州市的县域经济还存在的差距

一是经济实力差距大。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位中,江苏江阴、昆山两个县级市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而我市唯一的全国百强县任丘市生产总值只有300多亿。

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福建晋江市,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但拥有劲霸、九牧王、七匹狼等一大批知名品牌达50多个。我市县域工业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与发达县存在巨大差距。

三是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沧州市有8个县(市)城镇化率在40%以下,有两个县低于30%,县城功能、服务产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是制约发展的资金、人才、科技等问题比较突出。县级投融资平台不健全,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对各类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一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沧州市已有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这些园区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要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发挥其聚集作用。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要做存量,又要做增量。鼓励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以及技术改造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型优势骨干企业。

(二)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指标、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等难题。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引导民营企业家瞄准本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做大企业,打响品牌,实现由“草根经济”向“大树经济”转变。三是努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

一是创新开放思路,丰富招商形式。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南资北移,不断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来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县域经济扩张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注重招商质量和实效。着力引进一批立市兴县、对主导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要发挥毗邻京津优势,利用京津科研院所多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和高科技项目。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

一是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建设得好,城区经济繁荣活跃,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城区规模扩张,而且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进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抓好一批中心镇建设。要根据城镇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镇、特色镇、产业镇。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共享文明、共同发展。

(五)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一是要注重发挥低成本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结合沧州市实际,应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管道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也正契合了发展低成本优势的要求。二是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不但要确保产品质量过关,还要争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要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培育全省甚至全国的“单打冠军”。三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引领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合理的企业群落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鹿刚.产业集群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玉海国.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D].河北大学,2006.

[4]张元好,尹广娜,刘明.河北省产业集群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院报,2011年(2).

篇3

关键词:

津市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一、津市市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关注,学术界和各实践方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众所周知,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小城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津市市为研究对象,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刻剖析津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找出津市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障碍,为津市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献言献策,为津市市生态经济建设、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提供参考建议。

二、津市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津市市在立足自身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洞庭湖经济生态区建设、湖南的3+5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在把握发展规律中构建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跨越式变化。但是随着津市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之间的矛盾、资源存量的有限性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支柱产业的刚性发展与多元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的愿望与社会发展的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已经或将成为制约津市市经济社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这些都是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津市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津市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借鉴津市市历年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感受与认识,从以上方面提出津市市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津市市实施经济转型的具体对策措施

1.在产业发展方面。首先,构建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重点的更为明确稳健的产业结构。首先,按照“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的思路,走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夯实农业基础。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形成品牌;将桑蚕、食用菌、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形成规模。同时,大力推进环西湖农业综合利用示范区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推广农作物秸秆—有机肥—农作物等循环农业模式的绿色农业。其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津市市打造为湘西北工业重镇。在工业上,着力构筑“5+2”产业体系,也即五大传统产业(汽配、盐化、纺织、造纸和食品)和两大新兴产业(新型建材和生物医药),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具体来讲,扩大车桥生产规模,将汽配产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盐化、纺织和造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做优食品产业,形成津市市特色品牌;大力发展高档建筑墙地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积极发展酶制剂、医药制造等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加强经济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总之,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优化布局,积极引导,突出重点,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有序发展,充满活力。

2.在城市建设方面。首先,突出强化城市建设开发的规划,以城市规划区域为主体,以交通干道为纽带,形成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城镇体系。以县城为基础,以其主干道为依托,实施县城的提质扩容,并将县城的功能分区,促进城区协调发展,将津市市县城建设成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同时,加强县城周边城镇的建设,实现与周边城镇经济发展联动。其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步伐,提升道路档次,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使城市道路更加美观、便捷通畅;加速城市给水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管网水质达标,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建设好一批城市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等设施,对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全力推进城区公共经营场所、市政设施、住宅小区等地的夜景亮化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依托津市市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文化。

3.在财政政策方面。首先,建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奖励措施。中央、省市政府要出台加大力度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奖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实施节能减排降耗进程,高效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津市市政府也要出台财政奖励扶持政策,从产业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发展工业企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产品升级与生态环境共赢。对津市市来说,重点鼓励引导对盐化、纺织、造纸三大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次,设立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国家、省市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目录指引下,明确适应本地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围和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可以设立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引进高科技新兴的企业和当地中小企业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合理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对其科技人员予以补助和奖励。同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4.保障措施。首先,加强领导,为津市市经济转型提供组织保障。津市市全市上下要从长远利益和未来出路来思考经济转型,将经济转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转型的方向、转型的重点及转型的政策,统一全市人民的思想认识,激发全市人民创造力,构筑经济转型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设立津市市转型发展专门机构,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负责经济转型的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组织协调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领导全市人民投入到经济转型发展的事业中来。其次,转变政府职能,为津市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在国家、省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津市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具体来说,政府减少直接管理经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建立起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环境,建立起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为经济转型法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再次,完善政绩考评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在明确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坚持推行项目责任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建立项目立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定期调度、专项督查机制,使项目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到人。同时,要改变唯GDP论的政绩观,打破片面追求速度第一、增量至上的惯性思维,探索试行绿色GDP核算制度,严格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J].求是.2003(04):8.

篇4

本论文受海南省科技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DXM2013010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共财政支持下的海南县域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9日

自2010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旅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服务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海南旅游市场的不均衡发展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东部旅游市县依旧占据着核心地位,而西部和中部市县的旅游市场开发没有明显起色,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县域旅游市场开发的不均衡,及县域旅游发展定位、发展模式的不明确等。本文试图从公共财政支持的角度,探讨县域旅游发展模式问题,为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一、海南各市县县域旅游发展综述

目前,海南省各市县政府为了推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纷纷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布局,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也是扩展旅游市场的关键。根据市县政府网站公布的消息,市县政府更倾心于投资环境建设,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确保旅游景点路通、水通和电通。2010年以来,海口市政府为了支持“乡村游”项目,对项目自然村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投资建设道路,改善电力设施,对水资源进行治理,完善旅游投资环境。定安县政府为了加强南丽湖旅游景区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南丽湖周边水系,纯洁湖水质量,改善旅游环境。琼海市政府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白石岭”周边道路建设,确保周边官塘温泉旅游区、红色娘子军景区道路畅通无阻。三亚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关注度一直居全省之首,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最多,构建完整的沿海旅游景区道路,确保景区道路畅通,加快旅游扶持力度。

2、加大旅游企业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旅游产业是一个市场化较高的产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世界各国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表明,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市场开发及市场运作,能快速提高旅游市场质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目前,海南省各市县政府政策性支持重点,在于实施招商引资,通过提供优惠措施,加大引资力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三亚市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措施,吸引希尔顿、万豪等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参与三亚酒店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酒店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琼海市政府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的机会,鼓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景区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线,实现旅游服务产品的多元化。海口市政府公布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邀请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加盟,共同打造“四宜”旅游发展文化。而希尔顿、海航等酒店企业的加盟,为海口创建了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万宁市政府联合体育总局,邀请冲浪企业加盟,以政府投资推动,开发沙滩冲浪旅游项目,提高旅游知名度。

3、加大旅游项目规划力度,合理布局,提高旅游长期竞争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表明,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海南省各市县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均投入大量资金,做好长期性发展规划,谋求长期性发展空间。海口市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今后10年旅游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亚市政府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对三亚“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规划,确保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成功。文昌、陵水等其他市县政府,依据地区特色,突出地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确保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海南县域旅游发展中财政投资不明确的原因

在海南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均有介入,并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然而,由于财政资金注入方向不明确,其直接作用并不明显。

1、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内容较为单一。当前,作为推动海南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行政主体,市县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主要有修建旅游景区道路、扩大旅游接待能力的车站、机场建设等。由于道路、车站和机场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政府以财政资金注入等方式,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也符合财政资金投入原则。然而,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投资层面较多,市县政府资金大量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其投资方向过于单一,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实现县域旅游经济长期性发展。

2、财政资金注入机制不明确。目前,关于市县财政资金注入的研究,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市县政府尚未形成明确的投资途径和投资方式。海南省许多市县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关注重点安排。由于市县政府管理职能较宽,涉及民生支出领域较多,用于旅游发展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在市县旅游市场投入方面,由于没有完善的投入机制,市县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推介旅游品牌宣传上。如海口、三亚、五指山市政府每年均在全国一些重点省份举行旅游推介会,向当地群众介绍海南市县旅游资源,开拓潜在旅游市场。市县政府这种各自为政的旅游投资方式,对旅游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其效能如何等,均值得思考。因而,加强市县财政资金投资机制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3、财政资金对旅游企业的影响不明显。在成熟的旅游市场中,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依据竞争机制,通过开发科学合理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消费者,进而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企业资金筹集及资金运用,主要来源于投资主体和市场供给。这种资金筹集模式,使得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企业为了发展壮大,必须遵照市场运行规律运作,以竞争实现资本增值。由于海南市县旅游市场较小,发展空间不足,资金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严重制约旅游市场发展。而财政资金由于缺乏相应的进入渠道,无法直接注入企业,这是导致政府对旅游市场调控较弱的原因,也是制约市县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海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

1、设立市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在海南市县旅游市场中,除了海口和三亚有大型旅游企业驻足之外,其他市县旅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虽然各市县政府采取招商引资措施,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市县旅游市场开发,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本地旅游企业由于受资金及市场制约,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无法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为此,由财政出资设立市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实施补贴,是一种可行之道。财政部门设置的专项资金,必须具有专门用途,专项用于旅游市场开发与扩展,其资助内容包括老景点扩展、新景点开发、旅游创新等。对于旅游景点扩展,由于其投资成本较大,资金回收期较长,还债压力较大,许多旅游企业受资金制约,不愿意投资景点扩展业务。专项资金的设立,能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资金压力问题。对于符合发展规划的景点扩展行为,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确保景点扩展行为的成功。对于新景点开发业务,可采取分类资助原则,实施资金支持。对于新景点旅游设施建设,遵循适时配套原则,按照资金配比比率,实施资金支持,确保新旅游项目开发成功。对于旅游创新项目,由于其风险较大,风险规避不可避免。加大财政承担风险力度,鼓励旅游创新,确保旅游方式创新。对于海口市、三亚市这种旅游市场开发较为完善的市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将主要投入到旅游新景点开发上。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景点,丰富旅游产品线。当然,由于财政资金源于税收,是公共资金,其资金用途及投入领域有一定的限制。财政资金的支持,不能成为企业旅游项目开发的资金主体,只能是配套资金,且这种资金支持必须符合市县旅游发展规划要求,以扩大市县旅游市场为目的。在资金投放过程中,一定要规避部分旅游企业人为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

2、设立旅游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培育旅游人才。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表明,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加快人才引进力度,能快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人才培育力度,能有效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竞争力。当今,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旅游企业培养。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进而改变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竞争力。海南市县旅游企业受收入水平限制,其主动培育旅游人才的动力不足,导致旅游人才缺乏,人才竞争力不强。以财政投入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助力旅游市场,能加快旅游市场开发,加速旅游市场发展。政府设立的旅游专项资金,可以实现企业资金与政府资金的有效融合,共同助力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政府提供的旅游专项资金可以用于资助高端旅游人才的安家费等支出,确保高端人才居者有其屋,解决其后顾之忧。企业提供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高端人才工资福利待遇支出,提高人员生活水平。由于旅游专项资金解决了高端人才的居住问题,能有效降低企业人才引进成本,提高高端人才服务海南的成功率。此外,旅游专项资金还可用于本地旅游人才培养。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选送旅游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机构参与培训学习,提高其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此外,也可以由专项资金邀请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学者到海南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海南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总之,政府设立旅游人才培育专项资金,能有效发挥政府统筹旅游市场的能力,吸引旅游人才,为他们创造发展机会,共同参与旅游市场开发,有效提高旅游市场人才的综合素质。

3、设立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助力旅游发展。当前,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性融资平台,参与资本运作,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缺乏问题。海南各市县政府可以根据财政实力,以财政投入方式,独立设置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推动旅游金融的发展。也可以由几个市县共同组织,按照资本运作原则,共同投资,创建统一融资平台,共同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市县融资平台建设,将为市县旅游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机会,助力旅游市场发展。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式,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地方旅游企业向全国性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企业借款期间的利息,可由财政资金负担,既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能激发企业开发新项目的热情。在企业旅游项目投入运行之后,可从其门票收入中抽取一定比率收入,充实到旅游融资平台中,扩大旅游融资平台资本额,提高其资本运作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由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统一筹集资金,将资金直接贷给市县旅游企业,用于本地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这种筹资方式,由于发挥公共资金信用优势,加入财政信用,能有效解决本地旅游企业由于信用度不高,无法筹措资金等问题。

四、结语

本文探讨公共财政如何参与海南省市县旅游经济建设,提高旅游竞争力问题。海南省各市县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普遍存在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等问题。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注入、设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等方式,能有效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演化脉络[J].经济研究,2008.12.

[2]童光辉.财政学中的国家观的分歧与比较[J].经济学家,2010.7.

[3]刘晓燕.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选择[J].财会月刊,2008.8.

[4]姜维壮.关于确定我国财政学理论基础与财政基础理论的几点想法[J].财贸研究,2010.2.

篇5

我国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求存在矛盾

资金需求与资金外流的矛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之路等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但资金外流的趋势却有增无减,使金融支持力不从心。表现在:一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巨大的利差,给商业银行尤其是信用社吸收存款带来了巨大压力,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一条主要渠道;二是各商业银行贷款管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资金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县域区划内的省属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实时上划,使依托这些企业生存的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

2.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矛盾有关调查材料披露,2002年山东农业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贷资金缺口,浙江农业贷款缺口约为125亿元,对宁波万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有59%的农户缺资金,河南滑县有205个村成了“零贷款村”。这些实际情况直接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贩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失灵导致县域发展面临经济滞后与金融压抑的双重困境

早在1973年,麦金农和肖就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金融不受抑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县域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头,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处于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偏向向国有企业贷款等问题,这样就造成了银行对农户贷款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从深层次来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压抑的强度。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滞后问题

CNNIC今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X]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人,其中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普及率为16.9%;乡村网民只有1931.4万人,普及率仅为2石%。

二、实现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关键是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县域各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1)在发挥原有商业银行作用的基础_L,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设置。

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原来农业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业务,可以全部交割给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设置。路径有两条:一是新设商业性金融机构,如地方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一部份分离出来,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职能,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

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独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农村政策性业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了满足新出现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一种考虑是扩大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使其具有满足现有所有县域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功能。另一种考虑是新增政策性银行,当然这要增加金融运行成

本,效率要差一点。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

首先,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权改造,促成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的转换,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要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

(4)逐步推进邮政储蓄的改革,减少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的外流。

邮政储蓄是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之一,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存、贷款业务,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应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尽快开办贷款业务,让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地方政府对县域金融与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地方政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其职能应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否则,将影响到金融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首先,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要求来确定项目,不干预行社贷款的自。其次,塑造诚信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支持司法部门依法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积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努力打造诚信政府。最后,政府应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县情,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同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应实行规范化管理,深化改革,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首先,中小企业要规范自己的管理。要赢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便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的考查。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县域中小企业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切实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资本约束,强化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篇6

1、县域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一词在金融资本家戈德史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涉及过,戈德史密斯对其做出了解?,他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金融工具、机构的种类越多、分布越广、组合越复杂就促成了金融发展。在麦里金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到了“金融深化论”,又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研究,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综合上述理论,县域金融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县域金融资产和机构数量的增长;二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建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三是金融效率的提高。

2、县域金融发展的条件

(1)县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县域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将会引领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与相互促进,顺畅的体系运行机制会促进各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增强信息沟通与资源互补,同时完善的产业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则为规范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相关准则,也能防止恶性竞争,使其良性发展。

(2)民众的金融观念。民众的观念影响思维模块,作用于金融观念。由于县域信息传递与发展有限,并且大部分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观念也是似是而非的,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金融行为,因此只有增强民众的金融观念即机会成本意识、金融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缓解金融产业的融资来源狭窄问题,同时也能为人民带来新的收益途径,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

(3)提高社会的信誉环境。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投资者都清楚,信用评级越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才能更顺畅,由此可见信誉会影响交易成本。如今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更是诚信的经济,只有诚信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是高效的市场经济。如果融资主体能诚信的将应有的信息告知于金融机构、市场,贷款机构就能充分分析,从而做出理性判断,避免“逆向选择”,同时,如果在投融资方面双方都能诚信相待,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会十分融洽,县域金融的高效发展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二、陕西省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1、城固县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现状

(1)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类型。目前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大致七类: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是城市合作银行:陕西信用合作社;五是国有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六是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七是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

(2)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 ①促进了城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活跃的直接投资、贷款等方式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活跃了当地资金的流动,开发了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资金投资项目,对城固县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表2-3列示城固县2010-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产值,其中金融业对当地GDP占比总体在逐步上升。可见金融的发展对于县域生产总值及其经济的推进作用。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体系,通过对农户、个体户、小微企业等提供的小额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类型的保单也为企业、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县域金融机构构成不完善,缺乏部分金融机构

目前,根据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现状,结合城固县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经济指标的反映可知道,在金融机构构成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

在工业企业方面,根据表3-1可知,工业、企业有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在根据城固县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增加投资,并且也在扩充着企业数量,然而纵观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城固县县域内的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并且发展的不够成熟,难以胜任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为企业很好的规划财务资金、提出投融资计划。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在民众投资理财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民众理财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心于在证券市场做投资,证券公司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然而在城固县县域金融的发展中并没有见到证券公司的身影,根据调查走访,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证券中介机构和网上操作等来投资,这样不仅会减缓金融资金的活跃程度,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且更严重的还会让不法分子抓住机会,行使金融诈骗等,让民众蒙受损失,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2、县域各产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与县域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不平衡

(1)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小型微利企业主、各工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

①农民。城固县域内以农户居多,农民也成为了金融资金的最大需求者之一。虽然单一个体需求规模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固县关于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并增强相关农产品产量政策的推行,农民创业基数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农业总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年-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也是县域金融资金需求的主力军之一,其数量多、集中度低、涵盖的行业广,主要包括:小型工厂主、零售批发业主、餐饮业主等。

③各工业企业。县域内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和投资方面也是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并且需求量是巨大的。

④国家有关组织。主要为县域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范围内必然要进行大规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信?O施、教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笔资金仅依靠国家财政是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加注金融机构的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2)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城固县县域的金融资金共给主体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城固县统计年鉴列示可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陕西信合等以及一些保险公司是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供给主体。具体的借贷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0-2015年城固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额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在城固县县域内各个产业可以说都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结合几大金融机构的借贷情况来看,存入的多而真正贷出的少,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资金调节十分不合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根据城固县的具体状况调整并完善县域金融体系的构成

高效率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支持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中,县域金融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实际上其分工体系并不完善,一些必须的金融机构有缺失,金融体系布局部分失衡。为了促进城固县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金融体系。具体如下:

(1)在工业企业方面。为了适应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城固县更好得投资与发展,城固县可以建立几家组织完善、制度成熟、技术过硬的财务公司,帮助企业分担财务工作,分析和调整财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开财务困境的威胁。同时,城固县也可以在企业融资方面引进几家融资租赁公司,缓解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2)在民众投资方面。随着城固县民众投资热潮的高涨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应该增加一些证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使人民可以亲身参与进来,更切实的接触到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活动中,更新他们的理财观念,改变县域落后的文化观念,活跃资金的流动性,让钱真正的“活”起来。

2、完善县域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提升各产业信贷环境,同时做大信贷总量以此来满足县域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篇7

(一)地域与人口。*、苍南、文成、景宁等四县位于浙江省西南端,区位比较特殊,是边界山区、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我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弱辐射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四县经济区域面积6264.5公里,总人口212.05万人,人口密度为338人/平方公里。四县中县域面积景宁县1950平方公里,列第1位,*次之;苍南县*年未人口123.11万人,人口密度976人/平方公里,列第1位,*县*年未人口34.74人,人口密度197人/平方公里,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略低于文成县,比景宁县高。

(二)资源现状。*、苍南、文成、景宁等四县处于瓯江、鳌江、飞云江源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县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景宁森林覆盖率为79%,列第1位,*县森林覆盖率74.9%,次之,文成县和苍南县分别为70.3%和51.3%。旅游资源丰富,根据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四县旅游资源总数1173个,其中五级8个,占总数0.68%,四级36个,占总数3%,主要旅资源景点,有乌岩岭国级家自然保区、玉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飞云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氡泉省自然保护区、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省风景名胜区、九湾省级熔岩遗迹景观地质公园、草鱼塘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廊桥和仕水碇步、时思寺、刘基庙、蒲壮所城等国家级文保单位。*旅游资源总数295个,其中五级3个,四级13个,分别占全县旅游总数1%和4.4%,五级和四级旅游资源个数位四县之首。矿产资源丰富,*县有锡、银、铜、钼、花岗岩、叶腊石等19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在1亿立方米左右,龟湖镇有“世界腊都”之称;苍南县有明矾矿石、高岭土、叶腊石等10多种,明矾矿石储量为1.6亿吨,占全国储量和80%,占全世界储量和60%,矾山镇有“世界矾都”之称;文成有锰、铜、金、铅、高岭土、叶腊石等13种;景宁县有铁、锰、铅、钼、钨、金、高岭土、石英、大理石等20余种,钼的储量占全省首位。水电资源丰富,*县预计水电蕴藏量66万千瓦,仅次于景宁县,已开发19.2万千瓦,发展潜力较大。

(三)交通条件。该区域除苍南外,基本上远离铁路、港口和铁路,尤其是*、文成、景宁远离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福温高整公路圈,远离港口,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靠公路,区域内公路等级低,尚无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级公路贯穿境内,交通落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至温州约190公里,至福温高整公路分水关接口约86公里;文成至温州约80分里;景宁至丽水约80公里。苍南县区位相对比较优越,福温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温铁路均穿境而过,境内有高速公路23.55公里、一级公路29.28公里、二级公路37公里,全县陆域海岸线长达168.8公里,沿海有霞光、巴曹、炎亭等多个深水良港,是山海相连、水陆兼优的沿海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一)经济综合实力比较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一般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标准,为了使比较更加客观、科学,还选用了财政总收入和金融存款两项指标。

可以看出,由于苍南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活跃的民营经济及丰厚的民间资金,发展速度快,地区生产总值达135.3亿,人均生产总值达110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10.3亿元,*年未金融存款达97.4亿;*县经济综合实力基本与文成接近,略高于景宁,但是文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景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指标高于*。

(二)经济与产业结构比较

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看,一般是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二、一、三”结构,进而由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超过了农业而形成“二、三、一”,最终演变成“三、二、一”经济结构目标。

从表面现象看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已达到“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但与各县现实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符。从表4与表3相关性分析,苍南县三产业的比例为10.4:44.4:45.2,二产与三产的比例相近,工业增加值占二产比重为94%,即将向工业化中后期演进阶段,*、文成、景宁三县经济总体特征表现为向工业化前期的发展阶段。

(三)投资与消费比较

社会投资和消费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投资和消费水平。一个地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消费与不能带动经济发展。从表5分析看,四县五年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基本高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类型,苍南投资和消费规模均列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50%,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明显。

(四)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的渠道有关密切关系,这里主要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进行比较。从表6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四县水平最低,*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6元。

综合比较分析,*县的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与文成相近,略高于景宁,但是文成、景宁许多指标都高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县与其他县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推动经济发展能力不强。

*年,我县GDP占全省GDP13365亿元的1.4‰,占全市GDP1600亿元的1.2%。*年我县GDP在四县中仅高于景宁,位于倒数第二,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中排名倒数第四,仅比云和县GDP16.3亿元、庆元县GDP15.1亿元、景宁县14.7亿元高,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比文成GDP19.7亿元、洞头县GDP19.3亿元低;*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81亿元约占全省2262.5亿元的0.8‰,占全市204.9亿元不到1%,在四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在25个欠发达县中排名倒数第二,仅比庆元1.2亿元高;*年人均GDP5574元只有全省GDP平均水平27552元的1/5,约全市GDP平均水平21384元的1/4,在四县排名倒数第二。由于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不强,化解宏观调控影响能力弱;财政实力薄弱,政府投资有限,难以形成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的格局。

(二)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品牌优势,总体竞争力弱。

我县工业主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其中有10家国有或小水电企业,属非生产加工制企业),苍南县297家,文成县31家,景宁县47家,都高于*,而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不到0.5%。产业层次低,*年,我县工业总产值为10.9亿元,苍南县为308亿元,文成县14.4亿元,景宁县为12.8亿元,四县排名位于最后,且我县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小水电业、竹木制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也不高,竹木制品加工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年总产值仅为1.4亿元,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1.9亿元。同时产品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主导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靠低价竞争,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仅为90万元,在全市位于倒数第二,且我县竹木制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对科技投入意识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因此,*县企业科技水平、规模与层次偏低,缺少一批有较大要素整合和产业联动的大企业,缺乏品牌与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导致*县经济发展与其他县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基础设施落后,外贸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不高,制约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0.8亿元,其中交通投资达8.5亿元,一批交通、电力、水力及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侧面分析看,近几年我县加大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力度,主要是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经济发展瓶颈,这也说明*县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要滞后于其他地区。从与之相关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外向度看,*县的出口、外资利用规模和出口依存度偏小。目前,我县自营出口权企业8家,有业务往来的5家,尚无外贸进出口公司(原有1家已改制);*年以来,全县引进企业34家,协议利用资金26亿元,但是合同利用外资仅为110美元,比例低;*年,*县外贸出口额为317万美元、苍南县为12942万美元、文成县为3279万美元、景宁县为772万美元。可以看出,我县出口对经济推动力不大,经济的外向度不高,也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的制约,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区位条件欠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环境就是生产力,我县处在全省西南端,难以融入大交通网络,信息闭塞,受大都市经济辐射度小,边缘化趋势明显。根据统计,*年全县人均耕地为0.41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四县中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均列第三,在全市仅高于洞头,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同时根据调查,全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水平占全县劳动力文化水平的50%以上,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7.3%,其中高中以上仅占5.4%,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高,高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者人才相当短缺,难以快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四、“十一五”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对启示

(一)发展战略选择比较

“十一五”是各县经济发展的重在的战略机遇期,周边县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结合区域特征,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某一区域制定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运用县内外资源,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县域经济就可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苍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席草之乡”、“中国印刷城”、“中国塑编之都”、“中国礼品城”,家具、不锈钢、新材料、超细纤维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蓄势待发,商贸流通和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充分利用全县海洋及港口岸线资源、旅游资源、土地后备资源、沿海交通公路网络等优良条件,将资源潜力有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着力构建“一个中心”,打造“三个基地”的战略目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一个中心”是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三个基地”,打造临港产业发展基地、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打造山海协作示范基地。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3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0元。

文成县,是著名侨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充分利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华,侨等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旅游县”发展,实行“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兴县、人才强县、开放活县”的战略,加快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左右。

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全国食用菌先进县,中国香菇之乡,全国最大的厚朴林基地。“十一五”时期,充分依托“神奇畲乡、风情景宁”的独特人文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优势,努力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着力实施“畲乡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亿元,年均递增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0元。

*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十一五”时期,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良好机遇,构建“一县四基地”,“一县”为建设生态小康县,“四基地”,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转移应接基地、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优质劳务培育基地。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600元。

(二)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借鉴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及经验,对*今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各县都着力于创新推动和产业比较优势推动,重视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重视产业层次的提升。立足县情,努力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和确定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启示二:各地都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域环境优势,加快区域资源开发,积极凸现强势区域和强势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经济量的更大的扩张。

启示三:各地都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快投资建设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步伐,努力创造有利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启示四:各地都着力开放带动与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努力实现借力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向外转移、转产转业,重视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国内外政策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美国、欧盟、日本等三大经济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政策有局部调整,但总体保持稳定,今后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轨道,尤其是中央作出的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为我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省、市统筹发展力度加大,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省、市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和谐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更加关注,使欠发达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省委、省政府把欠发达地区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我县加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沿海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扩张明显快于资源供应,出现工业产业的“溢出”,工业经济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成客观事实,有利于我县开展招商引资,与发达地区接轨,实现借力发展目的。我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民经济运行内在扩张动力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运行的后劲增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我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周期。面对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要积极借鉴经验,加快发展。

(一)着力推进四基地建设

构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大发展”战略,完善旅游规划,做大产业规模,做强旅游经济,初步建成旅游大县,使旅游业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构建58省道新产业基地。以新58省道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为契机,加快道路沿线的彭月、泗溪产业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组成新58省道沿线工业走廊,推进基地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来料加工等家庭型工业,使基地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以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小水电和橡胶制品业等本土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大县,积极培育特色突出的生态产业基地。

构建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健全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机制,促进劳务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引导和支持农户发展商贸流通、来料加工等,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增收形式的多样化,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二)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

按照“点、线、面”梯度开发和差异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产业发展布局。罗阳核心,要依托人口密集、设施较完善等优势,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58省道、52省道发展轴,引导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轴线的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形成全县对接外部的前沿阵地和产业、人口的集聚洼地,形成综合发展优势;适时开辟龙丽温高速公路*段新发展轴,充分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着重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东南综合产业区,加快构建应接型工业基地,发展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南部特色资源产业区,合理规划矿产品开采加工,着重发展水电工业和特色农业;西北生态产业区,着重发展竹木加工等资源型工业和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业。

(三)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心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继续壮大小水电、竹木制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本土资源工业总量,加快培育橡胶等非本土资源工业发展。坚持抓大促小,在完善和落实重点骨干企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建设标准厂房,加大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竹木制品等产业挖潜升级、增产增效,帮助做大做强。进一步鼓励本土企业通过“以民引外”、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彭月产业转移加工基地等基地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引进企业加快投产。积极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投入产出率。

大力推进旅游主业化。突出“山、水、泉、桥”主题,以弘扬“廊桥文化”为灵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发展温泉度假、濒水度假、高山避署度假,积极推进旅游主业化。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完善有关专项规划,做到有序有效开发。加快重点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争取开工建设氡泉旅游休闲文化中心等项目,加快氡泉欧洲小镇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旅游开发总体水平。加强旅宣传促销,针对潜在的客源市场,主动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积极做好建“网”和连“线”文章,在做好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整合的同时,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充分利用浙南闽东旅游资源互补性,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加快推进通景公路建设,拓展客源市场,壮大旅游经济。

(四)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难中求进,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土地方面,创新思路,把工作着力点由新增建设用地为主、转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来。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调整用地布局。加快供地速度,简化手续,尽快供出已批未供土地。拓宽用地视野,盘活土地存量,加强土地管理,处置闲置土地,加快村庄整治、旧宅基地整理。抓好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产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坚决杜绝“圈而不用,圈多用少”。加强政策研究,争取部分项目由省直接“戴帽”下达土地指标。资金方面,加强和改进政府对金融工作的服务,促进银企合作。政府和企业推出一批项目,以获得贷款支持。各商业银行加强指导,挖掘项目,拓展新客户,主动向上级行推荐好的项目,争取信贷规模、授权授信等方面支持。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放宽投资门槛,吸引民资和县外资金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同时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国债资金和各项扶持资金,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紧中求活,健全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前期保后续,树立前期就是投资、前期就是投资理念,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强化分工与合作的前期项目攻关机制,落实前期任务、责任单位、进度计划,配强力量,加强上下、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抓好项目审批、用地等方面对接,按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二是完善制度促推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项目决策机制。巩固完善审批制度的改革成果,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健全重点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协调制度,加快落地速度。继续推进重点项目领导联系、例会协调和项目推进激励机制的落实,及时化解项目推进中的予盾和阻力,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加强跟踪优服务,完善重点项目考核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实行全程跟踪督查,确保后续服务到位,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出成效。

好中求快,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抓紧项目实施进度,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确保一批续建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确保一批项目如期开工。交通方面,力争动工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全面完成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和58省道连接52省道县城过境段(新城大道)建设,逐步推进重点集镇连接新58省道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县乡道硬化工程,构建较为完善的县乡公路网络。水电开发方面,重点推进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建设龟湖、甲家渡、洋溪等水电站,继续做好温州(*)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电力建设方面,建设110千伏月湖变电所和35千伏新城区变电所,适时启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电力供给适度超前。市政建设方面,加快县城新城区开发进程,抓好城关引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科技文化中心、公共卫生大楼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五)着力推进招商引资

坚持选商引资。由全面招商向重点招商突破,变引资为选资,坚持把利用县外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引导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条和发展战略,筛选论证项目,主动与外地大企业合资合作;围绕骨干龙头企业,搞好上下游项目的招商,特别是鼓励外来企业引资兴办配套项目,延长生产链条,努力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片”的集聚效应。

强化招商载体建设。由遍地招商向工业基地承接转变,根据已有项目和企业区域分布特点,按照功能分区、相对集中、与新58省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快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罗阳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建设,做好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各项筹划工作,搭建招商引资良好平台,使工业基地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建设招商信息平台,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重要客商资源库和在谈项目信息库,围绕重点招商、重点客商有效开展工作,提高招商成功率。

改善招商环境。由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探索推行人性化服务,用真感情吸引投资者,完善投资项目申报手续全程制、服务承诺制。深入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招商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和项目审批全程制度,对引进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尽快帮助新引进项目落地建设。要善待客商,善待项目,做到服务人性化,切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良好氛围。

拓宽招商渠道。继续通过“走出去”招商、组织项目推介会、参加各类洽谈会、开辟网上招商通道等方式,全方位推介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项目。加强与在外*人的联系,利用企业家联谊会积极做好对外招商,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加强与沿海发达县市区的交流,积极参与跨区域协作,主动应接产业转移。

(六)着力建设新农村

一是发展新农业。按照特色、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立足资源特色、区位特色和产品特色,大力发展茶叶、竹笋两用林、蔬菜、食草动物等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做响“三杯香”茶叶品牌,建设茶文化城,树立*茶叶整体形象;引导和支持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开展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组织联合在一起“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二是建设新农村。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生产生活的原则,加快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小城镇、中心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篇8

我国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划,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从区位优势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群带动型、中心城市带动型、交通要道带动型;从主导产业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专业市场带动型、现代农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旅游带动型等;从城市化发展的资金来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外资推动型、内资发展型、混合资金带动型等;从城市化发展的形态来讲,可以把县域城市化分为县城中心带动的城市化、县域小城镇带动的城市化、县域县城和小城镇共同推动的城市化等模式。从山东实际情况来看,在县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种模式。

山城企区一体化的“南山模式”

山东省龙口市南山集团(行政区划为南山村)的前身是前宋村,改革开放前全村共260多户,总共8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如今,南山已发展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农民新城,整个南山集团拥有4万多职工,南山集团内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工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等,村民就地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发动机。南山集团城市化正是通过“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而推动的,南山城市化与产业的集群化、链条化密不可分。所谓集群化是指南山的产业不是单一产业,而是由40多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领域的10多个产业集群。所谓链条化是指南山把主导产业向前后延伸,形成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南山集团通过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发展,促进了南山集团的经济发展。南山“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使村庄与企业合二为一,农业变成工业,村民成为居民,劳动力成为员工,都在集体企业就业。企业联合村庄,使产业化找到了具体的载体;农村依托企业,使农村享受到了企业的发展成果,构建起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村企共赢。南山链式化的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促进了城镇功能的提升;而城镇功能的增强又为城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王格芳、王成新,2007)。

政府与产业园区推动的“邹平模式”

邹平是县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模式。邹平县域经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县域内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就业的不多,大部分人以就地城市化为主。而且,通过工业化和政府的推动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就业和居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制度投入和产业园区推动是两个主要的城市化动力要素。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通过“工业强县”战略、撤乡并镇、迁村并点、就业政策的制定、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城镇与乡村的规划、新农村建设等路径,推动了县域城市化的发展。另外,城市规划制度与政策的实施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高新街道办事处为适应县开发区建设的需要,加大了村庄整体搬迁力度,七里、鲍家两个村整体搬迁,东石、祉房等村部分搬迁,采用旧房补偿+自筹资金+政府补贴等方式确保群众搬入新居,通过这一做法,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居民点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集聚。从产业园区的角度来讲,截至到2007年,邹平县域内的产业园区数达到了14个,园区内的企业个数达到4168个。在魏桥镇,魏桥工业园拥有职工6万余人,其中农民工5万多人。2007年实现产值260亿元,税收13亿元。

农业主导型的“寿光模式”

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弗朗索瓦・佩鲁,1988)。这个增长极可以是工业,也可以是农业。山东寿光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城市化不仅有“工业主导型”,还有“农业主导型”。

寿光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生产经营体系,集生产、加工、运输、中介、服务、科技等多个环节,通过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整体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城市就业。目前,寿光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格芳、王成新,2007)。

市场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30万个,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韭菜和3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上游的种子产业、机械产业、塑料产业、化肥产业,带动了下游的蔬菜加工、销售、运输等产业,还带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各类购销公司、经纪公司、运销专业户等中介组织达到1.7万个,蔬菜流通产业链中的人员发展到近10万人。

寿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县域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寿光农业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寿光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民进城工作、投资创业、居住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增强了农民个人的城市化能力。第二,寿光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加工、配送、处理、销售以及各种中介、信息服务机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产业的集聚促进了人员的集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农民变市民的“城阳模式”

城阳是山东青岛市的一个近郊区,1994年由城阳县改为城阳区,那时城市化水平只有5%,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3%。城阳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通过旧村改造和相邻村庄的合并,实现农村区域的就地城市化,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阳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城阳积极承接青岛市区制造业的转移,工业化速度较快;同时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建设了中韩国际小商品城、宝龙城市广场、青岛国际服装城、青岛国际工艺品城、青岛棉花交易市场、青岛钢材批发市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城阳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1994年建区时的25∶60∶15调整为2007年的2.6∶64.4∶33.0。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机会,目前全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22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80%。

实现了农民向第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后,城阳政府开始实施以旧村改造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将全区230个村庄统一规划为46个居住组团,相邻的村庄集中建设居住社区。几年来,城阳区累计实施了52个社区的旧村改造,22个社区完成整村改造,3.4万户村民住上了楼房,腾出产业用地6000亩,相当于原占土地的55%,全部发展第二、三产业。城阳区在旧村改造的同时,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旧村改造使农民的居住城市化,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城阳区和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投入80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2005年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有6.2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7000万元,每人每月领取的金额达到104元,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2%,9000多人获得了医药费补偿,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88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180元。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王格芳、王成新,2007)。

以园区带动城市化的“乳山模式”

乳山地处山东半岛南端,1993年撤销乳山县,设立乳山市(县级)。全市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多,占全市人口的91%,城市化水平较低。近年来,乳山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更广空间统筹谋划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和谐律动的发展格局。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48%。

乳山市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以建设园区为抓手,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乳山以高标准建设“两区八园”为载体,吸纳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拉动县域城市化进程。为推进县域城市化进程,采取以区建园、区中建园、园中建区的形式对市区和两个开发区实施了“三区”对接工程。依托区位优势,先后规划建起了韩国工业园、银海工业园和金海湾工业园。目前,三个园区累计引进国内外项目54个,总投资达3.6亿元,项目已开工面积9.6万平方米,解决就业人员3200余人。

在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坚持制度创新,畅通农民进城渠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实行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放宽中心城市的户口迁入条件,将在市区购房面积75平方米的落户标准调整为安居工程的最低标准52平方米。加快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覆盖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对转入城镇户口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要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乳山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初步构建起了市区四周以园区搭接的子城区合拢发展的县域城市化新格局,成为县域城市化的“助推器”,推动了县域城市化的进程。

结论

山东县域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政府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还在于清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发展县域经济与产业布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促进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向县域城镇集聚,推动县域城市化的发展。未来县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县城的场域功能与结构升级。县域城市化应重点发展县城,抓住县城这一核心和增长极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其次,实现城镇生活方式与品质再造。县域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镇生活方式重构的过程,是城市生活方式向县域城镇延伸辐射的过程。中国未来的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将有可能集中中国最多的城市居民,城镇将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加速县域城市化的进程,就是要把农民变为市民,实现农民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并实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再次,构建乡村建设与新田园生活样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实现乡村城市化,创造一种新田园生活样态。乡村城市化是乡村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居民点的城市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等达到或接近城市水平。最后,实现产业集聚与提升城市就业。县域城市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必须以集聚在城镇的乡镇企业为支撑。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空间,还是一种社会结构空间,具有独特的城市化价值。另外,还要注重制度投入与社会结构创新。城市化作为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载体,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制度性投入,实现社会结构的创新与再造。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对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综合制度进行改革才能推动新一轮城市化的发展浪潮。

篇9

乡村旅游是既悠久又新鲜的事物,当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的标准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NKI显示,国内第一次论及乡村旅游这一事物的是1990年凌申的《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第一次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92年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之后,马波(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刘德谦(2006)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乡村旅游的渊源后,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王志东(2013)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综上,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重点集中于概念等基础理论、开发与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

时至今日,笔者结合以上“大家”的研究和当前的形势,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乡村(城郊)地区良好的原真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适当开发和包装,以体验田园闲谈生活、农业生产劳作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产品供应形式,主要面向城镇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旅游活动。一句话,乡村旅游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基于乡村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载体构建起来的原真性乡土氛围。其“硬核”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目前较为成熟的形式有: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村、古村落游等。

二、乡村旅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生产方式,有效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繁荣稳定;满足游客需求,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制的大国实现和谐发展,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桥梁作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生态平衡、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寿光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一)寿光名片

寿光是全国百强县(市),闻名全国的蔬菜生产、流通基地,同时也是农圣故里,文宗之乡,海盐之都。经过创建,寿光市还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的荣誉。这些都为成功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寿光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展情况

寿光市依托大棚蔬菜种植模式和现代高科技农业形成了品牌化的蔬菜旅游之路;依托现代化城镇建设打造出了新农村旅游之路;规划建设了寿北双王城生态旅游区,高端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以农户个体为主,已运作较为常态的旅游形式有三元朱新农村(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为代表的乡村宗教民俗游、弥河文化乡村旅游、果园采摘游、羊口镇滨海渔家乡村游、特色蔬菜强镇旅游、土法酿酒文化旅游、林海农业体验和观光游、现代科技农业体验游等。统计发现,寿光市乡村旅游远未形成气候,也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季节性特征鲜明,游客主要以少量当地城市居民为主。

四、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识别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技术进行问题攻关。第一步,梳理有关的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参照;第二步,设计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发放和回收,主要分为三类人群:利用大型节事活动(蔬菜科技博览会)对外来游客发放问卷;对当地居民(旅游消费者)发放问卷;对乡村旅游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发放。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化表进行,分值从“1”到“5”表示对于问题的认可程度依次递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率为76%。最后一步是将回收的这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M行资料汇总整理后提供给研究人员和专家,使用德尔菲技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识别和决策。经过进一步研究,列出了制约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10个因素。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而分析在一个距离一线城市较远的县级市发展乡村旅游,在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开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清,定位不准

乡村旅游各方利益主体并没有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更没有将这一良好的经济载体与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藕合起来,导致资源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产品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二)产品庸俗化,缺少品牌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竞争力

寿光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普遍缺乏高端上档次的品牌产品,产品市场定位不够鲜明,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创新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因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产品不够系统,始终在庸俗化的中低端层次徘徊。寿光有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著名的“三圣”文化,但没有深度利用和开发,发展后劲不足。

(三)市场开发滞后,宣传营销工作成为发展障碍

调查显示,寿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力度不够,营销宣传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制定和维护中长期的规划,保护并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基本局限于满足现有区域内的发展,导致寿光市乡村旅游产品无法走出去,发展得更远。大部分的客源来自于县域内,中远程的消费市场份额很少,更谈不上拓展,具体情况可见图1。

(四)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欠规范,管理水平较低

寿光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行业规范,特别是对于一些未形成规模的产品形式来说,普遍没有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经营机制缺乏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对客服务质量低,语言交流、服务标准、硬件设施功能不够完善;旅游纠纷的处理机制不完善,与周边区域以及乡村旅游的发达的北京、台湾等地区相差甚远,基本处于一种自发式经营的状态,离合作社式的、行业协会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还很远。

(以上数据根据寿光市旅游门户网站数据整理)

(五)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靠经营者自己的经济投入,观望着虽有发展意向,但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止步不前;政府层面的投入不够重视,没有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创造条件,特别是缺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很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无法按时上马,损害了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利益。

五、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目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发展内涵不够、发展档次偏低、特色竞争力差等问题,县域乡村旅游的地开展一定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积极主动地寻求特色,结合当地的原生态乡村文化,适当开发与包装,具体所来就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市场竞争优势,规避短板,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来传承并发展当地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势资源蔬菜,从新农村建设、渔家资源开发、蔬菜高科技等模块进行一次华丽转身,继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这条路上实现长远发展。通过发展度假休闲农场、农庄、庄园、民宿等多种形式打造真正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围绕弥河、湿地、滨海、蔬菜、民俗五种资源制定现代田园度假休闲+齐鲁淳厚民俗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高端的旅游和度假消费模式。要学习欧洲、台湾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积极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能量,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发展“三圣”文化为平台,进行广泛论证,探索出助推寿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可以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三元朱新农村建设项目为龙头,打造系统化的品牌产品服务,发展寿光境内的传统草编、泥塑花盆、制盐、苹果树种植等一大批适合乡村旅游开展的项目,建设韭菜之乡、胡萝卜之乡、丝瓜之乡、苹果之乡、甜瓜之乡、渔盐之乡、湿地之乡等一批特色强镇,注册产品商标,以点带面,逐步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实现全域旅游视野下的品牌发展模式。

(三)紧密依托蔬菜文化和蔬菜资源开拓中远程市场,做好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寿光市的蔬菜资源已经闻名全国。但“蔬菜”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应采取采摘体验向现代农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每年拿出不低于乡村旅游总收入20%的费用用于宣传和市场开发,将寿光市包装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的休闲度假农场庄园。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规划,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中远程市场,利用已经成功举办多届的菜博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寿光市的城市名片拓展国内市场,并进一步拓展周边区域市场的高端消费人群。

(四)规范管理,打造宜居宜游的软环境

健全管理组织和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管理、农村改厨改厕工程、景观打造、产品生a、旅游上层设施配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导游服务优质化等必要的乡村旅游条件方面,解决可进入性差、卫生不达标、设备功能不健全、接待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寿光现代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修旧如旧、复原维护等多种方式实现寿光乡村地区独有的旅游事物,并结合乡村旅游这一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这样不仅能够搞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篇10

金融与风险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作为将资金作为行业核心经营项目的金融行业,其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的不稳定性也可能直接带来经济市场的不稳定,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各县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县域金融多采取僵硬的、保守的管制态度,最终导致县域金融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正常发展,进而也就无法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的支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县区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县域金融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县域金融健康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县域金融带动县域经济,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长久发展。那么具体而言,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县域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产业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县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的发展,甚至在有些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对农村发展产生支撑作用,自然也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支撑作用。

(一)县域金融促进农业创新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农业作为传统的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发展模式相对固定,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农业发展本身面对的自然环境的改变,还是农业发展中面对的竞争环境的改变,都要求现代农业做出创新和改变,只有创新和改变,农业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我们知道,传统农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产出值并不高,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并不成比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农业创新。农业创新需要以及的创新资本,比如进行基本的农业科研研发,或者进行其它创新试验田等,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就需要县域金融作为支撑,比如通过融资、信贷等形式。由此可见,县域金融对农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县域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撑作用的体现。

(二)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

“精准惠农”是最近推出的一项新的惠农政策,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惠农活动,可以说,精准惠农是新时期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我们指导,在精准惠农政策的实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人才或者资金的投入,而不管是什么投入,其根本都是资金的保证。以目前精准惠农政策的实际适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的精准惠农,都需要地区金融的椭,从基本的资金借贷到资金引入或者招商引资等行为,事实上都是县域金融在发挥作用。所以说,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也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支撑。

二、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县域市场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自然需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样体现在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上。与大城市的大规模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特点,其一是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大企业的崛起通常具备一定的原始资本的积累,但是乡镇企业则不同,由于门槛较低,或者政府鼓励等原因,最初的资金投入并不大,所以总的来说,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都相对薄弱;其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大,由于乡镇企业最初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其可塑空间大,而一旦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某些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那么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融入,而资金的融入来源,大多数是县域金融。所以说,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是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体现。

三、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支撑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其促进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方面。县域金融本身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他的存在就打破了县域经济的纯实体经济的局面,丰富了县域经济的组成,同时,县域金融的存在也可以为更多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现代技术产业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发展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县域金融与其它行业的互动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进而保证县域经济的长久和稳定发展。

篇11

一、引言

目前,面对市场日益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新蓝海。浙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的所在地,且所辖县市多拥有丰富的农林渔业资源,其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因此研究浙江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于发现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象山县农村电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构建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为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课题组首先走访了象山农村电商的主管部门――象山县商务局,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调查了解了象山县农村电商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对象山县农村电商重点个体和典型代表的实地调研,总结模式,发现问题。

1. 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象山县地处长三角南缘,浙江中部沿海,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水产加工体系)。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象山农村电商发展初见成效。

从2014年起象山县政府相继了《关于推进“电商换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象山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县政府以邮政局依托,发挥村邮站的优势,大力推进村级服务站建设,至2016年4月份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50个。2015年7月起又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积极启动农村淘宝项目。目前,县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新建村级农村淘宝23个,运营两个月来,已累计为村民代购26000多笔,成交额470余万,村站合伙人工资月收入普遍超5000元。

2. 象山r村电商发展的模式

农村淘宝项目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途径。实践中形成了政府驱动和能人(创业者)驱动两种有效模式。

模式一:政府驱动型

政府是促进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除了提供政策平台的支持之外,象山县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致力于本地电商平台的建设。2015年县财政专项投入78万元扶持打造了淘宝“特色中国・象山馆”平台。该平台通过开展商家技能培训、网上包装促销、线下对接参展等途径,相继推出了以史家糕点、莫家码头、鲲记海鲜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店铺,并创下了5分钟卖出500公斤“红美人”柑橘的佳绩。作为象山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象山馆在充分发挥本地农特产品突出优势的同时,有效拓宽了象山县生鲜、海干、海味零食等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开通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入驻商家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线下资源对接会、线上流量支持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地网商群体,使农村电商不断升温。

模式二:能人驱动型

创业者是实现这一路径的主力军。以创业者为核心的能人驱动是当前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的另外一种典型模式。2015年8月27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招募宣讲会在象山文化活动中心召开。会后,在400余名参加宣讲会的青年中产生了30名首批“农村淘宝”合伙人。2015年10月以来,在象山县党委、政府和象山县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宣讲会、发放传单、悬挂横幅、海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以及后期的层层选拔,象山县第二批农村淘宝服务站人才招募中有32人获得了农村淘宝合伙人资格。其中,高塘岛乡江北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是五个创业青年共同开办的,自2015年9月底开业至今,已累计为村民代购货物数千件,货值逾50万元。目前,他们正在着手虾皮、紫菜、红美人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以商家为主体,在政府和创业者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象山县网商规模不断扩大,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农村电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三、象山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体上来看,象山县农村电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基础薄弱。象山县农村电商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体上基础还比较薄弱、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服务平台单一。目前,“特色中国・象山馆”是象山县唯一的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益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单一,限制了象山县特色产品知名度的扩大和推广。三是农产品及其消费特征的限制。目前,象山县的特色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和海鲜为主,这对加工、冷藏、保鲜等相关技术有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四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近年来象山县物流布点和网络发展步伐较快,但仍不完善。以象山县西周镇为例,部分物流点位置较偏僻,服务体系不完善,对电商发展存在一定制约。五是网络覆盖率低。目前,象山县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不高,网络信息相对还比较闭塞,直接导致农村人民信息素质缺乏,对网络的认知程度低、农村淘宝的使用范围小。六是电商人才匮乏。农村地区知识型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数量,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启示与建议

1. 完善平台建设

平台是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有效解决目前平台建设的单一和不完善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统筹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电商平台建设的政策扶持。

2. 提升储运技术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尽快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三级配送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不断改进储运技术,提高储运效率,增强农村电商的市场竞争力。

3. 重视口碑效应

口碑是农村电商长期发展的基础。打造特色农村电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口碑效应,即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督,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口味、包装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网络平台的宣传、创新和维护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4. 解决人才瓶颈

目前,农民网络素质偏低,电商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出台有效措施,为农村基层吸引和留住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在农村开设电子商务课堂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网络素质。

5. 促进产业融合

象山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Y源,石浦古城、影视城、松兰山等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因此将旅游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合发展,在旅游中注入农产品的元素,以旅游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为象山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8).

[2]崔仁煜.繁荣农村电子商务 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J].农经管理,2016(06).

[3]吕晓昶.互联网+农业――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互联网+金融,2016(05).

[4]程丽丽.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构建――以台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3(03).

[5]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7]张振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对外经贸商务,2015(05).

[8]蒋照鹏,朱永法.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05).

篇12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指标预警层)。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要素预警层)。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目标预警层)。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见表1)。

(2)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见图2)。

根据系统预警,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见图3)。从总系统来看,2005年为中警,2008年为轻警,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注: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TJ001)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4).

[2] 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4).

[3] 田金方、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2007(4).

[4] 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