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

篇1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45-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y Planting Walnut i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YANG Zhen-de1,LIAO Hong-jun2,HUANG Guo-hong2,LAI Jia-ye1,PAN Xiao-fang1,ZHANG Wu-gui3

(1. 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2. Forestry Technique Extension General Station of Guangx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nning 530001,China; 3. Fruit Prod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Fengshan County,Fengshan 547600,Guangxi,China)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s of probing and practising, a win-win road, walnut mode, not only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eco-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was opened up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Fe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alnut mod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Fengshan count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alnut model in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alnut model; demonstratio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的生存[1]。所谓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2]。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涉及10个市的76个县(市、区),岩溶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石漠化土地面积居贵州、云南之后位列全国第三[3]。

近年来,虽然广西也探索出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3-5],但由于不同地区石漠化成因、现状和特点千差万别,因而无法将任何一种治理模式照搬到其他地方。为探索适合于凤山县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资助项目及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核桃模式,并进行了实践,以期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凤山县石漠化现状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广西面积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整个地域的地貌99.5%是峰丛洼地,耕地极少,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持的特困县,也是广西石漠化灾害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20.14万,全县土地总面积17.38万hm2。凤山县岩溶地区面积8.1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6.00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0万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0.60万hm2。在石漠化土地中,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0.10万hm2,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40万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3.20万hm2,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30万hm2。乔音乡、江洲乡和平乐乡是凤山县石漠化强度最大的乡镇,其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其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高达90.78%、78.41%、53.06%[6]。这些地区的显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粮、缺水、缺柴、缺钱[7]。全县20.14万人中有7万多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山区。如何寻求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结合,对解决这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广西的“三农”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和整体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

篇2

一、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试图以街居制替代单位制,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组织和管理,但问题重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社区无法很好地满足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居民需求,无法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作用。费林(Fellin)认为,一个令人满意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回应广泛的成员需要,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社区”[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呈现出数量多、异质性高、流动性强和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给社区管理造成很大困难。而社区活动又多是自上而下开展的,无法吸引社区居民积极自愿参与,社区参与的下降阻碍了社区功能的实现。

这时,具有公益性、志愿性、非盈利性等优势的社区民间组织对于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社区民间组织往往可以利用更广泛的资源,调动居民积极性,将政府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驻社区单位对社区服务的支持、社区居民的公益心等,转化为社区公益行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优化社区服务[2]。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转移政府职能,创新社区服务。社区民间组织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功能的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社区服务的不足。二是提供社区服务,丰富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面向广大居民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三是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会利益。社区内成立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协助街道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在国外,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Joan Minieri and Paul Getsos认为社区问题的介入方式有四种,其中的一种社会组织“一般都由那些鼓励人们去行动的非盈利组织来组织实施”[4]。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典型社区民间组织案例进行整理归纳,并以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主要案例进行访谈调查,总结出目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服务领域、组织结构、经费来源、运作方式、成果经验等)和面临的问题瓶颈。

二、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杭州市上城区“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例

截至2010年,杭州市上城区共有民间组织541个,其中注册7个,备案534个;在经费来源方面,“自上而下”成立的由政府资助,自行成立的基本自筹;在参与领域方面主要是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公益互助;运作方式和组织管理放,部分由政府直接间接组建,或是通过居民组织活动,或是与企业合作提供服务。[5]

“湖滨晴雨”工作室是杭州市上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民间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湖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了促进社区成员参与社会管理而提出建设的社区民间组织(备案登记,非注册类),委派老社区书记为负责人,主要服务是搜集民情民意,直接反映到市委办公室。

1、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

“湖滨晴雨”工作室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可以用“一室”“六站”“两员”“四报”概括。“一室”即湖滨晴雨工作室,也称“民情气象台”,负责信息收集、分析、报送及问题协调等工作,建立网络平台,设立社情民意网上、网下征集信箱。工作室每周会以“专报”的形式,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直接发到市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不会进行回复批示,但会重视一些情况,改进一些政策。“六站”是社区民情气象站,街道下辖6个社区均设立“民情气象站”,站长有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根据工作室要求开展各种民情收集、反映和政策传递、解答等活动,由社区文教员收集整理民情观察员反映上来的情况,然后上交给工作室。“两员”是指民情预报员和民情观察员,前者由12名市、区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一些专家学者担任,后者由45名湖滨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职工、新杭州人、社区居民等不同层面的人员组成。预报员通过宣讲走访等活动宣传政策,促进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并听取民情;观察员以社区楼道、墙门为单位,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点收集民情民意,反馈给社区民情气象站。“四报”是指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时政一月一报、民生品质一年一报。如图1所示。

这种组织机构、运作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居民自愿成为民情观察员,不需要很多资金,机构运作成本低;民意通过收集直接反馈到市委办,不用经过中间的基层职能部门,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有效地减少了民意在上达过程中被搁置、掩盖和歪曲的情况。这样,一方面上级部门可以得到真实的群众意见,另一方面群众在这种机制下更乐意提出意见,社区参与度也得到提高。

图1:“湖滨晴雨”组织结构

2、资金来源和政府支持

“湖滨晴雨”资金需求不大,基本由街道负责。工作室主任由街道发放工资,活动场所、设施、宣传与会议、优秀观察员的奖励等费用都由街道提供。工作室没有独立的财务体系,费用都要上报申请。

除了硬件设施和资金上的提供,政府为“湖滨晴雨”设立了民情上达的专项通道,便于信息的上通下达。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将工作室列为党员干部现场教学基地。工作室还得到“上城区十佳社区社会组织”等荣誉奖励。街道领导定期慰问观察员。

3、发展瓶颈

一是宣传不足。虽然“湖滨晴雨”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形成了良好的运作体系,许多“金点子”被市区有关职能部门采纳,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传媒的关注,但是它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并不高。笔者在实地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工作室的地址在哪里,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湖滨晴雨”工作室。显然,作为一个民情收集组织,目前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群众的知晓参与度不提高,民情收集的范围就无法扩大,社区民间组织也无法进一步发展。但是工作室的宣传途径十分有限,除了一个网站,就只有偶尔的媒体报道。

二是人员配置不足,资金设备不到位。工作室成立之初,计划的人员配置是一名主任和两位工作人员,可是两年来只有一位主任包揽所有的工作。街道迟迟不增加人员,也没有提升主任的待遇。工作室的地点设在东平巷社区的“红色港湾”内,电脑等设备十分老旧,最影响工作的是没有独立电话,要和对面党员服务窗口用同一条电话线。电话和网络作为主要信息传输渠道,如果不能保证畅通,那“湖滨晴雨”传达民意的作用就无法体现了。

三是难以广泛调动居民积极性。由于工作室只是起到一个反映、传递民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所以除了观察员,一般群众不会太关注“湖滨晴雨”。而观察员的人数又难以扩大,因为一方面工作室只有一位工作人员,无法处理更大的数据量了,另一方面对观察员的要求是既要热心观察、按时反映,又要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无偿参与,这样的人选并不多。

三、小结

在社会治理日益成为全球性话语的情况下,社区民间组织将逐步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社区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功能,它是提高社区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助推器,是释放社会能量、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6]。近几年我国社区民间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涉及领域广泛,已基本形成了注册登记制度,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并开始推广由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模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著,如认识上的偏差,政策的不完善,社区民间组织资金上的缺乏,管理上的不规范,自身能力上的薄弱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社区民间组织的运行发展,影响其分担社会管理、加强居民社区参与作用的发挥。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加快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使得社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P.Felln,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Itasca,IL:F.Peacock,2001,70

[2] 彭佳丽,刘丽红.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J].社会视窗,2009,(4).

[3] 吕娜.社区治理模式中的民间组织现状分析[J].工会理论研究,2011,(1)

[4] Joan Minieri,Paul Getsos. Tools for Radical Democracy[M].United State: Jossey-Bass.2007.

[5] 蒋秋霞.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理论界,2009,(09):153-154.

篇3

摘要:在谈话中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这句话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农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温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也不可避免的走入了重经济、轻环境的误区,给农村生态环境施加了较大的压力。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农工鹿城总支课题组深入鹿城区藤桥镇进行调研,围绕制约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多种因素来分析当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客观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特点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

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

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

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藤桥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制度等系列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生态利益的决策项目和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评价,通过公示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监督投诉。完善藤桥镇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结合鹿城区绩效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群众评价表、生态满意度等内容纳入到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中和评优评选中,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对生态环境的引导、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深入机关、企业、村居、校园等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企业生态文化有建设,机关生态文化有落实,村居生态文化有阵地,校园生态文化有课本。设置全方位立体式生态文明宣传载体。在机关办公室、电子屏,企业厂区及外墙、村民活动中心、校园宣传栏等阵地上播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在藤桥工作生活的广大群众充分接受生态文明的教育。依托重大环保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宣传。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形成具有藤桥镇特色的生态文明传播活动和品牌。

参考文献:

篇4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主要任务,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因此,为应对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本次调研从分析本专业对应行业及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以海南本地为主、兼顾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对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进行调研,另一方面对高校社工专业的建设情况,特别是省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考察,以期全面研究分析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基本素养及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主动适应并引领行业、回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现状

表1所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职业水平考试、高校教育和专业培训,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50万人,已成为发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新兴力量。全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已达4600多家。

2.行业发展趋势

2012年,中央19部门联合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

中央政策的传导效应,让全国各地加快了制定社会工作政策的步伐。海南省由民政厅牵头,联合11个部门印发了《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2.1万人,其中初、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02万人。同时,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力争培育发展10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从实际发展来看,海南社会工作的发展相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缓慢的,体现在社工队伍建设、社工教育培训、政府服务购买、社会大众认知等多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海南社工的发展才大有可为,社工的岗位需求尚存很大空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助力海南的社会工作发展。

(二)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人才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全国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达206183人,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突破50万人。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的高校已有390多所,每年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10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海南省社会工作处于教育先行、实务落后的尴尬阶段,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资金、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均非常滞后。具体从专业社工人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两个方面考查。截止2015年,全省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有303人,中级社会工作师的有159人,合计462人。

(三)社会工作者岗位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最新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人员(GBM20709)是指在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中,从事社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三个职业。与社工行业高度相关的前两个岗位具体描述如下:

1.社会工作者(2-07-09-01)

从事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设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建设等专门化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调查、分析社会服务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

(2)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

(3)进行困难帮扶、情绪疏导、危机干预、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

(4)帮助面临共同困境或需求的群体建立同伴支持系统;

(5)培育社会组织,组织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协商,化解社区矛盾,促进社区发展;

(6)进行专业督导,提升服务团队专业反思和专业服务能力;

(7)进行服务成效评估。

2.社会组织专业人员(2-07-09-02)

在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内部,从事机构运营和业务督导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战略;

(2)指导并建立分支代表机构、办事机构等管理机构;

(3)研究、制订非营利市场营销策略;

(4)创建、维护由捐赠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支持群体;

(5)制订社会组织预、决算实施细则;

(6)制订、应用行业标准和规范;

(7)监督社会组织活动执行情况;

(8)制订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使用及评估方案。

(四)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行业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机构在招聘社工岗位时,对于持有助理社工师及以上资格证者优先录用,说明“考证”对于毕业生应聘相关岗位时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鼓励考取以下三类证书。

二、人才培养方向即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建议

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了行业、高校以及毕业生走向等相关信息,拟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务技能的应用。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如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敏锐的观察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律实务知识,拥有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综合运用能力,能在城市与社区治理,社区营造、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福利行政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规格

(1)基本素养

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以社会工作的视角,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文书撰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核心能力

a.社会工作伦理思辨能力;

b.发掘与分析社会问题能力;

c.助人的专业知识与技巧;

d.直接服务能力;

e.社会福利行政与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调整建议

1.“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目前一线社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机构对接,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接,争取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更好地为行业、为社会发展服务。

2.提升社工学生专业认同度

社工专业学生大多是由其专业调剂而来,因而其认同度、归属感都相对较低,这一特点也是社工机构对社工学生的普遍评价。因此,为了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专业认同,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加强专业入门指导教育。

a.邀请专业知名学者、行业骨干社工开展“入学教育第一课”;b.细化专业入门指导课程,从职业规划、社工机构实地体验等方面深入挖掘学生兴趣所在。

第二,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a.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量表等工具,以此为基础,每位专业教师挑选若干名大一新生,作为其专业学习导师,帮助和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认同。我们相信,通过四年的不断努力,一定会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一定会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留在海南从事社工的比例,一定会促进海南社工人才的发展。

(三)专业实习配套改革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工专业的实习以学校实习要求为主:一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一周),二、三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各四周),四年级春季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八周);以及部分课程的课程实践(e.g. 社区社会工作)。这种实习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非教学时间段的实习很难做到真正的专业督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很难监管;

第二,实习基本处于“无目的、无监督、无效果”的三无状态,学生应付了事、老师鞭长莫及。

2.教改建议

基于此,建议改夏季学期实习为学期内实习,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缩短二年级、三年级春季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集中前八周完成课程教学。后八周学生进入机构,按照学校老师和机构督导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

篇5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篇6

作者简介:张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伦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直接制约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层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一步一个脚印的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状况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尽管近年来我国社区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然有着较浓的行政化色彩,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被运用到社区中来,使得原本属于社区的自治管理功能日渐萎缩。当前昆仑社区组织的日常事务都遵循政府的行政指令,一方面,社区要承担政府下派的各项任务,例如维护社区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保障等等;另一方面,社区还得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种临时性问题,例如居民家庭矛盾的调解和社区的治安和计划生育等问题,这就导致社区无暇顾及自身的建设。

2.社区治安存在重大隐患。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抓好社区安全治安防范工作,整个社会才能安全稳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区的治安存在重大隐患,以西安市昆仑社区为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虽然公安机关和昆仑社区不定期的对其进行登记,但对于目前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显得有些杯水车薪;第二是盗窃及诈骗案件,有的盗窃和诈骗分子方法残忍,手段高超,严重威胁着社区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第三是娱乐场所,如酒店p茶店等,此类店铺人员集中,不乏汇聚吸毒和赌博人员,严重威胁着社区治安。

3.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当前我国西安市昆仑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学历普遍偏低,大多都是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拥有大学文凭的屈指可数,这就导致社区工作效率低下。此外,昆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不少人从事社区工作也只是把它当做是一个跳板,而并非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长久之计,所以这就很难激发从业人员的上进心。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纵观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正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一个妨碍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与社区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组织是在政府直接管理下的,政府经常干涉社区组织的一切事务,而社区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每年的财政供给,因此就不得不听从政府的安排。在西安市昆仑社区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总是集中力量去完成政府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指标,而很难集中精力去搞本社区组织自身的建设,这就使其丧失了经济独立,从而也就为社区组织的职能发生错位埋下了隐患。

(二)社区治安管理不完善

我国社区治安之所以存在重大隐患,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的治安管理不完善,他们没有加强对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等地方的监管,例如做好日常的社区宣传和事故多发地的监控安装等工作,以此来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确保本区生活的安全性。昆仑社区治安管理不完善,这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不仅使昆仑社区居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害,而且人身安全也遭受重大威胁。

(三)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建设

我国社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其原因一方面是先前社区工作人员来源复杂,有退休人员,也有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不高,经常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另一方面,社区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定期考核。虽然政府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不足,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比如从社会上招录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等,但从当前阶段来看,这还只是初始阶段,因此当前昆仑社区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本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的社区学者在探索社区建设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社区建设无论在理论都还不成熟,而美国凤凰城已经形成了一套鲜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这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美国凤凰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我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美国凤凰城的社区发展道路不一定适合我国,但凤凰城在城市社区发展方面所积累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汲取,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发展之路。

(一)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能

美国凤凰城的社区组织职责明确。在凤凰城的社区管理和建设中,市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社区居民各自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凤凰城社区的建设。没有政府分派的任务,社区活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释放,这就使得凤凰城社区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

社区组织职责明确是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凤凰城社区管理中各组织和机构的各司其职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应结合我国国情,努力使凤凰城的先进经验本土化。在我国政府依然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工作,导致社区依然承担着一些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而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自我发展,所以我国应完善立法,明确政府和社区各自的职权范围。政府要依法给予社区放权,例如,在昆仑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社区的职能分配,避免用经费控制等手段来施压社区,可采取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方式来加强社区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昆仑社区自身要加强本社区的理论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本社区居民公约的制定,明确本社区的职能、工作任务和目标,从这两方面着手,才能更好的促进西安市昆仑社区的建设。

(二)强化警民关系,搞好社区治安

美国凤凰城社区治安稳定良好,警察执法部门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加强警民沟通和警社合作。目前凤凰城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犯罪防范项目,当地政府经常会引导社区管理委员会利用经费,与社区居民一起实施犯罪防御。把社区的治安纳入到警务考核之中,加强警民配合,不仅扩大了社区的治安力量,同时也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目的。

通过对美国凤凰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发现,警察执法部门主要是以加强警民沟通和警社合作的方式展开安全防范工作,这对于我国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应结合当前社区治安状况的实际,加强警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昆仑社区建设中,应坚持多走访,多联谊,以此来赢得社区居民对社区治安工作的支持;做好驻社区民警和协警工作,让社区居民在社区警务室就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纷繁琐事;号召社区义工组建社区综合管理巡逻队,动员社区民众自觉地参与到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中去,以此来强化警民关系,争取做到群防群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加强社区治安队伍的建设及资金投入正是目前我国社区建设需要开展的新任务,这不仅是增加社区协警数量和社区保安队伍,更重要的是一种协调的警民合机制。

篇7

垃圾是农民及其他人在生活生产中丢弃在农村的公共场所的各种废弃物。农村垃圾严重危害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农村的垃圾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农业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深入对农村居民垃圾处理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农村居民的行为特点,从而分析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有相对应的改进建议,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效。

一、祥云县垃圾处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祥云县垃圾处理的现状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分别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8.94%和46.63%。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和初中,分别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6%和52%。

调查发现祥云县村民的主要生活垃圾是餐厨垃圾、废纸皮、废塑料以及一次性垃圾。祥云县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桶,因为没有盖子会时不时发出一些怪味且招来大量的蚊子苍蝇。居住离垃圾收集点较远的村民会就近将垃圾倒在门口的干塘子边,或倒在庄边的沟里,或是倒在路边上。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垃圾桶中垃圾大多都运到某个地方集合起来填埋或焚烧。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村民反映村干部或者上级官员在村里面进行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或者宣传的次数屈指可数。祥云县悬挂的几个宣传横幅起到的作用很小。祥云县的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机制。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农民还依照传统处理垃圾的方式处理,比如就地焚烧。

(二)祥云县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民的环保意识却并没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调查中在被问到“如果走在路上,手里有垃圾会如何处理?”时。调查中在被问到“如果走在路上,手里有垃圾会如何处理?”时,有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手扔掉。。这说明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习惯并未随之改变,垃圾随意乱扔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而在日常生活中只有19.05%的被调查者对生活垃圾进行再利用。

2.垃圾处理法规体系不适用

现阶段涉及农村环境的法律、政策性条款并没有对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没有对农村垃圾防治提出要求,并且农村在垃圾处理方面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仍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只是在模仿城市垃圾处理模式,并没有考虑农村垃圾的特殊性,从而导致农村垃圾处理效果不佳。

3.垃圾理方式落后

调查发现,云南省大部分农村都采用简单填埋、焚烧或者直接回田等简单处理方式。简单的填埋就是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垃圾填埋到村里的坑洼处或河岸边,这不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还严重污染农村环境;运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对垃圾进行直接回田处理,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改变土壤性能,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些简单的处理方式与生态文明相冲突,不仅使农村周围的环境遭受污染,而且造成物质资源的极度浪费。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乡镇环保基础设施是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支撑,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提供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乡镇新农村建设中,有限的财力主要集中于道路、房屋、给水、供电等方面的建设,而垃圾处理、排水和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起步,严重落后于乡镇建设规模。

二、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需要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立法,制定乡规村约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应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欧盟,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还会记录在案。同时多重视农民的生活,完善好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门立法,特别是一次性使用商品的监管及惩罚力度方面。另外,在乡镇农村之间可以制定相关的乡规村约,明确规范村民平时处理生活垃圾的行为。

(二)提高居民素质,积极宣传环保知识

政府应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通过传单、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当地报纸、区域互联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里可以通过村广播、村通告栏、标语画廊,以及志愿者参与村社区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村民养成卫生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建立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

篇8

关键词:赋权参与 社区主导型发展 肃南县 反贫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裕固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一个靠天然草场放牧的传统畜牧业县。近30年来,肃南县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民生活大大改善。但由于其历史、地理、生态等原因,与本省及外省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比较,差距还很大,部分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相当低。肃南县为解决贫困问题,曾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目前扶贫效益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返贫、更贫的现象。因此,客观认识肃南县的贫困现状,正确分析其致贫成因,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既是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权利与机会:定义当代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

上世纪,我国反贫困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个阶段。这两者都属于“行政主导型反贫困战略”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从多年的扶贫效果看,存在以下缺陷(年渊,2006):扶贫规划由外来者进行,更多地反映了政府扶贫的宏观要求及规划人员的意愿;规划决策程序自上而下,没有贫困人口参与规划决策,致使项目不能反映和符合农户的要求,或项目缺乏可持续性;农村社区群众对项目缺乏拥有感,自我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致使反贫困事业遇到了边际成本增加、瞄准困难、长效机制缺失等新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由原来的文化、制度层面,向权利、能力等角度进行了跨学科的拓展,为贫困问题的研究开拓了视野。在当前全世界正遭遇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积极探寻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世界反贫困事业已出现了新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赋权、机会、安全”等新的理论观点和反贫困的主流方案。赋权理论对解决农民贫困最为现实的实践途径就是提出了“赋权”参与式扶贫模式。它以“赋权”为核心,利用政府注入的资源,在社会组织的协助下,扶贫对象充分参与决策和执行扶贫行为活动,全面介入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中。简而言之,也就是要赋予贫困人口参与发展、摆脱贫困的机会和权利。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民族地区开展的社区主导型发展(CDD),把以赋权扶贫理念为核心的参与式扶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社区主导型发展及其实践价值

社区主导型发展(Community Driven Development,简称CDD),是世界银行项目运营评估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反贫困治理模式。《社区主导型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这本书中将其定义为:CDD将对决策和资源的控制交给社区群体。这些社区群体经常与响应他们需求的组织和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包括当地政府、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中央政府机构。CDD是一条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经济活动、管理资源、保障贫困人口权益的良好途径(简小鹰,刘林译,2007)。

我国CDD试点项目自2006年开始实施,于2009年6月顺利结束。项目总投资600万美元,覆盖广西、四川、陕西和内蒙古四省(区)这四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60个贫困村。分别代表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丘陵地区、黄土高原和农牧区的贫困类型。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在生态脆弱的贫困农村实施CDD项目,以帮助试点地区减缓农村贫困和提高环境可持续性。项目内容包括社区小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社区发展基金、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改善。目前,从实践成效来看,CDD具有其它传统扶贫开发机制所不具有的优越性。

可以增强农民和基层社区民主的发展意识。社区主导型发展对项目信息的有效传播及随后的相关活动可以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促使他们为了争取项目和获取项目资源而行动起来;而后续的项目行动反过来又能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农民的发展意识。在选取项目和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农民逐渐学会了以组织化的集体力量实现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的实现又强化了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强化了社区团结,推动了社区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

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由于CDD主张赋权给社区农民,全体社区农民可以决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他们最需要的项目。而农民选择的项目实施以后,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促进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生态环境。

可以高效识别贫困人口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贫困人口积极承担起了识别自身社区核心需求的任务,实施项目由全体社区农民商讨提出,然后经全体村民投票通过,基本不会出现错位的情形,提高了扶贫项目对贫困人口需求的瞄准效度。

为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搭建了平台。首先,在社区各项程序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县项目办必须无条件地一次性将资金拨付到社区账户上。这样减少了资金经过的环节,加快了资金的到位速度,同时也提高了资金对贫困人口的瞄准效度。其次,按照同一个项目的技术标准,村民自主决定的项目预算单价要比国家定额预算的单价低,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优先帮助贫困户和弱势群体。CDD的创新之处之一在于设立了社区发展基金,社区内真正困难的农户可以申请获得小额度的贷款。而那些贷款产生的利息又计入社区发展基金,从而让基金滚动起来。获得贷款的农户要按时支付利息和准时还清贷款,以让更多的农村困难户受益。

可以形成一种反贫困的长效机制。社区主导型发展所带来的农民和基层贫困社区反贫困能力的增强为形成反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可能,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外引资源维护机制、内部资源动员能力以及社区内社会资本状况的变化则为形成反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

肃南县贫困特征及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征

1.贫困面广。2001年肃南县有马蹄、明花两个重点贫困乡,共14个行政村1792户7166人,占全县农牧村总人口的28.36%,其中:明花乡贫困户1234户4939人,马蹄乡贫困户740户2963人;2009年贫困乡贫困人口减少到4939人(包括返贫人口),贫困面下降19.6%,但其困户有243户,1542人。2010年肃南县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角度考虑出发,计划将皇城、祁丰、大河、康乐、白银等5个乡镇全部列入重点贫困乡村。目前,肃南县共有贫困村73个,在各乡镇均有分布。

2.贫困程度深。2001年明花乡贫困户人均收入1450元,马蹄乡贫困户人均收入1800元;2009年,贫困乡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0元,但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特困户就有243户,1542人,远低于2009年国家极端贫困线785元的标准。

3.返贫现象严重。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贫困人口数量在减少的同时,因灾、因病等原因而返贫人口增加,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4.贫困人口反贫困意识和技能差。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区域文化。受落后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影响,部分贫困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当数量的贫困户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

1.原有扶贫开发模式忽视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偿救济式扶贫,并不能真正使穷人摆脱贫困,相反,使部分穷人陷入越扶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甚至使穷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开发式扶贫也没有使农民拥有摆脱贫困陷阱的能力,反而出现了农民持续边缘化的现象。

2.部分扶贫资源难以准确瞄准贫困地区。在一些地方,各部门在扶贫时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导致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实现规模和集约效益。一些扶贫项目被放在非贫困地区,区域差距越来越大。在一些地方,扶贫的工作目标开始异化,其目的不在于消除贫困,而是为地方政府获取更多的资金。

3.贫困人口的意愿和话语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社区内部基本上实行的是党支部的决策管理模式,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在不少地方,许多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务,比如修路修桥、通电通水、农技服务、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等等,几乎都靠政府来推动。

4.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贫困人口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如何尽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并使他们成为反贫困的中坚力量,已成为反贫困的迫切要求。

肃南县贫困地区实施CDD的对策建议

由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目前的扶贫体制及具体的操作层面问题等原因,肃南县贫困地区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今后的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引入社区主导型发展的理念。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与村务管理能力的建设。如果没有较强能力的农村社区自我组织和服务能力,“无人理事,无章理事”的现象将成为农村CDD的难题。因此,要形成服务型政府扶持引导下村民自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形成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权力制衡、信息公开的乡村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提高贫困人群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通过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有效益的发展,使社区所有成员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培育和发展乡村社区民间组织。与当地政府、私人企业、NGO、中央政府机构这些与响应他们需要的组织和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可弥补政府和社区居民所不及,从而形成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村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格局。

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随着农村社区主导发展的深入,迫切需要发展和壮大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者,是社区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让农村人才缺乏的局面得以缓解。因此,要尽快地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社区工作者,使他们成为CDD的中坚力量。

整合扶贫资源,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扶贫部门在推动CDD过程中,发挥自身综合扶贫开发的机构、人才、经验和信息等优势,整合扶贫开发的增量和存量资源。进一步促进区域、行业和社会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扩大CDD外延和覆盖面。在原有项目基础上扩充科技、教育、卫生等子项目,积极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综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新路子,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通过持续的社区发展行动,形成政府帮助群众,群众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使村民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集体意识空前发展,并形成一套崭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年渊.参与式方法在甘肃贫困地区的应用实践分析―以徽县麻安村为例[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

篇9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2304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3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化进程也大步前进,然而城市的垃圾产量逐年攀升,垃圾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整体不高,末端处理能力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1]。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已达1.74万t/d。然而,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方面,依然艰难。巨大的生活垃圾产量成为阻碍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目前,卫生填理仍旧是北京处置垃圾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几十年的填埋处理,使得北京市几乎无地可埋,加之地价逐年攀升,实现垃圾有效减量已迫在眉睫。北京市在2012年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但在垃圾分类部分依然没有细化问题,可操作性不高。同时,持续增长的人口及巨大的垃圾产生量仍然困扰着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2北京市城市垃圾管理现状

2.1垃圾产量及清运量趋势

垃圾数据的统计工作对于城市垃圾管理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开始于1979年,主要由城市环境卫生部门负责统计。表1是北京市2004~2011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等相关情况。

表1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概况

年份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万t495.46536.93585.13619.49678.82669.13634.86634.35生活垃圾清运量/万t405.86454.59538.32600.93656.61656.12632.98634.35无害化处理率/%93.896.092.595.795.798.296.998.2常住人口/万人1492.71538.01601.01676.01771.01860.01961.92018.6年人均产生垃圾量/t0.330.350.370.370.380.360.320.31日垃圾平均产生量/万t1.351.471.61.701.851.831.741.74注: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12》[2]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北京市2004~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以平均每年12.76%的速度增长,即由2004年的405.86万t增至2008年的656.61万t,增加了61.8%。几乎是直线增长。这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象相一致。

多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一直是混合收集,垃圾分类成效并不明显,资源回收利用率很低。但是由于近年北京市逐步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控制计划,并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增加净菜进城量,同时了限塑令等多种规定,因此,2009年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首度出现负增长。并在2010年降至632.98万t,2011年为634.35万t,相比2010年,增幅为0.2%,说明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已基本趋于一个稳定阶段。从图1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产量近几年来的走势。

图1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清运量对比趋势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王 挺: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研究环境与安全

2.2垃圾分类、收集及清运现状

2.2.1垃圾分类

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把城市生活垃圾分为6类: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目前,北京市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类粗分的原则,分为可回收物、厨余(餐厨)垃圾、其他垃圾3类。按地区属性不同,分为居民小区(3类)、单位餐饮区(3类),单位办公区及公共场所(2类),如表2所示。

2.2.2垃圾收集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在社区收集的方式依据房屋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①平房区,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垃圾箱或是垃圾桶,居民可以随时投放垃圾。这些垃圾箱中有些

表2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

分类类别一二三细类可回

收物其他

垃圾厨余(餐厨)

垃圾地区

属性居民区单位餐饮区办公区及公共场所注:资料来源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工作网站

标注了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北京市的平房小区的生活垃圾目前基本上还都是混合收集。②在楼房区的垃圾收集方式大致有3种:第一,仅在每栋楼下或每个楼门外设置一个或一组垃圾桶;第二,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每层楼的楼道内再设置一个或一组垃圾桶;第三,在整个小区内只保留少量垃圾收集点,而撤掉每栋楼下的垃圾桶(可把这种方式称为“定点收集”)。从2010年试点开始,北京市要求小区取消每层楼内的垃圾桶,以第三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这种方式在开始的时候确实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降低了监管成本,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推行。从时间上看,前两种收集方式由于监管成本很高,不可能定时收集。

2.2.3垃圾清运

垃圾清运的主体主要有4种:物业、清洁公司、街道环卫队和区(县)环卫队。主要清运出社区中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垃圾)。在多数情况下,小区的厨余垃圾由区环卫服务中心下属的环卫队从社区直接运往厨余堆肥厂。在不同类型的小区内,混合垃圾的清运主体是不同的。在没有物业治理的小区,混合垃圾直接由街道环卫所负责清运。居委会负责代收家户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交给街道环卫所。有物业治理的小区,物业办会雇佣垃圾清运工来清运垃圾,或者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来清运。物业可以根据自身成本的考虑决定采取以上哪种方式,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在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支付上,是以居民到物业,物业再到所在治理区的环卫服务中来完成支付环节的。

2.3垃圾处理

目前,北京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31座[3],总设计日处理量为1.693万t,2011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34.35万t, 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74亿t,超负荷率为3%。根据表2中数据计算,2009年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和焚烧比例为85∶10∶5,2011年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和焚烧比例为69∶16∶15。

由于目前北京市土地资源的紧张,用地价格的暴涨,卫生填埋已经到了无地可用的程度。因此,北京市近几年逐步加大对垃圾生化处理及焚烧处理设施的投入,以改变以垃圾填埋为主的末端处理方式。

纵观三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 卫生填埋是最常用的且处理量大。同时其技术成熟、运作简单, 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大、选址极为困难。焚烧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将垃圾量减小, 同时还可以回收热能, 但是由于国内大部分焚烧厂产生的烟尘和二英类物质超标, 导致处理厂周围大气污染严重, 影响人们健康。堆肥法的资源化程度较高, 但是堆肥周期长, 卫生条件差, 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恶臭, 垃圾堆肥产品肥效不高、产品销路不畅[4] 。加之北京市市民强烈反对垃圾焚烧,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困扰北京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实现北京市生活垃圾源头消减就变得极为重要。

表3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分析

年份无害化处理厂数无害化处理能力/(t/d)无害化处理量/万t卫生填埋堆肥焚烧总计卫生填埋堆肥焚烧总计卫生填埋堆肥其他焚烧总计无害化处

理率/%2011154221120802650220016930429.699.294.5623.298.22010153220120802400220016680445.479.389.1613.797.020091621191228080060013680548.127.868.7644.498.2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2]

3主要问题

3.1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在垃圾分类收集过程中,源头分类最为困难。究其原因,首先是分类回收设施设计不合理,太过于粗放,使人们在分类丢垃圾中很茫然,不知所措。比如当前街道上普遍设置的垃圾桶,基本上都是分为两类: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也有的划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机垃圾以及其他垃圾。不管是怎样的分类,普遍存在着除了图案基本按照国标执行外,在颜色上五花八门[5]。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垃圾组分也日趋复杂、多变,可回收物不再仅限于以前人们认识的那几种。如果垃圾分类过于简单,收集设施依然粗放、标识不明确,那么人们还是难以去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何谈垃圾分类。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对垃圾分类收集的理解程度不够,参与率较低,使得北京市垃圾分类之路依然艰难。

3.2收运体系不健全

当前,废物资源回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存在大量零散的、不正规的回收运输机构,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垃圾收运,但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建立专业的、庞大的回收运输体系。垃圾处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源头分类到末端资源化是一环套一环的,不能有所间断,必须形成一条连贯、顺畅的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垃圾被合理地、高效地处置。同时,垃圾处理不能永远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只有政企分开,将垃圾处理形成一种产业化链条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6]。当前,城市环卫部门承担将垃圾从社区收集并运送到垃圾处理站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关注有没有及时把垃圾清运走,并不注重垃圾的资源化。 此外,城市中还存在大量拾荒者和不正规的废品收购站。但是,他们只是分散在各个角落,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其贡献能力也相当有限。

3.3资金投入不足且不合理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工程师徐海云指出[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水平长期过低,运营费用不足,历史欠账较大。尽管自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卫领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国债资金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新建了一批垃圾处理场(厂),显著提高了我国垃圾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水平。但横向比较,1990~2010年,平均每年只有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2%的资金用于环卫设施建设,而生活垃圾处理投资只占环卫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在“十二五”期间约为2636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占建设总投资的占65.6%,约为1730亿元(含“十一五”续建投资345亿元)[8];收运转运体系建设投资351亿元,占13.3%;存量整治工程投资211亿元,占80%;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09亿元,占4.1%;垃圾分类示范工程投资210亿元,占8.0%;监管体系建设投资25亿元,占1.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垃圾分类、收运和监管体系的投资加起来才占总投资的170% 。这明显是本末倒置,如果垃圾能做源头有效分类,资源化,减量化,那么进入末端最终处置的垃圾量将大幅度消减,且现有的垃圾处置设施也就能完全消纳减量后的垃圾量。

4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好北京市的垃圾危机,不是需要再建更多更大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及堆肥厂,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垃圾处理的前端、源头上,去有效减免垃圾的产生,促进垃圾源头分类,加强收运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对策。

4.1完善垃圾分类制度

4.1.1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要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出清晰、准确、易于投放的分类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垃圾收集设施,抽象的分类类别概念不利于公众的理解和操作的实施。国内外成功的垃圾分类类别划分都非常细致,如在我国台湾,大学教学楼内一般设有5~6个大垃圾桶,桶身分别标有“铝箔包、饮料包、塑料类、金属制品、废电池回收区、玻璃空瓶”等字样,另有小桶标有“便当盒丢弃桶”[9]。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如德国的粗分类、日本的细分类,合理规划分类区域,实施粗细分类结合的方式推进北京市垃圾分类。

再者,在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设计及布设中,要明确集中设置原则,依据人流数量及区域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居民社区,人口集中,垃圾成分复杂,应以垃圾粗分为首选。针对一些常见、回收价值高的、方便积攒的垃圾,例如报纸,饮料瓶等,可不单独配置收集容器或配置小储量容器。在一些公共场所例如公园、各大景点,每天的人流量巨大,但是其垃圾成分相对要更简单些,为了促进垃圾分类配合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这些地方可以依据垃圾成分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收集设施应集中设置,集中管理,并在造型上多下工夫,让其更简单,更直白,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

4.1.2统一垃圾分类、回收标识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8)行业标准规定,城市生活垃圾依照所属类别可分为14种标志。这些标志是垃圾收集设施及相关商品包装,应依据这些标识对相关设施及产品进行标识,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分类垃圾收集设施。但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收集设施过于简单且常常标识不清楚,其次在商品包装上也很难看到相关分类标识。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在这两方面上加强管理,尤其是商品上必须标注相应的垃圾分类标识,这些回收识别标志可以极大地帮助人们判断垃圾的类别,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从而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效率。再者,要合理应用文字、图案、色彩等手段,增减分类的可识别性。

4.2完善垃圾收运监管体系

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衔接的收运网络,扩大收运覆盖面。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垃圾收运模式逐渐向中心区靠拢,这些区域可以纳入城区收运体系。对于城郊区/县,一般都有自己的垃圾处理设施,为扩大垃圾收运覆盖面,可以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收运全覆盖。需要健全收运体系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配套相应政策、落实建设和运营经费。同时完善密闭、环保、高效、节能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并陆续开始淘汰开放式以及现阶段存在的简易方式。

4.3完善垃圾收费,加强资金投入

多年来,北京市对单位只收取一贯制的垃圾清运收费,而对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收费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垃圾处理费用开始按垃圾的产生数量进行征收。这个方法的实施,可以采用垃圾处理费单独统一向单位社区征收的方式,也可以与水费、电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垃圾收费制度完善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而且可以使实施垃圾处理的企业有合理的利润,还能通过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增强人们的少制造垃圾的意识。

推行积极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城市垃圾事业管理中。由政府投资转变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因此,政府应出台有吸引力的融投资政策。同时应该优化投资配比。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技术实力强的地区)在考虑垃圾治理问题的时候,大都习惯性地寻求高科技、高投入、市场化(尤其是应用在末端处理设施等硬件方面),而往往忽略了这三种策略与实现垃圾治理的整体目标之间是否完全吻合,能不能达到垃圾前端治理的目标。这样把大量资金都投在末端处理上,建更多的填埋场,建更大的焚烧厂,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最好的方式是把大部分资金投在前端、源头阶段,促进垃圾有效分类,高效回收利用,这才能从根本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4.4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参与度

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及其重要意义。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再回收利用,同时减少城市垃圾处理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让公民参与进来,去置身处地感受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市政府应该具有更深远的眼光,必须把学校垃圾分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紧抓。比起社区垃圾分类,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更易展开,更易管理,更易落实。尤其是针对北京高校:数量多,人数广,知识层次高,更适合做垃圾试点,它的影响力远超过社区。学校就是一个小城市,做好了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那么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就不再难办,实现垃圾减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石传基,李振轩.浅谈垃圾围城及其对应措施[J].科技致富导向,2011(36):111.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王艳,付哲.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改善对策与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4).

[4]王艾荣, 陈刚,于丽娜,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资源化对策[J].广东化工,2010,37(7):227~229.

[5]阎宪,马江雅,郑怀.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0(15):44~46.

[6]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篇10

1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基本趋于稳定,逐渐形成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及其他城市,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城市文化缺失等方方面面。

2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状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城市的核心地位,加强城市的辐射功能,这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主线。我国的城市管理紧紧围绕这一主线,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洗礼,城市管理的职能已十分明确,开始慢慢扭转过往“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旧观念,转而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力度,进行网格化管理,在原有市、区、街道体制上,逐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格局。

2.2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各城市管理职能得到不断深化,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但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2.2.1政府职能未能发生根本转变

(1)政府管辖过宽,职能膨胀。管了很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一是没有真正做到精简政府职能,抓大放小,遵循以往的面面俱到,导致职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二是城市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依然很多,过于精细。(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职能。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它的特点:一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机制容易产生企业与工人冲突、分配不平等、外部不经济、公共投资不足、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解决,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二是弥补社会主体作用的不足。社会问题应该由社会主体自己解决,社会主体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政府帮忙解决。因此,政府只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即可,在城市管理中,适度放权,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3)政府职能运行机制不科学。首先,城市公共决策机制不完善。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针对政策而言,真是千真万确。科学城市公共决策应该是在准确、完整、及时掌握主客观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团体作用,凭借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做出的决策。而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决策机构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内部的信息处理和调研部门,缺乏城市社会信息的客观性,主观随意性较大,无程序可言。

2.2.2在管理方式上,运行机制落后、呆板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已逐步深入,但其改革的步伐还是明显落后于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原因在于并未摆脱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政府管理仍旧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政府的社会行为是尽其保姆式的服务,对社会事务事无巨细的一揽子统管,承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使政府无法从日常公共管理中解脱出来,专心做力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监督执行。

2.2.3缺乏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

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城市管理也不例外,要由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脱离出来,树立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抛弃以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狭隘思想,确保城市管理可持续进行。

3东莞城市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3.1东莞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东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城市管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东莞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了提升。(1)逐步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东莞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小县城骤变成如今的大都市,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抓大放小,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东莞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3)加强城市管理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更加注重城市管理中的宣传工作。积极扩大城市居民的知情权,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其自身责任感及荣誉感,使其对所居住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管理开拓新篇章。

3.2东莞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深化改革,尽管东莞市的城市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荣获了一些国家级荣誉称号,城市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但问题依然存在。(1)人口膨胀,整体素质偏低,影响经济整体向上运行。东莞市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农业县级城市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城市,主要是靠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支撑。在此过程中,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东莞城区,他们党中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东莞经济转型升级,大部分人因专业技术、技能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东莞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阻碍了东莞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所谓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目前东莞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城市管理局,明确其管理职责和任务,实行建管分离。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行政管理与依法管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执法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严重阻碍了东莞城市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3)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目前东莞经济转型正处于攻坚阶段,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高素质的人才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文明和责任意识,会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当中去,从而促进城市管理进一步发展。

4公共管理发展及城市管理的运用

4.1公共管理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角色不断膨胀,传统的官僚体制己难以应付各类经济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化、国际冲突、信息革命、环境保护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因此,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风格向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十分自然,在此背景之下新公共管理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致使政府管理改革的直接原因。当代西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不一而足,但基本是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进行的:一是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缩减政府职能,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二是充分利用市场、社会和公众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物力、财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削减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各国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意义上,公共管理理论己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典范。

4.2公共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1)建立多元化的公共组织主体,实现机制共享。积极推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既有政府组织、准行政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以及企业等。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将公共服务民营化,加强市场竞争,降低经费预算。(2)明确政府城市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划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城市管理既包括政治经济职能、也包括文化和社会职能,但其主要为社会职能。因此,在其实施管理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属性,把精力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积极吸收利用市场经济特点,适度放权,将部公共服务业务让渡给社会团体、企业,甚至是个人,从中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3)改变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效率。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城市管理中也是一样,只要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不管是政府部门的还是私人部门的,我们要加以吸收利用。公共管理认为企业管理中实施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都可以为借鉴使用,通过当地城市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甄别,去伪存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公共管理视域下东莞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5.1树立市场意识

在城市管理中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为此,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管理城市的深层观念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应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意识。把城市管理推向市场,以间接的手段,主要通过宏观调控与适量的政府投资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为城市纳税人提供协调与服务。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以一个矛盾协调人、服务者的身份在城市各个企业、团体、市民面前,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5.2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

从公共管理角度,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促进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社会化。让一些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及个人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为政府提供服务。政府从中进行引导、协调和监督。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社会,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从1984年起有计划地开展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实行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分开,大力发展和培育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和社区公众自治组织作用,促进城市管理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城市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5.3促进城市城市管理社区化

进行城市管理放权,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管理结合的体系框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4推进城市行政审批快速化

在过去的五年,东莞各重大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和直接落地改革成效凸显。水陆口岸“三互”大通关改革减少企业一半以上手续和时间,“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五年精简行政审批项目512项,向镇街(园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46项,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政策63项。

5.5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

管理技术和手段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物质基础。东莞进一步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组建市政务服务办和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加快市镇实体办事大厅和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建设,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进一步深化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以承诺制为核心的项目直接落地改革;完善商改“宽进严管”体系;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认,让市民逐渐从“排队办事”变为“手机办事”、从“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腿”,逐步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建立电子政府,走向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作者:蒋满华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翠玲.东莞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湖南省常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编.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人大工作,2002(02).

[3]王道平.东莞30年:一个沿海开发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55.

[4]东莞市委党校课题组.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研究[R].东莞:东莞市委党校,2008.

[5]姚迈新,谭海波.新公共管理理论视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一一制度、治理主体与文化视角[J].探求,2010(2).

[6]任裙.文化公民权与当代城市治理策略[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0).

[7]盛广耀.城市治理研究评述[J].城市管理,2012,(10).

[8]孙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杭州实践[J].国家治理,2015(14).

篇11

近年来,随着公共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各级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模式,也随之涌现出为企业、居民和社会组织等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各类办事机构、窗口、场所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衍生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本文将这些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建设运营的机构,统一称之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一、当前宁波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宁波各县(市、区)政府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不断强化平台功能,优化平台运行,提升服务质量,着力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职能部门还在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站所开设了一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窗口。随着这些实体平台的逐步建立,宁波的行政审批、社会事务、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基本实现窗口式、平台化服务,基本呈现出实体办事平台与网络互动平台并举、线上咨询与线下同步办理的发展态势,为方便企业和居民群众办事,提升全市整体政务服务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面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任务和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以及对照国内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标杆,宁波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还不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照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宁波部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综合统筹和功能提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推进。如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多由当地政府部门各自牵头,自行进行建设。一方面,由于职能部门职能职责所限,一定程度上造成多头投入,重复建设等问题,浪费了人力、财力等资源,影响了行政服务效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综合统筹,也造成部分平台功能交叉或功能缺失,公众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二)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尚需提升

目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传统的政府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国务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互联网+政务”的新要求。最近,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都已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并直接延伸到基层,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环境与效能。从宁波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各县(市、区)及其乡镇(街道)已经接入了浙江政务服务网等虚拟平台,但由于职能分散,造成功能不全,而且目前各政务网络公共平台功能还主要以政策信息、工作动态、解答咨询为主,能网上直接申请和办理的业务还不够多,信息化手段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运用还不广泛,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整合还不充分。

(三)与深化“放管服”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重硬件装饰而忽视服务功能、服务内涵的提升。各级政府在指导和考核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硬件设施达标水平,对服务质量和服务绩效的考核还缺乏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转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对于正在推进的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而言,“放”,就是要给基层减负、松绑,该放的权限、能放的权限,要坚决放到位。同时,也不能简单“一放了之”,要做好“放”后的服务保障,要充分考虑基层承接的能力。权力下放了,人员编制、经费、配套制度等都要同步保障到位,给基层更多的自,使基层能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工作。“管”,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要把“管”与“考”有机结合起来,该考核的还是要考核,但要加强考核的归口和出口把关,要充分尊重地区差异,不能简单“一刀切”。“服”,就是作为上级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基层做不了的事,不断创新上级机关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和工作载体,主动帮助基层协调解决难题。从基层的实践情况来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制度创新,本质上是通过把原来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行政审批、为民服务等事项,集中起来进行归并合并,精简审批流程和环节,缩短服务时限,拓展服务功能和领域,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优质高效。这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一)按照“最多跑一次”目标,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总体布局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既要体现和贯彻上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也要结合本地的需求实际;既要重视平台服务场所、硬件设备的投入,更要重视对各类平台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研究;既要综合考虑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性质、服务半径、服务对象、服务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设计,还要在功能和场所上,体现“一场(网)多用、一人多责、一窗多能”的综合利用导向,切实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效益和服务效能的最大化。以鄞州区为例,目前已建成的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大多由党委或政府部门各自牵头,一些平台建好之后,效用发挥得还不够好,有的平台之间,服务功能类似、服务对象趋同。为此,建议选择合适的时机,对现有的各类实体性、虚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资源和功能整合,引导各类职能单一的行业性、专业性平台向综合性平台转型,鼓励实体平台向电子网络平台延伸,从而推动由简单的窗口受理平台向集受理、办理、咨询、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互动平台拓展,着力构建区级综合性平台与行业、专业性平台互联、实体平台与网上平台互通、现场服务与网上服务互动的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二)树立多元合作共治理念,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有限政府。当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管理职能将逐渐弱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将随之不断加强。因此,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也要逐渐改变过去对一切服务事项大包大揽的做法,树立起“有限责任、有限平台”的理念。对于一些属于便民服务类、生活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等可以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解决的服务事项,如民生咨询、社区便民服务、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养老助残服务等,要按照能放则放、能购买则购买、能外包则外包的原则,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事实上,鄞州区在2009年就已经在养老助残等领域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政府购买的实践。因此,建议在总结上述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多的领域,让更多的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平台来承接政府的服务功能,不断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篇12

[关键词]

毛概;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在大学中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摆脱“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在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思想概论的自主学习模式,而挑选怎样的网络资源,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是毛概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毛概的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概述

简而言之,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为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规定好学习内容,并且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评价工作。自主学习则转变了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是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并完成,因而不受外界的过分干扰。这种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体现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与把控者。

2.毛概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思想概论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有关思想的研究在我国进行的时间长、成果多、文献丰富,学生可以在图书馆、互联网、网络图书馆等地方找到诸多可以信赖的史料、材料,因而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使得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具备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概论内容本身以思想认知领域的内容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权利也比较自如,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换言之,与理工科、史学等多种学科不同,学习思想概论不需要掌握特定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程度更高。正因为以上两点原因,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思想概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来说发挥程度更高、难度更低,这就使得自主学习具备了基本条件,能够得以实施。

二、毛概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资源应用

1.网络图书馆资源的应用

网络图书馆资源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最容易接触到的网络资源,而这一资源的品质也是相当高的。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图书馆的网站都接入了多种的网络图书馆资源的入口,具体来说,有期刊资源、电子期刊资源、超星资源、电子书籍资源。如果要自主学习毛概,大学生完全可以在网络图书馆上找到诸多可以利用的材料与资源。如果想从整体上对思想进行把握,以便有序展开后期研究,那么学生可以通过独秀下载阅读《思想概论》的电子书,而且,在这里还可以搜索到几个不同的版本,以便进行对比阅读。同时,学生可以在独秀中搜索到与思想形成相关的史料,对思想进行的评价的书籍、专著,以及相应的论文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以直接在页面上复制,快速搜集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素材并进行保存。如此一来,学生就掌握了大量的材料,能够为全面了解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与铺垫。在对思想有了最为基本的了解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课本的例题,在网络图书馆中搜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和思想相关的内容,了解当代学者对思想进行的最前沿的研究。为了找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关键字检索,查阅近年来相关的一些期刊、杂志和报纸。同时,学生可以按照年代进行排序,了解国内研究的最新动向。一般来说,万方和中国知网提供的服务相近,与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内容也有一定重合,为了获得有效资料,学生要学会查找、筛选研究文献。除了登录自己学校的网络图书馆之外,学生也可以尝试登录一些以党史研究、思想研究著称的学校的网络图书馆。这些高校建立的网络图书馆内或许会有比较珍贵的史料、资料,对学生全面挖掘思想、拓宽学习思路有着重要的作用。

2.BLOG+RSS模式的应用

RSS,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是一种RSS基于XML标准,在互联网上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和投递协议。RSS搭建了信息迅速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简单说来,RSS使得“订阅”成为可能。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浏览,找到与学习相关的BLOG主页,或者通过关键词搜索进行订阅。订阅之后,与自身兴趣相关、目标相关的内容会根据内容源的更新情况实时推送到学生的电脑终端上,便于阅读和学习。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来说,这种模式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还使得合作性的自主学习模式成为了可能。在BLOG+RSS模式下进行毛概课程自主学习主要采取这样的模式:学生结成学习小组,通过分头、多方进行网络搜索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找寻BLOG资源,然后根据自身的研究需求进行订阅。同时,小组内部的学生们还可以共同使用一个BLOG,通过订阅、共享的模式,在这一个BLOG内部分享各自掌握的信息,同时进行原创内容的。如此一来,就使得更多符合内部研究需求的内容能够集纳到BLOG内部,同时,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念、心得、所得等也能够实现及时,从而有利于推动整体研究的不断进步。此外,通过跟帖、评论等形式,同组内的学生能够在BLOG里面进行探讨,模拟出虚拟的学习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得毛概的自主学习更加具有互动性。虽然BLOG本身已经日渐被微博、微信所取代,但是BLOG+RSS模式的应用对现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BLOG内容较长,保留了内容的深度,与BLOG便捷相结合,使得整体毛概学习在内容上更为精准,在使用上更加便捷,更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3.慕课、公开课的模式的应用

“慕课”起源于国外,从实践上看,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Wiley教授基于wiki发起的一门名为“Intro-toOpenEducation(INST7150)”的网络开放课程是这个课程的“鼻祖”。“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可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利用了现代技术,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扩大了学习的范围,使得学生能够面向更广阔的天地进行知识的汲取。从形式上来说,慕课与公开课是比较相似的,两者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在线授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进行寻找和收看,从而将课堂搬到自己的寝室、家中,进行在线学习。对自主学习毛概的大学生来说,目前可能会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到与思想概论直接相关的慕课、公开课课程内容,因为相关课程国内开设得还比较少,主要是以国外的课程为主。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国外大学的公开课课程,大致了解思想理论研究的思路,为学习思想概论做好总体方面的引导,以便开辟更新的学习方向与思路。而同时随着我国慕课的不断推广,应当会有越来越多的与毛概学习相关的慕课资源上线,这样对未来毛概自主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

4.论坛、社区、网盘资源的应用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来说,论坛、社区、网盘资源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论坛,如小木虫论坛、铁血社区等,都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板块,学生只要进入到相关区域中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一定与自身学习相关的内容,当然思想概论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找到。同时,部分论坛、社区会提供一些网络图书馆中检索不到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都以附件的形式或者上传网盘的形式提供下载路径,只要用心寻找,学生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内容,并可以进行下载。除此之外,论坛和社区都有留言板、站内信的功能,对一些有针对性的、特定的思想概论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这里信息征集答案,一般都会有论坛、社区里的朋友进行解答,学生即便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也可以获得一定思路和方向上的指引,从而有利于解决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这一方面来说,论坛、社区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这种功能是其他网络资源难以取代的。其实,现在很多网盘资源、云资源本身就是庞大的数据库,如果自主学习毛概的学生经常使用这些资源,不妨在其中进行关键词的检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以上有关网络学习资源的阐述,大学生应当对思想概论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首先,网络图书馆、BLOG+RSS、慕课、公开课、论坛、社区、网盘等具备不同的功能,能够形成不同的模式,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学习平台,提供给大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为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同时,要认识到的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也会给一些缺乏选择判断能力的自学学生造成一定困扰。因而,大学生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排除能力,以便在进行思想概论课程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合理选取网络资源中的精华部分,摒弃不适合自身个性的部分或者不符合自身观点的部分,做到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因此,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更具备个性、自主性和深入性,如此才能够将毛概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作者:王跃勇 王辉 单位:湘南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空间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号:XJK014CGD083);湘南学院2013年院级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专题讨论自主学习模式研究》(湘南学院院发[2013]240号文件)

参考文献:

[1]李勇.BLOG+RSS模式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