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笔者教学时并未使用这些资料,用一个实验班跟踪对比,所得的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看来,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用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题假设
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出发,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假定课程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对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及策略。
3.2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等情况为主,共设计了10道是非选择题,调查范围是港北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所重点、两所普通)中学。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出的初三年级学生(每校各70名)共210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1份。被统计的学生中,男生111人占55%,女生90人占45%,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4、结果及原因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当前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②课堂教学时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③教师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上课之前没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或是课堂上废话太多,补充内容太多等原因;④课外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负担过重。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
5、措施及策略
5.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5.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人与手段的活动。
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亲和力强,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其次,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5.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5.4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5.5.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5.5.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又称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是东方绘画的杰出代表。古时又把国画称为丹青,主要是指画在绢、纸上并且加以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墨汁、颜料,按照历史形成的表现形式、艺术法则和规律而创作出的绘画形式。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发展过程的辉煌岁月中,经过历代画家对其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逐渐升华而日臻完善。它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界的珍宝,同时也为世界绘画艺术领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在初中开设国画欣赏课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欣赏国画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艺术熏陶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使他们为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而陶醉,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例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将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长江、黄河还有长城有机地统一在气势磅礴的画面中,旭日喷薄而出。在红太阳灿烂光辉的照耀下,祖国山河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观赏过后,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2.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国画艺术有着久远丰富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传统的国画在绘画技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画家经常在画作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说明了画与诗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描述出画诗的统一性。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画、诗、书、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蔑视对自然的单纯模仿和表面形式的追求,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国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国画所用材料的特质,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
3.提高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国画中的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形式表现客观事物,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外在形态的超越而达到一种客体和主体情感紧密结合的表现形式,使主观情感通过客观事物的特质自然流露。借物抒意,是国画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
二、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画欣赏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美术课并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国画欣赏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单纯讲授的时间过多,与学生互动环节时间过少。大部分教师讲课时间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觉得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
2.教师讲授完全从国画本身出发,介绍的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少。由于学生本身在绘画的技法和文化知识底蕴方面存在不足,单纯从画面上理解其美感的能力不够,造成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国画作品的精髓,体会其美感。
3.缺少理解绘画创作的实践过程。一方面,学生缺少对绘画作品所体现的自然物的实际观察,很难理解绘画对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合通过国画作品得以表现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也缺少国画绘画技能的训练,很难体会到不同绘画技法对同一事物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神韵。因此,深入研究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三、提高初中国画欣赏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1.要注意国画欣赏课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首先,欣赏的作品要尽量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题材。提前告知学生将要欣赏的作品,要求学生置身于大自然,通过真实的切身体验感悟大自然或者通过图片观察作品所表现题材的实际形态,为学生能够对比实际与画作之间的不同,从而体会出作者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主观情绪奠定基础;其次,要注意将欣赏与实际绘画紧密结合。教师在对绘画作品欣赏课上,要通过演示不同绘画技法表现同一题材所展现的不同效果,表现出作者在创作技巧选择上的精妙之处和体现出的美感,体现出不同绘画技法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观察愉悦心情,提高审美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行搜集与国画欣赏有关的知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做一些引导性讲解,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对正确观点进行鼓励、表扬,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分析、纠正,对学生没有涉及的欣赏要点进行补充。由于这种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对相关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国画作品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画、诗、书、印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就画论画,而要结合对诗、书、印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画作的理解。清代著名画家沈宗骞认为,“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形成了“异迹而同趣”的画及诗互相渗透的审美意象。对题诗画中诗作的讲解,必然给学生以更丰富的欣赏体验。题诗画中的诗同时也是一幅书法作品,其书法必定要与画、诗所要表达的意境相一致。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同样会帮助学生深化对画作的理解。“印”更是国画作品的必然构成要素。国画作者通常会治、备多款不同的内容和形状的印章。作者要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必然和所用印章紧密相连。同时许多国画作品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对历史事件的讲解能够使绘画作品更鲜活,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受更直观,情感得以升华。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它使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视频信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可以更完美地展现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达的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国画的笔墨韵味、设色要求、色彩理念和讲求留白,追求空灵,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构图效果,为不同国画作品和绘画技巧的比较、分析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沈伟华.浅释初级中学国画教学的重要性[J].华章,2013(9).
[2]高万军,李霞.小学国画欣赏刍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抽象的知识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果通过学生探究讨论,往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样费时、费力、费神还不算,而最终学生获得的顶多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化学教师一定把握好分寸,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应善于提问。比如在《水的净化》这个课题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以下一连串的问题:①我们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自来水)来自哪里?②江、河、湖、海水为什么有出现浑浊的现象?能直接饮用吗?③想想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有哪些?④得到的自来水是纯净物吗?⑤想得到较纯的水该怎么办?⑥净化水的措施有哪些?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有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及供学生选做的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主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或实验操作较难控制或实验对人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等实验,可能通过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亲自实验更有效,更切合实际。如活性炭吸附性、水电解等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既省时又实效。同时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非常熟悉其现象的实验,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为其费时。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上单元复习课时,都喜欢采用做习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待已经学完的教材,可能会带着学生快速地过一遍,从我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看,这样的复习方法往往是低效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单元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学过,倘若复习方法单一的话,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觉得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复习”的状态,上课按教师要求,背记词语,背诵对话和课文,强记语法规则,由于内容无新意,学生对重复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参与意识不强,下课后又不得不埋在一套接一套的题海中,导致学业负担沉重。
“话题式”教学模式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单元中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知识有机地融入其中,在活动设计中实现听、说、读、写整合,并在活动中加以运用,进行各项语言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再配合相应的少而精的训练题,适量进行有关的语法知识归纳与点拨,纠正和指导贯穿复习的过程,履行查漏补缺的职责,体现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的有效实践,符合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时刻产生新鲜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效果较好,但是毕竟它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尤其在上单元复习课时难免会碰见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词汇量缺乏,在话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相应的词汇,词汇的贫乏会阻碍学生交谈的顺利进行,使得任务的完成受到挫折;其次是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个人,使得有的学生在话题讨论时不能积极参加,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
“话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单元复习课中,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进行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训练。复习模式课归纳如下:
第一步:话题设计。(1)教师要注意宏观备课,根据话题寻找有用的相关单词、词组和表达。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可将这些表达整理出来,让学生课前背诵;对于能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给学生一个范围,让学生自行总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立足于生活设计话题,同时着眼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着眼于真实的交际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也会勇敢地参与其中。(3)教师在划分话题讨论小组时,要搭配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数量,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二步:话题引入。(1)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英文歌曲、英文诗朗诵、游戏等环节引入与本课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本节单元复习课。(2)教师可以与学生对话,如谈论某个时下流行的话题,或者自己的情况等,引出本课的话题。
1.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能否激发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的提出也由来已久,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做得最多的就是为了夯实化学“双基”而设计的常规型作业,大量的作业都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而且因为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当前这种状况,提高课后作业的兴趣和质量势在必行!通过设计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使课后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同样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通过课后作业兴趣化的设计,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该抓好课后作业的辅助教学,它是课堂教学补充和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后作业的兴趣化的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让课内和课外双剑合璧,是化学课堂展现生命的活力。于是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方法与策略。
2.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过程,当学生把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时,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成功的过程。
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 ”。多方面兴趣理论是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核心。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它与现实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些有关教学理论的问题是直接联系的。它将教学原理中的重要问题全部含概了进去,是一个比较宽泛问题,所以它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普通教育学》一书第二卷的卷名。多方面兴趣理论是人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传授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如果我们把多方面兴趣理论比作一个“多面体”的话,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首先应该是“心的活动”,是一种使其“沉浸于其中”的状态。这时,新观念被旧观念吸收的各个阶段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兴趣作为它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兴趣始于对外界现实的注意,随后兴趣便“荡漾于期待之中”,然后兴趣便进入“探究新事物的本质”的阶段,最后兴趣表现于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有兴趣,我们的内心是主动的。”“由于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学生就能有效的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这种多方面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之下使能力得以提高,这也是教学工作应该担当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之下使能力得以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充分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环节中。课后作业的兴趣化和多样化,便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促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课题研究应达到的目标
3.1 提高课后作业的兴趣化,就是要适当减少课后书面作业练习的数量,切实减轻了师生由作业带来的过重的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3.2 通过设计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使课后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同样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的角色变化,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3.3 通过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的实施,使学生在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而且促进了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
3.4 通过课后作业兴趣化的设计,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该抓好课后作业的辅助教学,它是课堂教学补充和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 通过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合作、自主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6 通过《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3.7 通过《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促进了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引领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4.课题研究的对象
多种类型富有兴趣化的课后作业设计。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者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学习的天性才能释放出来。当学习涉及个人意义时,意义学习才会发生,学习效率才高。”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就是:大多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从“做”中学到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一门知识,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向探索与实践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新课改中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生推向讲台”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构建探究式的初中化学课堂。
一、利用生活实践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更是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所喜闻乐道的新闻事件、所见所闻、生活实际来作为教学切入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从而走向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授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近期的重大事件,如“天宫一号”的发射、奥运圣火、上海特大火灾等新闻,引入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内容;用化妆品瓶、药品瓶、试剂瓶的标签引入化学式的书写;用“太湖蓝藻事件” 引入水污染;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从而引入水的净化这一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感知紧紧地联系到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亲身体验中对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带着兴趣走进探究内容,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巧设疑问,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学起于疑,疑问是帮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道路的引路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巧设疑问,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追寻真理。例如在教授燃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究竟会造出怎样的影响,教授可以这样来设计疑问:
昨天老师看报纸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新闻――“汽车被逼‘喝’酒精”,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此时纷纷被老师提出的疑问产生好奇心,随后教授利用多媒体将这条新闻展现出来:“据《法制晚报》报道,从10月1号起,吉林省强制推行乙醇汽油。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政府要强制推广乙醇汽油呢?依据又是什么?
此时,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乙醇肯定要比汽油便宜,所以用乙醇发动汽车,更加省钱;
(2) 汽油是从石油里面提取出来的,是化石燃料,这是不可再生燃料,不利于我国长足的经济发展需求;
(3) 使用乙醇汽油对环境污染小。
老师先要肯定同学们提出的想法及见解,并且进一步做引导: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究竟乙醇与汽油的燃烧情况有什么不同呢?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截然不同,要想知道答案,请同学们利用酒精灯和煤油灯来探究酒精与汽油的燃烧现象和燃烧产物吧。这时班上的同学们纷纷热情高涨地进去了课堂化学实验中来。利用这样巧妙的方法来设计课堂疑问,就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并且让学生全情投入到化学实验中来,自主探寻知识。
三、从活动中进行学习,探索化学真理
探究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小组活动,因此,教师想要学生热爱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必须通过小组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度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对课题展开自主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在电视广告上,各个各样的护发广告满天飞,去屑的海飞丝的、柔顺的潘婷、防脱的霸王,那么,各类洗发液的PH值是多少呢?PH值的大小,对头发又有什么影响呢?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
:(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设置这样的化学知识探究课题,可以培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解决实践的困扰,让学会学以致用。
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较为零碎的,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相关知识点连贯起来,建构知识网络图。例如在二氧化碳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煤块燃烧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煤炭刚刚燃烧;发生的反应有:碳和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过一会煤块表层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随后温度迅速上升,碳开始燃烧,发红、发光,并且煤块表层同样有有蓝色火焰,发生的反应有: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些反应。一段时间后,火焰慢慢消失,碳的发红、发光减弱。学生观看这些影像后,不仅了解了碳的可燃性,而且将碳的可燃性、还原性、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硫的可燃性、氧气的氧化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结合起来,建构出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w curriculum has entered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to each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 presented new challenges. This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students explore the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chem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to contac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inquiry; new curriculum; chemist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23-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汇总理论依据,对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一、研究方法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生活世界当作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研究内容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认识活动、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
(2)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4)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通过化学与生活探究得到以下结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两年来的教改初探实验实践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我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古情理不分家,让学生对化学“动情”,再让他们学习化学之“理”,自然效果倍增。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初中化学“动情”呢?无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物经历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内心对其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样,学生内心对化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其化学学科学习品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化学情感的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1. 对化学教师“动情”。
要想你的学生喜欢上化学,那首先要让他喜欢上作为化学教师的你。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上了你,自然也就连带着喜欢上你教的学科,喜欢了,也就会认真,效果当然也就好。要学生对化学教师“动情”,首要前提是化学教师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体现在个人修养,为人师表,要让学生觉得你值得尊敬,应该尊敬。其次化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备课充分,广博的知识体现在勤于钻研,知识要有深度,有广度,一个简单的现象要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挖掘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2. 对化学学科“动情”。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赋予其独特的魅力。化学“惊奇”,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常伴随着魔幻般的变化,开学初始,一节化学“小魔术”展示课,可让学生瞪圆眼睛。化学“奇妙”,空气是物质组成的,空气是有质量的;动物呼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等,等等,无一不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化学“实用”,用化学知识解释灭火的原理;用微粒运动解释气味扩散的原因;用小苏打发酵,治疗胃酸过多。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会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会喜欢上化学。
3. 对化学知识“动情”。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增添了情感目标,要求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开展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能让学生“动情”的资料展示进行课题式研究,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用触目惊心的森林大火(包含起火、燃烧、危害、扑灭)录像短片展示,开展《燃烧与灭火》的课题研究。再如用浓盐酸的泄露图片展示,开展盐酸性质的课题研究。
二、思维策略――运用线性思维
化学线性思维指的是,分析化学问题时程式化有序性的化学思维方式。现在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写意图,趋向于话题式研究,这种编写形式,打破了原来旧教材那种知识系统式研究,每一个话题的研究,都要涉及到多种不同系统的化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有挑战,但同时,也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缺乏有序性,有时分析问题时甚至出现无所适从,不知道用哪方面知识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的情况。这无疑给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了难度。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化学线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物质的性质,还是进行化学计算;无论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还是实验现象描述;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集体讨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要使学生的思维是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的,直至有效地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三、分层教学策略――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问题
我认为分层教学应该是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教学。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通过多层次的问题,开展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高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必须用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而要较好的执行这样的思想,我认为最好莫过于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树立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面对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通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例如:初中教材讲到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再“纯净”,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地接触到。这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为环保教育做好了铺垫。
二、在新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视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又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过程不仅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前人研究的有关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促使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创造个性的过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科目,进行探索性实验,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意义
1.1 可以促使传统教学模式改变
应试教育盘踞多年,致使化学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两个明显的缺点:(1)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
1.2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积极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探究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2.1 前提条件要创设合理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实施探究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使学生投入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用:①设计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②创设化学环境,让学生亲临其中,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模拟化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④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制造思维冲突和悬念,创设问题情景。
2.2 基础步骤要注重引导探究
2.2.1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最好的合作探究是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地去考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交流、辩论,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科学的态度。
2.2.2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3关键环节要注重评价反思
“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非常重视。优秀的教师应该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出来的结果,并且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运用激励手段适度地评价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
这篇文章通过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教学的介绍和对合作探究教学的环节的阐述,从而说明合作探究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 验证事实规律、 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合理地调整,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能够真正达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作为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重要学科,其中的奥妙无穷、乐趣无穷。
1.讲好几种绪言课,绪言课是开场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打开学生的眼界,从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方面引起学生兴趣。
2.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一是更多地将验证式实验改为发现式实验。二是努力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做到步骤简明、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操作规范和注意安全,并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三是在学生实验中个别或少数学生要求重做或另做有关的实验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因为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别的。
3.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教学化学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日常生活现象是学生经常接触而又缺乏理解存在许多疑问的。
4.经常介绍新科技和新建设。学生在报刊、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有关化学方面的内容一天天增多,因此在课堂上联系有关教材扼要介绍化学新科技、化工新建设,可以把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当前新科技新建设的现状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5.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对化学有了初步兴趣并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就不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课外化学读物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注意开始阅读课外读物的尝试,也就是作独立自学的努力。
6.开展多种形式的化学课外活动。这方面内容很多,如:组织化学专题报告会和化学晚会、开展课外化学小组活动、组织化学竞赛、组织化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和撰写小论文等。
二、寻求建立学科整体框架的可能性
化学科学博大深奥,初中化学所能接触的,仅仅是最浅显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逐步、有计划地为学生建立起学科的整体框架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
三、及时灌输化学学习方法
要学好化学,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必须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之前,至少已经接受八年以上的正规教育,已经习惯于用数学或语文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这些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化学学习。我们必须及时教会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特别要注意说明化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在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值得特别注意。
1.科学记忆。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等是需要记忆的,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编制记忆口诀、特征记忆。比如催化剂的概念可以抓住“一变二不变”的特征去记。
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有关物质性质的教学教材本身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当中去。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图分类号】G479.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61-01
对初三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使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体教材知识的掌握,消化,吸收和应用,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要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习初中化学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重视实验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绪言课的教学:从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一连串的设问为什么,一系列的小魔术般的变色实验,成功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培养他们好学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至关重要的一课为学生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设置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学会观察,更主要的还必须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
二、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赋予课文以新的生命,对课堂演示实验仔细研究探索,力求用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来引发问题,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也至关重要,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娶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