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课堂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过去的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上课只专注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基本理论和重要原理,教师的职责是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接受。似乎只有教师才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与此相反,教育新形势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客观要求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交流、反馈,师生要互动感想、互传信息、彼此启发、你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认识、体验和智慧,交流你我的经验、思想与情感,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共想、共疑、共究、共赢、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升。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其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可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二是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他们会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
2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此本人展示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2.1环节型探究教学实践
按照以往的课堂模式,讲授《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先直接讲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然后分析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再讲解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最后强调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识记这些理论,拿经济生活中的交易事实来验证理论,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他的结论。而探究式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探究探索和互动交流。因此,笔者在设计这次课堂教学时,就给了大学生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一个简短材料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知识。材料与问题如下: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在商品的使用期高峰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问题一:在你的消费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在旺季购买的,哪些是在淡季购买的?为什么?问题二:常言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现实中是不是真有“物美价廉”的商品?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使用高峰期过后再买,购买者能在价格上得到实惠”;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序幕,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列举有关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例;在组织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做了简要点拨,使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有关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一般规律。
2.2专题综合探究教学实践
大学经济学教学通常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综合探究活动。笔者在此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为例,谈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和谐统一的。
2.2.1本探究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2.2.2探究活动策略
分两组分别收集提高效率的表现与促进公平的表现;分两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与促进公平的意义;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学会剖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
2.2.3探究路径实例展示
呈现实例一。有一家生产电气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够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报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明显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第一问: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第二问: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展示实例二。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三四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于是,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自己的劳动贡献被低估了。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第一问: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问: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3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幼师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实效明显增强。
3.1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经济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学生变得大胆大方,爱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爱与老师谈论人生和生活,学生将学习、做人和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3.2实施探究式教学后,课堂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只强调学生思想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同或相似,不同认识都一概否决,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现在鼓励学生畅谈不同观点,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答案往往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态势。“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指的是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人。这些青少年,正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作为高校教师,我通过在课上课下与“90后”学生进行的交流,感受到他们的个性特点,从而引发在对他们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是思想早熟。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互联网是学习的工具,网络更多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平台。
二是个性独立。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大多数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的,这反映了这一代思想上的独立。当然他们也很尊重父母的意见,现在父母也会放心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
三是自信张扬。“90后”是最年轻的一代,他们自信,充满激情,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他们极少有对未来的失望和迷茫。他们不吝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是责任意识强。“90后”注重实际、实用。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而近年来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对这些学生高考志愿的选取和专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都考虑到了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
总之,“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而且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期待发展突破,职业发展目标明确。正是由于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90后”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90后”学生个性独立,大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这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些学生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习惯依赖老师,缺乏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本身的正确认识,这些都会影响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和谐气氛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利用音乐、图片和影片等来介绍背景,导入课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利用角色互换,情景模仿等进行听说写译等训练。这些做法都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并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学生的语言技能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的发挥。“90后”学生参与意识强,乐于表现。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出发,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取语言材料,制定教学内容,设计大量参与性的情境和活动,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课前和课后准备,个人努力或集体合作,以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小短剧、作文等形式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进行实践,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这当中,教师注意观察,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结果进行适当点评、总结和归纳,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机会。
3.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90后”学生不仅具备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积极主动等特点,而且有智力需求和感情需求,这些需求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语言材料,编排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应将实践、巩固、提高、检测溶为一体,重视语言知识运用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满足学生诸如学业考试、水平测试等在内的各项需求,为其职业发展目标服务。并且由于大量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和配合来完成,这种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协作精神的培养,增强了沟通能力,为“90后”学生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了必要准备。
“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能催生一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不乏是件好事情。高校教师应针对“90后”学生的鲜明特点,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有鉴别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从小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人生阅历少,思想比较单纯,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而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一般不长,学校选址大多在市郊,或较偏僻的地方,周边环境较荒凉,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思想比较单纯,个别学生更有炫富心理。以上这些原因,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行骗或实施不法行为的对象。安全教育,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独立学院近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考察课,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层保障。课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切实落实。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从当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校园所处周边环境及安全问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着重选择以下几点:
(一)防火知识,消防安全
近年新闻报道,高校发生多起消防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财产遭到损失,甚至有学生在火灾中失去宝贵的生命。生活中可以引起火灾的因素很多,一时疏忽就可能引起火灾,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普及非常重要。通过防火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懂得火灾的多发性和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的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突发火灾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物品保管,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防范意识差,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的物质、财物也不少。现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已经将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或盗窃大学生的财物,我院已经发生多起学生被骗钱或财物被盗窃事件,物品保管及财产安全知识的推广也十分必要。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财产不法侵害行为,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管理好自身的物品和财产,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财产物品遭到侵害时的权益维护方法和途径,保护好个人的财产安全。
(三)珍惜生命,人身安全
大学生在读大学前大都是处于家长的保护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很容易一时想不开,做出伤害自己身体或生命的事。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国民素质。
(四)饮食卫生,食品安全
近年有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国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日三餐除了学校饭堂就是校外的饮食店,饮食方面的卫生安全问题是经常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卫生法规,选择就餐地点懂得注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时该采取的营救措施。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本上的内容多,而且相对较枯燥,难以引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讲课,难以取得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讲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课前需查阅大量,寻找相关案例,制作好生动,图文并茂的课件,讲授的时候能以大量的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可采用如PBL(Pl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教师教学引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消防知识的时候,还可将课堂挪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采用实地操作演示的方式,将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讲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到更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在独立学院取得真正的实效,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减少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9-02“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1]是热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机械、电气、建筑、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传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改进,已成为现代科技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在“传热学”教研中的经验,谈谈在“传热学”在民族大学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的主体——民族大学生入手考虑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
根据新疆大学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09级到2011级入学的热动民族大学生高考平均分为450分左右。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也就没有信心,要在热动行业有所作为就要多努力。
2.民族大学生学习习惯
民族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强,有一名维族女学生会八种语言。但是,一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会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懂工程技术。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笔记、课下很少看书、不认真做作业、实验课上不专心、考前背课本、很少做题等。作为工科学生,不做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就导致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流体力学也包括传热学不及格率很高。老师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以改变不良的习惯及作风,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学生爱歌舞,但是,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去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民族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对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如何让民族大学生在薄弱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就需要结合“传热学”提出具体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教学方法。
二、“传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热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传热过程和换热。该课程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表现为基本概念繁多、公式紊乱、重点分散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那么,如何学好“传热学”,其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因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以及传质学等知识体系,并关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努力培养民族大学生应用传热学理论,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民族大学生学好传热学,首先应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区别于汉族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要急于讲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应该说都从某些方面体现教学“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的思想。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
“传热学”是热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术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填鸭式”教学如果灌输得好,学生受益,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和适应老师。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观念及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学生、教师、教材、教育为四大要素加以合理地结合,对旧的教育体系重新调整,将“填鸭”转变为“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新疆大学热动专业的民族大学生谈谈传热学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1.做好笔记,加强学习效果
一、目前安全教育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大学校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教育,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担负起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担,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专业技术过硬,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安全意识,因为高尚的道德推动着人向成功迈进,安全是生存发展的前提,但是目前高校安全教育课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
1. 学校不够重视,师资相对薄弱
目前,高校对于安全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了口号上面,没有实际行动,学校领导对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关注度较低,没有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重视,最突出的一点体现是,安全教育课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一般不配备专职的安全教育课教师,教研室挂靠在学校保卫部门,课程多由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来承担,而这一部分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作支撑,甚至有些授课教师也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课程系统的专业培训,仅仅是依靠本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照搬课本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可见一斑。不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往往出了问题就一味地安排辅导员担任“消防队员”去救火,得不偿失。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整个课程应该是贯穿于大学四年中,但是很多高校将课程压缩至一学期内讲完,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安全教育每个阶段应该有每个阶段的内容,大一学生跟大四学生的关注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面对大一学生讲授毕业实习环节的安全事项,学生肯定听不进去,觉得离自己太远,无兴趣听,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另外,由于教材上的安全知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逐一经历,例如火灾、地震等灾害,同时由于受学时、资金、设备和场地的局限性,不能进行实景演练。所以很多课程内容,只能是理论灌输和视频放映学习,缺乏实践运用。
3. 教育对象思想懈怠,学习过程心不在焉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安全教育课是非专业课程,而且以开卷形式考试,相对来说容易通过;同时安全教育课不会立马产生既得利益,不像专业课那样掌握了一门技能就马上可以运用,而且安全教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容易懈怠,但是鉴于上课的考勤又不得不去上课,给学生造成一种感觉,安全教育课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听又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不去又怕被老师点名,课堂上只能是心不在焉,表现为安全教育科上经常可以见到玩手机、打瞌睡、看闲书的同学,安全教育的目的一点也没有起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鉴于以上安全教育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文从学校层面、师资配备和教学方式、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对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 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课程重视的力度
近几年高校安全事件屡见报端,马加爵宿舍连环杀人案、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药家鑫撞人后刺人事件、南京市大学生传销案等等威胁大学生和校园安全的事件屡屡发生,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心理危机问题、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形形的各类案件层出不穷,这与高校的安全教育密切相关。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喊口号上面,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因为每次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费用要远远高于用作预防的费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安全教育课的资金投入,例如在讲授消防安全内容时,一般学校连基本的灭火设施演示都没有,更不用说让学生实际操作了,无钱购买用于演示的灭火器。以至于发生火灾时,宿舍楼道内明明有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但是没有人会使用,导致无法及时控制火势的蔓延。另外从学校来讲,应该定期开展相应的消防演习、救灾防灾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遇到重大灾害时懂得自救跟互救知识以及如何逃生,这部分资金投入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开支,说大一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投入。
2. 强化安全教育课程师资配备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教研室都是普遍采用挂靠的形式,挂靠在保卫部或者是学生工作部,基本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很多教职工本部门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完,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对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在师资配备方面有两点考虑:一是在高校学生达到万人以上规模的,可以考虑设一到两名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逐步建立起安全教育教研室,从而加强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学科带头人,通过专职人员带动学校的兼职安全教育教师。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给有安全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做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重点加强任课教师的安全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专业化、专家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安全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3. 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前面所提到的两点,学校重视和加强师资的配备,不是安全教课的任课教师所能改变的,都必须经过“外力的作用”才得以达成,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就安全教育任课教师的角度来讲,如何使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有所用?如何使安全教育课程吸引人?以便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最终确保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在此主要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探索。
(1)安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前面提到目前各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的教师基本是由保卫部门、学工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学院、系部的辅导员兼职担任,这部分教师多为初入教学一线,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站上讲台,没有多少教学工作经验,难以避免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经过前面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安全教育课中开展“互动式体验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动式体验教学旨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获取。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体验两个环节,先将学生按学号分为若干小组,每次课后将下一次上课内容大纲分配给不同的小组,由各小组分头搜集教学内容相关资料,由该小组人员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给大家做分享交流,教师作最后的总结和重点内容的讲解;体验环节是学生让一组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既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案例的印象,两个环节对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丰富与否都没有要求照样可以将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而且任课教师也会增加相应的成就感。只是在两个环节的设置和把控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要对讲授章节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对学生做好课前的指导,将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学生本身表现出来,而且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贯穿于整个互动式体验教学中。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做出评判,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开展了学生课堂教学评教活动,对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评教系统的开发使用,学生评教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1 高校“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问题研究选题背景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高校以“学生评教”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困惑。比如学生做出的评价信息与学校自身掌握的情况不一致,又或者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论不一致等等。自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开始逐步步入高校,成为教学评价的新生力量。“90后”作为行为与思想备受争议的一代,他们张扬自我个性,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价值观更加现实,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准则,喜欢推陈出新。这样的个性与观念也让“90后”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中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2 高校“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现状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价的调查中,关于“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一项中,有74.5%的学生都表示“教学评价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下来的任务,是为了达到能选课和评优的目的”,并不了解教学评价的作用;关于“教学评价的落实与改进”一项中,63.1%的学生认为评教效果一般,而18.2%的学生认为评教效果不好;在“是什么影响了评教实施的效果”一项中,25.1%的学生认为“实施前的宣传动员工作不够,学生对评教活动的真正目的不是太清楚”,表明学生参与评教时目的不明确,影响了评教工作的实施效果。59.2%的学生将“评教结果未向学生公布”列为主要影响原因,认为评教“评而不改,监而不控”未免流于形式。
2.2 “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新现象
从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来看,很多“90后”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话语往往会是“按时上下课,不随意更改上课时间”、“老师能和同学打成一片”等等,而不再是“讲解熟练、清楚,有科学性、逻辑性”等官方客套的话语。他们的感性、自由影响了评价结果,在校期间接触的除任课教师以外的许多人和事,也影响了他们对教学质量的感知和判断。比如,他们将自己对有关教学的所有方面,如课程课时的设置不合理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学校教务部门甚至是后勤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准问题、教师平时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问题的感受渗透表达在教学评价中,忽略了教学评价的对象本应是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从而降低了教学评价结论的可信度。也许很多问题的原因并不在教师身上,但是他们往往会把这些问题间接地转移,让教师成为某些学校的问题的替罪羊。调查显示,就读于名牌大学的“90后”,多于80%的他们会因为“崇拜”任教于自己学校的老师而在教学评价中给予很高的评价,而这个崇拜并不是源于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于其他学校的教师,而是名牌大学在其他方面具备的心理优势。就此而言,如果在教学评价中能有单独的一项学生对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的评价的话,教学质量评价的结论的可信度就会提高很多。
2.3 “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新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了高校推行多年的教学评价面对“90后”群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少“90后”学生对高校教学评价的认识不够,只停留于表面,不能真正了解它的作用与效果。部分高校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评价不够重视,只当作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不完成任务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教学评价的宣传动员工作不充分,学生一头雾水进行教学评价。在进行了评价之后,教评的结果只能由学校相关部门与领导才能知道,学生也不知道评价结果的落实,也看不到学校采取的相应措施来进行改进,导致教学评价从根本上变成一项任务,评而不改,流于形式。更甚者,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结论来进行对教师的奖惩,与教师的评优、晋升职称等都挂钩,例如某大学规定,学生评教结果居后50位的,其评优评先及评职称都将受到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居后20位的教师,当年不能晋升职称;评教结果在后21位至50位的教师,需要院系出具科研成果相当突出的证明,经学校审批后方能申报。这种变相的末位淘汰制,让教师们深受其苦,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这就导致了教师必须要迎合学生,惟学生命是从。这样势必扭曲了师生关系,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给学生传达了“我们是花钱享受教育服务的,我们是上帝”这样一个信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学生上课想不来就不来,想走就走,想听就听,想玩就玩,上课迟到中间溜号,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吃东西听mp3发短信,也成为了大学课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也导致了教师在教育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不敢冒险搞教学革新,不敢管课堂,不敢批评学生。甚至处处迎合学生,不点名,不检查作业,考试前就向学生透露试题给出详细范围,考试成绩越给越高等不良现象。
3 完善高校“90后”大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几点建议
对于针对高校“90后”大学生的教学评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若不能及时地纠正,从长远的角度,必将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正确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评教主体、评教客体、评教第三方三个方面着手。
3.1 通过教育培训让“90后”大学生对教学评价有明确定位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对于评教主体――“90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在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深入了解教学评价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也需要端正评价态度懂得参与教学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给老师打分,既是对老师“师德”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自己“学德”的考验。学生认真如实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既是对教师劳动的一种负责任的回报,又是对社会和自己负责任的态度。绝大多数教师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了真实的反馈信息,必然会对今后的教学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这样,最终受益的将是学生和社会。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对课程和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认识以及教学要求的理解程度、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现有的知识水平这三个评价能力。学生要调整评价心理,克服评价过程中的趋同效应、成见心理、以偏概全的评价心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减少主观感情因素的影响。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的老师。
3.2 通过明确责任意识强化教师在学生教学评教中的身份地位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被评价被比较的地位。似乎是突破了以往的师道尊严,看上去似乎是对教师的不尊重。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评教客体――教师来说,要维护自身在教育过程中主导者的身份,其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自觉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通过学生评教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看待学生评价的结果,把关注点集中在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而不是分差上。绝不能唯分是从,不能因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就对学生产生偏见或者畏惧心理,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不断交流不断沟通的过程,而教学评价活动本身正是加强师生沟通的又一有效渠道。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评教工具的使用,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学生评教信息,更加及时有效的处理相关数据,及时有效的反馈评教数据。对于学生的非理性要求,也有自己的维权意识,对于评分过低的情况提出异议,进行领导、专家同行验证性听课,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3 通过完善评教机制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实施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主体。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评价的宣传动员工作,要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评教的作用,让学生发自内心重视教学评价,不让教学评价变成一项表面工程。高校必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制,可以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与教学专家的评教结果、同事互相评教的结果等结合起来,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就全盘否定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组建专门负责学生评教工作的部门,负责根据师生的意见制定评价量表、制订评教的具体操作规范,在评教结束后及时公布评教的数据,解决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质疑与异议并及时作出答复。监督评价结果的落实,根据评教结果显示的教师的不足,帮助教师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对教师能力进行培训与提高,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4 结语与展望
实践证明,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的大学生,只要学生评教方式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单位提高管理质量,推动教育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宫春博.高校学生评教若干问题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9-03
教育质量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始终被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时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但为了保证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保证质量。保证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保证教育质量的含义
保证教育质量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担保做到教育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最低的要求。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定。
保证教育质量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保障所培养的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即教育质量必须有统一的保底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其学达到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即教育规格,它是教育目的的综合反映。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和个人素质等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在保证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保证教育质量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发展。但是在目前,大学生教学质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水平。
二、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中,既要关注教师的素质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进行教学质量改革,重心往往都是落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这样的确从源头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教”与“学”同样重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双管齐下。教学质量的提高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老师,更在于教学对象的配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本人也曾进行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讲授法、课堂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学生的“等”主要表现在,上课老师提问时,他们消极应对、不思考、等老师给答案;学生的“靠”主要表现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依赖学校、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同学,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学生的“要”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在高校学习期末考试前向老师要重点内容,考完试向老师要分数。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方法需要花费的课时都相对比较多,如果大量使用,对课程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这些练习中都能认真对待,但是也存在小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聊天或者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信息量较少,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和创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这些问题都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缺乏弹性,不能真正的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本校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为:1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这个公式从表面上看是全面合理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能进行很好的考虑,从而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总评成绩中90%的成绩来源于两次考试,而平时成绩只占10%,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关注考试结果,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其实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其实违背了当初设计考核的初衷,将培养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变成了应试教学的产物。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假设,例如,有甲、乙两名学生,假设甲学生平时经常旷课,当然还没达到学校取消考试资格的底线,平时作业也很少做,假设他的平时成绩为60分;他参加了期中考试,一般期中考试多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期中成绩一般都能在70分以上;期末考试在考60分,那么最终他的总评成绩就能达到62分。乙同学如果是个好学生,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都能得95分,但是期末考试却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考砸了,只考了40分,那么最终他的成绩就是56.5分。那么从最终成绩上看,甲同学成绩及格,从每种意义上讲就是达到了课程要求的标准,但是乙同学成绩不及格,意味着课程没有通过,没有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需要后续补考。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上看,乙同学有可能比甲同学收获更多。这种考核机制最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很好的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到课率的下降,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这种考核方式本来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关注结果(成绩),更关注学习的过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在现实中又回到起点,大部分学生还是将焦点放在成绩上,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培养。这种现象在通识选修课中尤为突出,上通识选修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人数一般都有130人以上,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周周点名。普遍来说,这些课程学生缺课率比较高,学习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对于平时用心学习和上课的学生来说,这也造成了间接的不公平。
三、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笔者建议以后能多开展“双学”活动,即教师向学生学习,学生也要多向教师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学质量,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今后的教学质量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和提高。在学校中对“教学名师”以及优秀的教师要让他们走进学生的身边,通过这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演讲或者宣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教师的魅力,也能将这些典型真正的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给学生也树立一种学习的榜样。另外,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宣传,也能让学生知道学校中存在大量优秀的教师,并且这些教师不比名校教师的素质差。同样,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要进行大量的宣传,也可以采取向教师或者全校学生演讲的方式来影响大家,让老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这对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爱岗敬业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让学校中的奖励能够真正的发挥它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在这种互促互敬中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建议今后在学生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思想,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弱化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造成学生出勤率较低的影响,因此实行一种新的考核制度变得至关重要。建议在今后的考核中增大平时成绩的比率,减少期末成绩的比率。平时考核多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分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必须向课外活动延伸,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计划,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只要条件具备,就要积极探索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继续坚持近几年开展的与课堂教学有着互补关系的大学生时事政策教育、法律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增加很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这才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海.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1996(2).
[2]陈晓玲,瘳益.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与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5):203-205.
[3]卢德鑫.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探究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说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十分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关键。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
一、改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高校教学的内容一般具有专门性和高深性的特征,不仅包括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也包括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已有定论的知识理论,平铺直叙地讲授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忆,而最新科技成果以及各种学术流派观点都只是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看(学生也未必去看),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上课时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基础知识雄厚,方法得当,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才会得心应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必须从掌握基础知识开始。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跟踪学科发展趋势,有针对性选取知识点,通过讲解一些知识点被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还原科学思维的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此外,在每个知识点讲解上,教师尽量介绍该知识点研究的前沿以及应用前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并向学生推荐权威学术刊物最新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课下阅读,以便了解最新动态,并引出新问题,从而鼓励学生课后去跟踪查阅新知识以解决新问题,由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者是要介绍本学科研究中的不同派别,并且要表明教师自己赞成哪一派观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最后,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必读书应为专业书,可选名家或高质量出版社出版的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最好选本头小一点的,容易理解的。但内容要比教材专而深,以提高知识层次。参考书应为与专业相关的书,可泛泛地读以扩大知识面。
二、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部分高校教师看来,“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研究性学习是属于研究人员从事的活动,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导致多数学生只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然后在考试来临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课堂讲授的所谓重点内容来应付考试,很少有人去主动学习,探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很少有人提出为什么!最终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研究能力难以得到发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关键。作为教师,应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性学习环境。对比学习法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同步展开,在学习的基础上讲授,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事先要求学生去阅读与所要讲授内容相关参考书的有关章节,在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将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进行对比,教师在将学生的对比结果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总结时,要即时给予参与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综合性和研究型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研究、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研究、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背景知识,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在课上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一些问题确立为兴趣小组的课题进行研究。教师要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认真制作课件,对每一画面的构成、大小、注解、字体、解说、呈现方法等都要进行精心设计,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给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也可适量制作一些网络型课件供学生共享,有利于学生进行网络自学。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和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大多数独立院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还是“师者传道式”授课,由于受到师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科研项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存在误解,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阻碍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及创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另外,据心理学显示,兴趣对于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多数高职学生主动学习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只会降低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趣。建构主义的核心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这两点来看,传统的由教师和教学大纲支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即训练在校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新思维,了解创业环境,使学生全力参与到掌握创业技能的活动中。学习创业,学生应具有积极地从活动中获取经验的能力。学生应成为信息的找寻者,教师应成为信息的过滤者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学习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设计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及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引导学生运用移动终端学习,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移动的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其本质是教师由主角转变为导师,构建一种直接指导和建议学习的混合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得个性化教育,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的方法[1]。这一教学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基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2007年春,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森里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
第二,翻转课堂成为大多数学校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传到网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共同探究,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教师制作的这些视频时间都非常短,时间为5-7分钟左右,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大多数学生反映翻转课堂的益处包括:学生的及时反馈可以使老师有时间帮助更多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随时记录问题,并查找解决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与学生交流、参与小组学习等形式增加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弱势学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协助,等等。
第三,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因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营造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伴随着新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新趋势,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呼之欲出。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注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精品教学资源库资源,如微课、精品教学网站等有效整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有关的创业知识,然后课上以分组形式进行学习,共同完成或解决某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协作,利用必要的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老师通过适当引导,并融合其他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法等,让学生体会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课后,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就进行延伸学习,老师可以运用开放的云平台和学生进行课余学习,随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及答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能力。
此外,在翻转模式中,教师可以将相关学科与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及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上与教师及同学以分组的形式展开研讨,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实现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研讨,在对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教师通过翻转课堂设计的模块任务还可以涵盖知识产权、市场营销、会计学、税务等课程,也可以涉及创业项目的评估、风险规避及退出机制等环节,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创业技能,并对创业面临的困难有更深的认识,有效全面思考关于创业的方方面面。
当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时效性必须同学生的实战实践有效结合,学校应大力实现教学资源的辅助配套使学生完成各阶段的学习,除了网络学习教室之外,一些虚拟企业的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也必不可少,例如通过EPR沙盘模拟课程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在实战中帮助学生洞悉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在每一次模拟实战演练中提高创新思维及创业技能;通过EPR软件课程使学生对生产制造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全面了解;通过创业大赛平台可以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是新形势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就业者,而且是培养更多的创业者,提高就业质量,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综上所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化资源平台的现代信息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并融合创业准备仿真平台、岗位模拟及创业管理实战对抗平台等,实现基础知识的传授多渠道化。
二、原声电影在视听说课程中的作用
透过原声电影当中的对白、优美的音乐、真实的场景,再加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学生可从中注意模仿单词的发音、语调、重音、弱读等,以及单词之间的连读、失去爆破、整句话的节奏、语气和现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便于习者对人物对话的正确理解和对话内容的全面掌握。英语发音是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英文听说教材中,对话中的声调、语气、语速都是经过刻意编排整理加工过的,声音平稳而刻板,与现实生活中的英文语言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在《英语新概念》第二册课文“DotheEnglishSpeakEnglish?”《英国人说英语吗?》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大学生观赏原声电影后,会惊奇地发现外国人说话时就像唱歌一样,抑扬顿挫,十分地道流畅。强调性语言的语气和轻重的掌握都十分自然,很多语音的连读连颂,爆破与失爆的现象都十分明显,耳闻目睹,容易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融入感。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安排,大部分学校不能像对待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单独安排一门英语电影赏析课,而是把原声电影穿插到日常的视听说教学活动里。在笔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英文原声电影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的背后,是因为学生认为看原声电影能使他们更直观的模仿和运用电影中的语言,在充满故事情节和感染力的影片中,学生能收获丰富的实景语言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西方人表达坦率直接,话语风趣幽默,显得独立自信,再加上摊手、耸肩等比较夸张的肢体性语言,配合电影中人物的艺术表现,可以使学生通过电影观赏更易获得语言交流上美的享受,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看原声电影,学生会发现,无论采用英音或者美音,某个动词后面该接用哪个介词最正确,其实在日常交流上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双方流畅地把意思真正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在美国不同的地域,美国人同样会自嘲自己,虽然都是美国人,但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州,所带来不同的口音和习语上的差异,讲英语时带有各自地域的方言和口音,但大家互相都能听得懂,并不存在交流障碍。语言是一门需要感悟的应用科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土壤作为载体,任何语言必须要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才得以发展。学生在观看原声电影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体会到,电影在某一历史背景下,西方人所传递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民族风情,以此得到一种人文的熏陶,是近距离直接了解世界各国风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原声电影在教学活动中的选用策略
原声电影导入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时内,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是任课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为仅仅是在课堂上把影片从头到尾进行放映,大部分学生只是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把课堂当作了一次观影娱乐,则失去了教学意义,而是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注意运用英语思维的训练。由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时设置的限制,如何使得原声电影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出学习语言的最大功效,抓好电影的甄别遴选是关键的一步。刘润清曾提出,原声电影英语教学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使用不同的影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学生专业整体情况,选择适宜全体学生平均理解力水平的电影。一般来讲,所选择的电影要兼具教育性、哲理性、趣味性、观赏性、思辨性,这样才有利于英语的学习。除此之外,由于原声电影中人物的语速一般都很快,而且对话中充满俚语、俗语,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师在选择电影上要严把语言关,尽量选择与本单元视听说课程主题内容相关的影片,让电影情节与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尤其注意选取发音清晰标准、语言难度适中的影片作为视听说课程的材料,以达到课堂上多数同学能理解掌握的最优化效果。英文原声电影涵盖的范围很广,包含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习俗、文化体育等诸多方面,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紧密相连。尽管大学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但放映电影前,教师也要对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加以梗概介绍。之所以要介绍历史时代背景,是因为很多影片本身就是时代问题的缩影,例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文化、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机器工业时代社会的发展、种族问题等等。例如“ThePursuitofHappiness”《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就要对美国的种族主义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美国多元的熔炉文化,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历史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所占有的位置,才会对整个电影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避免学生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单纯去理解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关键部分语言知识能力方面的学习与掌握。原声电影观赏后,教师要对影片播放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总结反思,对于比较难懂地方的重点解释也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重要环节。从而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语言实践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同类型影片的艺术鉴赏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用英文写影评的方式,对影片的情节内容、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辨以及写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分享影片中最喜欢的人物及其场景,以及被吸引的原因何在。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影片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背景分析、角色介绍等制成幻灯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同期配音,分享男女主人公的发音技巧、讲话特征、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内容,然后让全体组员在班上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体会,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30-02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高校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素质拓展活动也就当然地成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虽然不能代替课堂专业知识教育,却能对课堂专业知识教育起到积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教学联系社会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然而,要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切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还需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和素质拓展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包括专题演讲、创新计划、社团活动、开展学术沙龙等)开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进而促进就业,为国家输送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素质拓展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还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自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出以后,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然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虽然推行了多年,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的范围还较小,实施效果还不很理想。其中,不能科学地处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问题是素质拓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课堂学习是进一步的拓展活动的基础,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铺垫,就而一味地强调实践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教师的灌输,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量,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的主动性有一定的增进,也要受到教师的操控,不能真正启动发现式或体验式学习。而素质拓展活动则不然,它可以全方位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体验发现的乐趣,并从中学习到知识。
素质拓展活动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素质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素质拓展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与拓展课堂的学习,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素质拓展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当素质拓展活动需要利用课堂教育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其完成时,学生就会主动而充分的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无疑会强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素质拓展活动大多不会只要求运用单一课程的知识,因此有助于学生融通所学,打各门专业课程的限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素质拓展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新渠道
素质拓展活动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通过调研实践、实战模拟、学术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方能日臻完善与成熟,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素质拓展活动对专业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实现了知行合一,其缩短了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引导学生追逐学术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素质拓展活动是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
素质拓展活动可以局部替代课堂教学,使原本偏重于说教性的课堂教学的知识通过素质拓展活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优势在于利用素质拓展活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使课程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并由于是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尤其在科技创新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这种研究能够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正是在这种指导下,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学生通过素质拓展活动中的有效方式再现、运用、消化课堂知识,从而对课堂教学计划内的知识进行巩固。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江苏科技大学展开调查走访,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与分析,得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时间、精力分配上的冲突
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课业压力之下,不可能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有27.27%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愿意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原因是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学生们是愿意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但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希望能够把素质拓展活动当做一门课程来安排。
(二)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对于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原因,有98.2%的同学选择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这一选项,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自身需要加强培养的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动机是积极的、明确的。但学习仅凭热情和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学校层面加以正确的支持好引导。调查显示,有67.9%的同学比较希望素质拓展活动取得的成绩能算到综合成绩中去,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如今,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市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素质拓展活动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即使有些高校对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有一定的考核,也往往因为缺少客观记录和考察手段,导致部分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倾向于形式主义,而忽略了素质拓展活动的实际功能。
(三)学校层面制度和资源支持及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师资方面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素质拓展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素质拓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一定意义上讲更需要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拓展活动大部分是由学工部门组织开展的,专业教师只是受邀参与,并不与工作量直接挂钩,一定程度上也是靠热情在支持,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另外,还缺乏配套的经费支持、各种专用的硬件设施和相关的制度保障等。从调查结果中也能看出,制度性制约和资源配置的缺失使活动开展受到限制,不足以调动更多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三、建议和措施
(一)要认识到素质拓展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来建设。这就要求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在素质拓展的活动安排上要有计划性,要规范化,制定完善的素质拓展活动保障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全面负责指导并开展全校性的素质拓展活动。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学生社团和专业院系的资源,明确分工,从教学体制的完善、教学计划的修订、师资的配备、学生参与的指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加以改进,既发挥好素质拓展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又充分发挥素质拓展活动的独特功能。规范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申请、开展、管理,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档案管理,强化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保障和监督。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计划性,有关活动要提前通知,避免时间冲突。增强规范性,严格活动过程管理,注意活动细节控制,保证活动安全。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设置拓展内容
课堂的理论教学是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基础,只有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实现拓展活动的目的。所以,要完善高校的各种教学体制,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来确保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设置拓展训练的内容,才能达到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着力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指导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从拓展活动的选题、内容的布置、过程的实施和结果的评定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选拔和培养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也历来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对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工作量,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职称评定和科研业绩直接挂钩,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四)将素质拓展活动与学生综合测评衔接起来
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标准之一;与学分相衔接,开设独立的公选课程,增加相应学分;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监控指标体系,对学生参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考核;设立针对学生的专项奖学金,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郭晓,张宾.大学生素质拓展在高职院校推广的可行性[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