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1-02
一、课标理解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本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它们之所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特别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方面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自然灾害的实例,如:汶川地震、台风海燕等,来加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上简单易懂,没有深奥的概念、原理等需要理解,但它却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剩下部分的内容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在结构上呈现了中国自然灾害三方面的特点,每个特点中都配有相应的图表及思考题,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图表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各个特点。此外,在本节的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大、农业灾情严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常听说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大多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并没有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更加系统、清晰地认识这些灾害的特点。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展示、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大国国情。
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地图分析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并能分析这些地域分异特点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因地、因时的防灾减灾区域观,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农业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形成因素。(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6个自然灾害带。(4)列表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难点:我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及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规律为难点。教师应结合必修课模块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成因、地貌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导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导案上主要呈现“课程标准”、“问题导学”和“优培导练”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设计意图: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用问题启思,生成新问题。)
2.导入。视频播放“台风海燕”,学生感受台风海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引入该节课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之一的台风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3.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多种自然灾害
PPT展示我国发生过的多种自然灾害,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叙述所展示的各种灾害的定义、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等,以便说明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要性。看图思考:除了PPT上所展示的这些灾害类型外,还能想到哪些在我国发生过的灾害类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台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从而有助于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之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PPT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全球板块分布图,我国的地形图。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主要原因(自然方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温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关于地形、降水、气候、板块构造、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形成的气候条件、板块位置、地质条件等这些致灾因子,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各种致灾因子所对应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举例,并在PPT上动态展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分布。问题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东南沿海:台风。探究延伸:进一步探究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灾害带?(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
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成灾人口多。根据来源于民政部的资料显示,不难得出:我国农业灾情严重。再以“安徽、江苏两省洪涝损失统计”为例,进一步举例说明: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问题探究: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
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四道选择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竞答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馈、记忆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2、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强。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痛定思痛,人们在深深地反思:我们对各种自然灾害到底了解多少?如何把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除了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即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珍惜和关爱生命的教育。
二、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地理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认清灾害发生的日益严重性,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培养其防灾减灾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意识。
2、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机制。通过地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机制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性,这些对学生如何防灾减灾极为重要。
3、地理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防灾减灾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了方便。高中地理教材涉及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地理教育在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教育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从时代的需求看,还是从地理的学科特点、当前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都是切实可行、顺理成章的。
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灾害教育的前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施灾害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灾害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并培养起学生富有责任感的防灾减灾行为。
2、整合教学内容,是实施自然灾害教育的关键。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如教师可在讲授地壳运动内容时,向学生说明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地震多发地带。而在讲述地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地震发生时,人站在地面先感到地下震动,然后才感到地面左右摇晃?”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纵波和横波的特点。遇到发生地震时。学生可根据大地震动的情况,立即判断出是否地震。
二、国家、社会迫切地需要防灾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台风、荒漠化、森林草原火灾等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些年来发生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冻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lO年云南干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新疆洪水、广州内涝等更是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第二,关注人口、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再看看我们的地理教学,问题多多。第一,课程设置。当今世界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的社会就包含有地理。而我国语文、数学、外语是核心科目,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占了总分的大部分。地理是小学科,一些农村中学,地理课由主课老师兼任,平时上课读读地理书,等到了期中、期末考试时就挪作他用,其实这已经是放弃了地理教育。第二,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高中版本的地理书对于各种地理原理、规律是浓墨重彩,而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是泛泛而谈,如浮光掠影,学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例如,江苏省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对自然灾害要求如下“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高中地理课程必修I(湖南教育出版社),关于地震只涉及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
四、地理课堂应该成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在讲话中就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又紧密结合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
因此,我们教育者也应该行动起来,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1.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地理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当前标准的不足。其中心应围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展开。透过地理课,学生应当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重要的是如何辨别灾害和防备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