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区县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区县经济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础层次,而山区县域经济是整个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位于山区的县(市)占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56%,大约5亿人口生活在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9%,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这里。山区县域经济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策略应与一般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内以山区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旬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域经济类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调查,发现长期制约旬阳县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面的制约

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涉及南水北调工程,为保证旬阳境内的水质不被污染,上级政府对旬阳有硬性的环保要求,不允许其发展产生污染的工业,致使旬阳县的工业基础长期十分薄弱。同时,受农耕文化影响,县及乡镇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农业的知识掌握得多,经验积累得多,对发展工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发展矿产加工、水泥等适合本县的产业与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是否产生冲突把握不准,不敢承担相应责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旬阳县的工业发展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停滞不前的。

此外,旬阳县农业经济以烟草、畜牧、蚕桑、黄姜四大产业为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是烟草产业。调查显示,旬阳县80%的山区居民种植烟草,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保障。众所周知,对于烟草,国家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对于烟草进行统购统销,只能有特定的烟草专卖部门进行收购。根据旬阳县山区居民的特点,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农民卖烟必须到县城指定的收购站,路远的农民为了卖一筐烟叶要走很远的山路,在县城的收购点往往还要等待1~2天,因此农民卖烟十分困难,类似的情况也制约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山区的特定地理环境制约

交通不便是制约所有山区县域经济的共同因素。以旬阳县为例,旬阳的气候适合烟草、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受制于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不畅。外来的收购车辆要走很远的盘山路才能到达旬阳,这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旬阳县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区,地势高,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集约化经营,也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缓慢。山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以及田土的不连片、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造、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也依赖农业机械化,因此由山区自然环境造成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桎梏。

三、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

山区县域经济受制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基础设施也一般相对薄弱。具体到旬阳县基础设施薄弱的表现为:

1、道路交通条件差。山区内外交通网络仍不完善,区域内路网的联网程度低,低等级路较多,这些路段整体质量不高,抗灾级别比较低。虽然旬阳有着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有着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交通的不顺畅,旬阳的招商引资十分困难。通过访谈了解到,旬阳县之所以没有大面积地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业,主要是交通不便从而没有投资商愿意投资造成的。旬阳县的县乡各级政府每年都在招商引资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干部为招来一个项目跑坏一辆车的情况。

2、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海拔高的地区居民用水用电尚不能保证,给山区居民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极大困难。山区的行政村普遍缺乏学校硬件建设,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特别是缺乏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难成为普遍现象。基本的生存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就很难谈到发展,长期以来广大的山区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四、农民科技素质的制约

无论是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还是普通的粮食作物生产,使用的都是世代相传的传统农耕技术,农产品的加工也基本以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很低。因此,旬阳县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品附加值都相对较低。旬阳县很多山区信息闭塞,有的行政村还没有完整覆盖广播电视信号,更不用说互联网的使用。前述由于山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之山区农民居住分散,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布,导致适龄儿童入学困难,辍学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造成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低,制约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通过大面积的调查发现,旬阳山区县域内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体系中,科技产品、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的普及还是相当滞后的,农民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旬阳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针对上述旬阳县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问题,结合旬阳县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的具体对策实践,提出可供借鉴的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制约的具体对策:

1、针对本地区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多数的山区和旬阳一样有着环境保护的任务要求,要有效地保证山区地区的环境不被破坏,又不能一味地只向国家伸手要补贴,既要谋发展又要兼顾长远利益,面对这样的矛盾,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就成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抉择。总体上说,应该因地制宜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目前旬阳县已经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为大旗,开启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旬阳努力在增强工业支撑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利用本地特有的矿产资源,开展深加工相关产业。针对本地区物产丰富却销路不畅,农民增收缺乏保障的局面,旬阳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同时,突出做优产品,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经过一系列努力,旬阳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截至2008年底,旬阳区域内已有加工企业2,570个,从业人员6,546人,实现营业收入44,93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381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31%,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2%。

2、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和障碍,克服制度和客观条件障碍,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发展策略。发展山区县域经济要打破条块限制,拓宽发展思路,将发展中面对的限制因素合理消化,甚至转变为优势因素。比如,针对本地农民卖烟草难的问题,旬阳县政府一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补贴措施,对于到县城卖烟的农民提供伙食和住宿补贴;另一方面县政府积极与县烟草专卖局进行沟通,制定经烟草监督局审核的有效的烟草收购方案。

针对山地很难集中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问题,旬阳县积极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并根据本地山地生产的基本经验,向有关的农机公司建议开发适合山地作业的更加实用的小型农机具。同时,健全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流动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推动了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旬阳乡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旬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旬阳县政协还成立了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布局、城乡社会服务与管理及综合四个调研组,深入乡镇、部门和村组社区,通过实地考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了“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提升;狠抓烤烟、畜牧、蚕桑、魔芋、黄姜、林果主导产业,农村产业进一步优化;提等改造县乡公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等进一步发展旬阳经济的战略。根据这些指导意见,旬阳继续兴修公路,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教育和医疗投入,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于偏远的山区居民还积极鼓励其移民下山聚居,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延展性。合理规划、发展规模村镇,极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使得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4、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感,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心往往决定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应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心。为领导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其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合格带头人。同时,对于领导干部还应当加强相关责任机制,增强其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以近几年旬阳的实践看,旬阳县在推进工业强县的过程中,掀起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变革,陆续开展的各种领导干部的思想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旬阳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农民的基本素质也决定着本地区发展的快慢,特别是广大山区,由于地域特色,制约因素多,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具备更高的科技素质。针对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旬阳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包括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本区域的区域经济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43-04

1 引言

2008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2190亿元,增长15.6 %,创15年来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61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6.19亿元,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4.3亿元,增长2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分别净增2545元和81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3.3%和12.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同时,结合西安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8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西安市有4项指标位次前移,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项指标分别以19.8%、23.3%和20.9%的增速位列15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位。

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西安市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发展的条件正在形成,西安将进入一个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和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西安在大关中经济圈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促使西安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笔者认为,对西安市所辖区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进行协调与整合十分必要。

2西安市区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2.1西安市概况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地带最大的中心城市。现属副省级城市,所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区以及蓝田、周至、户县、高陵4县。据西安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西安13个区县实现生产总值1009.75亿元,首破千亿元大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3.8%。其中,雁塔、莲湖、碑林、未央和新城5个区县GDP总量超过100亿元,高陵、碑林、雁塔、长安、新城、灞桥和未央7个区县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高陵以18.8%列增速第一。

2.2西安市经济运行特点

纵观西安市2009年上半年以来各区县经济发展,城区(新城、碑林、莲湖)、郊区(灞桥、雁塔、未央)、远区(阎良、临潼、长安)、郊县(蓝田、周至、高陵、户县)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在发展速度上(主要是生产总值增速),郊区提升快于城区、远区和郊县,即增长速度呈现:郊区(15%)>城区(14.5%)>郊县(12.4%)>远区(12.1%),郊区提速最快。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经济总量看,有7个区县增长速度超过全市13.3%的平均水平,依次是:高陵县18.8%、碑林区16.9%、雁塔区15.8%、长安区15.8%、新城区15.5%、灞桥区15%和未央区14.3%,其中高陵县、新城区经济复苏势头不错,排名攀升较快。

(2)在投资规模上,雁塔占全市总量1/4。区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合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达到1237.86亿元,同比增长41.7%。从投资规模看,雁塔、未央、莲湖、长安、碑林和新城6个区县总量超过100亿元,其中雁塔以309.94亿元稳居第一,占全市1/4的比重。有7个区县增速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未央、灞桥和新城是增长最快的3个区县。

(3)在消费上,城三区包揽前三甲。13个区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05亿元,同比增18.6%。新城、碑林、莲湖和雁塔4个区零售总额均已超过百亿元,新城以124.46亿元位列总量第一。新城、碑林、莲湖依然包揽前三甲,三区合计占全市的比重为54.8%。5个区县实际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其中未央和雁塔以21.4%和21.3%的增速继续保持区县前两位。

(4)在利用外资上,新城从末位移至首位。2009年上半年,13区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1.71亿美元,同比降15.3%。城区和郊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均超过2000万美元,其中雁塔、碑林和新城位居前三甲;郊区和四县均在千万美元以下,最低的周至仅为165万美元。新城的增幅较高,由上年同期的下降31.9%转为增长60.4%,由上年同期的末位前移至首位。

(5)从各区县的三次产业对全市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长安区、临潼区、户县贡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23%、16%、11%;第二产业,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高陵县、新城区排名靠前,分别是16%、13%、12%、12%、12%;第三产业,雁塔区、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未央区排在前列,分别是25%、17%、12%、12%、10%。

以上数据反映出西安市经济圈重心在向外扩散,即西安市经济圈的重心由城区向郊区、远区和郊县扩散,影

响着各区县的发展对全市的贡献率、比重和排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至2009年上半年西安市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基于各区县资源禀赋的差异,其内在经济发展的差距亦相对较大,概括来看,西安市区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尤以郊区和郊县为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县域经济发展慢、实力弱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快慢和水平高低对区域内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按照陕西省县域经济划分方案,西安市的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周至县、高陵县与户县6个主要农业生产区县属于县域经济统计范围,这几个区县由于经济地缘及产业禀赋、发展条件等原因,经济实力弱于西安市其它区域。西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慢、实力弱,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可以说是影响西安市经济增长的“短板”,对西安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制约。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虽然西安市产业门类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文化以及比较优势突出,但投入产出较低,经济实力和多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落后于同等级城市,其影响及效应,制约了城市竞争力建设。

3.2城市(镇)化水平较低

西安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经济薄弱。据有关资料,目前西安市的城镇化百分比为40%,即处于城镇化启动阶段,离60%的基本实现城镇化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与此同时,西安郊区与郊县在加速发展城市(镇)化的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又致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这些人面临就业的困境,由于西安市第三产业多以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为主,缺少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高附加值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影响了这些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发展。而工业经济薄弱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郊县的经济态势上。比如:六区县第一产业比重大,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欠优。虽然近几年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力度较大,但与农产品深加工相契合的工业化程度不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六区县平均水平为27.57亿元,其中,周至县、蓝田县仅达2.44亿元和6.63亿元。

3.3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由于支柱财源少,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多数区县级财政运转困难,有的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财政投入及扶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经济活力和快速发展的后劲不足。以郊县为例,2008年,六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7.11亿元,仅占全市的24.7%,除长安、高陵处于平均水平外,其余几个区县均呈下降趋势。另外,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产品大多面向低端市场,缺少精细产品和名牌产品;市场消费低迷不振,2008年六区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174.57亿元,仅为全市的15.1%。

3.4建设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2008年以来,由于多种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年初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致使西安市工业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工业经济增长的增速放缓,使得财政增收的难度加大,而刚性支出相对增多,各区县在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任务上面临很大压力。再加上2009年工程开工量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困难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4协调区县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坚持科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是西安市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安提升发展层次、切实改善民生、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消解增长束缚的重要举措,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体来看,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

(1)以工业化为龙头,实施农村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而农村工业化主要着眼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的升级,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强则县域兴。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四化并举”中,工业化在县域经济中处于首位。从西安市县域所具备的发展条件和自身优势考虑,农业工业化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并围绕特色农业上工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工业化,以此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依托地区产业架构和资源优势,营造产业飞地,即就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抓特色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市场。要做强特色经济,就要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产业发展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竞争力。比如:临潼区着力打造“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旅游特色品牌,在“中国御温泉之都”正式命名后,成功举办了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宜居临潼倾国倾城”温泉地产高端论坛,有力地提升了该区温泉产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发挥出比较优势的倍增效应。再比如:现今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都市人喜爱的一种旅游活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一村一品”的重要举措。如何能使其在众多的旅游项目中异军突起呢?长安区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陕西省率先建成了农家乐标准化示范村,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家乐产业化发展。

(3)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主要看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快慢既是东西部县域经济的主要差距,也是导致西安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县域经济民营化程度已达到80%,西安市城区与郊区的民营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是最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使其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要高度重视民营资本的合理流动,突破县域经济融资困境。

4.2推进城镇化建设,抓好特色工业园区发展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应实行梯度发展的策略,即在时间顺序上,优先发展县城、小城市卫星城镇以及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建制镇;在规模体系上,每个县优先发展1~2个镇;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发展城市郊区和辐射区以及沿交通干线的小城镇。对西安来说,要把握陕西省城镇化建设“3亿元打造关中百镇”的部署时机,按照现代城镇的理念做好规划,并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发展规划相衔接,提高西安市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这些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使其拥有寄托产业的优势,为加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西安市已有14个县城和建制镇位列其中,像蓝田县汤峪镇、高陵县通远镇、周至县哑柏镇等已提前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长安区的草堂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城镇化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壮大重点镇的特色产业,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在如上所述的“关中百镇”建设中,政府将按照这些建制镇各自的特色和基础,将其分为不同类别,包括装备制造工业镇,能源化工工业镇,食品工业镇,冶金、有色、建材工业镇,旅游文化名镇,商贸、交通、教育等服务中心镇等,其城镇建设的特色化很明显,为形成特色工业园区打下良好的基础,既能强化产业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又可以吸引各类产业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真可谓“一举双赢”。

4.3加快传统招商向集群式招商的转变

主导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对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趋势具有导向作用,它既决定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变,也决定和反映本地区经济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前景,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西安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并且这五大主导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但与国内东部发达城市比较来看,西安市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并不明显,有的也仅是空间上的积聚,没有体现出产业集群优势,也难以产生显著的积聚效应。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较快发展,就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并结合招商引资的科学规划与部署。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集群一般根植于本土,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对于落后地区,为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依靠“内生性”作用是不够的,而且集群成长也过于缓慢,与此同时,依靠政府的作用,结合招商引资的“外生性”作用,从外部引进、嫁接培育产业集群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这能大大缩短集群成长的周期,这对制造业领域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行业集群发展更具有现实操作性。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组织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根据开发区二次创业阶段专业化园区建设的需要,在机构设置上由过去按地域设置调整为按功能和行业设置,机构最好要细化到按小行业设置,以便于和专业化园区相对接,也能逐渐将同业协会真正作为区内资源整合的主体。同时,对那些配套能力较差和缺乏配套能力的开发区,可实行“一揽子”招商,将龙头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打捆”引进,充分利用园区在生产要素和投资硬、软环境上的优势,尽可能从外部根植进来一个集群框架,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4.4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向区县倾斜

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力度,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发展县域工业化的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力度,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县(区)及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60%以上,5年内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向区县倾斜,将土地出让金市级分成部分下放区县;对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以下的区县,根据发展情况,保持若干年内将其工业企业新增的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市级集中部分,通过年终结算予以返还。完善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超收返还的激励型财政机制。

5结语

总之,只有激活、协调好各区县的经济发展,西安市的总体经济才能取得长足进展,西安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才能焕发年轻、现代的气息,才能展现出它激扬的风采。(执笔:李亚绒 )

参考文献:

[1]09年上半年西安市3项经济指标增速独占鳌头列15副省级城市第一[EB/OL].中国日报网2009-8-4.

[2]西安13区县GDP首破千亿[N].陕西信息报,2009-8-5.

[3]曾昭宁.振兴陕西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策研究(续)[J].陕西经济研究,2007(2).

篇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农业占主导。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仍有不少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然属于农业主导型经济,尽管他们多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也努力进行农业深度开发。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无论在技术、资源,还是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基础较差。二是区位无优势。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及交通运输不方便的山区或距离发达区域较远的劣势地理位置,不利于经济发展。三是资源无特色。不少县域经济发达地区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步的。如,“新型煤都”陕西神木县成为当今崛起的资源县代表。但是,多数欠发达县域地区并无优于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外部国际形势多变、内部资源与环境的多重压力下,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化问题,工业基础薄弱,必然导致整个县域经济缺乏活力和基础。表现在(1)布局分散,缺乏集群效应;(2)企业管理落后,园区建设水平低;(3)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许多欠发达地区县域,由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张与实力的提升。突出表现在:(1)产业无特色,缺名牌;(2)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形式松散。

3.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社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地域聚集、转化的过程。它的主要标志是城市数量增多、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经济比重增大及城市设施完善,整体质量提高等。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1)基础设施不配套;(2)城市建设不科学;(3)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4.第三产业边缘化。就其地位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是未来的支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产业。但是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农业是传统产业,工业被无限放大,而第三产业却被忽视、被边缘,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不合理;(2)服务业无优势;(3)旅游业无特色;(4)吸纳劳动就业潜力低。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发展观念落后,招商力度不大;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循规蹈矩;三是发展境界不高,大局意识不强;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差,管理服务不到位。

三、破解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高点定位

思路决定出路。应克服“三种思想”:(1)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思想;(2)坚决克服不重学习、不想学习,学而不思、学而不用的思想;(3)坚决克服得过且过、无所作为,逃避困难、回避矛盾的思想。领导干部是推动发展的核心,是解放思想的关键。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解放思想、带头真抓实干、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奋力拼搏,大胆尝试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先进理念、机制、经验和做法。

(二)工业先行,项目带动

工业兴则县域强。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落后局面,就必须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全力打造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建设大园区,以工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带动农业提升,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此需要做到“三大”:打造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建设大园区。

(三)放大特色,创新发展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提速发展,关键在差异、特色、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三是引导第三产业差别发展,优势发展。四是创新发展,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应把城镇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是促进城镇科学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五)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从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欠发达地区县域政府只有发挥职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准确定位,完善职能。包括定好位、服好务、融好资的问题;二是重视生态,杜绝污染。包括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工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强化宣传,弘扬本土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县域应以十精神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双重力量,激发发展新活力,增强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系,培育发展新优势,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建设美丽家园,实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6-0063-04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全局与局部的承接点,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短腿,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如何使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新一轮改革中发挥后发优势,激发经济活力?如何破解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处于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县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化水平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城镇化发展滞后、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1.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曹群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整理得出全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经济数据。统计得知,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占全国县域总人口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1]我国中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县域差异十分明显。欠发达县域经济不但总量小,而且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上也有诸多问题。欠发达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第二产业优势不够明显,第三产业由于起步晚等诸多原因,大多数企业规模仍较小,还不能起到支撑作用。且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较小,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观。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有的甚至没有,产业结构层次仍停留在低水平,启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较大。

2.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新的增收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生活和各项事业都有了明显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县域经济弱势现状。农业发展速度仍缓慢,农业结构调整仍不到位,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够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够完全,农民想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增收非常困难。不但农业弱势,欠发达县域非农产业也欠发达,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只能依靠外出务工获得,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增收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发展疲软。

3.工业化进程滞后,中小企业发展难。欠发达县域企业初始发展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状已不复存在,但企业发展难题仍然不容忽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化仍滞后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县经济和全国百强县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强县,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就一个县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中心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偏远乡村程度较低,有些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甚至没有工业,与东部工业高度聚集形成巨大的反差。县域企业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整体实力不强,有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变,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效益差,运行质量不高。在当前经济竞争发展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前,有些地区还存在着“为招商而招商”的现象。为确保完成任务,对招商引资你争我夺,饥不择食,许多新引进企业上马仓促,把关不严,效益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出现引资不增税的局面。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创新点,税源小。

4.企业财力小,融资难。欠发达县域国企较少,民营企业居多。这样,中小企业客观上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财税来源。它们作用虽然很大,但在发展中仍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它们涉及行业面却较广,存在多头开户现象,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由于民营企业属性的原因,有的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有相当多的企业自身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它们的贷款难度加大。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自然要付出较高利息,以此获得的资金也不稳定,发展基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5.城镇化水平较低,带动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缓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从城乡协调标准来看,我国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多数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率明显偏低,其中甘肃、云南、贵州、省区城镇化率不到40%。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逐步重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面貌大为改观,但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传统的城镇化道路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如何科学推进的问题,人们一直在探索。

6.各种条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还要依靠自身发展内力。但在当前状况下,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县域条件还较差,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的意愿不够强,高层次人才难留住,高素质劳动者还相对短缺,面临着人才难求、人才外流、人才缺口大的严峻形势,县域要自主发展,还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在现有财政体制下,欠发达县财源缺乏,财政收入较小,财政保障能力较差,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依靠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县,历史包袱还较重,历史欠账还较多,其运转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补贴来维持,无法进行投资,社会发展投入乏力,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民间高利贷也有抬头迹象,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部分资金没有投入实体经济,支柱性大型企业少,或者没有,企业的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上的原因,有观念上的原因,有人才的原因,也有资源、区位等原因。

1.思想观念的制约。调查得知,欠发达县域村民中,小农意识仍占有一定市场,不少人仍喜欢靠在一亩三分地上,不忘传统农业情结,他们以粮食充足、解决温饱为荣,小成既满。有些村民虽然也外出务工,但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知足常乐,不思进取;有些基层干部,习惯于四平八稳跟风跑、随大流,“唯书”,“不唯实”,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立足基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部门,地区利益至上,只看短期局部利益,坐井观天,鼠目寸光,面对经济发展的落后现状,不善于跳出县域看县域,站在全局高度加以解决,“等要靠”思想严重,影响县域经济长远发展。

2.发展体制的制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现有行政体制下,县级行政管理职能还不够完备,责、权、利还存在脱节现象。特别重要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需要,1994年我国对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程度较深的改革,即税制和分税改革。这次改革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省域、市域经济的发展,但也是造成我国部分县域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欠发达县域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在权力上,有些事务实行县域属地管理。县级和省市垂直管理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在协调沟通中还有一定困难;在财税体制上,县级获得利益比例还有待提高,县域经济总体上还较困难,有些欠发达县县乡财政已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国有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级授权”贷款管理模式,上收了县支行的信贷权限,融资渠道受到制约,使企业融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动力不足。

3.发展现状的制约。长期以来,欠发达县域经济和发达地区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滞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土地流转等问题的解决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者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治理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等,都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社会职能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有经济发展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也是其重要一环,甚至比城市更甚。长期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冲击最大,特别是欠发达落后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县域地区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矛盾,有些短期内难以消化甚至出现叠加效应。这样,有些欠发达县域就成了弱势群体聚居地,矛盾的凸显区,社会危机的高发区。县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还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领导层和县域领导者执政能力。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前,由于受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对外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牢牢把握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探寻超常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其后发优势,把欠发达这块“短板”拉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发展理念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首要的是摆脱旧思想、旧思维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搞好资源调查,对县域内所有资源品种、数量、含量、开采现状等进行全面摸底,全面盘点,找出比较优势。把宏观政策和县域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实现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县域自。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障碍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转变程度如何,关键取决于制度变迁和机制改革。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我国发展中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尽可能地下放管理权限,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尽可能地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县域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扩大银行系统基层行的信贷权限,为企业提供更大更灵活的资金支持;改革税收体制,提高县级获得利益比例,为县财政输血,解决欠发达县吃饭财政现状。通过改革,使县级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得以畅通,进一步扩大县域自,从体制机制方面为县域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3.培育特色产业,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育特色产业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捷径。特色是潜力,特色是竞争力,特色也是生命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特色,潜力也在特色。从成功县市区的实践来看,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的捷径。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准突破点,把握好科学发展的着力点。要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问题,切实发挥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区位优势中探索发展着力点,在地方特色上找准产业突破点,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特色品牌,选准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培育地方名牌产品,把比较优势拉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走好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使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产业的代名词,逐步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4.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龙头企业关键在带动,关键在示范。它不但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增加县域税收,而且能够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繁荣。要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就必须牵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扶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深加工、精加工中增加附加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发挥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5.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引领带动发展。项目是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项目才有财源,有项目才有就业,有项目才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县域经济要摈弃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老思路,积极借鉴外地经济,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协作,以特色资源吸引项目、以优惠政策引进项目,以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留住项目,使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县域流动。

6.推进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打破城乡界限,突破区域限制,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进行统筹,切实搞好交通、通讯、水电、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示范带动力强的新型城镇,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发挥它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7.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后发崛起的最现实路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地区重要经济发展力量[2]。县域经济的优势很多,特色也很多,但最大特色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政府拉动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民间主体创业热情,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要制定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担保、金融借贷体系,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