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能够不断汲取新知识,拓宽专业视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把握教改方向,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同时,学校要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和语文教师终身学习力的激发,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为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提供帮助。语文教研组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备课。通过讨论,《夜雨寄北》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等。集体备课并不是限制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思维,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初中语文教师还要认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在集体备课时应该预先设计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了什么作用?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请说明具体含义?
二、设计驱使任务,拓宽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设计教学驱使任务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对执行教学计划的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底线,拓宽教学资源,把集体智慧变成个体发展的动力,取长补短,促进语文教学走向成功。《夜雨寄北》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我鼓励初中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作者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选择典型示范,开辟教学空间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应该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更应该常教常新,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进行校本研修时应该选择典型示范,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新的空间。我校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建立了以内控为主、外控为辅的校本研修活动管理运行机制,为语文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可以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较高的语文教师开展示范课,积极组织教师听课,并且在听课结束以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达到语文教师的共同进步。还可以树立典型,发展和培养一批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优秀教师,整体推进语文课改实验深入发展。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夜雨寄北》,在校本研修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通过微课和多媒体等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能够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校际联合,优化教学活力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1-02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教师教学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教师处在新课程实施的最前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思考,作文教学是为了什么?是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还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而有法度的表述能力”?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能力呢?是因为以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生活需要学生具备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对作文教学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后,也就可以围绕目的不断创造和开发教学方法了。
二、设计丰富的写作活动是关键
1.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事项(如学生会工作、社团广告、活动简报等)。现在学校里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免不了需要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
2.以读促写。为学生开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书单(雷岩玲老师在回答62班一位教师的问题时已经列了一份很好的书单),让学生先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书,互相交流讨论,写读后感。还可以为喜欢的书设计宣传广告等。
3.带领学生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指导他们完成报告。这表面看起来不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但学生在做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之后,要想写出有见地、思路清晰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需要语文教师指导的,而且因为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也有感要发、有话可说,主动性高,这时传授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会事半功倍。
4.翻译、日记、片段练习等。阮真先生结合当时的一些西文文献,提出重视作文的形式训练,分为短篇和长篇,短篇如做“短文快做练习”“片段联系”“重写练习”“听讲笔记练习”“翻译练习”,长篇如做“文艺练习”“演说拟稿练习(关于时政)”“札记或日记练习”等。具体可以参考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法研究》。
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一面,很多学生在做学习札记的时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札记做得很有声有色,如一位学生将平时积累得励志名言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每页的页脚和页眉处,每次翻阅的时候不自觉得就加强了一次记忆,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收集的古诗词图文方式显示,看了让人产生联想,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起到了滋养心灵的效果;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翻自己的札记,从中寻找恰当的写作素材,并能找到适当的引用语言,如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使自己的作文不再假大空,同时也很有文采。
语文札记,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扎实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学生手头的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举多得。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学生通读后很难有效把握,即便有学生知道也大都从参考资料或教辅资料上拿而得来,体会的并不深刻。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加强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呢?我再次翻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是啊,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却还在“高考”之路上徘徊,能不能以范进的岁数多大为切入口呢?
“阅读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是我上《范进中举》时的开篇任务。
如此切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饶有兴味的阅读文本,力求从文中找出能判断范进年龄的内容,有的学生推测范进大概二十多岁,原因是他的老丈人还不老,能杀猪,且按照现在的高考年龄类推,范进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有的学生推测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因为张乡绅称其为弟;还有的学生阅读更仔细,称范进妻子嫁他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又与范进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左右……看似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切入,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我始料而未及的,然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同学们范进的真实年龄是五十四岁,同学们很多都觉得奇怪,在学生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眼神中,向学生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文章主旨终于拨云见日。
语文作文难写是现在所有学生面临的困难,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很多学生作文语句不通,很多作文都显得很空洞,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作文教学,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重要的突破,因此必须提高语文作文教学。
1、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语文作文教学,如何上好语文课是现在语文老师交流的重点,现在学生上语文也很害怕,学生们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最无聊,不知道该写什么,学生们还要向挤牙膏似的写好几百字,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作文在考试中占有比例最大,很多时候学生都很容易偏题,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在现在的作文课堂中很多老师都无法按照新课标的精神进行教学,每次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理论上讲得过多,学生基本是出于被动状态,简单地接受,使得学生对语文作文学习兴趣减弱。在学习作文课之后,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还是不知道怎么些比较好,老师也是困苦不堪。学生写的作文也有很多文不答题,处处都是空洞的地方,老师评价学生的作文也很累。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也是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就把作文塞进了书包,老师也就显得出力不讨好,作文课程也就是老师最害怕的课程。
2、提升语文作文兴趣的几点策略
2.1 提高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同学怕写作文,很多原因都是学生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怎样激发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兴趣,具体方法有:
2.1.1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真情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抒发感情的最好方法,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去感悟大自然,在节假日的时候让学生去感悟,在平凡和简单中用心去体验生活,生活也就会变的多姿多彩,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就会更有深意,慢慢的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作文也就有了真实感。
2.1.2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作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设置情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例如我们在组织羽毛球比赛的时候,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位选手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模仿选手的动作和表情,在模仿的过程中让学生充满欢声笑语,以此为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交流的欲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1.3及时认真的评讲作文
作文使学生付出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是多方面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在对评价的时候应该多方面的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的具体,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有利于学生写作方面的提高。
2.2 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主要就是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没有很多素材,在写作的时候也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学生很多时候都是缺乏生活经历,主要就是阅读上跟不上,积累的知识信息比较少,也就很难写出好文章。可以说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首先要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阅读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提倡阅读的课外书,首先就是要学生感性的内容出发,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老师也要交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例如,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做读书卡,摘抄好词佳句,学生也要多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多记住典型的素材。
2.3 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课堂中,老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感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写作的愿望,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写作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这节课上预定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中的一员,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把整个学习写作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教学活动是自己应该积极参加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能很好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减少学生在学习时候的压力,在作文教学课堂上也就更加灵活。在平时,注意观察周围身边的人和事,随时写札记,及时记下一闪而过的写作灵感。只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找到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点和切入点,就自然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结束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情,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将生活中的看到精彩的片段做细心的人,做好作文教学工作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升语文教学修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是老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秦训刚、宴渝生. 语文课堂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2]袁玉能. 谈中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1,(9).
[3]廖秀筠. 课堂观察中的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华中师范学,2012,(4).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做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我自己,就忍痛牺牲了人教版中的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中的体系,从汉字讲起,到词、短语、句子、语病,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重视起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的高中语言教学都面临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感到高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课时由规定的5节增加到每周6节,但效果仍不理想,不少同学中考语文成绩不错,但到高一考试,分数总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一、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二、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我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调整,在高一年级试开阅读课,周课时5节,4节课完成必修本、选修本的教学任务。1节课用于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为此订阅各类杂志130余种,坚持了一年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学习的阅读视野开阔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大家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生写作现状反思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掌握孩子们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爱写作文,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作文“抄、编、凑”现象严重,初中三年写作能力提高十分有限。为什么学生作文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学生被封闭在学校、家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写作时无话可说;二是学业负担沉重,疲于应付作业,难以静下心思考,面对复杂的写作活动,常常不知如何下笔;三是学生作文重形式技巧,轻体验立意,文章缺少个性;四是学生读的好作品少,教师对学生读书缺少深入的、有效的指导,学生读书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缺乏真正的积累。
(二)教师作文教学理念反思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自己扮演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反思。“解放学生个性”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提倡的是“统一”、“规矩”、“听话”,对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抑的态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天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兴趣得不到积极地培养,尊严得不到应有地尊重。作文教学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写作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写作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教师的责任便是把这一目标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贯穿落实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而不是按照考试的统一模式要求孩子,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限制甚至慢慢扼杀孩子写作的积极性。
(三)教师作文教学行为反思
作文教学人云亦云的东西很多,不经过思考,盲目照搬是不靠谱的;几十年如一日,老黄牛般兢兢业业也未必有多大收效。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这里只是说“有计划”,还谈不上计划的科学与否。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是临时心生一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更多的教师紧跟考试方向走,七年级开始瞄准中考作文,学生忙于背范文,教师忙于指导所谓的写作技法,热衷于“给作文穿上漂亮的外衣”。二是教师写作指导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学生只好胡编乱造,无病。三是写作形式单一,教师找个题目随便指导几句就扔给学生,再加上作文评改老套,写作训练不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我们认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作文教学的低效。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读写结合,构建写作教学序列。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范文、一个例子。”我们要从范文中学会作文,在课堂上形成写作能力。可是语文课堂基本形态是以阅读为核心,阅读与写作割裂,甚至每周两节作文课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尝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遵循“读范文指导作文,写作文模仿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让学生踏踏实实从课堂语文教学中学会写作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技巧。例如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我们备课组集体研讨,按照“读写结合”的思路,确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训练点。课前布置调查活动,采访自己的父亲,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写作素材。课上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小组交流分享,班级展示共享,激发了写作兴趣,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时言之有物,有例可仿,出现了许多优秀习作。常城的《儿行千里父担忧》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写暑假独自去福建旅游,父亲在车站送别,父子短信交流,模仿得特别动人。姚克强的《我的父亲》模仿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材、布局,模仿得一丝不苟,真挚感人。两篇文章均获得市级一等奖。
作文教学和阅读课一样,需要精心设计。我们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每个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一般包括:阅读例文主要模仿点,单元主题作文训练指导方案,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优秀习作,教师的单元作文训练反思。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巧,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韩愈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那么怎样才能算有内容?孩子们有了“发之于心,动之于情”的生活体验,那就是“境界”,就是“气”。笔者利用作文课和节假日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例如带学生去三门峡福利院看望孤儿,去黄河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去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暑假带学生去卢氏双龙湾进行拓展训练……每次活动后都会出现不少感人的佳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好动好说、表现欲强、形象思维强等特点,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像语文才艺展示、辩论会、校园百家讲坛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
例如,组织孩子们游览天鹅湖后,进行拟题训练,先小组交流,再把题目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品味。十三四的岁孩子争先恐后地跑上来,活泼的、羞涩的、好静的、好动的,没有一个甘于寂寞睁大眼睛等待着教师的一锤定音。“我最有个性的题目”在这种活动中没有一个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冬天的精灵》《城市的名片》《小城故事多》等,一改往日作文题目的单一、死板、乏味,涌现出的作品自然情感真挚,思想鲜活,师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生动,也充满个性,甚至有些在泪水欢笑中完成,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作品应是欢乐时的笑涡,伤心时的泪水凝结,才能打动人心。
(三)形式多样,小组合作共赢
传统写作都是独立作文,但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孩子们集体作文。例如笔者布置《说不尽的桥》这篇作文时,让同学自由结合为四人小组,利用周末结伴观察三门峡的桥,如黄河公路大桥,九孔桥,彩虹桥等,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爱好和优势承担不同任务,家里有电脑的负责查资料,条理性强、口语表达好的先口头说,写作能力强的组织成文,书写好的誊写,画画水平高的还可配插图。小组合作的成果往往要高于个人,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组员在参与的过程中从同伴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说明文写作不再是应付了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四)评改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作文评改,往往是学生写完了事,教师每周面对一百多本作文,苦不堪言,评语千人一面。至于作文讲评,一般念几篇范文了事。时间久了,不是满园春色,而是几枝或一枝独秀。写作教学重写作轻评改,重师生交流轻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针对传统评改程序的弊端,笔者大胆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受应试教育和中考的影响,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大多时间在题海中遨游,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许多老师为了抓成绩,提前上课,推迟下课,学生连上厕所时间都很紧张,更不用说下课看课外书了。而课外阅读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读不读对考试成绩无多大影响。尤其到了临近毕业的年级,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2、学生没有课外阅读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兴趣转移。有的迷恋电视节目,有的迷恋电脑游戏,有的迷恋上网聊天,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多;并且农村学生家长也大多文化素养低,对孩子课外阅读不重视,有的限制看课外书,认为是看闲书影响学习的成绩;有的不愿花钱让孩子买课外书,觉得书价昂贵买来不合算;再加上在农村中学,学校领导大多是理科老师,对语文学科就不重视,更不用说支持课外阅读了。所有这一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陶醉于春光无限时发出的感慨。意思是说,不到园林,就体会不到真景点沁人心脾,只有步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其实,阅读一本课外读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现状如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步入课外阅读的园林,去领略其中那妙不可言的另一种境界呢?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是的,也只有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因此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所以说,要使学生养成语文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只要不是黄色的,黑色的,老师就应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3、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给予他们享有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和可行的阅读方式的自由。
(二)指导学生选好读物,开展多样的语文阅读活动。
现在的图书市场,鱼目混珠,良莠并存,若教师单纯提倡而不指导,学生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比如初一学生,童心未泯,教师就可多介绍一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之类的书。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故事》《西湖民间故事》等等。到了初二、初三,学生渐趋成熟,教师就可慢慢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杂文短评、科普文章等等。指导学生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广采博收,扩大视野,发展智能。至于书籍的来源与活动的方式,条件可以的学校,可以开设阅览课,每周安排一、二节课的时间,安排学生进阅览室阅读;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奉献精神,自己献书捐书,进行专人管理,有序借阅;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到书店选购所需的图书。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还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质量。主要是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同时,要教会学生做笔记、查资料、做批注、写札记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成语、俗语、谚语、对联、民间故事等。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金波先生强调: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主张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展开持之以恒的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各项综合素养中,最直接,也最贴近语文学科的,则属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和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文学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拥有了良好的文学素养,我们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文学素养不仅促进人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丰富个人内涵,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提供依据。我们的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培养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更加关注比较容易提分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认为语文学科提分慢,所以常常忽略了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又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除非教师布置了任务,否则他们很少主动去读写。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比较薄弱。他们不熟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远远不足,阅读方法比较传统,阅读习惯没有养成。由于缺乏阅读量的积累,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在写作中非常吃力,或者写流水账,或者文质平平,没有特色,或者文章空洞无物,无病。不仅学生,即便是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也存在着文学素养欠缺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更谈不上发表过文章。甚至有个别语文教师可能平时还不喜欢看书学习,即便看书也只是教参之类。有的教师文学知识仅限于课本内,对于很多文学经典、国内外名著都仅限于了解,很少深入研读,也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使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更遑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有极大的驱动力,即便是教师不催促、不布置任务,学生也会自主学习和探索。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便教师为其布置任务,强制其学习,也只能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为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激起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比如,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使学生因为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得到满足和自豪感。当然,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兴趣的方法。比如,为学生开辟一块网络写作天地,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写一写诗歌、散文、读书心得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表达的空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转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读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需要加以运用。
(二)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现如今,无论是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朗读与背诵的要求。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非常流畅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来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多引导学生背诵比较优美的篇章。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断地朗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量的积累能够带来质的飞跃。为了强化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于朗诵的训练,可以在课前领读、课中个别读、集体读的方式,使学生将经典大声地读出来。不仅如此,还要在课后发动家长的力量,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研读,督促学生背诵。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句子的时候,学生能够从容地娓娓道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正向激励。而当学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信口拈来一些古诗词、名家名言,也能够大大地为学生的写作增彩。这同样反作用于学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够在阅读中认识到更多的字词,更多的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景色、季节、人物的,从而能够积累很多的写作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非常低效,他们不知道如何阅读,不知道如何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2)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举出一些例子。(3)你还阅读过哪些关于春的散文?那些散文与朱自清的《春》有何异同?(4)你最喜欢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哪句话,或者是哪个词语?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阅读多数会浅尝辄止,感觉到作者“写得很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挖掘。而教师提出了这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真正走进文章里去感悟春天,感悟散文之美。这要比单纯地阅读有更深远的意义。而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在向作者学习的同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品味生活,观察生活,学会感动与感恩,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让他们积累下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作为理所当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普通中学语文试题中,写作主要解释为写文章,这里的“作文”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此还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多指学生练习写作;现在通常讲“作文”大概就是指学生习作。但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特别是中学写作教学是不尽人意的。比如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教作文课时情绪饱满,而底下的学生则毫无兴趣昏昏欲睡。总结起来,本文认为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存在。
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忽视了经验和语言的积累
在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的是写作教学的方法。在教堂指导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写作文章的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结束等等做些具体指导。例如,谈到如何在方法开始而且分离的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记忆型”等方法。在该方法结束分为“课式”“,展望式”“,呼叫类型”“,成熟的风格”等。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会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然而,即使很多学生读一本有关如何组成的书面技能和所谓的秘密,写作水平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了很多。
三、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地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地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地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写作机会,许多老师静止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中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个人修养的优劣,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知识水平,道德情感和个性能力,很大程度地影响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具备雄厚的知识底蕴和广博的文化积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更宽阔,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只有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学生;只有教师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作文教学风格。
(二)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看社会,体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感,使其有真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师要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之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景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之,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有用的成分,特别是模仿训练,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情绪,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事物能力,惟有如此,我们在中学作文教学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57-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也是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途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爱读书、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认真做读书笔记;经常使用工具书。
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建立健全阅读习惯养成和保持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据科学研究,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连续三周以上的强化训练。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等。另外,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的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写法。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我在布置预习时每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字词等知识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再如,要培养学会做预习笔记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做预习笔记的内容:下节课老师要讲的问题有哪些?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重点问题?有哪些疑难问题等?
三、培养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如,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通过作批注,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四、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开展,有赖于学习者阅读兴趣的激发。激发课外阅读兴趣首先可从课内做起。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或名著节选已经激发了学生兴趣的事实,把学生视线引向全篇全本中去。其次,抓住影视热点等契机,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如由《水浒》、《三国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很受欢迎,适时地推荐阅读原著,选择精彩章节作一番品味、比较。再次,增设课外语文活动课,建立“语文实验室”。在“语文实验室”,配备大纲推荐和其它适合初中生的课外书籍,学生根据目标选择阅读。另外配备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投影、电视、录像等器材,还可建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体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阅读,参看电视录像,聆听保尔名言的朗诵,再通过投影介绍背景,确立点评议题,创设情境,感同身受,培养持久浓厚的阅读兴趣,塑造坚定顽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