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09:3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管理学相关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和基本原理、施工项目的“三控”(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施工项目的“三管”(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为适应当前企业要求,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课程是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法规》等相关课程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其中部分的知识,有些教师把每一章节都力求详细讲解,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这门课定性的概念多,定量计算少,而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概念性知识往往不太感兴趣,若只空洞地讲解概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结合学生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加入适量的工程实践知识内容。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备课中要做到: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选定的教材应以中职教育为出发点,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并结合实例,力争让学生“看则能用,用则能成”。针对建筑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与建筑业员、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监理工程师等多个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密切结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推荐一些建筑工程类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站等作为参考书和课后辅助资料,扩大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开阔视野,使学生成为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施工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教师工程素养
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施工和现场管理经验,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工地实践的时间严重缺乏,很难向学生传授项目管理现场实践经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新体系对教师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要求,工程素质表现在专业教师要亲身参加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和施工管理等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利用一年中的两个假期去企业和工地学习,从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施工现场施工和管理经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成果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讲授本课程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关注本行业及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此外,学校可以经常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业务交流活动,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知水平,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实用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教学需要“双师型”的师资作保证。为了弥补师资不足,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参与教学活动,或者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且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改革教学手段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因而教师必须要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理论性强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比如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封闭围挡、企业标识、五牌二图和材料堆放原则等,让他们到工地现场参观一次就能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性强的章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比如施工进度管理中的横道图和网络图,课堂上教师讲完多道例题后,学生觉得也听懂了,但他们自己动手绘制和计算参数时却往往产生不少错误,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多动手绘制图和计算参数,做到讲练结合,只有学生自己动手算出来、画出来的的,印象才深刻,才能真正掌握。
(2)运用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超过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解,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针对每章节的重点内容选取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授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典型的建筑工程现场安全事故图片,让学生分析和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责任划分、事故处理程序和索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作出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把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精神。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带领学生到项目部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使其了解工程项目的管理程序、施工技术和工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哪些短板。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施工现场参加一些简单的施工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能认识图纸、学会测量放线、绑扎钢筋,通过工地实际的观察和实践锻炼,他们都成了一个准建筑工人。(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托。首先,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和已毕业学生的社会资源,寻求符合要求的教学实习基地。其次,加大校企合作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达到实习基地共建、共享的目的。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课程考核应兼顾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技能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40%)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记录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技能成绩(占20%)考核学生在实训中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期末考试(占40%)以试卷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计算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题型由记忆型向能力型转变,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才是关键,为将来参加执业资格及岗位证书考试打好基础。
5结语
随着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了,培养大量实用型建筑专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中职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置、提高教师工程素养、推广案例教学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使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谢琳琳,张原.《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
反观乎己,时值全流通日益逼近之际,经历过艰辛股改的上市公司们想必早已意识到,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结构性市场制度的变革,更是逼迫管理者进行一次监管和投资理念的转变:在全流通背景下,以公司市值来衡量公司经营团队的成绩,本质上就是以市场机制来衡量公司经营团队的成绩。这也就是巴菲特所指的“称重机”。因此,公司市值低的上市公司不仅容易使投资者对其经营失去信心,增大其融资成本,还很容易成为今后并购浪潮中的靶子企业。而对于国企而言,国资委将市值指标引入其业绩考核机制也自然是大势所趋。
回溯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股改之前,上市公司“圈钱”、价格操纵、大股东利益输送等灰色行为频发。事实表明,这样的股价提升无法持续。在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何在?以持续、稳定、合理和有效的提高上市公司总市值为目标,使公司股票价格正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努力实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方为正解。这也正是“市值管理”的涵义所在。
再回到巴菲特,7美元到10万美元的奇迹绝非偶然,或许我们可以暂且放下复杂的模型和COpy书本上的概念,从巴菲特丰富的公司管理经验中,挖掘一部分市值管理的精髓。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可以影响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持续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战略执行能力,强化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从而提高企业内在价值。但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就是,经理层与股东利益的冲突。如何缓解这些冲突是巴菲特40年职业生涯矢志不渝的追求。
对巴菲特而言,经理是股东资本的管家。最好的经理在进行公司决策时会牢记股东的利益。因此,巴菲特认为,在管理团队中拥有一流的成员,远比设计等级制度、明确向谁汇报以及何时汇报重要的多。上策是谨慎挑选可以不受赢弱体制束缚而表现优良的CEO。
此外,巴菲特反对传统的管理教条,他认为用股票期权酬报经理会对股东产生毒害作用,他更加倾向于直接用现金奖励经理。因为这些经理如果真的看好自己公司的股票,大可以到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期权会诱使经理们为使短期业绩增长而留存了本应派给股东的红利。巴菲特强调,公司治理中关键的对主管人员的薪酬依据应该是其业绩。主管人员的业绩应当用公司盈利能力来衡量,也就是扣除相关公司运用的资本的费用或留存收益后的利润。如果他们由于本身业务业绩而获得现金奖,他们完全可以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这样就“站在了公司所有者的立场上了”。
欢迎理性的投资者
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投资者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并不一定真正地反映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但是市值管理要求股票能持续地按与其企业内在价值理性相关的价格进行交易。所谓理性价格一一无论是当前的还是未来的,都是产生于理性所有者。巴菲特欢迎看重企业长线的所有者,并过滤掉可能存在的专注于市场表现的短线客。他认为新股东应该了解公司的运作,分享公司成长的时间,并且像衡量自己一样衡量公司。只有这样的股东才会保证公司的股票以与其价值理性相关的价格进行交易。所以理性所有者是维护市场稳定的中坚核心力量,起着市场价格的发现者、引导者的作用。
同时引导理性的投资也是巴菲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列举了这样的例子,一家净资产收益率是12%的公司,假定其股票换手率每年高达100%。如果以账面价值买卖一次股票,那么假定公司的所有者总计要支付公司当年资产净值的2%以获得转移所有权的特权。这个交易活动对企业的收益毫无意义,而且对所有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1/6通过转移的“摩擦”成本消耗了。频繁地交易以及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股东总体的长期表现必然逊色于他们拥有的公司。“一个过度活跃的投资是投资者口袋的扒手,”理性的投资达成了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投资者真正的获利才是企业吸引投资者的关键。
然而获得高质量的股东并非小事一桩。菲尔・费雪有这样的观点,“公司就像餐馆,提供吸引特定口味顾客的菜单。”巴菲特认为可以吸引并保持高质量的所有权,应该坚持传播他的企业与所有权哲学。通过政策和交流来力图吸引可以理解其公司的运作、态度和期望的投资者。在正直与坦诚中交流,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只讲述事情本来面目。他的股东大会是关于公司问题的持续的、卓有成效的对话。
分红政策
股份公司的分红政策是一个重大的资产分配问题。资产分配影响了公司股东权益、总体增量资产持续表现以及股市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着公司的市值。巴菲特强调“资产分配对于公司和管理层来说至关重要”。巴菲特相信一条保留收益的正确理由,未限定用途的收益只能在有合理期望的时候才能留存――得到历史证据的大力支持,或者适当地得到对未来周密分析的支持一一也就是“对于股份公司留存的每一个美元,至少可以为所有者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只有当留存资产可以产生与投资者通常可以获得的收益相等的,或者更高的收益时。这样的分红政策才是有道理的。
然而这样的简单道理却常常被公司管理者所忽略。判断是否应该留存收益时,不应当仅仅将最近几年总的增量收益与总增量资本进行比较,因为这种关系可能被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状况扭曲。在通货膨胀时期,公司可以把一小部分增量资产投入其回报率很高的核心业务中,而大部分资金投入低回报的业务中,公司留存资产的总收益仍可以表现的很出色,因为核心业务产生了超常回报。好似“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资产配置领域上的失误,实际上是高价收购了本质上平庸的公司,股东们的金子已经由于错误的企业决策而变成了铝。这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市值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团队学习与团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必要的合作方式,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处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藉由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所产生。团队成员能否在团队内进行知识的共享,是提升团队创造力的重要过程,然而,团队创新绩效会因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ohen & Levinthal(1990)提出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将其视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消化及应用该信息的一种能力,并认为获得并正确使用知识是使组织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Grant(1996)与Teece et al.(1997)提出知识整合能力对于团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正如Grant(1996)所言,单单获得或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进一步地,知识必须被整合。通过团队学习机制将不同来源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绩效。也就是说,团队合作虽然是团队成员获取知识以进行团队创新的有利方式,但是团队并不一定从中获得益处。当成员无法辨识哪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以及有效地应用至团队任务时,有可能限制知识交换对于知识创造的积极影响。可见,知识吸收与整合能力在团队获取与应用知识,并利用所获取的知识提升团队创新绩效,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本文从知识共享与团队学习的视角,在探讨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innovative performance)是指个体在知识不断共享和转移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本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持续成长动力和不断转移知识重心的过程模式与表现;它强调个体有意识的运用某些有新意的观点、过程或方法,以便于有效的提高创新的结果。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指知识拥有者相互交换知识的行为,具体而言是组织成员通过各种工具与程序,包括知识资料库、研讨会、跨职能团队、电子邮件等形式来进行知识共享。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进行快速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于提高创新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三)团队学习
组织是由团队所组成,团队在组织中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使团队保持良好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团队成员通过彼此间共享知识、共同讨论问题以及寻求新的洞察,产生知识创新并且提升团队知识与能力。
(四)知识共享、团队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在团队情景下成员的知识共享与学习能力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快速进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团队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往往是通过知识共享快速获取的,并且技术知识共享越好的团队,其创新效率也越好,创新绩效也越高。相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对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受关注。
(五)研究假设
很多研究都已证实,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然而并没有关于这三方面因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由团队学习切入,认为团队学习能力可将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汇聚,改善团队活动的绩效和效率,使得团队创新能力得以强化。
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的获得
本文首先用电话及E-mail向熟人咨询是否有项目研发经历,以及能否帮忙将问卷发给其他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员,每个团队调查两名成员。调查始于2010年4月,持续四个多月,总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142份,共71个团队样本,回收率为59%。团队来自71个不同企业,分布于陕西、北京、上海、四川等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陕西的企业最多,占到56%。
(二)变量测量工具
知识共享行为:包括三个维度:信息载体、人际互动、实际体验。创新绩效:包括产品的创新性、创意或点子的数量、总体技术绩效以及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在团队学习能力方面,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评价。以上所有维度的测量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大于0.7,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研究结果
(一)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除了“整合效率”、“整合范围”外,其余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标准差在0.5左右,显示团队成员对于各变量的表现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在进行本研究假说验证之前,为了解各研究变量间的关联性,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意味着团队成员彼此间的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吸收能力有助于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
(二)团队成员学习行为的调节效应
本文利用层级回归技术来考察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大小,具体运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步,首先利用各个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进行回归,考察各个自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二步,在控制因变量作用的前提下,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三步,将自变量×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效应的大小。层级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2。
(三)研究结论
在层级回归的第一步,知识共享三因素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回归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知识共享行为是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此结果与朱少英等人(2008)的研究中所提到,通过相互学习,可使团队成员获得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有助于成员创新绩效的论点一致。
在层级回归的第二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在我们所要考察的12组组合中,有9组的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支持了团队学习能力(包括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两方面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
在层级回归的第三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在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构成的12组数据组合中,有3组的调节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初步证实了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说。本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吸收能力在“信息载体”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间有显著的干扰效果。也就是说,当团队对于项目任务相关知识能加以辨别与解读、有效地将知识重新应用至研发项目时,通过数据库、视频会议等方式共享知识,对于创新想法的激发会有所帮助。
本研究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在“人际互动”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间无显著的干扰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成员间的面对面交谈过程中,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部分,可反复相互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知识清晰、完整地传达给其它成员,因此不管成员对于知识的应用与辨识能力怎样,对于激荡出新构想与方法不会有所干扰。
结论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缺乏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究其原因包括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技术研发的人力资源匮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同时知识管理的缺乏不容忽视。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没有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国内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发现、利用及整合。本研究探讨了团队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团队学习能力在其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于国内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报,2007,10
2.Dixon N.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3.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4
1989年,ISAAZ[1]首次提出左室射血力(LVEF)这一概念,它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测量收缩期左室射血所需的力。公式计算的是射血加速期的平均射血力。F=P×CSA×PKV/AT× FvAT(PKV/AT×
FvAT=VTI)。并显著受到左室前、后负荷的影响。 1990年Arunder提出ISAAZ所列出的公式仅
计算了平均左室射血力的外显部分,对于LVEF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左室射血力还包括引起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变的部分。实际上,心室主动收缩引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变的力几倍大于ISAAZ所讨论的。 ISAAZ等人[2]也进一步研究认为最早提出的公式对于左室射血力的分析是不完全的,他提出利用容积-控制公式来进一步评价LVEF=1/T×Fidt×Fht。 1995年,国内方平等人[3]提出LVEF另一计算公式:1/2×P×VP2×CSA( VP:主动脉血流峰值)。 1995年,国内有人提出LVEF新的计算公式:1/2×P×VP2×AOA3/VSA2。 1997年,黄高宗等人利用二尖瓣血流参数提出LVEF新的计算公式:1/2×P×MVA×VA2 (MVA:二尖瓣口面积,VA 二尖瓣口血流A峰)。 有研究表明LVEF的正常值为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择476例正常个体,其中50~60kg组225例,男116例,女109例,平均年龄28.5岁;61~70kg组118例,男69例,女49例,平均年龄32.3岁;71~80kg组133例,男78例,女55例,平均年龄29.4岁。150~160cm组123例,男71例,女52例,平均年龄35.6岁;161~170cm组225例,男161例,女64例,平均年龄35.6岁;161~170cm组225例,男161例,女64例,平均年龄32.8岁;171~180cm组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平均年龄27. 1岁;181~190cm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平均年龄26.3岁。14~20岁组89例,其中男54例,女35例,平均年龄17.2岁; 21~30岁组162例,其中男92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26.3岁; 31~40岁组120例,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龄34.5岁; 41~50岁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6岁; 51~60岁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4岁; 61~70岁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7.4岁。 以上个体经病史、体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受检者平均心率65~95次/min。收缩压120~135mmHg,舒张压60~85mmHg。 超声仪采用美国菲利普锐影超声仪,探头频率2.5MHz患者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取主动脉短轴及心尖五腔心切面,测量CSA(主动脉瓣环面积)、VP(主动脉峰值流速)、VTI(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计算LVEF1及LVEF2,按各因素分组,取各组最小值及最大值,即为LVEF的正常值。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EF(射血分数), 并对LVEF及EF做直线相关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
2 结果
LVEF正常值范围:50~60kg组: LVEF1:4.07~17.83 LVEF2:2.85~8.05; 61~70kg组:LVEF1:4.78~11.94 LVEF2:3.39~6.82; 71~80kg组:LVEF1:2.46~11.07 LVEF2:2.47~7.05。 160~170cm:LVEF1:2.46~17.83 LVEF2:2.47~8.04; 171~180cm:LVEF1:4.75~11.199 LVEF2:3.20~6. 39。 14~20岁组:LVEF1:4.37~17.83 LVEF2:1.12~8.05; 21~30岁组:LVEF12.46:~11.94 LVEF2:2.21~8.05; 31~40岁组:LVEF15.70:~17.02 LVEF2:2.94~9.13。 LVEF1与LVEF2相关性良好(R=0.852,P均0.1)。
3 讨论
目前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有十余种指标:(1)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2)左室心肌纤维最大生理缩短速率;(3)左室容量;(4)心搏出量;(5)射血分数;(6)短轴缩短分数;(7)平均环周纤维缩短速率;(8)主动脉血流参数;(9)左室射血力;(10)收缩期室壁应力;(11)收缩末期最大弹性模量;(12)每搏功。 在左室等容收缩期指标中,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测量最为简便,临床应用普遍,可敏感反应心肌收缩力的变化,相对不受左室后负荷变化的影响,但受左室前负荷的显著影响,其测值在正常与异常心功能组有相当的重叠。 左室心肌纤维生理缩短速率测量繁复,临床应用较少。 心搏量受到左室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与心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仅能大致反应左室收缩功能指标,主要用于动态观察同一患者短期左室泵血功能的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指标,这一指标受到左室后负荷的影响,不适于左室后负荷急性改变的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收缩期室壁应力是左室后负荷的定量评价指标,虽然可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左室收缩功能,但其测算方法复杂,间接估测的收缩期室壁在正常与异常心功能组别之间重叠较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收缩末期最大弹性模量是左室负荷依赖性最小的指标,可最准确地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力的变化,但测量方法复杂。 左室每搏功可反映心肌氧耗量,每搏功的测值受到左室负荷状态的显著影响,仅能间接反映左室的收缩功能。 左室射血力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心功能测量中的新的应用, 既往类似研究很少,研究提示: LVEF正常值范围:50~60kg组: LVEF1:4.07~17.83 LVEF2:2.85~8.05; 61~70kg组:LVEF1:4.78~11.94 LVEF2:3.39~6.82; 71~80kg组:LVEF1:2.46~11.07 LVEF2:2.47~7.05。 160~170cm:LVEF1:2.46~17.83 LVEF2:2.47~8.04; 171~180cm:LVEF1:4.75~11.199 LVEF2:3.20~6.39; 14~20岁组:LVEF1:4.37~17.83 LVEF2:1.12~8.05; 21~30岁组:LVEF1:2.46~11.94 LVEF2:2.21~8.05; 31~40岁组:LVEF1:5.70~17.02 LVEF2:2.94~9.13。 LVEF1与LVEF2相关性良好(R=0.852,P均0.1)。 此次研究还发现56.8%健康个体采用双平面SIMPSON 法测量的EF
参考文献