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科学知识

篇1

1、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2、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以及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

4、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的服药、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突然运动量过大、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37-04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带着好奇、喜悦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教给他们复杂的科学概念,〔3〕等等。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纲要》颁布几年之后,当前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时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的指导目的会对幼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作了调查,以期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想法,正确认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了“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由北京市14所幼儿园的154名教师填写。问卷调查维度包括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指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对一些指导行为的理解等。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编问卷有效。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不同指导目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从问卷调查被试中选取16名指导水平不同的教师,同时在每名教师所在班级选取4~5名幼儿,共计70名幼儿,把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这些幼儿的指导及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重点观察内容。本研究共观察了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进行了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

1.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指导目的的重视情况

从现有相关研究以及各国教育政策中可以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是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的三种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中,我们考察了教师对上述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根据教师对不同指导目的重视程度的排序,我们由低到高依次将其赋值为1~3分。结果发现,教师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的得分为1.06分,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为1.31分,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的得分为2.19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教师对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教师对这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教师最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最低。

2.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复合指导目的的聚类分析

我们在观察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三种指导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能同时持有多种指导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观察到的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各种指导目的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了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之后,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教师的指导目的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教师复合指导目的划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较高;第二类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得分较高,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得分属中等水平;第三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属中等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教师指导目的的这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命名为并重型、知识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均较为重视;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偏重帮助幼儿获得和积累科学知识;平均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指导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目的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对幼儿来讲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指导目的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持有的指导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因此我们分别分析三种复合指导目的类型,即并重型指导目的、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1.从幼儿的科学学习表现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学习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对应于教师指导目的将其分别进行编码,编码都采用5级计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对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创新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的独立性、坚持性水平都显著高于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表现,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并重型指导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的发展。当教师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不够重视时,无论教师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高低,幼儿的学习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幼儿的科学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根据活动观察录像,我们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三个方面,也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结果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并重型、知识倾向型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显著优于平均型。在促进幼儿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方面,并重型显著好于知识倾向型与平均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越有利于促进幼儿相应科学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越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教师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则与幼儿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教师忽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无论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如何,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当教师同时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也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据此,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优先考虑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是否关注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这是影响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将精神态度培养、研究方法获得放在首位,让“每个儿童不论他到哪里,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由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不少教师常常将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指向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喜的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正在悄悄转变,“未来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由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因此仍有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口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还是选择易量化、利于评价的知识增长程度作为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指导观念。

2.科学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宜的指导目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设定指导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确保指导目标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学科性质”。〔7〕首先,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社会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方向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要求,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要求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知识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其次,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科学概念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某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和层次,哪些科学概念能为幼儿了解与掌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再次,指导目标应适宜于幼儿发展。过高的目标幼儿难以达到,过低的目标则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只有具有适当挑战难度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才具有发展适宜性。

3.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秉持三种指导目的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还是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师的适宜指导下,幼儿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时发展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过分关注科学知识这一载体,而忽视了其承载的培养幼儿其他科学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适宜培养幼儿的哪种科学精神,能引导幼儿获得何种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有章可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不容易忽视或者忘记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指导目标。

4.科学教育活动后教师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幼儿的科学素质

活动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既是对当前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也可作为将来活动的借鉴。但很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之后对幼儿的发展不作分析与评价,或者评价时偏重于外显的、容易量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关注较少或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导致教师在下次确定活动目标时继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应作全面、整体的评价,一一对应于活动前设定的具体指导目标,分析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儿全部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下次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果幼儿没有实现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提高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 K.Exploring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 G,RIVKIN M.Teacher and science〔J〕.Young Children,1992,47(4):9-16.

〔3〕KIM J,CHO H.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R〕.Las Vegas,Nevada: 46th Nation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1998.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8.

〔7〕杨莉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

A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y

Liang Yuhua

篇3

原始知识得以传播的途径一般有两种:即时性的“仪式”与历史性的“神话”。借助于前者,“巫”得以向所有仪式的参与者传达由“神启”或“天启”构成的原始神秘知识;后者则为神秘的启示所包含的知识脱离或超越具体的仪式场景提供了可能,使得神秘知识以一种简化和直接的方式传播。各民族史诗,如《荷马史诗》,其主体部分即是人类早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等。《伊利亚特》被理解为“一部在人类文明刚刚崭露曙光时期神话与传说的杂糅体”;汤因比在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解释中引入了“神话线索”,并结合相关神话与传说探讨了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和米诺斯文明以及诸多子文明的起源。此类知识的合法性、真实性端赖其神圣起源,即波普尔所谓的“知识的神圣起源”。声称自己的表述来自神启,或者凭借神的名义起誓,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知识成就其知识威权的有效手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初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曾经积累起大量的经验,却未能获得“知识”的名分。原因在于此类经验能够与某种神秘力量建立起联系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也只能在个体之间,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借助于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传播。相对于这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神话知识则在人类初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原始知识为人类初民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既对各种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尽管这类解释往往是歪曲的、虚幻的,但其毕竟为人类实现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与协调,客服人类的恐惧,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关于原始教育的研究与描述中,缺乏对人类社会早期知识状况的充分重视。基于原始知识的基本构成,需要对“仪式”作为教育形式的价值进行更多的研究,“青年礼”、“成人礼”等重大仪式见证着人类社会早期个体成长的重大事件。相对于其他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而言,仪式文化和神话传说所构成的原始神秘知识,更有可能成为原始社会教育的主体内容。

原始知识在为人类初民提供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的同时,还始终面临着一种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一方面,面对不能把握的源于神秘力量的启示,作为原始知识分子的“巫”其对神秘力量的叙述,准确地说,是转述,只能采取类比、想象、隐喻或拟人的手法;其表述原始知识的语言往往充满歧义和即时的情景化表述,难以满足人类清晰解释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原始社会末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和人类获得生活资料能力的提升,在为人类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导致人类社会出现贫富分化、财产私有、压迫奴役等现象。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是原始知识,是那些“神启”或“天启”难以解释的。所有这些现象为一种新类型知识――形而上学知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求。

相对于原始社会各部落彼此封闭,信奉多神论,各自拥有自己的种族图腾或崇拜圣物而言,奴隶社会以及此后的封建社会在抛弃“泛神论”的基础上,主张“一神论”或“本体论”的知识生成基础,强调人类社会权威来源的一元化。这一知识诉求得以满足的前提在于,对万事万物的本源实施一种基于逻辑的抽象思考,思考的结果导致形而上学知识的诞生,该类知识直接指向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依据。前希腊时代或希腊时代的哲学家(爱智者)关于世界本源的思考;苏格拉底借助于“苏格拉底方法”终生追求知识与智慧,引导那些依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神圣启示而自以为拥有知识的人,在经过对话式的辩论之后,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于怀疑精神的知识探索之路,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柏拉图著名的“理念论”提出和“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提出和“三段论”的运用,都是对世界本源以及万物本质实施形而上学思考的结果。

在哲学家对现实世界实施形而上学思考与探索的同时,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成为形而上学知识诞生的另一重大来源。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一批中世纪早期教父哲学家援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运用新柏拉图主义,建构起以《圣经》为核心的庞大的基督教神学信仰体系。概言之,相对于原始知识诉诸神秘力量赢取自身的合法性而言,形而上学知识更多地依赖个人对世界本源以及人类信仰所进行的形而上本体论思考结果。形而上学知识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世界本体存在于个人的感觉世界之外,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于逻辑,而非感觉。真正的知识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不变的。神学知识隶属于形而上学的知识体系,上帝成为世界的唯一本源,记载上帝言行的《圣经》成为人类唯一可以信任的知识源泉。理性成为人类信仰上帝的工具。

形而上学知识直指事物本体,体现为哲学思考和神学信仰的皈依。造就献身于世界本源问题思考的世俗学者和神学经典解释的神职人员(包括神学家),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传授形而上学知识,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特征。关于学校的诞生原因,学校的出现,当然需要具备较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但一定历史时期知识的类型、总量、性质以及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也应该成为促成学校诞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学校教育的内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办“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索克拉底所创办的雄辩术学校、芝诺和伊壁鸠鲁开办的哲学学校等专门学校,古罗马时期的初级教义学校与高级教义学校,中世纪时期的修道院学校和中世纪大学,无不以探究世界本源的形而上学世俗知识或神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形而上学知识为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从本体论角度建构教育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模式,人性问题、灵魂问题、世界本源问题、神学信仰问题及其形而上学知识提升了人类教育理论的抽象水平。

以中世纪晚期阿拉伯世界实用知识的传人为起点,一种新型的以强调知识的实际功用、强调经验、观察和实证在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价值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知识日渐成熟和成型。此后在世界范围内所开展的全球探险活动,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势力增强等,均促进并见证了了科学知识的成长过程。在思想领域,培根、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萨和莱布尼茨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诠释,对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探索,导致科学知识逐步自形而上学知识的重重压制与封锁中突围出来,并在19世纪取得根本性胜利。科学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研究范式得到推广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论日益成熟。

相对于形而上学知识观,科学知识观主张科学知识是真正的知识,科学知识源于观察和实验,是经过逻辑证明且符合认识对象本质的知识。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科学知识的表述需要借助于假设、概念、符号、数据、范畴和命题。科学知识在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工具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社会和自身的能力。

在科学知识成长的过程中,专业科学研究者逐步取代神学家和形而上学的思考者,成为新的社会知识精英。科学知识逐步进入社会核心知识体系,服务于科学知识传播、发现与探索的机构取代神学院和哲学学园等,成为主导性的新型教育机构。

科学知识观取代形而上学知识观,是人类知识领域的一场革命。“我们发现了科学。我们被科学炫目的光芒深深打动,因而为了科学知识而轻易抛弃了宇宙的故事……我们追求‘科学定律’,把‘故事’和‘神话’贬为儿童和部落民族的专利”。基于观察、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占据了知识王国的霸主地位。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起点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历经18、19世纪的发展,至20世纪获得飞跃式进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宇宙科学、海洋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裕的物质财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然而,科学知识在促进人类文明与知识进步的同时,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科学在排挤与贬斥形而上学知识的过程中,将关乎人类信仰的人文知识体系一并毁弃,最终导致关涉人类生活意义、幸福与信仰的神学知识、历史知识和神学知识日渐难以承担呵护和抚慰人类心灵的职责。

科学知识对西方教育所产生第一次大规模显著影响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梅兰克顿、蒙田等对以形而上学知识建构的古代教育进行了强烈抨击。此后,夸美纽斯致力于探索上帝缺席条件下人类教育的艺术,以自然为师;模仿自然,遵循自然成为包括卢梭在内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摆脱古代教育桎梏的突破手段。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呼声,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播,对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程在与古典课程与宗教课程的争论中逐步赢得有利地位,科学知识成为教育内容,教育世俗化、教育科学化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在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旨在传授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实科中学、研究型大学、综合中学、多科技术学院等新式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出现。科学思维方式也渐渐成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裴斯泰洛齐以简化和还原的方式探求人类教育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对教育本质本体论思考的结果。赫尔巴特将教育科学的构建基于心理学基础之上,主张教育学科的研究决不可仅仅依赖于哲学观的演绎以及经验描述或反思的方法论,应该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从事教育研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用哲学方法从事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用科学方法开展教育事实问题研究。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将开展学校教育实验确立为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杜威主张,教育科学研究应借鉴甚至直接运用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包含基本的科学特征,都应该寻求系统的探究方法。“根据这个观点,我认为科学表明有各种系统的探究方法,当把这些方法运用于一系列事实时,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事实,并且明智地、更少偶然性、更少成规地控制这些事实”。数学统计方法的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借鉴、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推广、教育测验与心理测量运动以及教育调查运动的兴起,均在较大程度上强化了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和实证化趋势。

后现代知识观的成型是在质疑科学知识观的过程中完成的。无论是18世纪卢梭就科学进步的非道德含义所做出的分析,还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狄尔泰所提出的“精神科学”概念,都直接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提出质疑。20世纪的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也都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价值和中立性特征提出质疑。享有“知识社会学之父”的舍勒强调所有知识无不受制于认识者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不存在所谓客观中立和普遍有效的知识体系。曼海姆提出“社会决定的知识”概念,主张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其价值与意义须被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才可以被发挥,被理解。波普尔认为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猜测性的知识”,可证实性并不能赋予知识以可靠性,更不能赋予知识以真理性,要求以“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作为区分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知识的标准。

在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批判科学知识观的基础上,福柯和利奥塔尔则从一般知识论的层面上,对科学知识观提出质疑,并最终建立起后现代知识观。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在注意到知识转型及其社会实践意义的同时,还提出著名的知识-权利、知识-话语理论和“被压迫知识”和“被压迫知识的反抗”等概念和命题。利奥塔尔在对现代社会人类知识转型作出分析的同时,努力从整体上廓清当代人类知识形态的转变,并运用“后现代知识”指称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呈现的新的知识状况。利奥塔尔将此种新知识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知识总量决定于可被转译为信息的数量,知识体系中那些不能被翻译为信息的东西最终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可译性成为知识存在的先决条件,“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谬误推理”成为知识实现合法化的手段,知识的异质性得到尊重和宽容;知识实现了自身“商品化”的过程;面临知识大网,每一个人均可以行使自己的知识权力。

概括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立场包括:人类知识形态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历史条件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决定了人类知识形态的多样性。每一知识形态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人类知识表现出历史条件性特征。不存在抽象纯粹的知识,只存在带有具体历史烙印的知识;知识并不是对于其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任何知识都是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性质的一种假设,一种局部认识,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的认识;知识的陈述方式是多样化的,描述性陈述、规范性陈述和叙事性陈述都是有效的知识陈述方式。受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作为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的后现代教育日渐成型,伴随着对教育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个体知识、地方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批判主义教育学、新教育学和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无不体现了对现代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

依循人类知识变迁历程,从知识维度解释或再现人类教育历史变迁的动因、形式、机制和模式,可尝试做下述思考:

篇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