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云计算学习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在教育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为技工学校日常教学的趋势。在技工学校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日常教学方面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教学提升、目标导向五大功能作用。技校理论试题传统评测方式有机试和笔试两种,在日常模拟考试教学评价中只能孤立的获得学生知识点学习效果,很难横向和纵向分析评价学生和知识点之间联系,把握下一步讲解和训练重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分数,克服技校学生畏惧理论试题学习枯燥和害怕考试丢分的情况。利用现有已成熟的云计算交互式动态学习评测系统,将技校理论试题纳入云评测进行分析和评量,及时反馈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的学生学习掌握程度,调整教师教学预案,另外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评测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薄弱知识点复习巩固。
二、目的和意义
基于云计算的学习评测系统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诊断和评价的平台,学生可对理论试题模拟测验进行自我检测,教师可借助平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和指导。该系统包括诊断和评价两大部分,为学生理论试题学习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设置进行具体系统反馈分析,也能对学生理论试题模拟测验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智能诊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大量有效一手资料,从而为教师后续指导明确方向,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理论知识点存在的缺陷,诊断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不足,对他们补缺补差并给出下一步学习改建建议和提升计划。
云计算机学习评测系统优点是:一、在评测一个单元和一个章节知识点可以进行及时评量,课堂上就能得到反馈教学质量,实时矫正技能理论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在评测整个科目知识点时,可以课后评量,反馈技能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编制行之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案,明确日后教学培训方向,可对个别学生查漏补缺。
三、 诊断依据的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
利用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产生学习诊断力报告,能方便解决技能考证理论题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考评与测量,该评测系统输入的数据有诸多形式,不仅能输入IRS即时反馈系统的理论题作答数据,而且对于传统的纸质试卷理论题、电脑划卡、网络在线理论试题测验等等作答数据,都可以进行作答数据搜集与云计算处理并产生学习诊断力报告。
其中IRS即时反馈系统对于技校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题作答训练,能在上课训练时就即时、 快速、省力且自动化地产生一份关键学习力诊断报告。该评测系统也能对学习进行诊断分析,将学生理论试题考试成绩进行落点分析,通过学生得分百分比以及注意系数不同落点可以评测诊断出学生学习方面不足及题所在,方便有效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指导方案并予以个别辅导。
1、诊断分析学生技能考试学习能力
如下图所示,纵轴是得分率,越往上得分率越高;横轴是数值,初始值由0到1,中间值是0.5,稳定度数值越小稳定度就越高:
A区:此区域内的落点水平属于稳定的高分区域。此区域越往左上角,得分越高且越稳定。表明技能考证理论试题基础题得分高,此区域内理论试题不用重复做和讲解,学生掌握程度较好,可以不作为复习训练重点。
B区:此区域内理论试题落点水平尚属稳定,但试题得分通过率居中偏上,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此区域理论题编为一组,适度训练但不用教师过多讲解。
C区:此区域内理论试题落点水平稳定但得分偏低。此区域内理论试题编为一组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要加多训练次数,此组试题是提高技能训练考证水平关键。通过训练逐步让学生在此区域内试题落点过渡到A区域内。
A’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但得分率较高,对于此区域内试题提醒学生做题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题目自己会做不用教师用过多时间去讲解知识点。
B’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且得分率居中偏上,此类试题偶尔粗心大意没读懂题意,做题时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提醒学生看清题意,教师不用花过多时间讲解知识点,学生平时训练时做好心理辅导,做题时不要有太大压力和心理负担。
C’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且得分率偏低,此类试题教师要花时间进行知识点讲解,在平时训练时加大训练力度,通过不同题目题意变换强化知识点训练力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落点A区,阶段性实时监控分析学生技能考证题目落点区域。
2、知识点测试雷达分布图
如下图所示(语文试题知识点为例),灰色覆盖区域为技能考证理论题知识点分布区域,灰色区域越往外分布,表明该班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越好,学生得分率就越高;反之,如果灰色覆盖区域分布越靠近雷达的中心圆点,表明学生该知识点掌握得就越差,学生得分率就越低,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点查漏补缺,多花力气进行充分讲解和重点训练,逐步引导知识点蓝色覆盖区域过渡到往外分布。
3、小题得分明细分析
如下图所示,对于答对百分比很高而答错百分比很低的题目就不用做过多的讲解和训练,比如第3题和第2题;如果答对百分比很低答错百分比很高的小题相同知识点和类似题目要重点讲解和训练,平时多做同类练习巩固该知识点,比如第4题。
4、诊断分析学生个人学习报告
如下图所示(语文试题为例),汇聚学生个人诊断分析报告。从上面学习表现比较图可看出该生成绩落点属稳定区域,该生需要表扬和鼓励,在将来学习中建议加强概念也有所提及。从下面知识点表现雷达图(浅蓝色为全班表现、浅褐色为该同学表现、深褐色为颜色叠加区域)可以看出,该同学大部分知识点技能掌握表现情况优于全班,但有6个知识点技能掌握情况弱于全班表现,日后学习过程中努力方向有明确提及,例如右边需努力的题号和小心题号也列出来了。
四、 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模式比较
表一比较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能否记录学习历程,学习表现能否现场自动诊断分析。在技校技能考证课堂上,教师重心到底放在理论题还是实操题上,一般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但是技校学生普遍对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的理论试题感到厌倦,学习概念定义枯燥无味,相反对实操题兴趣怏然,那么如何提高技校学生理论试题得分率,让大多数技校学生顺利拿到职业技能证书,参加技能竞赛学生不输在理论题上。由此我们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评测系统模式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技能考试理论题成绩方面进行对比。
表二是验班级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前,学生在做技能考证理论题时全班成绩达到及格线人数不到一半,整体成绩与其他班级相差30分。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后,教师在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题讲解训练时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全班及格率提高到60%,低分率降低到20%,班级整体成绩与其他班级差距缩小了20分差距。
五、 总结
重点研究了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诊断依据的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该平台产生的数据的解读与现有技能考证之间的联系,即如何用该平台产生的数据去提高在文化课中的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比较了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后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劣。由于篇幅所限,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引入云计算评测系统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技校文化课教学中如何具体应用。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Analysis of Cloud Study Applied to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ignificance
Tan Panpan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cloud and cloud-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ocial effects of cloud analysis used to explain the cloud learn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Keywords:Cloud study;Cloud computing;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云计算[1]是一种商业计算机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及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也就是说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云学习”系统[2]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环境中,围绕学习服务,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云知识、云任务、云资源、云组件、云网站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等关键模型,利用软件架构和Web互动技术开发的、具有互动探究特色的、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分布式学习系统;是互动探究式学习资源开发、交易、运行与进化的技术规范。云学习主要是在“云学习”系统的支持下,以“整合资源,集中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理念的教与学的活动。云学习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云计算产业受到国内外IT企业公司的追捧,云学习的理念已经开始被各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士所接受,很多机构正在积极筹备和开发云学习相关产业。根据百度文献,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随后,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的计划。在中国,IBM与台湾各高校合作“云计算学术计划”,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IBM还与无锡市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利用云计算这个平台重新整合资源创建新的学习体系。2009年11月,中国第一家云计算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2011年,诺亚舟公司举行了的主题为“百年树人壮志凌云”的“云学习”技术平台暨“优学派”全球首发新闻会。《中国远程教育》曾有报道说云学习时代已悄然来临。由此预见,云学习运用到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二、云学习高校信息化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信息化教学范围已经扩大至高校各类学科门类中,各种电子教学资源日趋丰富,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也日趋增多,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升级和维护的费用越来越高。对于各教学单位以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发展,且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云学习中,云学习中心平台的搭建、维护、升级和各高校已有信息资源平台的整合,均由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各学校用低廉的费用租用其服务即可完成原来需要高配置的本地计算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这样可以避免本地建设和维护价格不菲的计算机系统。云学习对用户端设备要求很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手中任何连网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PDA,PC机等)随时随地访问云学习中心平台,上传和下载各种教学、科研资料,及时进行学习、研究和教学交流,根据不同权限使用和管理各种教学软硬件。将云学习运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冲破传统教学对,的教学环境、位置、时间的限制,因此将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学习应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云学习的社会效益
云学习是在目前云计算蓬勃发展下提出的,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将云学习具体应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不仅可以大大减轻高校对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升级的花费,而且可以减轻学校的教学管理成本,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购买终端设备的负担。这可以改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各级各类高校将教学资源放于云中心共享资源库中,有力的整合了各类高校的教学资源,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学术交流,自主学习,和终身制学习。由于云学习可以冲破传统教学中对的教学环境、位置、时间的限制。因此,云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促进个性化教学,对于目前高校提倡的开放式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展望
云学习的研究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将云学习运用于高校信息教学在研究角度和研究的内容上都是创新。将云学习结合高校信息化教学,以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运用云学习的低成本,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的弊端,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今后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的发展和变革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元.云计算在港口行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TP399-C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高校重视资源的首次建设而忽略更新和深入开发,使得教学资源建设的连续性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许多资源也没有实现有效共享。云计算的出现,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新的解决思路。使用云计算将电子教案、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和信息封装存储在“云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笔记本、手机等终端查看并进入学习。
1 云计算简介
1.1 云计算的概念
对于云计算的理解有很多种,目前认识比较统一的是:云计算属于新的IT资源提供方式,云计算拥有丰富的虚拟资源,包括硬件、系统软件及平台服务等。用户不必深究后台的服务技术,服务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并不在本地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运行处理[1];处理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上的云端,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取需要的服务。用户根据不同的负载情况,云计算可以动态的将虚拟资源重新配置,达到更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
云计算将web变成IT相关能力的聚合中枢,相比其它新的技术,云计算更加容易融入高校的教学。
1.2 云计算的优势
(1)安全又可靠的服务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采用专业化的云端管理,此时用户不必关心意外丢失重要数据、文件遭受病毒入侵等问题。在使用和共享数据的时候,可以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
(2)方便又快捷的云服务
在云计算模式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入云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和使用各种服务,为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3)强大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拥有超级计算能力,每秒可达1O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满足用户各种业务需求。
2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终端设备的要求,使得泛在学习更加的容易。学校只需要提供必要的网络或者Wifi信号和一些能接入云服务的简单设备终端,就能让学生能在校园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2]。如图1所示。
图1 云计算下的泛在学习
在国外,美国西蒙公司在格雷汉姆小学首次尝试开展了云计算项目[3];在国内,Gooogle宣布在中国大陆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与中国大学建立学术合作项目。
3 云计算为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开辟新的思路
3.1 节约资金投入
云计算和云服务的支持,将有效解决高校资源建设资金的问题。其一,在建设网络课程的时候,不需要购买昂贵的服务器来做建设平台,云服务可以提供一个运算速度快、资源丰富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其二,由于云端提供几乎所有的服务,因此原来的硬件设备维护、软件系统升级等工作大大减少,相应的资金投入也降低。
3.2 实现资源整合
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一种更加适应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教学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相关的电子教案、视频录像、其它信息资源都放在云服务端,学生可以使用笔记本、ipad、手机等实现在线查看。理工类的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实验环境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度和喜好自定义学习。图2是高校教学资源整合模型图。
图2 教学资源整合模型
在上述的整合模型中,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将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上传到云服务端,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设置好的交互界面进入云端[4]。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管理器实现有效的调度、存取、负载平衡以及分类。监控检测负责监控云环境的运行状态、云安全等。
3.3 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建设了很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而且还有很多新的资源不断涌现。将云计算与高校教学资源建设融合在一起,可以将各类好的教学资源长时间稳定的存储在云端上,现有的教学资源由各高校共同到统一的云服务端,在节省资金和时间的同时达到实际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另外,云计算具备强大的协同工作能力和扩展性,这一特点是高校之间进行相互教学资源共建所急需的[5]。
4 结束语
云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共享,从云计算的视角下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云计算并不很成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检索,支持云结构的虚拟服务器和交互设置等问题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智威.信息以人为本——云计算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和技术[EB/OL].2008.
[2]张润.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1.
[3]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福建电脑,2011,2.
[4]刘振恒,李天工.云环境下高校数字化资源自适应调度框架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10.
摘要:针对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提出重新规划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阐述利用MOOC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方案,探讨MOOC资源选择、课上内容和课下习题设计等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MOOC;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6-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201500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20122001);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05)。
第一作者简介:谭红叶,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hytan_2006@126.com。
0 引 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概貌、理解学科核心概念、领会学科内涵、了解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近年来该课程也面临着挑战:①导论导什么,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问题[1-4]。②内容覆盖面广,但学时有限,一般为24~32个学时。③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中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和编程能力;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操作还比较陌生,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④目前的教科书视角多样化,有的是计算机领域主要课程内容的简化堆砌,有的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教程。
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该课程应集思维性、方法性、知识性、实时性于一体,以训练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为主,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遍的认识和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它的运用,这是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界备受关注,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从狭义工具论转变为计算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从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升为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
与此同时,由美国硅谷发起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MOOC)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MOOC教育的研究和思考。MOOC的主要优势是: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使全球各地的受教育者接受和享受世界顶级教育成为可能。②拓展学校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③教授者可通过交互式即时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和戴维·帕特森教授,还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理念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计算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梳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 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现状
过去十几年,随着IT泡沫崩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对IT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跌至最低。2007年,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IT人才就业的强劲增长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因此,各大学纷纷开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育。
国外著名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各大学专业优势不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不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名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Programming Using Python”(课程编号6.OO.1X)。课程包括4个主题: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编程、计算思维、数据科学,其中有一个主题专门讲授与计算思维有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该课程特色在于通过Python编程,让学生学习计算思维、编写程序解决现实问题。
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相应课程名为“Principles of Computing”(课程编号15-110)。该课程名突显计算的核心概念,课程主要内容为程序结构、数据组织、计算领域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求解中的计算准则、经典的计算问题、新计算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UCSC(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计算机导论课(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cience,课程编号CMPS10)。从该校2014年春季的课件可以看出,课程强调从计算原理和计算思维两个层面传递“计算、抽象、数据与信息、算法、编程、网络”等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性内容(如图形化编程游戏软件Lightbot),让学生体会程序工作原理和函数级抽象、递归等程序层面的核心概念。课程还包含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如数字足迹、隐私、计算机艺术等。
可以看出,上述学校的导论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强调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与问题。其中,MIT的计算机导论课已在edX(MOOC的3个平台之一)之上。
3 面向新形势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
3.1 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
结合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兼顾计算机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我们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重新规划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从始至终凝练贯穿计算思维概念点,融合计算机界的最新研究和计算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应用。课程包括4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计算理论、计算学科方法论。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提出具体的计算思维概念点或学科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能力为载体,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领会知识背后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作用的伟大思想。具体情况见表1。
受《计算机科学概论》作者观点的启发,我们对内容顺序的安排围绕“计算、抽象、算法与形式化、程序、问题求解、计算思维”等概念,从学生易于产生共鸣的主题“数据表示存储、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手,由浅入深地过渡到较抽象的“计算、可计算、计算模型、算法、计算领域典型问题、计算学科方法论”等内容。在计算理论部分,引入计算学科最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以及计算生物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思维。
3.2 引入MOOC资源,尝试混合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方案,见表2。
实施方案中引入基于MOOC资源的在线学习,学习流程涉及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两种形式,因此是混合教学模式。核心的3个环节是:①课下看视频学习;②课上精讲讨论练习;③课下继续讨论协作完成实践。
整个学习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其中,第①个环节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接受能力;第②③个环节,取决于老师对课上精讲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老师,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在线教学内容,而且要设计课上活动和课下习题,还要区分哪些知识学生可自学,哪些必须经过点拨,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哪些原理需要讨论才能明晰。对于学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沟通,缺乏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因此,本课程将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MOOC资源的恰当引入。引入什么MOOC资源,引入多少内容,这些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是关键问题。目前,网易云课堂有一门中文计算机专业导论课,主讲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占德臣、聂兰顺等。该课程分为3个子课程:思维与系统、语言与算法、学科与专业。其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程序与算法的内容更强调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意识,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本课程将选择相应内容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尝试,不断总结应用开放课程资源的得失,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应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2)更具活力的课上内容设计。课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精讲,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汇集成完整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弥补独立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偏弱学生的听课局限;②课上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课程内容的思辨式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更具思辨性的课下习题设计。可以让一些问题更具争议性,正确方法或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引入安全、隐私、责任和社会意识等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习题分为练习题、章节复习题、思考题。练习题用于复习刚刚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碎片;章节复习题覆盖整章内容,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点并解决问题;思考题提供社会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并开展课外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此外,还提供实践题,引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
(4)探索建立新评价指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模式中需要考虑新的学生行为,如MOOC资源利用情况、线上或课下讨论活跃度、课下习题反馈及正确率等。评价指标要反映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优质MOOC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我们利用优质MOOC资源,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取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相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国内国际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钦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跃升[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0): 49-53.
[2]陈钟.斯坦福与北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 46-51.
[3]袁方,王兵,李继民,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95-97.
[4]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 61-64.
[5] Wing J M.计算思维[J].王飞跃,徐韵文,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77-79.
[6]陈国良,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31-34.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6-60.
[8]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7-12.
[9]冯博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7): 49-52.
[10] Cooper S,Sahami M.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孙志岗,蒋泽清,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 66-69.
[1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 46-50.
[1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 2-4.
[13]肖天骏.MOOC: -个学生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6): 41-43.
[14]徐葳,杨升浩,吕厦敏,等.MOOC时代,姚班在行动[J]计算机教育,2014(21): 2-6.
[15] EdX.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EB/OLl.[2015-01-16]. edx.org/course/introduction-computer-science-mitx-6-00-1 x-O#.VJj ZPUAAIE.
[16] CMU. Principles ofComputing [EB/OL]./cs.cmu.edu/~/5110/.
[17] UCSC.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EB/OL].[2015-01-16]. courses.soe.ucsc.edu/courses/cmpslO/Winter14/01.
关键词: CIPP; 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关联算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01-04
An improved multi-party weight index algorithm in CIPP evaluation system
Fan Ling, Hu Lai, Li Baijun, Qin Liuting
(School of Ethnic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n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design an improved multi-party weight index algorithm in CIPP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algorith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association rules are combined to get the different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 learning behavio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 avoid the subjectivity and instability,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big data,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CIPP;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ssociation rules
0 引言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教育技术革新。目前提倡的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结合,灵活地利用课堂上下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学习平台,从而帮助师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任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都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只凭借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教学调整,显然有失偏颇。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系统自我了解、自我修正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成熟的一种教学评价模型是CIPP模式[1],CIPP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种评价。
1 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CIPP评价模型,根据学生背景(包括前期成绩、专业方向等)不同,借助现有计算机技术,采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数据(包括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完成情况等)和成果数据(包括考试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等),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和量化,避免权重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首先根据CIPP评价体系的对象、过程和内容,对具体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级,建立指标矩阵。将评价体系按照①背景评价、②输入评价、③过程评价和④成果评价四个子目标,每个目标又按照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分别考虑。在评价指标体系中,4个一级指标代表CIPP的4个过程,每个一级指标包含2个二级指标代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2~4个三级指标,我院计算机课程为例,其指标体系见表1。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结构的不同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算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再加权和的方法递归求得对评价体系的最终权重[3]。
2 各层多方权重指数算法
根据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多层次指标体系的讨论,将系统分成三个层次(见表1),考查对象有三个方面:学生成绩、教师评价与系统评价。其中学生评价权重由熵权法计算得到,教师评价与学生成绩相关联,系统评价都与学生成绩及教师评价相关联,因此,教师评价与系统评价的权重均由关联算法得到。
王荣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前后,我国提出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如英国等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如何看待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差别呢?
李艺: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大致相似,经历了从工具论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两大阶段,这在历史上是成功的。而在今天,源自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思维”概念,不仅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逐步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并开始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启发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变革。这对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包括课程专家或一线教师,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构建更加有内涵、有深度的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如围绕课程内容,一直在追问技术背后之技术思想和技术文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缺少灵魂概念的指引,这些探索的价值终归有限。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思维”概念的横空出世,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课程走向文化课程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针已经没有争议。若说到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首先,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无法直接比较。这样说可能比较好理解:可以将计算思维视为课程思维或学科思维(有论述称其也适用“课程思想”概念,两者既相关又有不同);其次,学科思维包含在课程目标之中,或者说,课程思维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成分。在我看来,课程目标可以在“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及“双基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个层面上进行分解。
王荣良:在传统的科学思维中,无论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论思维还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验思维,都是以产生结论为目的的思维方式,但它们产生结论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以计算科学为代表的计算思维,是一种通过机械计算来实现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一起形成了新的科学思维体系。计算思维的提出是以计算学科或计算机科学的日趋成熟与系统化为背景的。因此,计算思维有计算机学科的支撑,其内涵是收敛的,是归一到计算机科学理论的。
信息素养最初是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概念,被引入基础教育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以软件操作工具学习为目标所存在的困惑,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相比较计算思维,目前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信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既不属于图书情报学专业,也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
作为课程目标,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区别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素养培养和思维教育上。比较信息素养对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计算思维对应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两者有明显的差别:第一,前者人是课程的中心,后者计算是课程的中心;第二,前者关心计算机如何使用,后者关心计算机怎样工作;第三,前者要求信息技术支持人类活动,后者要求人们通过计算理解自然并支持人类活动。若将课程核心目标由信息素养改为计算思维,课程内容将会从“人怎样处理信息”转变为“计算机如何进行数据计算”,当然,这里的计算不是简单的算术运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中存在哪些方面的显著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
李艺:当前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最终是课程建设的问题。在课程发展的意义上现在无法深谈,但可以谈几个形式层面的问题。
课程所依托的经济条件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在全国范围内,小学的开课率较低,而初中开课率尚可,高中开课率最高。究其原因,十多年前较为困扰的经济条件已经不是主要制约因素,当前缺少的是国家政策和态度。可以想见,若国家政策态度正向且鲜明,普及率会很快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起点水平问题。2003年高中课标已经是个非零起点的选择了,尽管为了扩大适应性,采取了“基础+选修”的模式,但其非零起点特征已清楚显现。时至今日,若将小学、初中、高中一并考虑的话,应该说更加清晰的非零起点架构更符合大势意义上的事实。
螺旋上升的认识。螺旋上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知识体系组织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经验中,也有仿照这种方法来设计课程或编写教材的经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使用,要重新认识,要区别对待。例如,要杜绝关于工具的“螺旋上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是如此。据面向一线教师的调查,基于工具的螺旋上升会让学生感到厌烦。那么,“螺旋上升”这种颇有历史成就的发展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就找不到存身之地吗?当然不是,信息技术内容建设同样注重思想性,或者说,注重技术思想、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深刻性,而在当前,这种深刻性是可以借助其学科思维即计算思维来说明的。沿着这条路径,去理解“螺旋上升”,才是合理的。
王荣良: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显而易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信息技术发展过快,或者归结为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所导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而更应该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自身寻找原因。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对应的学科缺失是重要原因。事实上,一个学科能进入中小学校的课程科目,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以外,还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知识观的哲学基础,即具备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三大特征;二是心理学基础,科目体系的安排和目标确定应该与学生心智发展的内部条件保持一致。早期计算机学科进入中小学,成为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所促使,其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并不扎实。当计算机课程转为信息技术课程以后,原有的计算机学科对应关系消失了,新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建立,可能对应的信息科学本身是一个学科群,难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核心的、稳定的、排他的学科教学内容。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不明确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实用主义发展是互为因果的。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语文或数学,相当部分的内容就是学习“人是如何处理具体的信息”,并不需要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信息处理又是不合适的,那么,除了一般的信息处理步骤以外,信息技术课程最终关注的只能是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这必然陷入了简单实用主义。为了适用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课程自然会努力追求新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巩固课程的地位。同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进程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育技术倡导人们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学生学习,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学习使用先进技术非常重要,也强化了实用主义。这种求“新”和求“广”从而不断求“变”的课程内容,看似热闹,但本质正是由于课程缺乏核心价值而表现出的不自信。
第三,课程实施中的自恋式求“变”倾向。由于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导致人们普遍认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求“新”、求“广”从而求“变”是一种新常态。课程设计和实施者往往依据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自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这些修正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云计算、物联网,一旦社会上出现信息技术新概念,就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事实上,这种为求“变”而自恋式变化课程内容,看似行为积极,其实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发生变革,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可能有哪些路径?
李艺:课程发展方向问题,本质上是课程目标的重新确认问题,课程价值的重新确认问题。而课程目标和价值的重新确认,必然和课程的“学科思维”的认识有关,这必定是“计算思维”。
无论是源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思维”,还是终被推广至整个社会领域的“计算思维”,都必然携带着这个或所有上游学科的智慧品质。就是说,只有了解、研究、归纳上游学科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基础教育课程。具体地讲,如对于高中生来说,交流与合作,并不仅仅是用网络交流和开展合作这么简单。其作为网络时代的行动者,进入网络参与基于网络的活动,这个网络是技术网,还是人类网;其行为、思考、习惯、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是如何受网络影响的,又是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这些都是课程应该回答的问题。
王荣良: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已经影响了国内大学本科的计算机教育。现在,已有相当多的大学开设计算思维课程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美国、英国等改革原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目标的新课程,也同样影响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学习内容的变化上,而应该转变其课程的教育理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人靠拢,操作界面越来越友好,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基于操作技能教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因此,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转向思维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我一直倡导在中小学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工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思维。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专业化发展,这就要摈弃简单地以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习目标的操作技能学习,倡导用信息技术思想解决问题。计算思维教育应该是很好的实施途径,因为计算思维教育不是简单回到过去的计算机课程,而是要对计算作本质的理解。所以,计算思维的概念必须用计算学科来阐述,这是课程专业化的必然。
第三,计算思维的引入面临思维教育实施挑战。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涉及两个方面:思维教育的一般方法研究和计算思维教育的实施。基于计算学科的方法论研究,我提出的将计算思维以数学方法和工程方法进行具体化,可以成为实施计算思维教育的具体途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推崇创客教育,将编程与传感器等结合后开设新型课程,其教育价值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借鉴国外哪些新的理念?
李艺:关于创客,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待它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有实效、有长效。一个社会,倡导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没有问题的,创新教育及创新理念,也是我们国家在上一个历史阶段所忽视的,但这绝不等于可以将其和某些时髦事件的鼓吹作类比。对基础教育而言,真正应该推崇的创造发明是爱迪生式的创造和发明,而爱迪生式的创造和发明恰是站在积淀与攀登之上的。对于教育而言,绝不能迎合大众趣味让孩子们去走机会主义的捷径,而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内涵及品质的提升。
当前创客运动所依赖的或所寄存的实质:一种是工业制造的形式;另一种是因软硬件条件恰逢时机的一种可能。虽然貌似有光环,对孩子们有“令人吃惊”的效果,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也未必等于教育的本真。就如3D打印,孩子们很感兴趣,而那无非是一种新事物(其实并不新,是因市场煽动,导致销量大增及其价格下降而已,如当年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个噱头)。实质上,这无非是一种较新出现的一种“制造”方式,意义上并无其他。因此在我看来,创造是有必要的,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在创新试验中不仅要使参与其中的孩子感到有趣、新奇、刺激,更要让其因“创造”而带来的创造精神的发展。
王荣良: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实践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寻求学习载体和探索学习价值。例如,在Scratch语言教学中,将编程与传感器相结合,既涉及了软硬件结合的学习载体,也实现了创新教育价值的目标。这些探索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信息素养不能涵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种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创客教育、媒介素养、STEM教育等新观点的产生,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但也需要从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架构来设计与规范。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计算机教育遭遇瓶颈时,组织专家就计算机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定义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概念,建立了以CC1991为基础的ACM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类似地,信息技术课程能否成为一门课程,也有必要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存在性证明,应该科学地确立其核心概念和教育价值,而不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随意地修改课程内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如果要研制国家课程标准,应如何看待影响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如何看待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性与地方、学校、教师的课程个性化发展的矛盾?
李艺:建立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影响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政府意志,而政府意志又是由某些直接相关官员代表的;其次是在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中产生的一些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有话语机会的人群,这些人的观点和认识水平,必然会在课程标准中显现出来;再次是教材编写者,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起着将课程理念落实到中小学的桥梁作用,是所有课程实施者的行动依托;最终才是其他专家、教研员及广大一线教师,这些人身在课程之中,对课程最了解,他们的观点和认识,也会影响到课程建设。
0.引言
随着低碳型教育(C-Education)模式和云计算的深入发展,云计算辅助教学将会以其廉价、便捷和安全的“云”服务特性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尚属起步,对云计算实际的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很少,尤其是在探索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如何把云计算理念融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如何在低碳型教育模式下顺利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低碳型教育中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适应云计算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因此,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发展策略的研究,对于在低碳型教育中推广云计算辅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低碳型教育
低碳型教育是指适应低碳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推动教育工作科学发展。核心是教育在思想观念、环境建设、资源开发、教学方式等方面适应低碳经济的深刻变革。
2.云计算辅助教学
2.1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
“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s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CCAI)是指学校和教师使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目前,云计算辅助教学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2l世纪的新发展,如何将辅助教学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如何利用云计算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获得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专家正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数据显示,虽然我国云计算辅助教学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但是教育界及学术界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云端”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也越来越大。近几年,Google公司与中国高校建立云计算学术合作项目,清华大学首先加入此项目,与Google合作开设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并建立云计算实验环境供教学科研使用;IBM公司也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研发出首例科教云计算实验平台;山东科技大学为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采用云计算技术和虚拟技术构建了校园云数据中心;华为公司与上海中学合作,利用桌面云的方式替换了部分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阅览室现有的计算机,提供支持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常教学与阅读要求的桌面服务。
2.2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
近几年CSCL、AI-ED、ED-MEDIA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都将协作学习作为重要的专题进行讨论。关于它的定义国内外争辩不一,嘎斯基(Guskey T.R.)博士强调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教育学家赖特(Light P H)和梅瓦里克(Mevarech Z R)指出协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环境,国内的何克抗教授提出协作学习是一个过程,而黄荣怀教授则认为是协作学习中合作互助的相关行为,虽然不同的专家对协作学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个体主动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巧妙地构建以及相互分工与合作从事一定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它遵循如下特点:①协作学习以2-4人的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地位平等;②协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有独特的想法,协作互助完成任务;③协作学习以每个学生为主体,强调整个学习过程的协作性;④协作学习以最终的学习目标作为学习导向,贯穿协作的整个过程。
云计算支持的协作学习CCSCL(Clouds Computing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和支持协作学习的技术方法,在云端建立“云”环境,以使师生进行协作交流,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CCSCL使用云汁算辅助教学平台来支持学习,利用云服务的理念,因此CCSCL有以下新特点:①技术不再是学习者和教师学习的负担,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软件工具的安装、后期的更新与维护、技术帮助等都由云服务的提供商来解决。②云服务提供给学习者和教师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能使学习者和教师更加快捷方便准确地搜索学习资源。③云服务能够针对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协作方式。④云服务削弱硬件环境的作用,只要能上网就可能进行协作活动,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3.低碳型教育中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分析研究
3.1必要性
目前,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基础的低碳型教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研究探索如何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手段,使教育走上低碳型发展道路,对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探索低碳型信息化教育构建思路。
云计算辅助教学发挥云计算的特点,能够提供强大的教育资源,是构成高效、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体系的主要手段。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可以利用云计算的资源访问云端资源,充分体现了低碳型教育的理念。
2)促进低碳型教育发展,有效节约能源。
按照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的计算,如果全国5%的中小学计算机配置节能型上网终端,并采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模式,将比现有学校配置的计算机教室每年减排折合二氧化碳8.4万吨;如果将学校信息中心使用的1台IBM服务器改为使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每年可以减排折合二氧化碳5吨。其他常见教育活动中如果考虑云计算辅助教学,改变阅读方式,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替代常用技术设备所减排的二氧化碳量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3)推进云计算辅助教学发展进程。
随着各大公司相继实施大规模的云计算研究项目,云计算辅助教学也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国一些学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已经在关注和研究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对策。
3.2低碳型教育中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发展策略
低碳型教育中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的发展应以低碳为基本标准,充分考虑“绿色节能”原则,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结构,整合资源,同时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工具运用、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低碳的要求。笔者总结了目前我国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情况,提出如下低碳型教育中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发展策略。
3.2.1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平台逻辑架构
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的关键是便捷、有效、易于搭建的学习平台。笔者认为,今后应大力开展教学工作者与网络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项目,通过深入交流获得对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一线需求,这将为最终研发出适应教学需要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平台确定努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而学生的学习则转变为通过协作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这可以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图1为笔者设计的基于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逻辑架构。
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逻辑架构遵从云服务分层体系架构的3层结构:一为云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aaS;二为云平台即服务层PaaS;三为云软件即服务层SaaS。本逻辑架构在服务IaaS的基础上结合协作学习原理,设计了PaaS中的教学辅助平台,充分考虑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过程,设计了学习资源模块、协作交流模块以及评价反馈模块,其中评价反馈模块突出了评价体系在整个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在以往的文献中是没有涉及的。通过该平台协作用户可以享受云提供的邮件、选课、校园一卡通等服务,从而通过云计算教学辅助平成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
3.2.2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模型设计
设计具体的协作学习模型引导学生协作学习是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发展的关键。经过尝试应用不同的学习平台,我们已经对各教学平台的特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影响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快速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教学设计流程及协作学习流程的具体模型,这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章法、协作学习过程混乱以及协作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笔者提出一个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参考模型,从而规范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协作学习流程,这将促使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快速发展,参考模型如图2所示。
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参考模型主要分为3个层次:实践构思与学习准备、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和实践总结。实践构思与学习准备阶段是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的基础,实践开始前应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充分分析,按照学生特点划分协作小组,同时确定学习内容并设计学习任务,确定实践的条理性、可行性、可控性以及价值性,以保证实践顺利进行。
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阶段是整个实践过程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观察者。实践的过程设计符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逻辑架构,分为内容呈现模块、协作学习模块以及评价反馈模块3部分。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实践参考模型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云学习环境下知识的有效建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组内成员及组间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协作,该过程进一步加固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评价反馈模块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学习调查、作品展示观察学生的表现、活动的情况与特征,并适当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干预,保证协作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地实施并且获得预期的效果。
实践总结部分对整个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过程进行价值评定和审核,在此前的实践构思与学习准备及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总结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并形成可行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方案,作为可参考的研究依据。
3.2.3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设计
教学评价体系是设计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针对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价值判断,最终量化为数据。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的效果即成绩上,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协作学习中,评价设计应更多体现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
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增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和内涵基本上与CC2005接轨。同时,《规范》鼓励各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且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对新设立的“信息技术”方向,《规范》留出了更多的空间,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
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存在较大的难度。其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建设课程体系、储备师资力量等,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点。
首先,“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通用的信息技术,同时要学习并熟悉一种典型的应用领域或行业。按照IT2008的定位,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IS)专业关注信息技术的“信息”方面,“信息技术”更加关注“技术”本身。但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向社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完全独立于应用进行培养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的基础是掌握构建各行各业信息系统都需要的通用性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某种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否则就缺少了整体上对通用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载体,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了人类涉足的所有领域,这就要求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院校要找准恰当的行业应用背景,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
其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计算领域全面的技术功底之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等社会活动和协调能力。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软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多地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强调个体的逻辑思维、抽象和编程能力,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需要与各种背景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常常涉及非技术因素,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高水准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并能建设性地评价其他人意见的能力。可以说具备优秀沟通能力是“信息技术”职业人士成功的基础。但是,沟通能力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这就要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是由实际应用驱动的一个专业,非常注重知识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提供学生充足且有效的实践环境和机会。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习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态势,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后,实习生的社会成本没有了明确的承担实体。虽然,很多IT企业提供了实习生岗位,但总量不足,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实习机会,而且应用背景不够确定,不利于院校批量培养学生。这就要求院校要寻求行业的支持,能够把实习环境和实习生岗位的部分经费纳入企业的成本预算,构建切实可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支撑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国内外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工作,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中密歇根大学、英国Guildford学院、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韩国铁道大学等,但与CC2005和IT2008的符合性并不是十分好。而国内高校开设符合《规范》标准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也刚刚起步,尚没有公开报道的资料。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其长期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针对铁路行业信息技术特色需求,于2006年初开始研讨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立工作。我们与铁路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在充分调研后认为面对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培养铁路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必要和可行的。在《规范》的指导下,学院于2007年3月形成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报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开设了铁路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两年来每年有30名左右的学生自愿选择该方向。2008年修订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明确了与计算学科其他方向的关系。
2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背景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性产业。我国铁路行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了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25%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一票难求”、“一车难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预测到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货物运输需求将分别达40亿人、40亿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4%。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主干线的铁路路网,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50%。2008年10月,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做出了一些调整,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提高到了12万公里,电气化率上调为60%,客运专线里程增加到1.6万公里,并将城际高速铁路系统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到长株潭、成渝、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地区。
截至到200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7.9万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4.5亿人、货运量33.1亿吨。在纵横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线上,驰骋着1.5万辆机车、50多万辆车辆。众多部门、工种相互间的有序联动共同完成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行包运输和邮政运输等任务。铁路运输组织和指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信息,信息化是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铁路信息技术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近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单项的、部门级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初级应用,发展到今天涉及各业务领域的、覆盖全路的、实时处理的综合应用。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密集化发展趋势,对铁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95年召开的铁道部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铁路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而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02年,王麟书总工程师(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撰文表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适应新的形势,把握机遇,铁道部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作为指导今后铁路工作的纲领。信息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手段之一,铁路信息化面临新的巨大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为了推动铁路信息化,铁道部于2005年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总共要建设和完善3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3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铁路信息化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平台,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铁路信息化具体细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共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共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共18个应用系统。铁路信息化是铁路运输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有大量信息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够胜任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1月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京津城际铁路集成创新了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旅客服务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和部分重要干线广泛采用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CTC)、全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率达到95.7%、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升级,铁路信息化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些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更加迫切地需要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路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会议上,铁道部何华武总工程师特别指出,要加强培训,重视人才,以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为重点,深入研究铁路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库,为铁路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铁路信息化、特别是高速铁路信息化的建设,明显需要培养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其就业市场很大。
3加强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举措
铁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铁路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支持。铁路行业的传统主干专业是运输、信号、线桥隧、机车车辆、电气等五大专业,计算机专业作为通用辅专业尚未列入铁路紧缺专业。但是,随着铁路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增加,铁道部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铁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2007年9月,铁道部人事司技术干部处组织召开了高校铁路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经北京交大、西南交大、铁道部运输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建议,人事司决定将原定“铁路信号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划分为“铁道信号与控制”和“铁路信息技术”两个独立的方向,新增并确立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作为铁路行业关注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向的地位。随后成立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工作组,在铁道部信息办的指导下,开展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铁路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铁路信息安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铁路运营维护信息技术、铁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应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工程、铁路信息资源与规划、铁路运营系统计算机仿真等11本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工作。2008年3月铁道部人事司组织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大纲研讨会,认真研讨了对大纲的反馈修订意见,正式布置了教材编写实施工作,并扩大了参编院校和单位,包括铁道部信息办、铁道部信息中心、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兰州交大、大连交大等,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编写工作,铁道部人事司提供了立项建设经费等支持。
2008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高函[2008]10号),2008年11月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指委批准成立了轨道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2009年2月分委员会决定下设6个教学指导组,其中有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指导、教材建设、专业规范制订等工作。2009年5月,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导组的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6年初,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着手开设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工作,2007年启动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研究”学院教改项目,制订了初步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铁路行业信息化的了解,学院与铁路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单位,以及相关IT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2007年6月,我校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7月成立了“北京交通大学―甲骨文铁路信息技术实验室”;2008年1月获批建设“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中心(筹)”;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铁路专业分中心”;2008年10月学院建设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2009年1月启动了Intel―北京交通大学“云计算在铁路行业的研究应用及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以铁路信息技术作为特色之一,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4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简介
按照《规范》精神和要求,参考CC2005信息技术方向的设置思路,我们在设立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时遵循了以下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方向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下的一个方向,其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相同,本科的第1~3学期以计算机专业大类公共课程为主,在第4~7学期中加入该专业方向的系列特色课程。
本专业方向设置主要为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同时考虑信息技术专业的通用性要求,使学生具备该专业的基本能力以便适应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工作。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本科毕业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时考虑为本学科方向输送合格的硕士、博士生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基础。
设置铁路信息技术专业特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学做有机结合,必修内容精而少,教学内容设置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将最新的铁路信息应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现场需求的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必修、选修和实习的合理组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学生报告、小组项目等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相关IT企业的认证考试,如Linux认证考试、Oracle ERP认证考试等。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教务部门的要求,本科课程由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组成。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须具备的数学、物理及其扩展类基础性课程;大类专业基础模块是为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计算机专业以主干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模块主要有专业特色方向选修模块和专业拓展选修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分设三个方向课程组,铁路信息技术方向是其中之一,需要修满8个学分,另外配置了为加强实践能力和研究素质而设置的专业拓展选修模块8个学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方向课程组主要由6门课程构成,包括“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运营维护支撑信息技术”、“铁路通信与控制技术基础”、“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专业拓展选修包括“铁路运营调度系统”、“铁路信息保障和安全”、“铁路信息系统测试”、“国外铁路信息技术”等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学分的生产实习。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是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兴计算学科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也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多年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基础,在铁路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能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The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EB/OL].March 2006.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2]SIGITE Curriculum Committee-Writing Subcommittee and the Steering Committ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Nov. 2008. /education/curricula/IT2008%20Curriculum.pdf.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真,李红辉,刘峰.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和建设的思考[C]//王永生、屈波.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2008).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42-246.
[5] 刘峰,李红辉,刘真.“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R].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报告,2007,3.
[6]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Z].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资料,2008,12.
[7] 何华武.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J]. 中国铁路,2006(7):23-31.
[8] 王政,刘琪,何京玉,等.“中国铁路信息化”系列报道[N]. 中国信息化,2009-2-20:28-52.
[9] 马钧培.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展望[J]. 世界轨道交通,2005(6):22-23.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新理念。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关键词 ]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结合我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注意观察,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学生都兴趣很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首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综合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三、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同程度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华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每份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张明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就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利用教学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如我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和家长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李明家有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六、创设教学情境,寻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达到“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准备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总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59-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领域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其中,微课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具备短小精悍、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特点,用移动通信工具就可以完成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本文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例,探索微课在中职建筑 CAD 课程中的应用,以解决当前建筑 CAD 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建筑CAD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分析。目前,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建筑 CAD 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谌英娥主编的任务引领型教材,教学内容对接工作岗位任务。本教材为了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融入各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本教材中的任务融合了AUTOCAD、建筑识图基础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并将建筑制图规范贯穿全文,各任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操作流程简明,但由于各任务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现在所沿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之前教学采用的方法是教师通过屏幕广播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操作,任务完成的同时即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虽讲得多但习得少。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直观,教师讲解时学生好像真的懂了,但是一旦自己操作,学生就不知从何下手,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能记住的却不多。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大约只有 20%,课堂上老师又要将操作方法一一向不懂的学生重复地讲解一遍。
第二,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中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经常使用电脑的W生比少接触电脑的学生在操作上会快一些;同时,存在性别差异,通常男生比女生在操作电脑上接受能力强些;另外,在学习能力上表现也各有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学得又好又快的学生渴望学习新的知识,而学习慢的学生则希望有老师在旁边一对一指导,但是对于大班教学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针对以上情况,建筑 CAD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微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
二、微课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在制作微课时,提取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微课教学。
(二)学习地点移动化。由于微课是视频,我们可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都完成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场地并不需局限于教室,这种不受场地、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学习更具个性。
(三)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每个微课视频一般在 5 到 10 分钟,深入浅出,易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情景化,更形象生动。为了让微课更形象生动,制作者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任务中的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微课在建筑CAD课堂的应用策略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以学为本的中职‘3+3+3’型微课设计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员,针对建筑 CAD 课程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出适合于“一任务、三段式”的教学微课,每次教学内容一个任务,若干个微课,分别在课前、课堂、课后进行三段式教学。微课的格式主要采用视频与文本两种格式,视频格式为 WMV 流媒体格式,文本格式采用 DOC、DOCX 和 PDF 格式,能方便于在 Windows、Android、IOS 等为主的操作系统运行,教师通过 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平台发放给学生学习。目前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已实现无线 WIFI 全覆盖,学生可方便地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在线学习。
(一)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AutoCAD 软件中众多的绘图命令与编辑命令难记住、易混淆,从而成为中职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只有熟练地了解软件中常用的绘图命令与编辑命令的操作方法及使用技巧,才能快速地运用绘图工具进行综合绘制建筑图样。项目组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将命令的学习放置在课前,在蓝墨云班课上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从学习反馈中查看具体学习人员的名单和学习进度,对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通过 QQ 群和微信群鼓励他们,促使学生尽量利用闲暇时间完成课前微课学习。
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布置完成任务需要用到的 AutoCAD 命令,将这些命令的操作方法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 AutoCAD 中命令的操作方法及技巧,用动画的形式配合录屏演示操作过程,时间在 5 分钟以内,学生可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在线学习,将学习内容形象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反馈学生的登录和学习情况。
课前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命令的名称及该命令的操作方法与使用技巧,为了让学生能对这些命令印象深刻,除了使用录屏技术制作微课,还加入了图像、声音与动画,将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课堂微课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实训教室进行,学生运用课前学习过的命令,完成任务的绘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绘图工具软件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教师将任务的完成过程制作成微课,即课中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发放到每个学生机的终端上,学生可以反复地去观摩学习,犹如有老师在身边进行手把手指导,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而层次高的学生可自己独立地完成任务,他们有模仿,也有创新,老师在课堂上只需布置任务和分析任务。也可以把课前微课也发放到学生机终端,让没有掌握命令的个别学生重新复习,至于完成任务的过程,由学生根据课前微课和课中微课,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同时,教师可用极域电子教学软件进行逐一巡查,也可以走动观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偏离方向的学生进行纠正。
由于将命令的学习使用放在了课前,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则变成了配角,只需在旁进行指导。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探讨任务完成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操作习惯,而且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作业给老师,老师选出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提供更多的完成任务的路径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信心。
(三)课后微课检测学习效果。为了检测学生对课前、课堂的学习的效果,并检查学生对本次课掌握的程度而设计了课后作业。作业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主要针对 AutoCAD 命令多而杂、参数设置容易混淆、命令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特点,巩固学生对命令的用法及参数设置,设计作业时重视作业的质而不是量,因而设计题量不大于 6 道为宜,作业针对本次任务做精准的设计。
课后微课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蓝墨云班课中进行操作完成,完成答题后会自动计算学生的分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可对完成任务快而好的学生进行嘉奖,可通过 QQ 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答疑,询问学生不能完成任务的具体原因,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建筑 CAD 教学中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三段式微课的应用,从课堂内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的难题,借助现代化的移动工具,多方面多渠道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一种广泛而博大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得到有效锻炼。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 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请每个同学心里想一个多位数,然后请学生报出数,教师很快地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不能被3整除。学生说了很多数,教师均正确地判断出来了。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这样不但让学生情绪高涨,而且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2. 指导正确的探究方法
学生的探究能力并非自发天生的,而是在平时学习中逐渐培养成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猜想、验证、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经历这个完整的推导过程,学生可以感受到问题的探究一般要经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系列步骤。这就是一个有序的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就会理解探究的本质,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便会触类旁通。
3. 注重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又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倾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4. 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2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激励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易于从探究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喜悦感,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合作发现及自主探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能够从探究过程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再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从反思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6. 及时进行教学小结
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小结应用一张反思卡进行记录。探究式教学中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更好地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可能做到一课一思,认真填写反思卡。反思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选取的探究方法在实施后的得与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个案学生的记录、下节课的打算等。反思能为下一步的调整提供条件,同时,这样的反思活动能促使教师彼此间对话与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症下药。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需要教师不断完善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探究、创新,实现小学探究式数学的有效甚至高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7+7+7+7+4,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②7×5—3③8×4,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学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
[2]王丽华.浅析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3]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探讨之三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
[4]隋颖.浅析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