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7 15:5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统计学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统计学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4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比较分析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找出有机化学最佳的教学方法。

一、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传统教学主要是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的形式(简称粉笔黑板),此外还有幻灯、投影、录像及实验或模型演示等辅助手段。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传承悠久,其优势在于,边板书演示边口述讲解,配合以师生眼神、表情或语言的交流,使教学节奏调控灵活,可以带动学生记录与思考,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所营造的那种良好的交互融洽的教学氛围,是至今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它教学媒体(或形式)难以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难以表达抽象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其它课程而言,涉及到分子结构以及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受传统教学授课条件的限制,对于有机化学中结构的内容,教师只能通过挂图、模型等来给学生演示,表达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动态的东西表达起来就更加困难。第二,传达的信息量有限。传统教学,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上,时间被大量浪费,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无法向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只能是通过增加学时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同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符。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与声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它的主要优点是:①可以使得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美观、清晰、条理、系统、适时适当,还可声像并茂,形象直观,活跃气氛与美化视觉,便于理解抽象理论,加强记忆。如有机化学在讲解分子立体结构的过程中,三位动画就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更生动的感受到分子立体化学的变化。学生的空间感更清晰对知识的理解直接。②传达的信息量大。比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讲解立体化学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需要在黑板上画多个示意图,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对化学键的断裂和结合进行多媒体演示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③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验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丰富感知材料,能够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

我们对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我院生物食品学院2007级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两个专业学生,两个班级学生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每个专业含2个小班,生物班80人,食品班80人。研究方法为:两班均采用相同教材, 相同教学大纲, 相同授课计划, 相同教师进行授课。生物班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食品班采用传统授课形式。期末由学院教务处统一命题,同一时间对2个班进行学习测验,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同时由教师设计出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由生物班、食品班两班学生不记名填写,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回160份,回收率100%,收集后对其结果分别进行测试平均成绩的t检验和优秀率的χ2检验,得出多媒体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向学生发送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形象直观、扩大信息量、与其他学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理论推导传统教学优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互动性更强。总体来说问卷调查研究认为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讲解分子结构,立体化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反应机理推导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四、有机化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综合来说,由于多媒体具有能够展现有机化学分子的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的特点,使得多媒体具有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但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切换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优势得不到体现;造成课堂上师生交流困难;室内空气质量差、光线太暗等各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有利于学生课堂记笔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课后总结复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等。我们不可能说哪种教学方法优于另外一种,只能说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单纯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均不能实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利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再现迅速等优点,同时要放慢节奏,适当增加信息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智能手机当中的即时通讯软件,比如微信,腾讯QQ等已经完全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融合,通过即时聊天软件的多种功能使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不在受到地域的制约非常的便捷,即时通信软件当中的视频,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功能也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的生动,与此同时即时通信对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1.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现状分析。

1.1智能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普及。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统计,我们国家智能手机的覆盖率和普及率就达到了百分之70以上,并且还显示了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百分之八十都安装了微信和QQ等即时通信软件,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成为了通信软件被普遍使用的主要媒介。

1.2现代化的通信即时工具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大家都知道,我们使用手机正常发送一条短信的价格为一角钱,还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但是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使用一兆流量就能够发送大约50多万的字数,二者相对比之后人们一定会选择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移动网络的需要,移动互公司还推出了多种流量业务套餐等供不同用户来进行选择办理和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师想要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较为困难,还需要教师进行实地的走访才能实现,最多也就是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现在出现了及时通信工具。教师就可以通过其进行及时的视频通话等交流,方面又快捷,省时省力。

1.3通信即时工具的功能越加的健全和完善。智能手机用户对即时通讯工具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各种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对应通讯软件也在不断的研发更多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现阶段的即时通信软件不仅具有进行聊天沟通和娱乐等功能,软件研发公司也在不断的对各种新功能进行研究和开发,比如文件传输与共享,网络电视和远程协助及网上购物的功能;通信即时软件的多元化的功能和作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都在产生着影响,同时也对小学的教学环境,教育管理措施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现代即时通信工具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具体作用。

2.1能够使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随着即时通信软件被广泛的普及应用,网络素质现已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当中的一部分,当代教师也应当具备良好的网络素质,这也是教师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展开网络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网络素质包含网络交际、技术运用、教学能力和网络观念素质,教师应不断的进行网络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网络理念,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网络技术,进而使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了解和熟练的运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通过适合的通信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教育指导,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传送图片,文件,语音视频等基本功能;在教师良好的网络素养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2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对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还能够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等如微信、QQ、微博等表达自己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看法,这些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于学生的网络素质有着提高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想要获得一些信息,就要进行上网进行搜索信息,浏览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加工;其次学生还能熟练地使用即时通信工具与家长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样不断的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过程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于即时通信工具的传输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功能比较感兴趣,喜欢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由于这些通信软件操作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进行一些功能的使用,学生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当中不断的受到其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要注意的是,应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使用通信软件,防止学生对通信即时工具产生依赖心理过度沉迷其中影响学习,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即时通信工具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3.为教育教学带来的改变

3.1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输。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资源传输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为,通过移动U盘或者邮箱发送的方法;两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费工费时,操作复杂还容易遗失,并且不能够进行一对多的文件资源共享。如今就可以利用QQ这种即时通信工具来实现远距离的文件资源共享与传递,当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加有对方为好友,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文件的传输,即使对方此时不在线上,也可以将文件改为离线传出,只需在一定时间之内,对方上线进行接收就能够完成文件的传输。还可以利用QQ群文件共享的功能来实现一对多的文件资源共享。

3.2使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利用及时通信工具对学生的语文作业进行多样化的设计。由于在一个班级当中,每个学生和孩子对于各种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背诵能力很强,但是默写能力却较差,一些孩子的默写能力较强但是背诵能力却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来布置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形式。

3.3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远程教育。教师不仅能利用QQ这一种软件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其它种类的即时通信工具来进行远程教育和指导教学,其能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地点和时间的制约,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教师能够利用QQ,微信群当中的语音功能对学生进行布置作业,生字发音和课文朗读等,利用一对一的聊天功能对学生进行课外的指导教学。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的视频发送给不能来上课的病假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每所学校亟需解决的教研问题,而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可以说各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它实现了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而所谓的“同课异构”实质上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立足于各自的教学经验,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研形式。

2013年5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一学期一度的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形式是由本校的陈老师与外校来的林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和表现;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在教材的处理和重难点的预设上,两位老师都有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重难点的预设策略上也基本一致,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其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和“自由放任”政策。从教学模式来看,陈老师的课属于目前我们学校正“流行”的“三环自主”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的前15分钟学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课中15分钟教师精讲,课尾15分钟合作讨论、课堂检测),而林老师的课则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下面主要从两位老师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影响和爆发的原因”的教学处理来讲讲。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表现

陈老师在事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中已有预设的思考题,此环节主要是由同组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金融、工业、农业和外贸方面来回答。这是“三环自主”教学模式中第一环的表现之一。而林老师则通过视频《大国崛起》片段、四张照片(《苹果一斤5美分》《农场主将积压的牛奶导入大海》《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们》)、数据材料(危机间的美国:股票价格下跌了87.4%;银行破产了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场破产了100多万家;国民收入减少了54.69%;进出口贸易下降了70%)、表格(《同1929年相比,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源自教参)将危机的表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感触很深,印象也很深。“历史”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亦可让人深思,而那些视频、照片、数据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林老师展示四张照片时,学生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牛奶都积压了,为什么农场主们不把它们分给贫苦的人?这一问,可以说是切入到这节课的一个概念问题――“经济危机”,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笔者认为只要再加上别的设问不失为一道很好的合作探究题,同时也说明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照片等资料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相比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却略显得“硬邦邦”。

二、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两位老师的设计是“异中有同”,“异”是指陈老师通过展示插图和文字资料(美国民谣、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关税战)来达成目标,而林老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并通过讨论来解决;“同”是二者都从时间、程度、范围和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来回答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国际和国内、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各有千秋”,但都应注意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认知能力。

三、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两位老师是“各显神通”。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给学生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结果得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但是,资本主义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空前严重,仅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

――杨宁一《历史新视野》

(2)据材料三,分析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给材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不难找出两对原因:一是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关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陈老师在导学案中有解释),因此该合作环节不够放开。

观察林老师的课堂教学,关于这一内容其叙述表现出“详”与“略”的结合:主要从直接原因着手,略讲根本原因,并结合表格和板书突破此重难点。在这些教学环节里,两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纵观两节课,“知识检测”所花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似乎有点美中不足。“知识检测”一般会被放在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或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其实,“知识检测”也可以在我们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进行,尤其是对解决重难点知识很有必要。因为高中历史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只是记不清了,所以适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亦利于深化知识。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虽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受益匪浅,对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代”与“传统”不能一刀切,“传统课堂”还是有其精辟、可取之处,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这节课林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未完成,但其生动的、有情有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课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地构建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训国.2009年高考文综专项训练.历史学习,2009.

篇4

[关键词]赫尔巴特 管理 教学 训育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篇5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只有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去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负责任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1]。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水平,因为语言作为课堂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率的关键。比喻法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将比喻教学法用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比喻教学法是一种打比方的方法,它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相联系。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事物,将其引申至未知或抽象的事物,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2]。恰当的使用比喻教学法,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比喻教学法的重要性

计算机硬件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学对象极其广泛,包含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对于处于这个偏远山区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一小部分同学会懂得计算机最基本基础操作,极度缺乏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就更不用说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又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知识,教师若是照着教材去讲述相关知识,往往会使课堂变的枯燥、无味;也使得学生无法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曾经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是深有体会的。这时候若是能够恰当的运用比喻教学法,把繁琐、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事物来描述,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极大程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比喻教学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1、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感知

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前,要对计算机系统有个整体的感知,为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对计算机系统给出的定义: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有机整体。硬件是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电子元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软件是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的功能和作用是评价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软件系统的发挥必须依托于硬件支撑,二者缺一不可[3]。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我们使用如下方法类比。

我们把计算机系统,比喻成一个人类,那么计算机硬件就好比人类的躯体,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计算机软件就好比人类的灵魂、思想。是比较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个人若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是不行的,空有思想和灵魂也要依托于健康的躯体,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计算机系统也是如此(如图3-1所示)。这种比喻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事物阐述了计算机系统的构成,软件、硬件的定义,以及二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关系。

硬件:计算机系统里看得见摸的着的设备躯体:人体内,看的见摸的着的器官

软件: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二者关系:软件的功能和作用是评价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软件系统的发挥必须依托于硬件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关系:一个人若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是不行的,空有思想和灵魂也要依托于健康的躯体,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学习

通过观察计算机,结合多媒体电教工具的展示,引出一部计算机从外观上看包含: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音箱、摄像头、打印机、扫描仪等,除了主机以外的设备我们称作“外部设备”。引出计算机硬件系统=“主机+外部设备”,主机=“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如图3-2所示)。

图3-2计算机硬件

懂得相关的知识体系,下面用比喻教学法来阐述相关知识,这里把计算机硬件系统比喻成人类的躯体进行讲述,具体如下: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的核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就如同人类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一样[4]。计算机的任何操作,都在cpu的控制下完成,运算器用来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的作用是分析指令程序、控制协调计算机各部件按程序指令工作。

存储器Memory:分为内存储器(内存)和外存储器,是一个记忆设备,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好比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当要用到的知识大脑里面没有或者忘记了,才会去查看书籍。电脑也是一样的,CPU根据不同的层级来访问存储器,先访问内存储器,然后才去访问像硬盘、可移动磁盘等外存储器。

输入设备(Input device):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如同比人类的眼睛和耳朵,是人类沟通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是计算机的终端设备,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如同人类的手和嘴巴,把大脑要表达的信息表示出来。

主板Motherboard: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连接线:好比人类的骨骼、韧带一样把身体的各个器官连接在一起。

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主板与各个硬件用的,电源线是电脑供电的途径,数据线是负责主板和各部件数据的传输。就如同人的血管和神经,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途径,养活身体的各个系统;神经负责把大脑和骨髓个兴奋传送到各个器官。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更好的来诠释比喻教学法(类比如表3-3所示)。

计算机硬件系统人类躯体(比喻描述)

中央处理器CPU:计算机的任何操作,都在cpu的控制下完成大脑: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

存储器Memory:记忆设备,存放数据记忆功能:记忆存放信息

输入设备: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途径眼睛和耳朵:获取外界信息的手段

输出设备:表达计算机的信息嘴巴和手:表达自己思想

主板:连接其他各部件骨骼和韧带:连接身体各个器官

电源线:为电脑供电的途径血管:养活身体各个系统途径

数据线:负责主板和各部件数据的传输神经:把大脑和骨髓个兴奋传送到各个器官

3、内存和硬盘的认知

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对硬盘和内存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内存是内部存储器的缩写,它是用来调取硬盘的数据供CPU处理,暂时存放数据。硬盘是外部存储器的一种,是用来储存所有的数据。我们用比喻教学法进行相关概念的阐述,如果把硬盘是仓库,那么内存就可以理解成来仓库提货的货车,CPU就象一个加工厂。仓库是永久性存放货物用的,货车只把仓库的东西运到加工厂进行加工,只是临时存放货物用的。经过这样一比喻,便于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内存和硬盘的认知(类比如下表3-4所示)。

四、使用比喻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比喻要以浅喻深,喻繁于简,喻体要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的。其次,比喻应当贴切、要能很好的阐述本体的特点。再次,比喻要用简洁的语言去阐述,化繁为简。最后,比喻要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是对比喻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形象生动才能吸引人,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在轻松中理解抽象、陌生的事物,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

实践证明,把比喻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教学中,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使枯燥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应不断的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去,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M]第1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2]徐学福论类比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篇6

一、引言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货币银行学》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矛盾

就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目的更多的侧重于:掌握基本的金融学范畴和理论、提高综合判断和分析金融现象的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分清主次,很多年轻老师对本课程的把握程度有限,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大与学生薄弱基础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尤其是现有的高考制度隔绝了学生对经济生活动态的联系与了解,薄弱的基础使得学生在刚刚接触经济金融课程时甚是迷茫,无从下手。

2、课时少与知识点多的矛盾。

作为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有些知识点需精讲,而有些知识点只能是提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来学习、巩固。

3、知识框架与课程安排的矛盾。

这点可以作为矛盾,但也不能完全称其为矛盾。课程的整体框架相对而言是稳定性的,但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死跟教材,必须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顺序上的改动,以利于后续课程的进行。

三、解决矛盾须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是“教”的主体,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因材施教

这分为两个方面: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

第一,首先将培养方案中的货币银行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顺序上做适当调整,其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时,需安排适当学时数阐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并建议学生课后翻阅相关教材。

第二,教材的选择。教材可以说是统计学专业本门课程的启蒙老师,一本适当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适当的更换教材,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本所谓的经典教材。

2、充实自我,充分备课

笔者认为备课充分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所在。作为一个教师,不论其口才多好,也不论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货币银行学是统计学的学科基础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要想在有限的和规定的课时讲好,使学生能了解如何学习本课程,教师必须熟悉所讲课程内容及其基本理论框架,了解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最新发展,同时要了解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和精炼地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也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体系讲清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不同。

(1)转换角色:引导者而非讲授者

教师主讲是上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主动作用,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

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来扮演这一角色。

课前,给出下次课所要讲授的章节及重点内容,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预习,以便上课时能更好的与教师互动。

课堂上,对于抽象的名词、概念不仅仅是给出简单的名词解释,更应该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之后,或者给出案例让大家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举出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然后加以分析,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后,教师可以多做课后辅导,例如与学生交流对某一事件的心得等等与学生互动,或者留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近几年,各高校已基本安装完毕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会要求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不断地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教师不应只是为了参加竞赛而制作那几节课程的多媒体,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此来增加课堂学习的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基础课,有部分理论知识,例如货币需求这一章中的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讲理论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那么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最后,为了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上来讲解其预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针对性的讲解,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老师的教育方式及讲解程序与学生的配合,自主性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是“学”的主体,学习货币银行学时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经济学素养是专业学习基础。

为了给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也为了给部分同学提供考研数学的前提环境,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时分配较多,使得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课程时,认为需要对部分理论做推导,看不进去课本,更没有心思在课外了解相关教学内容,这不利于教学,学生必须转变思想,认清数学与经济学时专业学习的基础。

2、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安排上放在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经济学知识薄弱,教师上课时可能会提前提出一些经济学名词,学生应该在课下及时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名词的涵义,不应该有排斥心理,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就不应该讲,或者认为课本上这些知识点放在后面,前面讲到可以不予理会。

3、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复习巩固。有疑问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做到将老师所讲转化吸收为自己所学。

4、多浏览一些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等),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动态,有目的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增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货币银行学教学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都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在“课时少,知识点多”的情境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综观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渊源深厚。中国的比较文学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候的中国古代比较文学虽有比较文学之实,但无比较文学之名,成就虽浩繁但却零散,所以在比较文学学科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古人有求‘通’的关照意识,却没有独立的专业意识”①,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比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西文化交流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打了西方文化大潮中的前站。它作为第一份在中国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由西方传教士郭士立编撰,创刊于1833年,终刊于1838年,其传播内容丰富,分别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天文学、经济学、政治法律、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很多内容都开了中国之先河,对中国的新闻界、出版界、文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打开了中国人看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子,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又注意比较中西方社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而所产生的差异性,虽然介绍、比较都较为简略,不够深入,但是这可以被认作是第一次系统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的期刊。

《东西洋考》中始终贯穿着编纂者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明确的比较目的。《历史》是《东西洋考》中非常重要的栏目,编撰者除了序、论之外,《历史》从创刊号起都是作为每一期的首栏刊发的,总共刊发了11期,这一专栏的标题是《东西史记和合》,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郭士立的比较之意。东史即中国历史,从上古传说中的开天地开始止于明亡;因为郭士立本为传教士,所以西史选用了《圣经》而没有选用通常所说的希腊神话,从上帝造天地万物和世人开始,止于英吉利哪耳慢朝(查理曼王朝)。而且他在这一专栏的序中说道:“与读者观纲目,较量东西史记之和合,读史者类,由是可观之。……善读者,看各国有其聪明睿知人,孰为好学察之,及视万国当一家也,尽究头绪,则可看得明白矣。”②此文虽是转述,但是这段话道出了郭士立设立这一专栏的真实用意,从此可以看出郭士立借用了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中“和合”的观念,目的是试图用中西历史比较的方式来促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但“此文却可以被认作中文著作中比较叙述中西历史的首次尝试”③。这一专栏在版式上分上下两栏,其中中国历史为上栏,西方历史为下栏。后来,郭士立又在丁酉年(1837年)七月号上发表了《史记和合纲鉴》,补叙了清朝历史和欧洲列国近代史。这篇历史文章同样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和合”的比较手法:“自至尧舜之时,自亚坦到诺亚,东西史记庶乎相合,盖诸宗族之本源为一而已,盖前后异势,疏密异刑,各族继私风俗,故史记也不同,但诸国之,如身之有四肢,血脉相通,而相关。兹史记之和合,结其聊络,及通疏远焉。”④进一步说明进行中西方历史比较,是为了说明中西方历史因风俗不同结果历史也不相同,但是宗族是同一的,所以他们不是蛮夷,也不是远客,中国人、西方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癸巳年六月号的《汉土帝王历代――西天古传历记洪水之先》、七月同六月、八月号的《汉土帝王历代――西天古传历记洪水之后》、甲午三月号的史记《万代之始祖》、甲午四月号的史记《始祖之衍》、甲午五月号的史记《洪水先世记略》、丁酉年正月号的史记《洪水后记》分别比较了中西方的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人的起源神话、征服自然的神话和歌颂美德、仁义、智慧的神话,虽说这些比较是简单的,但是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了中西方上古神话的差异性,通过这些差异性我们了解到了民族历史特征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民族精神的演变也会呈现不同的规律,但是祖先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关心着他的所属子民,教育他的子民向善去恶。在郭士立的论述中,德、仁乃是中西世界民族的共通性。

《东西洋考》的编撰者郭士立是站在世界文学的比较视域中来看待中西方文学的,他虽为传教士,但他精通中国文化,熟读儒家经典,喜好中国诗词,不止一次地刊登了李太白和苏轼的词,在癸巳年十二月号上还刊发了署名为汉士的《伦敦十咏》。编撰者在每期的刊物封面上都引用儒家经典,期刊当中多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解释一些事情。丁酉年正月号上题为《诗》的专论,在文中高度赞扬了李太白之诗作,称“李太白为学士之才华魁矣”⑤,但是又说“汉人读诵李太白国风等诗,而不吟欧罗巴诗词……欧罗巴诗书,万世之法程于是乎备,善意油然感物,而兴起。豪烈豪气于是乎生,精神勇发乐而不过无一理而不具矣……诸诗之魁为希腊国和马(荷马)之诗词,并大英米里屯(弥尔顿)之诗”⑥,推崇荷马为诗中之魁,米里屯的诗是“其词气壮,笔力绝不类,诗流转圆美如弹丸,读之果可以使人兴起其为善之心乎,果可以使人兴观其甚美矣,可以得其要妙也。其意奥而深于道者,其意度宏也”⑦。戊戌八月号上的《论诗》之文,阐述了对中西诗作的看法,且对两者的异趣有所比较,称“汉诗之义为六,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外国诗翁所作者异矣”⑧。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妙不胜矣”⑨。呼吁中国有知识的人,不应该只流连于本国的文学,眼光应该更开阔,去读读外国的文学,必定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流露出中国文学在有自己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同时,也应该引进、融入世界文学。

《东西洋考》在39期期刊中时时穿插有中西方比较的意识,譬如在癸巳年(1833年)九月号的《煞语》中论及比较了中西方关于灵魂的看法,西方主张灵魂永永远远不死不坏,并不像中国如范缜所主张的“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丁酉年(1837年)二月号的《侄外奉姑书》中就对比了中西方对待女子问题的不同。英人“产一子添丁,弄璋弄瓦不异,一均抚养成立,并无溺女及死罪,男女无别,父母一起眷爱之……设女学馆教之,以乐、唱、画、写、作文、识地理、认文理,可诵史记”⑩,在婚恋方面“恐媒婆斧柯,自不识佳女之性情”而“不用执柯,乃亲自造次成婚”,几句话突出了中西方婚恋的不同,中方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成婚,但是在西方则是主张自由恋爱。丁酉年(1837年)二月号的杂文中名为《本草木》的文章,比较了中西方对待科学的态度:“除非药材,汉人不留草木,至于禽兽,未看一本书总括其纲领,此又可怪矣。盖欧罗巴之士巡普天下阅草寻虫,甚究察其类别,知之,就用之,若论金厂,就诸山领之地方有之……国家勤民专务此事,觅新法用之。”大意是说中国没有自然科学,除了关注研究可以入药的草木之外,不关心其他的动物、植物,更不要说矿藏了,而且至今没有专门的动物著作,缺少西方专人专事研究观察自然科学和学习其他国家自然科学经验的热情。戊戌年(1838年)四月、五月、六月,分三期连载了《英吉利国政公会》,介绍了一种与中国封建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虽没有明确的“比较”一词出现,但与中国封建制度作比较之意溢于言表。还有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观念、社会体制等的不同造成的。

我们必须通过和其他民族的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学的特色,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英国诗人彭斯所说的“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予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我们就更会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特点。这样我们既不会强求自己比附西方的标准,但也不会以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一切而固步自封。通过郭士立系统的介绍和对比,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终于站起来“睁眼看世界”,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些全新的著作,如魏源的《》、梁廷的《海国四说》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而他们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东西洋考》的影响,其中魏源所受影响最大,“引用《东西洋考》的文字达28处,文章达24篇”,引用之时,对文字稍加润饰和删减,而且在引用的后面加了一些按语,申述了自己的看法。梁廷在《和省图说》卷一的按文中,引用《东西洋考》文字两处,一处说明“道光甲午,西洋人自称爱汉者,所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有《列国地方总论》”,引用文字600字,又称“西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云”,等等。在郭士立的这种世界视域的比较文化视野影响下,促使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地以世界文学的胸怀审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世界观念逐渐进驻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思想、眼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由原来的根据来自经典教条,唯书唯上纵向思维比较,由世界意识的不断增长,转向了横向多元思维比较。这种转变从后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在这种有意识的世界意识影响下,人们横向世界比较意识的逐渐形成,使这一时期和以后的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参考系和着眼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和以后的干将,由以前的恪守经典成规而逐渐转向注重中外现实。取法泰西、借鉴日本也因此而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考察这一时期人们的时论文章,最明显的是以往的传统纵向比较已经为中西、中日之间的横向比较所取代。凡是带有若干时代气息的论述,无一不引证泰西和日本作为其立论根据。据说有人对郑观应《易言》36篇统计,发现其中运用横向比较的文章多达30篇,占全书篇幅的83.3%,比较的范围也涉及30个方面的内容。此外,1893年以前的《申报》时论中,仅以“中西比较”为题的至少也有二三十篇之多。1907年,鲁迅发表了比较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论述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摩罗”诗人,称赞他们的反抗精神,试图给中国的文坛带来新声。这一切都在证明“泰西在变,中国安能不变?能行之于泰西,又何尝不可行之于中国?”在中国已成为一种共识。这些做法无疑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宽了中国文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为中国文学加入世界文学的格局加快了步伐。

但是《东西洋考》的编撰者在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时候,虽有明确的比较目的和世界文化视域,但是没有走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圈子,得出西方社会文明高于东方社会文明,东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西方社会学习的结论,有失比较的目的,比较乃是为了互补、互影、互取,最终形成世界文学,但是郭士立这种跨国家、跨民族、跨语种、跨学科的研究在那个年代仍不失进步意义,无论其是否有理论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它对中国比较文学成为有意识的专业学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我们应该公允地看待此刊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注 释:

①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爱汉者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这个教字是萧永宏根据《申报》时论标题的一个粗略统计。

萧永宏:《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主要特征和作用》,《社会科学》,1998(3)。

参考文献:

1.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8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1-01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篇9

在简笔画教学中可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设情景,如表演、故事等,迅速激发幼儿学习简笔画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到绘画活动中来。如在讲授生动的人物动态时,要使幼儿理解生动的人物动态就要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它是简笔人物画的“语言”。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幼儿示范了一段哑剧,然后要求幼儿根据我的表演,说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画出一组简笔连环画,并与幼儿共同命题。

二、普遍调查,确定幼儿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的起点准确定位,能够保障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面对学习起点落差较大的儿童,最好的办法便是“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首先要求老师对各个层次的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要求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小步子、小分量、逐渐提高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幼儿能力真正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把握方法,准确连点。

在强化握笔、坐姿的准确性同时更以连点为重心,将连点分解为:两点连线、三点连线、四点连线、十以内点的连线、二十以内点的连线。

两点的连线又从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设计为一个系列,分解及整合这一系列的内容。分解便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单一设计,进行训练。例如:图案的变化,在设计单元时先分解练习,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如草莓、苹果等食物逐渐到动物、人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图案,进行相应的变化练习;位置的变化则是从距离的长短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设计单元。例如:“小兔钻山洞”中距离的长短的变化从在山洞边上开始――稍远离山洞――远距离钻山洞一直将练习的纸张撑满为止,然后又从山洞这边跑到山洞的另一边(或上面、下面)进行空间位置的训练;线条的变化从直线开始训练――稍有弧度线的训练――弧度加大、加多训练――曲线训练――走迷宫的设计(从一个拐弯――两个拐弯等一直拐下去,从一目了然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来完成分解动作)。而整合便是将图案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线条的变化这些内容融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以“小兔钻山洞”为例的设计内容:①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直线连接;②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直线连接;③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④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大弧度曲线连接;⑤两只小兔距离较近,用小弧度曲连接;⑥两只小兔距离较远,用小弧度曲线连接;⑦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直线画出;⑧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曲线画出;⑨小兔钻山洞,从左往右用折线画出(线条从简单到复杂);⑩走迷宫:小兔钻山洞。更便于幼儿知识技能的巩固。

四、注重概括、描画线段及图形

注重概括的目的是要求老师在设计描画的图案时有意识用形状概括出图案的基本部位,为中、高段的归纳特征,组合图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描画为主的最终目标是“看点描画”,故在设计上从“线型”到“点”逐渐过渡,在图案的处理上也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五、观察临摹、构成图形

经过连点、描画线段、描画图形循序渐进的训练,幼儿的基本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图形的概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绘画的技能也有所提高,而此时的观察临摹能让幼儿仔细的了解怎样概括归纳基础部分,老师对基础部分的清晰概括更能让幼儿了解概括事物的内涵,从而达到看到物体能清晰概括主要部分的能力。

篇10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欠缺,前沿知识不足

文学理论是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对文学教学有指导意义,同时,文学理论又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作为一名高校文学教师在通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准,并且能够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把握教材,授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是,一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仅仅依靠走上工作岗位前所学的文学理论,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更新、改变,或是过于依赖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还有人认为文学教学只讲教材就够了,从事教材以外的学习和研究是舍本逐末。

(二)授课中有“偏爱”文学类型现象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了“偏爱”现象。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类型给予了过多的青睐,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讲解过细,而自己不太熟悉、不甚喜欢的文学形式便则很少讲解。的确,这是教师个人文学兴趣在不经意间地流露,但究其根源,便不难看出是教师以往知识积淀方向单一造成了这种现象。教师的这种青睐与淡化处理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类型重要性的认识与判断,会在学生心里形成“何为主要,何为次要”的消极暗示。因此,文学教师需要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三)对中国文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中国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本国的作家作品,并随时会把自己的想法或是困惑表达出来,希望能与老师进行交流。如,在学习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作品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中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可能会问出“老师,中国有和拜伦的创作背景相似的作家吗?”这样的问题来,而且刘炳善在其所著的《英国文学简史》这部教材中还直接提及了中国诗人李商隐。这就要求讲授文学课程的教师虽不用像比较文学教师那样对中国文学有系统的研究,但至少要对其有概括性的了解。目前的教学现状是,部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中国文学或是涉及文学比较方面的问题时,未能给出全面的或是引导性的回答,失去了调动学生积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

(四)“文学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英美文学教师作为英美文学这种特殊意识形态下产物的传递、阐释者,其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课堂用语的高度概括性与准确性。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用英语授课过程中,会偶尔出现词不达意、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个别不自信的教师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用大量母语讲授英美文学,造成了教学、教材两层皮的尴尬状况。而且,文学课程涉及的内容是纵贯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中涉及的语言也是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如: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体现了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及现代英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因此,教师需要熟悉英语的发展历程并掌握其演变规律,才能对文学作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将其深刻内涵介绍给学生。

(五)科研积极性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大任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教师除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应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要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而我们遗憾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知识缺乏探究的热情与激情,知识与教法得不到更新,也总结不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得自己的教学效果停滞不前。

二、对英语专业文学教师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主观原因

部分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失去了再学习的热情。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取得英语专业的8级证书及研究生学历,足以证明自己能胜任教学工作,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教学成功的保障。上述教师都把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定格在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主动分析自己是否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是否全面,即缺乏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客观原因

首先,高校扩招后,英语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疲于授课、背课之间,繁重的教学任务扼杀了他们继续钻研业务的热情、阻碍了他们在学科领域前进的步伐。其次,教师缺乏了解学科前沿信息的途径,部分高校图书资料引进缓慢,不能及时将文学领域的前沿信息带给教师。大量的教学任务更是将教师束缚在校园内,缺乏参加各类本学科进修班、研讨会的机会。就这样,文学教师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展着教学活动。

三、提高英语专业文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建设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文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把它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继续教育保障,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一)转变教师观念,牢固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学校要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为教师科研提供保障

社会和学校应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对教师自主学习给予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就社会而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多开展有关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技能的各类长期、短期培训活动,以满足教师能力发展的需求。从学校来讲,应积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做到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保障。教师科研是教师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学校应全力以赴为教师科研服好务,保障教师科研高效、顺利地进行。近年来,多数教师承担了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失去了科研保障,对此,校方应做好整体规划,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使其以轻松的心态、充沛的精力致力于科研活动中。

(三)引入学科前沿信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保证一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首先,学校的图书资料部门要了解教师的教学、学习需要,要定期引入专业方面的最新书籍。其次,学校还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文学教师做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的焦点以及最新的文学理论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针对讲座展开讨论,从而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篇11

关键词 疏血通 血塞通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2]。2006年4月~2007年4月我们应用疏血通治疗发病6h后至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并与血塞通治疗34例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7年4月本院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9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脑出血及其他颅内疾病,对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大面积梗死昏迷者不列入。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8~80岁,平均51.2岁。病程(65.1±6.5)小时,CT定位,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2例,额叶2例,颞叶5例,顶叶6例;对照组34例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9岁,平均52.6岁。病程(64.7±6.1)小时,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21例,额叶2例,颞叶6例,顶叶5例。

同时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型[1]。治疗组轻型(0~5分)6例,中型(16~32分)21例,重型(31~45分)8例。对照组轻型(0~5分)6例,中型(16~32分)21例,重型(31~45分)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梗死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6ml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连用15天,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脱水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用血塞通注射液(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0mg溶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5天,常规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判定,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7%。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5天、60天进行评分一次。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用(x±s)表示。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见表1),远期疗效比较(见表2)。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尿、大便常规,凝血因子、肝、肾功能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

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比较: 经χ2检验,( 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发病机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变窄或闭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变性、坏死。疏血通注射液是目前唯一的“水蛭+地龙”可以静脉应用的产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增加了一个选择。其科学的配伍大大增强了活血化淤的功能,集溶栓、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脑保护等多种作用机制于一体。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血通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促进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增加其活性及MRNA表达,表明疏血通可促进纤溶活性,不影响抗纤溶系统的稳定状态;增加脑组织SOD活性及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少MDA含量,减轻了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促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抑制Bax及Caspase―3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观察结果也表明,疏血通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肢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242

1 MFC简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可视化Windows平台集成开发环境,MFC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是微软公司对大部分标准Win32 API函数的封装,是面向对象的基础类库,利用这些类可以有效地完成基于Windows的程序开发。

MFC类库是C++语言与Windows的接口,提供了大量预先编写的类和代码。利用MFC编写程序的本质是选择该类库中合适的类,并调用其下相应成员函数来完成程序所需的特定功能。

2 MFC框架结构

AppWizard(应用程序向导)和Class Wizard(类向导)是Visual C++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向导组件。AppWizard可以用来生成一个MFC类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它以一系列对话框的形式来询问用户所建立的应用程序的类型和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选择自动生成应用程序的基本源代码;Class Wizard用来管理程序中的类、对象和消息,协助用户在应用程序框架中添加代码以完成具体的功能[2]。

整体上,MFC框架定义了应用程序的轮廓,并提供了用户接口的标准实现方法,用户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预定义的接口把应用程序特有的东西填入这个轮廓[2]。这种利用向导自动生成用来完成常规编程任务的源代码的形式,大大简化了Windows应用程序的设计工作并节约了设计者的开发时间。

3 MFC消息映射机制以及消息分类

3.1 MFC消息映射机制

MFC使用一种消息映射机制来处理消息,在应用程序框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消息与消息处理函数一一对应的消息映射表,以及消息处理函数的声明和实现等代码[3]。当窗口接收到消息时,会到消息映射表中查找该消息对应的消息处理函数,然后由消息处理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

3.2 消息分类

MFC中消息分为以下三类:

(1)标准消息。除WM_COMMAND外,所有以WM_开头的消息是标准消息。从CWnd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 (2)命令消息。来自菜单、加速键或工具栏按钮的消息。消息名以WM_COMMAND呈现。在MFC中,通过菜单项的标识(ID)来区分不同的命令消息。从CCmdTarget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 (3)通知消息。由控件产生的消息,例如,按钮的单击,列表框的选择等均产生此类消息,为的是向其父窗口通知事件的发生。消息名也是WM_COMMAND。

从CCmdTarget派生的类,都可以接收到这类消息[4]。

MFC中各派生类与接收的消息类型关系如图1所示。

4 MFC功能实现

4.1 功能介绍

目前,多媒体演示 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投影仪和大屏幕在教学、展示、会议、演讲等处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仍局限于键盘和鼠标,当用户想一边讲演一边标注时,只能局限于计算机旁,不能自由走动,当远离计算机时,虽能用世面上一些激光笔指示所讲内容,却又不能对所讲内容留下标记。基于以上缺憾,本实验设计了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用户能借助激光笔远距离的在投影幕布上进行指示的同时又能对指示内容进行相应的标记,利用摄像头采集激光的移动轨迹,运用OPENCV计算机视觉库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将激光点的坐标返回给MFC进行最后的实时绘图工作。以下重点阐述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中MFC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2 设计流程

功能流程图如图2所示。

4.3 获取桌面窗口句柄

本实现的目的是在大屏幕上激光笔所指示位置留下对应的轨迹痕迹,即需要在整个桌面上进行绘图工作。那么,我们需要获取到跟桌面相关的句柄,此后所有的绘图操作,都在桌面这个窗口上显示,而定义一个CWindowDC类型的对象意味着它可以访问整个屏幕区域(包括客户区域和非客户区域),满足了本实验的要求,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CWindowDC dc(GetDesktopWindow());//指示一个和桌面窗口相关的dc

4.4 设置线宽、颜色等信息

在MFC中,对资源的操作通常都是通过一个与资源相关的类来完成的。对话框资源也有一个相应的基类。因此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类与要调用的子对话框相关联(或者也可以选择程序中已有的一个类与之相关联)[3]。

本实验自定义一个设置线宽的对话框类CSettingDlg和应用一个已有的颜色对话框类CColorDialog,具体实现代码实现如下:

CSettingDlg dlg;//生成一个自定义设置线宽的对话框的类的对象

dlg.m_nLineWidth=m_nLineWidth;//将先前设置的值保留下来并显示

if(IDOK==dlg.DoModal())//

{

m_nLineWidth=dlg.m_nLineWidth;//当用户选择确定按钮时将线宽值保存起来

}

CColorDialog dlg; //生成一个已有的颜色对话框的类的对象

dlg.m_cc.rgbResult=m_clr;//保存上次选择的颜色

if(IDOK==dlg.DoModal())

{

m_clr=dlg.m_cc.rgbResult;// 当用户选择确定按钮时将颜色值保存起来

}

最后在View.cpp中的消息处理函数中按照用户的选择创建画笔,代码实现如下:

CPen pen(PS_SOLID,m_nLineWidth,m_clr);//按照上文指定的线宽和颜色创建画笔

dc.SelectObject(&pen);//将此画笔选择到设备描述表当中

4.5 绘图工作

完成以上处理工作后,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中完成OPENCV计算机视觉开发库的环境配置,并利用OPENCV处理后得到的坐标,在MFC中,使用dc.MoveTo()和dc.LineTo()函数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划线方式。具体实现代码不再累述。

4.6 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运行效果如图3所示

5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MFC的基本框架结构和基于MFC的激光笔辅助教学系统的界面设计。从MFC的实现步骤中可以看出MFC是C++实现界面可视化的核心,借助于MFC应用程序框架可以更加方便地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也便于开发更加复杂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车忠志,孙雪雁.MFC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09):9-12.

[2]杨建红.文档/视图结构的MFC应用程序基本框架分析[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04):25-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