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经济学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经济学原理

篇1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篇2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 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科学性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二)应用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篇3

摘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方产业发展模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因此,构建长效、合理、有生命力的产学合作教育动力机制就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块状经济;动力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21-04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重要贡献让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尤其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规律表明,这种类型人才的最优培养途径是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下文简称产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新时期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确保产学合作持续开展呢?这就需要研究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只有这种内生性的动力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持续进行下去。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分析

(一)动力种类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但体系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原则上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了规定,但对产学合作的经费保障和来源缺少界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不够明确。企业、公司很少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职责。产学合作教育是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此次会议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动议,但这些仍然缺乏实质性的规定。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能确保产学合作关系稳定的动力机制。我们先谈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有哪些。

慈善动力 慈善动机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最高层次的动力。通过慈善捐赠、提供培训岗位等方式,大多数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意愿来自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慈善动机的驱使下,他们相信教育进步有利于整个行业,会反过来使得企业受益。在德国的“双元制”中,企业培训的学员可能最后不一定为该企业本身服务,但大多数德国企业依然愿意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培训支持,如工作岗位或技术指导。这源于他们的理念和共识:一个企业培养的人虽然不一定为自己服务,但这些受训的人在为整个德国企业服务、为其所在的整个行业服务。

个体动力 切身利益的考量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动力。企业通过合作通常可以获得四种利益:(1)公共关系利益。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往往可以借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可以改善公共关系。调查表明,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都会被人们认为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公共关系利益的改善往往可以通过提供少数工作岗位或培训岗位参与产学合作而获得。(2)廉价的劳动力来源。有些企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低廉的实习生工资更是他们参与合作的重要动力。这使得其产品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3)未来人力资源渠道。有些中小企业在薪酬体系、福利待遇方面很难与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竞争。在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规模扩大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的实习或培训岗位,实际上有利于企业招聘到合格的员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4)直接的经济效益。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把教育价值融入企业并成为企业经营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使职业教育真正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学校在地方的信誉度和品牌价值会作为无形资产和价值融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价值,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集体动力 在许多国家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因此,企业的共同愿望就是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但单个企业并不愿意在培训上投资,因为他们觉得不一定能够收获自己所培训的工人,这需要靠集体的努力来提高所有劳动力的素质,而不是个别员工。这就使得集体动力有可能支持广泛开展产学合作。但这需要阐明和规范集体利益的规则和制度作保障,没有这种保障,单个企业仍然缺乏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

(二)动力机制的核心要素

动力机制是能促使和推进广义的产学合作教育(包括俗称的产、学、研)开展实施的体制和内在系统。合作双方的共同互补需要为其内在动力。因此,对合作主体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合作的核心要素,有利于建立一个合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与产学合作教育密不可分。

利益要素 这是产学合作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尽管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产学合作的双方关系也会不断地发生调整,但实现非零和博弈的经济利益成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市场会不断对企业提出能满足市场的新产品需求;高职院校的主要“产品”是其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当市场反馈给企业需求时,企业也会把这一需要反馈给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需要有面对市场反馈适时做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方向的变革,在实现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实现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人才要素 这是产学合作体系中最积极和有动力的要素。专门人才特别是具体从事研发的高端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因为这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构想新知识、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程序、探索新方法的重要保障和智力支持,因而人力资源是产学合作教育中最能激发合作积极性的活跃因子。当今,人才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为赢得激烈的企业竞争,非常多的现代企业采用各种办法为企业发展储备和培养所需人才。如IBM集团在本土和世界各地建立的IBM研究院,特别为其集聚行业精英和技术骨干;日本松下集团组建了松下研究院,为其研究开发世界领先、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技术和产品。

技术要素 这是贯穿产学合作整个过程中最具价值的因素。指的是任一能独立成为技术基本结构的部分,如经验、技能、工具、机器、知识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替换,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投入,新的生产流程的运用,都会以生产要素的方式体现在其生产产品的价值中。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基础建设过程比较长,回报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惯性”的制约下,企业部门很少主动投入科技研发资金,只有当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时,才会由内而外的调整生产结构以迎合市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作用,会激起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开发新技术或引发新的技术改造。

产学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已经形成并发展,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机制,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成熟的合作。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产学合作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

(一)产学合作主体价值取向各异,合作的内驱力不在同一维度

从现有的产学合作看,高职院校通常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合作政策,对企业的利益缺少必要的考虑,即使出台一些有利的政策性优惠,往往因为难以操作缺乏实际效果。从合作模式看,高职院校往往主导合作过程,按照自身所需让企业辅助、配合完成产学合作,是主从分明的一元体制。企业所提供的合作投入,如提供见习岗位、提供培训设备以及直接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并不会直接使企业获益,因此,企业也就失去了合作兴趣和热情。利益要素这个合作体系中最根本的要素很难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在企业身上。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直接利益无法得到兼顾,难以惠利互惠,从而使产学合作难以持续开展。问题的核心是产学合作缺乏健全的体制支持。因此,解决办法是有机建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体制。

(二)“块状经济”结构下,“校—企”点对点的模式规模效益不明显,产学合作难持续

“块状经济”源于经济学术语,其意为大量生产同类(或极度相关)产品企业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突出表现的一种发展模式。其三个基本特征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企业聚集;企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高度相关性,很多企业都生产同类型或者产业链上紧密联系的产品;休戚相关,风险利益共享,企业生产关系紧密捆绑。“块状经济”的本质内涵即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国际上盛行多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业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低端形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型决定了以前的校企之间点对点的订单式培养很难持续。首先,企业的小规模难以为高职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规模发展有矛盾;其次,经济相对专业化和高职院校专业多样性之间也有冲突;再次,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其合作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立体动力机制的构建

产学合作教育是基于企业、高校双方自发地平等地交换彼此优势资源的合作,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众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动力机制是确保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重教育效果、企业重经济效益,两者的基本目标是不一致的,双方之间存在需求不平衡性。任何一方如只从本身立场出发追求单方利益最大化,要求合作方牺牲自身利益诉求和目标,合作都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利益诉求点,实现相互之间优势资源互补,最大限度地消除合作中的阻碍因素,建立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建构产学合作教育合作、共享、补偿的动力机制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都已初步认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是,产学合作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和阻力,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协调解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通过对产学合作的核心动力因素分析不难发现:产学合作、利益补偿、成果共享等“动力机制”的建立能够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诉求,这对解决产学合作的矛盾尤为重要。

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因此要改变以往单一主体的局面。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不同时期,应轮流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状态。学校可在现有国家政策、法律条件下,充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合作政策,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反哺企业等合作单位给予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其核心还是高校与企业如何在相互资源交换中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和合作机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对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优秀人才或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推荐和输送,对合作企业的员工给予技术支持和培训。其次,激励产学合作的参与者。如奖励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就业、待遇等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对教师职称评定予以政策倾斜等等,激发参与合作者的积极性。

尊重经济发展理论,建构产学合作利益共享平台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则,促使高职产学合作效率最优化地实现。从企业方而言,他们可以吸收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所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库。通过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善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产学合作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如企业和学校可以扩大彼此在当地社会的声望,提高企业的产品知名度,增强当地市场信赖度。总之,尽管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身份决定双方的根本目标和社会角色是有区别的,但在合作中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可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

利用补偿机制,发挥产研单位的主体作用 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案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需要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一定的投入参与高校的办学与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与就业等。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会感觉到来自经济社会的种种压力,如产品创新、技术革新换代、产业升级等,因而,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如直接奖励、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办法,可极大地激励产学合作中企业方的积极性。(1)明确的奖励条例和办法。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和条例,清晰确定履行产学合作教育责任的企业所能受到的奖励。(2)相关政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给产学合作中心和基地予以专项经费扶持或通过“孵化器”的方式重点培育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合作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等可获得合理的代偿,产学合作的企业方在这种代偿机制的鼓励和保障下,自主参与产学合作的利益才会有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3)在实践过程中,可依据合作的具体开展状态和规模,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减免企业税费、提供便捷的行政性程序审批等途径为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上这些都涉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是校企双方可以解决的,因而校企双方还需要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

(二)建立“超企业”组织的价值网络

在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中,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网络是值得提倡并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策略,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也是源于其趋同的价值取向。产学合作的本质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而形成的“超企业”组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定位、期望目标以及自身发展的瓶颈。在综合分析各个要素的基础上,双方各自能从合作方寻求到优势资源。这种实现自身目标所必需而自身又缺乏的资源的互补能帮助双方弥补现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因而“借力发展”、“借船出海”成为“超企业”组织存在的理性基础。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超企业”价值网络组织有助于双方的风险分散、资源互补。要形成具备这样功能的组织,要求双方组建以高职院校为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联合会和以行业、企业为成员的行业联合会,并使他们之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两大主体的利益互不相同,但又可资源共享。但在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都存在各自的缺位与不足。这主要源于动力机制不足。校企双方在立足于核心动力要素基础上,努力建立协调各方主体的机制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媒介引导,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相关的高职教育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施行,再通过优惠的财政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的鼓励,积极引导企业投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构建双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企业投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反哺地方产业和合作企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2]管玲俐.刍议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然”与“实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3]顾伟忠.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7(8).

[4]刘景光,等.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那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特性[J].国际经济合作,2008(1).

[6]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7]吴海平,等.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4).

[8]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9]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技术教育,2011(1).

[10]徐元国.关注浙江块状经济升级问题[J].浙江经济,2006(14).

[1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13]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

[14]赵秋兰,郝源,张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切入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2(10).

篇4

关键词: 网络教育;宽进严出;教学模式;导学与促学;应用型人才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easy to enter but difficult to pass;guiding and promoting learning;applied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40-02

1国家政策鼓励,推动网络教育发展

终身教育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党的十六大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政策的指导,要求广大职工、社会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明确强调: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远程继续教育。1998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教育部《关于报请批转的请示》上批示:“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应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研究实施,请你们组织一些同志进行周密地研究,提出方案。”(李岚清,1998)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并作为“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在政策的指引下,网络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2社会条件、人员素质适应网络教育的开展

由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要低得很多,而人员素质的低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要想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知识水平就势必依靠成人教育作为补充。所以函授教育、自学考试乃至网络教育先后出现。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上网人员结构趋于年轻化,学生占32G,从业人员占63G,其他人员占5G。),人们对教育形式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过去参加函授学习的成人一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他(她)们习惯于按部就班,自学能力不突出,往往需要给予直接的讲解,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对网络方面的东西不了解也不易接受。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参加成人学习的人群以七十年代的为主,兼有八十年代的,其自学能力和自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除了函授外,自学考试得到了较大发展。而近一两年参加成人学习的人群主要是八零后,甚至是九零后,他(她)们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且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他(她)们从出生起就开始不断接触网络,对网络的方便、快捷深有感触。因此,当网络教育应运而生时,他(她)们欣然接受,从容应对,使得网络教育有了很好的支撑面,故而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3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促进了网络教育发展

篇5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6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和发展机遇,同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矛盾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形成许多心理疾患。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有责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表现为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质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感到不平、痛苦愤怒等复杂的情绪状态。而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用贬损别人来求得补偿。在极端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会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的交往。

1,6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2,1自我评价失调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

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上的尖子,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很多荣誉,自觉是同龄中的佼佼者,自傲心理很强。进人大学后,由于高等学府人才济济,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优势,甚至出现补考、重修。他们虽然也曾有过追求进步的愿望,但看到其他学生干部、学习尖子能说会道,能歌善舞,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身无一技,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导致焦虑、压抑,自卑心理便得以产生。

2,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泛的社会延神,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在大学生面前,有些大学生很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委屈求全,处处忍让,缺乏交往的技巧而一筹莫展;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怕见生人,在人多场合或有异性在场时过于紧张、焦虑、出汗脸红、说话僵硬等。有的大学生自尊心过强,害怕交往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了压抑性的心态。愿交友又不太信友,想恋群又不太合群,希望了解又不想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父母、教师不易达成心理沟通,在同学中也不易找到知音,常常出现心理有话没人诉说、烦恼又没人倾吐的现象。这一矛盾常不被人理解,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2,3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使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社会转型时期发生急剧动荡,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各种压力出现在措不及防的大学生面前。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压力,出现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有人感叹怀才不遇,有人感叹没有当官的父母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内心深处充满了忧虑和苦闷,深感前途莫测,产生沉重的压抑感。

2,4经济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失衡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多数大学生靠贷款、靠亲属的帮助进大学的。来校后各方面都需要支出,这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城镇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为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煞费苦心。有的大学生过份重视物质享受,常叹自己家庭不如人,在生活上互相攀比愈演愈烈,更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感到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引起心理失衡。

2,5成长中的矛盾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阶段。这一过程中充满成熟和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男学生幻想变成白马王子,女学生梦想成为白雪公主。但幻想、梦想毕竟成不了现实,大学生如果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心理平衡就会被破坏,而导致焦虑、优虑、自责、烦闷、困惑、嫉妒、颓废、愤怒等不良心理。

2,6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产生烦躁感

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寄予了厚望,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应试教育的方法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大学之前不把子女人格塑造放在首位,望子成龙心切,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常识,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各方面的要求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力,造成子女的性格出现了偏差。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维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感到愧对父母,更增加了心理压力,产生烦躁感。

2,7情感问题使大学生产生困惑感

大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强烈欲求,不少大学生开始从考虑恋爱到恋爱实践,按自己的意愿步入爱情殿堂。但由于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浪漫,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心理困惑。总相信有完美的爱存在。常有一些大学生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不敢坦然与异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一旦情感问题上遭受挫折(如失恋、单相思)便难以接受而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而采取毁灭行为。

3大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3,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和能力:博学高精,学能善用,求是创新。而博学、善用、创新的核心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心理调适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及积极的探索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心理素质,提炼的是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昭示的是一种很强的能力,需育人环境中所有人参与、抚育、滋养。因此,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3,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在抗挫折、耐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学习挫折理论,正确认识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消除压抑,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归因挫折。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要泰然应对;对于考试失利要重视,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和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对于考研落榜,要根据情况继续朝着原来的目标努力或者先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感到世间真情难在,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生活集中,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交往,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筛选,注意与同辈之间交往,注意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3,4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咨询活动是互倾衷肠的自然流露,重要的不是给对方一种处理具体事情的方法,而是以开放、灵活的心理接触去理解对方并将自己对生命那种进取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对方,感染和劝导对方。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应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开展对心理诊疗防治工作。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除了由于环境、人际关系和心理素养条件造成的以外,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在对单个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应以理解学生为前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寻找症结,从而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人格成长。

还可以采取网络心理咨询方法。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一个优秀的心理学站点的主持人能抓住心理咨询需求,收集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最新的心理学论文,为网友“解惑”。网友可以运用自己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会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得到加强,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又可以弥补心理咨询上的某些不足。

心理咨询和网络的结合拓展了网络空间,丰富了网络内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形式。但要净化现有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本身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不健康的心理引导,提高上网道德。

3,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

篇7

1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在这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和特色,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西安高新“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淘宝创业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若干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等成果。

1.1淘宝创业工作室

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早在全民创业之前就意识到了线上经营的潜力和市场,因此在2012年就与淘宝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创业工作室,由学院多个专业学生参与,工作室利用淘宝网上创业的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学习平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开店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创业与成才开辟新渠道。为了淘宝创业实训基地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行,并实现基地运营目标,淘宝网作为项目的服务支撑单位,还根据学院及当地实际条件,整合一系列配套服务。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淘宝网通过联合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和淘宝网会员企业,为参加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淘宝工作室从成立以来,已经有三届共计五百余名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其中有一百余名学生均实现了网店的真实经营和盈利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出色创业活动和经验,在企业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能够全权负责企业的线上经营业务,还有很多学生利用网店的经营成功的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2以赛促教出成果

1.2.1沙盘模拟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沙盘模拟训练已经成为我分院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利用沙盘模拟软件,提前进行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市场的模拟销售操作和电商环境下的真实企业构建及模拟网店运营,让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全国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沙盘大赛和电子商务沙盘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沙盘大赛,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1.2.2“互联网+”大赛直接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大赛的开展,真正将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而学院则充分利用大赛的平台,一是在近两年内选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课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时加入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质规划内容,三是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兴趣角、行业协会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沟通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在近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励的“互联网+智慧养老”创业案例。

2“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互联网+智慧养老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来说,过去是没有交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着重于研究连锁门店的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的标准化操作、连锁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获取盈利等问题;而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则着重于学习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老年群体的服务偏好,常见老年病及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的专业知识,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了一起。

2.1想法初成

2015—2016年,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走进了西安市各大养老院进行老年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在西安几家大型企业的社区进行了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行为调查,在这几次宣传和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老人,居家养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面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子女未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采购都无法完成,更无法说去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回了学校,刚好与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及,而作为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伙伴西安唐久便利店正是广泛存在于西安市的各大片区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初次走在了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讨论推敲,觉得利用身边的便利店来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初步有了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的点子。

2.2调研取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想法进行了梳理,首先进行了市场的需求情况调研和统计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底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6.1%和10.5%,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指标。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43亿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生活总体达到富裕水平。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差别集中在居住、交通和通信费用等方面。基本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这是社区老人的现有的生活状态。而通过调查,西安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5万人之多,其中80岁以上老人也占有百分之十四。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在西安市的老人多数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的生活中老人在家,儿女都在外工作。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这便面临更多的问题,如现在所说的空巢老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关心和有人照顾,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西安市几个成熟社区的退休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和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学生统计了项目所需信息。受篇幅所限,具体信息不在此列举。

2.3方案出炉

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学生们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在APP线上负责与老人和儿女的对接,和对服务企业的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服务方面及内容。①选择可靠的蔬菜供应企业进行以小区为单元的果蔬配送。老人使用APP或者智能手环网上下单,第二天由果蔬公司专人配送到社区。②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如“滴滴打车”这样可以让老人用手环选择出行路线然后下单,由企业为老人服务。当老人迷路儿女找不到老人时线上锁定老人手环GPS定位找到老人。③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互相了解进行帮扶养老,智能手环或者遥控器都有紧急救助按钮保证老人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医院和社区朋友的帮助。如果老人需要保健和检测服务也可以下单做私人订制服务,可以让儿女用APP链接老人智能手环了解老人身体,也可以自己为老人选择服务,帮助父母疗养等。④为老人搭建桥梁,做辅导公司调查选择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大学生为老人服务,老人通过手环下单,利用APP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学习情况。⑤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在APP上做销售,满足老人的独特需求。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用智能手环用语音的形式来进行,然后货到付款。

篇8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各会员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措施、考核、检查三落实。

1、落实住院医师轮转制度

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的毕业后轮转期间是他们选择与培训专业的阶段。毕业生分配到医院后,按其具体条件、毕业成绩和拟定专业有侧重点地轮流到各专科,当然轮转科室和时间可按具体情况制定,期满结合他们选择的志愿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定科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履行的是住院医师职责,住院医师第一年工作对所管的病床是24小时负责制,并轮流急诊值班,节假日也要处理好所管的病人,急诊值班兼管全病房突发问题。必要时还要将负责该病床的住院医师找来协助处理。

2、落实专题病例与病例讨论会制度

专科医师在入院五年内,要结合自己管的病种查阅文献,做读书笔记和撰写文献综述。开展小讲座、专题病例、教学查房。由病区医师定期负责指导与组织学术座谈会,定期选择典型的、有教学价值的、较复杂或疑难的病例进行讨论。上述方式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很重要的作用,各级医师可以借此增进彼此了解,也是科领导了解各级医师的学习态度、学术水平及病房管理能力的良好机会,是培养临床医师的好方式。

3、落实外出进修制度

根据科室开展发展的需要和医院培养人才的整体计划,培训管理部门将选拔工作与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到国内或国外先进的专业或学科进修,进修医师通过医学专家或继续教育者的专业性授课对新病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有所了解,在充实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还会被适当安排门诊、急诊、病房的临床工作并管理一定数量的床位以增加实践的机会,进修医师通过实践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为返回原单位独立工作或带领其他专业人员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1、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继续教育训练规模大、覆盖面广、训练内容规范、手段先进,形式有学术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继续教育短期学习班、年会及专题讨论会等,各会员医院组织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回院后,请他们将学习收获向全院汇报。

2、开展"三基"培训

"三基"指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以各级专业技术三基培训教材为培训和考核基本教材,围绕该教材按专科分专题自定题目开展教学。每月开展全院性学术活动,按时参加学术活动的医技人员,给予记继续教育学分,使全院讲课活动达到规范有序,人员和时间有充分保障。这样不仅使本专业人员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其他专业的医技人员了解和学到了边缘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实施。

3、外请专家教学

及时了解和掌握专科前沿历来是各层次医技人员最热门的话题。做好该项组织和落实工作,不仅可带动全员对现代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潮,也可不断拓宽医院与其他医院行业间特长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逐步带动医院科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外请专家讲课是现代医学教育培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活动推动学会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会紧密结合我市疾病发生谱的变化趋势和学会的专业特点,按学会章程及有关法律开展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学会结合实际,面向基层,开展巡回讲座、研讨会、交流会,举办学习班、科普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兰讲学、研讨,鼓励会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省级学术交流活动,活跃了我市的学术空气,增强了学会活力,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促进我市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立足活跃学术气氛的同时,学会鼓励会员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对外交流,引进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观点,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以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各医院学科建设,提高诊疗服务质量,满足广大市民的健康需求。在加强与日本秋田、北京等国内外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兰讲学、会诊、手术,在心胸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病、内窥镜等专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以举办专题讲座、查房、同台手术等形式交流信息、切磋技艺。

2003年-2005年共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88次,参加人员6600余人次,开展科普宣传18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咨询8000余人次。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科研立项140余项。市科协优秀论文113篇。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班20次,参加3800人次。卫生人员防治传染性防治知识应急培训班共105次,参加培训人数14373人次。做好防治禽流感工作,对防治禽流感的知识进行培训,共培训3810人次。做好艾

滋病防治培训工作,爱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共19次,参加培训人数1550人次。

三、医学继续教育改进的对策

1、制定制度,分工负责,考核到人

为了使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并进一步补充完善,规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的要求和完成的任务,为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医院每年按一定比例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专项经费,并严格执行科室定期业务学习和全院集中安排业务讲课的规定,要求各科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安排各自对口的业务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各科室自行安排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将个人的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

2、鼓励创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

医院设立科研基金,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加大资助力度,并积极推荐课题参加科技成果奖评选,对在专业期刊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报销版面费外,还给予奖励。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意识和科研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09-03

一、前言

目前国内原型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分为两方面:1.语法形式与结构原型的不同对语法学习的影响。两种语言在语法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形成了不同的语法认知原型。2.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原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文化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语言,文化不同,语言的形式结构也不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形成了各异的语言原型,影响了语言的相互理解。

二、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哲学根源于Wittgenstein的“相似性”研究。家族相似性解释了语义范畴具有“中心”(典型)和“边缘”(非典型成员)的内部结构。范畴的中心是典型成员(原型),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即属于非典型成员。范畴围绕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20世纪70年代,Rosch、Labov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从而提出了原型理论。Rosch指出:“人类的类属划分不应被看做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的产物,也不应被看是某些人一时兴致的产物。” Rosch认为原型就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三、精读教学

学习本身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地把握和理解的过程。精读课程是日语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主要贯穿设置在初、中级学习阶段。其主要由词汇、语法、文章和课后练习构成,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相对于外语类的其他如听力、会话等课程而言它更枯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有效地让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成了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原型理论在精读中的运用

(一)原型理论与词汇教学

笔者发现,在日语精读教学中,词汇教授一直沿袭了主要是教师单方面介绍为主的方式。即教师根据每单元教材后列出的词汇,对该词逐一进行词性、词义、词形等的补充说明。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习者能有效记住的单词不多,而且当学习者在遇到一词多义、一物多词或不同语境时,靠死记硬背的有限词汇量常常不能满足应用需要。因此在教学指导中强调对学习者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的,而是由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朱立霞在研究中提出,认知语言学对词汇教学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阐明一词多义语的诸多义项之间的关联,即对所有义项给予统一的整合说明;2.对类义语、类义表达的差异给予深入细致的分析。基于认知语言学自身对语言认知规律的关注特点,它能从认知思维的深度解答这两个问题,这是传统语言研究所望尘莫及的。基本范畴(原型)词汇构成形式简单、易习得。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在掌握基本范畴(原型)词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导入更抽象的上义层次词汇和更细化的下义层次词汇。精教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教材中基本词汇按照属性(衣、食、住、行等)、意义(多义、近义、反义等)等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再根据课程进度逐渐导入课堂。如《综合日语》第一册第十课关于“酒”的介绍时,可以根据全篇词汇,从“み物(喝的)”开始,引导式提问学生在本课中找出“み物”相关的词(ワイン、ウイスキ、酒、日本酒、バイチュ、ビル等),然后得出这些词属于“お酒”类;其次还有(茶、ウロン茶)属于“お茶”类。这样既提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能以词汇链的形式理清学习者对新知识无头绪的状况。其次,就日语中的基本范畴词汇而言,构词能力最强,能在已有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变形或合成等方式复合成新的词汇。如“本+箱”、“山+”、“き+表す”、“仰ぎ+る”、“ほの+白い”等。其中,部分使用率很高的词在语法中甚至作为复合词词头或词尾放在语法介绍部分作为专门的学习(如:~む、~出す、~きる等)。因此,在词汇介绍时,加大对基本范畴(原型)词汇的讲解,鼓励学生合理搭配发展基本词汇,对词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二)原型理论与语法化

沈家煊(1999)认为,人的认识和推理过程具有单向性和不对称性,总是从典型成员出发认识和推导出非典型成员,而不会从非典型推导出典型成员。这是因为典型成员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和预料。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这是人的一般认识规律。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illet提出,它是指“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即语言中的动词、名词等具有实质意义的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最终转化成无实在意义的语法功能成分。这是实词虚化成为语法标记的过程。“日语中表示‘时、体’的标记多为实词虚化而来。”该理论可以应用于精读教学中给予学生语法学习的指导。

例如日语中的“こと”、“もの”、“ところ”、“わけ”等词,都同时具有实意名词和形式名词两种用法。下面我们以“ところ”的实意名词用法为例,结合原型理论进行讨论。在《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五版)对“ところ”作了如下解释。

ところ[所](名)

①物が置かれたり事が行われたりする、具体的な所。

②a.(基となる人を受けて)その人が住んだり所属したりしている所。

b.(基となる物を受けて)そのもののすぐ近く。

c.物の部分を所としていう。

③(「の…の形で、体言を修して)「文その土地の。その地方の。

④(多く、固定的な言い回しで)ある(抽象的な)な所。特に、それにふさわしい。

所。また、物の舞台となる所。

从以上4个义项不难看出,“ところ”的基本意义为地方、处所。那么,在四个义项中,每个义项之间是否会存在联系或是毫不相关呢?义项①指代物体存在或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例:ピアノを置くところ:放钢琴的地方)。义项②分为三个部分:a.(以人为基准)此人居住或是所属的地方(例:伯父のところに下宿する:在伯伯那儿住);b.(以物为基准)此物的附近(例:柱のところに犬がいる:电杆那儿有只狗);c.指物体的某一部分、某一处(例:肩のすぐ下のところが痛い:肩膀稍下来的地方痛)。义项③是“ところ”的古日语用法,不在本稿讨论范围。义项④抽象意义上的“地方”( 例:そんなところがお母さんに似ている:那种地方正像你妈妈)。其中,义项①的指代意义最为直接和典型,一说出来就能让人具体联想到和理解;义项②分为三个部分,a、b两部分除了针对对象不同以外,所指几乎可以理解为相同,与义项①也可以理解为相同。而c把“ところ”从地理位置这一层次提升出来,放在了和“地理位置”这一义项接近,但又稍有差异的“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一处”。义项④完全变成了抽象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无形存在。综合以上分析,“ところ”的意义构造可以简单总结如下图。

(三)原型理论与课文翻译

在精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即课文的理解和翻译环节。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日译日或日译中的方法,以帮助学习者对文章或对话内容进行理解。在词汇和基本语法句型都没有障碍的前提下,对于句子的翻译重点是把握其中的主干结构和上下文语境。日语句子的SOV构造不同于SVO构造的汉语,尤其针对包含有从句的长句,以“S+O+V”为原型,首先需要根据相关助词确定主句中的主语、宾语和谓语,然后才能进一步推进对从句中主宾结构的分析。

如《综合日语》第二册17课:“「外国のポップカルチャに人が集まると中国のは消えるかもしれないと考える人は「あまり受け入れないほうがよいと言う。”一句中,通过主句谓语“言う”和助词“は”不难找出该句的核心(主句)是 “「~~人は「~~と言う”,“人”是主句主语,“言う”是主句谓语,“と”前的「~~为说的内容,类似于汉语中的补语从句,而“人”前的句子为修饰主语的定语从句。主干翻译为:~~人说了~~。其次看主语前的定语从句,该句中谓语为“考える”,前面部分为考虑的内容,翻译为 “考虑到外国文化一旦大受欢迎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可能会受到冲击”。补语从句“言う”内容译为“最好还是别接受”。最后,整句连起来可理解为:考虑到外国文化一旦大受欢迎,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可能会受到冲击的人们说“最好还是别接受吧”。

五、结语

二语习得与成人外语学习的根本差异是:成人的智力已经成熟,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各种语言习惯。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掌握对象语的各种惯例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目标语系统不断与母语系统区分开来并获得独立的地位。

在本文分析中,笔者从语言本身出发,从词汇、语法化以及翻译等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理论在日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而关于结合客观因素,如:语际干扰、文化习惯、学习者个人智力因素等的考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立霞.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2012(1).

[2]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15-03

根据多年以来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对以往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从而分析了当前远程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从而分析了当前教学管理模式。

一、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概述

在实行教学管理时,管理者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管理思想,在遵循教学管理规律的前提之下,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管理是每一个学校最核心所在,也是在教学活动当中科学管理的实际应用。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律以及思想,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管理方法的一种策略体系。笔者所在的教学点一直在研究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且将其投入到实践中来,在教学管理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际实践成果,从而为之后的教学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建设,也为远程继续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技术保障和良好的交流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重心逐渐放置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之上,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紧紧地围绕着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也可以将现代化的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大致概述成:在当前远程继续教育具备的条件之下,通过现代化教育思想作为指导,采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尽可能地选择能够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资源建设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并且建立出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从而提供更多的学习服务支持,对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在此种教学管理模式之下,需要把握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多级的系统管理,现代化、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教学资源共享,多功能的学习服务支持和全过程监督。

二、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

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学的过程与活动的管理。从广义上来讲:教学管理包含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全部过程。

教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教学行为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的行为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资源管理;主要的教学环节的管理。

当代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不仅要表现出对传统教学管理的继承,也要表现出对现代化教学管理内容的应用、拓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教师以及教学行为,创新对学生以及学习行为的管理,从而整合当代的教育条件和学生的行为;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促进远程继续教学活动的实施;远程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的难题也能够在远程继续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环节管理下得到解决;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教学手段体现出了远程继续教学管理应有的特色;强化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也能够更好地将教育面延伸到基层,消除人们对于教育质量所产生的疑虑。

三、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

(一)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

在实践当中,继续教育中心对于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度,并且也获取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渐地满足了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始注重制度的发展与延续;进一步地优化远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创新与开拓;针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需要,强化制度的互补与协调;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强化制度的个性与适应。

(二)教学管理的运行

1.管理教学文件。在教学文件的管理上主要包含了课程规划设置;制定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分析论证课程设置需求;制度考核说明、课程教学大纲等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课程教学方案。

2.管理课程建设。在远程继续教育的实践中,也逐步建立健全对全过程资源建设的开发、管理以及监控。设计的主要流程包括:根据教学计划作为基础的依据,从而编制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组建相应的课程组;制定教育教学的大纲;对一体化方案进行编制和审定;制定多种类型的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对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审定与验收;进行课程使用以及终结性的评估;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与传输;评估课程管理和优化选择。

3.师资管理。对于远程继续教育的专业教师而言,其不仅要担负日常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各种技能鉴定、技术竞赛等其他工作,这使得师资培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矛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拓宽专业教师招聘渠道,尽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任教,另外还可到部分企业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此来扩充学校专业教师人才队伍。(2)建立教师进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业、高等院校进行实践与进修,这样可有效提升专用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尤其是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会有显著提升。

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主要包含:入学时段的注册以及学籍的获取;为学习者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档案;审核成绩;奖惩以及纪律管理;审核结业以及颁发相应的证书等。

5.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了形成性和终结性两个方面的考核内容。

6.学习过程管理。对于学习过程的管理主要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师生之间的互动管理;为学生提供做种网络资源以及多种媒体资源;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考核以及作业的评价;管理终结性考试。

7.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系统化的人机结合管理。主要是采取现代化的控制处理技术,进行信息的和数据的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办公,为管理者、教师、学生提供一系列高效稳定、完整统一的教学和信息管理,也能够向各级领导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决策。在运行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特点: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网络化反馈制度的建立健全。

8.服务管理。第一,服务管理应当将网络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有针对性地促学、导学。例如:开发学员的留言功能,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建立开发教学平台的自动统计功能。第二,管理服务功能的建立,让学员对学习、考试等相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加以了解,此外,还可以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兴趣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从而更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可以建立学院QQ群、学院热线等。第三,作为网络教学,也不能够忘记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例如:在网络上提供实时采风、校园公告等生活园地,让学生对学校最新的理念和动态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活动板块,也能够让人文环境、人文精神伴随远程教育的整个过程,除了提供解答问题之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提供相应的服务,尽可能地弥补由于远程教育而欠缺的面对面交流。

四、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监控

(一)教学管理监控框架

监控只要是从教学的对象、条件、过程以及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控制。

(二)管理监控主要方法

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主要包含了程序化、预防性以及直接性三种监控方式。

1.程序化。程序化主要是通过工作制度、规范以及操作程序流程等的制定,从而确保教学管理的效果以及重要环节的管理不会因为个别人的工作能力、道德水平以及专业知识之间的差异,从而管理上出现差异性。

2.预防性。建立预防控制机制,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当中不会出现各种教学、服务事故,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能够满足预期的目标。

3.直接性。对于教学管理的监控,远程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直接网络监控法。直接监控主要面向教师课堂的面授、教学的服务以及学生在学习全过程的管理。

(三)系统管理监控特色

相比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监控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部分机控制系统的建立;监控与评估相应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对于教师教学管理监控力度需要加以强化;对教学全过程管理控制重视力度的加强。

五、远程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可以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对于多数能够希望继续深造的学习人员来说,这一种策略无疑具备一定的优势。为了更好地接受函授深造的人群,就需要通过成人高考这一个关卡,如果考试不合格,则不允许其再一次深造学习。这样,相当于就堵住了一部分为了糊弄过关的深造之路。因此,当自学考试诞生之后,就有一部分人自觉地转入到了深造当中去。但是由于自学考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太广,并且其考试难度较大,因此,很多求学者都无法顺利地通过,大部分都是半途而废,并且几年都毕不了业的也很常见。而网络教育的出现,让大部分无法通过成人高考、无法参加成人高考的人员通通朝着网络教育的海洋前进,这样也让网络教育一产生,就受到了广大人员的欢迎。

六、结语

远程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一个辅导性的作用,是一门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的信心教育体系。远程继续教育模式为当代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远程继续教育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更多的是教育的资源、过程以及观念的开放。无论是教育的“教”还是“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具备极大的诱惑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学生的日常工作中,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不断需要知识获取以及提升自身教育层次的人们来说,网络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非凡的预见性以及丰富的创造性,网络教育让广大的学生掌握到教育学习的真谛所在,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享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根据国家战略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应当尽可能地让网络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的审批以及启动网络高等学习教育办学机构的审批,真正地创建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办学体系,开辟具备更加强大的功能、更加广阔范围的一体化网络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另外,我们也要将网络教育与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在一起,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从而为了人才质量的提高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冯祖琴.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88.

篇11

20世纪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等问题(萨缪尔森,2008)。《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技巧,在对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坚持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

相比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式、图表数量大大减少,理论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宏观经济学》授课相对容易。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强调技能,提高素质”原则,让学生入门即可。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教学重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先后几章分别阐述NI-AE模型、IS-LM模型、AS-AD模型,以此构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简单的模型:NI-AE模型,I=S,一个方程,一个未知数国民收入Y;IS-LM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r[在NI-AE模型基础之上,引入利率r可以得到IS曲线;再给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和利率r有关),得到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AS-AD模型: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Y、P(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在前面模型基础之上,引入一般物价水平P,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得到AS曲线)。

二、教学案例坚持实用性原则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行为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主要通过两方面工作体现应用性原则:一是数据,二是案例。数据方面,在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时,加入2012年中国GDP数据,并和同时期外国GDP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PPT中加入国内各地区的GDP数据,了解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PPT罗列中国经济增长四架马车(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数据,让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出口的现状,掌握用支出法核算我国GDP的方法;在PPT中罗列中国近20年的CPI数据、中国失业率、中国大学生就业率、科艺学院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等数据,更加深刻掌握中国物价波动的原因、就业市场现状等相关内容;通过人民币汇率波动等数据,让学生更好学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等。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可能性,而案例教学的特点又为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中以苏州工业区中合资企业芭比娃娃和罗技鼠标(罗技鼠标美国售价40美元,中国只能赚3美元)、肯德基汉堡和翠苑电影票的利润分成为例,让学生了解GDP/GNP的区别,延伸到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以及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所处的世界;在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结合数学公式讲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汇率风险、订单减少,深刻体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瓶颈和弊端;通过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索罗斯的卖空操作赚取12亿美元、美元国际霸权、以汽车产业为例反思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等案例学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

三、强调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别强调案例和习题的作用,多进行课堂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完“NI-AE模型”后,布置课堂练习,然学生通过“I=S”方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然后再增加投资的金额,再计算均衡国民收入后会发现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增加。通过该计算过程,可以切身体会乘数理论。

四、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

围绕中国案例展开讨论,让学生做等PPT(内容包括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等)在课堂上讲授。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

五、通过试题库抽题进行考试

考试试卷由教师自主命题而不是试题库抽题。自主命题时,试卷的标准化程度、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各方面难以控制。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自动生成,通过试题库抽题能够真正实现考、教分离,规范同门课程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克服个人命题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而且保证了命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试题和试卷的保密管理将变得高效而便捷。

篇12

[案例描述]

执教四年级“竹文雅集”汉字教学,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古代乐器名称和图片连线,乐器对应的汉字:竽、筝、笛、箫、瑟。学生说:“这些古代乐器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很难连。”“这些乐器从图上看也差不多,容易混淆。”我顺势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搜索到的竽的照片,并将它和笙进行对比,让学生视觉直观感受竽的外形特点。紧接着,我在PPT中点击用竽吹奏的名曲《孔雀东南飞》的网址链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感受这古老而美妙的音乐。

一曲听完,学生交流听后感受:“我感觉我听到了类似海浪的声音,一会儿起一会儿退。”其他的孩子也受到启发,有的说自己似乎感受到了悲伤的气氛,有的说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故事中走着

我又连忙趁热打铁道:“竽的音乐虽然好听,可难找,为什么呢?”

一个学生说:“那是因为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于战国至汉代,但是年代久远,也没有很好地传承。”

一番话似乎触碰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那块柔软的地方。这时,班长举起了手:“老师,我们平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遇到过一些古乐器,了解一些古音乐,但是我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进一步学习,去倾听。”

“对!这就是今天我带你们来到网络教室的原因!互联网无所不通!请接收下我群发给大家的网址。这是‘中国古曲网’。请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并打开。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陆续说:“我看见在网站里有很多频道,有古筝频道、笛箫频道等等。”“我刚刚点开了音乐欣赏这个界面,我发现这里有很多版块,有古筝曲、笛子曲、古琴曲、琵琶曲、扬琴曲。”……

我又走到孩子们中间,指导信息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学习,时间飞逝……安静了好一会儿的课堂上逐渐又响起孩子们的交流分享声:

生1:我在刚刚古曲网中聆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古筝曲,然后又用百度浏览器查询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现在我终于知道原来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与梁山伯相知相爱,不顾旧势力的反对,纷纷化蝶。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生2:我有补充。刚才我还用互联网搜了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我奶奶很爱唱越剧,但是每次我都听不明白她唱的是什么,就觉得很无趣。今天通过互联网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奶奶能将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唱出,真伟大!今天晚上回去我就要和奶奶说,我要向她学习唱越剧!(同座位忙说:“哎呀,我真羡慕你有个会唱越剧的奶奶!学习时,能带上我吗?”)

生3:我发现了“中国古曲网”里面有FLASH音乐动画。我点开了《高山流水》。通过互联网搜索,我发现《高山流水》是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故事。我还知道现在所说的“知音”就源自这个故事。真是太有收获了!”

生4:我还上了“古典论坛”,那里有诗词、对联、现代文学等栏目,我还与网友们进行了交流呢!”

“同学们今天网络游学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像‘中国古曲网’这样的网站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古典文学在线阅读’‘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利用手C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APP。互联网可真像一个什么都知道的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自主学习。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互联网+’这个良师益友,游学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你们说好吗?”“好!”回荡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响亮回答更像是一种坚定的承诺……

[案例反思]

一、追寻校园文化景观资源的本真价值

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文化的物态存在。我校“成竹”文化既是一个包含固本树德、坚韧有恒等意象特征的静态文化概念,又是一个具有生命成长特性的动态文化过程。其核心内涵是,固本树德以培其根、风清雅正以化气质、济人利物以塑价值。课堂上,熠熠生辉的5个竹部首汉字、古朴典雅的古代乐器、动听悦耳的古典乐曲,以及古代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高山流水》中的美好情感,还有祖孙对越剧的热爱,这些都是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当然也是鲜活的“成竹”文化育人的因子。挖掘这些元素或因子并实施教学,都是极有课程价值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

二、利用“互联网+”促进景观资源教学

延伸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景观毕竟是静态课程资源,当搭上“互联网+”平台时,教学时空、课程内容等都会得到很大延伸与拓展。课堂不仅仅是5个竹部首汉字与一个班级的师生,课堂流淌着师生交流、网上音乐欣赏、网友对话、故事赏读……

实现乐学善学。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好的乐器内容,在互联网上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互联网+”进入课堂,让学生乐学善学,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培养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课堂上我积极创设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登录“中国古曲网”,运用百度等浏览器,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整理数字信息,开展有效学习,并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在成功的体验中提升了学生信息意识,逐步学会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