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1-02
一、课标理解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本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它们之所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特别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方面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自然灾害的实例,如:汶川地震、台风海燕等,来加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上简单易懂,没有深奥的概念、原理等需要理解,但它却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剩下部分的内容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在结构上呈现了中国自然灾害三方面的特点,每个特点中都配有相应的图表及思考题,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图表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各个特点。此外,在本节的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大、农业灾情严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常听说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大多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并没有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更加系统、清晰地认识这些灾害的特点。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展示、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大国国情。
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地图分析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并能分析这些地域分异特点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因地、因时的防灾减灾区域观,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农业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形成因素。(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6个自然灾害带。(4)列表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难点:我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及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规律为难点。教师应结合必修课模块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成因、地貌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导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导案上主要呈现“课程标准”、“问题导学”和“优培导练”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设计意图: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用问题启思,生成新问题。)
2.导入。视频播放“台风海燕”,学生感受台风海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引入该节课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之一的台风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3.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多种自然灾害
PPT展示我国发生过的多种自然灾害,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叙述所展示的各种灾害的定义、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等,以便说明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要性。看图思考:除了PPT上所展示的这些灾害类型外,还能想到哪些在我国发生过的灾害类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台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从而有助于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之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PPT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全球板块分布图,我国的地形图。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主要原因(自然方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温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关于地形、降水、气候、板块构造、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形成的气候条件、板块位置、地质条件等这些致灾因子,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各种致灾因子所对应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举例,并在PPT上动态展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分布。问题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东南沿海:台风。探究延伸:进一步探究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灾害带?(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
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成灾人口多。根据来源于民政部的资料显示,不难得出:我国农业灾情严重。再以“安徽、江苏两省洪涝损失统计”为例,进一步举例说明: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问题探究: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
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四道选择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竞答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馈、记忆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2、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强。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到位。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就有约2万名学生遇难。许多孩子在地震发生时,因为不会逃生和避险而丧失了生存机会。
痛定思痛,人们在深深地反思:我们对各种自然灾害到底了解多少?如何把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除了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即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珍惜和关爱生命的教育。
二、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1、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地理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认清灾害发生的日益严重性,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培养其防灾减灾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意识。
2、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灾害的成因机制。通过地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机制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性,这些对学生如何防灾减灾极为重要。
3、地理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防灾减灾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防灾减灾教育提供了方便。高中地理教材涉及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地理教育在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教育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从时代的需求看,还是从地理的学科特点、当前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都是切实可行、顺理成章的。
三、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灾害教育的前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施灾害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灾害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并培养起学生富有责任感的防灾减灾行为。
2、整合教学内容,是实施自然灾害教育的关键。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如教师可在讲授地壳运动内容时,向学生说明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地震多发地带。而在讲述地震方面的知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地震发生时,人站在地面先感到地下震动,然后才感到地面左右摇晃?”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纵波和横波的特点。遇到发生地震时。学生可根据大地震动的情况,立即判断出是否地震。
二、国家、社会迫切地需要防灾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台风、荒漠化、森林草原火灾等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些年来发生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冻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lO年云南干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新疆洪水、广州内涝等更是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第二,关注人口、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再看看我们的地理教学,问题多多。第一,课程设置。当今世界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的社会就包含有地理。而我国语文、数学、外语是核心科目,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占了总分的大部分。地理是小学科,一些农村中学,地理课由主课老师兼任,平时上课读读地理书,等到了期中、期末考试时就挪作他用,其实这已经是放弃了地理教育。第二,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高中版本的地理书对于各种地理原理、规律是浓墨重彩,而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是泛泛而谈,如浮光掠影,学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例如,江苏省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对自然灾害要求如下“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高中地理课程必修I(湖南教育出版社),关于地震只涉及了短短的二十几个字。
四、地理课堂应该成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在讲话中就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又紧密结合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
因此,我们教育者也应该行动起来,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1.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地理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当前标准的不足。其中心应围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展开。透过地理课,学生应当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重要的是如何辨别灾害和防备灾害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35-02
98年长江洪灾、08年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一段段痛苦的回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次次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断上升。这些灾害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对付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理应包括灾害教育,不包括灾害教育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灾难。“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的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借助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向广大民众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一次重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取决于灾害自身的破坏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灾地域群体的承灾能力、抗灾强度和救灾力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学科,中学地理教学能够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向广大中学生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学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
从中学地理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当然,要做好灾害教育工作绝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中学生的灾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像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地理知识学习交流平台,成立地理兴趣小组,通过黑板报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根据生产经验和自我气象观测判断气象状况,往往由于判断失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极端的天气状况会严重制约农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使农民更加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极大减少了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1]。
1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现状
1.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气象监测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象服务工作正在向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于气候和天气作出准确分析,使人们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地区依旧依靠天气状况进行农业生产,天气状况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只有借助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才能够为农业高效生产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因为气象服务可以精确地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及区域,可以为人们采取防御措施预留宝贵时间,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当前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气象服务每年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人烟稀少等因素,给气象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极端天气灾害的预防,由于预测结果误差过大,给该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总之,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整体呈现良好局势,但是部分地区气象服务水平仍比较落后,需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改进,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讯,以促进农业高效生产。
2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汛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洪涝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涝灾害具有毁灭性强且不容易补救等特征,因此洪涝灾害预防措施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洪涝灾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农业生产工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及气象观测进行判断后采取洪涝灾害防御措施,由于预测失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气象技术,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气象信息作出精确判断,基于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暴雨预警信号及时出去,为农民进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在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抗旱工作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给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气象监测部门根据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气象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夏天作为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段,如果农作物生长水分不足会导致旱苗现象,因此在夏天做好农作物的抗旱工作极为重要。而现阶段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气象安全保障,不但可以对于极端天气进行预测,同时运用雷达技术对气象的观测,以及通过人工降雨等措施使作物的旱情得到缓解等,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
2.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在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中,除了具有对极端天气的预测作用,还包括农业灾害知识宣传的作用。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工作为对气象监测的气象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且对这些气象信息作出科学分析,同时将这些基础的气象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使农民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断提升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高效进行[5]。
3总结
本文通过对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众多气象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于极端的自然灾害防御工作预留宝贵的时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国芳.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32(6):130.
[2]田苹,叶泓麟.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4(11):63.
[3]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移动技术正在打破一直以来阻挡地域、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屏障。正如高通在‘大家准备好!’项目中为这些家庭所做的,通过与终端用户直接的互动来定制解决方案。”6月27日,美国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王翔在“大家准备好!”无线关爱计划启动仪式上感慨地表示。
“大家准备好!”3G移动项目是美国高通公司通过无线关爱计划,与制作著名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芝麻街工作室联合开展的,由中国电信提供天翼3G网络和下载平台。该项目包括一个HTML5网站,其针对移动平台进行了优化,可接受所有类型3G智能手机的访问;还包括一个专为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手机设计的本地化应用程序,为儿童家庭打造更加个性化的体验。该网站和应用程序还提供诸如寻宝和视频等有趣的互动游戏和活动,帮助家庭学习应急准备知识。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直以来是困惑广大地理教师的难题。由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课本较为枯燥且难懂,学生通常难以学会,所以教师就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应将高中地理的教学拉近生活,用通俗的例子和话语解释出晦涩难懂的课文内容。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更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针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该文提出以下4个观点。
1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现阶段中学生极其缺乏生活经验,一些广为人知的生活经验他们却闻所未闻。这样的学生让其生活化与学习生活相结合尤为困难,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匮乏。所以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了解生活经验的平台和途径。学生只有了解得多,才会运用多,所以笔者建议地理教师应时常为学生普及生活中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的原理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关注地理,也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增加生活经验,以便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这单元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一些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新闻,向学生展示了地震、山洪、海啸、台风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新闻,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阅读观看,自然灾害种类多,成因复杂,本来笔者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解释,但通过让学生自行阅读,笔者在简单讲解几句话之后,学生们便理解了这些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更让学生记住了当前存在的自然灾害的风险隐患。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将生活中的现实应用与题目相结合,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更加地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心中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一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运用生活资源,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我们身为教师能够应用在课堂教学上的资源和途径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在教学生活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和PPT,要丰富授课资源。有些教师备课十分认真,但是仅仅依靠一个课本或者是白底黑字的PPT很难使学生提高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地理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却是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的学科,更加需要教师更加贴合实际地寻找资源,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锻练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掌握得更加熟练,运用得更加娴熟。笔者有次讲解“四大渔场”这个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渔场的成因以及现在渔场被人们过度开发,笔者结合现实生活,从网上找出历年渔场的产量给学生做对比举例,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并掌握渔场知识。例如,笔者给他们讲现在虽说是“四大渔场”但实际上有两个渔场已经是名存实亡,纽芬兰渔场经过几百年人们的机械化过度捕捞,现在以及几乎名存实亡;北海渔场因为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渔场的产量以及受到严重的影响。经过笔者的举例,明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他们学习生活中自然也会学到这种方法。
3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起到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笔者看来,我们教师天天在口头上给学生讲述环保的重要性意义不是很大,我们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自身践行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够底气、更有能力去教育学生贯彻环保意识。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当中,对教师本人的要求必须要高,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去教育和指责他人,对待学生同样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模范带头作用,以德服人,说得再多不如让学生面对面学习,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环保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笔者在平常就非常注意一些小事情。有次上课给学生讲到“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开始给学生讲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同时还给学生讲述笔者平常的环保实践案例,比如从来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纸张之类,这次事情之后,笔者发现学生们也慢慢地开始学会了节约各种资源,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和严格,笔者意识到,只有自己做好一件事情,我们才能够要求学生,这样也才能使学生信服自己,去做一件事情也能够更加有动力、有积极性、有主动性。
4结合互联网资源,增强学生环保观念
对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大都是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之中,没有感受过恶劣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家长和教师在日常传输给他们的环保观念,这些学生也大都是不放在心上,归其原因还是没有见识过。课本上对一些环境的变化都是通过文字的叙述和图片的对比来反映,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地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寻找一些网络资源,最好是视频资源,在讲课时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在学生的心中敲响警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必修三《荒漠化的治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在课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中国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的之前和现在对比时的视频,让学生们亲眼见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同时,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库布其”地区荒漠化治理视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地区由正常到荒漠化,再由荒漠化治理成普通地区的整个过程,也同时向学生展示了破坏的严重及治理的困难。通过这样的视频播放,学生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到荒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理念。
5结语
经过以上观点的叙述,我们身为教师更应该明白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不是仅仅的教给他们书本上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中,由于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课本,才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他们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学会环保,将环保意识深如自己的内心,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方阳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2]宋加培.试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0(4):58-59.
[3]顾烽郁.浅谈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16.
[4]周松秀,吴晓娟.高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途径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3):77-82.
[5]王金波.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6]程晓颖.高中地理教学对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应对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7]于洪雷.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J].学周刊,2017(11):183-184.
[8]周德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33.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教育减少灾害的损失,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其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灾害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防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且山地居多,气象、地质、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灾害之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分布广,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发生频率高,1998年发生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自然灾害损失的不断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如何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是我国及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减灾目标的实现,减灾任务的落实、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救助技能的普及与推广,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是地理教育向应用学科发展的组成,是贯彻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重要体现[2]。此外,课程标准中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的内容标准,也规定学生应该对其达到相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
二、学生防灾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利用地理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对灾害的表面印象深入到对灾害概念、分布规律、发生机制等深层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地图法,结合地图讲授,有利于学生自我分析,掌握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训练他们的读图能力和地图思维。讲我国的气候类型时,当学生学习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结合地图找到其在我国的分布区,从而可以找到我国的季风分布区也是我国频发水旱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分析完毕,可以结合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这一实例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长江流域正好处于季风气候分布区,因此该地区容易发生洪灾,因此预防洪灾是这一地区的防灾重点。对于长江上游河道的整治,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利用发现法,可以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灾害地理的兴趣。最后,利用板书笔记法加强学生对灾害地理规律性知识的记忆。
(二)学习灾害地理知识,掌握技能、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从而促进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地震灾害时,可以先利用演示法,放一段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地震模拟实验室,感受一下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该种灾害的发生、发展特点,然后利用发现法,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在这种灾害来临时,人类该如何躲避,从中学习到防灾技能。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遇到这些灾害时的逃生方案,并以作业的方式呈现。
(三)帮助学生掌握灾害自救技能。在灾害地理教学中,利用课本、地图结合的讲解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可以促进学生的现象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程度的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交际能力等。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3]。
(四)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贴切、自然、巧妙、潜移默化的灾害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全球的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积极的、长期的、稳定的,它对于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能起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而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4]。
通过搞好灾害防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未来建设者。
三、存在问题
(一)防灾意识低。以本人所在城市为例,乌鲁木齐很多学校防灾意识薄弱,对于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传播比较缺乏,但随着重大灾害的频发,各个学校也逐步引起重视,不断加强中学生的防灾知识的普及。
(二)防灾技能有待提高。学生对防灾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比较低,具有逃生意识,但受到生理年龄和心理素质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确认自己在灾害来临的表现,有具体的防灾技能训练,但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锻炼。
(三)学习态度不够认真,重视程度不够高。学校虽然已经将消防演习和地震演习常态化,但对于学生来说认知不够充分,总认为只是演习,又不是真正灾害来临,所以反应比较慢,个别学生态度不够认真,三三两两,手拉着手,有说有笑,严重影响了演习效果。
(四)有关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很多学生对各种灾害一知半解,获取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全面性;有些是因为没有专门开展知识讲座,老师在传播灾害知识时也是通过各章节渗透的,缺乏系统性;对于学生认为考试考灾害方面的知识少,同时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在的区域不会发生以上灾害,重视程度不够。
(五)获取信息多为图片、视频、缺乏体验。学生获取有关灾害的知识多为讲座、报纸、电视、网络和视频资料,虽然图片信息和视频资料很直观,但缺乏真实感受性,如在地震灾害中会出现纵波和横波,由于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足[5]。
四、建议
(一)重视灾害教育,提升抗灾能力。结合书本知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传授有关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各种灾害自身特点,有效抗灾,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能,教师应意识到灾害教育是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防灾技能也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灾害教育。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特征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的影响等,使得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且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有效地开展灾害教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区多地震灾害,因此对于该地区应加强地震灾害教育,学校应开办地震墙报、宣传地震知识,开展地震知识讲座、进行地震演习,这样对于我们这样的多地震地区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灾减灾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开展灾害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害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动手相结合,从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灾害地理教学。
(四)加强防灾演练教学活动。防灾演练教学活动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灾害教育方式,学校与社会、家长联合,开展防灾演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式活动,增强自身防灾技能,提高灾害教育学习效果。日本在每年的9月1日的国家防灾日,举行全国防灾大演练活动。我国在汶川地震后,也有专家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我国的全民防灾日。学校防灾演习包括课堂的防灾演习和课余的防灾演习。演习可以长期开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身心和活动能力,形成自我的防灾技能。尤其是地震灾害,由于其爆发突然,很那预知,是比较适合用这样形式开展教育的。
(五)建设学校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库。收集灾害地理教科书、灾害地理教学用图,灾害地理教学模型和标本,灾害地理图书资料、开展灾害地理学习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知识,从而运用知识减灾防灾。
参考文献
[1]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
[2]《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一定要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汛期及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及早安排好、布置好和落实好。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机构,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汛期及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二、突出重点,排查治理,落实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47-1
0引言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矿产勘查行业也发展的愈发火热,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矿产时代,而在矿产勘查的工作中,有一个工作对矿产勘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工环地质勘探,水工环地质勘探对调查一个地区的水文、环境、地理还有对于减少在矿产勘查中发生的事故和对这一地区环境的保护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水工环地质勘查为出发点,探究、分析其对于矿产勘查的重要性。
1什么是水工环地质勘探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水工环地址勘查,另一种则是近代水工环地质勘查。其中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分为以下几类:(1)水文地质;(2)工程地质;(3)环境地质。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不断的深化,在深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展,从而引出了比起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勘探更为宽广的一个领域――近代水工环地址勘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近代水工环地质勘探的分类有哪些,(1)水文地质;(2)工程地质;(3)灾害地质;(4)环境地质。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工环地质勘探工作的概述。
2矿产勘查中遇到的水工环地质勘探问题
2.1矿坑涌水
矿坑涌水一般发生于地下式的矿井当中,对地下式的矿井而言,工作时的工作场地非常多,而且处于封闭状态,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众多,一旦矿井中发生矿坑涌水的事故,地下工作人员是很难逃脱的,这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2.2冒顶片帮
在矿产勘探中,冒顶、片帮是两个不同的名词,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们两个同样属于矿产勘探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形是一种多山的地质类型,因此大部分矿产勘探的矿井都是位于高山当中,因此矿井当中的通道,巷道和作业面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山体的挤压而变形,而在变形之后矿道内部两侧的岩石、碎块会被破坏而不停地脱落下来,这样的现象在矿产勘探中被称作片帮,既然受到山体的挤压,巷道内部两侧的岩石和碎石会脱落,那么巷道顶部的岩石和碎石也一定会发生脱落和垮落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矿产勘探中被称作冒顶,因此这两种问题基本上是会同时发生的。
2.3自然灾害问题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地质类型非常特殊,属于多山的地质类型,因此,在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在我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等,而这些自然灾害当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在矿产勘探当中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财产损失、精神损失、最重要的是人员的损失,所以在矿产勘探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防范好自然灾害的发生,尽可能的降低因为自然灾害而发生在矿产勘探中的悲剧事件。
2.4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在新世纪我们越来越注重矿产资源的勘探,但在我们越来越注重矿产勘探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的遭受因为矿产勘探而带来的毒害与破坏,这种破坏有很多很多,比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地面塌陷,土地盐渍化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上的肆意破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同时也破坏了我们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些因为矿产勘探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3利用水工环地质勘探解决矿产勘探当中遇到的问题
3.1矿坑涌水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上文中提到的矿坑涌水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排水工程的措施进行防范,更好的改善我们的排水系统,来对矿井中渗出的地下水进行抽取,从而防止因矿井冒水而发生的矿井事故,除了应该改善我们的排水系统,在矿坑涌水的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应该提早的调查清楚矿井的水文地质、地下水了来源和地下水的水量,从而提前防范矿坑涌水。
3.2冒顶片帮
关于冒顶片帮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矿产勘探中提早勘察矿井所在地区的地质状况,从而减少此类事故所引发的损失和伤亡事故,提早进行矿井所在地区的地质勘查有助于我们了解矿井的构造,帮助我们知道应该再矿井的哪里进行加固,需要支架和支护,这对防治未来所发生的矿井事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3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
关于自然灾害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我们在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防护,比如:(1)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风险预警工作;(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的完善;(3)国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在现在的新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运用先进的新技术进行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的防护,比如:(1)地理信息技术;(2)遥感技术;(3)物探技术;(4)水质测试技术等等一系列新技术来进行对以上灾害的防护。
4结语
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军事实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正面临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因此我们的水工环地质勘探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为我们的经济实力,城市化进程、建设和开发做出一个很好表率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做出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工作。以上所述的文章正是对水工环地质勘探对于矿产勘探的重要性的一个分析,希望能对国家的建设,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的进步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暴雨、冰雪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自然灾害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从而造成电力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并引发大面积停电等突发性电力事故。
电网企业作为能源提供的基础保障行业,在遇到自然灾害、发生电力事故时,为控制灾害规模,满足救灾、减灾和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需要,必须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这就需要电网企业在灾难发生时必须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而应急管理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如何在日常和急需时有效的管理应急物资,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快速的到达事故现场,满足抗灾抢修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
加强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管理,必须先要了解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与普通企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
2.1 需求的不确定性。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难以预测,对电力设施的破坏程度和具体损毁情况也难以掌握,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使用范围、地点等不能确定。而且当自然灾害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常会伴随交通和通信中断的情况,短时间内很难准确的统计出受损电力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信息,更增加了电力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
2.2 需求的时效性。电力设施遭受损毁后,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影响,为此必须尽快恢复供电,以满足群众生活、企业生产和抗灾救援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需求地,也就是说物资的需求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才能发挥应急物资的效用和价值。超越时限也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2.3 需求种类多、数量大。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破环力强等特点,同时上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发生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对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品种多的特点。
2.4 非经济效益性。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物资管理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其明显的弱经济性。区别于企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应急物资追求的是时间效益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抗灾抢修和电力设施重建工作,经济性已不是其主要目标。
3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建立的,相关的法制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同样的,电网企业的应急体系也是在经历了南方冰雪、汶川地震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意识到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后,才开始加快建设步伐的。近几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电网企业围绕应急体系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电网企业应急体系雏型已基本形成。
应急物资管理是电网企业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应急物资储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网省公司也相应制订了本单位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对应急物资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结算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制度的宣贯执行和方案的实施,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各级电网企业大都设置了应急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流程,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已开始应急物资的实物采购储备工作。但从现有情况看,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对应急物资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已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应急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其开展应急物资管理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又没有真正站在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应急物资作用的角度去全面系统考虑问题、开展工作。
3.2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电网企业虽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的主管部门,但没有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也没有明确相应的配合部门及各部门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职能的交叉、缺失,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扯皮想象,大大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流程不顺畅。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但过于简单、笼统,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部门之间、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责任不到位,流程不顺畅,造成各项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3.4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应急物资的存储需要。为满足应急需要,应急物资存储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多,且要求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准确快速的从仓库中调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单位的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比较滞后,仓库面积小、设施简陋,仓库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作业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而且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应急物资仓库,现有仓储体系很难满足应急物资管理的仓储需要,部分单位虽已初步制定了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规划,但还没有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3.5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工作有待提高。目前,电网企业实施了ERP、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的日常管理相比,因其具有需求不确定性、时效性等特点,在应急物资的需求统计、调配等各环节对信息管理要求更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性更强、功能更完善、反应更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信息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电网企业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的对策
4.1转变观念,强化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电网坚强不仅体现在电网日常运行的安全稳定,而且体现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并尽快恢复供电。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具有强大的应急能力,完善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提升应急物资管理水平是增强电网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切实落实到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4.2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完善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按照“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理顺工作流程,让各部门及人员真正明晰应急物资管理“谁来做、何时做、做什么、怎么做”。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和专职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并搞好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加快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及调整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例行报告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明确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从预警、处置到信息的上报,必须服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
4.3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制定周密应急预案
电网企业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预防为先,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物资预警响应机制。一是要制定预警值守、应急处置等规章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传达与准确、及时规范,二是坚持预警值班制度,设立总值班室和专线电话,值班人员统一接报、调度、分类处理,在电网企业系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点、线、面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呼应的应急预警联动机制。
各级电网企业要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周密完备的应急预案。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事先的预防和模拟演练。
4.4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应急物资仓储体系
应急物资的及时快速到达是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重要保障。应急物资能否及时快速到达必将受到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设置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电网企业必须科学规划,加快建立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的建设步伐。
应急物资仓库规划建设时,根据应急物资仓库的性质、任务等,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性。要重点分析库址的地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市政条件以及与火源和易燃易爆的厂房、库区的安全距离。二是交通运输便捷性。为确保应急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库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干线,临近铁路货站货或高速公路入口,以缩短应急物资得运输时间,方便与其他应急仓库间进行物资筹集、调拨配送,以能够最快捷的向自然灾害发生地供应物资。同时,还要考虑应急仓库能够满足大型运输车辆和直升飞机起降所需的净空条件,保证在地面交通系统瘫痪时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构建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设施。电网企业在仓库建设时要积极引进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的控制实现整个作业活动的自动化,既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应急物流响应时间。
4.5开发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在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存储、物资存储、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相比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开发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将各级电网企业、应急仓库、物资供应商等全部纳入该系统中,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该信息管理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里,可以实时反映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依托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灵活调配各电网企业储备的应急物资,从而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和电网综合抗灾应急保障能力。
4.6 设计优化应急物资管理的运作流程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必须对其管理的运作流程进行认真思考,对运作流程进行设计优化。根据应急物资的特点,可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资协调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应急物资需求端,各个环节间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实时回馈信息,将物资需求者的需求及时准确传递给物资供给者,并将物资供给者所提供的应急物资加工分类后配送到受灾区。其运作流程示意图如下:
五 结语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相信随着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视和认识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也必定会在今后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