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8-16 09:2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素质教育的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提高。

二、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着素质教育看法

(一)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等形式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其特点:

(一)体育教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篇2

我是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工作近二十年,担任教练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感基层教练员在选拔、培养、输送运动员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确实占有很重的位置。

一、思想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体育运动的训练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体生理承受能力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运动项目表现得更为突出:如长跑、马拉松、举重、越野等等,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周而复始,显得枯燥无味,既劳累,又艰辛。这就要求被训的运动员,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又要有坚韧不拔的斗志,敢于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下经受考验,坚定自我,勇往直前。

二、从运动员的思想基础和心理个性考虑

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对自己带训的运动员,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喜怒哀乐、生活起居等多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强调的是要着重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体校的运动员虽然同时进校,但因渠道不同,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境好,有的家境很困难;有的本身条件较好,父母亲很支持,有的条件一般,父母持观望态度。通过一段艰苦训练后,会发生两极分化,一些人感到自己身体素质好,成绩出得快,可望留校作为正式队员,或被上级学校看中将来可进专业队,前程似锦,会情绪高涨;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是这块料,前程无望。当然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过且过。按照金字塔成才原则,最终只有屈指可数的运动员继续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大部分都会改行到各行各业之中去。

三、针对思想细致教育方面

针对队员的具体情况,在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新学员,要向他们毫不保留的介绍竞技体育训练之艰辛,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或借助于开展的各项活动、游戏等形式,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2.对于运动成绩一时上不去的队员,要鼓励他们经得起磨练,同时要开动脑筋,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对于那些运动成绩不是很拔尖,或者说不能继续在专业上深造的学生来说,要和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流。比如说:他们的前任,有少数深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身各行各业,并且是因为体育方面的特长才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条条大路通北京”的道理。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四、从一言一行到品行如一说法制观念

要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和了解各种法制法规,如:《运动员守则》,不要被社会上一些坏的现象所迷惑、上当、受骗,更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利用贴切的举例,使他们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得到洗礼,行动受到警示,并自觉地去防止侵蚀,勇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他们严格行为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从积极因素着手,巧用激励法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严格出勤、纪律组织性、讲卫生、团结关爱等,去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同时,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行为突出的要在墙报上及大会上予以宣传和表彰。

其次抓住他们竞争意识强的心理,多利用竞赛游戏的形式,联系着日常生活规律进行,给他们营造表现自我优势的机会,获得自己胜利的成就和内心的喜悦感。

再次,团队中树立训、学、形的典范,养成敢于拼搏,勇攀先锋的性情,把每个人的优点、优势联在一起,形成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真正达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要求。

最后,充分利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把在训练课中对运动员的一些要求,转化为自己主观的目标和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正确的思想,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向高,使自己成为一名思想素质优良、运动技艺优秀的运动员。

篇3

    一、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等等。其实,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有三项: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在主要的方面已经接近达成共识,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这是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一直空白,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以至长期得不到加强。又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一直处理不好,使之长期对立,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这不能说不对,但笔者认为,“目标分层”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分层”,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篇4

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知道,在农村倡导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再者,要抓好农村素质教育就必须得引起各方面的足够视。就近几年来说,素质教育重点似乎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地很好,而忽视了农村学校。我结合自己的学校管理经验和我校现状谈谈,对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方法的看法: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他们极少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怎样?教师眼睛盯得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日为分数抓学习,为考试抓分数。教师讲课的方法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死。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教师照本宣科的东西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付考试,有了好成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谁管你教师能力如何?所教的学生的能力怎样?),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荣辱。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上级抽考什么就把精力放在那里。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农村教育若不走出这个误区素质教育就是空谈。

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压力大,负担重。每周课时多。教师每天备课、写教案将花去大量时间,学生的活动也极少。至于对学生的管理也是简单化,家长制。只注重分数,缺少能力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成绩高、听话就是好学生。上级教育部门评价教师是,班级学生成绩高就是好老师,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这样。教师每天很累,学生每天更累。教师围绕上级统考学科备考,学生围绕教师辅导抓题去做。每天学生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没相应的课外活动。

教学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关系等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成为素质教育绊脚石。教学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学仪器、器材的欠缺;地理位置的偏远信息的闭塞等;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留不住优秀人才等。

综合上述因素,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推广从而严重制约,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才能更好地在农村学校真正推行有实质意义的素质教育。以上是本人对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看法。

篇5

素质教育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来的一种教育。实在说来,过去的教育亦必然对学生素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吴文俊素质很好,黄昆很好,王选很好,然而,他们不也都经过小学、中学的培养吗?那时的教育不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吗?他们都受过知识教育,难道知识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曾有过巨大影响?问题在于,虽然无论何种教育都会对学生素质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素质教育所寻求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其一;其二,这样那样的影响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我们所寻求的是自觉的有意识进行的素质教育;其三,确实出现了妨碍学生素质朝着积极方面发展的障碍,从观念到机制上的障碍都有。当人们对消除这些障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希望自觉地推进合乎我们理想的教育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识教育意义的人,但他们对这种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所谓视角的调整,即教育着眼点的调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经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当局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当事人(包括相关的教师、家长)着眼于升学、就业,这也无可厚非。教育有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功能呢?有没有成就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呢?都有。

但是,这类着眼点却可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忽视前提,因而也忽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社会自身也有个素质问题,社会状况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取决于一个基本的东西: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发展,同时,最终都应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出发点到过程,到目的,人自身的发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素质,从而决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早已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就是讲人的发展的吗?事实上,这一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全面发展首先视为人的权利,而往往只作为外在的一种要求,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①那样来理解。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即外部世界为个人本身所驾驭,这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占有优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带来的升学(深造)机会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的增长,教育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因而优先的是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旦说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及其发展。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素质教育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调整到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上来,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们是否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二目标的调整

一旦说到为经济服务,为就业作准备,就容易想到学知识,学哪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然而,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这里为止,就有问题了。教育总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素质教育能够抛开知识教育吗?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割裂开的一种教育吗?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认知,虽然不只是道德认知;美育中少不了审美知识的传递,虽然还有审美情感的陶冶;体育中少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吗?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素质教育绝非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额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轻视知识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识教育做得更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试,也绝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摒弃的。然而,知识教育的目标需要调整。比如说德育,我们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并且把德育知识考试的成绩看得特别重要,这就走样了,这就不是在优先关注素质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是“行为原则和规范”②。道德问题主要讲的是善恶,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恶问题,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恶评价,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靠践行,而行为则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会很乐意去从善;有了坚毅的道德意志就会从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时违背了能及时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撑,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坚实而良好的道德习惯,最有利于他/她一辈子的端行。

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与此同时,把目标重点要调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这样说来,素质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亦非额外的一种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标均应作一些调整的教育。学生要大量学习的还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应削弱,还应学习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来说,一种是他记住了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还有对其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知识、使其产生过一些感悟的知识、使之感动过的知识、久久不能忘怀的知识等,甚至还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来的知识。上面就受教育者主体而言将知识分成了五六类,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大多只走了一两步,只停留在记住和理解了的知识,有时甚至理解还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识、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识,时而被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比如说,把考试搞过了头,变成应试乃一切,便是属于这种只走了一两步的知识教育,因而也是较为肤浅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希望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素质之质,即心灵,知识教育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灵。无论是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抑或是人文知识,在教育中均可达此目标,所以,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的这种祈盼是合理的。

三结构的调整

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其重点在于改善知识教育,不仅要调整知识教育的目标,而且对知识结构也要作一些调整。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乐、美术知识的教育,增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以为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加强素质教育了。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虽与错误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这一看法上,就很难理解素质教育之真谛。音乐、美术知识对人的素质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属于人文知识,是直接表现人的心灵的知识,它能唤起心灵的震撼,能更直接地进入心灵。

从性质上说,它属于美学领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对音乐、美术,受教育者除了认识之外,通常还会有体验、感受和欣赏,也就是说,它能焕发出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幼时学的一个数学定理,不多久可能就会忘记;幼时学会的一首歌,可能终身难忘,哼唱一世,吟诵一生,因为它成了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问:难道数学、科学中就没有美学吗?数学、科学之类的知识教育可不可以像艺术教育那样给学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够像艺术教育那样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让学生认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体验和欣赏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乐旋律那样伴随学生的一生呢?虽然不一定是背诵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记呢?艺术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正是所谓“应试教育”最易忽略的。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③,按照美的规律既构造对象,也构造自己,这是人的特性。当教育明白人的这一特性时,便会明白美育的重大意义。艺术教育不等于美学教育,各类科学教育中都存在着美学教育,但艺术教育有较为直接的美学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艺术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艺术应是一切教师所要追寻的。这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所说的就是美学的尺度,既被运用于对象,又被运用于自己。正是“内在的尺度”把主客体联结在一起,而“内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人用心灵去作用于对象,也构造着对象,构造着自己。知识在它尚不真正属于受教育者的时候,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在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尺度时,其作用的性质就会起根本的变化。可以说,素质教育就在于寻求这种根本的变化,而美学因素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起着让知识进入心灵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艺术教育,这本身亦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美育曾经受到极大的挫伤,曾经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从教育方针中消失。为何消失?众说纷纭。但是,艺术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实,则是尽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④中。为何出现?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当然也不是与知识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乐教育,要识五线谱,要学如何发声,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达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不只是知识。当素质看重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也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但是,人们观察它的时候,视角调整了,目标调整了,调整到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了,关注情感,关注命运,关注心灵。而艺术教育的这一要旨,对于其他种类的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所以,在知识教育的结构上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必要的。从微观上看,每门课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资源结构;从宏观上看,适当加强人文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也是需要格外考虑的。

四角色的调整

这里,我们简单地叙述一下教育者角色的调整问题。需要优先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1教育者同时视自己为受教育者

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育者角色,亦应是受教育者的角色。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恰在于主客体的融合,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分割。然而,教育者过强的角色意识正有碍受教育者主客体的融合。所谓“过强”,指的是这种角色浓重的外在性。换句话说,教育者明显地站在受教育者行列之外,或者说他与受教育者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是个客体,当这一客体远远地位于另一地方时,其拥有的教育资源就很难成为主体受教育者的“内在的尺度”了,就很难有主客体的有效融合了。毫无疑问,当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多说“我”、“我们”而少说“你”、“你们”的时候,效果是不大一样的。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最好站在这个教育之中,也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力求与学生在这一点上是零距离的。任何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时候也不能说自己不再需要这样做。

2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但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篇6

一、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广义的素质,可以说它包含了人本身物质和精神的外在的一切方面。具体可划分为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许多方面。在各方面中思想素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目前的中学生是将来的社会主本文由收集整理义劳动者,不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

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目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同时又是我国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自由发展的本质区别。

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任务

初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任务,如语文、外语主要要有文化素质教育并兼有思想、科学、美学等素质教育任务;数学、物理、化学主要承担文化、科学素质教育任务;音乐、体育、美术则分别承担着身心健康、审美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任务。相比之下,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最为重大,它的内容决定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能力素质,高尚道德的素质,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并且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才能由决心毅力去学习兢兢业业做事的本领。通过兢兢业业做事,在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增砖瓦,才能体现出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德素质。

三、社会现实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艰性

篇7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均将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生教育[1]。我国的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近年来口腔种植患者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入学后便投身到高负荷的临床工作中[2]。研究生教育专注于临床能力培养,忽略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这也导致口腔种植学研究生临床接诊过程中医患纠纷与医疗投诉不断增加,不能完全胜任临床工作[3]。如何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是否有必要在口腔种植学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是笔者多年来不断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1-2]。我们于2019年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群体抽样调查,共纳入23名研究生。1.2调查方法。由两位口腔种植学一线教员担任调查员,采用自编问卷以调查者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收回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未填者,及时补充填写,以保证问卷合格率。共发放25份问卷,经确认后有效问卷为23份。收回问卷后由专业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4]。1.3调查内容。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年级等),口腔种植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等。1.4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问卷23份,合格问卷23份。其中,男生12人,占52.2%;女生11人,占47.8%。平均年龄(29.5±6.6)岁。2.1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发现,所有研究生均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91.3%的研究生认为教研室对人文素质教育足够重视,26.1%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较专业课程教育(8.7%)更重要,78.3%的研究生认为应该在校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见表1。2.2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调查显示,100.0%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其在临床工作中改善和处理医患关系,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丰富专业内涵,95.7%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制订职业规划,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精神境界,见表2。2.3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调查发现,91.3%的研究生认为本专业教师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与此同时,82.6%的研究生对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表示满意,但仍有17.4%的研究生表示不满意。65.2%的研究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比例。65.3%的研究生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当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见表3。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育;作用

一.浅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换新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化学教育者必须研究如何让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教育体现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辅相成,发挥化学实验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在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加强化学实验室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选的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一些定型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篇9

一、抓基础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新主体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经验加工改造,以非同寻常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取得新成果的过程。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把已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拿出来应用,去获取新知。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新。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

创新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二、给民主

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氛围的天地是十分宽广的: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提问、讨论;写作教学中的练笔、办报、摘抄等等都是。如让学生办手抄报,放手让他们寻找材料,安排版面,自我设计,做到图文并茂,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形式不仅局限于教师面授,还应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学习、校外学习、书本学习、实践学习。在这“自由”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重启发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在教学上尤为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取得新的发现和创造。在过去的不良教学中,应付死记硬背的考试,片面强调重复地练习、盲目地抄写、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无暇思考,没有发展创造潜能的时间和空间,即使掌握了大量知识却难于应用,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而启发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让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锻炼总结能力,如果学生暂时不能发现,教师要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最终依靠自己发现规律。

2.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1)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听读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习惯;(2)可以鼓励学生对听读内容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持怀疑态度,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听读内容;(3)训练学生用否定假设推理,让学生站在听读内容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相对应的方向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判断的习惯。简而言之,在教学中是以三个问题形式出现:①从课文中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是否还能得到新的见解?②课文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吗?③假如不是课文中所说的看法,情况又如何?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提出这三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较大程度的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50-01

一、中国未来教育改革战略目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二、素质教育的马头卒——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最早是在1974年,在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接收的提案中,有一份提案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他认为要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接受过信息资源应用培训,能够应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而今信息素质已从其最基本的检索功能定义,衍生为包含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全方位概念。比较典型的概念是:信息素质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需的技能,是人们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并升华出的一种新品质。

三、我国21世纪教育的通行证——小学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时展,现在学术界不断有人指出,现在的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向边缘教师过渡。此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我们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宁可不上课也要为其它学科老师制作课件;课上的如何可以不追究,学校交待的任务一定要做好;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一时间,信息技术课成了边缘课,信息技术教师成了边缘教师。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1)提高思想认识。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转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少年儿童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加强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1)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小学信息教学活动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紧扣课标。各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2)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教育主管部门握好课程评价这根“指挥棒”。这事关方向性问题,上级有啥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级学校就会有啥样的应对措施。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评价,不要进行泛泛的“达标式”的检测验收,要落实到真正考察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上来。上级严,下级必严。

四、结论:

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信息时代,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都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我们要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总之,只有多管齐下加以改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就会由现在的边缘化倾向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们相信:对全面实施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的积极探索,一定会使得信息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1年01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根据素质教育的含义所谓素质主要由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素质两部分组成。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从根本来说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特点就在于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技能,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一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完成对初级和中级操作人才的培养输送。因此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水平决定未来基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各职业院校迅速发展,面对扩招很多学校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素质较低,面对这一现象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显得非常的必要。教学活动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教学的素质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职业技术学院当中很多学生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对各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也是一项基本的素质。

1.1 培养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对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的懂一些电脑操作常识,但是这些操作都是一些基础和普通的操作,只是懂得皮毛而已。要全面的掌握计算机运行的原理需要深入的了解计算机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知道理论知识的重要,对于自身懂得一点操作是微不足道的。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各种事列和现象说明计算机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不能有效的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让学生重视计算机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1.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一全新学习环境。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适时的改变。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对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就显得非常的枯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课件,融入声音、视频、图像等要素,创造一种新颖、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为学生自主学生创造条件。

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通过自我学习解决学习生活当中的有关问题。在计算机课程当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从多种途径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计算机教材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的一致性和操作的多样性共存。比如在WINDOWS 使用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文件的复制就涉及到剪切和鼠标拖放的多种方法,在上机的过程当中,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演示和引导。另外在WINDOWS系统当中有一个“帮助教程”,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教程引导学生自我摸索,在教程引导下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2)通过合作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将各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在合作性学习模式当中,学生没有太多的顾虑,对学习任务可以尽情的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有关计算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3)适当的举办比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的举办有关活动,如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比赛。通过比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信息社会时代,网络为主的信息媒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显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要注意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刻的提醒学生应该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常用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说学习了上网这一课程后,教师可以布置某一课题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用文字和图片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过来。又如学习Word的文字处理后,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份小报,对指定信息进行编辑处理,最后放到磁盘当中通过网络或是打印出来。这样通过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 改革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实际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将来的工作当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强化各种实际操作的环节,注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实操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和强化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之一。

3.1 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实践,乐于实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各种任务,有目的性的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了WORD的排版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一份自荐书,对字体和格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并要求在多少天内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目标明确、效率也较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示范带动,增强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单一传统的“讲授—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并不适合。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内容就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演示功能,采用“示范—模仿”式教学。即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示范的步骤去操作,这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很有效。增强了直观性,能迅速的、准确的让学生学会操作。

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不是瞬间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素质教育的有关文件深入研究,将有关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为社会培养出各种高素质的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职业,2011,(03).

[2]钟振宇.创新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素质教育[J].职业,2009,(33).

篇12

随着小学素质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受到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倾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小学语文倾听理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倾听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当前我国小学中对于课堂倾听教学模式的程度远远低于言语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进度。

1.增强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改革就是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积极性,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转变,在素质改革中,倾听能力受到了整个教育行业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的影响,而且学生作为知识的被传授者,更是需要在听课能力的上加强培养,从而积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本文通过对于倾听教育方式的剖析和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提高整个教育行业的教学水平。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对于倾听教学模式的提倡,激发学生认真对待课程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于课堂学生的了解和分析,强化所有学生和老师对于倾听教育的信任,为整个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价值

2.1养成良好和倾听习惯,促进整个教育的自由化和创新化。

“倾听”的含义就是积极主动地听取别人的话语和意见,在整个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提取对自身有益的内容,从而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真正善于倾听的人会谦虚、认真地投入到说话者的世界中,然后集中所有注意力和精神思维分析整个过程中的内容,通过心灵的交流和思考,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内容。整个听和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倾听者处于绝对的自由状态,舒心和自由地听取别人意见,并且提出看法和内容;在整个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倾听者通过自己思维的分析和辨析,能够得出自己想象出的结论和看法,从而提出异于别人的建议和看法,这种有目的、有想法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将讲话者的内容融会贯通的创新过程。

2.2推进倾听教育模式的课堂学习模式。

“多听,多做,少说,神仙怪不得”这句话说明在我们生活中,倾听所占的比重在整个人际交流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和作用,也是每个人了解外界和别人看法的关键方式,只有学会倾听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和知识;在生活中,很多人虽然知道倾听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不会真正倾听他人,只是盲目顺从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种倾听方式我们称之为“盲从”;真正的倾听者可以在接收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加以辨析和纠正,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一直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想法。倾听不代表盲从,也不代表恶意求知,倾听是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结合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3培养倾听习惯,健全人格素质。

在课堂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学习方式必不可少,而且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对于倾听和朗读来说,更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学习小学语文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就要积极听取老师和其他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加以分析,达到有效的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听取老师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只知道一味地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不知道要集合老师所讲的知识加以分析。通过完善整个小学的倾听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积极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积极分析所听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性格和人生观。只有培养了完整的独立性格,才能积极应对人生的挑战。

小学是我们学习的基础阶段,在整个小学阶段,所有的培养方法都是关乎未来成长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分析能力、自我独立性格的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我们有着很多感觉和触觉,倾听代表着一种谦虚、内秀、包容的态度和品质,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积极推进整个倾听式教育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学习性格,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