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主流的云计算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金项目:项目标示(2015年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ZC15XJ053)
G434
在病毒猖獗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存储的安全可靠越显重要。而信息安全的问题在专业人员欠缺的学校特别突出。云计算能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云计算的出现,为学校的实验室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当前云计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云计算作为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热点,其投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是存在巨大优势的,也是未来教学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云计算架构与传统架构的优势对比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虚拟机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这一特点决定了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云计算能把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机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计算服务。
与传统架构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相比,云计算架构模式下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更突出的优势:
1.降低运维成本
教学资料以及常用教学软件都存储在“云”端,用户只需要通过客户端登陆云服务平台即可使用这些资源。不需要使用本地资源,只消耗云上服务器的资源,对于多媒体教室客户端的硬件要求很低,只需要一网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也能轻松管理云上资源。
2.硬件使用率高
资源的消耗集中在云端的服务器集群,对服务器的硬件使用率高,云计算的自动调度策略以将资源占用在集中的服务器上,对未使用的服务器下电,减少能源消耗。
3.资源共享
云计算的多媒体平台可以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可以明显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避免重复建设,更好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4.安全可控
各种专业的团队管理教育资源集中存储在云服务器上,采用专业安全防控措施冗余存储、容灾机制等服务器技术。在云服务器后端存在统一的入口,在入口服务器采用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软件,可以避免木马、病毒等入侵造成数据丢失、破坏。
二、云计算在多媒体教学中的相关技术分析
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可分为三类: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台作为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软件作为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各种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关键技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单个CPU模拟成多个CPU,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互相运行而互不影响。虚拟化技术分为两类,即Type-I型和Type-II型,架构分别如图2-1。
当前主流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有4个:Microsoft的Hyper-V、Citrix的XenServer、VMWare的ESX以及开源Linux的KVM。它均需要硬件的支持,以发挥软件分配硬件的资源特性。
2. Cloud OS开源软件OpenStack
OpenStack是一个旨在为公有云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的开源项目。从2012年推出到如今2016年,OpenStack已经吸引了超过190家公司和超过15000名开发者,已经14个版本,当前最新版本代号为Newton。
Openstack是一个松耦合的架构,由一系列离散的服务组成。主要服务如表2-2:
3.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环境系统架构
本文中,在模型环境搭建研究中,采用KVM作为Hypervisor,使用Ubuntu14.04作为宿主机操作系统。云OS采用了主流的开源openstack,作为资源管理和调度系统。对于多节点的OpenStack部署,一个个节点的部署显然耗时耗力,所以选用openstack开源社区的Fuel安装部署工具进行自动化宿主系统的安装和openstack的部署与配置。整个多媒体平台的云计算逻辑架构如图2-3:
三、云计算在多媒体教学平台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网络速度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对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访问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因此对带宽以及操作响应速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同步在线观看视频,网络速度过低导致卡顿,则用户体验非常差。因此整个网络布局需要更高要求的考虑和规划,网络设备和网络通道载体需要重新建设。
(2)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切换到云计算平台。
2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Web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作者:龙平 单位:和县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1 云计算标准化背景
云计算是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实现对各类异构网络的软硬件资源的兼容,通过这种池化的集群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应用的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是传统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结果。云计算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服务[1]。
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厂商根据自己的技术基础和理解来开发自己的云计算的模式,不同的技术和服务方式给用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的余地,但不同的产品之间没用互通性,使用了这家产品就不能选择别家,降低了互操作性和可靠性。许多与云计算有关的术语、技术接口,不同的公司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导致大量数据和服务无法再各个产品之间转移、共享,限制了当前云计算应用的服务范围[2]。因此,作为新兴技术,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建设统一的标准,而各自为政,很难发挥协同优势,不符合云计算最大限度资源共享、弹性使用的特征,那么整个产业将很难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2 云计算标准化的现状
对于云计算的标准化各个有实力的厂商都在积极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标准化的研究和推动,每个有实力的公司如Google、IBM、微软等都在标准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的一步。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标准化的组织和技术团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对云计算标准化的研究和指定展开工作。目前对于云计算的标准化的研究都是在云计算的概念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对于云计算的概念业界比较认同的是由NIST即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给出的:云计算是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供应与访问的、可定制的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的资源与能力池;采用按需使用、按需付费的模式[3]。
根据NIST对云计算定义的框架下,个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和技术团体依据自身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规划处各自在云计算标准化进程的主攻方向并形成了各自的云计算标准化定位。DMIF即分布式管理工作组是工业界计算机和电信行业的企业间合作组织,在云计算方面侧重IaaS及云互操作性接口标准的研究,推出了虚拟化管理标准VMAN,规定了服务器虚拟化、划分和集群以及虚拟化环境互操作性的产业标准OVF,并成立了OCSI即开发云标准孵化器,解决云计算环境出现的管理和互操作性问题[4]。开放网格论坛OGF了开放云计算接口规范并给出了API规范。SNIA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在云存储领域的研究突出,了云存储用例、参考模型和数据管理接口方面的草案,与2009年9月和OGF合作了云存储白皮书。OASIS即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和CSA云安全联盟在云计算安全框架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还有像OMG、OCC、TMF等国际组织在“云”的可移植性、互操作性、可重用的应用和服务的部署模型、大数据云参考模型研究,以及在帮助云用户、技术研究者和云服务提供者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和解决困难,促进云计算商业化,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各自的硕果。都相应的获得包括CA、Cisco、HP、IBM、微软、EMC等主流公司的支持和应用[5]。
3 云计算标准化的研究进展
NIST2009年成立的云计算工作组,目前该工作组主要运作SAJACC即标准加速促进云计算采纳项目和FedRAMP即联邦风险与授权管理项目。SAJACC项目通过收集云计算的应用案例,征集云计算的参考实现,并根据应用案例对参考实现进行测试,并在网站测试结果,并陆续收集应用案例、参考实现和规范、验证结果等,为云计算的标准制定指引方向。该组织成果得到了云计算主流公司和组织的大力支持。FedRAMP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和批准云计算的服务与产品,通过“通用安全风险模型”来对云计算解决方案进行批准,让各种云计算解决方案中云计算技术得到有效集成,这个项目对云计算安全研究具有指导价值[6]。
DMTF的成员包括所有IT领域的主要公司如IBM、HP、VMware、微软、Oracle、AMD、Intel等一百多成员单位,4000多参与者,横跨40多个国家的国家组织。该组织开发的标准在业界被广泛应用,使得各种系统、工具和企业解决方案具有互操作性成为可能。其中SVPC虚拟化工作组,集中了目前主流的虚拟机公司像VMware、Citrix、微软、IBM等,了虚拟网络、虚拟机迁移的标准即OVF,实现虚拟应用的无缝迁移,目前正在进行优化和高级特性开发。由于各个公司竞争,虚拟机的文件格式没有统一,导致在不同的平台间迁移虚拟机前需要对文件格式进行转换[7]。目前该标准通过ANSI的审批,成为美国标准,后续还要申请ISO的批准,进而成为国际标准。OCSI工作组2009年4月成立到2010年7月结束发表了关于应用案例和数据格式、参考架构和接口、云计算服务场景、服务生命周期等的三篇白皮书,为后续的CMWG即云管理工作组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价值。目前CMWG工作组按照Modeling和协议需求两个子组来制定IaaS的模型/协议需求和相关的API,由于得到了大多数主流IT公司的支持,因此该标准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应用[7]。
CSA目前运行的项目主要为云服务商、安全方案提供者、IT审计师以及其他关键参与方提供工具包,对私有云和公共云进行安全评估,提供通用接口和名字空间,允许云计算服务商对其架构、平台和应用环境进行审核、判断、评估和保证,并对其已授权的用户提供一个开放、可扩展和安全的接口和方法进行类似的操作。为云提供商提供基本的安全原则指导,帮助用户对云服务进行安全风险评估[8]。
当然目前还有其它像SNIA、IEEE、ITU-T、OMG等国际组织成立专门的云计算方面的项目,在关于云计算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网络存储、云计算相关IDC环境中以太性能提升、电信网络在传输、安全、业务方面对云计算的业务应用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9]。
4 云计算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从事与云计算标准化有关国际组织存在组织众多,研究的方向有重复,已经有不少组织通过共同支持的公司达成互通的共识。其内容包括虚拟化技术、云安全、云存储、云服务、云计算模型、云互操作性成为云计算标准化的研究热点。这些标准化研究方向都有为云计算建立统一标准的目的,来在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通[10]。
因此,云计算标准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共同的发展趋势:
(1)在现有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再发展,尽量继承和使用现有技术和标准,没必要另起炉灶。
(2)重点发展IaaS标准,从目前云计算标准领域来看,IaaS标准化需求最强,PaaS次之,而SaaS根据具体应用而定。
(3)互通和互操作性的标准制定是重点,云计算三大模式的各个层面将包括多个供应商,所有互通和互操作性是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共同目标。
(4)各个标准化组织之间需要密切沟通和协作,云计算标准化每一个具体内容需要多个标准化组织共同协商来完成。
(5)相关云计算的各个产业链都要积极参与到云计算各个环节标准 制定中来,为云计算国际标准贡献各自的力量[11]。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3.
[2]黎连业,王安,李龙.云计算基础与实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62.
[3][4]高林.云计算技术与标准化:云计算技术标准的全面概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13-115.
[5]翁,邱莉榕,李华昱.云计算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34-136.
[6][8]樊勇兵,丁圣勇,等.解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11-113.
[7]胡慧,王辉.云计算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软件导刊,2009(09):57-59.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13-02
自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云计算与图书馆”专题研讨会,云计算越来越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对云计算对图书馆的影响、云计算与数字图书馆存储问题、云计算与未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云计算在图书馆中面临的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图书馆界来说,研究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侧重研究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云可能使图书馆扩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另一种侧重研究云计算作为一种商业服务模式降低图书馆运营成本。云计算作为技术也好,作为一种服务模式也好,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一、国内外图书馆云计算技术应用现状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技术一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中心,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也是其必然趋势。图书馆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商、网络服务商等也纷纷开始了云计算应用的研究及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云计算、云服务为代表的网络服务时代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
当大多数图书馆人谨慎的探讨如何将云服务应用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之时,已有图书馆界先行者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其中,国外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界云服务应用先例主要要有OCLC的“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与DuraSpace公司共同启动的DuraCloud项目[1];一些世界著名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采用“云服务”来削减其IT技术部门投入并且增加工作效率。如哥伦比亚区公共图书馆、俄亥俄图书馆联盟正在使用Amazon公司的云计算、云存储服务来托管他们的网站和部分数字公共资源。美国科罗拉多州甘尼森的东部州立大学把两个Microsoft Access的数据库丛编流通,以及政府出版物管理移到了Google的云服务上[2]。
在国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三期项目建设,也提出了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即设计和开发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建多级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中心,为高校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同时为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数字图书馆云计算解决方案[3]。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厂商也纷纷拓展云服务应用,超星公司推出的区域云图书馆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目前在国内已建成区域云图书馆60多个,联入的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有600多家[4]。书生公司的云技术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的移动图书馆已经投入使用,并有数十所高校图书馆展开实测[5]。
二、高校图书馆与云计算技术的契合点
众所周知,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前提是网络和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较高的数字资源拥有率为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有所不同,寒暑假和毕业论文写作高峰期信息需求量差别很大。数字图书馆用户突然增多、访问量突然加大时很容易给存储服务器带来压力,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云计算超强的可扩展性契合了高校图书馆阶段性利用激增的需要。
另外,高校图书馆用户群特征比较明显,多为“80后”、“90后”读者,移动设备是他们常用的信息工具,移动交流和移动学习是他们主流的生活方式,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网络、技术、移动阅读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开展移动服务的十几家图书馆只有几家运行较好,而且很多服务都需要有高端手机设备的支持。云计算技术实现了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向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真正意义上的转变[6],不仅对使用者用户端的硬件设备要求较低,而且可以定制软件,使用方便,对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及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应用云计算需进行的前期准备
云计算的实质就是IT硬件和软件能够成为如供水供电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无需一次购置大量IT设备,配备维护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按需付费地从提供云计算的专业公司获取计算能力、软件运行、数据存储等服务。因此图书馆界有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利用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存储、计算、软件服务等服务,其形式上是图书馆的另一项服务外包。
高校图书馆在考虑信息资源存储、计算能力、软件服务等服务是否实施外包时,首先应根据自身特点、规模、层次确定图书馆核心业务。因为不管哪个行业,确定业务是否外包都应考虑该业务是否是组织的核心业务,组织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不宜外包的。高校图书馆应确保在不使其丧失核心知识、核心资源和核心技术等最终导致图书馆失去教育功能、文献保存功能和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基本职能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云计算技术可能在图书馆中应用的领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等技术,使图书馆摆脱IT的束缚,让图书馆人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7]。
与此同时,要提前做好图书馆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图书馆一旦接受云计算技术,就会面临怎样整合图书馆原有硬件软件资源,采用何种模式更为经济有效的问题。云计算技术把需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转化成了经营成本,云计算服务商的计价方式、数字资源利用率、读者习惯等都会影响云计算服务成本。因此,做好数据库访问量、下载量、工作人员工作量等的统计,可为计算云服务成本提供依据,有利于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需要及组织目标确定相应的云计算应用策略。
虽然目前主流IT界认为云计算模型具有处理规模化、管理集中化、功能开放化、存储海量化和客户端轻量化等优点 [8],但云计算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在应用云服务时还会面临可替代性、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不同云服务平台之间的互操作等各种技术与管理的问题,图书馆人对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个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也需有一个熟悉到接受的过程;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进步趋势不可逆转,唯有适应发展趋势,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正如范并思在《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一文中所说“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前景,我们可能失去重要的机会”[9]。
参考文献:
[1] 陶新权,孙青,王亚,栾毅,于捷.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5-58.
[2] 张凌超.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39-42.
[3] 王文清,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4] 史超.超星学习中心报告[C].“图书馆信息化学习与服务”研讨会暨“超星学习中心”报告会,2011-06-09.
[5] 引领图书馆服务新潮流书生移动图书馆上线周年纪[EB/OL].http:///?p=602,2011-08-06.
[6] 施海燕.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9,(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