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38-02
一、工作对象一致性,以人为基础开展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工作,人的价值始终处在工作价值的首位。“以人为本”是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出发点,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置于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以人为本”在社会工作中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和与生俱来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周到的对待。第二,每个人都具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和动力,这也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拥有不断完善自己、挑战自己的动力。第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因为基因、经历、环境、性格、知识、感情、价值取向等不尽相同,都各自有独特之处。既然我们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就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1]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完善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认知和思想品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其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无论从社会价值还是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门关注人成长的科学,是给人提供精神关怀,引导和帮助人们努力实现各种精神文化需要的主体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2]因此,作为一种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目标追求的相似性,即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职业活动。虽然政府与民间组织在推动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上有一些差异,但社会工作是有其统一目标的。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主要是救难、解困、促发展。危难是因社会或个人原因,个体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的问题。面对这种境况,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求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受难者,帮助他们走出危难。每个社会成员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诸多困难,既有物质方面的困难,也有精神方面的困难。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或家人、亲戚、朋友等自然支持体系解决这些困难,有时则需要政府机构、工作单位等正式支持体系出面解决。在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社会,很多人会依靠非正式支持体系即非政府组织包括社会工作机构来帮助个人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以及它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理念,使它在解决个人困境特别是不便于他人知晓的个人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个人幸福以及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这里的发展不但发生于人们尚未遇到困难而进行预防性增能之时,也发生于其遇到困难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克服困难之时。因此,增加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个人与社会协调能力的努力都在发展之列。
2.社会层面的目标,包括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包括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社会工作相信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又要解决社会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追求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社会工作者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不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公平地享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为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多方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如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然和人有关联,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根本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应重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工作不论是在服务对象层面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目标,实质上追求的都是和谐发展,即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总体而言,也是为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相似性。
三、方法技术相通性,利于学习借鉴相融通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工作方法层面,咨询辅导是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通用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中的团体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锻炼法、群体教育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所借鉴等。工作技术层面,社会工作的沟通技巧、表达技巧、领导技巧等与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语言的艺术、选择突破口的艺术、把握适度的艺术等都具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科学的助人方法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经过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在方法技术上的相通性,使得社会工作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借鉴和运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工作平台关联性,取长补短增实效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工作,相信人的潜能和价值,以个人的价值、尊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取向。运用个案、团体和社区三大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体或群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仅可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内在和外在资源帮助个人和群体获得充分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工作作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专业助人工作,要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良性运行,需要有力的环境支撑,包括正式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认同、政策环境的支持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工作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优势,可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发挥作用提供本土化思想基础、环境支持和队伍建设经验。
总之,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基础开展工作的,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们坚持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动摇,借鉴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可以有效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张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造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网络技术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剧烈,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广西要缩小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任务更为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等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勤于思考,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勇于创造,但鉴别力仍有欠缺。社会转型期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助其清醒、解惑和释疑,提高识别能力,坚持正确方向。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充实更新,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展和大学生思想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抓紧时机,组织力量,研究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旋律
党的十报告鲜明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重大战略决策[1]。践行“三个倡导”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必须躬身实践[2]。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处理好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4.1 正确处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比较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又不容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位置不当、人与人相处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这些矛盾,坚持正确理想,合理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4.2 正确处理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充分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
4.3 正确处理多样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社会变革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包括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5.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学校教育情况和大学生特点,通过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和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性教育和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之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体系的转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2 学科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既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切身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5.3 运用校园文化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展示于各种校园文化载体,特别是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开展一些学习、研讨活动,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增加学生学习机会,增强实感和实效。
5.4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到工厂、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情操,使大学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尚使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38-02
社会工作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工作,它能够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例如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社区工作方面、个案工作方法以及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几种方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方便的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我国培养“四有”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相比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一点关联,这二者同样可以进行结合。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观念落后
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个高校中是学生的必修课,校方领导对此也较为重视,但是其中内容却过于老旧,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生思想较为奔放自由,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与合理的指导,他们也不会自行地去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如果教师自身出现了问题,那么学生难以从课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也是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落后的观念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保守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但是很显然,这一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仍旧占据着主流地位。教师不利用新型教育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在当今时代大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当前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难以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旧有的教学方法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时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才能够让接受这一教育的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在未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每一天、每一年都会有新鲜事物发生,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仍旧使用的是多年前的版本,这无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这个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相关的教育后发现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应用,这一问题也存在于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原因
(一)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
大学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无法对大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老一辈教师面临退休,年轻教师无法挑起大梁。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将其中的工作方法运用于辅导员的工作中,让辅导员能够改善自身工作方法,增强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完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国文化、外来思想开始涌入我国并且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如果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旧按过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必然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当前的不足。社会工作方法强调实践,大学生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可以发挥出目前教育改革要求的学生主导地位,并且可以亲身w验与尝试一些事物,让自身对那些事物的认识更为透彻,学习与了解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知识与课堂节奏,但是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主观意见,也无法就某一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这对于学生的自由思想以及天性无疑是一种扼杀行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是古时的封闭世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交流活动是目前我国各式交流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交流方法,教师应该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够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层面
(一)教学任务与目标层面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对其他人的帮助,通过对这个人的帮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他提供一条适当的发展道路,同时告之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闯荡社会,走出自己的道路,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继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利用一系列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学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可能这二者看起来与社会工作方法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实际上它们存在着共通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服务,社会工作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日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人,它们都在引导人民与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解决的也是人的思想问题与观念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方法结合层面的体现。
(二)教学功能层面
社会工作方法的功能是对社会人员进行援助,保障他们最为基本的生活,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需要对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例如老弱病残等,还需要为一些特定人群提供帮助,例如失足青少年、贫困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要让这一类人员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自身能力以及观念的改变,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让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分子,保证我国社会的和谐状况以及正常运转。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导向等教学功能,可以对大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并且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这一点也促进了二者的结合。它们都需要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社会工作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开展相应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根据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以及其自身进行工作,首先要了解情况,其次制订计划,最后实施计划,这是二者工作步骤的相同之处,也是二者可以结合的地方。
(三)教学理念层面
在社会工作中,无论进行怎样的工作,前提都是一致的,就是保证对社会人员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界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给予这些人员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理念,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与思想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采取关心、关爱的态度,这无疑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层面。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美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努力去工作,去学习,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正能量,让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希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方式
(一)社区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区工作方法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需要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让整个社区处于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也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中,例如拜访孤寡老人等,感受社区真实环境,处理好自身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学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去影响他人。其次是进行社区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社区内形成学习小组,或者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提高成绩等。
(二)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较为基础的一种,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相似程度。个案工作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问题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一学生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将原有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转化为个性问题,强化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保C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三)小组工作方法
这一点要求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发挥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高校应该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活动表示支持。首先需要让这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具有相应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了解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自觉投入其中并且为之进行努力;其次,提升这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问题应对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通过这一活动锻炼自身水平,不仅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问题应对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也应该有所提高,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能力,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一、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困境
(一)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广义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
当前各地高校都在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高校社会实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和合理长效的机制。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和刚性要求,在高校侧重考试成绩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另外高校在社会实践的经费上得不到保障,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固定,缺乏实效性,学生参与人数少、参与积极性低。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创新做法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广泛征集活动方案
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色,体现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学校广泛征集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活动方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真正让他们带着思考、带着专长、带着责任、带着情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学生们的集思广益,拟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方案。
(二)以制度为保障,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管理条例和办法,以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期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组织专人通过报名、面试等公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组建各学院特色志愿者突击队。注重志愿者团队培养和建设,对志愿者进行广泛动员、专业辅导和定期培训。注重志愿者团队形象开发,编制志愿者服务工号;制作团队统一文化衫、宣传横幅、分享卡和服务星级徽章;确立团队口号和志愿者服务星级标准;强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三)以启发式、体验式教育创新实践方法
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让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要了解的、所亲身感受到的记录成一张张成长体验卡。注重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交流、分享和总结的方式,启发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搭建信息反馈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与社会企业、基层干部和百姓的交流和沟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积极搭建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召开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发论文、发新闻、发微博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反映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帮手和反馈员。
(五)以人文关怀打造社会实践志愿者“阳光之家”
以高度的人文关怀为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和经费支持。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阳光之家”,利用新媒体给他们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给与他们精神嘉奖和高度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志愿者团队中找到家的归属感,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志愿者队伍中来。
三、建议和启示
(一)应转变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我们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式、灌输式的教育观念,采取引导式、渗透式教育,以学生需要为主体,让他们全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管理、执行、创新、记录、协调、监督、总结、汇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应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品牌和明星团队
社会实践活动要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招募、辅导、培训、教育和管理,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志愿者管理条例和办法,完善相关机制和组织保证。注重团队形象和文化建设,制定统一标识和服务星级标准,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动态人才库和志愿者信息档案管理。打造高校社会实践志愿者特色团队、品牌团队和明星团队。
(三)应建立舆论阵地,确保经费来源
社会实践要想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成为他们进行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学习讨论和成效展示的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与大力的支持,不仅给社会实践活动留有专门的阵地和发展空间,还要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开展、有效落实和长效运行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宣传上和安全上的有力保障,解除开展社会实践的后顾之忧。
(四)应加强多方联系,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的联系,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影响。让家长理解社会实践、让社会和企业支持社会实践、让大众媒体宣传社会实践。使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更多的社会实践研究落户高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春永驻。
四、结语
社会实践要想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还需要通过观念、制度、机制、组织、方法、内容、运作等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科学、有效、合理的长期运行和和谐发展。
一、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这个理念,要必须充分利用个人与周围环境等资源,促使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教育者除了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培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此外,教育者还要注重把个体学生和集体成员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能力技能、团队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助人自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给服务对象提供建议,是给他们需要提供选择,而不是取代他们的选择,最终由被服务对象决定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帮助。“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只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他们正常生活和发展”。
“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它的动机是服务人群、贡献社会,而不只是赚钱图利”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为学生服务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问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理念不强,服务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困难和问题所进行的服务还不够。因此,社会工作的服务理论介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强化其服务意识,使其既注意学生群体层面上的大众服务工作,也能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工作。我们将服务介入的性质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般的介入,如协助刚入校园的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新集体的相处,协助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等;第二个层面是特殊的介入,特殊群体如家庭贫困的、单亲家庭的、有疾病残疾的,对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根据每个特殊对象进行不一样的指导、开导、关心。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第一,要求树立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端正心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关怀和理解。必须克服以前的教育者决定一切,教师就是权威的现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要,要尽量做到“三贴近”,关注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困难。教育者要深入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班级的情境,结合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结合每个大学生个体特殊的心理、社会和思想特征,只有充分了解过后,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才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讲思想工作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三,将服务理念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动员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建立专门服务小组或系统的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维护学生权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效果,提供条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方方面面的服务,寓教于环境,寓教于教师的身体力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表率,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魅力,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达到大学生认知、情绪、意志的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改变过于偏重单向灌输的教育理念
树立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调运用社会工作中平等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做到平等的理念。在社会工作里,工作者尊重当事人,他们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虽然人的社会地位、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同,但人人都应该平等的,把教育者当作是社会工作者,被教育者当作是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人格地位是一样平等的的。平等这一理念是社会工作展开服务的前提,同样更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前提。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在学生面前把自己摆在“高位”,缺乏平等意识,面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见,学生群体多是被动的服从教育者的灌输。同时,教育者往往只注重群体教育,而不太注重个体差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积极借鉴社会工作的“平等”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以学生为基本,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资本,开发学生,开发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的平等,不仅反映在表面的尊重,更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一个意义上的“为人师表”,应该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命令,强迫等方式方法,在人格、在男女平等上给予平等对待,这就是社会工作一种理念介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介入下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直接的方式进行人类情感的对话的思想工作,真正摒弃那种,我说什么你做什么,我教育你服从的传统模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尊重、认可、理解,激发他们的热情,自觉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促进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媛(1981- ),女,广西玉林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4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院级青年项目“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TXYQ130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5-02
在新时期,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思想也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利用开展专业实习的机会与企业进行教学合作,充分围绕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改革的新尝试,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与企业一起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校企合作既会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好的机遇,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办学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树立学习目标,推动高职学生的职业化发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跟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校企联合办学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与社会进行直接的接触,在企业中感受企业特有的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在进入企业实习后,学生学会了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明白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能够体会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感,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树立目标,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以及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苦练专业技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工作的真实性,能够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严格要求,这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校企合作办学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气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树立的“质量至上”“信誉为本”等思想逐渐渗透给学生,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这利于促进学生产生社会认同感,增加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效率与公平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等。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机遇,学生能够正确把握人生,树立纪律观念,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正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受到职场的压力,让学生认真地看待就业问题,激发学生及时抓住创业时机,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
1.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转变。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除了一些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一些从中等职业学校直接升学的学生。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比较喜欢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职院校的学生比较喜欢课外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面临着思想程度不同的学生。学校举行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一些班级积极参与,一些班级就不太愿意参加,班级之间的参与热情存在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不知道自己参加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因为大家都参加了,所以才加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这就会对校企办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在新的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大转变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高职学生难以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校企合作办学走的是产学结合的道路,主要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难以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去企业中进行专业的实习和锻炼,学生突然从原来单纯的校园生活进入到激烈的社会工作竞争中,从原来对实验质量要求不高到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这些转变不仅要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工作压力。再加上面临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心智不是特别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甚至部分学生还会有恐惧心理。而且在专业实践中,被企业激烈的竞争机制排挤下来的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很难让学生轻易接受。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暴露了学生的思想缺陷。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环节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落到实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缺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大校企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三、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认清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首先,教育主体具有特殊性。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之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校企双方一起交替完成的,包括学校的教师以及企业派遣的一些实习指导人员。由于双方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所以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时间里,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焦虑、思想盲从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教育客体具有特殊性。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文化,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之下,学生的身份一方面是学校里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实习企业里的员工,身份的交替更换使得学生需要接受学校的集中管理和企业的分散管理,接受学校与企业的不同管理制度和不同的文化。这就要求学校要认清校企办学模式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度。为了保证校企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和企业双方管理的明确分工要根据学生的人数以及企业的分布状况,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中分别设立一些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主要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案落实和相关事务的安排,沟通学校和企业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实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型实践方式,提高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扩展学校的课外教学空间资源,与那些诚信经营、有着深厚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沟通,选择一些好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外基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的素材,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情景。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和资源有限的问题,实践理论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4.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通过企业先进人物的表彰、典型事例的推荐等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除了要拓展课堂之外的教育空间和资源,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在新形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素材,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务的转变。在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要包含基础的政治理论教育之外,还要有为人处世、社会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运用实践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
6.加强高职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对于新时期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要不断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深教师对于企业的了解程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要通过不定期地举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研讨,组织教师学习掌握政策和制度的变更,彼此交流工作方面的经验,这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结语
新时期开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模式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解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我们要认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创新措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宁军胜,王墀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
[2]孙百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术论坛,2009(7).
[3]沈一民,石静,常秋菊,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从根本上来讲,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是因为自身观念出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二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教育队伍的资源共建
大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单方面的教学技能,而没有与其他相通学科之间做到有机结合,这对教育效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教学工作者之间应相互沟通和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细腻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的学习,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总体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把舵,帮助学生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理智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挑战。
三、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鉴
高校内已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两种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进行疏导,其实教师可以主动寻求转变,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出现问题前公开讲课,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四、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在心理上消除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恐惧感,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观念进行引导。两种学科在教育内容上的整合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教育环境的共享建设
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在于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良好教育,而且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必须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学网络环境,使三者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M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严肃,需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注入青春活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开辟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正确指导作用,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地将以学生为本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什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首先,“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价值取向。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一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应该从主体的需要来认识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即是它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符合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2]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有的时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有的时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体发展价值。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前提,尊重人、关心人、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一切社会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就要树立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具有充分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蕴藏着无比潜能的个体,确立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将“以学生为本”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牢牢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个核心,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既然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实际状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属性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凸显其教育的特殊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满足学生正常的的思想政治诉求,又要建立在教育的一般性原理基础上,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想向自由王国的过渡是终极追求。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日新月异,产业不断变化升级,劳动逐渐实现从体力向脑力的过渡,实现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出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劳动者,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的规定,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上的规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出来具有什么样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是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人生最大的自我价值,关键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成才。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不但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必须是主动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主动性这个内在因素。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真谛。让学生主动发展就是要特别注重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所谓内发性,指学生的发展是出自其内心的要求,而不是被迫的。所谓能动性,指学生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觉获取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
[作者简介]梁业胜,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黄翠瑶,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社科)部主任,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60-0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的基础理论和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之后,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带薪实习3―6个月。在顶岗实习阶段,大学生从单一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纷繁陌生的社会工作生活,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做好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毕业生到企业开展为期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顶岗实习是大学生从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既是校园学习生活的延续,又是社会生活的前奏。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以“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岗位上进行生产实践,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对象,又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因此,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与对接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开展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完成顶岗实习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在顶岗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上与社会实现“零距离”接触,在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就业。
二、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不畅。由于顶岗实习教学一般都安排在校外企业进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不够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周密的计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是没有建立起一套能使学生与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思想沟通的有效载体;三是没有建立起全校性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四是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
(二)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松散。一是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实习效果较差。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教学,大多依靠实习指导教师的个人社会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般只有口头协议而无正式协议,难以规范和监督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行为。二是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单一,顶岗企业没有积极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往往只考虑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实习批量安排、时间统一,不考虑企业的接收能力和工作需要,这自然影响了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三是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难以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四是学生顶岗实习日常管理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评价无法依据学生在顶岗企业的实际表现进行,在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就业推荐等工作上,个别辅导员、班主任随意性较强,出现了一些对部分顶岗实习学生不公平的现象。
(三)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单一。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双赢的局面,顶岗实习企业缺乏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的热情。在校企合作关系中,由于没能给予企业足够的现实利益,学校开展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状态,难以向企业提出更多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顾及。
(四)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当。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岗前教育,一般由教学管理部门安排安全生产、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等内容的教育,没有真正找到与现代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从谈起。由于缺乏针对性,大多数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造成企业过多的负担,挫伤了企业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五)缺乏鼓励性的政策法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不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顶岗实习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承接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应该出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接收大学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否则学生一旦在实习期内出现诸如安全事故的事件,实习单位与学校互相推诿,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严重挫伤了实习企业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学校与企业共同教育的原则。根据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双重身份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应当共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分别安排专人共同负责,定期沟通,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衔接的原则。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只局限在理论认识层面,缺乏职业实践活动的体验,导致进入职业活动实践后,不少学生出现对岗位工作要求不适应的现象,缺乏企业文化中普遍认同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
信、热情奉献、团队合作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文化的特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专业技术实习和岗位职责双重考核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包括专业技术学习与岗位职责学习两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应进行专业实习和岗位职责的双重考核,利用考核将两个方面的任务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以更好地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的双重目的。
(四)深入了解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原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到实习单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实习期间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实结或心得,可以采用集中、分散、讨论、演讲、互动等多种形式汇报。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状况、岗位职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实习感受、自身技能的提高等。通过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自我管理。根据这个特点,实习指导教师应结合实习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党团组织开展优秀实习团队、优秀实习生的评比活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解决实习生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的教育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立统一领导的实习管理机构,明确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此,加强齐抓共管、统一领导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建设至关重要。在学校,要建立起学院党政领导直接领导、教务处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系各教研室层层落实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在顶岗实习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制订出具体可行的考评奖惩制度。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应合作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企业)―带队教师―企业班组长一学生干部四级联动的管理网络,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共同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确保整个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确保管理育人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严格执行实习纪律管理制度。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如果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和厂规厂纪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严守工作岗位,杜绝迟到、早退、旷工现象,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严禁私自换岗和顶岗、缺岗现象。其次,要实行契约化管理制度。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走出校门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都发生了变化。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对顶岗实习应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学校应为学生争取合法的权益,如安全、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作为学生也应与学校、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学生履约的过程,既是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维权的过程。最后,要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对于在思想道德践履方面做得好的实习生要表扬,在评优、评先进、入党、就业评价上给子充分肯定;对于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实习生,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通过鼓励措施在实习生中树立高尚思想道德的学习榜样,鞭策措施则约束实习生的不良行为,可以普遍提高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中学,是由英语词组“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把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学校当中,以此协助学校改善教育环境。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形成“家庭---学校---社”三者良好的协调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环境的和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专业性活动[1]。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个方式入手,在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他倡导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去入手,立足偏差行为和心理情绪,从不同的环境层面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补充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只注重心理问题的疏漏,消除了可能存在的深层隐患,避免了今后的复发,从而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良好氛围的营造,进而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是美国社会发展,有关青少年社会问题出现频繁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给予方向上的指引,以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时能起到安定学校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像美国政府,就曾为了保证学校社工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教育方案,这样一来,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就有了法律的保障;加拿大在此方面也有所作为:加拿大政府会拨给一些公共经费来保证学校社工的开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学校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高校,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发展模式和一支专业人士和一支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队伍。然而,根据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30余篇,被转载、引用的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理论研究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的重要群体,是我国知识精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复兴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使忙于事务的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不能及时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尽管我国的高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上都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努力,但是由于理论和经验的不足,工作的实效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解决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国外此项工作的进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在吸取先进教育模式经验多的途中,把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务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之中,其介入的模式、策略和成果,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模式的实效性不足的缺点,又从社会工作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出发,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其中发挥学生潜能的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有着共同努力的发展方向。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与学校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和互补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提供了很大的发展舞台[3]。同时学校社会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提出新的思路。只有充分发挥这两种工作的长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两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是政府加大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由于政府对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高校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学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是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5]。同时在借鉴西方基础上,面向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高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高校教育的特有规律,找准高校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教育体制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J].南开大学,2009年.
[2]王h.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2012年.
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出路,同时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教育局召开的就业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中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就强调过,要不断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好合理的就业观、成才观,让学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就业,高校必须做好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更好的就业。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指,教育者参照既定的目的,有安排,有规化地向受教育者合理有效的传输相关的就业思想理念,促进受教育者建立健全正确合理的三观来理性的认识就业问题。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情感问题和情绪波动。
教育部早在零九年就针对这个问题了一个《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清楚的提到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学校党政整体上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各个学院积极展开实践工作,从上到下都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因此,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是我们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对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1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通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自身定位模糊,就业期望值比较高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行业发展缺乏了解。多数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自身定位偏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择业时,多数人只想到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大多不情愿到西部和艰苦行业就业,而往往喜欢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精英,不太愿意从事基层岗位,从而与现实的社会需要脱节。
1.2 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频繁跳槽 受就业压力和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为求职成功,伪造获奖证书、编造实习工作经历,很多的毕业生开始工作就没有端正工作态度,没有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心高气傲,看不起当下的就业状况,就业期望值过高,完全是脱离了现实状况。有些毕业生还会在不通知用人单位的情况下随意离职或者跳槽。这些行为都不符合当代大学生要遵循的诚信原则,破坏了学校的声誉、损害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而且还使得整个大学生就业群体陷入“信任危机”中。
1.3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调适压力能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毕业生产生了自卑和害怕心理,对面试和求职中产生紧张,甚至是焦虑心理,不能展示自己的正常水平。存在依赖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从众跟风。外出打工总是喜欢找父母或亲戚朋友拉关系,把就业的期望更多地寄托于父母和亲戚朋友的身上。在工作中,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从一个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的角色转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心理承受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压力和变化。
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2.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与择业观,这是实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观和择业观体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教育大学生们学会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更新职业观念,帮助其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有可能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2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 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保持良好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心理特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及时纠正就业中的不良心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高等学校应当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举办就业心理讲座、开办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一支既有学生工作经验又有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高校有一批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善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
2.3 进行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它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它能帮助大学生更快的成长和成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诚信品质的重要性,用案例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如举行无人售报、开展诚信与反诚信的讨论、诚信征文活动、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网页制作大赛、万人诚信宣誓仪式、定期公布不诚信行为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诚实做人、做学问的氛围;完善诚信考评体系及处罚措施,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各类诚信制度和学生信誉档案,比如不诚信的同学取消其助学贷款资格和评奖评先资格;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建立诚信为学的典范,逐步使大学生形成诚信意识,诚信做人,诚信就业。
2.4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群合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正确行使职业权利,履行职业义务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职业道德、人格和品质。首先我们充分注重发挥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要从实践的角度来进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规范管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落实到位;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为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要发挥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一般群体之外;处于困难境地。从范围界定来看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类学生群体: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人际关系及组织资源匮乏的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等。
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类型,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
处于弱势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来自客观的因素也有来自主观的因素,但从本质上讲能力或机会的缺乏是处于弱势境地的根本原因。这个能力或机会包括资源获取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因为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各种关系中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边缘位置。
2.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遗传性”
资源获取能力,特别是作为先天的贫困家庭的资源获取能力明显具有“遗传性”,这个“遗传性”一直影响着其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其他能力或机会,诸如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深深打上了基础教育阶段的烙印。正是因为这个“遗传性”,弱势群体的形成因素异常复杂,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帮扶策略,而应该注意挖掘社会根源,寻求社会救助。
3.普遍处于困难境地
这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其表现主要包括:经济压力比较大、极端性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学习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无力参加一些基本的社交活动甚至是集体活动,从而导致他们长期处于抑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在日常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表现为害羞、尴尬、局促不安等异常反应,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很多学生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打不起精神,缺乏干劲,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考试屡屡受挫,产生随波逐流的心理等。
二、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
看传统模式在关怀救助上的局限性
1.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局限
从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上来看,传统的学生工作强调“训导式”的工作方法,高校学生工作者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单向性的。在价值理念上,以应对问题为目的,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到助人自助;在工作方式上以约束性管理和训导式方法为主,角色固定、单一。在这种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指导下,一方面强调对学生行为加以严格管束,灌输主流的道德思想,另一方面又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不相信他们自己有成长的潜能。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平等双向的辅导式服务,打破过去那种认为学生年幼无知,只能接受学校施予的传统观念,而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和应该受到尊重的个体,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成长的价值,都有发展的潜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质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成长并达成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在此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指导下,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仅是表现为单向性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以及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运用多种资源,实现助人自助,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的信心,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保持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局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和效果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工作方法及工作原则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也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遇到的诸多实际的问题,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予以真正解决。
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认为是对这一局限的补充。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辅导工作的一环,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之目的”。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则针对学校里学习和生活适应遭遇问题的学生提供协助、处置或服务。通过对处于困难境地的学生为研究、帮助对象,运用社会工作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探究其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处理的办法,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心理、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学校社会工作不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主流的政治价值取向,它更多的强调专业价值取向,因此更能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在处理学生实际问难上更能体现出专业优势。
3.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缺乏
我们目前的学生工作主要是由高校辅导员在承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部分角色,除此之外,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学校社工的角色。但是,国内外教育的实践证明,学生工作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学生工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却制约着当前学生工作的发展。
就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来看,专业人才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具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职工作者不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专职学生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其自身担负的育人重任还不完全适应。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救助上,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暂时困难的问题,更是一个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和人格重塑的过程,其难度和重要性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拟。事实表明,高校学生工作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
弱势群体关怀救助实践中的运用
1.社会工作基本原则的倡导与坚持
概括来讲,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主要有:第一,尊重学生的原则,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权利。第二,援助自立的原则,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处于困境的学生,通过帮助,使其发挥自身的潜能,克服困难。第三,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努力使学生不仅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家庭的资源,也能利用社区的资源。第四,客观公正的原则,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保持自身的情感独立,以利于对案主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观点。第五,保密原则,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要对学生的隐私保密。第六,公平原则,学校社会工作者不能因为学生的出身、性别、年龄、信仰、社会经济地位而有所区别。
弱势群体学生或者在家庭经济状况或者在心理素质或者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部分学生的自我封闭性比较强,敏感性程度高,抗挫能力相对较差,常规的学生工作常常较少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即使考虑也难以科学处理,以致工作的成效不明显,甚至出现负面效应。把握社会工作的以上基本原则,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暂时处于困境的受助对象,尊重学生的个人特性,保守学生的个人信息,援助学生自强自立,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以实现帮助弱势群体学生走出困境的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运用形式
高校社会工作理应成为大学生辅导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切实关怀弱势群体和促成良性学校教育的目的。实际上长期以来,学校学生工作中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