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篇1

2、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3、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态度应是做更好的自己。

4、学生的自尊心宛如清晨叶尖上颤动的露珠,需要我们小心呵护。

5、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时时心系学生,事事以人为本。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让人民满意教育。

8、以智启人、以爱育人、以德感人,方为师表。

9、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格局。

1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2、“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尽职守,干天下头等大事;一身正气,谨言慎行知荣辱,做人间真正楷模。

13、有爱才会因材施教,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14、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

15、树魂立根,教书育人。

1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

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18、生命只有一次,教育能让我们在一次的生命中获得无数次新生。

19、打造廉洁高效学校建设德艺双馨教师队伍。

20、对于教育者而言,学生的心灵是世界上最娇艳的花朵,需要细心呵护。

21、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下,人是活不出个性来的。

2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

23、爱,无须刻意表达;教育的爱,蕴涵于默默奉献中。

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5、师德是一面镜子,它智慧镶边,爱心抛光,在它面前我们照见人格的力量。

26、教学有路才为径,育人生涯德作舟!

27、提高教师水平,无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

28、教育者之美,在于永葆一颗未泯的童心。

29、深化招生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导向机制。

30、教育人,就是教育他自信地走在不断向前的路上。

31、树廉洁清风,建和谐校园。()

3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34、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空间,提高德育效果。

35、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36、说教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教育是件不能简单的事。

37、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38、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力推进我市素质教育。

39、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温州素质教育。

40、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41、严于律己,慈为人师。

42、知识,让我们拥有一颗充实的心;教育,让我们用充实的心看世界——世界因此而圆满。

43、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

篇2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艺术教育更应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招生持续滑坡,生源素质下降,规模开始萎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等艺术教育该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乃是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只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使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篇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4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s’ speaking art culture

Fan Yuhong Song Haiyan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pushing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oundly, the func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is decisive. Therefore, each teac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self culture, especially strengthening the speaking culture when they research students and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words】Teacher Language art culture Importance

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潮流,每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在努力、积极地研讨着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许多优秀教师在此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有高有低,这也是事实。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每位教师在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加强语言修养。

篇5

笔者的认识,与此相反。就当下一般职业学校的办学状况讲,与普通中小没有大的差异,也存在一个需要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

首先,一般职业学校尚未真正达到办学的目标。从近期来看,一般的普通初中,到了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把中考升学无望的学生“分流”到职业学校去,这也就是职业学校招到的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学习,第三年到工厂“顶岗实习”,其实跟农民工并无二致。说句不好听的话,职业学校有点像是农民工的“包装”教育。这种办学隐隐透出了办学指导思想、目标、施教上的不规范、不健康违背素质教育原则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问题,也是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持有“职业教育不存在素质教育的问题”的观点的同志,主要的依据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都有一技之长”。笔者以为真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中所占的比例,乐观一点地说,恐怕不会超过20%,这是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师的素质、职教面临的社会环境、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念所决定的。一般所谓职业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从理念上推论而言,这也仅仅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获得了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而这种书本知识未经实践,尚未变成学生的稳定的、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技能,更不用说在基础理论上能够有所创新发展。如果说真正的“一技之长”也算得一个人素质的体现,那也不是一个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的全部内涵。职业学校学生一半来自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正因为广大中小学多年来进行的是一个模式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初中毕业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的现实素质状况如何呢?一般地说,他们的观点、态度、信念、理想认识、思想方法等问题尚未也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公德、道德品质以及相应的文明行为习惯也尚未形成,他们还不会调节个人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质,继续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过去在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中,在科学素质的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轻技能、轻实践、轻创造的倾向。我们应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他们奠定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他们将来认识、改造社会和自然,获得谋生手段,发展自身,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准备必要的条件。

职业学校的学生,继中学之后,仍应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开发潜能,培养心理素质。这些工作必须通过文化手段来进行,所以,中职学生必须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第三,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看,不少人的劳动观念淡薄,态度消极甚至好逸恶劳,尚未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没有掌握劳动方面的技能,有的根本不具备自理生活的能力。从年龄特征看,职业学校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应该让他们掌握健身的基本知识、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和讲卫生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壮,全面发展体能,提高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生活、学习、劳动中精神振奋,精力充沛。由此看来,对中职学生进行生理素质教育,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奠基工程,不可小视,不可忽视。

篇6

在办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民办高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仰恩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在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建校之初,仰大便重视素质教育,提出了“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的校训,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仰大校训集中表现了学校对大学功能的正确认识和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自觉认同,它大体包含以下教育理念:一是民办高校和公立大学一样,应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育人中,应把讲诚信、有使命感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二是在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中,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一个在学校引领下,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逐渐养成的过程;四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人与成才不可偏废。

一、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保证

近年来,仰大通过改革专业课程、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设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等措施,在民办高校中较早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探索,在2007年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与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技术的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在具体操作上通过“三增三减”来实现,即“增加自主学习课时,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实践课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2000年,学校在福建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截至2011年,学校建设了多媒体教室180间,座位20350个。

(2)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学校自创办之初便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起,开设了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概论、中外影视欣赏、欧美名诗解读、经典广告鉴赏等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5个学分。2007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须修满15个学分。目前已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长年保持在75门左右。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学校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如大学语文课教学,从教材选用、篇目选择,到讲授重点,均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积极支持文学社团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创作、演讲、书法等文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学校鼓励学生成立相关学习社团。白桦林诗社创办的《白桦林》诗刊是仰大第一份纯文学电子杂志,被称为仰大学子“心灵的后花园”,目前已出版13期。诗社有成员近300人,在福建高校文学社团中独树一帜。

此外,学校每年大批量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积极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3)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搭建平台。如广告实验室,向学生提供摄影摄像器材和后期编辑系统,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设备拍摄广告、影视作品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在闽南地区一些知名的企事业单位、新闻机关、文化机构等建立了数十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建立了包括“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在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基地5个。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使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学校坚持开展包括假期社会调查、国庆社会宣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到素质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出台了《仰恩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界定了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认定范围及认定程序等,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最高可获得6个创新学分。

(4)加强审美素质教育。仰大始终把开展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建校伊始,学校便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一批音乐、舞蹈和美术教师,组建了文艺教研部和书画艺术研究室,作为开展美育的骨干力量。

学校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学会一种西洋乐器或民族乐器。学校坚持开设艺术类系列课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2个学分艺术类全校性选修课程。艺术类系列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广告美学与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艺术类课程及乐器必修课,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天地,在审美熏陶中逐步形成自己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针对性的讲座、举办演讲活动和读书活动来抵制社会上不良审美风尚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清美好与丑恶、崇高与低俗,引导学生走出感性沉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长年的坚持,学校审美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例如,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仰大荣获优秀组织奖,参演的器乐节目《黄河愤》荣获艺术表演类甲组三等奖。

(5)加强体育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倡导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理念。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保健体育等15门选练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其次,学校坚持体育教学四年不断线,坚持一、二年级的普修与三、四年级的选修相结合,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效果。再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6)加强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立校之初,仰大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全校必修课“孙子兵法”,并作为仰大特色课程一直延续下来。该课程已经成为仰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二、以两个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仰大地处福建闽南“金三角”腹地,地区外向型经济和港口经济特点显著,民营企业遍布各地。近年来,仰大毕业生因综合素质较高,特别是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外语、计算机能力较强,又有务实精神,就业率一直比较高。这说明学校以英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第一,学校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是重新规划课程,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二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中外教师合作,共同构建大学英语“四年一贯制”教学体系,按年级、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四是加强双语教学,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出6个学分的双语课程;五是建设了一批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视听说实验室和语音自主学习室,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条件。从2007年起,全面启动和推进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纳入课程计划和考勤管理。

第二,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建校以来,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长年保持在50人左右。各专业从三年级开始由外籍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和英语视听说课程。同时,注重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目前学校共引进美国英文原版教材21种。

第三,重视第二课堂的英语学习。学校长年坚持开展英语角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与,通过主题对话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展全校英语演讲比赛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坚持每年举办2次全校性的英语演讲比赛,一次是随机抽选参赛学生的点名赛,一次是自愿报名的英语演讲大奖赛。两种比赛兼顾了全员参与和优中选优的需要,既促使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准备,也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此外,学校还设计了侧重于英语视听说的仰大实用英语六级考试和仰大英语语言(口语)六级考试,编写了相应教材。

(2)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第一,改革公共计算机教学。首先是缩减公共计算机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例如将计算机基础课减为3学分。其次是采取分类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的不同,采取分类教学。如“数据库”,学校允许不同专业学生从VFB或VB中选修一项。再次,根据专业需要把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如增设专业应用软件课程。

第二,深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在厦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从2008年9月起,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中单独设置了“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试点班由厦门大学原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赵致琢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和责任专家。试点班按照“高起点、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从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2011年8月,赵致琢教授在“2011年暑期全国计算机科学学术研讨会”上就仰大试点班的改革情况作大会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 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N]. 光明日报,2004-04-05.

[2]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3]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1999.

[4] 杨叔子,余乐升.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 中国高教研究,2008(3).

篇7

第一,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向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创新知识、无形资产和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因此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能否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培养符合未来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的教育要切实更好地承担起科教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化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其目的是保证经济有长期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进人一个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高新科技为支柱,以科技创新为灵魂、以精神文化的文明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素质不高,资源相对不足,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力资源的水平,使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实践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把我国沉重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节约经济资源、促进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途径,人的持续发展是人力资源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再生、状大的源泉,所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再是纯福利性的事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础环节和战略产业,科技、人才也成为重要的商品而进人了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竞争性、法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独立精神,有开拓能力,勇于创新,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和处理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决策,要有坚强的意志,有承受困难、挫折的心理素养,有灵敏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富有社会责任感,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等品质。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巨大的、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于集中统一、过于机械划一的教育结构和体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于与社会经济、科技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大力开拓知识、科技、信息等各类教育市场,同时要优化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实现由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中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才能经受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验和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适用人才和知识贡献。

二、准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标志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它使素质教育从单项改革推进到综合改革,从基础教育扩展到各类教育,从教育行为转变为党政行为,从实践探索上升到法制和理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执法问题,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首要的前提是对素质教育的涵义有明晰而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运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主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要服务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密切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坚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方向,把培养“四有”人才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充分体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知识产业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在教育的本体功能即育人功能上,要服务于全体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

第一,在育人的目标上,要以发展学生的内在素质为根本目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此,素质教育要求必须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孕育学生发展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着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力、发展力、创造力和实践力,而这种持续发挥作用的潜力的大小,来源并取决于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因为素质就是主体内化了的身心各种品质的总和,是一种以内在形式稳定存在、并持久发挥作用的潜在能量。因此,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学生内在素质上。潜能是人本身的自然蕴藏的潜力,是一种可能性的素质,只有通过教育等作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素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应精心安排外部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化机制,重视内外因素刺激的协同作用,以便把外在的教育因素转化为学生现实的内在素质。

第二,在育人的对象上,要面向受教育者群体,即全体学生。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服务,因此它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而不能面向少数人、少数学生。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尽力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学校和教师而言,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对每个班、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三,在育人的内容上,要坚持全面性,使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发展包括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上述各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形成健全的综合素质结构。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偏代全。

第四,在育人的方法上,要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因为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重视个性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冒尖,使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三、明确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责任,但是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有区别的。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的任务,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在基础教育,这是由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全面性的显著特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强调要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基本素质,这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其普及性体现在要尽可能使更多的人接受基础教育,对象是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量大面广,又是各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生源,他们的素质不仅直接构成国民素质的有机成分,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时下人们常抱怨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不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关。因此,基础教育所培育的学生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人力资源的水平。这说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直接统一的。其他各类专业教育虽然对于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教育对象相对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必然应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基础教育应该是完全的素质教育,它的任务和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正确分析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更不是一项权宜之计。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普九”的目标迈进,随着普及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追求,成为大家自觉、广泛的实际行动。

四、推进素质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传统的升华,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素质教育和现行教育的关系。我们的教育要科学、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跟上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是素质教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简称,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素质教育。对现行教育应坚持辩证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造、完善和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进一步回归自身,寻求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因此,对现行教育中,体现教育性质、规律的思想和做法仍然要坚持,如学校素质教育仍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于各类课程中。二是要正确处理吸收与保留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必须服务于构建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现出民族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又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胸怀,关注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极取其他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有益营养。

篇8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92-02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美育教育之一的舞蹈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工程中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素质教育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观念形态而产生并存在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即在各学科教育中都应关注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和其它学科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因素,但并不是说实施了舞蹈教育就完成了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关键,因此,教育者必须做到:

第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即心中有目标。

第二、做教育的有心人,寻找把舞蹈中的潜在因素转化为现实成效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从生理、心理、智力以及审美素质几方面如何挖掘舞蹈教育中的潜在因素,落实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利用舞蹈教育提中学生的生理素质。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应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而动作协调性训练还有助于中学生脑的发展;形体训练有助于中学生体形健美……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舞蹈教育中应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二、在舞蹈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一再强调他的教学法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主要目的的,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他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成为心灵美的人。这种观念确很值得我们借鉴。所以说舞蹈教育也不只是为培养几个舞蹈家,而是借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成为“心灵美”的人。

(一)鼓励中学生表达情感,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在舞蹈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应结合舞蹈教育的内容进行,可以通过鼓励中学生大胆表达的方法得到落实。

(二)确定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品质。坚持性可以通过确定目标而得到增强。比如,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可以引导确定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或是争取考级成绩得到优,演出跳领舞等,为此,中学生们会迫切的要求进步、努力学习舞蹈,在这过程中坚持性得到加强。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先要根据不同中学生舞蹈水平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并对其学习过程密切关注、及时引导,对其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让中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会更加促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心,坚持性的培养。

(三)发展中学生的社会性

从舞蹈本身来看即具有诸多发展中学生社会性的潜在因素。如集体舞蹈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勇敢的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有的舞蹈作品本身就包含了德育的主题……但这些潜在的因素可能因为教师的疏忽而削弱了本身的功能;反之,则可能因为教师的重视而增强其功能。所以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心中有目标,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中学生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协商、合作、轮流、分享等技术。

三、在舞蹈教育中开发中学生潜能,促进智力发展。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科学教育应运而生。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知识教育,它偏重于开发左脑。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开发右脑的许多功能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而舞蹈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跟右脑的“不解之缘”。

首先,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对中学生的要求兼有音乐欣赏、动作协调及空间识别等诸多方面。所以说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它对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就为人类提供了发展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此外,舞蹈教育中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创造性的要求,充分尊重中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对有创意的中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这种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舞蹈中创新教育的功能,大力发展中学生的创造性,开发中学生的潜能。

四、在舞蹈教育中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9

校外教育具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特征。它是有组织的、在学校正规课程范畴以外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德”――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中小学课堂大多以应试教育确定的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良好品德的培养,造成“有才无德”的现象。校外活动场所能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灵活安排各种活动,如,参观革命陈列馆、红歌演唱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好模仿,校外活动场所以活动形式吸引他们,能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二、育“专”――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特长

篇10

自20世纪末,素质教育在我国作为教育的重要课题被提出,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开始转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发现,“满腹经纶”不代表“能力超群”,很多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急需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素质全面的人才。“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①运用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不可替代。

一、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是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训练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多元综合的教育”②,它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身体、心理、思想道德、文化、审美、交往等素质的全面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全面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将素质教育理念化、政策化。《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此,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得以实施。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改善”④,在普通高校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确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作为美育重要手段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终极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总体目标,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则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手段。

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一种手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源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艺术教育不只与美育相关,也与智育、体育、德育等相关,这种超越性和综合性就是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教育的功能已日益突显,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在辅助德育、开发智力、陶冶精神、传承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在此,笔者仅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一些论述。

1.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美育”,即“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⑤它是艺术教育的首要功能。

21世纪需要的新型科技和应用人才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同时应是会求知、会劳动、会做人、会生活、会审美、会持续发展的人,这也是新时期国民必备的素质。当今高校的专业性教育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将来对美的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削弱生活质量。

感知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⑥因此,要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学校的艺术教育担当着重任。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将文理全然分开对培养人才的弊端,继而转向注重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上来。一首好的音乐、一副好的美术作品,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审美标准。艺术教育就是以它独特的形式,加之适当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对聆听美的耳朵,一颗欣赏美的心灵。

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学生的学业、生活压力也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艺术教育对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特殊的作用。

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对人的情感起到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艺术将情感宣泄合法化、合理化,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⑦“人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情绪相对稳定,艺术对人的精神因此起了调剂作用。”⑧长期接受艺术的熏陶,人的精神世界也因此更丰富、和谐与完美,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以音乐教育为例,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听音乐能帮助牢固地掌握其它课程,并减轻课程负担过重造成的疲劳。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课程,它在整个课程中起缓和作用,同时又促进其它课程的掌握和深化。”⑨艺术教育的这种精神陶冶作用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尤显重要,学生在被专业技能包围、讲究思维严密的学习环境下,艺术教育可使他们的感情得以抒发、情绪得以释放、压力得以缓解,艺术教育这个“精神家园”为其情感的满足、精神的需求开辟了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智力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就曾提出过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灵感,历史上不少有重要发明的科学家,都是在灵感的启发下发现科学。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知教育,它传达的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门非具象的学科。艺术的这种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的感受与理解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艺术课堂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需要想象,艺术活动中演员们的表演是在“二度创作”,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艺术活动更是他们“创造欲”的萌芽。一个从艺术中受到启发的科学工作者,他的“创造欲”必然会点燃他发明创造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高校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任重道远。

科学与艺术是相汇相通的,牛顿曾说过:“艺术和科学在山脚分开,在山顶汇合。”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可以相互弥补、相互促进,艺术教育可以使感知、记忆、想象、注意等多种智力能力得以提高。

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普朗克是钢琴家,物理学家玻恩是钢琴家,物理学家开耳芬是军号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小提琴手。在我国,教育家孔子会弹古琴,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很好的小提琴手,数学家华罗庚很爱拉二胡,力学家钱学森是一位钢琴好手。爱因斯坦在幼年时就曾得到他母亲耐心细致的音乐教育,这对他的学习和事业都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科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后,深有感触地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4.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品质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11普通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现代化社会中,坚毅乐观、健全完善的人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艺术教育在道德情感的培育方面起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当学生细细品味一部爱国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他们不仅是在接受艺术的熏陶,更是受到了一次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除了高尚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全的人格还包括了乐观、豁达、坚毅、耐心、细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艺术提供了一条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渠道,它以视听觉为前提、以时间和空间为纽带、以想象力为基础,能从多角度协调人的冲动、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豁达坚毅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完善的人格。一曲《命运》,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与悲惨中与命运所做的不懈抗争,那种勇往直前的坚毅个性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和面对挫折永不言弃、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此外,校园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也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开辟了最佳途径。合唱就是一种需要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自然、和谐之音。合唱演出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声音的协调性。团体艺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提高他们与人沟通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校园艺术活动中,学生接触范围也得到了相应扩大,不同专业背景、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艺术活动联系到了一起,学生们能从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与人交往、合作与表达等能力,同时接纳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普通高校学生参与形形的艺术活动的过程是接受良好的人格培养的过程。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应紧抓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格的宗旨,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重艺术体验、轻艺术技能讲授等原则,切实推进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信.[J]中国教育报,2000.12.25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22-02

一、引言

同志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作为培养人的学校,自然成了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学校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为这一关键因素是关系教育方针能否贯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育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位教师的个体素质都会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

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家毕比博士在其所著《开发国家的教育本质》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由于教师品德、素质的提高,教育才会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能学会;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灵魂,是主宰;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师来实施;各种教育观念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来验证,所推行的教改要靠教师来实践。我们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应花气力提高教师素质。因为教育设施只为教师育人提供物质条件,而教师会教、乐教、善教,充分利用办学条件,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尚有不够完善之处,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较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办学条件得到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相反教师的素质较低,其积极性不高,教学态度不端正,或者教育能力不强,即使有足够的教学仪器,也不能搞好实验教学;图书馆有万卷书,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阅读;办学条件再好,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因此,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的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而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改革方案的态度、对改革方案的掌握、对改革方案的适应程度。特别是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时期,更需要教师敢于否定过去那些不适应的方面,勤于学习和掌握过去不熟悉或不够熟悉的东西,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曲折的无畏精神,勇于探索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更需要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增强课改观念,敢于尝试,乐于探究,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规避不足之处,扎扎实实的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更需要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更新教育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搭建互动平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团队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互相探究,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因此,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并且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最终成功。

四、实施素质教育亟待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要育人必须首先提高育人者的素质和师德素养。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教师同时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劳动者的成长打好基础。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群体的素质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严格的科学态度。还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学生,淡薄名利,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科学文化素质。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等;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以及如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教育科研素质。教师应该对科技、生产、社会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有预见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传递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该拥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娴熟地运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对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及时、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工作业绩的教育科研能力。

4.开拓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开拓创新。要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进行教改教研,勇于实践、创新求异,探索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5.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经常不断地熏陶和指点,因而教师必须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自我调节。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中有威信;能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工作积极乐观。

五、结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迅猛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要不断自我加压、发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R].[2007-08-31].

[2]刘延东.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J].人民教育,2009,(19):5.

篇12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