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09:21: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笔者教学时并未使用这些资料,用一个实验班跟踪对比,所得的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看来,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用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题假设
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出发,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假定课程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对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及策略。
3.2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等情况为主,共设计了10道是非选择题,调查范围是港北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所重点、两所普通)中学。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出的初三年级学生(每校各70名)共210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1份。被统计的学生中,男生111人占55%,女生90人占45%,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4、结果及原因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当前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②课堂教学时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③教师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上课之前没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或是课堂上废话太多,补充内容太多等原因;④课外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负担过重。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
5、措施及策略
5.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5.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人与手段的活动。
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亲和力强,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其次,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5.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5.4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5.5.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5.5.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又称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是东方绘画的杰出代表。古时又把国画称为丹青,主要是指画在绢、纸上并且加以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墨汁、颜料,按照历史形成的表现形式、艺术法则和规律而创作出的绘画形式。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发展过程的辉煌岁月中,经过历代画家对其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逐渐升华而日臻完善。它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界的珍宝,同时也为世界绘画艺术领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在初中开设国画欣赏课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欣赏国画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艺术熏陶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使他们为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而陶醉,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例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将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长江、黄河还有长城有机地统一在气势磅礴的画面中,旭日喷薄而出。在红太阳灿烂光辉的照耀下,祖国山河欣欣向荣,充满无限生机。观赏过后,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2.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国画艺术有着久远丰富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传统的国画在绘画技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画家经常在画作内题写诗文并加盖印章,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珠联璧合。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说明了画与诗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描述出画诗的统一性。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画、诗、书、印在一幅画上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思想上蔑视对自然的单纯模仿和表面形式的追求,在审美观方面吸收了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的丰富营养。国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国画所用材料的特质,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
3.提高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国画中的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形式表现客观事物,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外在形态的超越而达到一种客体和主体情感紧密结合的表现形式,使主观情感通过客观事物的特质自然流露。借物抒意,是国画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
二、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画欣赏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美术课并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国画欣赏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单纯讲授的时间过多,与学生互动环节时间过少。大部分教师讲课时间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觉得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
2.教师讲授完全从国画本身出发,介绍的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少。由于学生本身在绘画的技法和文化知识底蕴方面存在不足,单纯从画面上理解其美感的能力不够,造成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国画作品的精髓,体会其美感。
3.缺少理解绘画创作的实践过程。一方面,学生缺少对绘画作品所体现的自然物的实际观察,很难理解绘画对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合通过国画作品得以表现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也缺少国画绘画技能的训练,很难体会到不同绘画技法对同一事物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神韵。因此,深入研究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三、提高初中国画欣赏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1.要注意国画欣赏课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首先,欣赏的作品要尽量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题材。提前告知学生将要欣赏的作品,要求学生置身于大自然,通过真实的切身体验感悟大自然或者通过图片观察作品所表现题材的实际形态,为学生能够对比实际与画作之间的不同,从而体会出作者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主观情绪奠定基础;其次,要注意将欣赏与实际绘画紧密结合。教师在对绘画作品欣赏课上,要通过演示不同绘画技法表现同一题材所展现的不同效果,表现出作者在创作技巧选择上的精妙之处和体现出的美感,体现出不同绘画技法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观察愉悦心情,提高审美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行搜集与国画欣赏有关的知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做一些引导性讲解,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对正确观点进行鼓励、表扬,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分析、纠正,对学生没有涉及的欣赏要点进行补充。由于这种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对相关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国画作品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画、诗、书、印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就画论画,而要结合对诗、书、印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画作的理解。清代著名画家沈宗骞认为,“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入诗者,皆可入画”,形成了“异迹而同趣”的画及诗互相渗透的审美意象。对题诗画中诗作的讲解,必然给学生以更丰富的欣赏体验。题诗画中的诗同时也是一幅书法作品,其书法必定要与画、诗所要表达的意境相一致。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同样会帮助学生深化对画作的理解。“印”更是国画作品的必然构成要素。国画作者通常会治、备多款不同的内容和形状的印章。作者要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必然和所用印章紧密相连。同时许多国画作品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对历史事件的讲解能够使绘画作品更鲜活,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受更直观,情感得以升华。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它使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视频信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可以更完美地展现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达的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国画的笔墨韵味、设色要求、色彩理念和讲求留白,追求空灵,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构图效果,为不同国画作品和绘画技巧的比较、分析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沈伟华.浅释初级中学国画教学的重要性[J].华章,2013(9).
[2]高万军,李霞.小学国画欣赏刍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8).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抽象的知识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果通过学生探究讨论,往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样费时、费力、费神还不算,而最终学生获得的顶多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化学教师一定把握好分寸,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应善于提问。比如在《水的净化》这个课题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以下一连串的问题:①我们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自来水)来自哪里?②江、河、湖、海水为什么有出现浑浊的现象?能直接饮用吗?③想想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有哪些?④得到的自来水是纯净物吗?⑤想得到较纯的水该怎么办?⑥净化水的措施有哪些?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有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及供学生选做的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主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或实验操作较难控制或实验对人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等实验,可能通过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亲自实验更有效,更切合实际。如活性炭吸附性、水电解等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既省时又实效。同时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非常熟悉其现象的实验,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为其费时。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上单元复习课时,都喜欢采用做习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待已经学完的教材,可能会带着学生快速地过一遍,从我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看,这样的复习方法往往是低效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单元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学过,倘若复习方法单一的话,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觉得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复习”的状态,上课按教师要求,背记词语,背诵对话和课文,强记语法规则,由于内容无新意,学生对重复机械记忆感到索然无趣,参与意识不强,下课后又不得不埋在一套接一套的题海中,导致学业负担沉重。
“话题式”教学模式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单元中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知识有机地融入其中,在活动设计中实现听、说、读、写整合,并在活动中加以运用,进行各项语言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再配合相应的少而精的训练题,适量进行有关的语法知识归纳与点拨,纠正和指导贯穿复习的过程,履行查漏补缺的职责,体现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的有效实践,符合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时刻产生新鲜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效果较好,但是毕竟它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尤其在上单元复习课时难免会碰见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词汇量缺乏,在话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相应的词汇,词汇的贫乏会阻碍学生交谈的顺利进行,使得任务的完成受到挫折;其次是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个人,使得有的学生在话题讨论时不能积极参加,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
“话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单元复习课中,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本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进行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训练。复习模式课归纳如下:
第一步:话题设计。(1)教师要注意宏观备课,根据话题寻找有用的相关单词、词组和表达。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可将这些表达整理出来,让学生课前背诵;对于能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给学生一个范围,让学生自行总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立足于生活设计话题,同时着眼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着眼于真实的交际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也会勇敢地参与其中。(3)教师在划分话题讨论小组时,要搭配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数量,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二步:话题引入。(1)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英文歌曲、英文诗朗诵、游戏等环节引入与本课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本节单元复习课。(2)教师可以与学生对话,如谈论某个时下流行的话题,或者自己的情况等,引出本课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