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理综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学习理综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学习理综的方法

篇1

高中学习中,对于理科生而言,物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其在理综中占比分数最高,同时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最大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内容最多也是高考分数占比最高的部分,其在综合题中通常为第二道或者第三道,难度较大。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要提升物理成绩,就必须攻克力学综合题。文章立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结合实际学习解题中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解题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技巧,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 强化审题,找出隐藏信息

在综合题解题中,通常而言综合题的题目一般字数很多,同时图片也十分复杂,因此要作对这道题,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审题环节,在物理力学综合问题中对于审题阶段而言,值得我们格外的注意,尽量不漏下任何一个条件,同时还要能找出题目中所隐藏条件,进而深化题目理解,提升解题效率。通常而言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问题,都会设置一定的情景,甚至有时还会和生活有所联系,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边审题边在题目中进行重要信息的标注,挖掘题目中没有直接表述但是对解题有帮助的隐含条件,并将获得信息加以罗列分类,帮助解题进入正确思维之中。

例如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中最为常见的题目设置情景为,一个或者多个物体,它们会发生相撞,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应力,并且这些都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时就需要我们首先物体受力情况的细致分析,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受力分析时要深化审题,找到题目中的明显信息和隐藏信息挖掘并标注,判定物体整体为受力情况还是部分受力情况,进而画出不同参考背景下的受力分析图。具体而言审题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1.对于力学综合题而言,物体通常会处于运动中,这是就需要具体分析物体的运动形式,静止还是均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还要考虑到运动相π裕2.下一步便是明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具体受到的外力个数,外力方向;3.如果物体受力情况十分复杂,可以从从整体上考虑,列出相应的受力方程式,逐一进行单个物体受力分析,确保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

二、巩固基础,做好受力分析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基础知识牢固都是提高分数的基础,对于物理力学综合题而言也同是如此。力学公式、受力分析这类基础性知识,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对于一些概念和定理除首先要记住文字描述,同时还需要深化理解其所内涵的意思,尽量减少解题中一些定理、概念上的失误。在物理力学综合体的解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便是做好受力分析图,巧用受力分析图,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必须掌握的物理综合题的解题技巧。通过受力分析图我们可以清楚地认出题目中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受力情况以及找到解题突破点。以下以一道实际物理题进行讲解。

题1:如图(图1)所示,在间距为4米的两垂直杆之间系有一根长为5米的无弹性绳子,两端点分别为A、B,在绳子之上悬挂有一光滑且轻质的挂钩,当挂上重量为12N物体时,两杆平衡,问此时的绳子的张力T值。

在对该题解答时,首先需要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进而对受力物体做出正确受力分析,画出相应的受力分析图,最后采用方程式进行解答。在本题以挂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做出图2受力分析图。

绳子在水平角度存在一定的夹角,设其为α,根据受力图显示,以及受力平衡的条件可知2Tsinα=F,同时F为已知量,进而根据绳子长度进行数学几何分析可知sinα=0.6,因此计算出T为10N。

三、采取合理的解题规律,制定解题方案

在近几年的理综考试中,物理部分的力学综合体一般只有一道,但是分值一般都是最大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升成绩就必须学好这部分。在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中,首先需要通过对物理题目中运动状态的分析,对其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解题的规律,找出最为合适的解题方案。对于同一题目的,同于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的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出最为合适的解题途径。例如:对于很多的力学综合题而言,很多题使用牛顿定律可以解题,同时使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也能解题,但是一般而言使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解题相对更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学生要实现力学综合题解题时,快速找出最佳的解题途径最为有效地解题措施,为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以及在练习之后的规律归纳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力学学习对于我们学生的高考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在学习中对其难点、重点都给以重视,进而有效提升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找出隐藏信息、巩固基础,做好受力分析、采取合理的解题规律,制定解题方案。三种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的解题途径,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好的效果,值得广大高中生在学习物理力学时充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曾芳.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方法的分析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3,(03).

篇2

1.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方案》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由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下文简称《课程方案》)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课程门类的国家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生物”是初中必需开设的一门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文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程的国家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具体标准。

(1)开课的年级和周学时设计标准。 《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初中生物课的开设年级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周学时设计为:七年级每周3学时,八年级每周2学时,即初中学段生物开设学时为每周5学时。

(2)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规定为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具体内容标准用行为动词标注,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和具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和生物新高考的基础

1. 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高中生物教学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1)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中,其基础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内容有:观察细胞的结构、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等等。

(2)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较高层的和发展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

2. 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学科的总授课学时数少,高考生物学科的赋分占理科综合(以下简称“理综”)总分的比例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远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总授课学时数和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1和表2。

(2)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接近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完全相等,都为108节;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例非常接近。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相比,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高。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比以及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3和表4 (以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考理综各学科赋分为例)。

(3)新课程的高中教材建设,大幅度增加生物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新课程高中教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如绝大多数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略有减少,知识难度都略有降低。但生物学科,不仅知识内容大幅度增加,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加大。

3.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在高考命题时的立意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0年开始,实行高考命题改革,强调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一样,都以能力立意命题。

(2)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所确立的高考试题难度接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2年秋季明确提出:高考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要平衡难度。从2003年高考开始,理综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难度值比较接近,并呈波浪式前进,共同维持着理综的难度值控制在理想难度值0.55左右。2003年~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湖北卷)学科难度值见表5。

注:2003年~2005年的难度值,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高考版)》杂志;2006年~2011年的难度值,引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提供的《普通高考成绩分析与中学学科教学诊断报告》。

三、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促进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基础

1.加强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评价,可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形式是生物中考。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规范初中生物教学,为学生在生物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打牢基础。

(1)初中生物的教学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3年~2005年,荆州市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比较规范。3年后,即2006年~2008年,当年中考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非常理想。2006年~2008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注:①表中“+ +”或“––”表示水平差异,荆州市非常显著高于或低于湖北省;“*”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②荆州市的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 . 57% 。2006年~2011年,荆州市参加高考理综·生物的考生数占湖北省高考理综·生物总考生数的比例依次为11 . 82%、11 . 74%、12 . 34%、12 . 38%、12 . 84%和11 . 76%。

(2)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6年~2008年,荆州市未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3年后,即2009年~2011年,当年中考未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不理想。2009年~2011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卷(湖北卷),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对初、高中生物知识整体性的考查,而2010年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市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的成绩特别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湖北卷)的第32题介绍如下:

例: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剌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除第(2)小题考查的属于高中生物知识(共2分)外,其第(1)(3)小题考查的都属于初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生物知识(共8分)。如果初中学校能规范开设生物课,学生在生物高考时,解答此题应该非常轻松。

四、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关键词:高中文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维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从而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章以高中文综学生为切入点,探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策略。通过探索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构建以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模式。

2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2.1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与大学生及成人相比,高中生的学习模式还处于教师引导、家长监督的状态,如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的能力,通过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的一种认知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主动地完成作业并能够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最终获得的是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高中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作为高中生,更是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具备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我国的高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在高中阶段,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与理综学生一样,文综学生也应培养其创新能力。与理综学生不同,文综学生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必将对其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3高中文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

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学习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样,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获取成功的基本要素。高考的压力让很多高中生将顺利通过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自己学习的动机。一旦学生上了大学,这样的学习动机就不复存在了,他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这也是现在很多高中学习很努力的学生到了大学反倒不知道怎么学习了,沉溺于电脑游戏。针对这样的现象,在高中时,教师就应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学生的一个方面,学生的能力绝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只有教师自己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身积累知识、积累信息,是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增加认知和思考的广度,上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高中生也不应该只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3.2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走自己擅长的路。在文综学习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多看新闻和报纸,用参与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会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分数及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分数不理想背后的原因。究其原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才是造成其分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鼓励学生多提问,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高中课堂授课状况。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创造力的巅峰阶段,高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有利于学生表达其观点的学习氛围,要让每位同学都意识到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以高中政治课堂为例,教师应结合时下新鲜的事物,注重考查分析性、开放性的内容。给学生积极发言的机会,锻炼其思辨和表达能力。相比于仅考查低级的背记内容,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其创造力。

3.3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提倡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探究,然后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在该过程中也锻炼了信息检索能力和筛选的能力,提高其自学、思辨及创新的能力。以文综中的历史学科为例,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提前把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课堂上每个小组通过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来检验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听取其他组汇报的时候,也会吸取其他组的长处。此外,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这样也避免了教师重复讲解学生已经了解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4完善评价体系

高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将开放式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引入高中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目前,高中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试卷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的好坏。这样的评价体系现在有极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例如,有些省份的英语高考试卷中没有听力的题型,这就导致学校在高中三年的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听力的教学,而把教学重点放在读写上面,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办法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是无法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针对高中的这种陈旧的评价体系,我们提议应改变教学理念,把终结性评估变成形成性评估,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阶段地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查缺补漏,有助于其提高整体成绩。

4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部为基础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高中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庞维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3,(2).

[2]庞维国,薜庆国.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探析[J].心理科学,2001,(1).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二、相关分析及结论

(一)2011届高考成绩总体分析

1 标准差、均分等数据分析

结论:

(1)标准差分析从表中数据分析,语文科的标准差最小,理科9.89、文科8.56。说明语文科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小。学生要在语文科成绩与同学拉开差距每一分都很重要。英语科成绩的标准差也较小,体现离散程度较小。总分、理综成绩和数学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差距较大,即成绩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2)标准差与均分的结合分析标准差较小的语文和英语,均分不同,数据的集散中心不一样。理科语文成绩是在9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理科英语成绩是在6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从结果看,我校的语文科成绩对学生高考总分达到平均分以上贡献不小,而英语科要达到相同程度距离还是很大的。

(3)从中位数看成绩的两极分布理科数学的均分91.06,成绩中位数是95分,体现该科高分段成绩不错,但部分学生的成绩是较低的,总体拉低了均分。理综、数学和总分分布状态类似的,标准差都较大,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

综上,本次考试高考总分指标状态与数学、综合科较为相似。文科和理科大体相同。

(二)高考总分与相关学科的横向分析

结论:

1 学生高考总分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0.93,呈现显著相关;理科高考总分与数学成绩相关系数为0.87,相关性也很强。数学成绩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为0.77,相关性也较大。

2 英语和语文虽都属语言类学科,但在高考成绩中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理科为0.26,文科为0.31,相关性都非常弱。

3 文理科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非常弱,体现在理科0.23,文科0.13。

4 文科综合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6,文科总分与数学的相关系数为0.81,都体现显著相关。

综上,本次考试中,理科考生数学成绩和理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文科考生数学成绩高和文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对1班和8班个体进行分析,和年段的总体分析无显著差异)。

(三)、高考成绩与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的分析

1 高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成绩的纵向分析

结论:

(1)学生的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性为中等水平,理科0.57、文科0.61。

(2)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成绩发展情况,各期末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逐年增加,总体上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进步势头。

(3)高三上学期期末的市质检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系数为最大,理科0.86,文科0.84。

综上,学生在我校的三年发展情况,除高二上学期会考的复习对学生的高考科目造成一定的冲击(体现在这次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关性下降),整体表现出较好发展。

2 高三年第二轮复习的三次大型考试考试与高考成绩学科间的横向分析

(1)文科、理科的四次综合考试总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四次考试中,理科的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语文和英语则相反。

②在四次考试中,文科的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而语文和英语相反。③在四次考试中,理综成绩与总分的相关性在高考时达到最大,文综成绩与总分一直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综上,学生在二轮的综合应试中数学成绩、文综成绩、理综成绩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但总体表现文科较理科缓和。

(2)三次模拟考试理综、文综三学科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物理学科和理综总分的相关性都很强。生物学科、化学学科与总分相关性下降。

②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文综的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下降了。

综上,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很关键,理科学生在物理学科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3)四次考试中数学学科与理综、文综学科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①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

②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虽有波动,但到高考时相关性最大。

综上,我校二轮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理科综合成绩、文科综合成绩展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数学成绩是与理科综合成绩相关性最大。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篇5

生物选择题在高考中属于比较可观的试题,它具有知识面覆盖广、信息量大、评分客观等特点,是高考中的固定题型。在理综考卷上生物选择题大概占30分左右。所以说生物选择题在学生的理综卷面成绩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结合最近几年的理综卷的生物选择题,这里常常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这类题大多具有构思新颖、思路灵活等特点,需要学生认真对待,进行周密思考,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情况。

一、把握思维倾向性,避免陷阱的诱惑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产生的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被称作思维定势,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在对高考生物选择题进行解答时,往往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养成的思维习惯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常规的选择题,这种解题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但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在特定的时间里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一直都是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对高考生物选择题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固定化,最后就会造成解题出现失误的现象。

例题:人类的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存在着形态结构的不同,它们的主要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这两种细胞( )

A.DNA碱基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解析:高中学生在平时就进行过大量的联系和演练,所以看到这道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是因为升序细胞的遗传物质是极不相同的,所以学生第一直觉都会选择A选项,但是这道题涉及的知识和问题是人的不同细胞,并不是不同生物的不同细胞。造成它们出现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选项。

二、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理解不够清楚,出现错误判断

有些高中学生对于高中物理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机械性地记忆,高中生物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缺乏准确的认识,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所考查的特定的知识点没有准确定位,对于知识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清楚的理解,对解题没有十足的把握。

例题:镰刀形贫血症引发的原因主要是血红蛋白自身的基因里含的碱成分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发生改变的,对于改变的检验所必须用到的酶是( )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解析:首先,我们要清楚这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是有关于基因诊断的问题,就是生物上所说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荧光妃子等对DNA分子作为探针的结构,主要依靠DNA的杂交技术,将被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进行严格的鉴定,从而更好地达到检验疾病的目的。想要完成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将被检测的基因进行分离,要将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充分利用,再结合DNA杂交技术,既要利用解旋酶又要利用DNA连接酶,只有事先分离的基础,才会有后面有关杂交的技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过程没有很清楚的理解,就会选择A选项或者B选项,但其实正确答案是C。

三、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过于肤浅,不能采取突破行为

学生在平时对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熟练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生物学习只是进行机械记忆,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只是局限于生物教材的字面意义上,没有对高中生物进行有关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学到的高中生物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例题: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其中存在的某一种基因和三种突变基因对蛋白质的一部分的氨基酸起着决定作用,其摆列顺序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请结合上边有关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将这三种突变的DNA分子所发生的改变进行明确的是( )

A.突变基因1和突变基因2都是有关于碱基替换的过程,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B.突变基因2和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而突变基因1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C.仅仅是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而突变基因2和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增添的过程

D.仅仅是突变基因2是一个碱基的替换过程,其余的两个都是有关于一个碱基的增添过程

解析:这道题让很多考生都觉得很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刻理解突变基因的概念。高中生物课本中对于这个概念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会直接造成基因突变,应该将这一概念进行不断深化,由这个知识点引发出一系列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这些深化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这道选择题就很容易攻克。将突变基因和正常的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结语

高考理综生物的选择题在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在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的审题与解题的过程中多加注意,避免那些由于马虎或者对题型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而选错选项,影响自己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篇6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这门学科,与其他各科联系较紧密,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很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地理非常难学,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中不断总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更新观念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理学科是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是最难的一门,它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从高考的角度讲,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本身就比较复杂。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初中的区域地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努力,按计划加强地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读图、用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地理的学习中,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地图,多记地图,多画地图,形成脑中的概念地图,尤其要注意对各种变式地图的掌握,这样会使地理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3.科学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名、数据、物名等,要把它们准确记住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去科学的记忆,就会既准确又省时。

3.1调动感官记忆。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要做到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记忆效果最佳。

3.2趣味记忆。地理中有些知识可以用谐音来帮助记忆。有些知识可以用记歌词的方式来辅助记忆。

3.3理解记忆。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关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又牢固。

3.4对比记忆。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记忆也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

3.5重复记忆。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巩固。其次是要重复记忆,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重复,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遗忘曲线的基本规律。

4.练习巩固是学好地理的试金石

地理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我们经常说“熟能生巧”,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平时的练习题要有所取舍,有些偏题、旧题、难题不要刻意去深究,不要搞题海战术,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的那些习题。练习不仅要及时,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1页)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观察生活是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学好地理,不仅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留意观察这些问题,将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那就可以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了。

篇7

2012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安徽《考试说明》规定的测试内容和要求,考查内容覆盖各模块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基本能力,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这种考试变革方向,要求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试题还特别注重体现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将各模块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命题,如第25题、第27题、第28题等,不仅检查了考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检查了考生在化学宽度、广度及思维上的敏捷性,考查考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彰显课程改革,凸显化学试题稳中有变

2012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紧扣2012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化学试题秉承往年的命题传统,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今年命题所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及命题意图等,都与2011年基本相同,都是中学化学主干知识。高考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这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促进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也看到,稳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高考命题为了实现其选拔功能,必然要求求新。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考查考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2011年有所加强。如第11题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知识的综合应用,而2011年第12题仅考查原电池知识;第12题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时,还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而2011年第13题仅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2012年虽然与2011年题型一致,但问题设置较2011年第25题有较大的变化,其中第(3)问考查Na2O2与CO2反应方程式书写及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第(4)问考查核磁共振氢谱及答案的开放性;第28题题型新、立意新,以模拟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中回收铅为线索,设问发散、多元、开放,由浅入深,发挥了实验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功能,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本卷的亮点所在。

三、注重多种形式信息给予,考查获取、理解和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对化学能力要求的三大特点之一“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获取有关信息,并具有与已有知识块进行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012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以化学常用的各种信息形式提供考生答题必须用到的一些新的信息,考查考生的信息素养和化学学习能力。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信息呈现的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有文字表述、图表、实验装置图、化学方程式、坐标图、有机物分子结构、有机合成路线图、工艺流程图等。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信息特点及学习能力要求,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统摄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例如,第9题通过观察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可逆反应方程式获取该可逆反应方程式的特点,并与已有的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相关原理的分析判断能力。第11题通过题给微型实验装置图及题干信息,判断不同情况下该装置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以及电极的极性,进而考查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考生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25题要求考生以元素推断题为依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核磁共振氢谱、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书写等知识,重在考查考生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26题要求考生根据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PBS的合成路线及所给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等重要信息,结合考生已有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对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及重要有机反应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考生获取新知识、简单的归纳推理及信息迁移能力。第28题要求考生以铅蓄电池的铅回收为情境,将化学平衡、沉淀的转化、实验探究、计算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及运用相关知识对实验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文字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

四、彰显学科特色,突出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篇8

人大、北航等重点院校录取分数在620分以上,英语需要考124分以上

上述事实,相信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和家长们都非常了解。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后认为英语不用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只要背背单词,多做题,就一定能学好。而罕有家长意识到高考高分其实绝不是一段时间内短期密集培训或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厚积三年,浸海,在高考一鸣惊人的过程。语言学习终究还是要靠学生的兴趣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

高中三年英语应该如何规划学习?

高一年级重听说——兴趣入手,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学好英语的前提是要爱上英语,天天想着她,嘴里念着她,天天看着她,百看不厌。高一学生充满了对高中学习的向往和新鲜感,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事实上由于初高中英语难度跨度大,上课节奏快,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再适合高中学习,成绩下滑严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高一应该在听说方面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学而思乐加乐的英语讲义里面也专门设计了电影和欧美歌曲赏析的栏目,为的就是让孩子真正能够快乐的学习。

优秀是一种习惯,英语高分是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的自然结果。经常听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可玩的东西太多,都不喜欢读书了。如果您去问一下RDF中,北京四中的学生们课外都在读什么书的时候,您就会发现他们最喜欢的书是《暮光之城》、《The Host》等原版英文小说。其实,学生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我们没有提供给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来读。

最新的英文原版小说、电影就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我们高一年级的讲义中每个年级的阅读专栏就是为此而设计,总要让学生读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且是和同龄人一起读。

高二年级重读写——知识积累的黄金期

高二需要学习高考核心词汇的60%,将近1400单词,同时最难语法点也是高二开始涉及的。文理分科后,各科任务都加重的情况下,成绩的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保证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积累成为了当务之急。阅读和写作应该是高二学生重点提高的能力,因为从高二开始,大多数学校就普遍开始训练高考各种文体的写作。语法基本上从第二学期就开始进入复习阶段了。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是100万词,而现在的课本阅读量总共是30万词。

高三年级重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的提高

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阶段性目标明确。09年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刘庭梅,英语考了142分,当谈到高三学习方法的时候,她说非常简单就是跟着老师计划走。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赵克险(四中名师,学而思教研顾问,刘庭梅在学而思的英语老师)老师给制定的学习计划;即使有了计划,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去坚持到高考呢?

篇9

化学作为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科综合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和生活也是非常贴近的。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简要分析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目

我国高考改革是在1999年的时候在广东省开始的,直至2005年的时候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已经开始采用了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到了2010年的时候,已经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成为“3+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从此高考实施了一套全新的方案。理科综合就包含了化学、物理、生物三个科目,其总分规定为300分。

在理科综合考试过程当中,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采用的新的理科综合考试。这一新改革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学生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它的分数是根据各个省市的不同而进行了稍微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它和物理、生物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在新实行的理科综合考试大纲中,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考试书本中所涵盖的重点知识和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注重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

在分布题目这一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个学科交叉进行的分布手段,但是在非选择题及选择题之间还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其题目难度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转换学科的思维,不仅要扎实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理综的总体出题特点和难度。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科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注意时间分配,从而加强训练,稳步地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

二、在理科综合考试下改善化学教学

本文就理科综合考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学要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工作。笔者针对最近几年以来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于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当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不仅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分数,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说,教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该突出一定的重点。如高一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必修阶段,一个就是选修阶段。一般高中学校对化学课时的安排都是一周两节课,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张、内容过多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高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进而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展,但在进行扩展的过程中不要太过深奥,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彻底明白。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些比较重点的化学知识就行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化学整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化学知识集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应该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当中突出重点知识。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会开始分文科和理科,现在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尽早让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从高一开始就进行了分班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总结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化学物质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元素周期规律和物质结构、化学应用等。这样进行分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化学知识的大体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主题,组成成一个整体,采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分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化学课堂带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强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积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明确化学和生活的关系。

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高考理综考试中越来越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培养,面对这一变化趋势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原则,更好地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所指出的化学能力主要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总结和实验的能力、化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谈论,还可以组织一些实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中僵硬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2011年我省理综生物试卷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平实温和并力求创新。试题贴近教材,关注中学的教学实际,没有偏题、怪题。试题突出测量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和能力。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偏离学科主干内容,能力要求不超出《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2011年普遍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全部原创;试卷结构、题型设计与《考试说明》中提供的参考试卷基本一致;全卷难度适中,多数试题为中等难度题。这有助于提升测量的效度。另外,试卷中非选题小题的设置尽量按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安排;小题之间避免连环失分;试题重视以考生为本,做到“情景易读、设问明确、入题容易”,让考生不因阅读能力差异产生答题差异。这有助于提升测量的信度,也体现了高中生物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2011年理综生物试题的基本特点

表1 2011年高考(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双向细目表

注:认知行为三个层次划分参照《新课程生物学科高考能力标准(含试题标准)》(2010,余文森主编)

1.突出考查核心知识,显见“平实”特点

高中生物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但在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中,必须依赖每个学科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积累一定的学科知识,才能产生创新力。因此,高考非常重视测量学生所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1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十分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见表1),共考查知识点27个,其中属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程度II水平的有22个,占81.5%。具体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减数分裂、遗传基本规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基因工程等学科重点、主干知识内容,均在试题中得到体现。同时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选择题1、3、4,非选题26I-(1)(2)(4)、26II,32(1)(2),均十分关注基本学科事实的识记,基础概念的理解,常规方法应用的考核。这体现今年理综生物试题“实”的特点。

另外,今年的理综生物试题设问的呈现方式多数较为常态和经典,关注课堂教学实际,没有偏题、怪题。如选择题1直接针对“人体细胞代谢场所”进行设问考查;选择题3针对“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共性特点进行设问考查;选择题4则依据教材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图解”抽象出一个概念模型,由此设问考查几个生物学基础概念间的内在关系。这三题的设问方式都是较为传统、常规的,在平常教学训练中经常遇见过的。又如非选题27依据二倍体结球甘蓝的杂交实验结果,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设问:判断性状遗传遵循的规律,推断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绘制基因型示意图。这是考查遗传学问题非常经典的设问方式。上述体现今年理综生物试题“平”的特点。

2.注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呈现“常考常新”特点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2011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体现考查《考试说明》所提出的各项能力。如选择题1、3、4,侧重考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选择题2、非选题27(4),侧重考查“以图表形式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选择题5,非选题27,侧重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非选题32,侧重考查获取信息能力。

尤其是今年试题重视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现有生物学事实和理论构成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人们在通过实验、思辨、分析等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高考生物学科要突出考查的学科核心能力之一。连续几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十分注重考查该项能力,并注意测量形式求变求新,体现“常考常新”特点。

例如,在测量“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这一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前两年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针对2~4个《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教材实验,测量考生对实验的原理、材料处理、操作步骤、结果结论等方面的理解、识记情况,选项设计基本反应实验过程的某一层面事实,因此,基本难以深入测量考生这一层次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今年则利用非选题形式,为测量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有了充分的篇幅,得以更加深入细致考查考生的实际操作及实验掌握情况。具体如非选题26-II,试题以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染色剂为背景,既考查考生在独立完成实验时,能否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同时,又深入考查考生是否准确理解几个不同实验中,相同试剂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应该说,今年这一测量形式的变化,能更真实反应考生有无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经验,体现考生实验探究能力水平。因而,也有利于引导中学开足、开齐、开好生物实验。

另外,今年理综生物选择题5,体现出将实验探究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的新特点。试题以火鸡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在运用减数分裂、性别决定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探究中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进一步分析、判断,以预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本题将测量考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等实验探究环节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展开逻辑演绎,以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融合测量了考生对有关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

3.依据建构认知,凸显思维能力的测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情境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者需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整合与再加工。由此,今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重视提供适宜的新颖性的试题情境,通过建构认知的角度,关注考生利用题干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认知结构方面的思维表现,凸显测量其思维能力,确保了试题能对学生的发展潜能即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测量。

例如,选择题5提供火鸡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作为试题情境――“少数雌火鸡的卵细胞未与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考生与此相关的已有知识为“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据此,考生应分析、推导出:雌火鸡(ZW)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卵细胞及相应的三个极体的类型有两种结果――卵细胞(Z)、极体(Z、W、W)或卵细胞(W)、极体(W、Z、Z)。另外,本题题干提供了与此相关的新信息为“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这样,考生需将上述有关信息或知识进行联系、整合,从而获得新的认知:以这种特殊生殖方式产生的子代火鸡类型为:ZZ、ZW、ZW或WW(不能存活)、ZW、ZW,因此,后代的雌雄比例是D.雌:雄=4:1。本题通过建构认知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方面的表现,不仅测量了考生对学科概念与知识的理解、领会,更测量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发展的潜质。

又如,非选题27提供了有关二倍体结球甘蓝的信息――“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考生据此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进而联系考生已有知识基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析、推导出:若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的结果应为:A_B_:A_bb:aaB_:aabb=9:3:3:1。另外,试题又提供了与此相关的信息――“纯合甘蓝杂交试验的统计数据:①亲本,紫色叶×绿色叶;F1株数,紫色叶121、绿色叶0;F2株数,紫色叶451、绿色叶30。”据此信息判断,F2紫色叶:绿色叶=15:1。这样,考生将上述有关新旧信息或知识进行联系、整合,从而获得新的认知:控制甘蓝紫色叶性状的基因组合为A_B_、A_bb、aaB_;控制甘蓝绿色叶性状的基因组合为aabb。在此认知的基础上,考生能够进一步的、顺利的分析、解决后续问题。本题同样体现通过建构认知的角度,凸显了测量考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的特点。同理,非选题32(3)这一小题的设问也具有同样的测量特点,不再详细分析。

三、尚需完善的方面

1.注意试题文字表述的规范性

试题文字表述清晰、合乎语法规范,可使设问指向明确,这有利于保证测量的信度。2011年我省理综生物选择题3,该题题干是一个不完全陈述句――“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题中的备选项是不完全陈述句的补充。这样可看出,除了选项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它三个选项,分别与题干组合成完全陈述句,皆存在文字表述不合乎语法规范的问题。如选项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则题干与选项组合成完全陈述句为――“……,这三类物质都是……发挥作用。”,这显然存在表述规范不足。同理,选项C、D,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这种细微不足似乎不影响考生答题,但从命题看,其文字表述似受到口语化影响,应该作进一步润色消除,以加强文字叙述的规范性。

2.丰富图、表信息在测量中的利用

篇12

G633.7

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必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不断深入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式下,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和学生该如何进行高效的物理复习,本文基于此目的,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物理复习策略做以研究和探讨。

一、夯实基础是关键,能力提升要跟进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纹理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是高考物理命题一贯的目的和原则。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一直坚持着“3+X”的方法,“3”是指针对以往教学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作以考察,在此基础上,“X”是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进行的较高层次的考察要求。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的是的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但是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理综试题的考核形式其实并未脱离高中已有的单学科知识体系,但是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被要求用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杂事的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对于学生进行所谓的素质培养、发展其综合能力之说也将只是一纸空谈。从学生历年的答题情况也不难看出,许多考生因为犯了一些基本错误而遗憾离场,这些都是由于考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也不够牢靠,他们对于概念和规律含义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对物理过程的实质加以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物理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在进行物理复习试题的选择时,一定要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有针对的去精选精练,而不能一味的依靠“题海战术”来总结经验。

二、渗透学科思想,锤炼思维方法

物理知识源于实践,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人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需要进行总结,然后通过抽象的总结形成理论知识,之后这些物理理论又反利用于生活,指导应用于生产实践等等,之后通过不断的实践继续完善物理理论,循环往复,所以物理理论知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高考理综的考核,也体现了考生对于物理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例如隔离法、整体法、逆向思维法等的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新课改实行后的近几年的理综物理测试都对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有所加强。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而只能通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逐步积累起来的。

三、实验教学需加强,实验能力要提高

物理实验作为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于学生物理实验的考察已经慢慢的从物理课本中脱离了出来,而且逐渐向设计性试验转变。从学生的物理试卷中,可以发现,实验题学生失分是比较严重的,这说明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很弱的,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完成课本中的实验,而是希望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具备初步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对教授物理实验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不在局限于课本和学生实验,举一反三,利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四、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理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也是对学生们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物理对学生的考察不再只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考察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多渠道多方面的去吸收和了解一些相关的物理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些生活、生产和科学事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试题的阅读过程中,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与学生的答题结果有着莫大的关系,审题能力是一种集阅读、理解、分析在内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考验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的一种非智力能力的方式,所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提高审题能力,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定向思维的影响,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τ诟呷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理综物理的复习需要师生共同的研究探索与努力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