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篇2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当长时期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而高度的社会化又使我国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土地仍然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就医等的安全保障线,是家庭的“退路”,具有家庭福利保障的功能,农民一般不愿放弃土地。因此,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保障功能

(一)我国土地流转不畅的主要表现

1、土地流转总量小。虽然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从流转规模上来看,无论是各种形式的流转量,还是所有形式的流转总量仍然不大。而且土地流转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流转规模上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小。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土地流转异常活跃,流转规模比例也高于其他省份,但到2007年,浙江省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也只达到458.4万亩,仅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3.2%。我们再看中、西部省份的情况:在湖南,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34.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8%;在四川,2006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62万亩,约占全省承包土地面积的10%。

2、流转效益不高。农村流转面积中多是本村村民之间的零星流转,不能形成规模经营,流转效益并不高。据姜孝平、李光友、易罡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8年3月底,重庆市奉节县五马乡全乡村内农民之间零星土地流转面积6408亩,占全乡流转面积的95.17%,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父子、叔侄、亲戚及邻里之间。又据辅黎萍调查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底,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土地流转中单体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达0.74万亩,仅占总流转面积的35%。由于流转的土地以户与户之间短期互居多,主要用于种养业,附加值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流转效应。

3、土地流转不稳定,随意性强。土地流转随意很强,主要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合同较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的约定。有的即使形成了协议,但内容也简单粗糙,合同标的、双方责、权、利关系也不明确,约束力不强。部分土地流转行为还以可随时收回土地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朝辉2007年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0881亩,涉及农户21813户,其中已签订流转合同的1413户3193亩,分别占流转农户数和面积的9.6%和6.3%。

4、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根据各地对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据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耕地撂荒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预计全镇共将撂荒耕地402亩,占整个耕地面积的4.174%。另据四川省阆中市农调队对10个社的调查显示:调查的10个社2004年底共有农户285户,耕地面积719.6亩,其中抛荒面积6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6%。

(二)根本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原因在于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目前正处于高度社会化时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面临着现金支付危机和家庭预算危机。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将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保障线压在土地上,赋予土地社会保障的功能。

1、高度的社会化使我国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

目前我国农民社会化较高,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一是生产方面分工程度加深,家庭资源配置市场化。传统的农户自我服务形式发生了改变,很多农民走上社会,对外提供生产服务。另外土地出租、对外投资等经济现象日益频繁,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由家庭内部走向外部。二是农户日常生活家庭自给现象逐渐淡化。三是人际、户际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程度加深,农民由一个“家庭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在这个时期,家庭生产、生活、交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以货币购买服务和商品,家庭的维系需要货币支撑。而高度的社会化又导致消费膨胀,致使家庭货币支出压力增大。因此,家庭安全已经由生存威胁,转向不能付现而破产的威胁,即承受货币支出压力,面临现金支付危机、家庭预算危机。虽然现金支付危机不会威胁农户家庭的生存,但是能够破坏家庭的正常运转,影响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2、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使我国农民追求即期的稳定的收入

社会化时期,农民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货币支出压力,不可能按照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行为,而是尽力获取即期稳定的货币收入,以满足即期的货币支出需要。对于这个时期的农民而言,只有先解决家庭面临的支付危机,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只有在货币支出问题解决后,才谈得上利润最大化。因此,高度的社会化使得我国农民追求货币压力最小化,收支均衡化,现金收入即期化。这一目标在土地流转上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选择小规模手工耕作,放弃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仍然选择小规模手工耕作,而放弃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民并不是不懂规模经营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而是农民更懂得规模经营需要世多的投入和更长的回收期,这与他们的即期收入需求不相符。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一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承包更多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二是放弃转出土地,选择亦工亦农。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在进行非农产业取得收入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以便进行务农取得农业收入,确保一定数量的较为稳定的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底线。这种选择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是一种常态。例如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选择请人代耕、临时转出、撂荒土地,一些家庭选择农闲在外打工、农忙回家耕作等。

3、农民预期收入不足给土地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

如果农民选择转出土地,那么其维持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如果这两方面的收入能够满足必要的货币支出需要,且其预期收入具有稳定性时,农民才会选择转出土地,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市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国农民的预期收入是波动的、不足的。

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波动的、不稳定的。我国农民的农业外收入主要来自手工揽活(如木工、油漆工等)、外出打工和饲养、加工等非农产业。从事手工揽

活的农民一般以个人或自发组成的临时性团队进行接活加工,一般不进行市场宣传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基本上属于被动经营,因此,手工揽活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不强,所以农民外出打工是有一定风险的,可能无法找到工作,可能工作不稳定,即其打工收入也是不稳定的。受自然条件和动物流行疾病等风险的影响,饲养等形式也不能确保取得稳定的收入。总之,多种因素致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即预期的持久收入是波动的、不稳定的。

二是土地流转租金收入不高。如果土地流转行为不终止,租金收入应该是稳定的。那么农民能否依靠其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来维系家庭存续呢?依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显然是不能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农民转让的土地面积不大,租金收入不可能很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和2004年的1.41亩,逐年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许多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少于1亩,有的甚至低于0.5亩。第二,流转价格低廉,有时甚至出现负价格,农民只能获得微薄的租金收入。另外,由于缺乏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往往是一种不规范的短期行为,这使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

可见,我国农民预期的收入是波动的、不足的。即土地转出农民取得的收入,并不足以抵偿他们放弃土地后的“家庭维系成本”。一旦农民无法赚到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收入,不仅会威胁家庭持续运转,而且家庭支付危机可能会转化为生存危机。因此,波动的、不足的预期收入,使得农民选择不放弃耕地。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土地是其生活、就业、养老等的安全保障线,是家庭的“退路”。这也就是说,农民不放弃土地,是因为土地被农民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这说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具备较强的关联性。

(一)土地流转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成功实现转移的制度依托。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永远无法真正离开土地,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

要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顺利实施,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一个前提条件包含两层意思:(1)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收入。(2)预期收入是稳定的。第二个前提条件说明,当农民家庭出现运转危机时,存在土地之外的规避手段来缓解危机,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表明,我们还无法真正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改变农民对生产生活风险的规避手段,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也可以说仅具雏形。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除了建立相关市场制度与法规之外,还必须建立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其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促进作用。

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流转供给的增加。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对农户而言,其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其生产功能。那么,对理性的转出者而言,只有当释放“囚困”于土地之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取的预期收入与转出土地而获取的租金之和能够满足必要的货币支出需要,且其预期收入具有稳定性时,才会选择转出土地,形成土地供给。反之,则不会选择转出土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是利用土地作为维持家庭运转的“退路”。如果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农民家庭正常运转,就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就会促进土地流转供给的增加。

其次,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流转有效需求的增加。从土地转入者的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土地转入者转入土地进行经营得到的回报超过他们从事其他工作所得到的收入与因获取土地而支付的租金之和,且超出部分(即纯收入)能够满足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货币支出时,土地转入行为就可能发生,从而产生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土地转入者经营收入不容乐观。一是受土地流转供给的影响,许多转入者仍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且并未形成规模经营,土地经营回报不高;二是土地转入者怕市场前景不佳,经营无效益,最终可能导致破产,形成家庭的生存危机,从而不敢大规模转入土地进行开发。如果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基础,一方面,土地流转供给稳定、充足,土地转入者可以进行规模经营,取得较高的经营回报收入;另一方面,有社会保障作后盾,土地转入者没有家庭生存危机的担忧,可以促进其大规模转入土地进行开发,形成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及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由于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来源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必要支出时,根据立法享受的,由社会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一)缺乏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的地方。而现行的城市保障制度又不能对农民工群体提供有效的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城市正规就业群体为保障对象,保障制度也都是按正规就业的城市居民特点设计的,致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符合农民工的特点。

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保障内容上不切合农民工的保障诉求。一般来说,农民工最基本的需要是找份工作、拿到工钱,出了工伤、遭了意外、得了大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老来有所养。而现行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工的上述保障要求。二是在保障方式上不适应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农民工在就业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流动性、不稳定性和低收入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调查资料,仅有20%~30%的城市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现行城市社会保险缴费比例过高,且不具转移性,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如广州市农民工月工资不足1000元,农

民工仅参加养老保险,每月就需交纳100元,占其工资的10%左右。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极大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仍处于不完善状态,在减少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保持农村稳定方面作用甚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覆盖面窄、标准低。目前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根据“低标准起步,窄范围运行”原则来设计的,农村低保制度只对“不救不得活”的农村特困群众施救,使得很多生活同样困难的低收入农村居民得不到救助。另外,农村低保资金由县级市(区)、乡镇两级财政和村共同负担。而我国县乡级财政普遍存在困难,无力为农村低保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低保标准非常低。(2)最低保障标准和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低保标准制度是不够科学的,基本上是在原先特困救济标准的原则上,参照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制定的。有些地区认为农民多少可以利用土地自我保障,象征性地给点补助就可以了。这说明有些地方在制定低保标准时就给土地赋予了保障功能,其出发点就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保障对象的确认方面,许多地方只是把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对象和个别贫困户作为低保对象,而将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生产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农民,由于企业不景气乃至关闭等陷入困境的乡镇企业职工排除在外。(3)保障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组织保证。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在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整体上仍然没有超越行政指导的范畴,没有从立法上加以保障。同时,农村低保工作也缺乏组织保证。许多市、县民政局都没有专门的低保科,低保工作均由救灾救济科统一负责。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转移了农民应对风险的途径,强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同时也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中

我国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虽然作出了巨大了努力,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仍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段探索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早期试点阶段。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早期试点推广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早期试点衰退阶段。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开始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

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一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积极工作,在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建立调整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法律层次低。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后制定的部门规章,缺乏法律效力。(2)资金来源单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造成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另一方面地方财力不雄厚,难以全面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养老基金融资。“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扶持政策。这就造成了实质上的资金单一渠道――农民个人交纳。(3)基金管理不到位。一是基金运行管理有欠科学性,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处于属地分散管理的状态,以县为单位的分割管理的小规模基金难以进行多样化投资。二是基金运行形式单一,农保基金增值主要是靠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易受利率下降影响,导致养老基金负增长。三是县级财政不保底,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办公经费支出侵蚀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致使农民养老仍主要靠家庭收入,而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农村家庭收入是不稳定的,必然使农民将最后的保障线压在土地上,最终阻碍的仍是土地流转。

(四)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难以为继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在我国农村的医疗制度中,合作医疗曾经是最普遍的形式,它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80年代的实行,使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政府在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试图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除了部分试点地区之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恢复和重建起来。

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不稳定。合作医疗保险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合作政策的实施。加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合作医疗”收费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难度。二是难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医疗保障要求。我国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相应地农民收入水平也不同,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方面的统一设置了客观的障碍。三是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医疗支出是农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农民看病主要由个人负担,同样的道理致使农民赋予土地以保障功能,最终仍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度的社会化致使我国农民目前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而收入的不稳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土地被赋予了社会保障的功能。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关联性较强,主要表现为:(1)土地流转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然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表明,它不但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起着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其发展,主要问题在于:(1)缺乏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中。(4)现行农

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难以为继。

(二)建议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弱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艰巨性及我国现实国力所限,只能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

1、逐步建立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原有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及保障诉求制定适合农民工的保障制度。受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式只能是临时工和小时工,而且一般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脏活、累活、高风险的活。这就使得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收入低、不稳定、流动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因此,农民工的保障诉求一般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发生工伤、得了大病能及时得以救治;老来有所养等等。相应地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目前而言,应该是给予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应的保险种类,且在保险缴费方面应该考虑农民工收入的低水平及不稳定性,另外还应考虑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让保险账户的设置具有可流动性和可延续性。

篇3

关键词:贫困贫困文化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它总是以各种方式和形态困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农村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农村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其中还伴随着文化贫困等这种贫困。

一、贫困的概念和现状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生理、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地区、群体和个体,在不同的时期贫困的内涵也大不相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等著名学者认为,贫困是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曾经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0%,经过近20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大规摸的扶贫运动,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8年我国有2.5亿乡村人口生活在赤贫状态之中, 2002年,在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上年的630元调整为627元情况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

由于现有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农民对外交往困难,农业经营结构单一,加上贫困地区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制约,所以增收渠道匾乏,脱贫难度极大。

二、农村贫困问题产生和恶化的原因

1.社会制度层面

(1)历史的不平等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村贫困的深远影响

建国后,我国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的发展道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材料和资金,一方面是来自工业自身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农业积累。为了从农业中实现资本的积累,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同时将国家投入资金严重偏向城市与工业,造成了农村的贫瘠和发展动力不足,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加速了农村贫困产生和恶化的过程。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力不足加剧农村贫困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劳动者工业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在城市中承担了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但是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覆在农村却没有实行。在农村实行了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集体保障制度。而集体保障制度保障水平低,保障对象有限,无法为农民分担因天灾人祸而致贫和返贫的风险。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化。虽然在农村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但是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服务,无论是在社会保障的内容上、项目上以及保障的水平上,农村都严重滞后。

(3)户籍制度使农村贫困在代际之间得到继承和遗传

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缓慢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我国实行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民流向城市的路径。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的户籍壁垒已有所松动,但二元户籍制度并没有真正消除。同时,在我国户籍制度不单单是人口统计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即使农民在城市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仍然不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

2.文化层面

贫困文化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和理性的社会亚文化,它表现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表现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传统农村文化和行为规范中的落后成分成为贫困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来源。在我国传统社会,农业是历朝历代的生存基础,多数的朝代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随着时展,其中部分文化成分的糟粕性、破坏性、落后性显现出来,成为农村贫困问题产生、恶化、循环产生的重要的文化心理因素。商品经济意识的淡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使贫困农民在市场经济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传统文化和行为规范中的落后因素成为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内在意识阻力,加剧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再生产。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建议措施

1.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农业是蕴涵多种功能和潜能的产业,也是农民最依赖、最亲近的产业。我国农业发展不仅资源种类丰富,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为农业内部增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的工业原料功能,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发展精深加工业,培育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2.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无忧”。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确保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要根据城乡统筹的新观念,通过纵向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的产业补偿,建立“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四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后期保障工作。

3.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富民增收的首要措施,根据地方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实际情况,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并举。

二是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要大力宣传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激励和引导农民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强指导与服务,建立健全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协调机制。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员农民培训,重点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务农本领和创业知识三种类型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生产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万俊.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紧迫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4

第三终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终端的市场现状:据湖北九州通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人民币,安徽省华源医药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人民币,新龙医药公司公布的05年实现销售收入大约3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全国性医药一级批发商公布的05年销售收入。区域性的二级医药批发公司:广东湛江三和药业公司,长沙双鹤医药公司、海王银河医药公司,江苏徐州医药股份公司淮海分公司05年分别有大约1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31个省市第三终端05年销售收入分别在30-4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的第三终端市场05年销售收入总额在930-1240亿元人民币。由以上的数据可以表明,第三终端市场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广泛的终端客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以及患者首诊制的推行,第三终端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第三终端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从业人员状况: 第三终端客户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居民社区,厂矿单位、城郊结合部、城市远郊区、偏僻的农村。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引导,导致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和资源严重发展的不平衡。大医院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病患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医院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差,社会资源集中度高。反之,第三终端的医疗单位在发展规模,医疗设备、专业水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上,都远远不及大医院。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要。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例很小,从而导致了第三终端市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整体社会医疗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国家宏观政策对第三终端的影响:首先是三农政策的到位和政府对农村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加上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主导的农村两网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注。国家对于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将使农村第三终端市场规模得到从未有的,空前的大力发展,为以远郊区及农村为主体的第三终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第三终端营销网络

第三终端的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

第三终端代表依据地区不同可划分为直辖市第三终端代表,省会城市第三终端代表、地州市第三终端代表、县级市第三终端代表。制药企业可依据公司的营销发展战略,产品组合来确定第三终端代表的人员配置和数量。

第三终端网络的建设不是什么企业和产品都适宜的,成功的第三终端=品牌药品+普药+战略规化,因此在考虑第三终端建设时,制药企业需要思考是否具备了以下的条件:

一、是否有广告和品牌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营销

二、是否有适合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群组合

三、是否有相应配套的组织架构,第三终端市场的管理体系等。

第三终端市场调查

医药公司调查:主要是调查了解医药公司是否具有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理念和第三终端市场的覆盖能力,控制力,是否有相应的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管理队伍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区域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一甲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室及个体药店;了解它们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医疗服务的特色、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等。

竟争产品调查:调查了解同类竟争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的销售量,销售价格、促销方式和促销手段;了解竟争产品在目标区域内主要配送的医药批发公司及其合作方式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可通过电信黄页,网上查询、医药批发公司了解、相关部门查询、业内人士咨询等方法来了解目标区域内医药批发公司,竟争产品促销,第三终端客户等各方面的营销情况。

医药公司情况:可通过与医药公司采购部,销售部、其它部门的相关人员咨询,沟通来了解医药公司在第三终端市场的情况。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情况:可通过第三终端代表走访,医药公司销售人员沟通,来了解目标区域内第三终端市场的概貌。

竟争产品情况:可通过医药批发公司采购部人员,销售部人员,终端代表走访第三终端市场、竟争产品内部人员等来了解,搜集同类产品的整体营销情况。

第三终端市场销售政策制定

第三终端市场制定销售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1.产品处于何种时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处于不同的时期促销政策和促销方式是有所不同,有所差别的;

2.产品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

3.依据竟争产品销售和促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促销措施来争夺第三终端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第三终端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营销方式:

一、医药批发公司为主体,企业第三终端团队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依托面对第三终端有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以医药批发公司营销活动为主体,企业给予配合,在产品前期铺货,中后期的终端渠道拦截上以配套的订货奖励优惠政策,来吸引第三终端客户,达成向第三终端客户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为目的。

1.订货会:由医药批发公司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产品订货会,各企业出资赞助,并在会上配套的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药企业联合出资,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下游客户资源,提供商业物流平台。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来提升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实施终端渠道拦截。医药公司利用其第三终端营销网络的资源,与厂家合作建设第三终端网络。

2.医药批发公司配送:企业的营销团队与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团队进行紧密配合,依托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通过医药公司销售人员传达到第三终端客户,获取第三终端客户订单。同时在前期产品铺货配送阶段针对医药公司销售人员给予适度的铺货配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多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广覆盖率。

3.开票大厅促销活动:依托医药批发公司开票大厅,向主动前来提货的第三终端的客户进行现场开货促销奖励优惠。这种方式属于渠道促销拦截,主要做好医药公司开票大厅中开票员的工作。企业在开票大厅设置专柜,配备专职促销人员,以第三终端客户开货品种、数量给予相应的促销奖励政策。

以上营销方式相互配合实施可以使第三终端的网络覆盖到城市,远郊区、偏远的农村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

二、以企业自身第三终端营销团队为主体,医药批发公司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

1.制药企业独自召集第三终端客户订货:这种营销方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终端代表进行,通过深度代表第三终端的走访,开发,召集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会,这种订货会可大可小。同时选择有第三终端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配合。这种订货方式主要由企业单独承担,第三终端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区和县级城市中的终端,配合的医药批发公司也主要是一二级医药公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有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的企业,通过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来带动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的推广销售。品牌产品可以吸引终端客户前来参加订货会,提高客户的参会兴趣,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可以借助会议人员的现场讲解、产品的促销政策来获取客户订货的机会。这是品牌产品借助其产品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向第三终端客户推广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最好的手段之一。订货会上如果是品牌产品,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可采取购一件产品赠送XX合药或赠送XX促销品等来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同时也可促进企业二三线产品及普药产品的销售。

篇5

一、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一)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切实搞好秋收生产,制定和完善工作预案,做好各项秋收工作准备,适时收获,特别是对受害地块要认真排查,科学确定收获时期,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兼顾当前和明年,重点围绕促进粮食高产、抗病和防灾,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发挥垦区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场县共建成果。落实化肥淡季储备制度,研究建立农药淡季储备制度。

(二)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深入实施畜牧业发展跨越工程。以“两牛一羊一猪一鹅”为重点,优化畜牧业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规模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高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夯实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重点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良种工程、饲草饲料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和养殖污染源治理工程。今年努力实现“四个两位数增长”,既重点品种奶牛、肉牛、羊存栏数量同比增长10%,分别达到7万头、17万头和58万只;大鹅养殖量同比增长20%,达到168万只;肉蛋奶产量平均同比增长10%,分别达到4.62万吨、1.54万吨和11万吨;畜牧增加值和农民牧业收入同比增加10%以上。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集中抓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总量扩张和全程监管。积极发展以种植养殖业、非木质采集业为主的林下产业,努力提高林地产出率。引导和支持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蔬菜、瓜果、花卉、亚麻、食用菌、北药、饲草饲料等特色种植业和蚕蜂、林蛙、鹿等特种养殖业,大力发展木制品、豆制品和刺绣、编织、酿造等特色加工业以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搞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和生物质产业,推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摸化发展。

(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今秋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抓好旱涝保收田试点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秋季农机跨区作业。抓好第二批购机补贴争取工作,加快现代农机具购置和下摆。落实好利用中行贷款组建1000万元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申报、竞标、选址、购机、场库棚建设等项工作。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实施大型农业机械深松整地补贴和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补贴政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粮食、乳肉、饲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推进资源要素和加工能力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区域明显、精深加工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打造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优化和聚集生产要素,尽快做大做强。

(二)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投入、新建项目、扩大规模、整合重组和基地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新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优先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三)扩大龙头企业信贷规模。各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精神,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在贷款展期、续贷和项目贷款宽限期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对信誉好、有还款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三、搞好农产品流通

(一)搞好农产品收储。根据粮食市场情况,积极争取启动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性粮食收购。组织省级储备粮轮出销售。积极建立猪肉储备制度,通过有效调控市场稳定生猪生产。

(二)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快讯等方式途径,及时向农民传递粮食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增强把握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能力,尽可能把粮食卖上较为合理的价格。认真执行鼓励农产品出口各项优惠政策,组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会展活动,开辟新兴外贸市场,扩大优势产业品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市场检查,及时、客观、公正地向社会质量检验方面的信息,加强消费引导,提振消费信心,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行为。农产品例行监测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

(一)落实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精神,多渠道、多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全面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守信用、按时归还贷款的借款人可实施贷款利率优惠,农户贷款利率在现行上浮的基础上平均下浮0.5%至1%,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提高到3万元至5万元,探索开发30万元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满足农民创业对资金的需求。

(二)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认真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突出抓好失去岗位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改革和完善项目申报和培训补贴办法,调整补贴专业范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三)努力拓宽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全面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动态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地农民工就业状况,强力推进由政府组织的大型劳务推介和“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民工就业。加强对各级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劳务输出基地、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境内外用工企业、“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载体基本信息的登记和管理,促进内外互动和资源共享。

(四)强化农民工保障服务。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随返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就近入学,及时将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及时受理农民工涉及劳动报酬、工伤、赡养、抚养等劳动仲裁和诉讼的申请,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解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问题。

五、努力改善农村民生

篇6

以来,县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标,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进步、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23.5万t,同比增长6.6%;农林牧渔总产值170 657万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 748.22元,比上年的2 549.25元增加198.97元,增长7.24%。

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重要地位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在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66 334万元,占38.87%;林业收入5 850万元,占3.43%;牧业收入94 805万元,占55.56%;渔业收入793万元,占0.46%;其它收入2 875万元,占1.68%。种养业收入在全县农村经济构成中仍占重要组成部分。

2.农民收入增长平稳从农民收入与上年对比来看,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随着粮价的上涨,畜禽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全县畜禽产品69 617t,比上年的64 340t增8.2%,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全县转移就业31 000人次,全年共实现转移就业收入52 4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 00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4.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由于近年来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2009年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加强国民经济提速止滑的前提下,更是加大了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农业从根本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围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工作目标,强科技、增投入,对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更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随着中央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力度的增加,各地积极加强农业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高产集成技术大面积推广,大规模农民素质培养:阳光培训、科技入户培训、新型骨干农民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2.利好政策刺激农产品价格一路走好由于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安全,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如粮食价格上调),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7年,全县虽然遭受特大冰雪灾害等的严重影响,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发扬“争中干、干中争”精神,全年粮食总产仍然达到了23.5万t,同比增长6.6%,农业收入66 334万元。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2007年绿色高粱订单生产26 715亩,产量6 154t,比上年增122.2%;烤烟9 400t,同比下降4.8%;油菜产量10 452t,同比增19.6%;水果产量9 587t,同比增22.6%;中药材958t,同比增16.7%。畜产品69 617t,增8.2%。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县委、政府对绿色高粱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了扶持力度,2008年,全县22个基地乡镇实行“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发展绿色高粱种植51 300余亩,种植户增收达1 500万元。

4.国家政策性扶持,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家政策性扶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7年全县粮食直补、水稻良补、玉米良补、油菜良补等1100余万元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农户手中,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全县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收入来源有限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因此,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产品品种格局没有得到改变,“一村一品”不成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相对突出,使得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导致农产品大量滞销和贱卖。

2.农业投入成本增加造成增产不增收近年来,农业投入品(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于抵消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广大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农业产量有所增加,但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最终还是让农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3.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对科技含量提升形成制约由于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水平且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知识面的制约。近几年来,虽然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使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发展的加速,对农民自身素质和生产技能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给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增收增大了难度。

4.世界性金融危机造成大量企业关闭,严重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008年以来,由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工业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大量工厂关闭或倒闭。这些地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的能力大大减弱,而本地区乡镇企业又因规模小、数量有限而无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结果将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减少。

四、今后农民增收对策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夯实基础”的总体要求,切实处理好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确保让农民得到实惠。

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一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如:马蹄甜橙、绿色高粱、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有机牛皮茶、赶黄草等。二是发挥传统优势,巩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古蔺原生态地域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外向带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四是依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2)围绕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一是以发展优质粮食为重点,依靠科技主攻粮食单产;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播面,打牢粮食增产基础。确保全县常年粮食播面达到120万亩,复种指数确保在1.98以上,粮食总产25万t;三是强化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确保常年病虫综合防治20万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重点地区控制在3%以内。

(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尽快组织制定出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规程,用合同或订单形式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以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在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过程中创造古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投资购置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在古蔺县城建设一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及交易市场,严格检验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树立良好的古蔺农产品品牌形象。

(4)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积极扶持和发展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优质农产品、畜产品、中药材产品、名优水果果品等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

(5)绕招商引资工作,整合境内资源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等领域的各类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全县经济总量。合理利用和开发好我县境内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良好格局的形成。

(6)围绕行业协会和专合组织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行业协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按照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要求,构建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各类专业协会网络体系。帮助农村专合组织或协会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专合组织或协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实施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只有通过对农民的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经营,这是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必须而关键的一步,对推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至关重要。因此,不论是农业部门还是科技工作者、农民、龙头企业,都必须达成共识,加强农产品的采收技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改造,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优质和消费优质,通过实现农产品的加工优质,实现产后优质和保质。

(2)依托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反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要依托“郎酒”集团、仙潭集团、恒通公司、德胜果苗公司、肝苏药业等龙头企业和外引适合古蔺特色产业发展的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不断壮大“生态畜牧、山地烤烟、特色高粱、优质果蔬、地道中药材”五大产业市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涉农部门要做好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农产品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组织工作,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3.加大政府培训经费的投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培训工程”、“新型农民骨干培训工程”和拓宽市场前景的培训等,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和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法律法规、政策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用工市场的需求,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

县乡劳务输出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拓宽劳务市场领域,建设好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劳务输出机构要立足县情,深入开展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调研,挖掘潜力,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输出率和使用率。

(3)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和劳动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强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积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门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4.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各行业、领域,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并在税收、融资、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农村流动性经营者要免于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减轻农村个体经济的负担。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要把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以此逐步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为加快发展农村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创造条件。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增收条件

(1)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的争取县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积极整合农业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保证重点项目资金的投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省委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中低产田造和“标准粮田”建设,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组织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坡改梯、旱改水、客良、兴修水利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不断提高农田灌溉保障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对全县水库、灌渠、千池百凼、烟水工程等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和维修复,确保水资源有效利用。

(3)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城镇绿化、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切实保护和建设古蔺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不断强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就目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难下而言,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强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农民从根本上增收。

(1)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立足县情,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和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为动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古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完善和规范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本着效率优先原则,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职称能上能下管理;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制定合理的优惠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参与技术承包、技术或资金入股、土地流转、领办农业经济实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

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普及常用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集成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开发应用;二是加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三是大力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减少环境污染,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7.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农村救济救助体系,实现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适当提高保障标准。积极抓好新村、劳务、产业、信贷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村的扶贫综合开发,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规范化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抓好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农业防灾和保障能力建设

篇7

一、消费升级的作用

居民消费的结构型升级和质量型升级,大大推动了高新技术在生活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消费升级的最典型标志。

(一)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般而言,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跳跃性变化。以住房、汽车为龙头的消费热潮己经到来,投资型和服务型消费热点支撑着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与稳定增长,为消费的扩容增添新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是消费增长的源泉。消费升级通过衣食――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和医疗等产业链不断演化、延伸,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朝着高级化发展,从食品饮料、服装等衣食类向通信交通、旅游、娱乐等服务类转变,消费升级呈现出从衣、食―住―行―娱乐的阶梯式特点。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为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生产发展的本身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

(三)消费升级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消费升级的直接带动下,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住宅和汽车的强大需求有力地支撑了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到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

从具体产业来分析,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必将拉动建材、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等重化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产业链极长,巨大的拉动效应对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轻工生产方面,消费升级带来了食品饮料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54.25%降低到2006年的36%。食品饮料主要是高档食品发展迅速,体现在高档酒类提价后销售和收入能够保持同步增长、新鲜奶品市场高速发展。食品产业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有望持续15―20年。

消费升级对家电行业的拉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0年前多数居民购买的家电产品使用寿命已到,面临淘汰,而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助推了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平板电视等新技术也使家电的大面积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换言之,被誉为夕阳产业的家电业,不是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而是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机遇。尤其是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家电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观。

二、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障碍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许多政策和体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房市场的乱收费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土地和住房建设中的各种乱收费仍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收费项目多,手续繁琐;一些部门和单位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一些地方政府超越管理权限出台收费政策等,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各种收费约占房价的15%左右,而涉及收费的项目多达几十项。

二是涉及住、行产品生产的企业竞争还不够充分,使得住、行产品价格整体仍偏高。目前在住、行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所有制企业还设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准入门槛,妨碍了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不能充分流动。

三是满足住行需求的外部条件不配套。在许多城市,居民停放私家车已成为一大难题。这一方面说明专门的停车场收费过高,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布局远没有考虑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需要。此外,由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以及机动车的增长,拥挤的道路使不少消费者只能持币观望。

四是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价格欺诈、虚假宣传、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等几大问题成为影响当前消费环境的突出障碍,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市场信息缺乏充分性、及时性和对称性;市场交易缺乏规范性,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三无”产品屡见不鲜,商品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地损害了国家、集体、消费者个人的利益,甚至直接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抑制消费的因素还没有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和竞争的无序化也迫使消费者捂住了钱袋。与城市相比,农民消费不方便、不放心、不实惠已成为抑制农村消费的三大“拦路虎”。

三、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由消费以及消费升级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必将逐渐占据主导。

(一)宏观经济趋好决定了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

中国经济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初期,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整个经济总量和规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消费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随着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目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十分狭小,也预示着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人口结构决定了消费潜力的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50岁左右,这也意味着,2010年前后的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现阶段的消费增长正处于高峰期的开端。上世纪60年代的高生育率,使中国从90年代开始逐渐迎来了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扩张。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目前正逐渐度过高储蓄期,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在1984―1989年,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万人,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人,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特别是在国家对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投资的背景下,居民消费力将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

(三)多数行业将继续受益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而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对相关行业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在未来消费全面升级预期下,医药行业、商业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旅游行业等都将成为消费升级的受益对象。消费行业中符合消费观念或消费趋势变动的新兴业态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如电子、信息、网络使消费形式不断升级、消费内容也得到扩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网上游戏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流程、服务形式、竞争格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四)汽车与住房对经济的拉动力方兴未艾

随着消费升级,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千人拥有汽车大约为30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0辆/千人)。预计到2020年,私人载客汽车将达到9000万辆,轿车年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未来,我国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将会在15%左右。

房地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住房将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此外住房、轿车带动的消费升级力度带动对家电、纺织品、家具、五金电料等商品的需求。

四、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针对目前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防止居民对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进行大量的储蓄而不利于即期消费的实现,同时也要防止未来升级换代过于集中。当前应当细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使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分层次、有步骤的稳定过程。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

如何成功启动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成为消费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领域。

(三)进一步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

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转变管理观念。

一是要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要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除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外,还有广播电视网建设,邮政通讯及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公路网络改造和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

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篇8

国内医疗手术无影灯需求何处?

二级以上(含)医院(住院床位总数100至499张)才具有购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需求

一些经济较发达和沿海等城镇地区的一甲、一乙医院也均设有手术室和对医疗手术无影灯有采购需求。

1、医疗器械分类有分别

一类医疗器械: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植入人体,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医疗手术无影灯是属于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分属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内。

2、医院分级不同,照明需求也不同

根据卫生部1989年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国内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医院按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每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每级以甲等为最高;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为三级十等。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在国内是最高等级的医院,相当于酒店的五星级。

三级甲等医院就代表着该医院在同类医院中规模最大、医术水平最高,是等级医院中最具权威的医院。如表1

一级医院: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如表2)

国家对三级甲等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硬件方面:要求医院的建筑面积、病床数要达到一定标准,医疗设备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软件方面:要求医院的技术力量,包括高中级职称人数、医疗成果和技术水平要处于国家领先地位;另外,在管理方面,必须对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规范化。

根据卫生部1994年“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的要求,凡以“医院”命名的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应在20张以上。以综合医院为例,只有二级以上(含)医院(住院床位总数100至499张)才具有购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需求,但通过调研发现,一些经济较发达和沿海等城镇地区的一甲、一乙医院也均设有手术室和对医疗手术无影灯有采购需求。

PK传统医疗照明,LED无影灯胜算几何?

目前,国内医院医疗灯具的主流仍是卤素灯。但卤素灯光源存在着每隔1至2个月就需更换光源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LED在实现定点、定向照明、高强度照明、调光控制、实现高显色性、低光谱伤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有力克服常规医疗照明的不足。

1、常规医疗照明存在不足

长期以来,传统医疗照明灯具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卤素灯作为光源,近年来,一些医院开始采用金卤灯作为光源。目前,国内医院医疗灯具的主流仍是卤素灯。然而,卤素灯存在以下不足:1、寿命不长(相比LED,在几百到一千小时),更换灯泡频繁,辐射(热量)较大,但品牌多,价格混乱而便宜,挑选余地较小。2、卤素灯、金卤灯都是光线向四面八方全空间发散的典型发散光源,这样高热辐射、全光谱、发散的光源,要达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特殊技术要求,必须采用一系列特种技术。比如,调光控制方面,卤素灯通过调整供电电压实现光强控制,但其光强变化又会影响其色温及显色性等。

医疗手术无影灯是外科手术部位照明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它既要求能够让医生最佳地观察处于切口和体腔中不同深度、大小、对比度低的物体;既要“无影”又要有“光”。现今医疗手术灯普遍采用价格比较低廉的卤素灯光源,问题层出不穷,如:滤光措施不当、效果不好,就会产生过量的红外光热辐射,加速患者手术区域的组织干燥,对医生和护士也会产生炙热感。正是基于传统式医疗手术无影灯存在很多弊病,无法满足照度均匀、光质好、能够很好地区分血液与人体其他组织、脏器的色差等要求,还不能长时间地持续工作和散发出过多的热量。这两年以LED作为光源的医疗手术无影灯应运而生,彻底解决了卤素灯光源每隔1至2个月就需更换光源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2、LED无影灯的性能特点

与传统医疗照明灯具相比,LED灯具具有:1、LED在实现定点、定向照明、高强度照明、调光控制、实现高显色性、低光谱伤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有力克服常规医疗照明的不足。2、LED的发射光谱全部在可见光区域,没有紫外、红外等有害光谱成分,可以杜绝紫外光对人体组织的伤害以及红外光造成的体液挥发及组织灼伤等。3、LED光源作为新兴光源,拥有寿命长(3~5万小时),辐射较低,而且每个灯头使用多个LED灯珠,坏掉一两个灯珠不会对手术造成影响。

LED无影灯在手术使用中的性能特点包括:

1)手术无影灯的照射距离一般在70~140厘米或者60~130厘米左右(即手术无影灯在这段距离内无影效果最好)。

2)手术无影灯的灯盘越大(单头灯)或者头数越多,则其照射深度越好,越适宜于比较深度的手术。

3)手术无影灯能给手术台提供的照度为20000~100000LUX,且最好有多级调光控制功能,过亮会影响医生视力;尽量避免光束在手术器器械上产生眩光,眩光也会影响医生视力和视觉,易使眼睛产生疲劳,不利于医生手术。

4)手术无影灯的色温在4500K左右,显色指数不低于95,使手术无影灯照明不改变患者的肤色和创伤组织颜色。

5)手术无影灯照明的光束直径范围为10~25厘米,且能通过调节手柄调节光束的直径大小(如图1,地面上光束区域)。

6)提高照度,必然会引起灯体和光束温度升高,这将影响医生头部和手术部位组织的温度,从而影响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正是由于温度对于患者感染的敏感性,因此,要求无影灯每小时温升应低于2度,手术室的温升要求控制在10℃以内。同样,温度升高对于手术无影灯具内的电子器件、电路、光源等寿命也有很大影响,绝大多数的手术无影灯故障及损坏都跟温度有关。

7)手术无影灯通过透镜、滤光的设计尽量减少、消除无影灯中的红外线和眩光成分。

8)手术无影灯在手术过程中应能连续改变位置与方向,操作必须简单、灵活、轻便、制动快速、有效。灯体中央部位应装有可灭菌的操作手柄,灯具应能灵活地进行水平和垂直调节,且可旋转360度。

9)对于带摄像头功能还是带图像传输功能以及无线智能遥控等的手术无影灯,摄像头与灯具要一体化布置,互不干扰。(如图1)

国内外医疗照明灯具的竞争格局

国外医疗照明灯具生产企业都比较集中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

国内,从事LED医疗无影灯具的生产企业也不到10家。

医疗照明灯具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准入门槛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刚刚起步,国内与国外企业差距相对较小,而且医疗照明灯具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是一个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

1、医疗照明成LED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从2000年以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5%~20%,随着新医改的推出,在医保扩容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医疗照明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目前市场来看,LED产业热得发烫,而市场冷得发颤,任何一个通用照明领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价格战”,LED通用照明对医疗照明领域影响微乎其微。

相比传统医疗照明产品,LED照明产品更容易满足医疗照明的要求,LED本身的特点再加上医疗照明市场的特殊性也使得医疗照明成为LED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是能发挥其特长、易于被市场接受及被推广的领域,更易于立竿见影、创出专业品牌、成为LED照明的专业化细分市场。

2、LED医疗照明高技术壁垒,高风险,却高市值

医疗器械行业壁垒较高,存在着技术人才障碍、品牌障碍、销售渠道障碍、资金障碍和市场准入障碍等,极大地限制了大批企业进入。

其次,医疗器械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同时,我国落后的医疗器械装备水平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几年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国内其他工业,也快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

最后,从市场角度来看,独特的技术要求与特点使得以医疗手术无影灯为代表的医疗照明成为照明产品中极为特殊的产品。它必须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法规,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考核、获得医疗器械产品许可证。因此,高技术、高风险、高进入门槛的特种照明产品,可以避免常规照明产品所面临的恶性竞争局面。

医疗照明产品准入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市场规模小,但市场价格昂贵,因此其市场的实际市值大。另外,LED医疗照明是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大都只是顺带地经营医疗照明产品,很少有专业生产厂家,医疗照明产品市场价格昂贵。(如图2)

3、国外医疗照明灯具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

国外医疗照明灯具生产企业都比较集中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如德国马克博士(DRMACH)、德国肯莎维(BERCHTOLD)、德国马丁(MARTIN)、德国贺利氏(Heraeus)、德国迈柯唯(MAQUET、Healforce)、德国德尔(DRAGOR)、德国百合(Berchtold)等,法国迈外(ALM、HERUS、HANNUEX)、法国喜万年(SYLVANIA)、法国肯莎维(kenswick)等。美国的(AMOSCO)(AMOSCO无影效果其实很好,但由于外观过于笨重,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美国医用照明(NUVO)、美国波顿(Burton)、美国(MIDMARK)、美国思泰瑞(Amsco)等;台湾三丰集团(台湾最大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台湾美迪兰(MEDILAND)、台湾雅科美德等。

4、国内LED医疗无影灯具企业不足10家

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式产品,急需要更新换代,而从事LED医疗无影灯具的生产企业国内也不到10家。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厂家主要集中在上海,如:上海五厂、上海汇丰、上海医达、山东铭泰、山东育达、江苏科凌、汕头福利等。其中,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五厂是生产手术无影灯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其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份额,除此之外,上海汇丰、汕头福利等几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实力也较强,力量雄厚,在无影灯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产业集中度较高。灯具价格质量十分参差不齐,各家医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要求均不相同,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主要是模仿欧洲的产品(如:马丁(MARTIN)、创孚(TRUMPF)、德尔(DRAGOR)等知名企业),质量没有进口的优良,但近几年来通过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价格便宜。而韩国和日本的医疗照明灯具款式单一,使用功能和性能无法满足国内医院的使用要求,与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相比,日韩企业进入国内医疗照明灯具配套还有一定的差距,故在国内,日韩公司的医疗照明灯具暂没有医院使用。

5、国内医疗照明产业只占世界的3%( 如表3)

大陆上海五厂、上海汇丰、上海医达、山东铭泰、山东育达、江苏科凌、汕头福利等。

LED医疗照明受LED上中下游产业链和人才、资金的影响,医疗器械产业聚集较为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域依靠本地区工业技术、科学技术人才、临床医学基础及政策性优势,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的三大产业聚集区。三个区域的医疗照明占国内医疗照明市场差不多90%以上的份额。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医疗照明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整体上质量、数量及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包括国内医疗照明行业的组织结构、规模经济、产品品种结构、产品性能、质量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国内的医疗照明产业只占世界的3%,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目前,国内市场上高端医疗照明灯具被国外或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国内医疗照明灯具的现状

1、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照明产业是事关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许多医疗照明灯具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多亿元,但国际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

在我国,医疗照明灯具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医疗照明灯具的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照明产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在国内医疗照明灯具只占国内医疗市场年容量的50%~60%,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国内医疗照明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研发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

2、进口设备开发利用率低

国内对于临床工程没有规范的立法和认证制度,而且一些医院为了提高声誉和收益,盲目攀比,超前配置各种大型医疗照明设备,造成设备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目前各大医院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引进购置与应用开发、效益评估脱节的情况。

3、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国内医疗手术无影灯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的产品需要进口,但进口医疗手术无影灯的价格昂贵。当国产医疗照明灯具上市后,其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国内医疗照明企业应采用新技术降低医疗照明成本,高端产品的新技术、高性能、重要功能向中低档转移,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医疗照明负担。国产医疗手术无影灯产品虽已系列化,但在自然光色、高照度、光束集中度、温升、能耗、滤光眩光控制等方面与国外灯具均有一定差距。

国内医疗照明灯具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需求量:每年大约需要有几千台以上

通过近二个月以来的调查研究,LED医疗照明的市场需求今后将会在国内有着一个长期爆发式的增长。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统计和官方获取的数据,截止2011年6月底全国二级以上(含)医院约为2.1万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每年有几千台的医疗照明灯具的市场需求。其次,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速度较快,新增医院和医疗机构不断增多,使医疗照明灯具的市场需求逐年提高。

截至2009年5月底,我国传统医疗照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2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 如表4、表5)

2、需求结构:辐射城市到城镇、农村

早在2009年,国务院部署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作了修改完善,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据初步测算,为保障医疗改革的各项改革顺利进行,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而在这样基本医疗改革之下,医疗照明灯具市场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3、需求特点:LED医疗手术无影灯需求日增

目前国内社区和农村医疗普遍使用的医疗照明灯具光源基本上都是卤素灯,由于其存在的众多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手术的要求,而新的LED医疗手术无影灯由于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因此必将替代现有的医疗手术无影灯,即将在国内外医疗手术照明中引起革命性的变化。

篇9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市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观念,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去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全市各级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有效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同时,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大力开展票据、保理业务,积极核销呆帐,保证了农业、优质骨干企业及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领域的信贷投入。可以说,在压力和困难增大的情况下,去年GDP能够实现16.4%的快速增长,是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金融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增长、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6.83亿元,增长19.27%,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增长17.32%,现金净回笼10.4亿元,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净回笼年;金融改革顺利推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特别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全市7家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下降6.68个百分点,实现考核利润5.45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尤其是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总量快速膨胀,证券业市场有所回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全市经济金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73亿元,新增存贷比比上年下降9.4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空间还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在信贷审批和管理权大幅上收的情况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上级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运作办法,贷款审准率较低;个别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贷款增量小,运行不稳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有些单位财务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贷的增长。三是保险、证券市场需规范推进。去年,我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8%、244.18元/人、3.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5个百分点、101.42元/人和0.15个百分点。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专业管理和深度参与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合适保险产品。证券业仍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也有我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工作努力不够造成的,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国家继续加大改善宏观调控和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压力下,金融工作愈来愈重要,愈来愈需要改革和创新。明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金融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外竞争,这是挑战,但把握好了,又是发展的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全市经济金融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统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统领指导全市经济金融工作。

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坚持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使用的手段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是对各地经济发展重新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拉开距离的时候。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好、用心把握好、结合实际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其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开动脑筋,顺势而为,有大作为,推进经济和金融双向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较少,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和汇报泰安的情况,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授权授信。力争年底全市各项贷款增加60亿元以上,新增存贷比达到75%以上。

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金融服务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哪个地方金融工作做好了,哪个地方就能占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先机。这是各地发展实践的证明,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目前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见机不为,遗憾无穷。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理念,高度重视研究抓好金融工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金融运行质量最终决定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化解和防止金融风险的根本也在于当地经济的质量。近年来金融部门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提高,既是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挖掘资源,改进服务,强化监管,通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三是要重视保险业和证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险业要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开发、开办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争取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贸易,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要积极推行雇主、公众责任保险。要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医疗、奶牛养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新险种,通过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用我市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鼓励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带动我市更多高科技产业、优势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证券机构要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当好企业与上级证券机构的桥梁与纽带,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搞好资本运营。

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继续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抓大项目、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和节约能源。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优化信贷资金投向。(1)农业。要围绕“一个深化、两个突破、四项建设”工作思路,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搞好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工业。要围绕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结合“三改两上”,重点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对我市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和30强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植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3)旅游服务业。重点支持泰山博物馆、泰山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宝龙城市广场和东平湖、徂徕山、莲花山等景区和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竞争能力。(4)城市建设。要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市建设,重点支持今年确定的续建和新开重点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魅力、现代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清除非政策性信贷歧视和障碍。要继续大力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当前外汇资金充裕,外币利率相对较低,产业转移、资本聚集、跨国并购发展迅猛的难得机遇,优化外汇信贷结构,加大外汇贷款投放,加大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出口创汇能力强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

四、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

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02年以来,市里每年都成功召开几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工作调度会和银企联谊会,初步构筑起了银行、政府、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三年共签约资金185.7亿元,实际到位135.8亿元,签约资金到位率73.1%。最近又举办了金融生态建设暨银企合作新闻会,效果很好。要实现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推进。首先,企业要在策划推荐好的项目和完善内控机制上下功夫。好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在银企合作过程中,银行的同志普遍反映我市“大、高、新、外”项目太少,向上级银行推荐争取难度很大。全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市场需求,策划论证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本企业做大做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金融部门向上级行推荐争取创造条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建设上,依托高层次专家咨询机构,策划论证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要与银行主动对接,及早让金融部门参与项目论证,对签约项目,靠上抓好落实,加快资金到位。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等级,以优秀的企业素质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银行要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拓宽金融服务上下功夫。经营货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把企业作为“上帝”,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做好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贷款程序等方面的宣传工作。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策划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市银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调度和督促工作,推进银企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拓展。

五、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市无信则乱,国无信则衰”。信用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而金融生态将是今后一个地区信用环境、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有组织地科学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更新观念,强化责任,从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努力打造稳定、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继续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建金融安全区、“诚信泰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和企业仍存在缺失信用、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之所以从成功走到衰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信用上出了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识优化信用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政府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加强信用宣传教育。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根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努力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服务,遵守承诺,努力把银行、保险、证券业建设成为全市重诺守信的典范。要认真抓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成为信用企业。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信用单位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金融。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明诚信典型,对不守信用、影响我市形象的行为和单位,坚决予以曝光。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和“诚信泰安”的良好环境品牌。

篇10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市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观念,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去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全市各级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有效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同时,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大力开展票据、保理业务,积极核销呆帐,保证了农业、优质骨干企业及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领域的信贷投入。可以说,在压力和困难增大的情况下,去年GDP能够实现16.4%的快速增长,是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金融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增长、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6.83亿元,增长19.27%,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增长17.32%,现金净回笼10.4亿元,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净回笼年;金融改革顺利推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特别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全市7家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下降6.68个百分点,实现考核利润5.45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尤其是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总量快速膨胀,证券业市场有所回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全市经济金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73亿元,新增存贷比比上年下降9.4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空间还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在信贷审批和管理权大幅上收的情况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上级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运作办法,贷款审准率较低;个别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贷款增量小,运行不稳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有些单位财务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贷的增长。三是保险、证券市场需规范推进。去年,我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8%、244.18元/人、3.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5个百分点、101.42元/人和0.15个百分点。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专业管理和深度参与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合适保险产品。证券业仍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也有我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工作努力不够造成的,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国家继续加大改善宏观调控和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压力下,金融工作愈来愈重要,愈来愈需要改革和创新。明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金融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外竞争,这是挑战,但把握好了,又是发展的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全市经济金融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统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

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统领指导全市经济金融工作。

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坚持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使用的手段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是对各地经济发展重新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拉开距离的时候。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好、用心把握好、结合实际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其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开动脑筋,顺势而为,有大作为,推进经济和金融双向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较少,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和汇报泰安的情况,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授权授信。力争年底全市各项贷款增加60亿元以上,新增存贷比达到75%以上。

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金融服务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哪个地方金融工作做好了,哪个地方就能占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先机。这是各地发展实践的证明,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目前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见机不为,遗憾无穷。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理念,高度重视研究抓好金融工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金融运行质量最终决定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化解和防止金融风险的根本也在于当地经济的质量。近年来金融部门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提高,既是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挖掘资源,改进服务,强化监管,通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三是要重视保险业和证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险业要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开发、开办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争取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贸易,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要积极推行雇主、公众责任保险。要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医疗、奶牛养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新险种,通过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用我市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鼓励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带动我市更多高科技产业、优势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证券机构要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当好企业与上级证券机构的桥梁与纽带,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搞好资本运营。

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继续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抓大项目、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和节约能源。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优化信贷资金投向。(1)农业。要围绕“一个深化、两个突破、四项建设”工作思路,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搞好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工业。要围绕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结合“三改两上”,重点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对我市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和30强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植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3)旅游服务业。重点支持泰山博物馆、

泰山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宝龙城市广场和东平湖、徂徕山、莲花山等景区和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竞争能力。(4)城市建设。要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市建设,重点支持今年确定的续建和新开重点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魅力、现代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清除非政策性信贷歧视和障碍。要继续大力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当前外汇资金充裕,外币利率相对较低,产业转移、资本聚集、跨国并购发展迅猛的难得机遇,优化外汇信贷结构,加大外汇贷款投放,加大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出口创汇能力强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

四、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

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02年以来,市里每年都成功召开几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工作调度会和银企联谊会,初步构筑起了银行、政府、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三年共签约资金185.7亿元,实际到位135.8亿元,签约资金到位率73.1%。最近又举办了金融生态建设暨银企合作新闻会,效果很好。要实现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推进。首先,企业要在策划推荐好的项目和完善内控机制上下功夫。好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在银企合作过程中,银行的同志普遍反映我市“大、高、新、外”项目太少,向上级银行推荐争取难度很大。全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市场需求,策划论证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本企业做大做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金融部门向上级行推荐争取创造条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建设上,依托高层次专家咨询机构,策划论证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要与银行主动对接,及早让金融部门参与项目论证,对签约项目,靠上抓好落实,加快资金到位。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等级,以优秀的企业素质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银行要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拓宽金融服务上下功夫。经营货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把企业作为“上帝”,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做好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贷款程序等方面的宣传工作。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策划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市银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调度和督促工作,推进银企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拓展。

五、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市无信则乱,国无信则衰”。信用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而金融生态将是今后一个地区信用环境、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有组织地科学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更新观念,强化责任,从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努力打造稳定、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继续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建金融安全区、“诚信泰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和企业仍存在缺失信用、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市

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之所以从成功走到衰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信用上出了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识优化信用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政府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加强信用宣传教育。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根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努力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服务,遵守承诺,努力把银行、保险、证券业建设成为全市重诺守信的典范。要认真抓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成为信用企业。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信用单位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金融。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明诚信典型,对不守信用、影响我市形象的行为和单位,坚决予以曝光。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和“诚信泰安”的良好环境品牌。

篇11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今后五年我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领,落实有关进一步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财税政策。引导和支持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落实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争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支持引进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发展,对市外引进的大型服务机构,享受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市内总部型企业,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奖励。促进制造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发展,落实鼓励工业企业分离设立生产业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县(市)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县(市)的营业税(不含金融保险业)超收部分给予一定的奖励。

推进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全市各类创业创新示范企业的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发挥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结构调整。

促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倾斜,推动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从今年起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分别用于到国内外重点战略合作城市举办“*周”活动和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到*以外的腹地城市开展进出口业务活动。市县继续统筹安排3亿元资金,对部分重点商品出口实行补贴。

支持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运用贴息、税收政策等政策工具,支持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循环经济等建设。继续扶持节能产品、技术和工艺的创新研发,促进节能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推广实施清洁生产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对环境保护支持力度,支持环保系统监测监控能力的建设以及对全市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加强收入分析预测。面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财税部门要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分析,提高税收分析预测水平。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始终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充分考虑各项税收政策调整因素,并考虑与地区各项经济预期指标的平衡,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编制收入计划,使税收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状况相适应。

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按照总局关于税收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税收规范化管理机制和制度。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对重点企业与一般企业按照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完善纳税评估体系,创新发票管理方式,深化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清理漏征漏管户,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抓大控中规小,加强地方小税和基金(费)的征管,建立健全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种税源数据库。加强与保险公司和社保部门联系,确保委托代征的车船税和社保费收入应收尽收。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开展税务专项检查和分级分类检查,建立打击和整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坚决查处做假帐、两套帐行为,营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创新纳税服务。做好财税政策的宣传辅导,积极主动提供纳税咨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熟悉办税程序,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对财务人员和办税人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培训,及时反馈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确保新的财税政策法规平稳、顺利实施。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开展全市示范服务大厅、示范服务明星活动。拓展网上办税功能,推广网上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业务表单下载等涉税事项。推进制度创新,改革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简并报表资料,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办税效率。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企业,细调研,勤走访,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做好“税易07”新功能模块上线工作,重点开发应用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有利于减轻基层税务机关工作负担的业务流程。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的互动机制,推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优化运维管理流程,建立异地数据备份,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深化数据管理利用,为税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开展与银行共享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试点。

(三)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南三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从今年1月起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完善免费义务教育,对“两免一补助”地区寄宿生生活费进行补助。进一步完善我市普高的生均经费标准,鼓励各地稳步实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每年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等。扩大帮困助学的资助体系,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为目标,支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实施使用廉价药物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补助办法,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债务消化机制和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要积极完善新一轮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实施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待遇,从今年1月份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启动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医疗和住房等相关扶持政策,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对困难家庭免收入网费和收视服务费。支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调整完善*博物馆经费补助政策。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东部文化广场运行经费补助机制。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支持乡镇文化场馆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对运动场馆对外开放的学校符合条件的,予以适当补助及奖励,实现学校公共资源社会共享。适度调增我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金标准、调整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范围,将“一居一农”对象纳入补助体系。

支持解决涉及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谋富民之策,兴安民之举,倡乐民之道,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积极筹措落实资金,支持一大批事关全市人民的交通道路等重大项目和市政府实事工程建设。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落实好住房交易税费政策,鼓励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促进居民消费。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工商两费停征后相关部门必需经费保障政策。

保障公共安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实施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完善政法经费管理制度,维护公共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充实防灾减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安排好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费和装备建设经费,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研究新一轮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调动两级财政积极性,增强地方财政实力。探索“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发挥乡镇财政优势,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逐步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既要积极向部里争取国债资金,充实重大项目资本金,又要合理控制规模,防范风险。

落实各项税制改革政策。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增值税以及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落实好成品油价税费联动改革措施。做好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工作,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落实国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营业税条例修订和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政策。继续落实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暂行条例。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业、推进文化医疗体制改革等税收政策。对已明确尚未出台的税收政策措施,要进行前瞻性调研测算,做好应对预案。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完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将改革推进到所有市级基层预算单位。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范围,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在完善业务需求、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综合查询监控系统。推广应用公务卡,争取在所有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改革。改进公务卡管理办法,更好地满足财政财务管理的需要。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逐步在系统中实现电子签名、网上支付。加快财政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推广应用,实现财政收支数据的统计汇总功能,提升系统综合分析查询功能,为领导的决策服务。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开展对社会中介采购机构的考核,加强对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管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政府优先采购、强制采购、收购和订购、加强进口产品审核等办法,加大对政府采购国货、自主创新产品、节能环保等产品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除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不得新开新的支出口子,集中财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严格控制“人、车、会、招待”等一般性支出,在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四个零增长”要求的基础上,对公务购车支出原则上暂停一年,出国(境)经费比上年削减20%。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土地资源,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大力开展机关节能减排工作,树立财税机关良好形象。

推进绩效管理。强化部门责任,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与部门绩效紧密联系起来,对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要明确具体绩效目标,项目实施要制定绩效考评办法,项目结束要考评财政支出绩效。项目支出要全面推广部门自我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门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领域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并逐渐完善评价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各类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研究制定我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健全收费基金审批、公示和监督制度,逐步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收缴程序,加强票据管理,取消非税收入过渡户。

严格财政监督。继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会同监察、审计部门对部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重点项目资金进行监督检查。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专项检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纵横联动监督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发挥监管合力,为完善政策和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证。

(六)切实转变作风,全面打造服务型机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从今年3月份起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各级财税机关要按照各级党委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学习工作。通过学习领会,把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要求、方法落实到财税工作的具体实践,用科学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解决财税工作中碰到的矛盾和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刻,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多换位思考,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大力宣传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合理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渡过难关。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契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标兵单位活动,树立一批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同时也要整合系统各类检查评比,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要认真落实“行风评议整改年”活动,切实解决20*年度机关民主评议中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找差距,端正服务态度,加强整改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内外网站建设,逐步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一体化应用模式。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中层领导班子结构,健全干部日常考核和任用考察相结合的干部考核工作机制。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形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管理和培养,积极探索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有效办法,拓宽干部成长渠道,逐步解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开展评选“十佳财税干部”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老干部服务工作,关心老干部生活。充分发挥党群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以纪念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系统文艺汇演等活动,努力营造团结奋进、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80-03

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七台河实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区位、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统筹发展的内容、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而七台河县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1 七台河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1 发挥以工促农的结构优势

七台河作为一座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低,仅占全市GDP的9%;农业人口少,仅占全市人口的40%,城市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带动农业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仅2012年全市强农惠农补贴和社会各界支持“三农”工作的资金就超过3亿元,促农力度之大位于全省前列。在耕地多处于浅山区、半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形成了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的传统习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培育出了远近闻名的岚峰红小豆、汇丰鹿产品等特色品牌;“五方牌”猪肉、“雪鸟牌”肉鸡享誉省内外;近年来又打造了一批特产之乡和特产之村,茄子河区宏伟镇被誉为白瓜之乡,抢垦乡吉祥村的“三辣”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省只有10个村镇入选)。这些传统优势是七台河以工促农发展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1.2 县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扩建乡镇级寄宿制学校2所,新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55个、文化广场8个,解决了40个村屯、3.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农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90元,参合率达到99.34%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在坚持“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原则下,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投入力度。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54.9千米农村路面、3万米路边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泥草房5000户、危房513户。红光村和正阳村分别投资5800万元和2518万元,建设农民住宅楼16栋,可入住农户2540户。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栽种花草树木16.3万株,修建栅栏4.7万延米,修葺边沟6.4万延米,安装路灯502盏,新建垃圾中转站、填埋场7个,增设垃圾箱、垃圾点177个,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1.3 把握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先发优势

七台河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低保标准等八个方面的政策统一,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农村医疗、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30多万农民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带来的实惠。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些改革成果,对于促进“三农”工作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新入学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城乡养老、失业、医疗 保险基本达到全覆盖,保障标准高于周边地市。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0%以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人口总量达到 96 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6‰以内,新出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 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周边地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政府工作法治化程度全面提高。

1.4 县域生态环境得到积极的改善

“十二五”时期作为七台河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突破期,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约束目标。五年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全面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黑龙江强市”战略。淘汰焦化落后产能149.5万吨。单位GDP能耗降至 2.56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 25.8%,累计节能 200 万吨标准煤。实施了 82 个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 个污染减排项目。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部完成,桃山水库水源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17426 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057 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 88%,比 2005 年提高 8.2 个百分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 73%,比 200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在抢抓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单位 GDP 能耗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再降低 19%,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承载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和局部生态恶化趋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向生态、文明、宜居城市转变。

2 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通过对七台河地区基本县情的分析,七台河作为一座煤炭城市,在煤炭这种自然资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样使得七台河县域工业经济长期依赖于地下矿产资源,作为主导的工业,其他优势主要集中于采煤和火力发电这两个行业,而在县域的中小企业都以生产煤炭这种初级产品为主,这个县域在工业和产品结构上突出的表现为附加值低的特点,从工业结构来看煤炭采掘的比重高达97.2%,而农副产品等原料产品只占1.87%,而从产品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偏差更为明显,轻、重工业的比例是 7.3∶92.7,而在高新技术的产出比例上陶瓷、电瓷、灯泡等工艺落后陈旧的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更低,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较为困难,限制了竞争能力的提升。

2.2 二元结构特征限制城乡统筹的进程

七台河作为一个土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差的山区县域,境内多属土石山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土壤中土层薄、坡地和台地占总耕地的 75.4%,农业短腿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这已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21元,县域地区农业GDP增加值为1.3 亿元,占 GDP 的 15.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 47.85%,整体上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县域农业的产业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引进有效的生产要素来提升产业效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但是,农业自身没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技术及产业结构上得到升级,城乡二元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以城带乡形成机制不协调

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关键,而在城镇化进行中农村现有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却是停滞不前的。2012年七台河县域各级政府积极的推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性生产的同时,也集中对农村生活中安全用水、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农业项目的投入与推广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卫生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城区现有县属小学15所、幼儿园 18所,2012年县域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 44.69%,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 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仅占到3.4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3.6%。七台河矿区职工子女的就学、教育等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教育资源的缺失使得县域的社会卫生事业较为落后,虽然对煤尘污染和解决城镇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工作较为突出,但是城镇的整体品位仍然较低,没有实现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地区扩容提质。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近些年来,七台河县域地区积极的培育农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来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在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中,改善农业条件。但是农业的产业发展缓慢,整体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与市场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没有发挥出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2年七台河县域地区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0%,现有耕地 47.04 万亩,人均 2.72 亩,农业总产值不足 4000 万元,农民人均从中收益仅有31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7%,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也没有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理念,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缺乏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园区没有成功实施集约化的管理不足以支撑农村的全面发展。

3 七台河实现县域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3.1 从县域特色资源上实现统筹

第一,依托煤炭资源来实现县域工业化的统筹。在现有的煤电产业这一块,七台河县域在全市的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也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和经济总量的一个支撑。在利用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中,突出地方的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培育优势产业。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必须立足煤炭资源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利用煤化和煤电等优势产业,打造煤电和煤化强县,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优化以工哺农的结构。充分发挥城镇自身优势,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后劲。

第二,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园区统筹建设发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勃利县建立煤炭—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工业园区作为企业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要载体,在煤炭—电力工业园区中,形成以资源引项目为主体,在生产中实现能源、物料循环的主链条,以存量引增量,促进煤炭及洗选过程的中煤、矸石用于蒸汽制备回供煤矿及其他企业生产用能和供暖的循环经济体。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风险。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的同时,形成骨干企业支撑引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梯次跟进的企业群体化发展。

第三,加强县域产业及链条的规划性建设。七台河县域工业按照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考虑资源的节约、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这样,一旦资源枯竭,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产业,可以支撑地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此外,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实施规划性建设。工业园区在能源生产、消费上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链条的扩展,实现煤炭、电能、蒸汽等能源就近利用,降低输送损耗。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井水,可用于洗煤,或用于电厂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3.2 要切实加强以城带乡的力度

第一,加强县域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要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第二,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勃利县抓住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倾斜和煤炭市场趋旺的机会,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国道沿线的“一城四镇二乡”建设步伐,将其建成了县域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样板区、先进文化的弘扬区。

第三,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继续通过对上争取、财政投入、村企共建、单位包保、农民自筹等多渠道增加投入,提升示范村、中心村建设水平,加大条件较差村屯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农村泥草房改造,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年底前消灭全市的农村泥草房。完成红旗镇的红胜村、红鲜村,宏伟镇的富山村等3个村整村搬迁,推进桃山区万宝村、良种场村等5个城中村整村改造,培育茄子河区五星村、龙头村等一批新典型,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对现有的七个试点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配套设施,要在完成廉租房、煤矿棚改房建设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对人流物流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完成在建56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建设,力争再开工150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2014年完成全部平房改造。

3.3 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综合整治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稳定优质粮食作物生产。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突出发展水稻、玉米、大豆等优良品种种植,高标准做好备春耕生产,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尽快完成汪清水库、九龙水库配套工程建设,争取2013年年底前汪清水库工程竣工。推进倭肯河治理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鼓励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现有的14个大型农机合作社要分别拿出1000亩集中连片耕地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等先进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农技和农机部门要加强合作,科学制订方案,做好技术服务,确保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达到预期成效。

第二,拓展相关农业项目。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要积极谋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制定出台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土地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市直中省直有关部门要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储备库。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规模种养殖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好项目,把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第三,要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有效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势在必行。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今后我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