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5:5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分析化学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微型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但在实际高职教学中,结合基础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改革工作还未引起充分重视,得到普及和推广。本文在提出微型化实验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础实验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并探索了实验实现微型化的改革发展趋势。
1.实验微型化概念的提出
微型化实验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外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后来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微型化学实验就是用极少量的试剂在微型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可以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排废量,缩短实验时间,且比常规实验安全可靠。因其具有节约资源、现象明显、安全快速、污染少等优点,是对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变革,使得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推广成为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2.实验微型化改革的必要性
微型化实验有着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成本降低,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相比常规实验,微型化实验降低了对场地的要求,原料试剂的用量只相当于常规实验的几十到几千分之一,能耗、设备投入节约能达到70%以上,实验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2,使得实验成本大为降低,教师可以给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改变过去高职院校学生实验动手率低的局面,从而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设计。
2.2实验简化,学生参与的兴趣被激发。微型化实验不是对试剂的简单意义上的减量,而是一种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性的变革,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的目的。有了低成本的微型化实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就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以充分开发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微型化学实验还可以大大简化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周边就可以找到微型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用到的某些仪器的替代品,为实验的开展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在实验操作上,微型化学实验省去了常规实验中复杂的仪器装配、拆卸和洗涤,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完成,减少了时间对实验开展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微型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更愿意通过实践来进行有效的探究。
2.3排废降低,实验环境得以优化。常规化学实验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反应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弃物质的量非常少,“三废”的处理也更容易,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实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环境更加放心,学生在实验时也更加大胆、放松,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化学研究。同时由于实验药品的用量减少,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剧的总量明显减少,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把危险系数降至最低。所以微型化学实验能够使环境污染、实验设施损耗和安全等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更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其社会效益显著而长远。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易于开展、现象明显、节约时间、节省试剂、减少污染、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等特点,在经济、环保和教育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微型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3.大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和常规实验有机结合,建立新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微型化学实验多在点滴板上做点滴实验,这样就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试管、离心试管及胶头滴管的取液、滴液、放置等基本操作技能,一些常用的升温、加热、搅拌、沉淀分离等操作也仍需做常规实验。因此,只有把微型实验和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才可扬长避短,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和科研的能力。我们在分析现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用微型实验替代的实验编写成《微型化学实验》教案,课前向学生予以讲解,并要求学生认真探讨,写出预习报告。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将原实验教材分作微型化学实验、常规化学实验、小型化实验。这样,既能使微型实验不断深化,又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无机实验中基本操作的技能技巧。同时我们还在微型实验所需仪器不够齐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弯制W管、V型管、U型管,吹制玻璃燃烧匙等,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进行各种实验的能力。
在新教学体系中,我们可以增加系统化实验,开发新型实验。系统化实验由一系列既独立又联系的微型化学实验构成,前一个实验的产物为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中间穿插分析定量测定,把整个实验体系设计成系统化新型实验。在这类实验中,均采用微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大胆设计,反复探索。实践证明,发挥微型实验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进行的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从而整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表明,实验效果达到了教学要求。同时对有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采取讨论、重做的形式,积极推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形式的开展,进行微型化实验的教学改革。
4.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尚需解决的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改革的尝试,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4.1微型化学实验制备物质的产率偏低。这是因为仪器粘附等损耗相对于原料用量的比例较大。因此必须注意实验技巧,否则实验不易成功。
4.2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与一般实验使用仪器差别较大,教师在指导微型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条件的选择。
4.3目前全国微型化学实验普及还不高,需要宣传推广,特别需要出版相应的配套教材。
4.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别化指导的教学策略有待在实践中加强。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积极进行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探究活动中。
5.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课程改革必须从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整合现有实验内容,加以归纳总结,既有经典验证性实验操作,也有经过优化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扩大招生所带来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训练他们的科研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优秀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黄宁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3,18,(6):16-18.
[2]金华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2,14,(3):85-87.
教学中,如果能以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则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对实验产生好奇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通过一些富有趣味的小实验,能达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如“烧不坏的小手帕”“喷泉”等趣味小实验,能使学生感到化学的魅力,能吸引学生去探索。再如,学到“缓慢氧化和自然”时,先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约半分钟后,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然后着火。不用点燃,滤纸为什么会着火呢?这样的实验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要富有创造性
旧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主要还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增加一些富有创意的内容,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白磷在60摄氏度的水中是不能燃烧的,但这时往水里通入氧气,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结果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起来,这不可思议的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设法弄清原因。再如,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除了用教材的演示实验验证外,为了提高对比性,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将试管倾斜约60度,把氯酸钾放在试管底部,二氧化锰放在中部,试管中放入带火星的小木条,加热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加热氯酸钾一段时间后,小木条火星闪烁,而在这时将二氧化锰滑入试管底部,小木条立即复燃。本实验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三、实验要富有探究性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鉴别同体积的饱和食盐水与蒸馏水,并写出鉴别方法与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设计出多种方案。再如,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将一颗烧红的碳酸钙放进无色的酚酞溶液中,溶液会立刻变成红色,然后用一根导管向溶液中吹气,溶液立即变浑浊,而且红色慢慢消失,继续吹气,溶液又变澄清。这一实验贴近生活,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很能吸引学生。通过类似的探究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开阔,能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去探索。
四、实验可以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并不是无主题、无目的,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主题及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在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不完全按课本或老师事先确定好的、统一要求的实验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选择仪器的自主,有设计实验装置的自主,甚至允许学生设计、自制实验仪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大的成就感。
背景:
方言区概念界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国目前存在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其中方言区就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普通话发展背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中国官方用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一、当前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状况
方言区教师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普通话水平较为低下,然而在普通话的使用过程中也是问题百出。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从重视程度上看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薄弱,领导阶层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有些领导对推广普通话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率先发挥领导作用,加上方言区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狭隘的地方观念根深蒂固,校园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领导重视程度也不够,宣传也不到位,导致许多偏远山区的教师对普通话了解甚少,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薄弱,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1]
2.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很多学校领导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但很多教师仍然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比如淮北市三区一县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不但普通话水平低,甚至连最简单的汉字也不认识,就连基本的课文朗读也不会,更不用说语音表述了。[2]”还有的教师在自身普通话改善的学习过程中忽略学习过程,注重测试结果。他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走走形式,只要交了测试费就一定可以达标。更有甚者认为普通话达不达标没有关系,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没有多大的影响。[3]
(二)发展状况上看
教师普通话的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地域差异、年龄差异、学科差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普通话的水平。
1.地域差异
主要表现在城乡差异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普通话发展差异明显,城镇的教师普通话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在城镇的教师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师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而在乡村,教师用普通话教学达不到这个比例。[4]
2.年龄差异
教师队伍各个年龄阶段存在,随着年龄递增,学习能力下降,普通话水平也随之下降。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要高于中老年教师。他们一般都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口语表达的基本功也很好。而中年以上教师,普通话水平就“千差万别”。有的会一点,有的甚至一点也不会,课上课下都是用方言交流,也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这也是当前方言区教师普通话的一大不好的状况。[4]
3.学科差异
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文科教师普通话基础比理科类教师基础要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扎实,语感更强。这就需要引起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视,缩小学科差距。
二、方言区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
本研究主要以桂柳话方言区,澳门地区,重庆方言区的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为例。
(一)桂柳话方言区小学普通话教学体会[5]
笔者谈到在广西北部、西北部,人们的语言主要是以桂柳话为主。所接触到的小学,除了会讲壮话与别扭的桂柳话以外,其他的语言都不会说,比如,他们常把“方法”说成是“荒华”,把“老师”说成是“老私”,把“公鸡”说成是“空鸡”等等。当学校推广普通话时,新入学的学生根本不屑一顾,而且还在学习普通话中经常闹出笑话。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语音差异大,词汇、语法也有明显不同。结合多年的小学教育经验,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从学生语言获得、加工产生的全过程加以干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率。
(二)澳门地区普通话教学的调查与研究[6]
十几年,其语言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澳门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普通话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在师资、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语言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这种情况相对于澳门特区的语言政策是滞后的。此外,澳门政府当局正积极推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使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成为了其中必须和必要的一环。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在普通话课程改革上应采取的措施,即尽快为普通话课程作出课程定位、修改现行的澳门普通话教学大纲、逐步引导学校采用合适的教材、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普通话课程的经费投入、加强普通话教学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重庆方言区普通话课的朗读教学[7]
笔者提出方言区普通话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纠正带有方言特点的语音语调,提高普通话水平,检验的方式是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在笔者看来,朗读环节之所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朗读是普通话日常运用的三大基本形式之一;二是朗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从以声韵调为核心内容的单字单词的发音向说话能力转换的成败。因此成为从学到用的中转站,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能达到的等级。由于普通话与方言母语的差距较大,人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接触到标准的朗读,只能通过两种特殊方式去模拟和学习普通话的朗读,一种是中小学课堂的课文朗读,另一种是以电视等公共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朗读比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朗诵比赛。
三、提高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普通话地位日益剧增,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普及普通话,但很多地区的教师仍旧用方言教学,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因此本研究主要提出一些适合教师普通话水平发展的策略。
(一)克服普通话发音障碍[8]
1.增强语音规范意识,了解普通话系统中的声母韵母区别。
2.加强语流音变训练,发好每一个音的声韵调,不等于就能说好普通话,还要努力培养好语感。
3.走出朗读的误区,吐字清、口形活、读的流利、准确,防止漏读、跳读、添读等现象。
(二)改善学习普通话的方式[9]
1.应该普遍提高教师对普通话培训的重视程度,可以适当将普通话作为一门考试课程,一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掌握每个教师教学常用语的发音错误,提高普通话培训的针对性。
3.拓展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式,运用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普通话联系。
总之,方言区普通话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提高整体水平。所以,只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才能对小学生普通话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方言区普通话交流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红松.淮北市三区一县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 刘红松.淮北市三区一县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 章柳英.浅谈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百教育,2003(5).
[4] 黄应秋.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与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2(5).
[5] 兰卫.桂柳话方言区小学普通话教学体会[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6] 何筠.澳门小学普通话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暨南大学,2009(06).
趣味化学实验与传统的化学实验相比,能够通过自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之前对化学知识并没有过多的了解,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一、课前导入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习,利用趣味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动力,而且趣味化学实验中蕴含着很多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教师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工具。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趣味实验引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将化学实验现象与生活实际中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魔棒点灯”的趣味实验进行课前导入,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两三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直接接触酒精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通过这样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应用趣味实验,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很多问题看似抽象难懂,但在化学实验下,实验现象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会涉及很多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只依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会造成困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趣味实验,将复杂的化学原理具体化。
以“稀硫酸在加热时成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这个反应原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竹器刻花”的趣味实验。实验过程: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器上画花,晾干后把竹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之后用水洗干净,这样竹器上的花就会自主显现出来。由于稀硫酸加热后有很强的脱水性,使得化纤素失去水分后碳化,从而呈现出黑色或者褐色。
三、课后自主研究实验,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复习巩固是学科学习的关键,尤其对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生来说,复习巩固更是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对课后自主设计实验的重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准备简单的器材进行自主设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器材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原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鸡蛋运动”的实验。实验过程:将鸡蛋放入装有稀盐酸的容器中,鸡蛋马上沉底,不一会又浮上来,一会又沉底,就像在做运动一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稀盐酸与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附着在鸡蛋上,使鸡蛋产生了浮力。这个实验简单方便,能够深化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四、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药品,化学反应也会生成有毒的气体和物质,这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初中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时间有限,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有些程序和规定也不是十分的了解,做好实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实验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意识到按照规定操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例如,在浓硫酸反应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将浓硫酸直接滴到准备好的鸡肉上面,观察鸡肉逐渐变黑,以此来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千万不能直接将浓硫酸溶液滴到身体上。
综上所述,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W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将趣味实验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