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需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他认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除了把没有完全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会威胁粮食安全以外,有毒食品是粮食安全的又一大祸患。在食用后会引起人身体乏力、恶心、头疼等症状的毒大米事件曝光后,国人一片震惊。认为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除了遵纪守法以外,企业就像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道德一样要遵守行业道德,正如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说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中应自觉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粮食加工企业连最起码的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底线都守不住,企业的存在不但没有了社会价值,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倒对社会起到了危害作用,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二、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加工企业繁多,但有实力的甚少,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很低,呈现小而散且不精的局面,不像国外的大米加工企业等粮食加工企业那样,虽然少但个个都有雄厚的实力,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三、对粮食加工行业总结与指导办法
1重视产品品牌效应笔者认为应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自身实力弱小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难以维继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起死回生,又能使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随时关注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不断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大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武装企业。放眼世界,将粮食加工标准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只有目标立下了,企业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世界500强企业正是靠品牌赢得世界的尊敬,一家名企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品牌做支撑。食品行业的品牌效应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饭穿衣。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是食品,如果在这食品领域创立起了品牌,那么势必会比其他行业的品牌吸引人们更多的目光。
2粮食加工企业需要与种粮农户紧密联系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多种粮食,种好粮食,这样保证了企业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应,生产加工无后顾之忧,为企业赢利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企业赢利后需让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种粮农户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从而提高了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由此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食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硬实力;在互联网上的企业品牌宣传、企业道德是软实力,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哪一个方面欠缺了都不行,只有这“两只手”同时抓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保增长”夯实基础。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带领市委农办、经济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镇(办事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
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加工不只是为农产品找出路、找市场,把产品推出去,而是为其增值、增效,为经营增加新的财富。农产品进行加工,哪怕是简单的粗加工,都容易形成特色,实现增值、增效;粮食加工一般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禽畜加工可增值1~3倍,薯类加工可增值3倍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是一项非常有“钱图”的产业,难怪专家说,“农产品深加工是取之不尽、开发无边、增效无底的黄金产业。”
农产品加工虽有市场发展前景,但并不等于只要一加工就有市场,有钱赚。根据我国目前市场需求情况,农产品加工不能在表面上做文章,应在“深”字上下功夫。
1.要深入分析市场,找出市场的新需求点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来看,简单、粗放式农产品基本饱和,有个性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非常缺。因此经营者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农产品。如,贵州凯里市的谢志新虽有祖传的竹织工艺,但由于过去只加工箩筐、簸箕等简单竹织产品,粗放式的竹品加工,一根中等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只有几元钱的利润。后来他通过对市场调查分析找出了新的需求点。于是他改变竹品加工方向,专编织动物之类工艺礼品,结果不仅产品在国内外畅销,而且大大增值、增效;同样一根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可赚利润100多元,是过去的20多倍。
一是推进了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可转化各类农产品资源,惠及农户,调动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了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拉动,发展经济更需要龙头企业的有力支撑。可带动农户实施订单农业,转化本乡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显现了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双赢的效果,农产品加工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历史问题。
二、我乡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乡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一是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平稳,农业支柱产业可转换为工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水泥制品和砖制品也大多是在本乡销售,更没有形成品牌。
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三是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融资难度大。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
三、下步措施
1、坚守不移地稳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数据和不争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更是农业、工业双跨越的基础。
2、加快加工产业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挖掘产业潜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现有企业建设若干个加工基地,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有远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式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上,企业要滚动发展,必须在产品升级上档上下功夫。三是实施质量战略,积极扶持企业依靠质量闯市场,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关部门要下功夫积极协调、扶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